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草述钩元 » 本草述钩元全文在线阅读

《本草述钩元》卷八/芳草部

关灯直达底部

  当归

  陕蜀秦汶诸州多栽莳为货。以秦产头尾圆色紫气香肥润者。为马尾归。最胜他处。

  尾大头粗色白坚枯者。为 头归。止宜入发散药。二八月采根。(濒湖)川产者力刚而善攻。

  秦产者力柔而善补。(韩 )头止血。尾破血。(凡药根升而梢降。根在上。梢在下故也。血下脱者。其根能引之上行而止息。血凝涩者。其梢能引之下行而破散。)身和血。若全用。

  一破一止。亦和血也。使头是一节硬实处。使尾是尖细处。(凡根 身半以上气脉上行。身半以下气脉下行。然则治上当用头。治中用身。治下用尾。通治全用。匪独当归为然。他如柴防芩桔皆是。洁古)

  根甘而苦辛温润。气浓于味。可升可降。阳中微阴。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经血分。按诸本草。一主养血。如温中补诸不足。润肠胃筋骨皮肤。女子漏下绝子。胎产备急。血虚及气血昏乱。服之即定(男子亦然)之类。一主和血。如止热痢腹痛。女子沥血腰痛。除血刺痛及齿痛。又温疟寒热之类。一主活血行血。如诸恶疮疡。跌仆血凝。并湿痹风证挛蜷。与客血内塞。宿血恶血瘕癖之类。证治不能概定。惟在引用合宜。当归味苦。气温。臭香色紫。

  当入心为心之使药。并入血分气分。若只判入血。便失当归本来面目矣。盖血无气煦。则不能营运经隧。灌溉周身。此味助气之用。益血之体。其宣扬帅气。能使气血邪气各归于所当归之地。故名。(此段血中有气 之颐)诸血皆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故仲景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用当归之苦温以助心血。(无己)此品为治血补虚。决取立效之药。

  古方用疗产后恶血上冲。取效无急于此。凡气血昏乱者。服之即定。(陈承 以上二段养血)

  凡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之甘温能和血。辛温能散内寒。苦温能助心散寒。使气血各有所归。

  (张元素)能逐瘀血。生新血。使血脉通畅。与气并行。周流而不息。(虞抟 以上二段和血行血)全用。同人参黄 则补气而生血。同牵牛大黄则行气而破血。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好古 合下三段随引用以归血)血虚以人参石脂为佐。血热以生地条芩为佐。不绝生化之源。(韩 )其气疏畅无定。随所引药而为用。合川芎细辛之类。治血虚头痛。眼痛齿痛。合诸血药。入薏仁牛膝下行。治血不荣筋。腰痛足痿。合人参川乌乌药薏仁。

  能荣表。治一身筋寒湿毒。合芍术地黄。能养血滋阴而补肾。合芍药木香。能和肝而止痛。

  治痢。合鳖甲柴胡。定寒热而除温疟。合远志枣仁。则养心定悸。(门)同酒制黄连。可治心血虚热。入四物汤。主妇人血分百病。加炒干姜炒黑豆泽兰牛膝益母草蒲黄。治产后百病。

  同川芎人参。治难产及倒生。同红花牛膝益母草蒲黄。治产后血上薄心。同地黄芍药白胶续断杜仲。治血闭无子。同桂枝术菊花牛膝主痹。同牛膝鳖甲橘皮生姜。治疟在阴分。久不止。

  同枣仁远志人参茯神。治心血虚。不得眠。同黄 二地芩连黄柏。治盗汗。同荆芥白芷川芎地黄。治破伤风。同牛膝杜仲续断地黄鹿角屑桂。治一切折伤 跌。挫闪作疼。同地榆银花滑石红曲。治滞下纯血。里急后重。凡伤胎去血。及产后崩中。金疮拔牙。一切去血过多。

  心烦眩晕。闷绝不省人事。当归二两。川芎一两。每用五钱。水七分。酒三分。煎七分。

  热服。日再。内虚目暗。补气养血。用当归生晒六两。附子火炮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温酒下。名六一丸。大便不通。当归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汤下。室女经闭。归尾没药各一钱。为末。红花浸酒。面北饮之。一日一服。堕胎下血不止。当归焙一两。葱白一握。每服五钱。酒一盏半。煎八分。温服。产难胎死或横生倒生。用当归三两。

  川芎一两。为末。先以大黑豆炒焦。入流水一盏。童便一盏。煎至一半。分为二服。未效再服。产后中风。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螈 。当归荆芥穗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酒童便各少许。煎七分灌之。下咽即有生意。

