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全文在线阅读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光有书架就能变聪明

关灯直达底部

书脊的惊人效用

我的办公室,整面墙前靠立着高高的箱式书架。这书架形状有些特殊,像是用一块块正方格子堆建而成的。

之所以用这种风格的书架,自然是有理由的。我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将书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的方格里,例如美术相关、弗洛伊德相关、世界史相关,等等。如果某个主题的书太多,就要用到两个方格。

此外,这种书架比普通书架更深,也是一大优点。里面放较大的单行本,外面放较小的文库本,这样收纳既显得规整,又不会把某些书挡在后面看不见。对于书架而言,这种“外观”有着出人意料的重要性,此事后文再谈。

这样的书架,一来易于整理。刚买的书,放在对应的方格内即可。二来,也便于查找。什么书放在哪个方格里,心里都有个大概。尤其是藏书很多的人,这种方法值得推荐。

主题的区分也没必要过于细致。例如,许多人读书是“顺藤摸瓜式”的,在某本书中看到另一本书的介绍,就会找来读,然后又在其中看到另一本书的介绍,再去找那本书……这样的人,就可以把这些书统统放在一个方格里,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一个独特的小宇宙。

书的整理方式因人而异,只要按自己的喜好或习惯费些心思即可。例如,可以按“新潮文库”“讲谈社学术文库”“岩波新书”等不同标签,各自统一摆放。对于习惯按标签找书的人来说,这种方法非常方便。

再比如,我在上高中以前,也不管书的标签或体裁,就按阅读顺序放在书架上。这样乍一看似乎很乱,但于我自己而言,这是一种体现了兴趣爱好的发展过程的记录,可以视为“自己史”。手头书还不多的人,不妨尝试这种有趣的方法。

总而言之,书架如同自己的记忆装置。 光是目光掠过书脊,就能回忆起书中内容、相关话题或是阅读时的自己。因此,不管怎样摆放,都应该遵守一个大前提——让书脊时刻保持可见。

什么是书有而电子书没有的

不过,这种方法对于前文提到的电子书就行不通了。

将书架上的书全部电子化,的确能使房间显得整洁。尤其是像我这种藏书较多的人,电子书不用考虑放置空间的问题,想买多少都可以。专门用来看电子书的终端设备种类不少,而且还有检索功能和注释功能,根据个人的使用方式不同,确实可以成为读书生活的好伴侣。对于很多大学教师和研究者,电子书的普及无疑是一大福音。我本人就已经无法离开电子书,也期待着电子书的进一步进化。

然而,如果电子书从一开始就已普及,所有藏书都收录在一台终端设备里,把书架从房间里撤走,结果会怎样呢?

至少于我而言,会觉得不可能有现在的自己。因为平时看不到书脊,无论读多少本书,都无法积淀在记忆中。这是不可忽视的差别。

电子书是极谦虚的存在。 就算有一万本电子书,使用者若不调用,它们就不会现身,像忠实的仆人一样。

与此相对,真实存在的书,即使用恭维的话来讲,也称不上谦虚。其厚重的躯体,展现出使房间变局促的存在感。若是还没读过的书,甚至会给人以“快读我!”的压力。

相反,那些已经仔细读过的书,以及做好注释、折过页角的书,已经不单纯是死物,更像是亲近的“友人”。电子书今后或许会进化得更完善,拥有各种各样的高级功能,但很难像一本本实体书一样,与人形成如此亲近的关系。

当然,这也算是“习惯”问题。优秀的人,也许会活用电子书,更有效率地吸收更多的知识,变得更优秀。但同时,由于我以前一直阅读实体书,靠它们锻炼读解能力,所以我也无法忘记纸质书的好处。

关键在于,先要确保足够的读书时间。希望大家能妥善地区分使用纸质书和电子书这两种媒介,提高自己的机动力和吸收力。

以“藏书千册”为目标

最近,很多人家里没有书架。尤其是独居的大学生,这种倾向更明显。这在我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我认为这是一种很严峻的事态。

顺带一提,按我的标准,只摆着几本书的彩色箱子是不能称为“书架”的。所谓有书的生活,不能少于三百册藏书,可能的话,应该达到千册才对。 至少对学生而言,这是必要条件。

可能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房间本来就小,那么多书会使房间变得愈发局促。然而,这只是不读书的借口罢了。即便是方才提到的盒式书架,一个盒子里怎么也能放四五十本书。若是较小的文库本,还能放下更多。

也就是说,只要有 20 个盒子,就能放下 1000 册书了。望着 1000 册书的书脊的日常生活,是极高品质的生活。

可奇怪的是,有些学生在买书上特别吝啬。例如,我指定某本文库书为课题图书,很多学生根本不买,而是去图书馆借。若是早已绝版的珍贵文献,自然只能去图书馆借阅,但文库书在书店里肯定找得到,而且价格应该比较便宜。或者只要去旧书店找找,一本书花几块钱就能买到手。

这样的人可能觉得不买书算是赚了,但实际上,他们相当于是在白白浪费读书时间。正因为在关键的语句下做标注,折起关键页的页角,书才会成为自己一生的宝贵财富。 而且,把书一直放在身边,每次偶尔看见书脊,才能回想起书中的内容,由此巩固记忆。如果只是借书,还回去以后就会很快忘记。换言之,读完却不想把书放在身边的“读书”,其实称不上真正的读书。

当然,若是经济上确实不宽裕,自然需要采取合适的做法。但据我所知,很少有学生被逼到那样的处境。他们几乎所有人都有手机和电脑,随时能上网。既然在这方面能够不吝金钱,就应该在买书上留有余地才对。我经常对学生们讲,“再仔细想想优先顺序”“先确保买书的钱吧”。

假使手头有 1 万日元,只要逛逛旧书店的 100 日元区,就能买 100 本书。而这一百本书能让你得到丰富的知识和幸福的时光,还能成为你一生的朋友,还有比这性价比更高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