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林旧事 » 艺林旧事全文在线阅读

《艺林旧事》 旧时的马车

关灯直达底部

在城市内,旧时的代步物是用轿子,后来也采用了旧式骡车。马车的使用是从国外流传过来的,所以最早坐马车的大多是些洋人,后来逐渐成为皇家的御用品。直到清末,除了一二品红顶花翎的大官外,其他官员尚不敢乘坐马车。后来风气渐渐转变,一班富商大员都纷纷自备马车,堂皇据坐,也就无所谓了。

在上海,第一个坐马车的,是钱塘人程定夷,他是个收藏家。接着坐的是江建霞、沈淇泉两位太史公,他们都很穷,但为了摆阔起见,认为无马车进出,则有失身份。当时报上曾载打油诗一首取笑:“阔得如此穷,穷得如此阔,江浙两翰林,江三沈十一。”原来江建霞是排行第三,沈淇泉排行第十一。国人的马车在租界内行驶,是不得超越洋人马车的,否则就是违章,被巡捕钞了号码去,要受罚款的处分。可见当时洋人气焰之盛。洋人看到前清官吏的服装,都是头戴缨帽,身穿箭衣,他们就将此作为马车夫的制服,只是没有顶珠,以取笑中国官员。日子久了,这种马车夫的服装,也就司空见惯,甚至满清官吏自己乘坐的马车,那车夫穿的也是这种带有侮辱性的服装,等于把它定了型。其时任新衙门会审官的满族人宝子观,他的马车夫穿着玫瑰紫色的箭衣,用黄绸镶边,头上缨帽也是玫瑰紫色的,缨儿是黄的,和箭衣一致,脚上还穿着高统靴,表示威武,真是恬不知耻了。

当时的马车多为四轮的,后来又从国外传入一种两轮的,名“亨斯美”(译音)。这种双轮马车较为精致,且属小型,车轮是用橡皮做的,十分轻便,并由阿拉伯种的高头骏马牵着,马身还披着锦毯,头上戴着小笠,笠上有两个孔,马耳可以露在外面。“亨斯美”马车在当时风行一时,大多是敞篷的,适用于春秋时节。四轮马车则有敞蓬的,也有轿子式的,后者即名轿车,轿车的名称即由此而来。“轿车”的内部设备很完美配着晶莹的玻璃窗,外加浅碧色的窗帷,两旁且有插绢花的瓷瓶。天寒时在坐垫上覆着狐皮毯子,虽然外面风雪交加,但乘坐的人一点不受影响。那时凡属公馆人家,都有一间马车间,为停车蓄马之所。

马车有单马的,也有双马的。救火车都是用双马的。民国初年,袁世凯窃国称帝,派郑汝成任上海镇守使,镇压革命,郑气派十足,常用双马马车代步。某日,他趋车前往日本领事馆赴宴,双马马车经过外白渡桥时,被人击毙。

后来市上开设了许多马车行,供客雇唤,可以包租全月或全日。也有个人凑钱买了一辆半新不旧的马车,专门在马路上招揽生意,称为“野鸡马车”。直至一九三七年,上海市内仅剩下八辆马车,以后便完全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