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信 » 英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信全文在线阅读

《英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信》第五章 独立原则:鼓励孩子锻炼独立能力,自我补给成长的甘露

关灯直达底部

1.独自睡觉,从4个月大时就开始

壮壮的早教班里有个来自英国的小朋友——艾西,比4岁的壮壮小半岁,但是独自睡觉的“历史”已经有差不多快3年了,这个小姑娘从4个月开始,父母就在自己大床旁边放了一个小婴儿床,每次喂奶后,妈妈再将其放回到小床上。

艾西断奶后,父母便精心给她设计了一个很漂亮的婴儿房,开始培养她自己睡觉。因为之前虽然是分床睡的,但还是和父母在一个房间。现在让她一个人睡在单独的房间,艾西对黑夜产生了恐惧心理,父母就给她买了一些毛绒玩具,来驱逐她对黑暗的恐惧,同时在床头点一盏很小很暗的灯,用以增强她的信心。

每天晚上到了睡觉的时间,艾西的爸爸妈妈就会将她带到她的房间,分别给她一个吻,并说:“宝贝,爸爸妈妈一直在你身边,不要怕,我们是爱你的!做个好梦吧,我们明天早上又可以一起吃早餐了。”

这样反复几次后,到了睡觉的时间,艾西的父母就会提醒她到自己的房间睡觉,小姑娘也会自然而然地回到自己的儿童房,抱着毛绒玩具安然入睡。直到现在艾西已经不用点灯就可以自己睡觉了。

而且进入早教班后,老师发现,这个英国的小姑娘与中国孩子有很大的不同,她能够在没有老师协助的情况下做很多事,比如到教室后,自己拉出椅子坐在课桌前;午睡的时候自己主动上床;能够自己端着饭碗到老师面前打饭;还可以自己和自己玩耍,和自己说话等。

而相比之下,已经4岁的壮壮的独立性却非常差,很多事情都要依赖父母和老师才能完成。壮壮的妈妈说壮壮从一生下来,父母就和他同睡一张床,觉得这样可以给他安全感,没想到却养成了他严重依赖的不良习惯。父母也试过让他自己睡,但壮壮一哭闹,父母就心软,以至于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他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听说了艾西独睡的经历后,壮壮的妈妈很是羡慕,后悔没能尽早培养孩子独睡的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依赖的习惯,妈妈决定从培养壮壮独睡开始。于是他找到艾西的妈妈讨教经验。

艾西的妈妈告诉她,对于壮壮这样的孩子,要给他一个缓冲期,不可能要求一个已经和父母同睡好几年并成为习惯的孩子,能够立刻自己单独在一个房间睡觉。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父母的耐心和爱心,父母可以试着在白天小睡的时候,让孩子在单独的房间睡觉,然后逐渐地让他在晚上一个人睡。

当然,这么大的孩子刚开始肯定会不断地起床,并自己走出房门,为此,艾西的妈妈建议壮壮妈妈不要对其大吵大嚷,而是要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不停地重复一句话:“你已经长大了,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睡了。”当然,父母也需要给孩子一些心理安慰,比如可以给他一个甜蜜的吻,或者是做出一定的让步,坐在床边,看他睡着后再离开,并给予他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习惯,树立起自己睡觉的信心。

听完这番话,壮壮妈妈回去后便按照艾西妈妈的话一步步地做,没想到一个月后,壮壮完全可以自己独自睡觉,也不用父母在床边陪着入睡了。壮壮的性格也慢慢独立起来,在家里不但可以自己叠衣服、叠被子、吃饭,在幼儿园里,当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他还会主动帮忙。对于儿子的种种表现,壮壮的妈妈非常欣喜,也对英国父母的教育方式佩服得五体投地。此后,还经常与艾西的妈妈联系,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英国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独睡的时候,大多会采取从“独床”到“独房”的方式,而中国的父母则更倾向于与孩子同床而眠,认为这样更方便照顾,随时知道孩子的需求。

但英国的父母却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从生理角度看,父母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会让孩子吸入,从而造成其大脑供氧不足,影响身体正常发育,而且大人翻身会有伤到孩子的危险;而从心理角度看,培养孩子从小独睡的习惯,有利于其降低对父母的依赖,对日后进入幼儿园排除分离焦虑也是大有裨益的。

王敏的儿子小巴特是一个中英混血儿,中国妈妈和英国爸爸的结合让小家伙漂亮极了,人人见了都称其像个洋娃娃。当时由于工作的原因,怀孕后的王敏便回到了东北的娘家,一家老小对于这个“洋娃娃”的到来欣喜若狂、宠爱备至。为了更方便地照顾孩子,自从孩子出生后,王敏一直与他同床而睡,她觉得这样喂奶更方便,搂着孩子睡觉会让其更有安全感。

两年后,为了和丈夫团聚,她辞去了中国的工作,带着孩子飞回了英国。2岁的巴特看起来更是可爱至极,让这个英国爸爸“爱不释手”。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王敏将巴特放到了夫妻二人的大床上,看到这一幕,这位英国爸爸有些惊讶,问道:“亲爱的,为什么要把孩子放在我们的床上?他应该到自己的房间睡觉才对啊!”

“可是他生下来就是和我一起睡的,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照顾他。”

“什么?怎么没听你说过呢?难怪我看他事事都很依赖你,刚才吃晚饭的时候还要你喂,这样会影响他独立能力的。你有没有想过他以后上幼儿园怎么办,你要和他一起上吗?”这位英国爸爸很不理解妻子的行为。

听完丈夫的话,再想想巴特日常的表现,王敏觉得丈夫说得不无道理。“可是现在要让他自己睡,他能愿意吗?”王敏小声问道。

“没关系,你交给我好了。”

这位英国爸爸将巴特带到了婴儿房,看到有着淡蓝色的墙壁,像一条大军舰一样的小床,以及很多自己喜欢的玩具的房间,巴特开心地说:“这个房间好漂亮啊!”显然,第一步成功了。接着这位英国爸爸说:“宝贝,你想不想做个勇敢的小男子汉?”

巴特不明所以地点点头。

“那首先就要自己睡觉,不能让爸爸妈妈陪着,这样才是勇敢的孩子,才能让人竖大拇指呢!你敢吗?”

