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锦马超”在《三国演义》里面是很出彩的,反陇西、据渭水,打得曹操割须弃袍,扎得许禇满身枪眼,后来救西川又和张飞挑灯夜战,忠孝人皆敬仰,威名雄于天下,千古名将,超之谓也。不过马超这一辈子也真够惨的,先是老爹和兄弟让曹操下毒手砍掉了,接着反西凉先赢后输,与韩遂决裂,实力大损。才想卷土重来,就在冀城中了杨阜的诈降计,一门老幼全被杀死。南投张鲁不受信任,进退无门才归附刘备。本来以为这样可以得报大仇了吧,可惜终于身居闲职,郁郁而终。
一代英杰,命运捉弄,落到这般下场,也足以掬善良的人们一捧同情之泪了。只可惜后人偏偏并不善良,更不幼稚,碰巧还在史书上看到了马超的真面目,所以张口评论马超的悲惨遭遇,只有两个字:“活该!”为什么活该呢?还得先从他老子马腾谈起。
演义中的马腾,是西凉太守,汉室的忠臣。其实汉朝根本没有西凉郡,又怎么会有西凉太守?——那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行政区划。《典略》载:“(马腾)字寿成,马援后也。”但是伏波将军的这一支到他已经衰弱了,贫困得不得了,马腾年轻的时候,基本靠砍柴为生。好在他“为人长八尺余,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是个当兵的好材料。灵帝末年,凉州百姓王国(注意,这个王国是人名)等联合氐、羌等部族受压迫人民反抗刺史耿鄙的暴政,耿鄙招募新兵去镇压,马腾就在这个时候参了军。因为他做战英勇,很快就升为军司马,但不久军队哗变,他反而投靠王国,并且和另外一股造反势力韩遂相联合。两帮人整合了一支大军向长安进发,结果被刚才执掌了朝政的董卓打得大败。才回到西凉,内乱就开始了,马腾、韩遂先是共同废了傀儡主子王国,接着互相又大打了起来,韩遂“杀腾妻子,连兵不解”。
建安初年,曹操为了暂时安定陇西,派司隶校尉锺繇和凉州牧韦端化解韩、马二人的冤仇。马腾正在惨兮兮打不过韩遂,干脆自请东附。于是允许他驻扎在司隶西部的槐里,并且“拜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咱们且不管马腾的起兵究竟是兵乱呢,还是起义,总之要说这样一位造反者对汉朝忠心耿耿,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马腾的儿子马超没有跟老爹一起到槐里去,仍旧驻扎在西凉,并且还和仇人韩遂勾勾搭搭。这里就要说到他的不忠不孝了。演义上是曹操先杀死马腾,马超才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造反的,但是历史上的事件发生次序却完全相反。建安十六年,曹操准备讨伐盘踞汉中的张鲁,先命司隶校尉钟繇带兵前往长安做战前准备。马超、韩遂,还有其他的许多西凉割据势力,比如杨秋、李堪、成银等,认为钟繇是来袭击自己的,于是先下手为强,联合造反,杀奔长安而来。
从当时形势来看,曹操确实不可能在没有平定凉州的前提下,就冒然兵发汉中。但是为了尽快在西线打开局面,曹操很可能用安抚和收编的办法来对付陇西群豪。但是韩、马这样一动,就迫使曹操必须武力解决凉州了。马超等人不是对自己的实力估计过高,就是对形势分析错误,才会导致这样的局面之产生。并且,这种举动导致的另外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马腾之被杀。明明老子在人家手里,还敢造反,从这点上来看,说马超是枭雄或许可以,说他是孝子,可就完全驴唇不对马嘴了。
在《魏书·;张既传》里面,裴松之附了一段引自《魏略》的阎行的故事,里面提到马超起兵,简直让人恶心。阎行,后改名阎艳,字彦明,是韩遂的女婿,为人骁勇。当他还不过韩遂手下一个无名小将的时候,韩、马相攻,“(阎)行尝刺(马)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用断折的矛柄击打马超的脖子,几乎把马超打死!建安十四年,阎行被派往曹操处,回来就劝说韩遂送儿子到许都做人质,而同时他也请求曹操给他爹一个宿卫的名号,留在许都。马超造反的时候,据说韩遂正在外面打仗,初始并不知道,回到根据地一看,耶,怎么他们扯着我的旗号已经起兵了?马超还编瞎话骗韩遂,说:“前钟司隶(钟繇)任超使取将军,关东人不可复信也。”——“钟繇要我逮捕你,这种家伙怎么能相信?”接着,还说了一段绝对无耻的话。
马超说:“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也就是说:“我不要老爹啦,您就是我的老爹呀;您也别要儿子啦,我就是您的儿子啊。”这叫什么话?!如此无耻无良的话,就是出于很多人都敬仰的后来蜀汉五虎上将之一马超之口吗?!这段话说明,马超明明知道自己这么一反,老爹马腾在关中会落个什么下场。他不是没有想到,也不是形势所逼,也不是心存侥幸,他是一心一意要扔了老爹,认仇做父了!
