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是一种小型的齿鲸类哺乳动物,在亚洲沿海地区有比较广泛的分布:从巴基斯坦、印度往南直到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北到日本北部,均有分布。江豚有三个亚种,包括两个海洋亚种和一个淡水亚种,而长江江豚就是全球唯一的淡水亚种。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人们对长江的利用和开发力度一直在加大,长江渔业资源日趋枯竭,水下噪声日渐强烈,豚类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20世纪90年代初期,长江中江豚的数量约2700头,到2013年仅剩约1000头。2006年长江淡水豚类国际考察结束后,国内外鲸类学界普遍认为,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长江江豚在未来十年内极可能成为白豚第二。有些专家甚至认为,目前的长江环境已经不适于豚类的生存和繁衍。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长江豚类保护三大对策,即原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环境中繁殖保护。
可爱的长江江豚。(吴立新 摄)
江豚对于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2007年初春,我接到WWF北京代表处对外联络官员庄士冠的电话,说水下摄影师将为WWF拍摄水下江豚,如果能成功,将是世界第一笔长江江豚的水下影像记录。
随后,和项目宣传官员张翼飞取得联系,第三天飞武汉,转车岳阳,与他和水下摄影师吴立新会合后穿过洞庭湖,从湖南进入湖北,直奔位于石首的天鹅洲保护区——它是长江故道的一部分,最初为保护白豚而设立。
先后出场的这三位,成为我与中国野生动物结缘最重要的师友,而江豚,就是其中的纽带。
从完成工作的角度来评价,那一次出行是比较失败的。去保护区的轮渡上风雨交加,大浪把水搅浑,摄影师根本无法下水工作。当天下午决定直奔武汉的中科院水生所江豚馆,路上传来坏消息,有只母豚怀孕了,不能安排水下拍摄。
那一次,我在江豚馆负一层,透过亚克力玻璃观看水中的江豚,它通身圆滚滚的,难怪有“江猪”这样的俗名。见有陌生人来访,这家伙扇着“翅膀”,嗖地一下就到了眼前,隆起额头的大脑袋,眼睛和嘴巴就像是一道缝儿,是在冲着我们微笑吧。
天鹅洲之行就在江豚馆中度过了最美妙的一刻。
再访江豚,则是到了2010年岁末,长江安徽铜陵段。
江面上风雨交加,真让我想起了三年前乘轮渡前往天鹅洲的那一幕。
大通镇距离铜陵市区10多公里,柏油马路到头的时候,我们钻进了时光穿梭机,逼仄的老街巷尽管被零散地改造得面目全非,但古镇的肌理依然保留着。车开在石板路上,居然没有看到保护区的指示牌,它实在太不起眼了。仅能容纳一辆手推车通过的支巷,是通往渡口的必经之地。正是枯水季节,江面窄得可怜,上船后还没反应过来,就要靠岸了。
在保护区江豚专家蒋文华的帮助下,我们来到夹江边的观豚台,一上去就看到江面上翻起的江豚,它们像变幻无常的浪花,一会儿出现在岸边,一会儿在视线模糊处显露。
在佳能大炮中最为轻巧的400mm DO这时也成为负担,我要一直徒手举着它追踪江豚,实在吃不消,只好换成70—200mm镜头在岸边守候。
应该是快到补食时间的原因,江豚三三两两地集群,你追我赶,还扭打成一团,我也乘势拍下一张江豚出水时回头的照片,似乎是面带着微笑。
遗憾的是现场光线太差,高感光度导致噪点暴增。但这已足以让我满意,回忆起2007年天鹅洲之行和2007年最后一天,在海上寻找中华白海豚的难忘瞬间。
听,那“噗——噗——”换气的声音,和游泳的人类多么相似。长江已经不是它们的理想栖身之所,“黄金水道”只是相对于经济数字增长而言。
离开保护区时,再看一眼入口处的白豚雕塑,从天鹅洲到铜陵大通镇,两处迁地保护区都是为保护白豚设立的,而白豚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如今江豚似乎也被逼到了命悬一线的境地。2012年春夏之际,死亡报告接踵而至。在物质文明走向繁盛之至的长江流域,江豚终于升格为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除了行政审批手续更为繁杂外,似乎对保护本身没有实质性的推动。
2007年樱花初放,在中科院水生所江豚馆,淇淇被工作人员不时提起,就像在谈论一位死去的亲友,我听着觉得阵阵心酸,在热爱生命的人们的心中,它的存在一度是童话。对于有的科研工作者而言,淇淇和同伴只是他们产出毫无意义的论文的工具罢了。
投喂食物时,江豚翻出了水面。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饲养的江豚。(吴立新 摄)
铜陵江面上的轮渡。
利用长江故道建立的保护区,终未实现对白豚的保护。
2007年初春,天鹅洲。
生物词典
长江江豚
鲸目,齿鲸亚目,鼠海豚科江豚属。对江豚的外形和骨骼测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江豚具有三个亚种:黄海江豚、南海江豚和长江江豚。长江江豚为全世界唯一已知的生活在淡水中的江豚种群,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内陆水域,以小型淡水鱼和虾为食。目前长江江豚种群逐年下降,近年死亡报告明显增加,数量仅有1200~1400头,和十年前相比,数量下降了一半。
白豚
鲸目,白豚科,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南京师范大学周开亚教授首次根文指出,长江下游也分布着白豚,他还建立了白豚科,提高其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性,白豚科也是世界现生哺乳动物中,唯一由中国人命名的科。白豚具有声纳系统,借此可探知其生活环境的各种目标、获取食物、寻找配偶和逃避敌害等,它的重要活动场所一是水深流急的江心主航道,尤喜涡流或洄流水而又较深处。2006年11~12月,长江豚类考察活动研究资料表明,目前白豚已功能性灭绝。
拍摄宝典
江豚实在不好拍,即便掌握了它们的换气频率,它们在水下太灵活了,没法知道它们又会在哪里露头,足够的耐心很重要,别忘了尽量使用最快速度的连拍,以免错过最好的瞬间。
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前身为铜陵白豚养护场,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白豚的数量越来越少,实现白豚迁地保护的可能性非常渺茫,同时长江中的其他珍稀动物濒危程度不断增加,亟须加强保护。铜陵淡水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成立,2006年2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均有小江豚出生,生长良好。
地址:铜陵市郊大通镇
电话:0562-8860508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豚馆
1980年该馆成功救活了一头严重受伤的白豚“淇淇”,并成功将其饲养了22年之久,创造了世界淡水豚人工饲养纪录。1996年该馆成功饲养了长江江豚,并于2005年成功繁殖了一头长江江豚。目前,该馆饲养有世界上唯一的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群体。该群体共有5头长江江豚,其中一头是世界首例在人工环境中繁殖的长江江豚。
该馆的鲸豚标本馆收藏有近万号标本,其中最完整的标本系列是我国珍稀物种白豚、长江江豚的标本。在地面厅可全程观看动物喂食和训练过程,在地下厅可透过水下观察窗与江豚近距离进行视觉接触,观看其优美的潜游行为。对鲸类学研究有兴趣者,还可以报名成为白豚馆志愿者候选人,有机会直接参与白豚馆的科学研究工作。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东路5号
电话:027-6878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