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桥的故事 » 桥的故事全文在线阅读

《桥的故事》史·第17章 古城的吊桥

关灯直达底部

西方城郭的起源是山城。在战乱不断的中世纪,山城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演变为坚固的要塞。它作为领主权力的象征的同时,也守护着领主的宅邸,形成了包括士兵和各类管家等成员在内的一个生活共同体。

城郭的构造一般是以领主的宅邸、家臣的住所、礼拜堂、武器室、牢狱、里院、城池、农田、牲口棚、水井等为中心,再用两三层的围墙石壁环绕,最后修筑护城河将其包围。护城河并非一定要常常注满水。由于挖掘得很深,护城河对于想要攻进城里的敌人而言往往是一道难关。此外,每一堵石造的外墙都很厚,垂直耸立,除了细小的枪眼、箭孔之外没有多余的窗和孔。瞭望楼上,军旗猎猎飘扬。

瞭望塔、悬塔、蓄水池、台阶上的巡逻路径、落石塔、钟楼、检查出入的大门凸窗、吊闸……领主在各种防御上下足了功夫。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城门。它是连接城郭内外唯一的——实际上还有秘密的地下通道——出入口。城门是否牢固得足以承受住敌人的攻击,关乎城内人们的生死。城门也常常设置了桥梁。

这种桥就是横跨护城河,进入城内时所通过的——“吊桥”。

简易的设计是在桥的一端装上铰链,在另一端装上锁或者绳索,通过门内的滑轮控制其上升或下降。虽然这种装置很简易,但由于把桥完全升起来耗时较长,在遇到敌人突袭时,有来不及升起的隐患。而且,采用这种方式,桥本身不可以太重。所以,即便把桥收起来变为门,它也无法起到较好的防御作用。

因此,为了建造更厚重、更具有防御能力的高桥,人们使用了粗壮并可移动的横梁。分别将两根横梁的中间点固定在城墙上,其外端用铁索吊桥,内侧承载重力,在滑轮上装有绳索。一旦敌人出现,守门人只要剪掉绳索,滑轮就会在瞬间旋转起来,重力使横梁像跷跷板一样向下滑,桥便哐当一声向上拉升,迅速变成大门。同时,由于两根横梁也要升起来,所以在外壁上预先凿刻了纵槽。这结构设计得很简单,但的确十分出色。

到了近代,随着要塞逐渐变成宫殿,古城的护城河被填埋起来,吊桥也撤去了。不过,在外墙上还能看见过去的痕迹。因为门的上方还留着收纳横梁用的纵槽的乌黑的痕迹,犹如血腥战争后留下的伤痕。

为了能迅速地把桥吊起来,桥不能太长。可是,如果护城河很宽,一定需要长桥怎么办?

办法是从护城河外侧至河中央,建成普通的桥,从河中央到与城相接的部分,则加工成吊桥。敌人冲到桥的半中间,眼看着前方的桥不断上升,转眼间就变成了大门,应该会气得直跺脚吧。

那么,若是在吊桥升起来之前,敌人已经冲到了城门前怎么办?

这一点也被充分地考虑到了。在城墙的内部备有另一扇门,在厚厚的城墙门中,敌人被夹在这扇门和由桥转变而成的门之间,成了瓮中之鳖。此时,头上方不断地落下又尖又利的吊闸、石头、热水、投枪、粪便等等。

下面以位于德国南部符腾堡的列支敦士登城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这座城建在令人晕眩的断崖上,完全没有必要在周围修建护城河。要进城只有一座桥可以通过,而且此桥在距离地面250米的高处。这看起来难以攻陷,似乎很安全。尽管如此,那座桥在靠近门的一部分还是被加工成了吊桥,至今可见其突出的横梁。

于13世纪建成的列支敦士登城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壮烈的战争故事,后来渐渐地失去了战略上的意义,到了17世纪变成了一片废墟。

那么,列支敦士登城为什么会变成一个旅游景点呢?19世纪,德国浪漫派作家威廉·豪夫(Wilhelm·Hauff)创作了一本畅销小说——中世纪骑士物语《列支敦士登》,当时的城主读了这本书后非常感动,于是复原了这座城。城内的庭院里还竖立着豪夫的铜像。

列支敦士登城

古城的吊桥

在具有坚固岩盘的岩石山上建城,在建造防御城墙上是最节省经费的,所以在德国这样的山城非常多。入口处的两个楼门上都设置了吊桥用的横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