  〔论〕当归味始甘。次苦。次辛。又复有甘。辛味烈。而甘则有始终相成者。夫甘为土味。乃气血生化之地。甘归于苦。苦火属心。归于血之所主也。苦而有辛。金味属肺。因肺贯心脉以行呼吸。为血之所使也。夫血原于水而成于火。本肾脉之至肺。由肺而乃入心。是金合于火以孕水也。火因金而和于水则气化。金孕水而亲于火则血生。此辛继于苦而味为最烈也。至其始便得甘者。即所谓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者。是终仍有甘者。即所谓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蒸精液。化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者。是合而绎之。肺合于心而气化。为血脉之所由始。肺合于脾而血化。为经脉之所由通。海藏判为血中气药者。以血所不足处。即有血之生气以裕之润之。血所乖阻处。又有血之化气以和之行之耳。(如酒蒸治头疼等证。是宜于上也。酒煎治小便出血等证。是宜于下也。酒调末和心腹刺痛。是宜于中也。又如治在肠胃。则主热痢刮疼。治在经络。则主中风挛蜷。治在筋骨。则主疼痛。治在皮肤。则疗风癣。惟所主而使之。咸有所归焉。)人身气原于肾。而血乃原于心。是阳中生阴也。惟秦归禀金气独浓。全得阳中生阴之化。原为血中气药。合于熟地。则能补髓。四物汤有因时加法。曰。倍当归以迎春气。倍川芎以迎夏气。倍芍药以迎秋。

  倍地黄以迎冬。用当归以生一阳。用芍药以生一阴。是当归之甘苦辛而温。可喻春生和气。

  岂非血中履端之始乎。要知血原于水。而成于火。火为心气。固阴阳合和而化之真气。非偏于阳者也。偏于阳则有血虚而阳炽之病。血亦不得所归矣。识此然后可以尽当归之长。

  缪氏云。辛温行走。性润滑肠。又其气不宜于胃。故胃薄溏泻者。并忌。血热者不宜。

  即产后胎前。亦须慎用。

  〔修治〕择肥润不枯燥者用。上行酒浸一宿。治表酒洗片时。血病酒蒸。有痰姜制。若入吐衄崩下药中。须醋炒过。少少用之。多则反能动血。

  

  芎

  种莳者根形块大。实而多脂。山生者细瘦辛苦。蜀产。名川芎。形块坚重圆实。色黄不油。如雀脑。嚼之甘辛(其味甘辛。于用方合。)者上也。治血虚胎产病俱优。焦枯者不用。西芎产关中。色微青。专疗偏头痛。如产后血虚与气虚者。俱不可服。其实大坚重。内外俱白。锉之成片者。亦西芎也。不入药。台芎产浙江台州。止以散风驱湿。抚芎产江西抚州。小而中虚。惟开郁散气宽胸走经络之痛。皆非血虚所宜用。

  根味辛苦。性温。气浓味薄。浮而升。阳也。少阳本经引经药。入手足厥阴气分。生温熟寒。(李当之)白芷为之使。畏黄连。主中风入脑。头痛血虚。头痛面上游风。胁风痛。

  疗诸寒冷气。心腹坚痛。寒痹筋挛缓急。破症结宿血。养新血。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

  补风虚。开郁气。行滞气。燥湿止泻痢。蜜丸治风痰。并一切痈疽诸疮肿痛。长肉排脓。更治妇人血气诸病。(诸本草)方书治目疾及耳鼻唇齿喉舌髭发。中风眩晕。中寒。伤湿伤劳倦郁。往来寒热疟。破伤风螈 。振颤痫痉。颈项强痛。虚劳自汗。盗汗虚烦。循衣撮空。

  谵妄惊悸。健忘不得卧。不能食。喘厥咳嗽呕吐。喑。鼻衄耳衄。吐血蓄血。溲血下血诸见血证。心痛胃脘痛腰痛。香港脚鹤膝风。着痹痛痹行痹。消瘅黄胆。痰饮水肿。胀满泄泻。滞下脱肛。大便不通。淋疝。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助清阳之气。去湿气在头。故治诸经头痛。

  (洁古)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

  厥阴吴萸。少阴细辛。(东垣)又头痛甚者。加蔓荆子。顶与脑痛。用川芎。头顶痛加 本。

  若有热者不能治。别有清空之剂。(此二条专治风寒头痛)芎 血中气药。扁鹊言。酸以其入肝也。(仲淳)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以辛散之。故气郁者宜之。(濒湖)味辛气温。但能升散。而不能下守。血贵宁静。不贵燥动。四物用川芎以畅血中之气。使血自生。非谓其能养血也。即痈疽及诸疮肿痛药中多用之者。以其入心而能散火邪耳。(丹溪)

