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草述钩元 » 本草述钩元全文在线阅读

《本草述钩元》卷二十四/灌木部

关灯直达底部

  桑

  桑有数种。白桑叶大如掌而浓。鸡桑叶花而薄。子桑先椹而后叶。山桑叶尖而长。

  俱取土内嫩根。剥皮用。

  桑根白皮 气味甘辛寒。甘浓而辛薄。(有兼苦者。有兼辛者。必择用辛者乃合。)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经。 续断桂心麻子为之使。 本经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

  崩中绝脉。补虚益气。治肺气喘满。虚劳客热头痛。及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调中下气。

  消痰开胃。煮汁饮。利五脏。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 方书治咳嗽嗽血吐血。鼻气耳聋。声喑口病。中风往来寒热。虚劳发热。反胃胁痛。挛痹行痹香港脚。消瘅黄胆。泄泻。大小便不通。小便不禁。溲血淋。肠鸣痫。 桑根皮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泻邪即所以补正也。(天益) 桑根皮虽入五脏。而以脾为主。盖伤中者。中土受伤。以致五脏劳极耳。羸瘦即肉极。崩中绝脉即脉极。补虚者补脾土之虚。益气者益中央之气也。(之颐) 甘以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以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东垣) 钱乙泻白散。治肺热咳喘。面肿身热。用桑根皮炒一两。地骨皮焙一两。炙甘草五钱。每用一二钱。入粳米百粒。水煎。食后温服。此方乃泻肺诸方之准绳。罗氏谓泻肺火邪。非泻肺气是也。 得天麦冬贝母沙参百部五味子款冬薄荷甘草枇杷叶。为治嗽要药。 得芍药薏仁木瓜茯苓橘皮赤小豆。为治水肿之神剂。 咳嗽吐血甚者。鲜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刮去黄皮。锉细。入糯米四两。焙干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消渴尿多。入地三尺桑根。剥取白皮。炙黄黑。锉。以水煮浓汁。随意饮之。亦可少入米。勿用盐。 产后下血。桑白皮炙。煮水饮之。 小儿火丹。桑根白皮煮汁浴之。或为末。羊膏和。涂之。

  〔论〕 本经言桑根白皮补益功甚巨。按典术云。箕水星精。散而为桑。种树书云。根下尝培龟甲。易茂不蛀。(龟神在坎。故桑以龟为食。)郭子章又言。桑无不宜之土。合而绎之。则知此木乃水土合德以立命者。其气寒。其味甘。甘而有辛。犹人之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正水土合德之所化也。人身脾肾之气。至于肺。则归于在天之阳矣。阳畅而阴自降。则能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矣。桑根皮之治伤中劳极羸瘦及崩中绝脉。补虚益气也。岂非甘寒而致用于辛者。阳固无阏。而阴自和以降欤。夫水土合德以为阴。犹中土之从乎地气也。辛甘合德以为阳。犹中土之从乎天气也。此味主伤中益气。是其主脑。(阳中之阴伤。如唾血热渴。及劳热喘满。此地气不升。而肾阴不至于肺也。阴中之阳伤。如肺中水气。水肿腹胀。此天气不降。而肺阳不归于肾也。)盖本甘辛合而肾与脾同至肺。即甘寒合而脾之至肺者。肺仍与之归肾。明其补益之所以然。岂得以泻肺热。利水气。印定桑皮之用哉。且如以为降多升少。其功尤在下气。何又奏效于产后下血。及消渴尿多耶。此可悟本经指称之义矣。 经于桑白皮。首主伤中。似伤中特为劳极羸瘦崩中绝脉之本。夫所谓中者。何也。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本于阴而透于阳。透于阳而又未离于阴。是之为中气。即东垣所谓元气也。桑之根皮。合于亲下。为水土立地之用。然却有辛以至天者。远水土气化而际肺。即由天而还返其立地之精。以归于极下。是则搏 而神其升降者。固在天表之肺。

  故其功以平逆气。而止嗽定喘为多也。下而香港脚之治。则自地升天者。即能由天而降地。总是一气之所贯耳。(自肾而合于中土以际肺。俾阴得畅于阳。即由肺而复合于中土以归肾。

  使阳更育于阴。夫如是则阴阳还元。营卫和合。其功不独在肺矣。)又以桑皮疗水肿。乃得夫气为血之先。血为气之御焉。盖先天之水所以生气。后天之气所以化水。后天之气化。则阴根于阳而血生。后天之水化。则阳宅于阴而气益。以水即血之源。血又气之依也。是乃疗崩中绝脉。补虚益气之实际。本经首主伤中。盖深悉于肺肾相因。而中土司升降之枢。兹物有合焉者也。

  (附)皮中白汁 小儿口疮白漫。拭净。涂之便愈。 又涂金刃所伤。燥痛。须臾血止。仍以(附)桑生黄衣。谓之金桑。其木必将槁矣。山家老树多生。湖桑少见。 气味与白皮同。其除肺热之功。殆又过之。

  缪氏。肺虚而小便利者。不宜。因寒袭肺发咳者。勿服。

  〔辨治〕 出土者。用之杀人。须采土内嫩根。去骨。铜刀刮去薄皮。勿去皮上涎。其药力在此也。 利水生用。咳嗽蜜炙或炒。

  叶

  以夏秋再生者为上。经霜者另取洗眼用。

  气味苦甘寒。 除寒热止汗。(本经) 利五脏。通关节下气。嫩叶煎酒服。治一切风。

  (日华子) 利大小肠。除香港脚水肿。(苏恭)止盗汗。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丹溪) 去老风宿血。鸡桑叶煮汁。煎膏服。(藏器) 风眼下泪。用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

  或入芒硝。 去手足风痹。取霜后叶煮汤淋渫之。微炙和桑衣煎服。治痢。并止金疮诸损伤出血。(颂)桑麻丸。能益气血。祛风。四月采桑叶。酒拌。九蒸九晒。为末。胡麻或黑芝麻去壳。九蒸九晒。另磨如泥。各等分。炼蜜为丸。每空心饥时。白汤下五六钱。仙家饵之为引年止饥之要药。 养血宁心。老桑叶一斤。嫩桑叶末一斤。茯神八两。制人乳。共成一斤。为末。炼蜜丸服。

  〔论〕 桑叶性味甘寒。而以苦先之。故能致于火主之心而行血化。(以甘寒致于火生则气和而血鬯)统观治效。大抵皆因和血之益。即以获治风之效者。夫桑叶治风。类以为金能平木。岂知肝属风木。经所谓一阴为独使者。谓其下通命门。以升阴中之阳。上合心包络。

  以降阳中之阴也。如甘寒之阴。至于主火之心。则肝以得升其阴中之阳矣。乃主火之心。合甘寒之气化。则肝又得降其阳中之阴矣。风之为病。或病于阳之不升。或病于阴之不降。今阴中之阳。肝既合之以升。而阳中之阴。肝又承之以降。此正金木相媾之元机。所由达包络之血。使肝和而风息者也。

  〔修治〕 煎汤研汁为末俱可。

  椹

  甘寒。味浓气薄。其性微凉。 养阴补肾。生津安神。利五脏关节。通血气。 酿酒服。利水气消肿。(皆阴气得益之故) 根较寒。子较暖。用者详之。(士材) 甘寒益血而除热治服金石发热口渴。及小肠热者。采摘熟椹。微研。以布滤汁。瓦器熬成稀膏。量入白蜜熬稠。贮瓷器中。每食后夜卧。抄一二钱。沸汤点服。 桑椹酒。能理百种风热。用椹汁三斗。重汤煮至斗半。入白蜜二合。酥油一两。姜汁一合。煮令得所。瓶收。每服一合。和酒饮之。亦可以汁熬烧酒。藏之经年。味力愈佳。 水肿胀满。水不下则满溢。下则虚竭还胀。

  十无一活。宜桑椹酒治之。桑心皮切。以水二斗。煮汁一斗。入桑椹。再煮。取五升。以糯饭五升酿酒饮。

  〔论〕 桑本甘寒而兼辛。结于椹。则由辛而达甘寒之化。其精英固萃于此也。色乌赤。

  固当入肾而益阴。总之。利水必以根皮为先。祛风则取枝叶为胜。至于乌椹益阴气。便益阴血。血为水所化。故益血还以行水。风与血同脏。故益血又即以息风。然则此味益阴不较胜乎。

  缪氏。甘寒滑润而下行。脾胃虚寒作泻者。弗服。

  枝

  气味苦平。 主治祛风养筋。(士材) 取嫩条细锉。炒香。瓦器煮减一半。再入银器。

  重汤煮减一半。服之。久久不患偏风。疗口渴及痈疽后渴。 桑木炙法。能通关节。去风寒。出郁毒。凡痈疽发背不起发。或瘀肉不腐溃。及阴疮瘰 。流注 疮。顽疮恶疮。久不愈者。未溃则拔毒止痛。已溃则补接阳气。用干桑木劈成细片。扎作小把。然火吹息。炙患处。每吹炙片时。以瘀肉腐动为度。内服补托药。甚良。 紫白癜风。桑枝十斤。益母草三斤。水五斗。慢煮至五升。去渣。再熬成膏。每卧时温酒调服半合。以愈为度。

