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淡定的智慧 » 淡定的智慧全文在线阅读

《淡定的智慧》回归灵魂的清澈

关灯直达底部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在浮躁中丢失了自己,在诱惑中辨错了方向,在名利相争中离内心越来越远……与其茫然四顾,不如在纷扰的人生路上驻足片刻,调整好呼吸,聆听自己真实的内心,只有这样,你才会更淡定,才能让内心清澈如初,生命才能重新调整平衡。

做真实的自己

敢于顺从内心的人是真实的,敢于承认错误的人是勇敢的,有一颗真实而勇敢的心,你才是真正的自己。

弘一法师曾指点听他讲佛的人说,“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

忏悔不是叫你天天想已做的事,这个错了,那个错了,如再这样想就是再造罪,每想一次即再造一次。已做的过失知道了,以后不再做叫忏悔,至于究竟圆满彻底的忏悔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五逆十恶的罪业都能彻底铲除,怎能不清凉呢?

如果要获得内心的清凉,回归真实的本性,做真实的自己,除了忏悔外,还要懂得原谅,不懂得原谅的人总是纠缠于一些小事儿,从而错失了自己的本性。

朱友峰是一位虔诚的居士,为了赶到大佛寺参加早课,天刚破晓,他就捧着鲜花及供果赶到了寺院,可是刚踏进院门就与迎面而来的香客撞了个满怀,鲜花和水果散了一地。

朱友峰看着散落在地的东西,心疼地说:“是谁这么冒失,撞翻了我的贡品,一定要给我一个交代。”

香客看着盛怒的朱友峰说:“我又不是故意的,干嘛那么凶巴巴的!”

朱友峰见对方丝毫没有道歉的意思,于是提高了嗓门说:“你的态度太气人了,今天没有个说法别想离开。”

于是,他们争吵起来,后来甚至相互谩骂。

争吵之声惊动了广圄禅师。于是禅师循声找到了他们,并问起争吵的缘故。

听完他们的叙述后,广圄禅师解劝道:“莽撞自然不应该,但是不接受道歉同样不对,能够相互包容对方的过失,寻找自己的缺点并诚心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原谅是善的本心,这位居士与香客的争吵就错失了两人的本心。弘一法师在讲述本心时就说,本心即禅宗讲的真如本性,教下讲的菩提心,《大乘起信论》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观经》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儒家讲的诚意、正心。大乘佛法通常讲的四弘誓愿、六度——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进心、禅定心、般若心,这都是大乘菩萨的本心。净宗所讲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是本心。就净宗总括来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心。这个心要是失掉,立刻就要忏悔。真心悔改,心地即清凉。

居士与香客的争执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让他们的心境更加繁杂,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所以,如失本心当即刻忏悔,内心没有繁杂才会清凉,清凉之心才能保持坚定,我们才找到真实的自己。

跟随内心的感觉

当我们面临多重选择时,总是左右衡量,反复对比。其实当你权衡不下时,必定是在为取舍而烦恼,然而真正剔除烦恼的根本就是跟着自己内心的感觉走,只有这样,你才选择了心灵的宁静,这就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弘一法师在讲经时说,“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一个象征,能启发我们的本性,所以见到佛要尊重。”《华严经》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量寿经》说:“一切众生皆成佛。”所以随顺供养尊重承事一切众生就是随顺供养尊重承事诸佛。

现在问题来了,假如这个众生无恶不作,思想行为都是违逆本性的,也要随顺吗?佛在世时弟子们已经代我们请示,佛说不可以随顺,善行善事应随顺,恶行恶事不随顺。见其作恶,以真诚慈悲心劝导之,如其不听即随他去,不再说,佛法称之为“默摈”。

曾经有一个小沙弥问无名禅师:“大师,您曾经教导我们要慈爱,普度众生,如果是大恶之人,那么还要超度他吗?”

禅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并故意将字写的正反颠倒。他指着字问小沙弥:“你看看,这是什么?”

小沙弥看了看说:“这是个字,只是字写反了。”

无名禅师问道:“这是一个什么字?”

小沙弥说:“这是一个‘我’字。”

无名禅师继续问道:“那么这个写反的‘我’字到底算不算字呢?”

