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箈字仲蟠,是司会柳庆的兄长。
十三岁时,就专心好学。
当时贵族子弟中上学的,其车辆服饰都很华美,只有柳箈不愿修饰。
学完《五经》,大概知道主要内容,又博览诸子著作和史学典籍,很爱写文章。
孝昌年间,扬州刺史李宪举荐他为秀才,兖州刺史冯亻隽引荐他担任府主簿。
不久,樊子鹄担任吏部尚书,其兄樊义任扬州刺史,让柳箈担任扬州中从事,加镇远将军衔,柳箈不喜欢这样,就丢下官职,返回洛阳。
适逢天下动乱,于是在阳城隐居耕田,打算这样过一辈子。
大统三年(537),冯翊王元季海、领军独孤信镇守洛阳。
当时旧京荒废,有才能的人极少,只有柳箈住在阳城,裴诹住在颍川。
独孤信等人把他们征召过来,让柳箈担任行台郎中,裴诹担任都督府属,共同掌管文书。
当时人说:“北府裴诹,南省柳箈。”当时军务繁忙,柳箈勤勉办事,有时通夜不睡。
元季海曾说:“柳郎中处理过的事,我不用再看。”四年(538)入朝,太祖想授他官职,柳箈推辞,请求侍奉老母。
太祖允许。
又过了很久,任独孤信府署的从事中郎。
独孤信镇守陇山以西,任秦州刺史,让柳箈担任二府司马。
柳箈虽然是属官之首,但他并不总管府中事务,只是在独孤信身边谈论。
后来被派为使者,拜见太祖,被留下来担任丞相府记室。
追论归附本朝之功,封美阳县男爵,食邑二百户。
柳箈认为史官秘密记录善行坏事,不足以惩戒勉励,就上疏说:古代君王设立史官,不仅让他们记录事情,本意在于监督劝戒。
左史记录行动,右史记录言论,表彰善行,揭发坏事,用来树立正气。
所以南史不屈,实录崔杼弑君之罪;董狐刚直,明书赵盾弑君之恶。
由此可知,如实记载史实,在朝中公开,由来已经很久。
但是汉、魏以来,史官秘密记录,只流传于后世,而无益于当时,无法顺应美德,匡正恶者。
况且著述之人,秘密记录史实,即便能够如实记载,人们也不知道。
不仅人们乱发议论,还会导致出现各种邪说。
以致相传班固曾经受贿,陈寿曾经求米。
著汉、魏史书的,不止一人;著晋代史书的,多至数家。
后代议论纷纷,不知道哪一部史书符合史实。
诚恳希望陛下以天为法,考察古事,劳动心智,处理各种政务。
开辟揭发之路,采纳忠直之言。
众史官中有记事的,请他们都在朝堂上公布所写史实,然后交付史阁。
这样才能使是非分明,得失无隐。
使听到善行的人不断加强修养,有过失的人知道害怕。
微臣冒昧以一得之见,轻易上奏。
乞求把我这无知妄言,交给朝臣讨论。
于是下令推行这项建议。
十四年,授秘书丞。
从前,秘书虽然兼任著作,但不参与史官之事,从柳箈担任秘书丞以后,才命令他主管史事。
十六年,升任中书侍郎,修撰起居注,仍兼任秘书丞。
当时人讨论文体,认为有古今的差别。
柳箈却认为时代有今古,而不是文体有今古,于是写了《文质论》,多有新意。
魏废帝初年,升任秘书监,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衔。
柳箈超脱世俗,不拘小节,破衣粗食,不曾改变操守。
有人讥笑他。
柳箈说:“衣服不过适合身体,食物不过充饥。
一味追求衣食,不过是白白耗费精力罢了。”魏恭帝元年(554)冬天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追赠兖州刺史。
谥号为“孝”。
有文章数十篇流传世上。
儿子柳鸿渐承袭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