  柴灰

  以灰淋汁。即桑霜。 用桑皮纸衬淘箩底。滚水淋下。瓷器盛之。 重汤煮干。别名木。 气味辛寒。有小毒。能钻筋透骨。为敷痈疽拔疔。引诸散毒药攻毒之要品。 身面水肿。取花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每饥即饱食之。不得吃汤饮。同丹砂雄黄乳香没药牛黄龙脑香红白药子白芨白蔹。敷一切肿毒。止痛追毒有奇效。同铁锈蟾酥可拔疔。

  〔总论〕 桑之用。总不外于甘寒。根白皮由甘寒而辛。致其用于中气。而即能裕血。

  桑叶自苦而甘寒。致其用于血化。而还能达气。桑椹则独有甘寒而色乌。归其用于气血之元。

  觉益阴良浓。若桑枝则惟有苦平。亦不离甘寒之体。而专行血化以息风。大抵在气则水之治切。在血则风之功专。二语尽之矣。

  

  楮实

  即今构树子。亦名谷实。 楮谷一种。但分雌雄。雄者皮无斑纹。叶无叉桠。三月开花。成长穗若柳絮状。不实。雌者斑点。叉丫全异。四月开花。结实若杨梅半熟。初夏青绿。六七月渐深红。八九月采。水浸。去皮穣。取中子。晒干用。

  气味甘寒。气薄味浓。阴也。降也。入足太阴经。 浊阴下降。宜入足少阴。(士材) 主阴痿。治水肿。助阳气。明目。壮筋骨。补虚劳。健腰膝。 别有一种味苦者。惟赤白浊用之。或异种而同名耳。 水气蛊胀。楮实子丸。用楮实一斗。水三斗。置净釜。熬成膏。茯苓三两。白丁香一两半。为末。以膏和丸梧子大。从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胀减为度。后进治中汤养之。忌甘苦峻补及发物。 肝热生翳。楮实子研细。食后蜜汤服一钱。日再。 目昏难视。楮桃荆芥穗各五百枚。为末。炼蜜丸弹子大。食后嚼一丸。薄荷汤下。日三服。

  附案 南唐烈祖。食饴喉中噎。国医莫能愈。吴廷绍独进楮实汤。一服疾失去。叩之。

  答云。噎因甘起。可即以甘寒而下降者对待之。有得于同气相从之义也。

  〔论〕 别录首言楮实治阴痿。又有言其助阳气者。医执味甘气寒。漫以为功在滋阴也。

  讵知甘寒之品。岂尽为滋阴用。且楮实疗水肿。除湿热。更益老人。亦独何哉。老人阴虚而阳随虚。阳虚则阴益郁而化湿。此味导湿以起阴。不与渗利者等。自其实生于初夏。历六七月以渐而熟。至火土气毕。方于八九月采之。(采必于秋杪前。以金受火土之气。而犹未泄精于所生之水。乃能大为阴气之母。而治阴痿补虚劳耳。)即其味甘气寒。是能导阳气于阴中。阴中有阳为导。则阴起而阳益畅。即所谓助阳气也。本草于治水肿下。即继以益气二字。

  义可思矣。 目病方。多用楮实。东垣云。青白翳见于目大 。乃足太阳少阴经中郁遏。厥阴肝经气不得上通于目也。如水化行则风木之化布。而肝气畅于所主之目。即此知风化布而水中之真阳益畅矣。楮实与车前。皆能强阴。而犹少有异。车前子五月已老。是水气达于木。木气达于火。乃肝由子以畅母也。故专功于肝所司之小水。与肝所主之风化。若楮实至秋方熟。是水木之气蕴于火土。而更归凉金。金为木用也。故强阴气者。肺仍合于肝之体。

  (即肺气降归命门。水中有金义。)而疗水肿者。肝则输于肺之用。此其同而有异。不能混也。本经首言治阴痿。为其能助阳气也。助阳气未有能离于肺者。以气之所统在肺也。肺司降令。由阳至阴者必肝得合于肺。而后肝之体用乃全。试即此味之酝精于夏火而归元于秋金。

  有仿佛于阴降阳随之义。亦合于引气归元之义。别录首谓其治阴痿。而日华子。亦谓其补虚劳。良不诬也。至其利益老人。先哲累言之。(抱朴子言楮实赤者服之。令老人反少。)为其补益真阳者。从酝阳而归阴以告成。所以收补阳之功而不燥耳。

  〔修治〕 水沉去浮者。晒干。酒浸蒸半日。焙干用。 煎法。六月六日取谷树子五升。

  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微火煎如饧用。

  谷树叶

  气味甘凉。 治风湿肿胀。疗鼻衄白浊疝气癣疮。 阴阳者。营卫外内之体用。楮实包蕴全体。谷叶则偏向于卫。

  附方 通身水肿。楮枝叶煎如饧。空腹服一匕。日三。 鼻衄。小劳辄出。楮叶取汁。

  饮三升良。 一切目翳。三月收谷木软叶。晒干为末。入麝少许。每以黍米大注 内。其翳自落。 小便白浊。谷树叶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木肾疝气。楮叶雄黄等分。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盐酒下五十丸。 疝气入囊。五月五日采谷树叶。阴干为末。每服一二匙。空心温酒下。

  谷树白皮

  气味甘平。 煮汁酿酒饮。治水肿入腹。短气咳嗽。 为散服。治下血血崩。 丹溪于腰痛除湿热。同滋阴药用之。 风水肿浮。楮皮散。楮白皮猪苓木通各二钱。桑白皮三钱。

  橘皮一钱。生姜三片。水二钟。煎服。 膀胱石水。四肢瘦削。小腹胀满。构根白皮桑根白皮各二升。白术四两。黑大豆五升。流水一斗。煮四升。入清酒二升。再煮至三升。日再。

  一匕服之。 肠风下血。秋采楮皮。阴干为末。酒服三钱。或入麝香少许。日二。 血痢血崩。楮树皮荆芥等分。为末。冷醋调服一钱。血崩。醋煎服神效。 女子月经不绝。来无时者。取谷树皮捣为纸者三十张。烧灰。以清酒半升。和调服之。顿定。蓐中血晕。服之立验。

  已毙者去板齿灌之。经一日亦活。

  〔总论〕 楮叶及白皮与实。同有行湿升阳之性。而实则甘寒。寒者在地之阴。更饱蕴火土之精气。导阳于阴中。以全肝之体用。故起阴明目。其功总归于肝。若叶则甘凉。皮则甘平。平亦辛也。虽行湿升阳之化不异。然凉平俱归金化。是属在天之阳。似致其用者。专气于卫以和营矣。故皮叶疗水病殊胜于实。更能治鼻衄及下血血崩也。 (银海精微言楮实属肺能升阳而上。讵知当属之叶与白皮。) 人身之血。固水所化。若在下水中之阳升。阴得阳化。则自不病于肝之纳血矣。在上金中之阴降。阳得阴化。则更不病于心之主血矣。楮叶及皮兼有之。似为调血之要剂。调血者先于金水二脏留意而已矣。载按食饴喉噎。一服楮实汤即愈。据此则知楮实之益阴气者。即能化湿热。(湿热多生于甘味) 廷绍之用以治噎。

  正合于丹溪除湿热之义也。

  

  枳

  橙枳橘柑之辨 橙叶有两刻。枳叶似之。橘与枳皆多刺。其叶两头尖。非一叶而有两刻者。橘叶久而有两刻化为枳也。柑与橘无异。但少刺耳。然则柑树与橘之分在刺。橘与橙枳之分在叶也。

  枳为木实。后人因实之小者。性酷而速。又呼其老而大者为枳壳。原一物。 枳壳大而色黄紫。多穣。枳实小而色青。中实少穣。 壳主高。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主气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

  〔论〕 枳实枳壳。因采有后先。而气别峻缓。枳木春生白花。至秋成实。气凝于正秋。

  正以降为用者。枳实采于七八月。乘金令之旺气。故其降甚峻。枳壳采于九十月。则金气退泄。而性自微缓也。

  壳

  味苦辛酸。气微寒。气浓味薄。浮升而降。沉也。阴也。入肺胃大肠肝四经。 主泻肺脏。宽大肠胸腹结气。两胁虚胀。关膈壅塞。下气宽胸痞。及肺气水肿。并大肠风痔疾。泄痢里急后重。能消一切瘴。 枳壳破气。胜湿化痰。多用损胸中至高之气。止可二三服而已。禀受素壮而气刺痛者。看在何经部分。以别药导之。(洁古) 朱肱治痞。先用桔梗枳壳汤。一开提。一降泄。盖知气缘误下而将陷。故先用此。使不致于痞。非即以治痞也。若已成痞而用之。不惟不能消痞。反损胸中之气矣。(好古) 枳壳导散风壅之气。可常服者。

  不似枳实之决壅破结也。(衍义) 壳实皆能利气。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痞胀消。气通则刺痛除。气利则后重愈。乃后贤有壳高实下之分矣。而仲景以实治胸痹痞满。诸方又以壳治下血痔痢肠秘里急后重。然则枳实不独治下。而枳壳不独治高也。(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已。) 枳壳气徐性纾。不遽下行。能入胸膈肺胃之分。因及大肠。