小沙弥想了想说:“不算字。”

无名禅师继续追问说:“那既然不算字,又为什么说是个‘我’字呢?”

小沙弥愣在那里,不知该如何作答。

无名禅师说:“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认得它是反写的‘我’字,是因你心里认得那是反写的‘我’字,相反,如果是你原本不认识的字,就算是我写反了,你也无法辨认出来,只怕别人告诉你反写的‘我’,遇到正写的,你倒要说是反写的了。”

小沙弥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无名禅师接着说道:“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是你要认得人的本性。当你认得恶人的时候,依然会立刻将他的善恶分辨出来,并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明了,就不难普度了。”

禅的艺术是表达平等的精神,宇宙平等,一切事理平等。善人要度,恶人也要度,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他们,越是恶人,更要拿出慈爱来感化他们醒悟,让他们弃恶从善,得到解脱。

当然,如恶人恶事一时难度,随他而去,有一天他将行至边缘,那个时候,你的度化将从他心中闪现。佛度人,是度人心,心念转则行为转,只有跟随内心的感觉,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让心灵不迷失

怨起于心,结于心,所以当了于心。以一颗淡定的心去面对一切惹人烦恼的事儿,以一种低姿态与那些惹你烦恼的人擦身而过,抬手相让只为求一份简单,不要沉迷于那些繁杂的小事儿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要迷失了一路走来的方向。

弘一法师教诲:“嗔是三毒之根,烦恼起于嗔心,起了嗔心必与众生结怨。平时对人、对事、对物常犯此病,必须深自悔责。为什么自己智慧不开,功夫不得力没有进步,其主要原因即是贪嗔痴未断。”

除上述教诲外,大师在给善友们讲经说佛时也曾提到:“《华严经》是佛对法身大士所说,菩萨立志存心是自度和度他,如还有嗔心,结怨于人,则自度和度他的目标就达不到了。对于多嗔的人,佛菩萨在想,‘此人欲求菩提,为什么还会生嗔心与人结怨?’这与他的心愿恰恰颠倒,有嗔心即不能断烦恼,也不能解脱得自在。”

有一个小和尚最近感觉异常苦恼,因为他觉得师兄师弟们老是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所以即使是在念经的时候内心也烦躁不安。

终于,小和尚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来向师父哭诉:“师父,师兄师弟们常常说我的坏话,中伤我,不论我走到哪里,都有人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这让我无比羞愧。”

师父双目微闭,轻轻地说:“是你自己说别人的坏话,为什么赖给师兄师弟呢?”

小和尚一听急了,跺着脚说道:“师父,我没有说别人的坏话,是他们胡乱猜忌。”

小和尚不服气。

“不是他们胡乱猜忌,是你自己胡乱猜忌。”

“他们无中生有。”

“不是他们无中生有,是你自己无中生有。”

“师父为什么这么说?我管的都是自己的事啊!”

“说坏话、乱猜忌、管闲事,那是他们的事,就让他们说去,与你何干?你不好好念经,领会佛法,老想着他们说坏话,不是你在说坏话吗?老说他们乱猜忌,不是你在乱猜忌吗?老说他们管闲事,不是你在管闲事吗……”

小和尚茅塞顿开。

“世上本无事,忧人自扰之”,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嗔心未断。

凡人要断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以不动治百动。保持沉默,再大的毁谤和中伤都会不攻自破。嗔心不起,心灵就不会迷失,这是大智慧。

心开阔你才从容

人们常常开玩笑说,别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然而我们还是很在意。我们会对某些人恨之入骨,其实这种恨是对自己的束缚,你恨他与否对他并无影响,但恨却在你心里,所以剔除对别人的恨实际上是剔除自己心中的恨。没有恨心境才开阔,心境越开阔你就越从容。

弘一法师自入佛门以来,把一切众生都看作佛,他曾教化世人:“心中有佛性,众生皆为佛,其效果生平等心。有人问我如何修平等心,我说你家里一定有佛堂供有佛像,把你最恨的人写一长生牌位供在佛像旁边,每天香花供养他如佛。他说这样不行,我见到他就讨厌。此乃功夫不够,应再用功修,几时见到此人不觉讨厌,还要尊敬他,自他平等,心就清净了。清净、平等、觉是三而一,一而三,一个得到了,其余两个也得到了。”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堪称中国文坛上的奇葩。他有一个相知甚笃的方外之交,名叫佛印。平日里,二人在佛学、文学上总会相互切磋,所以难免会发生争执,但每次都是佛印占上风,苏东坡心里自然不是滋味,在心里暗暗寻思,想让佛印下不了台。

一天,苏东坡和佛印相对坐禅,苏东坡计上心头,问佛印:“你看我坐禅的姿势像什么?”