两军在渭水边排开阵势,曹操还想和平地解决问题,终究敌人是少一个比多一个好,他就把韩、马二人叫到阵前打话。就在这种情况下,“许禇裸衣战马超”的故事就上场了。让咱们来看看史书上的记载:“太祖(曹操)与(韩)遂、(马)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许)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哪里有什么数十合大战,其实是马超想偷袭捉曹操,结果被许禇一瞪眼,就害怕得不敢动了。
西凉兵战斗力很强,当时曹军中普遍存有畏敌的倾向,都说:“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曹操却不担心:“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耳。”他想一战基本解决凉州问题,于是故意示弱,使西凉各军以为曹军不足虑,纷纷来援,然后切断敌人的后路,在渭水边展开决战。马超大败,“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被曹操拒绝了,于是又“固请割地,求送任子”,打算送儿子去做人质。曹操这下算彻底看清了所谓“锦马超”的真面目——这种家伙怎么能够信任呢——于是假装同意,却暗中离间马超和韩遂的关系,马超一败再败,被迫向西逃窜。
曹操追赶马超到安定的时候,突然传来苏伯在河间造反的消息。曹操仓促回军,马超卷土重来,“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汉中张鲁派大将杨昂帮助马超,合军万余,进攻冀城。凉州从事杨阜等募兵死守,整整七个月救兵不至,刺史韦康等被迫请和,打开城门。谁料马超一进城,立刻教唆杨昂杀死韦康等——所谓杀降不祥,马超很快就要尝到其中的苦果了。
后面的故事,往往被看演义的朋友忽略,其实是很令人感动的。马超入冀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杀死杨阜。杨阜正好老婆死了,请假归葬,跑去和舅子姜叙商量为刺史报仇的事情。姜叙此时和其母一起住在历城,杨阜当着这娘儿俩的面,痛哭求告,姜母深明大义,叫姜叙一切听妹夫的安排。于是,杨、姜二人,和乡人姜隐、赵昂、尹奉、姚琼、孔信,以及武都人李俊、王灵,安定梁宽,南安赵衢、庞恭等密谋,在马超破城的下一个月(九月),于卤城起兵讨超。马超大怒,领兵杀向卤城。他前脚才走,后面梁宽、赵衢等人就内应占领了冀城,宰掉了马超的妻儿。马超无路可走,袭击历城,捉到了姜叙的老娘。姜母破口大骂:“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这话骂得狠,不知道喜欢马超的朋友,看了史书上的记载以后,将怎样反驳这几句话?!
马超大怒,杀死了姜母。杨阜等合兵来战,杨阜身先士卒,家族兄弟战死七人,终于把马超打败。马超只好凄凄惨惨往投汉中张鲁去也。
然后,又是演义中一段为了抬高刘备集团而对马超的粉饰。演义上说,刘备攻打成都,刘璋向张鲁求救,张鲁派马超往援,还和张飞挑灯夜战,一场好厮杀。只因为有奸人在张鲁面前说马超的坏话,马超进退两难,才在李恢的劝说下,归附刘备。然而史书上却完全是另一种记载,说因为“鲁不足与计事”马超“闻先主(刘备)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他是主动离开一向关系不错的张鲁,而跑去归降刘备的。所谓的奸人谗言,不过在张鲁想把女儿嫁给马超的时候,有人提醒他,说马超“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张鲁才打消了念头。是啊,连老爹的生死都不放在心上的家伙,怎么放心把女儿嫁给他?!
这样看起来,其实马超和“三姓家奴”吕布在品德上没有什么区别,而论起打仗,可能还不如吕布呢。刘备所以高兴得到马超,一是为了威压刘璋,二是为以后进攻汉中和平定陇西做准备,据说马超在羌人中的声望很高,利用他的威信将是一步好棋。因此“备闻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张鲁当然是恨透马超了:我这样帮你,你这样待我,果然狼子不可相处!马超离开的时候,没有带走小老婆董氏和儿子马秋,后来曹操取得汉中,把董氏赐给阎圃,把马秋交给张鲁。张鲁乃“自手杀之”,聊解心头之恨。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史书却多少加入了作者主观的意识进去,虽然遵照中国的治史传统,那还是要比小说客观得多得多。我们不能肯定所有有关马超的资料都是正确的,包括《三国志》在内,没有一本史书完美无缺,甚至没有一本史书全无矛盾。但是现在评价一位历史人物,还是要以史书和其它相关史料,作为第一论据。就马超来说,对于张鲁手下是否有奸人要陷害他,史料中还有不同记载,但对于他的各种主要行径,包括造反在老子死掉之先,杀死姜叙之母,主动背反张鲁,却基本没什么争议。时当乱世,为了生存,人不能爱其亲——但并不是不爱其亲。“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是客观可能和主观意愿间的区别。马超无疑是主观地不爱其亲,他那些被各种势力杀死的亲戚,本身很可怜,但是马超自己对着小老婆哭哭啼啼说“阖门百口,一旦同命”,却一点都不值得怜悯。
马超投奔刘备以后,帮助主子北取汉中,还回陇上转了一圈。刘备取下汉中,就把他晾起来了,因为身为一代枭雄的刘备,怎么不会明戏什么人可以真正信任,而什么人只具备部分利用价值?汉中还待稳固,连结羌人,进图陇上,那是以后的日程安排。现在马超这种人只需要供起来而已,不必要也最好不要给他带重兵。马超于是郁郁而终,享年四十七岁。(原文来自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