  不如枳实气全而性速。其下达无前也。(仲淳) 和中须合桔梗。理气更佐二陈。盖气行而不下。则浊气上而喘嗽气盛之证作。气下而不行。则清气陷而肠鸣飧泄之病生。所以枳桔二陈。义有取也。(能) 同桔梗陈皮木香苏子香附白蔻。治上焦壅气胀满因于寒。 同黄连槐花干葛防风荆芥芍药黄芩生地当归地榆侧柏叶。治肠风下血初起者。神效。 同荆芥防风苦参苍耳草败蒲。煎汤浴。治风疹作痒。同槟榔芍药升麻葛根黄连甘草红曲滑石。治滞下里急后重。 得人参麦冬。治气虚大便不快。 同肉桂。治右胁痛。 肠风下血。不论远年近日。枳壳烧黑存性五钱。羊胫炭五钱。为末。五更米饮服。如人行五里。再一服。当日见效。

  又方。用枳壳一两。黄连五钱。水一钟。煎减半。空心服。 胁肾疼痛。因惊伤肝者。麸炒枳壳一两。桂枝半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下。

  〔论〕 枳壳与实。味苦而辛。苦多辛少。又含酸意。夫苦酸涌泄。其气且寒。本由上降下之性味。更结于降令时。故取降泄者无逾兹物矣。夫人身正气。非可降泄。其宜降泄者。

  正气为邪所伤。有壅塞处而不能降也。然壅塞有轻重。虽总是气病。却有阴阳之不同。如因气以及于血。则气之阴者伤。而病乎结实。不止病于 无形之阳也。枳实性烈而速。一往直前。凡 之气不能详缓以散。而结实着手之处。乃能决之溃之。枳壳性稍缓。辛味稍多。

  故能从统气之肺。于 无形而疏利之。不以溃决为功也。此一物而分气血之义。细绎乎此。则不必执定所列治效。凡热伤正气使不得降。抑或湿热为病而不得降者。伏其所伤之邪而用此佐之。以下归于寒水之化。岂曰不宜。若不责其所因。而漫为泄滞气之主剂。则惑矣。

  然则枳壳治心下坚痞。其说非欤。讵知肺气不降入心。则胃气病而不能生血。即不能化血。

  此之泻肺气以下降。乃能使之生。遂能化也。以此义思枳壳之用。不同于实之溃坚决壅。岂不然哉。其治胁痛也。以两胁为肝胆所经。苦中有酸。自能降肝胆之逆气。所谓得降令之金以平木者。义固不爽耳。大抵治气之不降。宜于气为热伤者。若寒湿滞气。则温散而气自行。

  不则寒湿久而化热者缪氏。肺气虚弱者。忌之。脾虚中气不运。而痰壅喘急者。忌之。咳嗽不因气壅者。服之反剧。若阴虚火嗽者。立致危殆。胎前产后咸不宜。古人八九月服瘦胎饮。乃奉养太过而气实者。不可混用。

  〔修治〕 产江右者良。取翻肚如盆口状。其气味辛苦而腥。并有隙油者。 陈久者为上。 去穣。麸炒。待麸黑焦出用。

  实

  味苦酸辛。气寒。气味俱浓。沉也。阴也。入足阳明太阴经。 消实痞。破坚积。除胸胁痰癖。逐停水。(蜜炙则破水积)散逆气。心下急痞痛。胀满胁风痛。并消宿食败血。除寒热结。去胃中湿热。 盖脾胃气滞。则不能运化精微。而痰癖停水。结实胀满。所自来矣。

  胃之上口。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胃气壅则心下亦自急痞痛。邪塞中焦。则升降不舒而气上逆。肝木郁于地下。则不能条达而胁痛。得其破散冲走之力。则诸证悉除。(仲淳) 洁古用逐脾经积血。以脾无积血。则心下不痞也。 滑窍破气之药。其泻痰有冲墙倒壁之力。

  (丹溪) 心下痞及宿食不消。并宜枳实黄连。 脾胃湿热生痰。有积者。入白术中四分之一。(丹溪) 仲景治心下坚大如盘水饮。用枳实七枚。术三两。水一斗。煎三升。分三服。

  腹中枳实安胃气止。溏泄者。如伤寒下腹胀实结有承气。治胸中痞痛有陷胸。洁古疗心下痞满有枳术诸法。壅滞既去。则胃气自安。溏泄亦止矣。(仲淳) 益气则佐以参术干姜。破气则佐以硝黄牵牛。加苍术则气清膈宽。并麦芽而和中消导。合芩连清湿中之热。同二陈化痰涎之壅。 同三棱蓬术青皮槟榔。为消磨坚积之剂。然须脾健能食方可用。 同白术陈皮浓朴砂仁甘草。为枳术丸。治心下痞满因于食。

  〔论〕 枳实本苦寒下行之性。禀降令乘旺之气。其就下至阴也。气烈而速。凡热邪结于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然则有痞而坚大。乃阴邪有以结阳。

  受病在阳也。宜健阳。如仲景枳实白术之治。用枳实所以助阳之健也。有痞而痛急。乃阳邪有以结阴。受病在阴也。宜清阴。如洁古黄连枳实之治。用枳实所以助阴之清也。审此则枳实虽入阴分。而邪之分阴阳者。又当从而消息之矣。

  此药性专消泄。破气损真。凡中气虚寒。劳倦伤脾。发为痞满者。必不可用。胀满非实邪结于中下焦。手不可按。七八日不更衣者。必不可用。挟热下痢。非燥粪留结者。必不可用。伤食停积。多因脾虚不能运化。如元气壮实有积滞者。不得已用一二剂。病已即去之。

  (仲淳)

  〔辨治〕 择如鹅眼。并年久色黑者用。微绿者不堪入药。

  

  栀子

  春荣秋瘁。入夏开花。白瓣黄蕊。随即结实。薄皮细仁。色深红。霜后收之。

  苦寒。气薄味浓。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肺经血分。更入手少阴足阳明经。 留皮泻肺火。去皮泻心火。 主除五内邪气。胃中热气。去心中客热。烦躁懊。治热厥心痛头痛。解热郁。散结气热毒风。疗五种黄病。清胃脘血。及吐衄下血尿血。

  散肝热血郁。并脐下血滞而小便不利。利五淋。治疝气汤火伤。 除上焦虚热。疗风热。(洁古) 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宗 ) 泻三焦之火。及痞块中火邪。最清胃脘之血。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便中泄去。(丹溪)按痞块中火邪。乃郁也。由于气不行。而血随以凝也。用栀仁去皮。姜汁拌炒。假辛味冲折郁火。不为无功。 立斋每合丹皮以清肝。 凡心痛稍久。不宜温散。反助火邪。古方多用栀子以导热。药则邪易伏而病易退。(丹溪) 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仲景) 凡亡血亡津液。脏腑无润养。内生虚热。非兹物不可去。(宗 ) 栀豉治烦躁。烦者气也。

  躁者血也。肺主气。肾主血。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海藏) 古今治发黄。

  皆用栀豉茵陈甘草作汤饮。治大病后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利小便而愈。(颂) 得故纸。能滋阴降火。清上固下。性虽寒而带补。(门) 五脏诸气益少阴血。用栀子炒黑研末。

  生姜同煎。饮之甚捷。(丹溪) 用童便炒黑。能益少阴经血而治阴火。(门) 同连翘麦冬灯心竹叶黄连甘草。能泻心经有余之火。加赤苓木通滑石泽泻。泻小肠火。 同茵陈滑石车前子秦艽黄连连钱草苜蓿。治酒热发黄。 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

  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立止。复发者。必不效。用元明粉一钱服。立止。

  〔论〕 栀子味苦气寒。苦寒合则宜就下。但味浓而气薄。味从乎气者也。其气升浮。

  故入手太阴肺及手少阴心。夫心肺合而上焦营诸阳。阳中有阴矣。栀子以苦寒气味。华实于大火之候。华色白者。金脏之气也。子色深赤者。火脏之血也。是非阳中有阴乎。(乘大火之候。吐花而结实。正效其金水之用于火者。心固火主。然离中有坎。所以主血。更得金为火妻。以孕水子。所以生血而气化愈清。)人身心肺为阳。阳中原有阴。其阳盛以伤阴者。

  气伤而血随伤。血伤则热益郁。气益结。如他味止能清气。不能凉血。或即凉血。而不由清气以致之。犹未得如心肺合而营诸阳之义也。栀仁由寒气之轻清以至主气之肺。即有苦味之涌泄以至主血之心。心肺之热既清。则阳中有阴。而胃热自除矣。其治五种黄病。及亡血亡精劳复等证。皆不离胃之阴气而言。大抵上焦之阳。易伤其阴。阴不降。则阳益炽于上。此味除热。从气分入血。使阳中阴降。阴降而阳随之。故胃热散。即此便能清胃脘血。热炽而血污。热除则血清。又何血证之不能治乎。其治热厥心痛及头痛者。阴降而阳随也。其屈曲降火从小便出者。气化而血和也。其散肝热血郁者。由肺胃以及之也。其治疝者。即解郁热。

  散结气。并入肝而效其用也。其治大小肠大热者。胃与大小肠相上下。况又为心肺二经之合也。(由上而及下。故云能泻三焦之火。)总之。他味降火。类多直折其阳。此独从阳中之阴以除热。使阴从阳和。故能透经脉。入密理。以纾其阳化。而尽其由上及下之用。所以破痞块中火。而又曰屈曲下行。非如他昧之降折。昔人遂并称其寒而能补也。但不可施于气虚之人耳。