佛印神情严肃地答道:“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之后暗自窃喜。

之后,佛印反问苏东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什么?”

苏东坡毫不犹豫地脱口而答:“一堆牛粪!”佛印微微一笑,双手合十,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苏东坡回家后,很得意地向妹妹苏小妹炫耀今天发生的事情。苏小妹听完原委后,不以为然地说:“哥哥!你今天输得最惨!因为佛印六根清净,心中全是佛,所以众生在他眼里皆是佛,而你却恰恰相反,因为心中有污秽,所以才把佛印看成是牛粪。”

听完苏小妹的此番话,苏东坡羞愧不已。

脚下的地势不同,眼界就会不一样,有些人,总是喜欢夜郎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强中自有强中手,在现实生活中千万别像故事中的苏轼一样,把输赢看得太重。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只是眼界的不同而已。

最通透的智慧

丝毫必争,己对人错,是很多人对某些事情的第一反应。但有时候吃亏是福,这福说的就是智慧,是一种大气。人只有大气才能达到心境通达,心境通达是一种通透的智慧,这种智慧能让你摆托心灵上的束缚。何必在乎别人怎么看,何必去跟别人解释你为何代人受过,修炼心境就是修炼人生。

弘一法师在和他的善友们沟通时,一向主张多审视自己的言行。在讲解经文时他曾提到:“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

事实上生活中有些人是本着这个原则去做的,但往往有时候人们缺乏修为,无法坚持到最后。

有一位绅士,急着去处理一些事情,但是在途经一座独木桥时遇到了麻烦。

到了独木桥之后,绅士刚上桥走了几步,就看到桥的对面来了一个孕妇。于是绅士很礼貌地退了回来。

孕妇过了桥后,绅士再次上桥,急忙向对岸赶去,但是走到桥中央时,一个挑着两大担柴火的樵夫匆忙地迎面走来,绅士什么也没说,又退了回来,让樵夫过了桥。

有了这两次的经历,绅士在上桥之前,等了几分钟,桥对面确实没有人时,才又上了桥。上桥之后,绅士迅速地向桥对面赶去,眼看着马上就要过桥了,谁知这时候,桥对面赶来了一位推着独轮车的农夫。

绅士觉得自己马上就要过桥了,而且已经让过两个人了,不应该再让了,于是摘下帽子,非常有礼貌地向农夫说道:“尊敬的先生,你看我马上就要下桥了,能不能先让我过去呢?”

农夫生气地说:“难道你没有看到吗,我正急着去集市呢!”两人协商不妥,于是争吵起来。

这时候,河上驶来了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胖和尚,于是二人同时叫住和尚,让和尚来评评理。

和尚两手一合,看了看农夫问道:“你真的那么着急过桥吗?”

农夫说:“我真的很着急,晚了怕赶不上集了。”

和尚说道:“既然你那么着急赶时间,为什么不给绅士让一下路呢?只要你稍微让一下,绅士过去了,你不就可以早点到集市了吗?”

农夫无话可说,但还是不愿意让路。这时,和尚对绅士说:“你为什么要让农夫给你让路呢,仅仅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

绅士感觉到非常委屈,辩解道:“在此之前,我已经给两个人让过路了,如果这样一直让下去的话,我可能永远也过不了桥。”

和尚反问道:“那你现在过去了吗?你既然给那么多人让了路,给农夫再让一次又何妨呢,既然过不了桥,至少应该保持绅士风度啊,你何乐而不为呢?”绅士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让一让别人又有何妨呢?做人不能太自私,如果总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人与人之间永远都不可能和解。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不要看别人的罪恶和过错,要多审视自己的言行。

