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语译文注解 » 论语译文注解全文在线阅读

《论语译文注解》第28章 卫灵公篇第十五(2)

关灯直达底部

朱熹注:“义者制事之本,故以为质斡;而行之必有节文,出之必以退逊,成之必在诚实:乃君子之道也。”

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忧虑自己没有能力,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病字,解作患字。孔子说:‘今之学者为人,故每以人不己知为患。君子学以为己,其所患者惟在道不加进,德不加修,碌碌焉一无所能而已。若身有道德之实,而人莫我知,于我本无所损,于人果何足尤?故君子不以为患焉。’此可见自修之道,当务实而毋务名矣。”

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最担忧的是,自己直到死也不能称名于世。”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疾,是疾恶。没世,是终身。孔子说:‘君子学以为己,固无意于求名,然人德有诸己,则名誉自彰,是名所以表其实者也。若从少到老,至于下世的时候,而其声名终不见称于人,则其无一善之实可知。这等的人,虚过了一生,与草木同腐焉耳,岂非君子之所恶者哉?’然则君子之所恶,非恶其无名也,恶其无实也。修己者当知所勉矣。”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孔子说:‘君子小人,人品不同,用心自异。君子以为己为心,故凡事皆反求诸己,如爱人不亲,则反求其仁,礼人不答,则反求其敬。即其省身之念,只恐阙失在己,而点检不容不详,何尝过望于人乎?小人则专以为人为心,故凡事惟责备于人,己不仁而责人之我亲,己无礼而责人之我敬,即其尤人之念,只见得阙失在人,而所求不遂不止,何尝内省诸己乎?’夫求诸己者,己无所失,而其德自足以感人,求诸人者,人未必从,而其弊徒足以丧己。观于君子小人之分,而立心可不慎哉?”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长论短,能与众人相处而不搞帮派。”

名家注解朱熹注:“庄以持己曰矜。然无乖戾之心,故不争。和以处众曰群。然无阿比之意,故不党。”

张居正注:“夫持己莫善于矜,而不争乃所以节矜之过。处众莫善于群,而不党乃所以制和之流。古之帝王,检身克己,而未尝忿嫉求备于人,容民蓄众,而不废旌淑别慝之典。其善处人己之间,亦用此道而已矣。”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排斥他的言论。”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盖天下真才难辨,使以言举人,则饰言以求进者众矣,而可若是之易乎?其人虽无足取而其言或有可采,则君子亦姑置其人而已。至于其言之当理,则有不可以人弃者。狂夫或有可择,刍荛亦所当询。何尝因人而遂废其言乎?盖善之所在无方,使以人废言,则嘉言之攸伏者多矣,而可若是之隘乎?夫用人审,既不至于失人,取善弘,又不至于失言,可以见君子至公之心矣,尧舜静言是惩,迩言必察,正此意也。”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名家注解朱熹注:“推己及物,其施不穷,故可以终身行之。”

张居正注:“此恕字与《大学》‘絜矩’二字之义相同。盖平天下之道,亦不过与民同其好恶而已。推心之用,其大如此,不但学者之事也。”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誉过谁?如果我赞誉谁了,那一定是经过考验了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以正直之道而行世。”

名家注解朱熹注:“誉,平声。毁者,称人之恶而损其真。誉者,扬人之善而过其实。夫子无是也。然或有所誉者,则必尝有以试之,而知其将然矣。圣人善善之速,而无所苟如此。若其恶恶,则已缓矣。是以虽有以前知其恶,而终无所毁也。斯民者,今此之人也。三代,夏、商、周也。直道,无私曲也。言吾之所以无所毁誉者,盖以此民即三代之时所以善其善、恶其恶而无所私曲之民。故我今亦不得而枉其是非之实也。”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译文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书上因存在疑问而缺少文字记载的现象,如有马的人因自己不会调教而先借给别人骑——这样的事现在没有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此必有为而言。盖虽细故,而时变之大者可知矣。”

张居正注:“执己自用,不顾是非之实,能知史文之当阙者何人哉?悭吝自私,全无公利之意,能以马借人者何人哉?盖人心日漓,而风俗日薄矣,有世道之虑者,岂不可慨也哉!”

