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才源自刻意练习:通向成功的高效学习法 » 天才源自刻意练习:通向成功的高效学习法全文在线阅读

《天才源自刻意练习:通向成功的高效学习法》关键发现

关灯直达底部

你会自然想到,一个橄榄球明星的职业生涯与我们有何相干呢?况且这只不过是某人的故事而已。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算是一则趣闻而不是数据。为了了解赖斯职业生涯的成功经验能否得到推广,我们先要对20世纪90年代初柏林的一项研究进行回顾,这是对音乐进行的一项极其重要和高度严密的科学研究。

该研究的目的是找出为何某些小提琴演奏者的水平比其他人高。研究专家去了西柏林音乐学院,这是当时一所以培养杰出音乐家闻名的高校,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加入交响乐团或者成为独奏演员。研究人员先让教授选出那些有潜力成为国际级小提琴演奏家的学生,也选出那些虽不拔尖但水平也很高的学生。此外该学院还有按较低标准招收进来的学生,他们毕业后一般会成为音乐老师,研究者也从这些学生中招募了一组人。我们把这三组测试对象分别称为一般、较好、最好,都是20岁出头,性别组成也相似。

然后研究者又搜集了大量的履历资料:这些学生开始学习音乐的年龄、他们的老师、他们参加的比赛等。这些资料证实了音乐教授的判断:最好的小提琴演奏者的比赛成绩优于那些较好的,较好的又优于一般的。研究人员让受试者估计自己开始学习以来每周练习的时间,还给他们一长串与音乐有关或无关的活动,并询问他们在最近一周里在每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让他们估计这些活动对提高他们的小提琴水平有无关系,投入了多大的精力,以及是否让自己感到愉悦。他们还询问了受试者前一天里每分每秒所发生的事情,并让他们写出一周内的详细日程表。由于日程表不总是非常准确,所以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采访,通过各种方式反复核对,以确保这些信息的有效性。

研究成果包含庞大的数据,外行人也可以从中得出简单结论。这些小提琴手的生活和行为是从周日开始的并以13种方式进行分析,随着分析的深入,明确且有力的结论慢慢浮现出来。

测试发现,这三组小提琴手都从8岁左右开始学习小提琴,又在大约15岁时立志要成为音乐家。当参加这项研究的时候,他们每个人学习小提琴都超过了10年。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组人都花费了相同的时间进行与音乐有关的活动:上课、练习、自学等,每周大约是51个小时。研究者发现在这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别,也就是说这三组人都是每天早晨花费几小时学习,按专业要求全身心投入自己选择的职业,这和其他职业的人投入的时间一致。

这些小提琴手也清楚地知道,什么活动会让他们变得更好,那就是独自练习。当让他们评估12项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和10项与音乐无关的活动(比如做家务、购物、休闲)与他们进步的关联程度时,独自练习遥遥领先。

他们都知道这一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尽管小提琴手们都明白独自练习的重要性,但各组花费在独自练习上的时间有着显著不同。最好的和较好的两组平均每周独自练习24个小时,而一般的小提琴手每周只独自练习9小时。

当我们考虑练习的其他方面时,这个发现就更有价值了。小提琴手都知道练习最重要,但他们也同样清楚其中的艰辛和无趣。当按照一项活动所需付出努力的多少来评估时,他们发现独自练习远远难于为了好玩而进行的音乐练习,同时也比最费神的活动比如照顾孩子更难。至于愉悦程度,练习远远比不上为了乐趣而进行的比赛或正式的机构演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练习是压力最大、最无趣的活动。

练习如此辛苦,所以人们必须以特别的方式去安排生活。前两组小提琴手一般在上午晚些时候或午后早些时候进行练习,这个时候他们的精神会相当饱满。而第三组小提琴手多数在午后晚些时候练习,这个时候他们比较疲倦。前两组和第三组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前两组睡觉时间更多。他们不仅在晚上有更多的睡眠,而且中午还会小憩,因为所有的练习都需要足够的恢复时间。

独自练习在与音乐有关的活动中是非常难得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需要个人的控制能力。其他大多数活动如上课、演出都需要其他人参与,因此受到更多的限制。而独自练习则可以在一周的168小时里不受任何限制地进行,没有人能做到在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里坚持练习。

所有小提琴手都明白,独自练习是获得提高的最好方法,尽管他们也认为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且很乏味,同时他们也都没有无限的时间去做这件事。在这一点上他们没有任何区别。唯一的不同在于,小提琴手选择练习的时间越长,他们获得的成就也就越高。

练习的益处是累积的。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在这个调查中,最好的和较好的小提琴手练习的时间是相同的,都是一周24小时。这比一般小提琴手的练习时间多很多,但是研究人员并没有发现,前两组的练习时间有明显区别。这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练习越多成就越高,为什么最好一组的练习时间和较好一组一样多呢?

答案隐藏在学生的过往表现中。所有研究对象被要求估计出他们每年中每周的练习时间有多少,这让研究人员得以计算在整个小提琴学习过程中的总练习时间。结果非常明显,到18岁的时候,第一组小提琴手的学习总时间平均是7410小时,第二组是5301小时,第三组是3420小时。这些差别在统计学上是很有意义的。

