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记三家注 » 史记三家注全文在线阅读

《史记三家注》卷三 殷本纪第三

关灯直达底部

殷契,

【索隐】:契始封商,其後裔盘庚迁殷,殷在鄴南,遂为天下号。契是殷家始祖,故言殷契。【正义】:括地志云:“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竹书纪年云‘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墟,南去鄴四十里’,是旧鄴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谓北蒙者也。”今按:洹水在相州北四里,安阳城即相州外城也。

母曰简狄,

【索隐】:旧本作“易”,易狄音同。又作“逷”,吐历反。

有娀氏之女,

【集解】:淮南子曰:“有娀在不周之北。”【正义】:按:记云“桀败於有娀之墟”,有娀当在蒲州也。

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索隐】:谯周云:“契生尧代,舜始举之,必非喾子。以其父微,故不著名。其母娀氏女,与宗妇三人浴于川,玄鸟遗卵,简狄吞之,则简狄非帝喾次妃明也。”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

【集解】:郑玄曰:“商国在太华之阳。”皇甫谧曰:“今上洛商是也。”【索隐】:尧封契於商,即诗商颂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是也。【正义】:括地志云:“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帝喾之子卨(“卨”xiè是“契”的古字)。所封也。”

赐姓子氏。

【集解】:礼纬曰:“祖以玄鸟生子也。”【正义】:括地志云:“故子城在渭州华城县东北八十里,盖子姓之别邑。”

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於百姓,百姓以平。

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

【集解】:宋忠曰:“相土就契封於商。春秋左氏传曰‘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索隐】:相土佐夏,功著於商,诗颂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是也。左传曰“昔陶唐氏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始封商也。【正义】:括地志云:“宋州宋城县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又云羿所封之地。”

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

【索隐】:系本作“粮圉”也。

曹圉卒,

【正义】:圉音语,出系本。

子冥立。

【集解】:宋忠曰:“冥为司空,勤其官事,死於水中,殷人郊之。”【索隐】:礼记曰“冥勤其官而水死”,殷人祖契而郊冥也。

冥卒,子振立。

【索隐】:系本作“核”。

振卒,子微立。

索隐皇甫谧云:“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谯周以为死称庙主曰“甲”也。

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集解】:张晏曰:“禹,汤,皆字也。二王去唐、虞之文,从高阳之质,故夏、殷之王皆以名为号。”谥法曰:“除虐去残曰汤。”【索隐】:汤名履,书曰“予小子履”是也。又称天乙者,谯周云“夏、殷之礼,生称王,死称庙主,皆以帝名配之。天亦帝也,殷人尊汤,故曰天乙”。从契至汤凡十四代,故国语曰“玄王勤商,十四代兴”。玄王,契也。

成汤,自契至汤八迁。

【集解】:孔安国曰:“十四世凡八徙国都。”

汤始居亳,

【集解】:皇甫谧曰:“梁国穀熟为南亳,即汤都也。”【正义】:括地志云:“宋州穀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

从先王居,

【集解】:孔安国曰:“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正义】:按:亳,偃师城也。商丘,宋州也。汤即位,都南亳,後徙西亳也。括地志云:“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商汤之都也。”

作帝诰。

【索隐】:一作“幹”。上云“从先王居”,故作帝幹。孔安国以为作诰告先王,言己来居亳也。

汤征诸侯。

【集解】:孔安国曰:“为夏方伯,得专征伐。”

葛伯不祀,汤始伐之。

【集解】: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伯为邻。”地理志曰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

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作汤征。

伊尹名阿衡。

【索隐】:孙子兵书:“伊尹名挚。”孔安国亦曰“伊挚”。然解者以阿衡为官名。按:阿,倚也,衡,平也。言依倚而取平。书曰“惟嗣王弗惠于阿衡”,亦曰保衡,皆伊尹之官号,非名也。皇甫谧曰:“伊尹,力牧之後,生於空桑。”又吕氏春秋云:“有侁氏女采桑,得婴兒于空桑,母居伊水,命曰伊尹。”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

