首页 » 微反应:小动作后面隐藏着什么? » 微反应:小动作后面隐藏着什么?全文在线阅读

《微反应:小动作后面隐藏着什么?》问题10:表演会克制住微反应吗?

关灯直达底部

反复通读这本书,再加上背熟《微表情》,到时候按照你分析人的规则来对应表演,是不是说谎就天下无敌了?

不可能。

即使是最优秀的演员,也是按照剧本的设定进行表演;

即使是最狡猾的骗子,也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实施诈骗,但他们会比演员更敏锐,因为他们面对的对手是鲜活的,而不是剧本中的另外一个角色;

即使是最有城府的腐败官员,也是按照此前贪腐过程中无数遍打磨过的说辞来进行掩饰,只要面对证据,就无法再继续自圆其说。

如前所述,如果不加以刺激源的干扰,小学生也可以把作文背得绘声绘色。想要用表演来对抗行为分析,必须知道表演过程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刺激源,以及面对每个刺激源最合理的表现应该是什么,然后再通过强大的大脑记忆和无数遍的排练,把每一次呼吸、每一次眼球的转动、每一束肌肉的舒张、每一个身体的姿态变化,以及表情、言语都细细掌握流畅方可实现。

你会发现,演员所使用的剧本,其实就是告诉演员,在接下来的表演中会遇到哪些刺激源(剧情),应该怎么表演最合理,所以优秀走心的演员可以演得惟妙惟肖。他们之所以能够施展出有感染力的逼真表演,是因为绝大多数专业演员都接受并实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也就是融入角色感受,酝酿剧中情绪,由内而外地表演,而非公式化地刻板演出。演得真,是因为真的有情绪,所有的表情动作和声音,都是在恰当的情绪支配下自然流露,而这些情绪,是演员根据剧本需要,提前在头脑中用共情或虚拟情境渲染出来的。所以,他们不是理性地在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事实上也没有人能做得到。

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非常优秀的演员,一旦没有了剧本,心里再多些与切身利弊相关的牵挂,那么一切演技预案都将崩塌。

当然,混脸熟的演员可能每天都在进行着理性表演,也觉得自己演得不错,大批粉丝拥趸。这种情况其实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之内。

实验案例

演技能否对抗微反应

我们进行过一个实验,请被试在自然松弛可以任意掌控的情况下,进行重复表演,看看是否能够通过理性控制而将三次表演完美重复。

我们会架设摄像机,拍摄被试的每次表现,并进行后期回放比对。

实验过程中,我们会依次展示三张照片,每次展示一张。要求被试在看到第一张之后,设定一套表演预案,要表达的内容很简单:“这姑娘很漂亮!”对于被试的表演预案风格没有任何限定,鼓励每位被试使用自己最擅长控制的表演风格,夸张也好,内敛也好,只要求被试做到三次表演都一样。

如果被试能做到,就证明微反应的理论可以被表演克制。

如果被试在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及表演预案的前提下仍然做不到,也就证实了我们的理论假设——表演无法对抗心理应激微反应。

我们所使用的三张图,前两张是几乎一样的美少女图像,第三张会选用具有明显差异的内容,比如丑陋的动物、令人恶心的面孔、使人感到疼痛的画面,等等。

实验结果非常能够说明问题,87个被试,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三次表演完全一致,虽然只有一句话要说。即使控制力特别好的人,也会在第三张图出现之后,出现明显的反应延迟、注视时间加长、表情肌肉变得僵硬少动、呼吸控制加强。

这个实验试图说明的道理,就是刺激源的变化会严重影响被试的反应模式,越是差异大的刺激源,越能破坏被试试图建立的表演预案。

综上,在面对一个表演能力很强的人时,我们手握两把利剑。第一把是刺激源的掌控权,我们可以通过多角度、多节奏地实施刺激源,破坏表演预案,不给行为人留宽裕的表演空间和反应时间。第二把利剑是基线特征。不要忘记,我们可以通过层层叠叠的刺激源设置,获取行为人的行为基线特征,也就是他们真实的情绪行为特征,以及社交行为特征。在这样的前提下,即使行为人的大脑非常发达,控制住了自己的所有应对行为,他还是无法还原真实情绪支配下的基线特征。

简单点说,演也演得不像。

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是优秀的演员,也无法用演技来对抗微反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