  缪氏。禀至苦大寒之气。损胃而伤血。凡脾胃虚弱。及血虚发热者。忌之。凡诸血证用之。

  〔辨治〕 长而大者。止用染色。不堪入药。皮薄而圆。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栀子。(即越桃也) 胃热病在上者。带皮用。(丹溪)大率治上中焦病。连皮。或生或炒用。下焦病。

  去皮。洗去黄浆。炒用。 治血病及开郁止痛。并炒黑用。 去心肝血热。酒炒黑用。殊效。

  不用皮。

  

  酸枣仁

  本经用实。今皆用仁。

  味酸辛甘。气平。微热。阳中之阴。入足少阳厥阴手少阴足太阴之经。 恶防己。 主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除四肢酸痛湿痹。疗烦心不得眠。补中益肝气。宁心志。敛虚汗。

  去筋骨风。助阴气。 方书更治中风虚劳。癫狂惊痫。振颤挛悸。虚烦健忘。消瘅。善太息。

  赤白浊。着痹胁痛。腰痛咽喉。 胆虚不眠。寒也。炒熟枣仁为末。竹叶汤调服。胆实多睡。

  热也。生枣仁为末。姜茶汁调服。(海藏) 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宜用此大补心脾。俾血归脾而五脏安和。宁神就睡。(丹溪) 枣仁得木之气而兼土化。专补肝胆。亦复醒脾。

  从其类也。熟者香气入脾。故能补脾。又补胆气。故可温胆。母子之气通。故亦主心虚惊悸等病。 入温胆汤。治病后胆虚不眠。 入归脾汤。治脾家气血虚自汗。不眠惊悸。不嗜食。

  君茯神远志麦冬石斛五味人参龙眼。止惊悸。并一切胆虚易惊。 睡中盗汗。枣仁茯苓人参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 凡服固表药而汗不止者。用枣仁炒研一两。同地黄白芍麦冬五味龙眼肉竹叶煎服。多服取效。自汗。服诸止汗固表药愈涩。而汗愈不收者。止可理心血。盖汗乃心液。心无取养不能摄血。故溢而为汗也。以大补黄 汤加枣仁。有微热者。

  更加石斛。兼下灵砂丹。 胆风沉睡。(胆风毒瓦斯。虚实不调。)枣仁生用一两。全挺腊茶二两。以生姜汁涂。炙微焦为散。每服二钱。水煎温服。 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

  宜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南星炒枣仁各一钱。下青灵丹。 虚劳虚烦不得眠。枣仁炒二升。

  甘草一两。知母茯苓芎 各二两。以水一斗。先煮枣仁。减三升。乃同煮。取三升。分服。 病后虚弱。及高年阳衰不寐。六君子加炒枣仁炙黄 各一钱。 骨蒸心烦不眠。枣仁一两。水二盏。研绞取汁。下粳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黄汁一合。再煮匀食。 虚劳筋极。脚手拘挛。指甲痛。数转筋。甚则舌卷卵缩。唇青面黑。木瓜虎胫骨酥炙五加皮当归酒浸桑寄生人参黄 柏仁枣仁各一两。炙甘草半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服。 喉舌生疮菌。

  真琥珀生犀屑各一钱。人参枣仁去皮茯神去皮木辰砂各二钱。片脑一字。为末。炼蜜和为膏。

  磁器收贮。疾作。每服一弹〔论〕 酸枣仁所治。有多眠不眠之异。即本经首主寒热结气一语。足以概之。盖寒热即阴阳之气。结而聚。则不得其合和而为阴阳之偏。凡多眠是阴胜于阳。宜以疏阴为先。生用此味。不眠则阳胜于阴。宜以益阴为先。熟用此味。(所谓宜疏。即曰实。所谓宜益。即曰虚。究之阴阳。各处其虚。非多眠属实。而不眠属虚。)疏阴者。导阴而使之化也。补阴者。滋阴而俾之生也。生化之机合。缪氏故谓补血无如酸枣也。(生化之机合。则邪不得结。

  气举身中阴阳。其气为寒为热而偏胜者。即结聚于中。惟足少阳表里一身。足厥阴为阴阳独使。故不论感伤寒热之错出。以变生中外者。先受于肝胆二经。而阴跷阳跷。行身左右之脉。实合之(足少阳厥阴脉行身之侧)以见所患之证。如不眠多眠是也。(卫气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阳气满。阳跷盛。阴气虚。故目不瞑也。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阴气盛。阴跷满。阳气虚。故目闭也。此不眠及多眠之故。) 枣仁专入肝胆血分。生用以治多眠者。

  疏阴中之壅气以致于阳也。其味酸而归于辛也。炒熟以治不眠者。发阴中之和气以召乎阳也。

  其味酸辛而更归于甘也。阴中之壅气。疏之而能致于阳。则气之偏结于阴者。不病于寒矣。

  阴中之和气。发之而能召乎阳。则气之偏结于阳者。不病于热矣。其为肝胆血分之要剂。职是故欤。 方书枣仁首治中风。盖因入肝胆益血。血脏即风脏。故病于风者。即以益同脏之血治之。至于挛惊癫狂诸证。皆虚风之治也。其补虚。自肝而外。当先属胆。次即属心。以心为肝子。肝脏血虚。心已先亏其化源。故欲补心血。而不裕其用于肝。则生化之源无地也。此外有治心肾不交之证者。以肝为一阴。一阴为独使。肝脏之血。原于水而成于火。枣仁之交水火。正因其为厥阴经药耳。又阳跷阴跷二脉。足少阴肾之别脉也。方书治心肾不交。

  故入兹味于诸药中。

  性味酸敛。凡肝胆脾三经有实邪而热者。勿用。(仲淳)

  〔修事〕 粒粗。勿碎皮者良。炒爆研细入药。如砂仁法。勿隔宿。

  

  白棘

  一名棘刺棘针。独生而高者为枣。列生而低者为棘。白棘肥盛紫色枝。有皱薄白膜。先剥起者。厥名取白。义当在此。

  气味辛寒。 本经主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决刺结。 别录疗丈夫虚损阴痿。精自出。补肾气。益精髓。 棘针疗腰痛喉痹不通。

  附方 腹胁刺痛不可忍。因肾脏虚冷者。棘针钩子一合焙。槟榔二钱半。水一盏。煎五分。入好酒半盏。更煎三五沸。分二服。疔疮恶肿。外治棘针倒钩烂者三枚。丁香七枚。同入瓶烧存性。以月内孩子粪和涂。日三上之。又内服方。曲头棘刺三百枚。陈皮二两。水五升。煎一升半。分服。

  〔论〕 准绳治溲血有鹿茸丸。中用棘刺。且合桂附。是则此味补益。乃有为之前导而致其功者。抑更行而且补。在诸药味。或未有如斯之兼善者也。

  

  山茱萸

  木高丈余。叶似榆。二月开白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色。五月采实。 一种雀儿苏相似。但其核八棱。须辨之。

  味酸平。气微温。阳中之阴。入足厥阴少阴经气分。又为肾之血药。 主温肝脏。助水脏。强阴益精。补肾气。与阳道。暖腰膝。通九窍。安五脏。秘精气。止小便利。并除一切风。逐一切气。治肾虚耳鸣耳闭。疗脑骨痛。久服明目。 方书治中风虚劳眩晕。伤燥咳嗽。

  消瘅自汗。恐。腰痛胁痛。挛痹着痹。痿。香港脚。遗精浊淋泄泻。大便不通。疝痔。 人身元气壮盛。由于精气坚固。山萸能闭精。所以壮元气也。(类明) 人身精气。赖温暖而后充足。况肝肾居至阴之位。非得温暖之气。则孤阴无以生。此药正入二经。气温主补。味酸主敛。故精气益而阴强也。其他所主之证。皆精气固元气壮之效耳。(仲淳) 仲景八味丸益阳。以此为君。与六味之君地黄。殊用。 凡久泻。初用参术姜桂罔功。乃舍姜桂而用山萸芡实。(同参术及黑姜投之)取其收肝肾之阴气。以资脾阴之化源也。 凡心血虚。致虚火外氵㸒而汗出不止者。不用黄 固表。但君此味以敛于中。使真阴之气不泄。而真阳乃固。

  则心血可益。虚火可静也。 同菟丝苁蓉巴戟鹿茸牛膝白胶车前枸杞地黄沙苑麦冬。能添精固髓。暖腰膝。益阳道。令人有子。 同人参五味牡蛎益智。治老人小便淋沥及遗尿。同人参熟地人乳牛膝沙苑麦冬甘菊。治脑骨痛。以髓足则脑痛自除。 同石菖蒲甘菊地黄黄柏五味。治肾虚耳聋。 同杜仲牛膝地黄白胶山药。治肾虚腰痛。

  草还丹。用山萸酒浸取肉一斤。补骨脂酒浸焙干八两。当归四两。麝香一钱。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一丸。临卧盐酒下。纲目谓其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乃延〔论〕 山茱萸结实于四月。而采于五月。其色赤。是乘乎大火之气以致用也。其味酸。

  其气温。是致乎火之用者。尚全乎肝之体也。火用而肝体。则阴为阳守。阳为阴使之元机。

  有寓于兹物者焉。夫肝之体云何。曰。风木继寒水之后。以行地道生育之化。使不得春温之气。则至阴之化郁。然使气温而味辛。即非春温出地之生气。不无近于热浮长之气。将阴亦逐阳以泄。类明所谓精气不固。元气安得而壮者是矣。惟气温味酸。酸全而辛少者。乃得乎春温之正令。而肝脏以温。肝体以全。肾阴得少阳之气以生化。而复不泄其真气。此即强阴益精。暖水脏。补肾气。兴阳道之实诣也。第此味秘精。又言其逐寒湿痹。治效似几相戾。