  又郁在中焦。须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气升则郁自降。故抚芎总解诸郁。直达三焦。为通阴阳气血之使。治湿泻药中。每加麦曲芎 。其应如响。(即左传治河鱼腹疾意)血痢已通。

  而痛不止者。乃阴亏气郁。加芎为佐。气行血调。其病立止。合四物。加荆芥白芷白术甘草。

  治破伤风。冬月加桂枝。同当归地黄芍药干漆延胡五灵脂京三棱牡蛎粉。治血瘕。同白芷茜根黄 银花生地。能排脓消瘀血。同甘菊当归地黄天冬白芍炙草。专主血虚头痛。火盛者加童便服。同归尾桂心牛膝。治子死腹中。同续断熟地白胶杜仲山萸五味人参黄 枣仁。治血崩久不止。风热头痛。川芎一钱。茶叶二钱。水一钟。煎五分。食前热服。风热上冲。头目眩晕。或胸中不利。川芎槐子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用茶清调下。胸中不利。以水煎服。

  首风旋晕。及偏正头疼。多汗恶风。胸膈痰饮。川芎一斤。天麻四两。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嚼一丸。茶清下。崩中下血。昼夜不止。千金用川芎一两。清酒一大盏。煎取五分。

  徐徐进之。圣惠加生地汁二合。

  〔论〕芎 三月生苗。禀春气已深。故温。至八月始于根下结芎 。而以九十月采之。

  后时则虚恶。是又得金气之全者。故其味由甘而辛。辛胜甘劣也。夫气禀于温以生。而味结于根下者。又辛甘之阳。所以气浓升浮。合于人身天地之肺而至于极上。故兹物能畅真气。

  亦即过用能散真气也。遍阅方书主治。大抵能达阳于阴中。即能贯阴于阳中。始终在血分畅其气者。故海藏专以益肝为言。而曰搜肝风。补肝血。润肝燥。却又言补风虚者。以血脏原属风脏。惟能达阴中之阳。则风化斯行而诸寒冷气自散也。明于阴中之阳不化。可以悟诸血证之治悉本风虚。明于风虚之义。又可以悟肝风并肝血虚肝气燥之故矣。抑何以并入手厥阴气分。盖肝之上行而媾于肺。肺即媾于肝而下行。其下行者乃合于足厥阴同气之心包络以生血焉。总以全肝之用而已。人身清阳能升。浊阴能降。此气化血生之原也。芎 上至巅顶。

  下至血海。不惟握升降清浊之枢以为化原。实能由风脏血脏之化机以为生育。故治血虚头痛为圣药。至于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以及吐衄溺血。皆可推风虚之义以治之。惟风氵㸒者不任受耳。总之。阳陷阴中及阳不能畅阴之证。此味乃所宜投。如下之阴虚不守而阳僭于上。及上之阳盛而阴不能为之主者。妄投适以滋害。宁止于久服乃散真气哉。(用川芎止欲其畅阴。不可用之虚阴。畅阴虚阴之异。粗工多不致察。)芎 之治。在目为最。即头痛犹次之。以肝开窍于目。而人身六气之首。惟风司之。肝固风脏。又即血脏也。本此风升之元气。以达阴中之阳而上行。(此经所谓通天者生之本也)即俾阳中之阴皆畅。而血和于气以化。是所谓目得血而能视者也。(玩此则于补风虚之义更畅)更取消瘅之肾沥散以为肾气虚损者。用磁石为君。却以芎 及麦冬为臣。其他益阴气滋阴血之味止为佐。可知元气为阴中之阳。而芎 之与麦冬为臣者。固就阴中透阳之义也。是则在下行者。必裕阴而乃透其阳以上。在上凡病上盛下虚。火炎咳呕。咽干口燥。发热渴烦。及自汗易汗盗汗者。法咸忌之。(仲淳)骨

  

  本

  五月开白花。七八月结子。其根紫色。

  大辛而苦气温。温能通。苦能泄。大辛则善散。气浓则上升。阳也。足太阳本经药。气力雄壮。通行手足太阳经。并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主太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除风头痛。头面身体皮肤风湿。(东垣曰。治风通用。)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能化小便通血。疗痈疽排脓内塞。与白芷功用相符。宣发藏阴。精明形色。洁齐生物者也。如一阳之上。气浊及血浊而致风头痛。一阴之下。血浊及气浊而致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者。咸可齐之以洁也。(之颐)与白芷同作面脂。既治风又治湿。与木香同用治雾露之清邪中于上焦。(洁古)泄病风客于胃。作虚治不效。用 本半两。苍术一两。分二服。煎饮即止。以本能去风湿故耳。( 本为太阳经药。何以入胃去风。盖心肺胃统主上焦元气。东垣曰。