“我当然敢,我今天就一个人睡。”小巴特“中计”了。

第一天晚上,巴特抱着自己心爱的玩具熊很快就睡着了,但是到半夜的时候,巴特似乎被噩梦惊醒,开始哭闹,王敏听到儿子的哭声,赶快起来要把儿子抱过来,但是被英国爸爸制止了,他告诉她这样做会前功尽弃的。

之后,这位英国爸爸走进儿子的房间,安抚他躺下,用手抚摸他的背部,用嘴亲吻他的脸颊,并对他说:“宝贝不要怕,爸爸就在身边,好好睡吧。”很快小家伙又睡着了,而且一觉睡到大天亮。由于巴特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的独睡,爸爸一大早便做了他最喜欢吃的三明治,以资鼓励,从而增强了他独睡的信心。

从第二天晚上开始,巴特恐惧的症状就好了很多。慢慢地,巴特不再留恋妈妈的温床,开始愿意自己独睡,因为他想做个勇敢的小男子汉,不被人耻笑。从此以后,王敏惊奇地发现,巴特在很多事情上也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开始学着自己吃饭,吃完饭还主动地帮忙收拾碗筷。在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巴特都拒绝父母的帮忙,争取自己完成。

转眼间,巴赫就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在他三岁半的时候,父母给他找了一个离家近而且教学质量还不错的私立幼儿园。第一天到幼儿园,刚开始还都挺好的,孩子们互相见面都觉得很新鲜,又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小朋友,都很开心。可就在和父母分开的一瞬间,幼儿园里的哭声“响彻云天”。

巴赫刚开始也是拉着王敏的手说:“妈妈,你不要走好不好?我不上幼儿园好不好?”

王敏蹲下身子,摸着巴赫的头说:“宝贝,你都可以自己单独睡这么长时间的觉,还怕和妈妈分开一天吗?要知道,你可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男子汉呢。这里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可以一起玩,还有老师教你唱歌跳舞,多好啊!你要不要留下来呢?等到了下午,爸爸妈妈一起来接你回家好不好?”

听妈妈这么一说,巴赫似乎也察觉到了自己是个男子汉,所以不能害怕上幼儿园,因此他比较愉快地和妈妈挥手再见。在老师的引导下,巴赫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其实这与他一年半的独睡经历是分不开的。

后来,在跟老师的沟通中,王敏得知,那些没有独睡经历的孩子经常会从踏入幼儿园门口开始,一直哭到下午。没有父母在身边,中午也无法独立睡觉,即便是睡着了也会时不时地惊醒过来,然后继续哭,严重的还产生了呕吐的生理反应。这就是典型的“幼儿园分离焦虑”的症状。

听到老师说的这些情况,王敏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庆幸从小培养了孩子独睡的习惯,才使他不这么依赖父母。

独自睡觉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避免孩子长大后对父母过度依赖。这位英国爸爸知道,要想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意识,就要从独睡开始。孩子经常一个人睡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与父母分开的个体。所以在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可以独立做很多事情。

这在巴赫进入幼儿园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之前就一直和父母分开睡,所以巴赫并不是十分依赖父母,即便是在刚入园的时候有些生疏和恐惧,但在父母和老师的开导下,也能够很快的调整过来,并融入到新环境中。而其他没有独睡经历的孩子就没有巴赫的这种有利条件,所以在初次和父母分开这么长时间的时候,才会产生“分离焦虑”。

事实上,“幼儿园分离焦虑”只是很轻微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孩子长大后,感到孤独寂寞时,儿时个人独处的历练会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周围环境,有利于心理健康。

因此,中国父母们请放开你们慈爱的双手,还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让其尽早独自睡觉吧!

智慧锦囊

内心是否独立是孩子能否正确认识自我的一项重要标准。英国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孩子的独立有着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所谓形式是孩子的一些行为方式,而内容则属于孩子的内心行为。

2岁以后的孩子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对周围的事物也有着自己童真的想法。如果每天和父母在同一张床上睡觉,接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的心理依赖感就会如同卵虫一样,慢慢地滋生、长大。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离开了父母这根“拐棍”便无法走路,甚至长大后会产生恋父、恋母的情节。

因此,英国父母会抓住关键期,从孩子4个月开始,给其一个独立的睡眠空间。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互动会有所反应,便于培养他行为上的独立,从而逐渐使其内心变得独立、强大。自然也不会产生“分离焦虑”的状况。

要想让孩子的内心尽快独立起来,就从培养他的独睡行为开始吧!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

2.分配零用钱,谁的金钱谁做主

一个人的理财能力与他今后的事业能否成功、家庭能否幸福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英国父母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能力。英国人提倡理性消费,鼓励勤俭节约,所以,他们善于在各种规定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作为发达国家之一,英国人的这种勤俭节约并非是生活所迫,虽然在英国人们所缴纳的税率和市场上的物价都比较高,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却并不低,折合成人民币计算,每个人的月工资能拿到3万多元。但是他们认为胡乱花钱是很愚蠢的行为,尤其是那些英国女性,她们会在年轻的时候积攒钱财,用来购买房产,以便在退休后,把多余的房产租出去或卖掉,从而获取收入来养老。

当然,英国父母也会把这种理财观传递给下一代。英国政府从2004年起就教导孩子如何理财,分配自己的零用钱。虽然这些课程目前还没有被强制列入教材中,但这已经说明英国人十分重视对孩子理财能力的培养。

英国政府还做出了这样的规定:孩子从3岁开始学习辨认钱币;从4岁开始学习用钱买些简单的用品;从5岁开始学习钱是怎么赚来的,都有什么样的用途;从7岁开始学习如何支配自己的金钱,怎样利用储蓄以备日后的需求;再大一点的孩子就要学习理解影响人们使用金钱、储蓄金钱的各种因素,以便使他们学会怎样支配零用钱,控制预算,并善用金融服务。

因此,英国父母从小就让孩子学着分配自己的零用钱,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强烈的理财观念,还能够锻炼他们自由支配的能力。

奥萝拉的父母是中国某大学请来的英国外教。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从奥罗拉上幼儿园开始,就开始教她辨认钱币,并给了她一些零花钱,但因为她还比较小,对钱没有什么概念,所以给的很少,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她认识钱,告诉她这是用来买东西的。

奥萝拉在一所私立双语幼儿园上学,所以有很多中国孩子。奥萝拉的父母发现,由于很多孩子刚开始都不愿意上幼儿园,又哭又闹,所以中国父母都很心疼孩子,为了犒劳孩子上了一天幼儿园的“辛苦”,在接孩子放学的时候,都会在幼儿园门口给他买一些玩具或零食。

但是奥萝拉的父母却从来不会这么做,除非是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孩子受到奖励或是生日等,父母才会满足她一些合理的要求。久而久之,奥萝拉就形成了不乱花钱的良好习惯。

奥萝拉到了5岁的时候,便会自己用钱了,父母便定时定量地给她零花钱,并完全交给她管理,之后不再干涉。因为父母之前就培养她不乱花钱的习惯,所以奥萝拉平时不会随便给自己买零食或玩具,她会把那些零花钱攒起来,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书本、文具,或是等好朋友过生日的时候买个小礼物表达自己的友谊。