  不知用不离乎体。以固蛰之阴。而达必宣之阳。(如通九窍。逐一切气。逐一切风。)则精之秘者乃所以为益精起阳之本。而益精起阳者。又所以为通九窍。逐邪气。补风虚之本也。洁古从其体而言。谓为肾之血药。海藏以其功用言。又属肾之气药。要之涩阴乃裕阳之本。而固阳又化阴之元。交益相需。乌能较然定其所主哉。故阴耗而滋阴。同于此味。使阴有所育。阳虚而益阳。同于此味。使阳有所守。即祛阴阳之邪者。亦或投此味于中。以为元阴元阳之地。山萸之用。大都不外此三例矣。抑肝之喜辛。恶其郁也。兹又取其酸收。何也。须知结于大火之候。而得此味之涩阴固阳以裕真元。乃仿佛于取坎填离。俾元气之用不匮耳。岂与肝之喜辛其义相背乎。然则洁古主血分之说较胜。而如补骨脂之益阳而燥者不可同日语矣。石枣(即山萸)木瓜。同一味酸气温。但石枣全以酸胜。故止于温肝以益肾。木瓜则酸居强半。而有甘味。故又能行土之用。而和血以去湿。方书言酸甚扶肝。酸多损肾。此语亦须酌量。如石枣酸胜。六味正用以益肾。何以不如木瓜之多用而损齿及骨也。或亦酸如木瓜。以其兼行土用。遂因土以制水而肾乃病欤。

  缪氏。命门火炽。强阳不痿者。忌。膀胱热结。小便不利者。不宜。阴虚血弱者。不宜。

  即用。当与黄柏同加。

  〔修治〕 取红润肉浓者。酒拌润。去核取皮。酒蒸一炷香用。

  

  郁李仁

  即尔雅棠棣。山野处处有之。树高五六尺。叶花及树。并似大李。惟子小若樱桃。熟时赤色。甘酸而香。有少涩味也。

  味酸辛苦。气平。性润而降。阴中之阳。脾经气分药。更入手阳明太阳经。 主治化血润燥。泻结气。破癖气。治大肠气结燥。涩滞不通。泄五脏膀胱急痛。腰胯冷脓。下气利水道。并主大腹水肿。四肢面目浮肿。

  附案 一妇因悸而病。既愈。目张不得瞑。钱仲阳令煮郁李酒饮之。使醉而愈。盖因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横不下。郁李能去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则目能瞑矣。 同当归地黄麻仁桃仁麦冬生蜜肉苁蓉。治大便燥结不通。甚者加大黄。

  〔论〕 郁李仁之利水。本于散结气。夫水乃气所化。气属阳主动。动者能使之结。则属于阴矣。气之元固起于阴中之阳。气之结即由于阳中之阴。一散其结。而阳斯化。水斯行。

  故洁古谓为脾经气分药。而本经用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者也。夫脾乘出地之阳而上行。

  布中气以统血。故五脏皆有阴气。而脾为之枢。郁李仁主疗。大抵皆脾气之所周。然则洁古破血之说。不等于他味。即所云润燥。亦由其宣阴结以化血。以血结则气燥。血化则营卫和而燥者润也。且其散结之功。宁独奏之行水哉。举七情之结以伤阴。遂以塞阳者。当可类推之以为治矣。(观钱氏用治目不得瞑可见)缪氏言性专降下。善导大肠燥结。利周身水气。

  然下后多令人津液亏损。燥结愈甚。乃治标救急之药。津液不足者。慎勿轻用。

  〔修治〕先以汤浸。去皮尖。再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阴干。研如膏用。

  

  女贞子

  一名冬青。然冬青子红。此树子黑。当另是一种。或云即蜡树。寄虫造白蜡者。

  味苦甘。气寒。气薄味浓。阴中之阴。降也。入足少阴经。 纲目主强阴。健腰膝。变白发。明目。称为上品无毒妙药。 典术言女贞本少阴之精。冬不落叶。故其益肾之功可推。

  禀天地至阴之气。今人用以变白辄效。应是甘寒凉血益血之药。(仲淳) 女贞子气味俱阴。

  为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凡肾阴虚而有热者。此为对待之剂 同地黄首乌人参麦冬牛膝枸杞山药旱莲草南烛子没食子桑椹黄柏椒红莲须。为变白要药。 同杞子甘菊生地蒺藜。能明目。乌髭须。女贞子一斗。如法去皮。老酒浸一宿。每斗用马料黑豆一斗。淘净晒干。同蒸透。

  九蒸九晒。各为末。加山姜(即苍术) 自然汁三两。川椒净末三两。于女贞末内同黑豆末和匀。蜜丸梧子大。先食服四五钱。日汤或酒吞。 又方。采鲜鳢肠草二三十斤。捣汁。入九蒸九晒过女贞子末。再晒干为丸亦得。但服之腹痛作泄。不若山姜汁椒末为佳。更服八珍丸以实根本。或用川椒末和女贞子末。等分为丸。腹即不痛。盖女贞补血海纯阴。有川椒从天表之阳。直入命门而补元阳。即能令元阴有主得以施化。此亦不必九蒸九晒也。 缪氏更定凉血理脾方。何首乌(乌豆同牛膝蒸制如法。后用人乳浸晒三四十次。)赤白各二斤。女贞子酒拌。九蒸九晒。二斤。旱莲草膏十二两。南烛子膏十二两。茅术泔浸。蒸晒三次。去皮切十二两。真川椒红去白膜闭口者。十二两。没石子十两。为末。以旱莲乌饭子二膏。同炼蜜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饥时。各服五钱。白汤吞。 加减地黄丸。治男子天元受伤。精气耗损。胃虚劳热。骨体空虚。肾衰阳痿。精泄不施。或生而不育。久服愈百病。长精神。

  有生生广嗣之妙。大生地一斤酒浸。柳木甑蒸烂。摊开竹筛内。日晒。夜收地上。如是蒸晒九次。听用。白茯苓怀山药(乳浸晒干三次)丹皮(酒浸一宿晒干)山萸肉(雄半油炙)何首乌(同黑豆九蒸九晒)枸杞子(蒸熟)金樱子(蒸熟)女贞子(酒浸一宿蒸熟)各八两。

  配地黄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日空心。用白汤或淡酒下八九十丸。 杞龙丸。治劳伤过度。

  忧愁思虑。心火烁肺。肾水不足。服之能健男子脾胃。调女子经水。枸杞子酒润六两。龙眼肉半斤。熟地一斤。当归酒净六两。人参三两。麦冬七两。五味子去核一两。丹参四两。茯苓乳浸晒干。二次。四两。怀山药六两。何首乌黑豆九蒸九晒。二两。续断四两。女贞子酒浸一宿晒干。六两。丹皮酒净四两。黄连酒炒一次三两。石斛一斤。先将石斛煎浓汁。又将山药焙。投入石斛汁内。收干再晒。配众药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淡酒或白汤下。久服令人多子。

  〔论〕 人身有阴中之气。有阴中之血。益阴诸味。从阴气盛而化血者。与阴血盛而和气者。不可一例视。女贞子入血海益血而和气以上荣。故其效于髭须更着。他味虽如侧柏子凌冬。与女贞同益阴血。而用固迥殊。盖万物向阳。柏独西指。乃受金之正气者也。惟宜于吐血诸证。以坚金之气。因母护子。使不为氵㸒火所烁。若女贞则负至阴之贞。由肾至肺。并以氵㸒精于上下。不独髭须为然。即广嗣方中多用之。又石菖蒲亦秉至阴。四序长清。然苦辛开心和血而帅气。更不同于女贞实之用也。夫人知阳为阴先。不知阴气之盛者。更由于阴血之足。阴血足而后阴气乃得上荣于唇口。以阳源出阴中。阴中之阳。即所谓阴气也。经曰。

  至阴虚。天气绝。此即血脱者。不能致其阴气于天表之明证。再冲脉之上俞在大抒。大抒者足太阳穴也。下俞在巨虚之上下 。此胃穴也。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合。而后阴血充。以上下行。故乌须者用此。必兼理脾胃。

  

  冬青叶

  女贞叶与冬青叶。俱浓而长。绿色。面青背淡。但以叶长而子黑者。为女贞。叶微圆而子赤者。为冬青。

  味微苦。气平。 主治除风散血。消肿定痛。治头目昏痛。诸恶疮肿。 疮溃烂久者。

  以水煮叶。乘热贴之。频频换易。米醋煮亦可。 口舌生疮。或舌肿胀痛。取叶捣汁。含浸吐涎。神效。 按此叶禀至阴而归血海。能令阴气上致天表。奏和阳之功。 风热赤眼。冬青叶五斗捣汁。浸新砖数片。五日。掘坑架砖于内。盖之。日久生霜。刮下。入片脑少许点之。 又方。用雅州黄连二两。冬青叶四两。水浸三日夜。熬成膏。收点眼。

  

