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反应:小动作后面隐藏着什么? » 微反应:小动作后面隐藏着什么?全文在线阅读

《微反应:小动作后面隐藏着什么?》问题4:为什么“单向表达不分析”?

关灯直达底部

如果一个人从头到尾都是在自主向外表达信息(单向输出),那么他所表达出来的所有信息,包括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甚至是非常微小的握拳、呼吸变化以及躯干的俯仰,都不能作为依据进行微反应分析。

大动作不行,小动作也不能分析,这是为什么?

因为那些即使非常微小的细节,也不是反应,而有可能是提前准备好的“表达方案”。历史上这样的真实案例不胜枚举。据此想要分析出接近真相的结论,又都是自己跳进坑里帮忙埋尸的愚蠢行为。

我们仅仅举一个极端的反例来说明即可。

某电影中有一个长镜头,没有任何剪辑,实力派影帝或影后倾情出演。每一个微小的眼神跳动,一次不经意的手指颤抖,一个几不可见的微笑或撇嘴,画面上一切的细节都感人肺腑,又能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演员所表演的剧情和情绪,都是他本人真实的经历和感受?当然不是。

只要是单向表达,无论是演员还是政客,抑或是小学生,无论是录影、录音还是当面交流,都有可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动用一切方法试图达到目的。更有甚者,特殊的职业还可能被要求发言前必须经受专业培训来吹毛求疵地力求完美。

所以,单向表达不分析,因为它们在理论上可能100%是“表演”!

我们只分析“反应”,前提条件就是必须首先由我们实施刺激源的刺激,然后观察对方在接收到刺激源信息之后的瞬间反应。越是突破对方心理准备的刺激源,越能够起到引发反应的作用,我们称为“有效刺激”。 因为这些刺激源并没有存在于对方的表演预案之中,所以他们会临时动用自己的认知系统进行评估和决策,这样一来,就会产生生理行为、情绪行为和社交行为,进而产生“微反应”。

其实,单向表达可以分析

其实,单向表达也可以分析。这倒不是自食其言,而是为了强调一个基本原理。

如果你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分析对方的行为,来获取其真实的认知(比如说没说谎),那么必须要给自己先定下严苛的分析准则——单向表达不分析。原理我们前面已经详细地阐述过,就是因为单向表达容易作假,成为欺骗手段。

但是,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并不会控制到这么精准的程度。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眼角眉梢都是刻意排练好、控制好的,这其实非常难实现。所以,即使是不加干扰的单向表达,更多行为人也只能把主要表意控制好,而绝大多数微小的生理行为和情绪行为都存在。

之所以严苛地提出“单向表达不分析”的研究原则,是为了保证研究出来的科学结论尽可能忽略掉可能存在的欺骗所带来的干扰,保证每一个微反应的意义都能干净清晰地指向行为人真实的认知和感受。在实际应用中,要记得社交行为具有表演欺骗的可能性就好,而不要腹黑地认为所有的社交行为都是伪装。

此外,即使是单纯分析别人有意为之的行为,也可以获得非常重要的信息。这组信息的名字叫做“行为人的意图”。例如,发型、穿衣、饰物、稿子、幻灯片、流畅的发言、礼节、消费品等等,都明明白白地在告诉你,行为人希望通过这些行为来向你传达什么信息。这些传达出来的信息并不等同于客观的事实,但却一定能准确地反应行为人的意图。很多时候,这样的信息也非常重要,是建立良好社交关系的基础,也可以据此设计出部分应对行为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