上了小学以后,父母给她的支配权就更大了,每年的压岁钱都由她自己保管,这在中国恐怕不行,孩子的压岁钱都是由父母代管的,说是“代管”,其实很多父母已经将其纳为己有,不尊重孩子意见,完全由自己支配。

当然,在给奥萝拉压岁钱和零花钱的时候,父母会给她提一些小建议:可以学着记账,“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下来;还有就是把暂时用不着的钱放在储蓄罐里存起来,以备日后有大的用途。除此之外的支配权就完全就给了奥萝拉,父母不再过问。

不过,如果父母给的零用钱在一定时间段内被奥萝拉花超支了,那么是绝对不可以预付下个月的,因为父母不想让她养成透支金钱的坏习惯,这样对她的理财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奥萝拉的父母知道现在市面上的信用卡颇多,如果孩子养成了透支金钱的习惯,那么说不定长大后便会经常使用这样的手段买东西,后果是不敢设想的,因此就要从小杜绝这种不良苗头。

有一次因为同学过生日,她不想自己太寒酸,所以花了多半的零用钱给同学买生日礼物,结果自己到要用的时候就没有了。她恳请父母给她预支下个月的,父母告诉她:“如果每个月都这样预支的话,那就显示不出你管理钱财的能力了。只要没钱就向我们要,我们又何必交给你管钱的权力呢?”

奥萝拉也知道是自己这次没有考虑周全,有一些攀比心理,所以才会超支。从此以后,她将父母每个月给的零用钱都先做个预算,比如这个月有什么样的支出,应该支出多少,都会做个合理的分配,此后再也没有超支的现象发生过。

除此之外,父母还会给奥萝拉赚钱的机会,让她知道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付出劳动才能换来的,让她知道钱的来之不易,这样她才会在花钱的时候更加慎重。因此,奥萝拉会主动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果是打扫房间、洗衣服这样比较费时、费力的活,父母会给她3~5元的奖励;如果是些简单的劳动,比如擦桌子、摆碗筷、叠衣服之类的,大多都是口头鼓励或表扬。奥萝拉的父母认为不应该什么家务活都给钱,否则以后会让孩子在家务责任和交换关系中造成混淆,任何事情都用钱来衡量就不好了。

奥萝拉班上就有个这样的中国小朋友,父母给家务活明码标价,孩子干什么样的活就给相应的价钱。以至于后来让他帮忙买个东西都要问多少钱,甚至爷爷要他递个老花镜都管爷爷要钱。奥萝拉的父母得知后,连连摇头,他们认为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不健康的心理——金钱至上,也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奥萝拉的父母很注意这一点。

小学六年下来,奥萝拉的理财观念已经很强了,不仅会花钱,还会赚钱,不仅在家里赚钱,还会去外面和同学一起发发传单,到超市做促销来赚取额外的零用钱。赚来的这些钱父母从不过问,但她也从不乱花,除了一些买必需品,或过节的时候给自己买个喜爱的物件以外,剩下的都放在自己的储蓄罐里,里面已经有几千元的存款了。这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父母准备在她上初中后,带她走进银行,进行投资启蒙,让她知道钱不仅可以用来消费,还可以用来投资,用钱生钱,给奥萝拉的成长以更安全的保障。

英国父母认为正确的理财观需要从小养成,这与孩子上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样重要。奥萝拉的父母在孩子逐渐认识钱币、知道钱币的用途后,便放手让她自己分配零用钱,帮助她学会合理地分配和使用钱,并引导她了解钱的来之不易,培养她正确的财富观和财商,从而锻炼出她独立自主的能力。

相比之下,很多中国父母,尤其是80后的这些年轻父母,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给孩子的零用钱也没有限制。特别是那些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只要孩子开口,即便是比较过分的要求,也会一一满足,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高兴就行,更不用提帮父母做家务了,从而养成了孩子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和胡乱花钱的坏习惯。

还有一些中国父母或许受到传统金钱观的影响,认为“君子不言利”,谈钱就是庸俗的。而且认为孩子的心灵如此纯净,怎么能过早的染上“铜臭气”呢?于是在孩子面前绝口不提“钱”,更不会从小帮孩子认识钱了。因此,造成孩子根本没有理财意识,只知道花钱,却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更不懂得怎样分配零用钱。这样就抹杀了孩子独立创造和支配财富的能力。

事实上,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金钱,也能够培养出他们对自己事情的责任感。这样一来,孩子在做事的时候就会有更高的积极性,其独立性和做事能力也可以慢慢得到增强和提高。

智慧锦囊

孩子,在中国父母的概念中往往是单纯的消费者,只需要给他钱就行了。但是英国父母却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对金钱没有任何概念会导致孩子的不理性消费,在消费时比较任意和盲目,不懂得如何支配和管理自己的财富,这对于他以后的人生之路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英国父母会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勤奋品质,以及理财观念。希望孩子学会生存,富有责任感,懂的赚钱,更知道如何花钱。允许孩子掌管自己的钱财,因为即便是他们偶尔花得超支了,也会从中学到东西,知道超支的后果。当然,英国父母在必要的时候会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提醒,传授给孩子“选择性”花钱的技巧。英国人将这种理财教育称为“从幼儿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

的确,“给孩子鱼吃,不如给孩子钓竿”。让孩子“自己的金钱自己做主”,引导他树立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培养其正确的理财能力,对孩子的独立性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他今后生存必备的技能之一。

3.家有家规,违规者要受“处罚”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谓“家规”,就是家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无形中形成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理念等对孩子的发展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家规制定得好,孩子也会更容易取得成功。

英国父母认为,“家规”不等同于“家训”,前者是针对家中所有成员而设定的大大小小的规章制度,后者则是针对孩子一方而设定的“教诲”,也就是“我们应该这样做”与“你应该这样做”的区别。

家规的实施在英国家庭教育中更具有普遍性。在英国,家规的制定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简明扼要,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而且英国父母在制定家规的时候会让孩子参与进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尊重孩子的意愿,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对家规的每一条有深刻的了解,会从心底有更大的认同,自然就会按照规定执行。

除此之外,英国父母在制定家规的时候,还会考虑到“角色”的意识,明确“角色”的任务,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有些家规需要人人做到,但有些条约父母可以做,孩子是不可以做的。当然,没有遵守家规的人是一定会受到“处罚”的。

波顿今年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老师经常夸他比别的小朋友懂事,而且有很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大多数事情都可以自己完成,行为习惯也很好,而且还会关心同学,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小朋友,这些都与波顿家墙上的那张“家规”是分不开的。

