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拉尔夫·克朗普、克莱门斯·特斯克鲁默尔和我发表了我们对柏林小提琴学生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后来为一部关于杰出人物的科学文献提供了大量重要的素材,多年来,许多其他的研究人员多次引用。但实际上,直到2008年时,随着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出版其著作《异类》(Outliers),我们的研究成果才获得了科学界以外其他各界的大量关注。格拉德威尔在探讨是什么使得人们成为某一特定行业或领域中的杰出人物时,说了这句妙语:“1万小时法则。”根据这一法则,要在大多数的行业或领域之中成为大师级的杰出人物,需要花1万小时来练习。实际上,我们曾在报告中提到这个数字,我们认为,这是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在20岁之前需要花在独奏练习上的时间。格拉德威尔本人估计,披头士乐队20世纪60年代初在德国汉堡演出之前,大约花了1万小时来练习。另外,比尔·盖茨大约花了1万小时来编程,以磨砺技能,为日后创办和发展微软公司奠定了坚实基础。格拉德威尔指出,一般来讲,在人类所努力钻研的每一个行业或领域,基本上也是这种情况:只有当人们付出了大约1万小时来练习时,才可能成为这一行业或领域的专家。
这一法则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它很容易被记住。比如,倘若那些小提琴家在20岁之前累计花了1.1万小时来训练,那么,训练的效果会更好。它满足了人类发现某种简单的因果关系的渴望:只要你在任何一件事情上花1万小时来练习,就会成为大师。
错在哪里
不幸的是,这一法则在许多方面是错误的,我们今天的很多人只是认为,如果确实练习了1万小时,那就真能达到这种效果。(它在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正确的,我马上就会讲到。)
首先,关于1万小时,并没有什么特别或神奇之处。格拉德威尔原本可以精确地指出,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在18岁以前投入到练习中的平均时间大约为740小时,但他之所以说他们到20岁之前累计的训练时间需要1万小时,因为那恰好是一个整数。那些学生非常优秀、前途光明,可能在努力朝着一流小提琴家的方向奋进,但在我研究他们的时候,他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些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家,往往在30岁上下的年纪才做得到这些,因此,到那个时候,他们可能已经投入了2万小时到2.5万小时的时间来练习;1万小时对他们来说,仅仅是走完了一半的奋斗历程。
而且,这个数目也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史蒂夫·法隆只经历了200个小时的练习,就成为当时世界上能记住最长数字串的第一人。我不知道如今在这一领域参加训练和竞争的那些人,在达到自己最高水平之前,到底花了多长的时间来练习,但可能远远低于1万小时。
其次,对最杰出的小提琴家来讲,在20岁之前练习1万小时,还只是平均数。在10位杰出的小提琴家中,一半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在20岁的年龄就累积了1万小时的练习。格拉德威尔误解了这一事实,并且错误地宣称,所有最杰出的小提琴家累计练习时间都超过1万小时。
再次,我们研究的音乐家所进行的刻意练习,与另外一些可能被贴上“练习”标签的其他各类活动其实是有区别的,但格拉德威尔并没有将它们区分开来。
例如,他在描述1万小时法则时,所举的一个重要例子是披头士乐队1960~1964年在汉堡演唱时令人精疲力竭的日程安排。根据格拉德威尔的说法,他们演唱了1200场,每次演唱至少持续8小时,那么,累计时间接近1万小时。然而,马克·李维森(Mark Lewisohn)在2013年出版的一部详尽记载披头士乐队的传记中称,这种估算值得怀疑,而且,他在进行广泛的分析后认为,披头士乐队演唱的总时长,更准确的数字约为1100小时,远没有达到1万小时,便在全世界刮起了一阵旋风。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表演与练习并不是同一回事。没错,作为一个乐队,几乎可以肯定,披头士在汉堡每次连续演唱几小时后,演唱技巧一定会有所提高,特别是由于几乎每天晚上都唱同样的歌曲,这使得他们有机会获得来自歌迷和自身的反馈,进而想办法提高演唱技艺。但是,在歌迷面前演唱1小时,乐队的成员全神贯注地演唱,以求给歌迷献上最好的表演,这与持续进行1个小时专注的、着眼于达到目标的练习,并不是同一回事。后者的这种练习,目的在于弥补缺陷和实现改进,恰好是用来解释柏林的学生小提琴家能力的关键因素。
正如李维森坚称的那样,与披头士乐队的巨大成功密切相关的,并不是他们在歌迷面前多么出色地演唱,而是由于他们自己写歌、自己创作新的作品。因此,如果我们要根据练习的时间长短来解释披头士乐队的成功,那么,我们需要辨别哪些活动使得乐队的两名主创约翰·列侬(John Lennon)和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提升和改进了他们写歌的技能。披头士乐队在汉堡音乐会上的所有那些演唱,对于提升列侬和麦卡特尼的音乐创作水平,即使有一些关系,关系也不大,因此,我们得从别的地方寻找乐队成功的原因。
着眼于某个特定目标的刻意练习,与一般的练习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区别十分关键,因为,并非所有练习都能像我们在音乐学生或芭蕾舞蹈演员身上看到的那样,能帮助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技艺。一般来讲,刻意练习以及相关类型的练习,设计用于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该目标由个性化的练习活动(通常是单独完成的)组成,那些练习活动专为提升人们表现的某些特定方面而发明。