  五加皮

  北方沙地者木类。南方坚地者草类。生江淮者根类。地骨皮最良。轻脆芬香。苗茎有刺类蔷薇。长者丈余。叶五出。香气如橄榄。春时结实。如豆粒而扁。青色。得霜紫黑。

  俗名追风。使以渍酒疗风。不知其为真五加皮也。用根皮同茎。

  味辛苦。气温。气味俱浓。沉而阴也。入足少阴厥阴经。 远志为之使。恶元参蛇皮。

  同人参用。则无力。(然种子方有同用者) 主治腰膝疼痹。疗痿 五缓虚羸。(湿气浸氵㸒留中。则筋脉缓纵。虚羸气乏。)风痹四肢挛急。破逐恶风血。及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湿内不足。补中益气。坚筋骨。强志意。并治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又主疽疮阴蚀。 五加皮得天少阳之气。为五车星之精。又得地火金之气。故气味辛温。所主诸证。皆因风寒湿邪。伤于肝肾二经。而湿气为最。经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又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肝肾居下而主筋骨。故风寒湿之邪。多自二经先受。此药辛能散风。温能除寒。苦能燥湿。二脏得其气。诸证悉瘳。(仲淳) 轻身(风湿去也)耐老。(肝肾补也)世为仙经所须。(又) 风病饮酒。能生痰火。惟五加一味浸之。日饮数杯。最有益。诸浸酒药。惟五加与酒相合味美。(王纶) 得牛膝木瓜黄柏生地麦冬薏仁石斛虎胫骨山药。治湿热痿痹。

  腰以下不能行动。 同二术二活防风萆 薏仁石菖蒲白蒺藜甘菊白藓皮石斛。治风寒湿成痹。

  一味酿酒饮之。治风痹四肢拘挛。 同续断杜仲牛膝山萸巴戟故纸。治肾虚寒湿客之腰痛。

  同苍术黄柏黄 连翘石菖蒲薏仁银花鳖虱胡麻木瓜土茯苓。治下部湿疮不愈。兼治脓窠疮如神。 同黄柏菖蒲蛇床子为末。敷囊湿神效。如作汤沐。加荆芥苦参防风。 虚劳不足。五加皮枸杞根白皮。各一斗。水一石五斗。煮汁七斗。分取四斗。浸曲一斗。以三斗拌饭。如常酿酒法。待熟任饮。 妇人血风劳。憔悴困倦。喘满虚烦。吸吸少气。发热多汗。口干舌涩。不思饮食。服油煎散。五加皮丹皮赤芍当归各一两。为末。每一钱。水一盏。取青钱一文蘸油入药。煎七分温服。常服。 男妇香港脚。骨节皮肤肿湿疼痛。五加皮远志肉各四两。酒浸。春秋三日。夏二日。冬四日。晒干为末。即以浸酒为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温酒下。药酒坏。别用酒为糊。按远志为五加皮之使。其为肾剂益明。

  〔论〕 五加皮治风湿痿痹。(本经言 。别录言两脚痹疼风弱。权言软脚。皆痿也。

  痹者。即甄氏所言恶风血。瘀血。痹湿内不足也。)夫湿伤肾。肾不能养肝。肝自生风。遂成风湿。其本病于痹湿内不足。而血脉凝滞。其标见于筋伤。不能束骨。而为风弱软脚。然则五加乃疗湿之化风。非疗风病。经曰。风从阳受之。湿从阴受之。其本固区以别矣。此味初辛次苦。苦胜于辛。辛居先而即随苦以直下。故入肝散风。入肾燥湿。而皆以气之温者和之。人惟肾肝气虚。故病于湿。湿者阴之氵㸒气也。阴氵㸒则阳不化而为风。风者阳之氵㸒气也。

  阳氵㸒则阴愈不化而病于湿。至更病于湿。则阴锢阳。阳蚀阴。而成湿热。如疽疮阴蚀。及骨节挛急是也。夫既曰缓弱。又曰挛急者。因湿郁为热。热伤血而不能养筋。故为挛急也。五加皮以辛苦温。散其阳实之氵㸒气。即行其窒滞不化之阴气。是治风也。实由湿而治之。祛风本于宣湿。逐湿又即以清热。所以热痹(如防风丸)冷痹(如巴戟天汤)皆用之。别录言其益气坚筋骨强志意者。固以元阳得畅。真阴能化。而生化之源不竭也。岂得与他味之宣风除湿者例论乎哉。或曰。此味所疗者湿化风。宜曰湿风。乃曰风湿。何也。夫肝司风木。而藏血。而主筋。而主经络。透关节者也。今一切所见之证。皆见于风木。故以风冠湿而言风。

  又即不能离湿也。若但以为驱风之味。则梦梦矣。

  下部无风寒湿邪而有火者。不宜用。肝肾虚而有火者。亦忌。(仲淳)

  〔辨治〕 北地生者。微黑而硬。南土者。微白而软。大类桑白皮。用南五加皮。 剥去骨。阴干酒洗。通行周身。或用姜汁制。

  

  枸骨

  一名猫儿刺。(叶有五刺如猫形)多生江浙间。树如女贞。肌理甚白。叶长二三寸。青翠浓硬。有五刺角。四时不凋。采其木皮煎膏。以粘鸟雀。谓之 膏。

  木皮

  味微苦。气凉。 浸酒补腰脚令健。(脏器)

  枝叶

  气味同皮。应入肝肾二经。 烧灰淋汁。或煎膏。涂白癜风。(脏器)取其叶煮饮。治痰火甚验。按痰火未有不由阴虚火炎。上烁乎肺。煎熬津液而成者。此药直入足少阴补养阴气。其消痰火也。如釜底抽薪然。 能散风毒恶疮。昔有老妓。有结毒已三十年。有道人教以单服此药。疮愈而色亦转少。皆假其清热凉血之功也。

  

  枸杞

  陕之兰灵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浓。其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曝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异于他处。入药以河西者为上。(濒湖) 苗乃天精。

  其味苦甘。而气凉性升。根乃地骨。其味甘淡。气寒性沉。子味甘。气平。性润。气味既殊。

  功用自别。而本经止概言之。(又) 枸杞凌冬不凋。其叶三发。发于七月者。花即随之。

  而实亦随结。是禀金气而涵水。固不分于苗根及实矣。特金气之专萃者尤在实。而河以西者。

  气味更浓也。

  苗

  如榴叶而软薄。

  味苦微甘。气寒。 治上焦心肺客热。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散疮肿。 作饮代茶。

  止消渴烦热。 火赫毒疮。患此急防毒瓦斯入心腹。枸杞叶捣汁服之。立瘥。

  地骨皮

  即枸杞根。

  味甘淡而苦。气寒。阴也。入足少阴手少阳气分。 主治去下焦肝肾虚热。益精气。凉血坚筋骨。解有汗骨蒸肌热。疗消渴。泻胞中火。降肺中伏火。退热补正气。去肾家风。并治在表无定风邪。(此阴虚生风非指外感之邪也)及骨槽风。 方书更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证。鼻衄嗽血。咳喘消瘅。中风眩晕。痫痉虚烦。悸健忘。腰痛行痹。香港脚水肿。

  小便不通。赤白浊。西土产者。功用如上。他产则泻热较甚。未可一例言也。 凡阴虚血少。

  阳气下陷于内而为热。热气薰蒸于表而汗泄。为有汗骨蒸。又肾主骨。肾脏有热。则骨亦热。

  而血涸髓枯。筋失荣养矣。地骨皮入肾益阴气凉血。所以解有汗之骨蒸。并强筋骨也。(类明) 三焦之气。原自极里。以至于极表。故去肾风者。即能治在表风邪。(东垣) 小便出血。鲜地骨皮洗捣自然汁。无汁则以水煎汁。每服一盏。入酒少许。食前温服。 带下脉数。枸杞根一斤。生地五斤。酒一斗。煮五升。日日服之。 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

  心胃壅热。水谷不下。用地骨皮汤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之。

  〔论〕 地骨皮能益足少阴肾之阴气。以疗手少阳三焦之虚阳。盖三焦为元气使。根于肾脏元阴。兹味由甘而苦。其气有寒。本中土之冲气以至地。且其金气涵水。能裕真阴之化源。而不伤元阳。故与苦寒者特殊。凡人真阴中有火。自相蒸烁。而见有汗骨蒸。宜此对待之。须知此味不兼养血。却专以益阴为其功。虽能除热。却不以泻火尽其用。即曰益阴气者。

  便能泻火。但直以为泻火而用。则此味专于除热。不能治虚矣。彼病后之虚烦地仙散。及健忘之读书丸。心气不足惊悸健忘之补心丹。(心气根于肾气)并赤白浊之清心莲子饮。可概谓之泻火乎。或曰。兹味治风。风正阳之氵㸒气所化者也。独不谓之泻火乎。不知益阴气以退三焦之虚阳。但令阴气得为阳守。所程治效。总完一个阴气耳。其有不病于阴弱阳盛。止由阴气不足而亦用此以为滋益之元者。(并为三焦元阳之始)故于各证之治。须当识此义也。

  士材云。中寒者。禁用。

  〔修治〕 凡掘得根。以东流水浸。刷去土。捶去心。用熟甘草汤浸一宿。焙干。恐其太寒。以酒蒸用。 根多不能得河西者。必以醇酒浸。近火处顿干。(不可令熟)如此三次。

  老人方可服。

  子

  七月作花紫色。随结红实。凌冬不凋。二月叶发。五月再发。其实乃谢。七月叶又发。

  花即随之。

  气味甘平。主治滋肾润肺。疗肝风血虚。去虚劳。补精气。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引饮。