  心与小肠。乃脾胃之根蒂。故此味入小肠。即用以治胃风耳。非更入阳明经也。)大实心痛。

  已用利服。水煎温服。(味此则手太阳达心火之气化。上会于督。下合于胃者。不止谓其祛风。义固可参)调养老人方。生熟地黄各五两。雌雄何首乌各十两。川椒十两。牛膝五两。干山药五两。肉苁蓉五两。枸杞子五两。大黑豆一升。 本十两。法制丸服。(此方多滋阴药。而必用 本。其义可参。)一妇冬受寒。至春而巅顶并左后脑痛。此原病于足太阳寒水。寒久化热。郁而上行。以病于手太阳。因风升之化不达。而病亦在足厥阴也。经所谓过在巨阳厥阴者。诚然。诊其脉手太阳热甚于风。足厥阴热胜于湿。心有微热。脾肺亦有郁热。用酒片芩二分半。酒枯芩分半。蔓荆子二分半。防风分半。萸连二分半。柴胡三分。 本三分。升麻二分。川芎二分。酒黄柏三分。归身三分。木通四分。牛膝三分。水煎一服愈。(此止治手太阳而微兼肺。以肺固主气。而上焦合而营诸阳。则归于手太阳之气化也。并治足厥阴者。

  以风升之去。不必多治他经也。详此以明巅顶之病。不尽从乎寒者温治耳。)凡阳虚而易受风邪以致头痛者。一受风邪则阳气益郁而化热。因阳气之郁而营气遂不得流畅。甚者血分亦以伏热。

  论有郁邪。则补阳不可矣。然欲清热。则固病于阳之虚也。其热愈清而愈郁。即阴血愈不畅。

  不得已以本。则一举而三善备。一阳虚者。似补而非补也。一阳之郁者。即阴之滞者。清之皆可达也。

  一热可葛三分半。姜连分半。酒炒黑栀子二分半。酒丹皮三分。防风三分。橘红三分半。半夏三分。

  赤苓四枝。

  〔论〕羌活 本。通行手足太阳经。而各有专用。夫手足少阴之脏。各有太阳为之府。

  所以达水火之气也。虽曰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然水火之主。固有攸分。(羌活是于水中达阳。 本乃于火中化阴。所谓阳者。水中之火也。所谓阴者。火中之水也。) 本入手太阳。

  能经秉风穴为手三阳足少阳之会。是诸阳之在天者在手太阳。本君火之主。亦司气化之权也。)

  治在火中之元气。与羌活治在水中元气者不同。虽皆治寒湿为病。但羌活本于水气以达之。

  本则本于火气以化之。(本经故首主疝瘕及阴中寒肿痛腹中急。而甄权又谓其能化小便通血也。)缪氏所以致慎于温热诸证也。其除风头痛。乃阳虚而风邪乘之。或阳虚而化风。以此味能于阳中宣其气化。(观好古所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可见。)非阴虚而风实者。所可投也。其治风湿。亦本阳虚。盖阳虚化风者。气之浮而不守也。阴不得阳则不能化。因亦化湿。所谓卫气虚致营气不化者是。若夫由热化湿者。未可投也。(此味治阳虚之风。非能补阳也。但使阳之虚者。不致郁而不达以为风耳。大抵阳虚则阴实。非阴之正气实。乃阳中不化之浊气归于阴也。故未着于有形则化风。着于有形。则如女子疝瘕等证。斯义最宜熟审。

  )至于寒郁本经而头痛。 本固不可少。但亦有别处。如寒自上受而郁于此经。则宜散以此味之辛温。若寒自下受郁久而化热。郁热上行以致巅顶痛者。则宜辛凉以清气分之火。更佐风药而入兹味为引经。若由上焦心肺胃诸热归于手太阳气化之腑以为头痛者。其可混投乎哉。就 羌气味以为区别。羌活先苦后辛。苦多辛少。是苦先至地而辛少者。次合气之温以升。其用本在足也。 本先辛后苦。辛多而苦不敌。是辛先至天。苦更合于气之温而不即降。

  其用本在手也。惟上焦之阳气得化。则自导阴而下。故能主疝瘕阴肿诸证。况 本先极其辛。辛极而徐散。乃见苦味。苦味亦重。是即自上达下之验也。

  凡温病头疼。(发热口渴或骨疼)及春夏阳证头疼。并产后血虚火炎头痛。皆不宜服。(仲淳)