《梵网经》是大乘菩萨戒经,也是一个大部头的经。传到中国来只把其中之一品翻译过来,即心地戒品,上卷讲心地观法,下卷讲戒律。学做菩萨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能承受代众人之毁辱。一切过错自己承担,好事让与别人,可以消除我们无始劫以来的贪嗔罪业,这与世间人恰好相反。如非真正觉悟,很难做到,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

获得真正的价值

贪婪是人的本性,只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贪心的轻重也不相同。很多失败在贪念初起时就已经注定,所以去除贪心是为了让你的内心更纯净,内心越纯净目标越明确,因此你想要的真正价值——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将来到你的面前。

弘一法师在讲佛时提到贪字,就用经书中的话告诫人们:“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

佛家擅长以故事让人领悟佛法劝诫,对于贪婪,让我们跟随大师的指点,一起来看看贪心的结果如何:

有一个年轻人,颇有些才华,对各类技艺都有涉猎,但是真正的学业却一塌糊涂,一直没有太大的长进。

万般无奈之下,他去请求禅师为他指点迷津。

禅师听完他的叙述后,微笑着说:“施主路上辛苦了,我安排人为你准备斋饭吧!”

禅师吩咐人在桌子上摆满了各种不同花样的斋饭,而且很多是年轻人未曾见过的。

开始用斋后,年轻人挥动着筷子想尝尽每一道菜的味道,所以用斋完毕后,他吃得非常饱,甚至有一些腹胀。

饭后禅师问他:“你都吃出了什么味道?”

年轻人摸了摸肚子,很为难地说:“百种滋味都有,我已经无法分辨,只觉得肚子撑胀。”

禅师笑了笑,又问:“那你现在是否舒服呢?是否满足了呢?”

年轻人回答道:“现在我很难受。”

禅师笑了笑,不再说话。

第二天一早,禅师带着年轻人一同去登山。当他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年轻人发现那里有很多稀奇的小石头,于是一边走,一边把自己喜欢的石头放入口袋中。很快,他的袋子便被装得满满的,他已经背不动了,但是又舍不得丢掉。

禅师看到他气喘吁吁的样子,生气地说:“该放下了,你背这么重的东西,怎么能登到山顶呢?”

年轻人望着那未曾到过的山顶,顿时彻悟,立即抛下袋子,迈着轻盈的步伐继续前进。

人生在世,不能够贪恋任何事物,要学会放弃,只有学会放弃,生活才会更加轻松,才能向更高的人生顶峰冲刺。

其实一切众生大的烦恼是贪嗔、嫉妒。佛在一切经论中常常劝我们把贪、嗔、痴三毒烦恼断掉,这是修行的根本。心中有三毒才遇到外面的毒害,假如心中无三毒,喝毒药如饮甘露,因心内无毒,它不起作用。

若遇毒虫咬伤,应生惭愧心。民国初年,印光大师住的房中有臭虫、跳蚤、蚊虫等,都不驱除。小侍者欲为大师清理,大师不许,并说:“我的德行不够,留着它们叫我改过自新。”大师七十岁以后,所住的房间没有一个臭虫或跳蚤。

大师是做一个样子给我们看,他可以做到,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晚间没有浮云,可以看到星星月亮清清楚楚,这可以用来比喻人若离开贪嫉,则心中清净,见事不逡。

修一颗清净心

欲望是人的一种自然之性,也是最大的诱惑。儿女情长的欲望让人承受心智的折磨,金钱利益的欲望让人迷失原有的锐利。无欲则刚,修一颗清净无欲之心,情感便能坦然,利益才可长久。弘一法师在讲到生死二字时曾有论断:“生死是大事,能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个觉悟的人,如不知生死,学任何法门都脱离不了轮回。”就法门来说,一律平等并无高下。贪是贪爱,欲是欲望,嗜是嗜好。在这个世间,还贪爱这样,贪爱那样,想离开娑婆就难了。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修行而没能出三界,仍在轮回,就是因为贪欲嗜味。

“若不离开,如养冤家,一生修行全落空。”这个偈子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写照,始终没有离开辛苦。特别在这个时代,第一,同修贵精不贵多,志同道合,真修实练,不是人多凑热闹。第二,道场重实质,有学风道风,不重形式,香火鼎盛没有用。第三,修行在修清净心,其他神通感应都不重要。