在波顿不到3岁的时候,父母就发现他有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吃饭时间不好好吃饭,过后又喊饿;看起动画片来没完没了;玩完的玩具丢得到处都是,从来不放回原处……对于处在叛逆期的两三岁孩子来说,如果对他强令指责,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会听父母的话,反而还会出现“父母让他往东,他就偏往西”的状况发生。因此经过商量后,波顿的父母决定制定一个家规,用来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同时也是对大人的一种考验。

一天,父母将波顿叫到身边,告诉他家里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他也可以参与进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期望。小波顿觉得很新鲜,便欣然同意。

“你先提一条吧。”爸爸笑着对波顿说。

“嗯……”波顿想了想说,“我希望爸爸不要在家里吸烟,我最讨厌那个味儿了。”

“就是,我们拒绝二手烟的污染。”妈妈在一旁帮腔道。

“好的,我同意,以后尽量少吸,而且决不在家里吸烟。”爸爸信誓旦旦地做出了保证。

“吃饭的时间到了,家里的每个人都要坐在餐桌前准时吃饭,过后就不许再吃了。你们同意吗?”妈妈接着说。

“我举双手赞成。”爸爸说道。

“我也同意。”波顿似乎意识到妈妈是在说自己,有点不好意思。

就这样,在波顿的参与下,他们制定出了下面的这些家规,并做出了违规者的“处罚”条例。

1.每个人在进屋后都要先到卫生间洗手,然后把脱下来的衣服整齐地挂在自己的衣柜中,否则罚整理一星期全家的衣服。

2.每个人都要按时吃饭,否则过后便不许再吃,而且还要减掉下一餐的进食。

3.自己用完的东西都要放回原处,收拾干净,否则便给其他家人各洗一件衣服。

4.大家不可以在家里乱发脾气,有事情互相商量,否则发一次脾气便罚一小时不许说话。

5.每周做一次大扫除,每个人都要参与进来,波顿还小,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父母递东西、倒垃圾等,但绝不许偷懒。否则罚擦一个星期的餐桌。

6.波顿每天晚上九点要按时上床睡觉,爸爸妈妈可以在睡前讲一个小故事,讲完就出去,波顿就要自己安静入睡,不能缠着父母继续讲。否则罚三个晚上不给讲故事。

7.看动画片的时间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否则罚三天不许看电视。

8.家里来客人,要有礼貌,微笑问好,否则关禁闭1个小时。

9.除了特殊原因,父母出去玩的话要10点前到家,否则罚一个月不许出去玩。

10.除了突发状况,比如父母临时有事等,答应了波顿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否则便罚答应波顿提出的一个合理要求。

经过讨论,波顿和父母暂时制定了这10条家规,以后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日常生活的改变再进行修改或添加。

由于波顿的年龄还比较小,自控能力比较差,有些改正的坏习惯他还会犯。这时候适当的“处罚”就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一天中午,波顿因为在玩玩具,所以便说自己不饿,不想吃饭,于是妈妈提醒道:“你真的不饿吗?那你要记住从现在开始到明天早餐前你什么都不能吃。”

正玩在兴头上的孩子此时也听不进妈妈的话,便说:“知道了,不吃就不吃。”

到了晚上,波顿的父母做了很多波顿平时非常喜欢吃的菜,还有在电视里面学的中国菜“油焖大虾”。饭菜端到餐桌之后,小波顿兴高采烈地爬到了凳子上,这时,妈妈走过来,对他说:“我们的家规里面说了,不按时吃饭的人会被减少一顿餐饭,这也是你同意了的。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所以你不能吃晚餐。”

看着表情严肃的妈妈,波顿“哇”地一声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现在饿了,我要吃饭。”

这要是在中国,父母一定是因为心疼孩子而妥协,家规也就变成了“形式主义”的东西。但是波顿的父母却丝毫不心软,夫妻俩在儿子面前大吃特吃,波顿哭累了,也就不做声,跑到一边眼巴巴地看着爸爸妈妈在餐桌上大快朵颐。

直到第二天一早,波顿才将自己的小肚子填饱。从此以后,每当饭点到了,不用父母催促,自己就会迫不及待地坐到餐桌前,唯恐再饿肚子。

当然,每个人违规都会受到应得的“处罚”,父母也不例外。有一次,父母出去聚会,到了晚上10点半才回家,足足晚了半个小时,信守承诺,两个人真的一个月没有出去玩,此后两个人再出去玩的时候,也会考虑到时间的安排。

在家规的约束下,不仅小波顿在个人行为和习惯上有着明显的进步,父母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完善,这种良好的家风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对全家人的发展都非常有利。

波顿和父母一起制定的这样一个小小的家规,不仅约束了家中成员的言行举止,也体现了孩子的内心是渴望被尊重的,是渴望独立的,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

相比之下,中国父母很少会在家中制定家规,即便是制定了,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在制定家规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孩子的感受,认为家规就是父母制定,孩子来执行,这样的“霸王条款”有失公允,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尊重自己,是在用父母的权威压制自己,从而就会产生抵触心理,自然对家规也不会有兴趣。

所以,英国的父母会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他们认为不管孩子多小,他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大人当然不能忽略他的存在。所以英国父母制定家规是建立在尊重家庭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基础上,每个成员都有表述自己意愿的权力。在这样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制定出来的家规,才会被孩子认可,孩子也会更好地执行。

父母们还需注意的是,在对违规的孩子进行惩罚的时候,要尽量与他违反的规则结合起来,这样他才能将其记在心上。

智慧锦囊

英国父母认为,制定家规的目的是要孩子明白,自由也需要有所限制,那些不良行为和习惯是需要一些条款来制约的。而他们也懂得对孩子进行一些合理的限制,并不会让其失去自由。

大部分家规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做的,而是需要父母也严格遵守,只有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才能像照镜子一样学下来。所以家规的制定要合理,要兼顾到父母与孩子双方的意愿。家规是用来约束家中每一个成员的不当行为和习惯,而并不是压制、针对某个人的条约,所以要务必禁止“霸王条款”的出现。

孩子违规要给予处罚,父母违规也不可“放过”,这样才是真正的、合理的家规。这样的家规能够培养出孩子遵守纪律、自我约束的好习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懂得遵纪守法,形成自律意识。

4.纵容“顽皮”,让孩子多参与活动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总是以谁家的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为榜样来教育我们。但是在英国却截然相反,孩子们的“顽皮”是被父母鼓励,甚至是纵容的。他们几乎每周末都会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有时候是到朋友家聚餐,通常是全家出动,父母与父母聊天,孩子和孩子玩耍;有时候是去参加朋友或同学的生日Party;有时候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比如游泳、爬山、踢球等。

总之,周末就是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日,他们很少待在家里看电视,更不会强迫孩子在家看书学习。