  遗枸杞子甘润滋补。生精益气。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世人但以芩连知柏补阴降火。

  致伤元气。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又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濒湖) 枸杞子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又为益精明目之上品。

  老人阴虚者十常八九。故服食尤宜。(仲淳) 枸杞煎。治虚劳。退虚热。轻身益气。令一切痈疽永不发。枸杞三十斤。春夏用茎叶。秋冬用根实。水一石。煮取五斗。以渣再煮。取五斗。澄清。去渣再煎。取二斗。入锅煎如饧。收之。每早酒服一合。此药采无刺味甜者。

  其有刺者服之无益。 得地黄麦冬五味牛膝青蒿鳖甲地骨皮。除虚劳内热。或发寒热。加天冬百部枇杷叶。兼治肺热咳嗽之因阴虚者。 与甘菊花相对蜜丸。久服则终身无目疾。兼不中风。及生疔疽。 补虚长肉。甘杞子五升。无灰酒二斗。入瓷瓮内。拌搦勿碎。浸七日。

  漉去子。温饮之。先以三合为始。后任性长饮。以多取效。 注夏虚病。枸杞子五味子研细。

  滚〔论〕 凡味之兼甘者。即非阴阳偏至之气。枸杞根苗及实俱有甘。但根亲乎地则气寒。

  苗亲乎天则气凉。惟其子本水土合德之精。而结为孕育不息之生意。所以阴中含阳。阳为生育之元。味甘而气平。故能去虚劳。补精气也。其结实于秋。专得金气。而色却红润。是金中有火。所谓金火合而血化者。此为最切。第用杞子者。类知其由肾润肺。而不知水脏得金气之专。实由能润心燥而后至肾。(海藏治嗌干心痛。次乃及于引饮肾渴。)所以益肾阴者。真有母气精专之化焉。(能润心燥。是离中有坎而血生。故下归于肾。乃得坎中有离而气化。盖因火得金以为用。故润心燥而血生。金得火以为主。故归肾宅而气化也。)夫气不化。则精亦不足。此红润而甘者。味固至浓。气亦甚全。味浓而益阴者。有其资生。气全而化精者。有其资始。生精益气之说。岂其诬哉。惟本益阴。而又能化阳。虽化阳而还归益阴。

  是从天气以归于下之阴。即得从地气以达乎上之阳。人身从阴中达阳者。惟肝胆为先。杞子之由阴达阳。适合于肝。故入肝疗风而尤能明目也。

  肠滑者禁用。(士材)

  〔修治〕 去蒂及枯者。酒浸一宿。捣烂入药。

  枸杞虫 食枸杞叶。状如蚕。作茧为蛹时。取晒干收。

  味咸。气温。和地黄为丸服之。大能起阳益精。

  

  牡荆

  即俗所谓黄荆条。非蔓荆也。处处有之。其木心方。其枝对生。一枝五叶或七叶。如榆而长。尖边有锯齿。五月杪间。开红紫花成穗。子如胡荽而有白膜裹之。

  茎叶

  味苦。气寒。

  附方 九窍出血。荆叶捣汁。酒和。服二合。腰脚风湿痛不止。用荆茎于坛中烧烟。熏涌泉穴及痛处。使汗出则愈。

  荆沥

  气味甘平。去心闷烦热。头昏旋晕目眩。心头洋洋欲吐。卒失音。小儿心热惊痫。止消渴。除痰唾。令人不睡。治心风为第一。(贞白)化痰去风为妙药。凡患风人多热。常宜以竹沥荆沥姜汁合五合。和匀热服。以瘥为度。(濒湖)二汁同功。并以姜汁助送则不凝滞。

  但气虚不能食者。用竹沥。气实能食者。用荆沥。(丹溪)心虚惊悸羸瘦者。荆沥二升。煎至一升六合。分作四合。日三夜一。

  〔论〕 牡荆汁冷而甜。丹溪故谓气实能食者用荆沥。参之荆叶治九窍出血。则此味似能于阳中守阴。所以治心风推为第一。更观心虚惊悸一方。即知其有合于离中之坎。而守其取沥法 用新采荆茎。截数尺长。加于两砖上。烧其中间。以器两头承取。热服。又法截三四寸长束入瓶中。仍以一瓶合住。固其外。糠火煨烧。其汁沥入下瓶中。亦妙。

  

  木芙蓉

  一名拒霜。处处有之。插条即生。用叶并花根皮俱可。

  味微辛。气平。性滑涎粘。主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治一切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一切痈疽发背乳痈恶疮。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并用芙蓉叶。或根皮。或花。生研或干研末。生蜜调涂肿处四围。中间留头。干则频换。初起者即觉清凉。痛止肿消。已成者即脓聚毒出。已穿者即脓出易敛。效不可言。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蔓荆子

  其枝小弱如蔓。故名。

  气味苦辛。微凉。气清味薄。阳中之阴。入手足太阳经。主治凉诸经血。益气明目。利关节及九窍。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搜肝风。散风邪。治太阳风头痛。头沉昏闷。除昏暗。止目睛内痛。及目泪出。方书主眩晕螈 。颈项强痛。腰痛挛痞。行痹着痹。并耳鼻齿病。蔓荆子禀阳气以生。兼得金化而成。(仲淳)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主头面风虚之证。(濒湖)蔓荆之治。何以于头目为先。盖阳气先于天表。而乃及于经脉。正所谓卫气充周。而后精专者入于脉也。

  〔论〕 蔓荆春因旧枝而生小叶。至夏茂盛作花。是秉春温之气以生。夏热之气以长。

  九月结实。是因深秋凉降之气以成。其味始尝之多苦。后味之有辛。更有微凉。正其气化之应也。先哲曰。假令自地而升天。非苦无以至地。非温无以至天。故用苦温之剂。假令自天而降地。非辛无以至天。非凉无以至地。故用辛凉之剂。凉固在天之阴而降地者也。蔓荆从苦温而成于辛凉。以升天始。以降地终。夫有温升。始有凉降。而有凉降。乃以成其温升。

  (阳不得阴。则阳无以化也。)东垣曰。诸阳气皆根于阴血。阴受火邪。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此味成于凉降。能凉诸经之血。不使火邪乘于阳分。且阳得阴以化。而阳道行。绎东垣数语。足以明其功用矣。世第以其辛温升散。推为风剂。孰知有妙于凉降以成其温升。

  不使阳之戾气。化为风眚者乎。(凉血则阳得阴以为守。而风木之气化自平。故此味专治内风。凡方书中用疗风证。须识此义。)或曰。本经首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此凉血之故欤。

  抑气也。虽水谷之悍气入卫。不能入于脉。然卫气充周。和调五脏。洒陈六腑。遂能入于脉。

  是有充周之气。乃有精专者以入于营。固无二气也。然则如上主治。岂能外于温升之气乎。

  第温升之气无凉降。则阳中无阴。与经所谓至阴虚天气绝者无二义。惟此味本温升之气以归凉降。有阴降而阳随之化机。故能使阳入阴中。而营气得以贯注。遂为筋骨之利。而痹者通挛者伸耳。先哲言营之机不动。则卫气不布。斯语可互为参也。(即伏虎丹之治瘫痪。拯济换骨丹之治半身不遂。茯神汤之疗心痹。小乌犀汤之治行痹。神效黄 汤蔓荆子汤苦参汤之疗着痹。有一不由于营卫之合以致其用者乎。更参苦参汤。乃治营虚卫实而肌肉不仁者。可知兹味之用。以阴而达阳。即由阳以彻阴也。)再如洁古谓其凉诸经血。又曰气清。别录言其益气。大约凉血益气。妙皆以清气为关捩子。盖其气清者。阳得阴以化。东垣所谓阳道得行。即此是气益矣。故气虚而头疼。气虚而着痹。气虚而胸次痞。率于补气中用之。不可想见其气清即气益之微义欤。至其并能化阳之戾者。以气之虚者欲补。此能清其气以达之。气之戾者欲散。此更能清其气以化之。总之于气胥益也。(观螈 一证。有牛黄散治其虚。更有胃风汤独活散治其实可见。)然则此味先入何经。乃合于凉血。以奏益气之功欤。曰。手太阳小肠受邪。蔓荆子除之。此说最当矣。夫心为火主。气者火之灵也。而小肠与之合。心不司气化。而小肠为心司气化之权。又心主血。而小肠即为血化之府。东垣所谓诸阳气根于阴血者也。况小肠经脉。上会诸阳于督。下会诸阳于任。其上而受诸阳之施化者。实下而根柢于真阴之熏蒸也。所谓小肠之邪。即病于气化不清。除小肠之邪。非即凉血而令气清。气清而令气益乎哉。彼洁古云入太阳者。固包举手足两经而言矣。

  〔修治〕 去膜。打碎用。

  

  金樱子

  四月开花白腻。夏秋结实。如榴而长。其核细碎而有白毛。味甚涩。宜九十月半黄时采。

  不尔反令人利。味酸涩。气平温。气薄味浓。阴中阳也。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

  凡开肠洞泻。便溺遗失。精气溢泻。以及血液妄行。寝汗不禁。皆脱也。虽云涩可待滑。收可待脱。还须裁其本。度其标。评其后先。定其缓急。(之颐)