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

【集解】:列女传曰:“汤妃有莘氏之女。”【正义】:括地志云:“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陈留风俗传云陈留外黄有莘昌亭,本宋地,莘氏邑也。”媵,翊剩反。尔雅云:“媵,将,送也。”

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集解刘向别录曰:“九主者,有法君、专君、授君、劳君、等君、寄君、破君、国君、三岁社君,凡九品,图画其形。”【索隐】:按: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九主者,三皇、五帝及夏禹也。或曰,九主谓九皇也。然按注刘向所称九主,载之七录,名称甚奇,不知所凭据耳。法君,谓用法严急之君,若秦孝公及始皇等也。劳君,谓勤劳天下,若禹、稷等也。等君,等者平也,谓定等威,均禄赏,若高祖封功臣,侯雍齿也。授君,谓人君不能自理,而政归其臣,若燕王哙授子之,禹授益之比也。专君,谓专己独断,不任贤臣,若汉宣之比也。破君,谓轻敌致寇,国灭君死,若楚戊、吴濞等是也。寄君,谓人困於下,主骄於上,离析可待,故孟轲谓之“寄君”也。国君,国当为“固”,字之讹耳。固,谓完城郭,利甲兵,而不修德,若三苗、智伯之类也。三岁社君,谓在襁褓而主社稷,若周成王、汉昭、平等是也。又注本九主,谓法君、劳君、等君、专君、授君、破君、国君,以三岁社君为二,恐非。

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適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

【集解】:孔安国曰:“鸠房二人,汤之贤臣也。二篇言所以丑夏而还之意也。”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

【正义】:帝喾时陆终之长子,昆吾氏之後也。世本云“昆吾者,卫氏”是。

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汤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

集解马融曰:“台,我也。”

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集解】:孔安国曰:“不敢不正桀之罪而诛之。”

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

【集解】:孔安国曰:“夺民农功,而为割剥之政。”

女其曰‘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

【集解】:孔安国曰:“桀之君臣相率遏止众力,使不得事农,相率割剥夏之邑居。”

有众率怠不和,

【集解】:马融曰:“众民相率怠惰,不和同。”

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

【集解】:尚书大传曰:“桀云‘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

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

【集解】:尚书“理”字作“赉”。郑玄曰:“赉,赐也。”

女毋不信,朕不食言。

【索隐】:左传云:“食言多矣,能无肥乎?”是谓妄言为食言。

女不从誓言,予则帑僇女,无有攸赦。”以告令师,作汤誓。於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

【集解】:诗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毛传曰:“武王,汤也。”

桀败於有娀之虚,桀奔於鸣条,

【正义】:括地志云:“高涯原在蒲州安邑县北三十里南阪口,即古鸣条陌也。鸣条战地,在安邑西。”

夏师败绩。汤遂伐三㚇,俘厥宝玉,

【集解】:孔安国曰:“三㚇,国名,桀走保之,今定陶也。俘,取也。”【正义】:括地志云:“曹州济阴县即古定陶也,东有三鬷亭是也。”

义伯、仲伯作典宝。

【集解】:孔安国曰:“二臣作典宝一篇,言国之常宝也。”

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

【集解】:孔安国曰:“欲变置社稷,而後世无及句龙者,故不可而止。”

作夏社。

【集解】:孔安国曰:“言夏社不可迁之义。”

伊尹报。

【集解】:徐广曰:“一云‘伊尹报政’。”

於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汤归至于泰卷陶,

【集解】:徐广曰:“一无此‘陶’字。”孔安国曰:“地名。汤自三飐而还。”【索隐】:邹诞生“卷”作“坰”,又作“泂”,则卷当为“坰”,与尚书同,非衍字也。其下“陶”字是衍耳。何以知然?解尚书者以大坰今定陶是也,旧本或傍记其地名,後人转写遂衍斯字也。【正义】:坰,古铭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