子涵在刚满3岁的时候便随着父母移民到了英国,在这里他进入了一家私立幼儿园。因为父母都成长在书香门第,所以非常重视对子涵的“规矩”培养。从小就教导他不要随便去别人家玩耍、不要大声喧哗、吃饭的时候要有规矩,大人不吃自己就不能先伸筷子,等别的小朋友玩完某件玩具的时候,自己再玩……

而且子涵每天从幼儿园回来以后就很少有其他活动了,父母大多会让他自己在家里玩,不管是看电视也好、玩玩具也罢,总之,只要不出去就行,因为怕他出去学坏。久而久之,子涵变得有点自闭、不合群、不自信、与别人格格不入,而且遇到困难会第一时间想到妈妈,或求助身边的人,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与子涵相反,同一班级的一个英国小朋友——安德烈就十分活泼开朗,是班里十足的活跃分子,不管班里有什么活动,他总是第一个参加,并且表现得非常优秀。为了能够打开子涵的心灵世界,老师让安德烈经常和他一起玩,将他带动起来。于是他们慢慢地变成了很好的朋友。后来才发现原来他们还是做了大半年的邻居呢,因为父母不让子涵出门,所以他们互相之间还不认识。

安德烈一家人非常好客,知道自己旁边住着一个中国邻居时,便邀请他们来家里吃饭,虽然子涵的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到别人家,但是因为是国际友人,盛情难却,只好在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来到了安德烈的家里做客。

令子涵父母没有想到的是,被老师大加赞赏的安德烈居然这样“没规矩”,在屋子里上蹿下跳,随便乱翻柜子里的物品,而且还拿着一把剑到处砍砍杀杀,而其父母却在旁边视若无睹,只是适时地提醒他诸如电视、电话等危险的地方不能砍后就微笑着看着,并示意子涵可以和安德烈一起玩。

显然子涵也没有见过这种阵势,其实他也很想加入到安德烈的“顽皮”中,但是由于父母在身边监视,所以“不敢发作”,只能用羡慕的眼光在一边看着。

午餐的时间到了,安德烈的父母准备了很多英国特有的食物,大家都已经开始吃饭了,可是子涵还是规规矩矩地坐在餐桌前,安德烈一家很是疑惑,问他是不是饭餐不合胃口,他摇了摇头。这时只见子涵的妈妈发话道:“吃吧。”小家伙才拿起了刀叉,小心翼翼地切下来一块往嘴里送。可是越小心就越出事,只听“啪”的一声,右手的叉子没拿住,掉在了地上。这对于出身书香门第的妈妈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何况还是在别人家。

于是,开始对子涵训斥道:“我平时是怎么教你的,要有规矩,凡事要注意,要小心。怎么这么笨,连个叉子都拿不住,干脆别吃了。”此时的小予涵眼含泪水,低着头一声不吭。

看到这种情形,安德烈的父母觉得有些惊讶,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一次失误而已,大人有时也会犯这样的错误,何况是孩子呢?他们也由此才明白子涵为何如此胆小,不敢做这个,不敢做那个,而且紧盯着妈妈的眼神行事。于是,安德烈的妈妈赶紧打圆场,说:“没关系的,只要告诉他下次注意就可以了。我们家安德烈也会有这样的失误,这并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

听到安德烈的妈妈这样说,子涵的妈妈也不好说什么,把怒火强压了下去。一顿饭就这样不愉快地吃完了。吃完饭之后,安德烈很礼貌地询问父母是否可以离开餐桌,在得到父母的同意后,便带着子涵到自己房间去玩了。子涵的妈妈很惊讶地发现这样“顽皮”的孩子居然还如此懂礼貌。

看到孩子离开后,安德烈的妈妈对子涵的妈妈说:“你经常这样教育孩子吗?”

“是啊,我们家教很严的,我就是这样被教大的。”子涵的妈妈似乎感到很自豪。其实子涵的父母在性格上有很大的缺陷,比如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对人冷漠、社交能力差等,但他们自己却一直没有意识到。

“但是,你不觉得这样教育孩子会抹杀了他的天性吗?你小时候不希望和大自然接触、与小朋友玩耍吗?”安德烈的妈妈一针见血地问道。

安德烈妈妈的话似乎触动了子涵妈妈的那根神经,她突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是多么渴望参加集体活动,是多么渴望参加同学间的聚会,多么渴望和父母一起去野外游玩,但这些都被父母明令禁止,认为这些都与学习无关,是“野孩子”、“没有教养的孩子”才会有的行为。所以她从小到大的活动就是在家里看看电视,还有就是上父母给报的各种班,至于一些课外活动,想都不要想。想到这里,子涵妈妈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安德烈妈妈也看出了她的动容,接着说:“我们家每周都会组织一些活动,带孩子出去与社会接触、与大自然接触,让孩子扩大视野,让他‘顽皮’的天性充分得到展现,这是家里的任何玩具、书本、游戏机都无法取代的。

“安德烈每周会有一次网球活动,两次游泳活动,还有体育俱乐部之类的不定期活动。在安德烈生日的时候,他会邀请很多小朋友到家里给他庆祝,其中也包括孩子的父母,我们会形成很大的互动。通过小朋友的活动,很多父母也就都认识了,自然也成为了朋友。之后只要有时间便会一起出去爬山、打球或是骑着自行车出去自驾游。

“每次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安德烈总是最积极、最兴奋的一个,就像一只飞出笼子的小鸟,那种开心是无法形容的。在家里,我们也不会给他立太多规矩,只要在安全和道德的界限内,我们都不会强加干涉。就像他刚才上蹿下跳,拿着剑砍来砍去一样,我想我们大人肯定不会这样做,这就是小孩子‘顽皮’的天性。如果孩子的这些天性被束缚的话,那么也就失去了童真,对他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听完安德烈妈妈的一番话,再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孩子那楚楚可怜的眼神,子涵的妈妈幡然醒悟,觉得自己的言行确实伤害到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于是决定回去和丈夫商量改变对子涵的教育方式。

从此以后,子涵的父母也开始纵容他的“顽皮”,鼓励他多参加幼儿园组织的集体活动,节假日的时候也经常会带他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锻炼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的应变能力。同时,以前给子涵立的那些规矩,父母也做了调整,在道德标准和安全保证的前提下,不再对他的“顽皮”强行禁止。

一个月过后,父母发现子涵有了明显的改变,不仅在性格上更加豁达乐观了,而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都增强了。比如以前被小朋友抢走玩具后,便会自己躲在角落掉眼泪,或是给爸爸妈妈告状,而现在会试着和小朋友沟通,告诉对方大家一起玩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对方也很乐于接受这种友好的方式。