1万小时法则的最后一个问题在于,尽管格拉德威尔本人并没有说,但许多人把它解释为一种承诺,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只要做到1万小时的练习,几乎人人都能成为该行业或领域的专家。但在我的研究中,根本没有这样的迹象。为了证明类似这样的结果,我得集中一些随机挑选的实验对象,他们在小提琴演奏上花费了1万小时来刻意练习,然后再看看他们的结果如何。我们开展的那些研究都表明,在那些已经有资格进入柏林音乐学院深造的足够好的学生之中,平均起来,最杰出的学生花在独奏练习上的时间比那些优异的学生所花的时间多得多,而最杰出和优异的学生又比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更多地进行独奏练习。
在某一特定的行业或领域,人们能否通过参加足够多的刻意练习变成业内的杰出人物,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定论,而我会在下一章中谈一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但在原始的研究之中,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是这种情况。
对在哪里
格拉德威尔有一个观点是对的,值得在这里重复一遍,因为它至关重要: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或领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致力于变成业内的杰出人物,需要付出许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也许并不需要恰好1万小时的练习,但要花很长时间练习。
我们在国际象棋和小提琴这些领域中见证了这一点,但研究还在其他的行业或领域中显示出了类似的结果。作家和诗人通常在他们的最杰出作品推出前,写作了逾10年时间;从科学家首次发表科技成果,到他发表最重要的科技成果,通常也要历经10多年的磨炼;我们的这项研究,也是第一次公布的研究过了多年以后的补充版本。由心理学家约翰R.海耶斯(John R.Hayes)开展的对作曲家的研究发现,从一个人开始学习音乐算起,到他写出一首真正杰出的乐曲,平均需要20年的时间,一般也不会少于10年。格拉德威尔的1万小时法则,以一种强有力的、可记住的方式紧扣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许多需要人类付出艰辛努力的行业或领域之中,要想成为世界上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必须经历多年的练习。这是件好事。
另外,着重强调在音乐、国际象棋或学术研究等一些竞争性的领域中需要怎么做才能变成世界杰出人物,使得我们忽略了一些经验,我认为,这些经验在我对小提琴学生的研究中更为重要。当我们说,花1万小时(或者许多时间)来练习,以便真正擅长某件事情时,我们把重点放在了这件事情令人望而生畏的特性上。当我们把1万小时理解为一个挑战时,比如说,“我只要在这上面花了1万小时苦练,就将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人物!”很多人会望而却步:“如果我要花上1万小时勤学苦练,才能真正成为这个行业或领域的专家,那我为什么要去试呢?”正如在一则《呆伯特》连环画中呆伯特评价的那样,“如果有人愿意花1万小时去做同一件事情,我认为他一定有病,心理不正常。”
但是,我可以将这个核心信息和其他信息结合起来看待:在绝大多数需要人类付出努力的行业或领域,只要以正确的方式训练,人们提高自身绩效和表现的能力将是巨大无比的。如果你练习做某件事情几百个小时,几乎可以肯定,你能看到巨大的进步(想一想史蒂夫·法隆在经历了200个小时的练习之后的效果),但那还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你可以坚持、坚持、再坚持,使你自己变得卓越、卓越、更卓越。你的进步有多大,取决于你自己。
我们再以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1万小时法则:你必须花1万小时或更长时间来练习,以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国际象棋大师或高尔夫球手,其原因是,你将与之比较或竞争的那些人已经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来练习。人们的绩效或表现的提高,并不存在极限,而更多的练习不一定会带来更大的进步。因此,如果你希望成为你所在的高度竞争行业或领域中的世界上最杰出人物,就得付出成千上万个小时的艰苦努力,只为了与那些在同类工作中同样勤学苦练的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你也可以只把这一点想象成对这一事实的反映: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发现有哪些因素限制某种特定的练习所造就的进步与提高。随着训练方法的改进和人类的成就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在任何一个人类付出了努力的行业或领域,都在持续不断地出现变得更加卓越的办法,以抬高人们认为可以做到的“门槛”,而且,并没有迹象表明这样的“门槛”将不能再抬高。每当人类发展至新的一代,潜力的界限也随之扩张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