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三国志》
警句:
白云堆里养精神。
1.
诗要言志,文要载道,都不让人轻松,只有词是一种吟风弄月的文学,不必板着脸来写。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板起脸来填词,倒也算是文艺创作上的一种突破。“以诗为词”的风气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诞生的,词越写越像诗,里边载有报国志向,载有儒家理想,可以言志,可以论政,当然也可以咏史,甚至可以当成读后感来写。
王质就写过一首读后感式的《八声甘州》,词题就叫“读诸葛武侯传”: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
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
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
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坠,万事成空。
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
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
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王质读《三国志·诸葛亮传》,读后以这样一阕词囊括诸葛亮的一生事业。这样的词,也恰恰适合王质来写。
王质其人,被后人看作汉代贾谊、唐代陆质一样见识高远的政治思想家。虽然贾谊与陆质都属于壮志未酬、理想不得不屈就于现实的悲剧性人物,但王质的一生际遇却远远不及他们,他永远徘徊在仕宦旅途的低级阶段,屡屡受挫,只有做幕僚的日子稍稍长些。但这又何妨,正好可以“白云堆里养精神”。
2.
“白云堆里养精神”是王质《定风波》里的名句,是他一生事业的诗意写照。
只能在白云堆里养精神而不能在喧嚣红尘里出将入相,这也许要怪王质的不合时宜。在世人推重经学的时候,王质偏偏喜好史学,喜欢研究历代兴亡之道。研究心得汇集成书,就是《朴论》五十篇,从成书至今一共也没有几个读者。
寂寞的王质愈发沉浸在故纸堆里,与古代英杰精神交流岂不胜过与时人谈些琐碎的话题?所以王质爱读《诸葛亮传》,也爱读《周瑜传》和《谢安传》,他所仰慕的人物其实都是时下的南宋朝廷里最缺少的人物,于是满腔的期待与怨愤都借着古代英杰的生平倾泻在一首又一首的《八声甘州》里。
王质《八声甘州·读周公瑾传》同样写得绝佳:
事茫茫、赤壁半帆风,四海忽三分。
想苍烟金虎,碧云铜爵,恨满乾坤。
郁郁秣陵王气,传到第三孙。
风虎云龙会,自有其人。
朱颜二十有四,正锦帏秋梦,玉帐春声。
望吴江楚汉,明月伴英魂。
浥浥小桥红浪湿,抚虚弦、何处得郎闻。
雪堂老,千年一瞬,再击空明。
这首词里最有情致的是,将“曲有误,周郎顾”这个极尽温柔的典故写出了英雄气。“浥浥小桥红浪湿,抚虚弦、何处得郎闻”,这不再是为得周郎一顾而故意弹错琴弦的少女心态,却变作了千古英雄知音无觅的苍凉悲怀。在那个国势日蹙的时节,这样的词句简直有悲歌击筑的刺痛感。
3.
两首《八声甘州》,结句都是同一种类型。前者说“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后者说“雪堂老,千年一瞬,再击空明”。草堂翁是指杜甫,杜甫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成为诸葛亮芸芸后世知音中的一个;雪堂老是指苏轼,苏轼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成为周瑜芸芸后世知音中的一个。
豪杰人物,总需要后世的知音来接续他们的力量,正如王质在一阕《万年欢》里所感怀的“一轮明月,古人心万年,更寸心存”,而此时宋室南渡,偏安一隅,古代豪杰的气脉难道就在这里断掉了不成?
王质名字考
王质,字景文。名与字关联起来,其含义是:天性本“质”,景慕“文”化。质与文的概念出自《论语·雍也》里孔子的一段名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人内在的天性,天性总是质朴无华的;文,是外在的修饰,修饰总是赏心悦目的。一个人如果质胜过文,难免粗鄙;如果文胜过质,又难免迂腐。所以最好的修养是“文质彬彬”,即文与质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