15·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名家注解朱熹注:“巧言,变乱是非,听之使人丧其所守。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孔子说:“大家都讨厌的人,一定要考察他;大家都喜欢的人,也一定要考察他。”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盖天下有众论,有公论,众论未必出于公,公论未必尽出于众,能于此而加察焉,则朋党比周之人,不得以眩吾之明,而孤立无与之士,成得见知于上矣,此用人者所当知。”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而不是用道来光大人。”

名家注解朱熹注:“弘,廓而大之也。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了过错不改正,那是真正的过错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惟不改,则其过遂成,而将不及改矣。”

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冥思苦想,没有得到什么,不如踏踏实实去学习。”

名家注解朱熹注:“此为思而不学者言之。盖劳心以必求,不如逊志而自得也。”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谋求道而不要谋求食。种地,常常会挨饿;学习,就会得到官禄。君子忧虑道能不能实行,而不忧虑是否贫穷。”猎较从鲁

名家注解朱熹注:“耕所以谋食,而未必得食。学所以谋道,而禄在其中。然其学也,忧不得乎道而已,非为忧贫之故,而欲为是以得禄也。”

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孔子说:“智慧所能得到的,却不能靠仁德守住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智慧所能得到的,靠仁德又能守住它。不以庄严的态度君临百姓之上,百姓则不会敬重你。智慧所能得到的,仁德又能守住它,以庄严的态度君临百姓之上,假如不以礼义治理国家,也是不完善的。”

名家注解朱熹注:“知足以知此理,而私欲间之,则无以有之于身矣。知此理而无私欲以间之,则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然犹有不庄者,盖气习之偏,或有厚于内而不严于外者,是以民不见其可畏而慢易之。下句放此。礼,谓义理之节文。愚谓学至于仁,则善有诸己而大本立矣。莅之不庄,动之不以礼,乃其气禀学问之小疵,然亦非尽善之道也。故夫子历言之,使知德愈全则责愈备,不可以为小节而忽之也。”

张居正注:“容貌端严叫作庄。莅字,解作临字。动是鼓舞作兴的意思。道合内外,兼本末,有一边,不可缺一边,而德愈全,则责愈备;进一步,更当深一步。体道之功,庸可以自足乎哉!”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名家注解朱熹注:“盖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材德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韦编三绝译文孔子说:“人民对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水火的需要。水火,我看见进入水火中而死的人,却从没见过履行仁德而死的人。”

名家注解朱熹注:“民之于水火,所赖以生,不可一日无。其于仁也亦然。但水火外物,而仁在己。无水火,不过害人之身,而不仁则失其心。是仁有甚于水火,而尤不可以一日无者也。况水火或有时而杀人,仁则未尝杀人,亦何惮而不为哉?”

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在仁德面前,就是自己的老师也不能谦让。”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为仁在己,无所与逊。若善名为外,则不可不逊。”

朱熹注:“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

15·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坚定的性格但不固执。”

名家注解朱熹注:“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要恭敬地做事然后再想着俸禄。”

名家注解朱熹注:“君子之仕也,有官守者修其职,有言责者尽其忠。皆以敬吾之事而已,不可先有求禄之心也。”

15·39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教育人不分任何类别。”

名家注解朱熹注:“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名家注解朱熹注:“不同,如善恶邪正之异。”

张居正注:“谋,是谋议。孔子说:‘人必道同而后其心同,心同而后可与谋议。若各人行的道路不同,则心术异趣,意见相反,与之商量计议,必乖违而阻格矣,是岂可相与为谋哉?’凡图议国事,与讲明学术者,皆不可以不慎矣。”

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可以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

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盲人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前,孔子说:“这是坐席。”大家坐下以后,孔子告诉乐师冕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乐师冕出去以后,子张问道:“这是同乐师谈话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是帮助乐师的方式。”

名家注解朱熹注:“古者瞽必有相,其道如此。盖圣人于此,非作意而为之,但尽其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