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
语译
道体虚无,永远处于不可名而朴质的状态。即使非常隐微,天下也没有人敢支配它。侯王若能守着这虚无的道体,不违反万物的本性,万物自然会顺其性而归服。天地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不需人们指使,就会很均匀。
道亦然。道创造了万物,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名称。既已定了名称,纷争也就跟着产生,所以人便不可舍本逐末,应该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才能远离危险,避免祸患。
道对于天下人来说,就好像江海对于川谷一样,江海是百川的归宿,也是天下人的归宿;人广受其利,物备受其泽。
本章重述第二十八章的主题,保守本性,与第三十七章对照阅读,其义将更为明显。同时,本章还谈到:统治者或圣人若要保守天性,必须借重一种深获民心的神秘力量或德行方可。
从下文中,读者定不难看出“道”与“德”的不同点:道无法具体表现出来,德却可以。由此可知,道是不可知的,而德却可以预先知道。
寻找不可知的境界而停止
《庄子》之《徐无鬼》
德引人至道的纯一,智慧止于人心不可知的境界,能如此,就是最高明的了。道的纯一,是德不能到达的地步,智慧的不可知,也不是用言语可表达的。为争声名而像儒、墨那样争持下去,灾祸也就免不了。
因此,大海不拒绝向东流的河川,所以能博大深沉;圣人包容天地,恩泽满天下,百姓却不知他是谁。所以他生时没有爵位,死后也没有谥号。他不积财,不树名,所以又称做大德的人,会叫的狗不见得好,会说话的人也不见得聪明贤能。有心想成为伟人的吗?渴望达到伟大的人,不能成就伟大,何况有心修德的人?
世上没有比天地完备的东西,然而它到底是追求什么,才能达到最完备的境界呢?知道完备的人没有追求,没有丧失,没有抛弃,不因外物改变自己,反求自己达到无穷的妙境,因循古迹却不求行为与他们相似,而这就是伟人的德行。
在此,特别以“海不辞东流(或就下)”来解释本章最后两句话。因为,海和道一样,总趋于低处。请参看第六十六章。
庄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限智(不可知论或怀疑论),但承认知识本身的存在,他好几次提到可知的世界和不可知的世界等观念。所谓可知的世界,代表的是有限的知识,而最重要的宇宙真理,却是属于不可知的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后者所处的地位比前者高出许多。
庄子论“不知”的名言:知止
《庄子》之《养生主》《徐无鬼》《庚桑楚》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无穷,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穷的知识,那就危险了。明明知道它危险,还要拼命追求,可就更危险了。
一个人能够止于他所不知的,就达到知的极点了。
人所能知道的事物实在很少,虽然少,他还须依靠不知道的事物才能够知道天道的含义。
以我们所知的和我们不知的相比,就好像斜眼一样,不能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