  〔修治〕去芦。水洗切。

  

  白芷

  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宜以处暑日采之。

  根味纯辛微苦。气温香烈。气味俱轻。升多于降。阳也。手阳明引经本药。同升麻则通行手足阳明经。亦入手太阴经。(色白味辛。行手阳明庚辛。性温气浓。行足阳明戊土。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凡所主病不离三经。)治中风寒热。正阳明头痛。(逆厥头痛。加而用之。挟热而项生磊块者尤宜。)肺经风热。解利手阳明头痛。及眉棱骨痛。颈项强痛。两胁痛。头风眩晕。疗风邪。久渴呕吐。及破伤风。大肠风秘。(以上内外风邪之治。以下和气活血不一之治。)水肿积聚。行痹痛痹着痹。腰痛心腹血刺痛。治女子血风眩晕。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沥血腰痛。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治诸疡外散乳痈背疽。内托肠风痔 。排脓消毒。长肉生肌。治目病最多。鼻(同辛夷细辛用)齿耳病亦不少。(其气芳香能通九窍)总取其纯阳上升。或以治风。或以和气。或以活血。楚辞以芳草比君子而言为多。即白芷也。具春生发陈之气。洁齐生物者也。合从青阳高明之上。一阴隐僻之下。

  对待污浊者。齐之以洁。如女子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此一阴之下。血浊及气浊也。长肌肤即洁肌肤。浊以气洁。则气精于肌也。泽颜色即洁颜色。浊以血洁。则血华于色也。(之颐)丹溪治 疝剂中有白芷。同苍术神曲以散水。同甘菊细辛 本决明子蒺藜子荆芥穗辛夷。

  治头风侵同芍地归 杜仲续断白胶香附益母草。主漏下赤白。加牛膝。主血闭阴肿寒热。同贝母漏芦连翘银花夏枯草蒲公英紫地丁橘皮。消乳痈结核。同黄 甘草茜草皂角刺银花赤芍生地夏枯草。排脓止痛消痈肿。同白芍。治痘疮作痒。及皮肤搔痒。都梁丸(王定国病头风痛。至都梁求杨介治之。投三服愈。故名。)香白芷一味。洗晒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荆芥汤化下。治头风眩晕。女人胎前产后。伤风头痛。及血风头痛皆效。风寒流涕。

  香白芷一两。荆芥穗一钱。为末。腊茶(闽之建宁北苑茶名腊茶。性味与诸产略殊。)点服二钱。胎前产后虚损。月经不调。崩漏。及横生逆产。用白芷百草霜等分。为末。以沸汤入童便同醋调服二钱。(丹溪加滑石。以芎归汤调之。)乳痈初起。白芷贝母各二钱为末。温酒服。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分。为末。米饮服二钱。排脓方。治带下肠有败脓血。淋露不已。

  腥秽殊甚。渐致脐腹冷痛。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白芍枯矾各半两。为末。以蜡化丸。梧子大。每空心及食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脓尽。乃以他药补之。有人被蝮伤昏死。一臂如股。少顷。遍身皮胀黄黑色。一道人以新汲水调香白芷末一斤灌之。觉脐中然。黄可见白芷秉阳明之盛气。凡阴蚀之邪干于阳明者。自能除之。

  〔论〕人身手足太阴。各有阳明为之府阳明者。两阳合明也。经又言。两阳合明。故曰明。白芷具春生发陈之气。应于夏气而蕃秀。其子结于伏后。其苗枯于立秋。正合于两阳合明而秉其盛气。故一切阴蚀之邪干于阳明者。皆能除之。夫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胃为气血之海。此味既合于正阳明而入其经矣。有何风寒之邪不散于气分。并血分之阴结为污浊者。

  不能解利乎。或疑气分之药何以并入血分。不知两阳明原从两太阴而透者。是以阳之合明。

  即其阴之毕畅无等待也。白芷即禀夏气而芳洁。自应合阳明之体用以为功。故其气之洁以齐者。即阳中之邪(风也)亦尽祛之。况于阴中之浊而不先致其洁齐乎。观于以当归为使可见矣。顾其气味如是。何复治头痛之挟热者。夫天地之气。至夏而阳盛。此气化应然。初非偏至之戾气也。况白芷纯辛。而苦味甚少。与他物之纯从火化者原难同论。惟纯阳之气。凡病因于火热。概难独用之。(即石膏散之合芎芷以治头痛。可以类推。)至于女子漏下及胎漏滑落。非借此味为补养。但秉阳明之正气以为解利。与破气通血者。自是不同也。白芷为手阳明本药。又通行两阳明经。亦入手太阴经何也。盖人身阳气。胃有谷气以充之。即有肺以主之。更即有大肠以收之。(白芷立秋则枯。应收气也。)此味纯阳。故其致阳明之气者。有始有卒。安得不通三经以明其用乎。阅方书治痹。概用于下焦腰膝之病。非胃气之能致于三阴三阳。而肺为主以达天气。即归于大肠之收降以达地气乎。(气归原。然后大肠司收气。以气得至于肾肝之分。而肾固开窍于二阴也。)