此外,子涵在做事上更独立、更有自信,很多事情也能在不依赖大人的情况下完成好。老师经常会在子涵的父母来接他时,或是在家长会上赞扬他的进步。殊不知,子涵所取得的这些进步,都要得益于安德烈的妈妈给予的忠告和劝慰。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单靠“关”和“看”是不行的,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变得像鱼缸里面的金鱼一样,只等着别人来喂食,却永远不懂得自己去找食吃。如此一来,孩子便会对外界越来越生疏,如同井底之蛙一般,内心世界也越来越小,最后就只能看得见自己。

英国的父母大多都会像安德烈的父母那样,给孩子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间,尽可能地让孩子去接触外界事物,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且父母会在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和他们一起互动,其实这是孩子求之不得的。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引领,希望父母成为自己的引路人,而不是独裁者。

因此,父母们尽管纵容孩子的“顽皮”,释放他们的天性吧!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加独立,充满自信。

智慧锦囊

英国父母会培养孩子的“顽皮”,鼓励并带动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天性。不被父母束缚在家里做“乖宝宝”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很强,可以独自面对并解决很多突发事件,有着很强的计划和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在各种活动中积累很多丰富的阅历和资源。

由此可见,中国父母不要过于束缚孩子的自由,那样只能给孩子独立性格的形成造成重大障碍。而是应该像英国父母那样,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并和孩子形成互动,以自己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孩子,激发他的活动兴趣。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逐渐学会自己做主,这十分有利于他独立能力的培养。

5.学习生存技能,父母是“身外之物”

父母们一定都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握着孩子的小手,使其往前挪动小脚的瞬间。父母们当时不仅是因为孩子的进步而感到万分惊喜,还有很多是身为父母的成就感。但是父母也都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握着孩子的手走路,总有一天,他要独立行走,不靠任何外力。

英国父母认为,学习走路,只是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一个很小的缩影。父母只有放手,孩子才能真正学会走路;同样的道理,父母只有放手,孩子才能学会真正的成长。

纵观国内,很多父母却对孩子溺爱过度,不管孩子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总是在其背后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在家里,父母更是对孩子大包大揽,以至于导致孩子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

一部国产电视剧中曾经播出过这样一个镜头:一位年轻的中国妈妈和儿子往公交车站走。儿子非常生气地对妈妈说:“都怪你,我上学要迟到了,老师会说我的。”“我昨天晚上加班到很晚,所以今天早上起晚了。是妈妈不好,一会儿我和你们老师解释一下就行了。”妈妈赶忙解释道。

这就是孩子不能独立生存的典型事例。中国父母在过分呵护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不能永远为孩子保驾护航,更不可能牵着孩子的手走一辈子。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会使其人生存在状态变得越来越不健康,甚至呈现病态。没有与外界紧密联系的、健康的广泛关系,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存能力。

英国父母却很注重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因为英国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社会成员需要具备这种能力。在英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能够成为一个有生存能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英国父母就会引导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让他们自己洗衣服、洗碗、收拾屋子,自己动手修理家里的家用电器。农民家庭的孩子还要帮助父母割草、耕田种地,做些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到外面做些杂工,比如替人割草、铲雪、扫落叶等。目的就是不让孩子成为“寄生虫”,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精神,以免长大后独立面对社会生存时束手无策。

一位刚移民到英国的中国新婚夫妇对此深有感触,虽然他们还没有孩子,但是他们觉得应该学习英国父母的教育方式。

他们居住的城市郊旁有一家农贸市场,这个市场是利用时间差设置在一家公司停车场上的,在英国是绝无仅有的。每天早上6点开始到8点结束。这里的果蔬都是附近的农民一大早从果园和菜园里摘来的,上面都还带着晶莹剔透的露水,看起来非常新鲜。居民们都吃腻了超市里面冷藏的果蔬,所以都很喜欢到这个市场来挑选。

所有的果蔬都摆放在与汽车车厢连接的可折叠的木板上,到了8点便马上打扫干净,恢复停车场的功能,所以去晚了就赶不上了。

这对中国夫妇是在一个周日的早上特意去那里买果蔬,其实主要是想看看这个“番邦”农贸市场的现场。

就在快要收市的时候,这对中国夫妇发现在一个角落里,有一对摆摊卖板栗的小姐弟,觉得很可爱,就过去与他们闲聊。原来这个姐姐今年10岁,弟弟7岁,他们的父母是经营果林场的,有几个很大的苹果园、葡萄园,还夹杂着种一些板栗和山核桃等。

“你们是和父母一起来的吗?”中国妻子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出来卖东西有点不安全,便担心地问道。

“父母没有来,他们还有别的活要干。我们是搭着亲戚的车过来的。”姐姐爽快地回答道。

“那你们自己来卖东西不怕被人骗吗?为什么来这里卖东西呢?”中国先生好奇地问。

“怎么会被人骗呢?我们也不是第一次来卖东西。我刚满7岁的时候就经常帮助爸爸妈妈卖东西,当时爸爸妈妈会在旁边指导,现在这些买卖我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了。而且我会做很多工作呢。每天完成功课以后,我就会带着弟弟帮助爸爸妈妈打扫院子、粉刷墙壁,帮他们割草收园。”小姑娘自豪地说道。

“我还会自己洗衣服、做饭、修理桌椅板凳呢!”弟弟在一旁也不甘示弱,抢着展示自己的才干。

“修理桌椅板凳?7岁就能修理桌椅板凳?”中国夫妇几乎是异口同声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这没什么,我们家孩子也会,这是我们英国孩子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旁边的果农听到中国夫妇与英国姐弟的谈话后,信誓旦旦地说。

“其实这次我们来卖板栗是因为想买市场上最近出的一种新款游戏机。爸爸妈妈说我们学习和生活上的用品大部分都是由他们负责,而玩具是需要我们自己挣钱买的。”姐姐继续说道。

“那你为什么把板栗的壳剥掉啊?”中国妻子有些纳闷。

“有些人在吃板栗的时候很讨厌剥外面的壳,所以我们提前就剥好了,这样的板栗也可以多卖点钱。”弟弟回答道。

中国夫妇没想到年纪小小的他们还有这样的经济头脑。

两个小时的早市下来,这对姐弟已经赚取了“不小数目”的一笔钱,足够他们一人买一个游戏机了。他们还说父母的生日都在下个月,想用剩下的钱一人准备一份小礼物,给他们一份惊喜。

相比之下,中国的那些“小皇帝”和“小公主”,不用说自己出去卖东西了,就连穿衣、叠被、洗手洗脸这样的基本自理能力都没有。四五岁的孩子跌倒后,趴在地上大哭大闹,还需要大人扶才会起来。这都是孩子缺乏独立性的表现,究其根源还在于父母的教育。

