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政第二
集解
凡二十四章
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注〕包曰: “德者无爲,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正义曰:《说文》:“譬,谕也。”《墨子·小取篇》:“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辟”与“譬”同。郑注云:“北极谓天之北辰。”此本《尔雅·释天》文。李巡曰:“北极,天心,居北方,正四时,谓之北辰。”郭璞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天中即天心。天体圆,此爲最高处,名赤道极”称北极者,对南极言之。成周洛阳之地,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亦三十六度。中国在赤道北,祇见北极,故举爲言也。《楚辞·天问》:“斡维焉繫?天极焉加?”称“天极”。《周髀算经》称“北极枢”,《吕氏春秋·有始览》称“天枢”,与“北极”、“北辰”俱一体而异名也。《周官·考工记匠人》:“夜考诸极星,以正朝夕。”《吕氏春秋》亦言“极星”。“极”即“北极”,“北极”非星名。而《考工》、《吕览》称“极星”者,此就人所视近北极之星,举以爲识别也。《周髀经》立八尺表,以绳繫表颠,希望北极中大星,明大星在北极中,非北极即爲星也。《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此即《考工》等所言“极星”。陈氏懋龄《经书算学天文考》引许庆宗说爲句陈大星。案:《说苑辨物篇》:“璿玑谓北辰。句陈,极星也。”则以爲陈爲“极星”。汉人已有此说。《繁露奉本篇》:“星莫大于北辰。”何休《公羊传注》:“迷惑不知东西者,须视北辰,以别心、伐。”皆以“北辰”爲星名。故《汉书·天文志》云:“北极五星,第五纽星爲天之枢。”以纽星爲天枢,即谓北辰也。陈氏懋龄云:“古人指星所在处爲天所在处,其实北辰是无星处。”又云:“凡天之无星处曰辰。天有十二辰,自子毕亥,爲日月所聚会之次舍。如十一月冬至,日月毕会于丑,必有所当之星宿。汉初不知岁差,以牵牛爲冬至常星。若以岁差之理言之,今时在箕一度。冬至子中,未尝板定星度,北辰如何认定极星?但以之爲标准耳。”案:陈说甚是。然北辰是无星处,《朱子语类》已言之。夏氏炘《学礼管释》据《考工》、《吕览》诸言极星之文,遂以“北辰”爲“天枢”,“北极”爲星名。且疑《尔雅》爲汉人附益,过矣。“北极”爲赤道极,左旋西行,其日月五星各居一极,日曰黄道极,与月五星同爲右旋东行,而二十八宿亦东行。二十八宿,统名恒星。句陈等星,与恒星同度,恒星岁差五十一秒,故梁祖暅之以仪准侯不动处,在纽星之末,犹一度有馀,宋沉括测天中不动处,远极星三度有馀,元郭守敬测极星离不动处三度,则星度常差,不能执定一星以求北辰之所在矣。 “居其所”者,《三苍》云:“所,处也。”《广雅·释诂》:“所,凥也。”北辰居其所,即陈氏所图距等圈之削成一点也。“衆星共之”者,《说文》云:“曐[xīng],万物之精,上爲列星。”或者作“星”。《释名·释天》云:“星,散也。列位布散也。”《汉书·天文志》:“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自后诸史志及推测家言数各异,今亦未能详之也。陈氏懋龄云:“赤道宗北极,恒星宗黄极。赤道西行,恒星东行。右旋之度,因左旋而成。只爲动天左旋西行,带定七政恒星,昼夜运转,故七政恒星得以差次自行。是东行之度,以西行而生黄极,以赤极爲枢,衆星所以共北辰也。”郑注:“拱,拱手也。”“共”是“拱”省。郑与包所见本异。《说文》:“拱,敛手也。”何休《公羊·僖三十二年注》:“拱,可以手对抱。”衆星列峙错居,环绕北辰,若拱向之也。蔡邕《明堂月令论》:“以北辰居其所,爲人君居明堂之象。谓明堂爲政教所由生,变化所由来,是明一统。”其说是也。宋氏翔凤《发微》云:“明堂之治,王中无爲,以守至正,上法璿玑,以齐七政。故曰政者,正也。王者,上承天之所爲,下以正其所爲,未有不以德爲本。德者,不言之化,自然之治,以无爲爲之者也。虽有四时,天地人之政,而皆本于一德。虽有五官、二十八星之名,而皆筦于北辰。爲政不出于明堂,而礼乐刑政四达不悖,德之符也。北辰不离于紫宫,而衆星循环,终古不忒,枢之筦也。”
○注:“德者无爲,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正义曰:李氏允升《四书证疑》:“既曰爲政,非无爲也。政皆本于德,有爲如无爲也。”又曰:“爲政以德,则本仁以育万物,本义以正万民。本中和以制礼乐,亦实有宰制,非漠然无爲也。”案:李说足以发明此注之意。《礼·中庸》云:“《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笃恭”者,德也。所谓共己正南面也。共己以作之则,则百工尽职,庶务孔修,若上无所爲者然,故称舜无爲而治也。“北辰之不移”者,《吕览》云:“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枢不移。”此注所本。《周髀》云“欲知北极枢旋週四极,常以夏至夜半时,北极南游所极;冬至夜半时,北极北游所极;冬至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北极枢即北辰。《周髀》言有四游,则非不可移可知。《后汉·天文志注》引《星经》曰:“璿玑谓北极。”此舜作璿玑,以象北极。《伏生书传》曰:“璿者,还也。玑者,几也,微也。”其变几微而所动者大,谓之璿玑。是故璿玑谓之北极。据《大传》言其变几微,故天文家咸以爲不动。辞虽异,意实同也。《皇本》此注作“郑曰”。