  缪氏云。性升而温。呕吐火逆者。禁用。漏下赤白。有由阴虚火炽而血热者。亦忌。痈疽已〔修治〕白色不蛀者良。入药微焙。治女子漏下等证。宜炒黑用。近时用锻石蒸煮。或拌锻石曝晒。为不易炷。并欲色白也。不特失其本性。而燥烈之毒最深。用时无忽。

  

  芍药

  入药宜白花单瓣之根。气味全浓。根之赤白。亦随花之赤白。近用赤芍。多于白芍中寻取。白味有酸。赤味有苦。此其分辨处。今市肆一种赤芍。不知为何物草根。疡科儿医多用之。为害殊甚。别赤白法。白根固白。赤根亦白。每根切取一片。各以法记。火酒润之。

  覆盖过宿。白根转白。赤根转赤矣。

  根味酸苦平。气微寒。可升可降。阴也。为手足太阴行经药。入肝脾血分。白补而赤泻。

  白收而赤散。大都白者制肝补脾。陡健脾经。赤者调胃行肝。大利肝经。(成无己)芍药时值闭藏。便行甲坼。一脉生阳。透机极早。世但称其酸敛降火。而不知主治邪气入腹闭拒成痛。力能从中开发。逐邪内出。至涤除血痹。入破坚积疝瘕。更利小便。何一非收而行之之效哉。(之颐)

  〔论〕白芍味酸。本为肝剂。而于脾最切者。以脾之主在肝也。既为脾之主。则即为肺之用。子母相生。肝又以肺为主也。但白者由肝而效肺之用。主气主收。赤者由肝而效心之用。主血主散。总皆不离乎脾也。

  白芍主治 酸寒收阴。酸苦泄肝。安脾肺。收胃气。(利胃气不通)理中气。敛逆气。

  和血脉。固腠理。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治风退热除烦。止下痢腹痛后重。(凡泄病久而亡阴。投他寒剂则益剧。惟以白芍收阴气而除虚热。则自奏效。)

  及血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东垣)能去土中之木。引他药入脾阴而助生化之气。得甘草则甲己相合。而木从土化。所谓去土中之木也。泻脾补肝。故能陡健脾经。收脾经之阴气。阴气既收则火退。故又泻脾火。(白芍何以专泻脾火。盖收阴即所以召阳。阳归阴中。而邪火自散。脾补气。同当归补血。同甘草止腹痛。(凡痛而急缩。甚或两足不能伸。乃木侮土也。虚痛本属脾。脾虚则肝乘之。白芍泻肝邪。更专补中焦脾气。是以取效。)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疹。同姜枣温经散湿。(濒湖)佐柴胡丹皮山栀。则泻火而除热燥。佐生姜肉桂干姜。

  则温经而散寒湿。恶寒腹痛。则加桂。恶热腹痛。则加芩。酒炒为君。佐以炙甘草。为健脾最胜之剂。能治血虚腹痛。同黄连滑石升麻人参甘草莲肉扁豆红曲干葛。治滞下如神。同四君肉蔻橘皮车前子。治脾虚泄泻。酒炒白芍二两。炙甘草二钱。莲子去心五十粒。水煎。治痘疮有热作泻。热甚。加酒炒黄连一钱。君白芷炙甘草。治痘疮血虚发痒。同荆芥防风生地黄炙草。治肠风下血。同当归地黄牛膝炒黑干姜续断麦冬五味。治产后血虚发热。同黄防风。治表虚伤风自汗。有以芍甘二味治消渴九年久病。服七日顿愈者。此中消也。芍甘补脾阴。和胃阳。洵能治之。衄血咯血。白芍一两。犀角末二钱。半。为末。新汲水服一钱匕。

  血止为限合。入酒五合。再煎七合。空心。分两服亦可。为末。酒服二钱。经水不止。白芍香附熟艾各一钱半。水煎服之。赤白带下久不瘥。白芍三两。干姜半两。锉熬令黄。捣末。空心水饮服二钱匕。日再服。

