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我思,故我不在”的年代。这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多人自以为是,却不会自以为非,所以他们不会真正去思考。这是个急功近利的年代,而且只允许自己功利别人,不允许别人功利自己。这是个令人困惑的年代,很多人很迷茫,很浮躁,很痛苦,那是因为他们守不住一颗平静的内心,守不住一个真正的自己。
但是一旦思考,人就会因为困惑而成长。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是信任。没有信任,无论是亲人、友人、爱人、同事还是师生,都难以坦诚相待。无论你怎样怀疑过自己,到头来都要信任自己。信任他人说到底是信任自己对他人的判断,最终还是相信自己。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难以被人相信,难以自我树立,自我珍惜。我,这么平凡的我,低调的我,真实的我,努力的我,思考的我,平静的我,很感激有那么多人相信我,所以我也尽力解答他们的困惑,也解答自己的困惑。
我浏览了2009级一位女生的日志《变化》。其中,她提到对未来的恐惧,对什么都无所谓,对事业的感想,对婚姻与恋爱无关的感受。
我评论曰:“未来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对未来的恐惧。未来肯定会丢失更多,也可能会得到一些,而且得失从来都不是代价相等的,不是等价交换的。要成为你自己就要认识自己,很多人是糊糊涂涂的一辈子。成为自己的过程与其说靠的是努力,不如说靠的是习惯,问题是你是否具有这种习惯,这种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所谓成功是相对的,对我自己而言的,相对于做高中老师时的我,我现在成为自己也是相对成功的,但是我丝毫不觉得如此,只是我喜欢这样的我,这样的生活罢了。你不要对所有东西都无所谓,要保留对某些东西有所谓,否则会活得太累。
“‘长发及腰’这种网络化、低智商、浮躁化的东西,你也相信?每个人对未来的另一半都有自己的感觉或判断,感觉是模糊的,判断是清晰的;一见钟情是感觉,日久生情是判断。恋爱与婚姻未必等同,鲁迅许广平是等同而幸福了,而据说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恋爱开始等同,后来烦恼,也有很多是没什么讨厌就可以结婚的。不过这想想也可怕,路人甲乙丙丁也不讨厌,但是一想到跟这些人结婚,你不难受吗?但是哪一个亲近的人,不是从陌生变为熟悉?不是由路人而变为亲人的?亲情更宝贵。”
有一个女生对此日志评论说:“谁的青春不迷茫?我最近甚至极度怀疑我自己十年寒窗苦读好像是白费了,当初不用那么努力,或许现在会过得更好。”
我回复:“我觉得这也只是努力的方向不同,要求不同罢了。如果你只是个农民,就不会有什么要求,但即使是农民,也要努力谋生顾家。‘文化开发人的欲望’(方方),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文化就没有欲望。有时候发泄一下怀疑是可以的,不用那么压抑,但是这无补于事,所以你还是要努力。”
她说:“农民不会去考虑人生、意义、价值的问题,他们只要获得丰收就会拥有好心情。可是我们,浸染的文化越多,想的东西就越多,就越是走不出来。我们会去考虑,这份工作让我有没有存在感?这种抉择究竟对不对?我们活着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那个真心对我的人?为什么别人不好好学习,不去努力不去奋斗,也能过上优裕的生活?这些问题看似很大很空,但恰恰就是这些问题会让我们彻夜难眠!同时我们也急着看透社会,怕被社会欺骗了。”
我回答:“农民的欲望是活着,活得更好;有文化者的欲望是活得富足,活得有价值。所以说,农民和文化人都有欲望,都需要努力。所谓不需要好好奋斗者,那是因为他们有个好老爸、好背景,就此而言,世界本质是不公平的。但是最终他们还都要在岗位上努力,都要面对生老病死酸甜苦辣,这是公平的。我们那时候大学生很宝贵,但是也有人失业。民国时候大学生更宝贵,也有不少人失业。问题是如何转变心态,转变就业观念。马死落地行,让心安静,放宽心,心静了,路才能活;心宽了,路就宽了。
“‘急着看透社会’有点好笑。社会是那么容易看透的么?容易看透就不叫社会了。自己都看不透自己呢?何况社会?还不如看看自己需要什么,能做到什么。一个人越能反思自己,做好自己,就越平静,也就越不为社会所左右,否则找不着北,也易于抱怨。着急本来是年轻人的特征,但是现在似乎连80、90后,甚至00后的父母都很着急。不过是否能够安静下来,还要靠个人,否则所有责任都往外推,自己就不用负责任了,这很可怕。我很担心现在社会出现不少广东话所说的‘二世祖’男人:‘无能又多抱怨,没志向乏意志又贪图享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整个人软塌塌扶不起来!’”
