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 » 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全文在线阅读

《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田壮壮:盗马与放风筝(14)

关灯直达底部
参考资料

Kuoshu, Harry H., Tian Zhuangzhuang, and Dru C. Gladney. “10. Horse Thief (Daoma zei, dir. Tian Zhuangzhuang, 1986).”In Harry H. Kuoshu, ed. Celluloid China: Cinematic Encounters with Culture and Society, pp.197-212. Carbondale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2002.

Lao She. The Drum Singer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52.

Liu, Xinmin. “Play and Being Playful: The Quotidian in Cinematic Remembrance of the Mao Era” Asian Cinema 15, no.1 (Spring 2004): 73-89.

Lu, Tonglin. “Allegorical and Realistic Portrayal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ian Zhuangzhuang, On the Hunting Ground, Horse Thief, Blue Kite.” In Confronting Modernity in the Cinemas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pp.58-9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Nielsen, Hanna. “The Three Father Figures in Tian Zhuangzhuang’s Film The Blue Kite: The Emasculation of Males by the Communist Party.” China Information 13, no. 4 (Spring 1999): 83-96.

Tam, Kwok-kan and Wimal Dissanayake. “Tian Zhuangzhuang: Reconfiguring the Familiar and the Unfamiliar.” In Kwok-kan Tam and Wimal Dissanayake, eds., New Chinese Cinema, pp.35-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Wang, Ban. “Traumatic History Against Melodrama: Blue Kite.” In Illuminations from the Past: Trauma, Memory, and History in Modern China, pp. 142-16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Zhang, Yingjin. “From ‘Minority Film’ to ‘Minority Discourse’: Questions of Nationhood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Film Studies.” In Sheldon Lu, ed., 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 Identity, Nationhood, Gender, pp. 81-104.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合著,《德拉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吴文光,《革命现场:一九六六》,台北:时报出版,1994。

吴清源,《中的精神》,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阿城,《小城之春》,台北:时报出版,2002。

张献民,《蓝风筝遮不住红太阳》,《看不见的影像》,页11—18,上海:上海三联,2005。

焦雄屏编,《大太监李莲英》,台北:万象图书,1991。

1田方(1911—1974),1931年从影后即成为非常杰出的演员,作品有《吉地》(1933)、《海葬》(1935)、《壮志凌云》(1936)。1949年后,田方主演了许多重要电影,包括《革命家庭》、《英雄儿女》(1964)。他担任过电影局副局长,也是创办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要角。于蓝(1921— ),1950、1960年代的重要女演员,作品有《翠岗红旗》(1951)、《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红岩》。她后来担任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儿影厂制作了田壮壮第一部电影《红象》。

2崔嵬(崔景文,1912—1979),1930年代上海剧场界的演员及导演。1954年后转拍电影,作品有《红旗谱》(1960),他以此片获1962年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他导演的名片有《青春之歌》(1959)和儿童电影《小兵张嘎》(1963)。

3海默(1923—1968),剧作家、编剧、小说家。他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驻厂编剧,主要作品有《母亲》(1956)、《红旗谱》。

4陈荒煤(1913—1996),1930、1940年代活跃于延安和左翼圈子的剧作家及编剧。1949年后,陈荒煤继续担任了许多政府文化工作方面的重要职位,包括电影局副局长和文化部副部长。此外还著有许多电影理论和电影评论的书籍。他是中国电影界最有权力的政府官员之一。

5秦威(1911—1994),北京电影制片厂主要的艺术指导,作品有《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红岩》等。

6Velikii grazhdanin,Fridrikh Ermler(1898—1967)导演,摄于1937—1939年。片长231分钟,在中国分成两集上映:《伟大的公民》和《基辅姑娘》。

7大串联,又称革命大串联。是个全国性的运动,鼓励年轻人(尤其是红卫兵)自由旅行全国,以了解社会现况并交换经验。运动于1966年6月1日展开,高峰期为同年8月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红卫兵,1967年2月3日宣布结束。运动开始后的失控造成了社会动乱及非常庞大的经济损失。

8编注:史铁生(1951— ),生于北京。1969年到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北京,在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之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老屋小记》、《务虚笔记》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