子曰:“《诗》三百, 【〔注〕孔曰:“篇之大数。”】 一言以蔽之, 【〔注〕包曰:“蔽,犹当也。”】 曰:‘思无邪。’” 【〔注〕包曰:“归于正。”】
○正义曰:《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又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至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据此,则三百五篇,夫子所删定也。“礼义”即“礼仪”,亦即谓“礼乐”也。诗皆入乐,故可弦歌。夫子屡言“诗三百”,一见《礼运》,两见《论语》。皆综大数以爲教也。《汉书·艺文志》云:“古有採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採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班志此文以三百五篇,爲孔子所取,与《世家》合。其三百五篇之外,单章零句,有可述者,儒者肆业,虽不妨及之,要无异于弦歌之用,故不数之也。“一言”者,《诗·关雎疏》云:“句则古者谓之爲言。”引此文谓以“思无邪”,一句爲一言也。又引《左传》:“臣之业在杨之水卒章至四言”,赵简子称子大叔遗我以九言,皆以一句爲一言也。案:《春秋繁露·楚庄王篇》:“介以一言曰,王者必改制。”亦一证。
“思无邪”者,《鲁颂·駉篇》文。《说文》:“悤,容也。”言心有所念,能容之也。顾氏镇《虞东学诗》云:“诗者,思也。发虑在心,而形之于言。以掳其怀抱。繫于作诗之人,而不繫于读诗之人。”又曰:“《论语》之言,诗独详,曰诵,曰学,曰爲,皆主于诵诗者也。”今直曰“诗三百”,是论诗,非论读诗也。盖当巡守採诗,兼陈美刺,而时俗之贞淫见焉。及其比音入乐,诵自瞽矇,而后王之法戒昭焉,故俗诗淳漓,词有正变,而原夫作者之初,则发于感发惩创之苦心,故曰“思无邪”也。
○注:“篇之大数”。○正义曰:今《诗》存三百五篇。合笙诗六爲三百十一篇。此言“三百”,是举大数。
○注:“蔽,犹当也。”○正义曰:郑注云:“蔽,塞也。”塞,当,义同。《广雅·释诂》:“蔽,障也。”
○注:“归于正。”○正义曰:《贾子·道术》:“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爲邪。”《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发言爲诗。”又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又云:“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乐记》:“师乙曰:‘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清廉而让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荀子·大略篇》:“国风之好色也,《传》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小雅》不以于污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史记·屈贾列传》:“国风好色而淫,小雅怨诽而不乱。”皆言诗归于正也。
子曰:“道之以政, 【〔注〕孔曰:“政,谓法教。”】 齐之以刑, 【〔注〕马曰:“齐整之以刑罚。”】 民免而无耻。 【〔注〕孔曰:“免,苟免。”】 道之以德, 【〔注〕包曰:“德,谓道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格,正也。】
○正义曰:“道”,如“道国”之道,谓教之也。《礼·缁衣》云:“教之以德,教之以政。”文与此同。《汉祝睦碑》“道济以礼。”皇本两“道”字,皆作“导”。《释文》:“道,音导,下同。”《说文》“导,导引也。”此义亦通。《祝睦碑》作“导”,作“济”。又云“有耻且恪”,诸异文当出《齐》、《古》。《尔雅·释言》:“济,益也。”《释诂》:“恪,敬也。”于义并合。《汉书·货殖传》:“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即本此文。言民知所尊敬,而莫敢不从令也。郑注此云:“恪,来也。”本《尔雅·释言》。又《释诂》:“恪,至也。”来,至义同,谓来归于善也。《汉费汛碑》:“有耻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