慧远禅师的修行之路便无求无欲,非常专注。慧远禅师年轻时喜欢四处云游,二十岁那年,在行脚途中,他遇到了一位嗜烟的路人,两个人结伴走了很长一段山路。在休息的过程中,那位路人送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禅师非常高兴,欣然接受了路人的馈赠。后来,他们谈得很投机,那人便送给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与路人分开之后,慧远禅师心想:“这个东西实在令人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时间长了的话,一定会养成坏的习惯,所以还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路人送给他的烟管和烟草悄悄放到了路旁。

过了几年,慧远禅师又迷上了研究《易经》。那个时候刚好是冬季,天气非常寒冷,他给师父写信,索要一些御寒的衣服,但是冬天都已经过去了,他仍旧没有收到师父寄来的衣服。于是,慧远禅师便用《易经》为自己算了一卦,结果得知那封信根本没有送到师父手里。

慧远禅师心想:“《易经》占卜这么准确,如果我沉迷于此的话,又怎么可能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之后,他便放弃了对《易经》的研究。

后来,慧远禅师又迷上了书法和诗歌,每天专研,小有所成,竟然博得了几位书法家和诗人的赞赏。但是他仔细一想:“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成为一名书法家或诗人,而不是一位禅师。”

从那以后,慧远禅师不再舞文弄墨、习字赋诗,而且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一心参悟,终于成为了一代著名的禅宗大师。

欲望可以是推动人们向上的力量,也可以成为主宰人们堕落的源头,所以,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为欲望所驱使。这样内心才能更清净,才能更好地致力于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一路上不为外物所惑动、所引诱,才能成就自我的追求。

心灵的皈依

人生几十年只在瞬息之间,纠缠于蝇营小事中却忘了生命无常。其实,有时候生命很脆弱,脆弱到我们没有任何的准备去承受它的生死,所以在活着的每个瞬间,就要活出真正的自己,不拘束于他人如何看待,不受制于浮华声色与金钱利益。一旦确定了内心的想法,就去尝试和行动。

弘一法师比喻说,“人命无常,如闪电之刹那生灭。”《金刚经》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乾闼婆城是幻象,非真实。世间万法无常,如执着有我有常就痛苦了。起心动念,顺自己意思,生欢喜心;不合自己意思,生嗔心。不知道一切事都是假的,一场梦而已。

弘一法师看破一切幻想,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他选择了出家。面对众人的不解,大师自述了出家的起因:

导致我出家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不乏小时候的家庭熏染,而有一些应该归功于我在浙江师范的经历。那种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将我在年轻时沾染上的一些所谓的名士习气洗刷干净,让我更加注重的是为人师表的道德修养的磨炼。因此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清静和平淡,一种空灵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升起,并充斥到我的全身,就像小时候读佛经时的感觉,但比那时更清澈和明朗了。

民国初期,我来到杭州虎跑寺进行断食修炼,并于此间感悟到佛教的思想境界,于是便受具足戒,从此成为一介“比丘”,与孤灯、佛像、经书终日相伴。如果谈到我为何要选择在他人看来正是名声鹊起、该急流勇进的时候出家,我自己也说不太清楚,但我记得导致我下定出家决心的是我的朋友夏丐尊,他对我讲了一件事。他说他在一本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绝食修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身心进行更新,从而达到除旧换新、改恶向善的目的,使人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他还告诉了我一些实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给了我一本参考书。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想找机会尝试一下,看看对自己的身心修养有没有帮助。这个念头产生后,就再也控制不了了,于是在当年暑假期间我就到寺中进行了三个星期的断食修炼。

修炼的过程还是很顺利的。第一个星期逐渐减少食量到不食,第二个星期除喝水以外不吃任何食物,第三个星期由喝粥逐渐增加到正常饮食。断食期间,并没有任何痛苦,也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更没有心力憔悴、软弱无力的感觉。反而觉得身心轻快了很多、空灵了很多,心的感受力比以往更加灵敏了,并且颇有文思和洞察力,感觉就像脱胎换骨了一样。