  〔论〕 金樱子味酸涩。木化同金化。夫木之味酸。乃阴不能遽致于阳也。金之味涩。

  乃阳不得即达于阴也。是皆气化为之先。而不得流畅。故归之于味耳。然则阴阳之气俱脱者。

  此缪氏。泄泻由于火热暴注。小便不禁。精气滑脱。因于阴虚火炽者。皆不宜用。

  〔辨治〕 当取半黄者。干。捣末用之。世人待红熟时。取汁熬膏。味甘。全断涩味。

  都失本性。大误。

  金樱根 气味与子同。准绳用治阳证脱肛。下寸白虫。取东行根同糯米。水煎。空心服。神效。醋煎服。化骨硬。

  

  木棉仁

  有草木两种。交广者树大如抱。其枝似桐。叶如胡桃。实大如拳。江南淮北所种。茎弱如蔓。叶有三尖如枫。实大如桃。此种本出南番。宋末始入。取其子。去壳用仁。

  气味辛热。微毒。入肝入肾。祛风湿及寒湿之药也。得地中之阳。复感秋金之气以成。

  辛能散风邪。热能除寒湿。凡下部有风寒湿邪者。宜之。(仲淳)

  肝肾虚者。不宜用。一切阴虚火炽。痿弱。下体无力者。咸忌。(仲淳)

  

  石南叶

  生于石间向阳处。故名。叶似枇杷。叶之小者。其背无毛。光而不皱。凌冬不凋。

  有二叶为花苞。二月开时如椿花。甚细碎。花罢渐生新叶。湖南北江西二浙甚多。(宗 )

  味辛苦。气平。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厥阴少阴经。五加皮为之使。恶小蓟。主益肾气内伤阴衰。疗脚弱五脏邪气。除热。利筋骨皮毛。杀虫。逐诸风。浸酒饮。治头风。女子久服。令思男。能强肾治风痹。肾弱为要药。(濒湖)石南得火金之气。观其用当是金胜火微。止应有小毒。少阴属水。得金气之浓者。能生水。故养肾气。又肾肝在下而主筋骨。得所养则内伤阴衰自起。筋骨皮毛自利。脚弱自健也。(仲淳)同巴戟苁蓉锁阳鹿茸山萸枸杞。治肾经虚寒。精滑精冷。同白蒺藜桑叶首乌巴戟仙灵脾五加皮菟丝子威灵仙虎骨。治肝肾为风寒湿所乘。以致痹弱不能行动。小儿通睛。因误跌或打着头脑受惊。肝系受风。瞳仁不正。观东则见西。观西则见东。用石南散吹鼻通顶。石南一两。藜芦三分。瓜丁五七个。为末。每吹少许入鼻。一日三度。内服牛黄平肝药。

  〔论〕 石南叶凌冬不凋。具足水中之阳。观其花于春。而叶即随发。是本水中元气以畅春木生化之用者。其味辛。是木媾于金而元气得以上达也。本经所云益肾气。盖益肾中阴气。(惟益阴气。故能疗五脏邪气。除热又逐诸风。)女子久服思男者。乃阴气盛则趋阳以化也。夫阴气盛而趋阳以化。则出地之风化得其正而风眚平。(阴气不足。则阳无以化而为风。

  阳之微。先于治风。在中风证多用之。亦以疗热痹。若不知本于肾气具足而趋所生。只等于辛散之风剂。则失之远矣。

  〔修治〕 三四月采叶。阴干用。

  

  南天烛

  似木而类草。江左州郡多有之。叶类苦楝而小。凌冬不凋。临水生者尤茂。七月开小白花。结实成簇。生青熟紫。秋中绛赤如丹。

  枝叶

  味苦。微涩酸。气平凉。入心脾肾三经。主治止泻除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令人不饥。变白却老。凡血热则鬓发早白。而颜面枯槁。脾弱则困倦嗜卧。而气力不长。

  肾虚则筋骨软弱。而行步不前。南烛入心凉血。入脾益气。入肾添精。故有轻身长年等效。

  再变白之药多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烛气味和平。兼能益脾。(仲淳)寒食采其叶。渍水染饭正黑如 珠。袋盛之可适远方。日进一合。不饥。益颜色。坚筋骨。能行。治一切风疾。久服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用南烛树春夏取枝叶。秋冬取根皮。细锉五斤。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渣净锅。慢火煎如稀饴。瓷瓶盛之。每温酒服一匙。日三服。一方。入童便同煎。

  南烛子

  味酸甘。气平。主治变白驻颜。轻身却老。功效尤胜枝叶。牧童食之。辄止饥渴。即其验矣。

  〔论〕 南天烛叶实。凌冬不凋。临水尤茂。是具足真阴之气者也。寒食日造青精饭。

  能资阳气。是水达于木也。七月结青实。九月乃紫。是本阴中具足之真阳。由金以裕其用。

  而火又达于金也。水达于木。则阴乘阳以升。火达于金。则阳御阴以降。(凡实至秋冬而紫赤者甚多。惟合于叶之染饭色青。乃为阴升阳降耳。)宜其变白却老。为修真家所须。

  

  紫荆皮

  高树柔条。春开细碎紫花。花罢叶出。至秋子熟。圆小如紫珠。皮梗及花。气味功用并同。

  味苦。气平。色紫性降。入手足厥阴血分。主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汁服)通小肠活血行气。解毒消肿。散痈疽喉痹。治妇人血气疼痛。经水凝涩。下蛇虺虫蚕狂犬毒。(并煮汁服)冲和膏。(杨清叟仙传方)治一切痈疽发背流注诸肿毒。冷热不明者。紫荆皮炒五两。

  独活去节炒三两。赤芍炒二两。生白芷一两。木蜡炒一两。为末。用葱汤调。热敷。葱能散气血。得热则行也。疮不甚热者。酒调之。痛甚者。筋不伸者。加乳香。此方温平。不偏寒热。紫荆皮乃木之精。破血消肿。独活乃土之精。动血止风。拔骨中毒。去痹湿气。赤芍乃火之精。生血止痛。木蜡乃水之精。消肿散血。(同独活能破石肿坚硬)白芷乃金之精。生肌止痛。盖血破则不硬。血动则不壅。血生则不死。血散则不凝。数者合而奏效乃神也。上方以菖蒲换木蜡。并治偏正头风肿痛并眼痛。敷法同。妇人血气。紫荆皮为末。醋糊丸樱桃大。每用酒化服一丸。鹤膝风挛。紫荆皮三钱。老酒煎服。日二次。发背初生。一切痈疽皆治。紫荆皮为末。酒调箍住。自然撮小不开。内服柞木饮子。乃救贫良剂也。

  〔论〕 紫荆木皮花实皆紫。其入营而效用可知。第诸味之活血者。多属辛温。其解毒者。多属苦寒。兹味活血而解毒。则非苦寒。亦非辛温。本草谓其气平。平即凉也。或者尤切于解毒之用。濒湖取蜀产味苦如胆者。以苦主涌泄故也。活血解毒功能并奏。则血瘀而有热者。用之诚宜。

  〔修治〕 入药以川产。紫色而浓味苦如胆者。为胜。

  

  柞木

  即凿子木。可为凿柄者。心理皆白。叶小而有细齿。光滑而韧。经冬不凋。其木及叶丫。

  皆有针刺。

  皮

  味苦酸涩。气平。性善达下。主利窍。治黄胆。(烧末。水服方。寸匕。日三。)难产催生。疗鼠 。黄胆因湿热郁于肠胃而发。此药苦燥湿。微寒除热。下走利窍。则湿热皆从小便出矣。同鱼鳔人参千里马(草鞋底当脚跟剪切草)百草霜牛膝白芷当归益母草。为催生圣药。难产催生。柞木饮。不拘横生倒产。胎死腹中。屡效。用大柞木枝一尺。洗净。大甘草五寸。并寸折。以新汲水三升半。同入新砂瓶内。三重纸封紧。文武火煎至一升半。待腰腹重痛坐草时。温饮一小盏。便觉下体开豁。如渴。又饮一盏至三四盏。下重便生。更无诸苦。

  切不

  叶

  主治肿毒痈疽。柞木饮。治诸般痈肿发背。用干柞木叶干荷叶中心干萱草根甘草节地榆各四两。细锉。每用半两。水二碗。煎一碗。早晚各一服。已成者。其脓血自渐干涸。未者。其毒自消散也。忌一切饮食毒物。

  

  鬼箭羽

  又名卫矛。齐言箭羽为卫。是物干有直羽。若矛刃自卫之状。而燔之遣祟。故名。生山石间。小株成丛。嫩条上有羽如箭。

  味苦酸涩。气寒。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除邪杀鬼毒蛊疰。治中恶腹痛。妇人血气大效。通月经。破症结。止崩带。杀腹脏虫。及产后血绞腹痛。古方治恶疰在心。痛不可忍。有鬼箭羽汤。又卒暴心痛。忽中恶气毒痛。大黄汤亦用之。(颂)

  凡妇人产后血晕血结。或聚于胸中。或偏于少腹。或连于胁肋。四物倍当归加鬼箭羽红花去胡索各一两。为末煎服。

  〔论〕 本经鬼箭羽。似专功于女子之血分。苏颂所述古方。更似专功于恶疰及中恶气之毒以病于血者。第方书治女子经闭。有牡丹皮散。而治男子胀满。有见 丸。则固非专治女子血病也。大抵其功精专于血分。女子以血为主。较之取效于男子更为切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