  〔论〕白芍酸苦微寒。固当属阴。第在阴极之时而生。(芽生十月)阳升之会而长。是阴中有土。故又气平而入脾也。(东垣言中焦用白芍则脾中生阳即此意)人身脾与肾肝。同居于下。

  以奉地气。犹胃与心肺。同居于上。以布天气。白芍所禀。正合于肾之阴。肝之阴中阳。以归于脾。而络于胃。夫脾不得肾肝之阴气。则胃无所本。以致于心肺。经所谓至阴虚天气绝是也。惟阴致之阳。胃故能纳。阳合于阴。脾故能化。能纳能化。乃得致水谷精微之气。上合膻中空气以注于肺。而后心肺胃布其天气以下济焉。所以脾胃为中气也。其能理中气。又云安肺者。以天气为病。(六氵㸒七情皆有)阳易伤。阴阳盛。则阴即为之耗。阴耗则阳亦无所依。白芍本阴气而收脾之阴。即能收胃之阳。故胃阳亢而肺阴不降者。此味收阴和阳。上接乎肺燥。即所云敛逆气。并治善噫及肺急胀逆喘咳。皆不外是。)至若本肾肝之用以致于脾。而又曰泄肝。于义何居。盖肝为阴中之少阳。阴虚而阳实。故肝邪盛。本肾肝之阴以致于脾者。

  还以以安脾。所谓损其肝者。缓其中。)脾肺俱安。则中气理。(所以疗皮虚中满及心下痞)中气理则血脉和。而肝虚可足矣。(经曰。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靖。经气不为使。即此反而绎之。则脾肺安。中气理。而经气固为使矣。)总之。脾阴足而万邪息。此味独主收脾阴气。

  遂积疝瘕)除(血脾)散(恶血)逐(贼血)通(顺血脉)消(痈肿)之治。(治脏腑壅气)

  其义似与酸收相机以阐其功。而非谓其入机。盖欲达未达之气化。阴有余地而为阳守。而阳还有节制以为阴用。是其出于地中者。即伸而得屈。故其际于天上者。由屈而得伸。使阴中之阳暴出于阴。则阳中之阴易离于阳。阴阳不相依而气化病。渐至相离而气化危矣。试参洁古固腠理一语。

  不可悟阳之充于极表者。阴亦不得相离乎。然则本经别录甄权所云。乃其功之所及。而洁古所云收阴气泻肝。收胃气安脾肺。正其体之所存。兼以用之所行也。抑又谓气虚寒者。禁用芍。是说信否。曰。阴能育乎阳。而阳郁者以升。阳为主。此味在所当忌。若阴不能育乎阳而阳亢者。则以收阴为主。此味正所急需。但气虚者多由耗散其阴中之阳。(是以着痹用黄多以白芍佐之)补阳而投此。以为阳之主。谁曰不宜。

  寇氏云。气虚寒者避之。古人言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修治〕冬月必以酒炒。下痢腹痛必炒用。惟后重者不炒。产后欲用。亦须以酒炒之。

  (丹之湿。而化以命门真阳之气也。是亦为胜湿之剂。

  赤芍主治 通顺血脉。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通月经。去肠胃湿热。利膀胱大小行内停之湿。(希周)同橘皮藿香木瓜甘草。治中恶腹痛。同芎归生地红花白芷荆芥。治破伤风发热疼痛。同归地牛膝延胡山楂泽兰红花五灵脂。治初产恶露不下腹痛。冬月加肉桂。

  同银花白芷穿山甲紫地丁夏枯草生甘草茜草。消一切痈肿。同归地延胡香附青皮。治经阻。

  腹痛加五灵脂蒲黄。能散恶血。逐败血。

  〔总论〕芍根赤白。随花之色。同禀天地之阴。同兼甲木之气。同致之于脾。但其色赤者之统于金也)金主收敛。故专入气分以收之。要皆肝以为体。脾以为用。白者由木媾金而有酸。

  因血之用。赤者由血分而致气之用。是皆不外脾也。凡病阴虚而阳亢者。则投白芍。取其收阴和阳以补之。阴实而阳郁者。则投赤芍。取其升阴导阳以散之尔。

  缪氏云。赤芍能破血。凡病属血虚。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痈疽已溃。并不宜服。

  〔修治〕各以竹刀刮去皮并头。锉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二芍同)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药以醋炒。

  

  牡丹皮

  根皮味辛而有苦。气寒。阴中微阳。入手厥阴足少阴足厥阴经。治血中结气。行血中伏火凉血。(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故入血分而凉血。)除烦热。和血生血。安五脏。