另外,此含义比最初显现出来的更为明显。没错,更多的总练习时间与更高成就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现在思考一下第三组小提琴手的情况。有一个人在18岁时决定要成为国际级的独奏音乐家。现实很残酷,在他们18岁的时候,最好的同龄小提琴手的练习时间已经超过他们两倍了。如果他想要赶上,就需要比最好的同龄人更多练习,即使他目前的练习时间很少,只有9个小时,而那些优胜者每周练习24小时。如果他想尽早赶上,就必须大大增加练习,而这个时候,他们往往需要经济独立,或者要开始承担更多的成年人的责任。总而言之,每个年轻人在理论上都有成为顶尖小提琴手的可能,但实际上又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个研究在回答为什么一些小提琴手比其他人更优秀的问题上极具说服力。它里程碑式地回答了为何某些人在商业、体育、音乐、科学、艺术等领域非常优秀,而大多数人庸庸碌碌的深刻问题。《刻意练习对取得高成就的重要性》这一文章的主笔作者是安德斯·埃里克森,14年前他指导了那个尖叫的大学生记住82个随机数字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深刻内涵在埃里克森的脑海里从未消失。在这篇新文章里,他和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人类发展与教育专家拉尔夫·克拉姆普(Ralf Th. Krampe)以及克莱门斯·特施罗默(Clemens Tesch-Römer)一起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目的是弄清楚某些人为何在自己的事业上异常出众。

他们构建这个新框架的原因在于,现有框架过于依赖天赋这一概念,这无法让人满意。我们已经看到了它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多伟大成就获得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天赋。除了这些问题之外,埃里克森和他的合作者注意到,对高成就获得者的研究中存在另一个问题:无论他们是谁,无论对他们成就的解释多么复杂,他们总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卓越,退一步说,如果一个人的精英地位是在辛苦多年之后取得的,那么将这种成功的重要因素归为天赋就成问题了。

这种现象似乎很普遍。在对一个著名国际象棋棋手的研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和威廉·蔡斯(埃里克森关于记忆力研究的合作者)提出了“10年规则”。他们发现,没有10年或更长时间的高度训练是不能成为高水平国际象棋选手的。甚至鲍比·菲舍尔(Bobby Fischer)也不能例外,当他16岁成为国际象棋大师的时候,他高度专注于国际象棋学习已经9年。随后在更广泛领域的研究证实了“10年规则”普遍存在。在数学、自然科学、音乐创作、游泳、X光诊断、网球、文学等领域中,哪怕是最具天赋的人,没有10年艰苦准备也无法出类拔萃。如果大多数人认为天赋就是指容易或迅速成功,那么以天赋来解释成功显然是错误的。

随着研究者在这条路上不断努力,他们注意到了其他一些现象:许多科学家和作家需要20年或更长时间的专心努力才能创造出伟大成果,这意味着在第19年,他们还在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个事实引出另一个天赋成就论的问题。弗朗西斯·高尔顿认为,每一个人生来就面临自己不能跨越的各种限制:“他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具有明确的极限。”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的努力都会遇到这些限制。高尔顿认为,人们在生命早期会非常抵制自身的局限,之后,“除非他无视这些自我评估,否则他会认识到哪些行为是他力所能及的,哪些是远远力所不及的”。高尔顿说,在适当的时候,聪明人会放弃试图去做更多的工作:他不再因为自负的驱使而做出那些明知无望的努力;他不再认为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得更好;他一直认为,诚实地说,他渴望做与自己的天性一致且能够胜任的工作。高尔顿的观点听起来很负责任。

然而100年后的大量证据清楚表明,人们在达到自己的“明确极限”后仍能保持长时间的进步。这个例子并不限于伟大的作家、艺术家、商人、投资家和那些在职业生涯30年或40年后获得卓越成就的人。19世纪末至今的科学研究反复证实,即使他们的成就已经明显稳定下来,不同领域的普通人仍然能够做得更好。打字员、电话接线员、排字工人等有多年经验的人可能数年没有什么进步,但当他们受到激励或者接受新训练后都会有显著提高。这种情况对于天赋成就论者显然是一个大问题。

埃里克森和他的合作者总结了大量证据,他们注意到:“通过稳定的遗传特征去预测知名人士获得较高成就原因的研究是不成功的。”然而在他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天赋成就论的解释仍然受到广泛的欢迎。为什么?作者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对天赋重要性的信任,源自缺少可替代的假定去解释成功者的杰出成就。”

也就是说,没有人提出更好的解释,所以这个解释看起来就合情合理了。

更简单地说:作者所谓的“刻意练习”使这一切变得不同。或者正如他们在论文中鲜明陈述的那样:“行家和普通人的不同反映出,通过长时间的刻意努力,在特定领域内可显著提升表现水平。”

这一观点非常重要。首先,它明确地反驳了天赋论的观点,认为天赋在一个人的成就中不起作用。作者承认,在任何领域中,伟大成就获得者与我们其他人确实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否认了这种不同来自何处的传统看法。他们表明:“我们否认这些不同是不可改变的,也就是不会仅归因于天赋。”这就是一个解释某些人在其从事的事业上极其优秀的新观点。

埃里克森等人的新框架至关重要的第二个原因是,它解决了有关高成就的学术研究和我们日常经验之间的巨大矛盾。一方面,我们到处都能看到数年的辛苦工作没有让大多数人在自己的事业上获得成就的事例。如果只是睁开眼睛看看四周,我们很可能就会同意高尔顿的说法:我们一起工作、一起打球、一起玩游戏的大多数人,在进步一段时间之后趋于平缓,因为达到了能力的极限。所以,数年后更长久的工作也不会使我们变得更好。另一方面,我们反复看到,最有成就的人就是那些工作最努力的人。这两种论点怎么都是正确的呢?

借助埃里克森和他同事构建的框架,我们进入了这个矛盾的中心。他们认为:“目前对练习的定义是模糊的。”他们的框架并不是基于简单的对“熟能生巧”的观察,而是基于他们高度强调的“刻意练习”的概念。

“刻意练习”的准确含义是极为重要的。它并非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它向所有个人、团队和机构表明了一条在任何领域中通往高成就的路径。顺便说一下,这也说明,杰里·赖斯非常确切地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