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 » 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全文在线阅读

《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光影言语》 前言(1)

关灯直达底部
前言:光影言语

电影工作者的艺术创作是通过摄影机眼(camera’seye)观看,以声音与光线雕琢意义,并将使我们何以为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投射于银幕上。电影是门化光影为言语的艺术。这本书关注的是一群用光影言说的电影工作者,通过与他们的深入对谈,探索他们的作品与历史、美学、政治和经济间的关系。而这本集子与坊间众多电影导演的访谈集不同之处在于,本书的视域聚焦在中国内地、台湾及香港三地。从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中期大约五年的时间,国际影坛见证了香港新浪潮、台湾新电影和中国内地第五代导演奇迹似的崛起,华语电影开启了一场文艺复兴。由此,华语电影成为最富影响力、震撼力的电影之一,并在世界影坛中广受好评。华语电影使人感受到的冲击不止于今日国际电影节间的巡回放映,它还渐渐地自艺术院线走出来,向商业院线甚至主流的大众文化迈进。成龙、李连杰和周润发现时已是在全球范围内家喻户晓的人物,且自杨德昌的《一一》,尤其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等电影的告捷,华语电影在全球市场所蕴含的可能达到前所未有的丰茂。这新一波的“华语电影热”造成研究华语电影诸多风貌的学术图书和大众“追星”(fanboy)之书——后者多聚焦于香港流行电影,以雨后春笋之势冒出。但是对外国观众来说,至今能与这群在华语电影工业中身处镜头之后的工作者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仍少之又少。

《光影言语》设想成为一个交流平台,让华语电影工作者有机会向英语世界的观众详述他们的创作。通过深入的对谈,这本集子将为当代华语电影世界最杰出的一些导演的想法和理念提供第一手资料。实际上,这些被认为具有独创性的导演,最初都是因其对艺术电影的贡献为人所识。但是经由访谈可知,所谓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间的区隔有时是模糊的,而且许多电影工作者恰巧试图在作品中挑战这层区隔。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是华语电影工业的三个枢纽,这本书也将以与电影工作者关系最为密切的地理区域将他们归类。虽说这种归类方式明显有利于联系彼此共享的背景和常有的合作经验,可是采用地理区域结构并非毫无问题,尤其是华语电影工业的生态正愈来愈呈现跨地区和融合的态势。

本文分为五节。前三节将概略地描绘中国内地、台湾及香港的历史背景,以及各自电影在近三十余年的发展。这些小节的规划是用来与电影工作者本身做一交互参照,内容涵括了更为宏观的电影运动及趋势,综览呈现出其中的特性是如何塑造了各区域的美学与电影工业。第四节则着重在跨国华语电影,也就是凸显前述提及由地理区域取径产生的问题,以及华语电影传统的地理疆界区隔为何渐趋无形。从中国内地至台湾,再到香港及其他地域,本篇的第五节将直接讨论书中所收集的十九个访谈录的背景,这些访谈通过文字探究一种绝佳的影像世界。

内地电影:跨越第五代BT2

新中国奠基于1949年10月1日,随着共产党革命而来的,是既包括电影制作又包括电影本身在社会中的角色的革命性新取径。如同其他各类创造性活动,电影主要受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1]定下的指导方针影响,该指导方针首要强调艺术的实际功能以服务工、农、兵为主。自1949年的《桥》(这部片常被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电影)[2]以降,国家便全面掌控电影工业,且其底线不再是获利而是政治。第一位收录在本书、同时也是最资深的导演──谢晋,他的电影生涯以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担任助理导演为起点。谢晋漫长而影响深远的职业生涯横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头十七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1966—1976),以及新时期(1976—)。

头十七年期间,毛教条与苏维埃式美学占据主导地位,谢晋在这个阶段负责一些重要的电影,成果包括1959年的革命经典《红色娘子军》,片中他将一个由女仆成为战士的传奇转变与中国革命史的初页并置;1962年的《大李、老李和小李》是当时为数甚少的喜剧片之一;1964年的《舞台姐妹》是一部充满力量的情节剧,讲述两位舞台女伶在1949年前后的生活经历。在艺术饱受高压的时代,谢晋是当时少数能够保有些许创作自主性的导演。即便身处“文革”洪流,电影生产大多停滞,谢晋仍是极少数获准继续工作的人。在这段黑暗时期,为数稀少的获准摄制电影者皆须有来自毛夫人──江青──个人的许可,谢晋与其他导演合导了三部电影。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来到后“文革”时期,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socialistrealist)的模型主导的电影工业重心已有消融移转之势,谢晋持续创新,摄制了《青春》、《牧马人》和《芙蓉镇》。1980年代的谢晋与年青一代的导演,包括谢飞、黄健中和吴天明,开始打造反思性的新样态人文电影。到了1982年,一批新生自复学未久的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时间与上届已相隔十五年之久。这个集体的成员不久后被称为“第代”,其中包括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彭小莲及李少红;从1980年代中起,他们更进一步重新定义了中国内地电影的视觉样态、形式风格及叙事特色,更主导起中国的电影业。这是近三十五年来第一次,艺术开始取代政治宣传(虽说不管是助力抑或阻力,政治仍潜在地持续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对此集体中的陈凯歌、田壮壮和张艺谋的访谈可谓深刻而富有洞见,通过他们早期的里程碑作品直到更晚近的影坛成就,追溯了他们的成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