而在英国,像上面姐弟俩独立自主的身影却是随处可见。父母对孩子的事情从来不包办代替,孩子自己的事情向来都是自己完成。孩子到了13岁后就要承担家里的一些义务,比如帮家里人擦皮鞋等。就连富贵人家的女儿,只要初中一毕业也要去有教养和涵养的人家做一年女佣,边上课,边劳动。这样做可以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的出路。

英国人认为,长期依靠父母生活的人,是会被人耻笑的。而且父母是“身外之物”,没有任何人能够和父母过一辈子,所以尽早放手,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励,才能让他们尽早学会“走路”,勇敢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关心和爱护。

智慧锦囊

小鸟慢慢地长大后,逐渐有了离开父母怀抱和暖巢的能力。如果此时不让它独立飞行,它就可能永远失去了飞行的能力。

英国父母认为,自己放手让孩子独自去做事,它的意义不只在于让孩子做事本身,更是为他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小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完全可以培养出孩子独立自主的品格,能让他拥有在社会上生存的必备能力。

所以,身为父母,请时刻牢记,你们只是孩子的“身外之物”,只有提早放开牵绊孩子的双手,才能让他走出自己的一条路,你的孩子才会傲立于世。

6.策划家庭宴会,这次你最大

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凡是孩子可以自己做的,英国父母绝不会越俎代庖。他们往往会坚持这样的原则:孩子能干的,自己绝不会替他干;孩子不会干的,自己教他干;孩子需要父母干的,自己还要考虑该不该干。因为英国父母认为如果永远不给孩子独立做主的机会,就会使其产生严重的依赖感,而依赖性是自强自立最大的敌人。

独立意识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长大成人后的事业和家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儿童期是孩子从完全依靠父母逐渐向独立转变的阶段,是培养和锻炼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时期。可是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孩子过于宠爱和保护,所有事情都包办代替,从而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依赖感强、意志薄弱。

其实,孩子从需要被照顾和呵护,到自己独立生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只有放开自己保护的臂膀,让孩子去想、去做、去努力,才能使孩子逐渐形成独立的观念,并以丰富的经验和坚强的意志去迎接今后的各种挑战。英国父母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会逐渐克服自己的“爱心”,让孩子自己决定每天穿什么衣服,让他自己拿钱去买需要的物品,让他自己往返学校与家中。不仅如此,英国父母还会给孩子策划家庭宴会的权力呢。

英国人的休闲生活丰富多彩,举办家庭宴会就是其中之一。不仅成年人如此,英国父母还会允许孩子邀请邻居家的小朋友和同学到家里聚餐,并将宴会的策划任务交给孩子全权负责。这在辛西娅的家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辛西娅刚上幼儿园不久,因为性格开朗活泼,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上都有很强的自主性,对待同学也很热情,所以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自然也结交了很多好朋友。小家伙经常会看到爸爸妈妈邀请自己的朋友和同事到家里来聚会,那个场面非常热闹,大家边吃边聊,边聊边笑,令辛西娅很是羡慕,所以她也很想举办一次这样的家庭宴会。

于是,在安东尼太太从幼儿园接女儿回家的路上,辛西娅对妈妈说:“妈妈,我现在有很多好朋友了,我也想在家里举办一次家庭宴会,你说好不好?”

“好主意,这样还可以增进你和朋友间的感情,妈妈支持你,相信爸爸也会支持的。不过,这次家庭聚会要完全由你来做主,怎样策划,怎样布置,都由你来负责。当然了,你实在不懂或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们会帮你的。”安东尼太太答应得十分痛快。

听到妈妈这样回答,辛西娅真是高兴极了,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了。

于是,第二天她就邀请了自己的好朋友在这周末到自己家里参加聚会,朋友们都欣然应允。虽然辛西娅没有办过这样的家庭聚会,但是耳濡目染爸爸妈妈在聚会前的各种操办,大体上也有所了解了。

因为年龄还比较小,所以在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是安东尼太太陪着去的,但是所有的食品和装饰品都是辛西娅自己挑选的,安东尼太太只是给了一些小小的建议,是否予以采纳还要看辛西娅自己是怎么想的。

她首先想提前装点一下家里,让家里看上去更有聚会的气氛,所以选择了很多彩色气球悬挂在家中的上空,然后还用彩笔在纸上画了很多卡通人物和小动物,贴在墙壁上,制造一些温馨的气氛。招待小朋友的菜品也是辛西娅自己去超市挑选的,她很了解朋友们的口味。

聚会当天,辛西娅和妈妈一起下厨,做出了很多美味可口的小食品,主食是面包,菜肴有蔬菜沙拉、煎三文鱼、番茄牛肉,还有薯片、胡萝卜条、黄瓜条、草莓、苹果、葡萄等蔬菜水果,并以自助餐的形式呈现在餐桌上,因为辛西娅觉得这样每人吃多少就取多少,可以减少浪费。

小朋友们来到辛西娅的家里后觉得她设计的房间很漂亮,有种节日气氛,吃得也很开心,之后他们还轮流表演了唱歌、跳舞、朗诵诗歌等节目,当然这也是辛西娅的主意,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

看到女儿如此懂事大方,而且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动手能力,安东尼夫妇都觉得让她自己策划宴会是一个十分明智的决定。

除了先天智商等因素以外,其实大多数孩子的想法和意识都差不多,关键在于父母怎样引导和培养。在辛西娅刚有自主意识的时候,父母就会放手让她去做,让她通过实践来完成自己的意愿,等她稍大点,有能力策划宴会了,又把宴会的策划大权交给她,这就大大增强了她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

然而在中国,孩子想要自己打理生活可以说是一种奢望,很多中国父母替孩子拿主意、替孩子做事已经成为习惯,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应分的,如果凡事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主,反而是父母的懈怠和偷懒,久而久之便使孩子变得自卑、怯懦,面对事情拿不定主意。曾经中国有一名大学生在考场上找不到准考证的时候,还要求回家找父母问问怎么办。这样的孩子即便学习再好,恐怕以后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生存。

而英国父母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给其“当家做主”的机会,实际上也是给孩子表现能力的机会,让他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展现出来。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不给予开发和培养,父母就永远不会知道孩子有多大的能力,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多么的优秀。如果孩子和父母一样,也不知道自己的优秀和潜力的话,就会缺乏自信,从而影响他以后的成长。

因此,聪明的父母,何不轻轻松松地把责任放到孩子的手中,让其自己做主,运用自己的能力来完成事情,久而久之,你会发现,那个在你翅膀下面弱不禁风的雏鹰,终有一天变成了可以自己在天空翱翔的雄鹰。

智慧锦囊

父母是帆,孩子才是掌握船只航行方向的舵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只需要为孩子把握一个大体的正确方向,充当一个“参谋”的角色即可,让孩子来亲自驾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这样他才会知道人生的旅途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才能学会战胜这些苦难,独立而坚强地成长。

