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话隋书 » 白话隋书全文在线阅读

《白话隋书》薛道衡传

关灯直达底部

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陰人。

祖父薛聪,西魏齐州刺史。

父亲薛孝通,常山太守。

道衡六岁就成了孤儿。

他专精好学。

十三岁时,读《左传》,见子产相郑国之功,写下了《国侨赞》,文辞、情致都很不错,看见的人都感到很惊奇。

此后才名更加显著。

北齐的齐州牧、彭城王高氵攸,任他为兵曹从事。

尚书左仆射、弘农人杨遵彦是一代伟人,见了薛道衡,十分叹赏。

授为奉朝请。

吏部尚书、陇西人辛术与他交谈后感叹说:“郑玄的学业不会中断失传了啊!”河东人裴讠献看见他后说:“自从周鼎迁离河北,我还以为关西再没有孔子那样的人了,不料今日遇到薛君!”北齐武成帝作丞相时,召他为记室。

武帝即位后,几次升迁他,后至太尉府主簿。

一年多后,他兼任散骑常侍,负责接待北周、陈国的使者。

武平(570~575)初,朝廷让他和诸儒生修定《五礼》,任尚书左外兵郎。

陈国使者傅纟宰来齐,朝廷让薛道衡兼任主客郎中,接待陈国使者。

傅纟宰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人北人都认为诗很美。

魏收说:“傅纟宰这么作,只是人们所说的把蚯蚓投给鱼吃罢了。”薛道衡待诏于文林馆,与范陽人卢思道、安平人李德林齐名,与他们很友好。

他又以本官身份在中书省值班,不久拜授中书侍郎,仍任太子侍读。

后主时,他渐渐被亲近重用,当时对他颇有些附会皇室的讥讽。

后来,他与侍中解律孝卿参与朝政,道衡备陈防备北周国的计策,孝卿不采用。

到北齐灭亡后,北周武帝任他为御史二命士。

他后来回到了乡里,从州主簿当起,后入京任司录上士。

隋高祖为北周丞相时,薛道衡随元帅梁睿攻打王谦,任陵州刺史。

大定元年(581),授为仪同,任邛州刺史。

高祖受北周禅让,薛道衡因事受牵连,被除名。

河间王杨弘北征突厥,召他掌管军书,回京后授他内史舍人。

这年,他兼任散骑常侍和出使陈国的大使。

薛道衡上奏高祖说:“江南只是个小角角,擅称帝号很久了,实因晋永嘉之乱以后,华夏分崩离析。

刘、石、符、姚、慕容、赫连之辈,妄自称帝,不久都灭亡了。

魏国从北往南,路程太远,来不及经略远处。

北周、北齐两相对立,务在兼并对方。

所以江南未被诛伐,到现在有些年头了。

陛下圣德天挺,应恢复皇室的荣光,与夏商周三代圣君相比,平定天下,怎能容忍区区一个小陈国久在法网之外?我如今出使陈国,请让我让陈国自称藩邦。”高祖说:“我姑且跟他们讲点涵养,把他们置之于度外,你不要用言辞去折辱他们。