断食修炼后不久的一天,由一个朋友介绍来的彭先生,也来到寺里住下,不成想他只住了几天,就感悟到身心的舒适,竟由主持为其剃度,出家当了和尚。我看了这一切,受到极大的撞击和感染,于是由了悟禅师为我定了法名为演音,法号是弘一。但是我只归依了三宝,没有剃度,成为一个在家修行的居士。我本想就此以居士的身份住在寺里进行修持,因为我也曾经考虑到出家的种种困难。然而我一个好朋友说的一句话让我彻底下了出家为僧的决心。

在我成为居士并住在寺里后,我的那位好朋友,再三邀请我到南京高师教课,我推辞不过,于是经常在杭州和南京两地奔走,有时一个月要数次。朋友劝我不要这样劳苦,我说:“这是信仰的事情,不比寻常的名利,是不可以随便迁就或更改的。”我的朋友后悔不该强行邀请我在高师任教,于是我就经常安慰他,这反倒使他更加苦闷了。终于,有一天他对我说:“与其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不如索性出家做了和尚,倒清爽!”这句话对我犹如醍醐灌顶,一语就警醒了我。是呀,做事做彻底,不干不净的很麻烦。于是在这年暑假,我就把我在学校的一些东西分给了朋友和校工们,仅带了几件衣物和日常用品,回到虎跑寺剃度作了和尚。

有很多人猜测我出家的原因,而且争议颇多。我并不想去昭告天下我为何出家。因为每个人做事,有每个人的原则、兴趣、方式、方法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这些本就永远不会相同,就是说了他人也不会理解,所以干脆不说,慢慢他人就会淡忘的。至于我当时的心境,我想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更高、更理想的方式,以教化自己和世人!

弘一大师追求的是一种更高的理想和内心的归属,世间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在上下求索,你想要得到内心的清爽与纯净不一定要像大师一样皈依佛门,但要有勇气追求自己的真实理想。

保持通灵的心境

性情是一种修养和内涵,人的修养越高,就越淡定从容,也就不会轻易发作。发脾气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发泄情绪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阻碍了真正的智慧,所以,想要不失智慧,就要提高境界,保持理性。

弘一法师用佛语教化世人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火烧功德林。”火为嗔恚之火,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功德与福德不同,功德是定慧,一发脾气,定就失掉了,跟着慧也没有了。福德不会失掉。名闻是荣誉,为社会大众所尊重赞叹者,虽有好名闻,也会被嗔恚所破坏,因为人不喜见也。

佛家教化世人不要有嗔恚之心的故事也颇为多见,白隐禅师是日本江户时代有名的禅僧,从不追逐名利,终生住在乡下的小庙里,以著作和说法来渡化众生,培养出了很多名僧,如东岭圆慈、峨山慈棹。

一次,一个武士慕名前去拜访白隐禅师,见了面后,武士恭敬地问白隐:“禅师,你所描述的地狱和极乐之说到底是真实的呢,还是凭空虚构的呢?如果是真实存在的,能否带我参观一下呢?”白隐禅师听后,沉默了几分钟,突然破口大骂,而且用语极其恶毒。对于这种突发状况,武士非常震惊,没有想到一向德高望重的白隐禅师会如此粗俗,但他还是以一个武士应有的修养克制着自己内心的怒火。但是,白隐禅师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而且越来越过分,甚至嘲弄武士的剑连只老鼠都砍不死。武士终于忍无可忍,拔出腰里的佩剑刺向白隐禅师,并骂道:“你真是岂有此理,我诚恳地来求教,你怎么可以出口伤人,如此羞辱我呢?”

杀气腾腾的武士用剑尖指着禅师的鼻子,一步步把禅师逼到了角落里。白隐禅师退到柱子后面,面不改色地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现在你不是已经看到了吗?这就是地狱。”听了白隐禅师的话后,武士一愣,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明白了禅师的良苦用心,连忙扔掉剑,跪在地上道歉:“对不起,禅师!刚才是我鲁莽失态了!请你原谅。”白隐禅师微微一笑,说道:“这就是极乐!感觉到了吧!”

事实上极乐世界和地狱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一念之间,你可以身处极乐世界也可以身处地狱,关键是看你怎么对待人生。

如果人人都能够处处忍耐克制,消除自己嗔恚的劣根,善待他人,与人和睦相处,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极乐;如果斤斤计较,事事与人为难,尔虞我诈,相互攻击陷害,我们的世界就只能是地狱。所以,我们一定要以一颗善良的心来面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