2013级一位男生,读了我转载的陈平原的文章《坚守自家的阅读立场》,写了一大段文字。
读完陈教授的文章之后,我有一些疑惑,想请老师指点一下。
其一,我接触过一些人,他们有的读许多书用来卖弄,其实真意尚不理解,但是受欢迎;有的读一些成功学、实用主义至上的书,全然浪费时间,但是说话吸引人;有的非专业不读,文学素养低,但是就业好;有的热爱读书,不擅社交,却被认为奇怪而被排斥。目前,我们难以在短期内将苦读来的东西转化为气质、魅力以在社交上加分,以及在短期内苦读可能与社交产生矛盾的情况下,老师您认为我们该怎么读书?
其二,这篇文章说,当代大学生面相、打扮、经历、知识及趣味,大同小异,但是老教授则是各不相同。我觉得老教授作为长辈,生活历练和读书积累远非大学生可比,而且教授在长期的学习工作中建立了自己的完善的独特的阅读立场。但大学生在上大学前期的压制性的学习中,一般较难建立独特的阅读立场。换句话说,上大学之前的我们阅读的选择性、方向性是不明确的,所以互相差异不大,个人认为这可以理解。老师对此怎么看?
我说:“我的日志上公开的内容都可以转载。无论如何,就看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需要什么,你通过努力能得到什么。我读书不是为了卖弄,但是也受欢迎。我浏览过成功学的书,是为了了解世界。虽然成功人士是反对读成功人士的书的,说读一百本也没用,他们成功那是因为他们及时抓住机会,历经磨炼,具有较强才能或较好心态。但尤其李嘉诚、乔布斯、比尔·盖茨、俞敏洪等的经验教训是可以读读的。当然为了站得住脚,静得下心,我们还是要往自己的专业、兴趣、志向、职业方面用功,追求自己想要的,多读经典,扎实读书。
“要进取就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这与专业素质并不成正比,何况有的人就业后也就是糊糊涂涂一辈子。从以往的经验看,文学素质高的就业也不错,如有的找到深圳、佛山、广州等城市。就业讲究综合素质而不只是专业素质,在同等条件下,是能力说话,我知道不少实例。
“读书和社交并不矛盾,只是圈子不同罢了,我不少行业都有朋友。你的关于老教授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但陈平原的文章不只是针对大学生,而是针对所有中国人。要所有人欣赏你是不可能的,有一个人欣赏就已足够。你只要做好自己,这需要自信自强自爱自控。
“至于怎样读书,在肇庆学院文学院网站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专题中,有我的读书指导意见。简而言之,广泛涉猎,注重经典,经典阅读占60%~70%,其他阅读占30%~40%。‘三天不读书,立马变成猪’,缺乏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精心钻研的能力,人很快就会倒退。男人可以逼一下自己,追求事业,追求成功,但最终人之为人,站得住脚,静得下心,健康快乐,有一技之长,不贫穷足矣,并非都需要成功。因为成人比成功重要。”
我在说说中强调“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无论关乎爱情还是事业等,这都体现出一种真实,也体现出一种单纯的复杂。因忠于自己所以单纯,因每个人皆不同所以复杂。有个硕士女同学抱怨“听从了自己内心,却不被社会所接纳啊”。我认为社会不过由一个个圈子组成,人不可能被任何圈子、任何人群接纳,能被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师生等接纳就行了,否则永远没有自我,没有自信,永远跟着别人跑,平静不下来。她和我的博士同学和学生都赞同我的观点。
70后的博士同事看了我的日志《异地恋,异地也要恋》,说我的“境界越来越高了。最后一段读来真有佛陀现世之感,光一样的东西洒下了必定是莲花。学院诸多学子能得你‘渡’真乃前世修持的福分。”其实,我也只是自渡渡人,做我自己罢了,人虽难以看透自己,但至少可看清自己,此时渡人才渡得有力。
人活着就是给人生写自传,无需求诸笔墨。这不求出色,但求有色;不求强大,但求自强;不求多爱,只爱一点点。再悲伤的事情都会过去,所以你不要自伤自悼,须平静如常;再光荣的事都会过去,所以你不要自我陶醉,须踏实自省。你的眼界越大,你的心就越平静,你只盯着一个角落,你的心就很难平静。平静是一种持久的快乐与淡定。生活就像流水账,柴米油盐滋味长。生活就像故事书,字字句句总关情。生活就像庭前树,花开花落亦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