望明白我的意思。”江南陈国很爱作诗,陈国国主尤其爱这种雕虫小技,薛道衡每有所作,陈国人无不吟诵。

到开皇八年(588)讨伐陈国时,授薛道衡为行台尚书吏部郎,兼管文秘。

隋军临江,高赹夜坐军帐之下,对他说:“今日之战,能消灭陈国吗?请你说说看。”薛道衡回答说:“凡是评论大事的成败,先要用大理来评判。

《尚书·禹贡篇》上所记载的九州,本是为王的人的封域。

东汉之末,群雄并起,孙权兄弟于是占有吴国、楚国的地盘。

晋武帝受天命即位,不久就吞并了东吴国。

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从此天下又遭分割。

从那以来,战争不息。

坏运完了,好运就来了,这是不变的天道。

郭璞说过:‘江南偏于一隅,称王三百年后,还是会与中原统一。’现在,三百年之数已快满了。

按定数而论,这是必克江南的第一个原因。

有德之君兴旺,无德之君灭亡,自古以来的兴亡,都是按这来的。

我大隋皇上廉恭节俭,操劳政事,陈叔宝却大兴宫殿,沉溺酒色。

陈国上下离心,人神共愤,这是必克江南的第二个原因。

治国之本,在于信任大臣。

江南的公卿,只是充数罢了。

他们选拔小人施文庆委以重任;尚书令江总,只知作诗喝酒,本非经邦济世之才;萧摩诃、任蛮奴是他们的大将,都只有一个勇夫的效用罢了。

这是必克江南的第三个原因。

我大隋有道而又势力强大,他陈国无道而又势力弱小,我看他们的人马,不超过十万。

他们的防线,西到巫峡,东到沧海。

分兵而守吧,那么势力分开而力量弱小;聚兵而守吧,又会顾此而失彼。

这是必克江南的第四个原因。

我隋克陈,是席卷之势,请您不要疑虑。”高赹很高兴,说:“你分析成败,事理都很分明,我如今豁然明白了。

本因你有文才而指望你,没料到你的谋略也如此了不起!”回京后授他吏部侍郎。

后来因为他在吏部提拔官员,有人说他与苏威结党,任人唯亲,他被除名,流放到岭南。

晋王杨广当时在扬州,偷偷地派人劝薛道衡从扬州走,说他将上奏朝廷,把道衡留在扬州。

道衡不想在晋王府,用了汉王杨谅之计,于是从江陵到岭南去。

不久有诏书征调他还京,在内史省值班。

晋王杨广因此记恨他,但爱他的才能,还能对他讲点礼貌。

几年后,朝廷授他内史侍郎,加授上仪同三司。

薛道衡每到构思文章时,必定会一个人坐在空书斋里,靠着墙壁而卧下,听到门外有人声,他便发怒,他就是这样沉思作文。

高祖常常说:“薛道衡写的文书,我很满意。”但告诫他别迂腐。

后来,高祖夸奖他很称职,对杨素、牛弘说:“道衡老了,为国奔走,很辛苦,应该让他家的大门口有人持戟站岗。”于是提拔他当上开府,赐他上百段布帛。

道衡以无功为由而推辞,高祖说:“你在朝廷长期辛劳,国家的大事,都是你写的文书,难道这不是你的功劳?”道衡久在重要岗位,才气名声更加大了,太子诸王都争着与他交往,高赹、杨素又都推重他,名声更大,一时无人与他相比。

仁寿中(601~604),杨素执掌朝政,道衡既与杨素交好,皇上不想让道衡久管机密之事,因此让他出京任检校襄州总管。

道衡在高祖身边很久了,一旦离别,不胜悲伤依恋,话别时哽咽起来。

高祖也很悲伤,说:“你已年老,侍奉我的确很辛苦。

我想让你休息调养一下,同时料理一下民风民俗。

今天你离去,我就像断了一臂一样。”于是送给道衡三百段缣帛、九环金带,和一套时装,十匹马,安慰并鼓励他上路。

道衡在任州官时,为政清简,官吏、百姓都感激他的恩惠。

炀帝继位后,道衡转任番州刺史。

一年多后,他上表请求退休。

炀帝对内史侍郎虞世基说:“道衡将要回到京师了,让他当秘书监吧。”道衡回京后,呈上他写的《高祖文皇帝颂》。

炀帝看了不高兴,回头对苏威说:“道衡赞美先朝,这是《诗经·鱼藻》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于是授道衡为司隶大夫,想给他加罪。

道衡未醒悟。

司隶刺史房彦谦与道衡一向交好,知道道衡必定会遭乱,劝他不与宾客来往,谦卑一点,但道衡不听。

适逢议论新的法令,久议不决。

道衡对大臣们说:“假使高赹不死,法令肯定早就推行了。”有人告他,炀帝发怒说:“你想念高赹吗?”把他交给司法部门勘问处置。

道衡自认为不是大过,还催促司法部门早点定案。

到了司法部门上奏炀帝的那一天,他还指望炀帝会赦免他,让家人准备了酒菜,以备招待来家的宾客。

到奏明炀帝时,炀帝下令让他自杀。

道衡全没料到,不能马上自杀。

司法部门重又上奏。

炀帝下令把他缢杀了,妻子儿女全部流放到且末。

当时他七十岁。

天下人都认为他死得冤枉。

他有文集七十卷,流传在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