英国的父母就很好地做了孩子身边的“帆”,他们给了孩子足够的自己思考、自己做主的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去实践,也许在有些事情上孩子还不会判断,但也会在困难和挫折中健康成长。

所以,父母要努力做到对孩子的事情不随便插手,除非他征求你的意见时,你才可以适当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是否采纳还要由孩子决定。这样做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也增加了他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7.明辨是非,做事讲求“心中有数”

在中国,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蹒跚学步的孩子摔倒后,为了安慰孩子和止住他的哭声,父母常常会拍打着路面或旁边的障碍物,说:“都是它让我们的宝宝摔了一跤,妈妈(爸爸)帮你打它。”

如果经常用这种处理方法来教育孩子,就会让他形成一种错误的条件反射——只要发生了让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孩子不会先想到是否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先觉得委屈,进而埋怨他人,甚至发展到蛮不讲理的地步,从而混淆他的是非观。

如果是英国父母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们会向孩子说明是因为自己刚刚学走路,走得还不稳当才摔倒的,以后多加练习和注意,便会避免这样的状况发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当孩子对一些现象感到不理解或迷惑的时候,英国父母总会及时地把正确的是非观灌输给孩子,引导并启发他去思考、探究事情的对错、好坏和美丑,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应该做的就要积极努力地去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做,从而让孩子形成一个正确的是非好坏的评判标准,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乔治父母从小就培养他明辨是非的能力,告诉他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而且往往都是从身边小事开始的。

乔治的家里每周要进行一次大扫除,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参加,4岁的乔治当然也不例外,而且他也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

乔治和妈妈负责收拾两个卧室,爸爸负责书房和客厅的整理。乔治把自己的玩具和书本都收拾整齐后,便跑去书房找爸爸,爷俩在书房高兴地玩闹着。过了一会儿,乔治从书房跑了出来,这时听到乔治的爸爸喊道:“乔治,你把爸爸的文件夹拿哪去了,快给我拿回来。”

“我没拿。”乔治大声回答道。

“怎么不是你拿的,我刚才明明看见你动了,快给我拿回来。”听得出,乔治的爸爸对儿子拿文件夹的事显得很肯定。

“说了没拿,就没拿。”乔治也不像在说谎。

听到父子俩的对话,乔治的妈妈赶紧从卧室走出来,并没有看到乔治的手中拿有文件夹。于是问老公:“亲爱的,你真的看到乔治拿你的文件夹了吗?”

“是的,我看见了。”乔治的爸爸说。

“我们再回书房找找吧。”乔治的妈妈建议。最后他们在书房的夹缝中找到了那个文件夹。原来乔治的爸爸确实看到乔治动了自己的文件夹,只是他没看见乔治顺手又扔了回去,却不小心掉到了桌子的夹缝中。

这件事情看似已经结束了,但是乔治的妈妈并不这样认为,她觉得应该趁这个机会告诉儿子一个道理。于是,她走到乔治的身边坐下,问道:“你知道爸爸为什么首先想到是你拿了他的文件夹,而不是妈妈呢?”

乔治迷惑地摇了摇头。

“因为你平时会经常动爸爸的物品,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没有经过爸爸同意的。还有就是你拿完爸爸的东西又没有将其放回原处,所以爸爸找不到自己东西的时候,就会第一时间想到你。这回你明白为什么爸爸会误解你了吗?”妈妈循循善诱地引导乔治的是非意识。

“明白了,妈妈,我以后再也不会乱动爸爸的东西了。”乔治边说边摆手。

“所以以后你再想动别人东西的时候,首先要征求对方的同意,而且用完后要及时放回原处,或是直接交到对方手里,这样别人就不会误解你了。知道了吗?”

“知道了,妈妈。”说完,乔治又高兴地拉着妈妈干活去了。

但是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自控力还是比较差的,有时候可能会忘记妈妈的忠告而犯类似的错误。所以妈妈便在乔治的书桌前贴上了这样一条:不要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每当乔治坐在书桌前的时候都会看到这样的提醒,久而久之,“不经别人同意不可以拿别人东西”的是非观就在他的小脑袋里根深蒂固了。

一次周末,爸爸带乔治去公园玩,可是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于是爸爸开始招手打车,好不容易来了一辆空车,他刚想带着乔治坐进去,看见他们身边有位老人也在招手打车,于是,乔治的爸爸将那辆出租车让给了那位老人,老人对他们很是感谢。

这时,乔治问爸爸:“这个车是我们先打到的,为什么要让给那位老爷爷呢?你平时不是教我要有先来后到,不管干什么都要排队吗?”

“对啊,排队是没错的,不过你也说了那是位老爷爷,他腿脚不灵便,身体不如我们健壮,所以把车让给了他。除了懂得先后顺序,我们还要懂得尊老爱幼,当别人帮助了你的时候,你还要对其表示感谢。那位老爷爷就是这样做的。你想想是不是这样啊!”爸爸耐心地解释道。

“哦,我明白了,因为对我们来说,他是弱者,我们要爱护弱者。”乔治大声地说道。父子俩的对话赢来了周围人赞许的目光,都夸乔治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这就更加深了乔治尊老爱幼的观念。

其实,在乔治和父母之间,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成为父母教育他明辨是非的引子。久而久之,乔治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在逐步形成,比如在幼儿园要团结友爱,在公车上要给老人让座,在家里要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在任何地方都不能随地扔垃圾,不能乱花钱等这些事情,他已经有了很强的是非观,什么该做,什么坚决不能做,乔治的心里都是很有数的。

乔治的父母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判断事物的标准,还是以父母对此事的态度和情感来作为自己的参照物。只要是父母或家里其他大人肯定的东西,他就会认为是正确的,否则,他也会否定它。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缺乏概括能力,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他的是非标准就是从父母那学来的。

在这个阶段,父母经常重复一些正确的是非观,就会逐渐成为孩子自己判断事情的标准,所以,小乔治慢慢地就可以独立判断出是非的标准。而随着孩子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阅历的积累,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他就会举一反三,从而推断出眼前事情的正确性。

此外,英国父母还很注重言传身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孩子长大以后,才会多一些科学和理性,少一些迷信和盲从,稳固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智慧锦囊

现在很多中国父母的教育重心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只要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其他的都无所谓,比如是非观、道德观和责任感等,都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做只能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孩子除了学习好以外,其他一概不知,从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得不偿失。

而英国父母认为孩子道德行为的形成,关键是对是非与善恶的分辨,孩子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以后,才拥有了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而道德是人生之基,所以英国父母会把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放在首位。

由此可见,父母们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年纪小,等长大了再告诉他也来得及,要知道,等孩子混淆了是非观,把错的当成对的,将对的误以为是错的时候,再想扭转这种局面,恐怕就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