  治神志不足。中风螈 。惊痫邪气。风噤癫疾。通关腠血脉。除风痹。主寒热。(寒热者阴虚血热之候也)疗无汗之骨蒸。衄血吐血。消扑损瘀血。去肠胃留血。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痛。治胞下胎。及天行痘疮血热。(诸本草)丹皮入手厥阴足少阴。故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阴手少阳。故治有汗之骨蒸。(洁古)盖地骨皮为气分之剂。其所治者由阴中阴之热。以郁阴中之阳气而薰蒸于表者也。所入足少阴手少阳是也。丹皮为血分之剂。其所治者由阳中阴之热。以沉于阴中阴之血而煎熬于里者也。所入手厥阴足少阴是也。然须与青蒿子天麦门冬沙参地黄五味枸杞牛膝之属同用。始得其力。能泻阴胞中之火。故四物汤加之。

  治妇人骨蒸。(洁古)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肾气丸用之以治神志不足。

  (又)心虚肠胃积热。心火炽甚。心气不足者。以丹皮为君。(东垣)能行结气。(气之结于血中者。其伏火。即结气所化也。)而固真气。去瘀血而养真血。(结气行而瘀血化。能化则能生。故得谓之固真气。养真血。)为滋阴养血必用之药。(嵩)血之所患者火也。能泻阴胞之火。故吐衄必用。能引血归肝。故呕吐血必用之。入清胃散。治阳明胃经血热齿痛。

  〔论〕丹皮入手厥阴足少阴。故能泻阴胞中之火。夫阴胞乃关元血海。上与心胞络紧相应者也。经曰。胞络者系于肾。又曰。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先哲释曰。胞即子宫相火之所在也。心主血脉。君火之所居也。阳气上下交通。故胞脉属心。而络系于肾之胞中。是则兹物能泻阴胞中之火者。非由手厥阴足少阴所专主乎。顾又云血中伏火者何也。盖六氵㸒七情。

  或阴所化。总而名之曰阴胞中之火也。兹物丹色。合于主血之心。其气寒。合于离中之坎。其味辛而有苦。合于金火之合德。离含坎火。得金则归心包络而生血矣。辛散苦泄。更并于气之寒。则降令行而阴引阳以下。胞之脉通矣。(其所散所泄者。乃血中之戾气。故即为之除瘀和血也。)火得水而胞脉通于心。水得火而胞络固于肾。是为阴胞火泄而神志俱补也。盖火之精为神。每苦于离中之坎不足。水之精为志。每苦于坎中之离不足。如上下相召以相益。

  则此品庶几有之矣。至其能疗肠胃积热者。以心包络与胃口紧相应。固由心而及之耳。抑后学更取重于足厥阴肝。其理然欤。曰。此味入手厥阴足少阴而和其血之原。夫一阴肝固为独使。而行其生化之机者。使上之心包络。阴并于阳则肝无以奉其下降之阴。气亦由阴伤化火矣。如下之血海。阳乘乎阴则肝无以达其上升之阳。气亦因阳郁化火矣。谓足厥阴不与之同病也可乎。但求其所入。则由心入肾。不先责之为使者耳。夫本经所治寒热。中风螈 惊痫。

  固血之正未可忘乎其源也。(直入阴中而散伏火。伏火散则血自行。非如他药之兼辛温而逐瘀以行者。其最能引血归肝。职是之故。)冲任督皆起于胞宫。胞即所谓胞门子户。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即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可以知气化血。血化精之义矣。肺阴下降入心。然后气能化血。心气下降入肾。然后血能化精。盖气化血者。金为火用也。血化精者。火为水用也。皆还其所自始也。火为水用。又何以赤化白。盖水中有金。金气不至于水中。是肺气不归命门。则亦不能化也。夫火中得金而液化血。水中得金而血化精。故元门炼取水中金。

  又曰。气盛则精盈者此也。

  缪氏云。功归凉血。如血病于寒涩者。似难概用。能行血。凡血崩及经行过期不净。忌与行〔修治〕择根如笔管大者。以铜刀劈破。去骨切片。阴干。酒拌蒸三时。日干用。

  

  木香

  本名蜜香。(香气如蜜)昔人谓之青木香。后因马兜铃根呼为青木香。(其治疗冷热相殊)乃呼此为南木香广木香以别之。又名五木香者。一株五根。茎五枝。枝五叶。叶间五节故也。烧之能彻九天。草类者从外国舶上来。(一云出大秦国。一云产昆仑。以昆仑来者为胜。此绝不可得。又西番来者劣。)产广州者乃是木类。

  苦甘微辛。其气温热。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中阳也。主治气劣气不足。调诸气。和胃气。行肝气。散滞气于肺。上膈破结气。在中下焦散积年久冷聚块。通行一切气。疗心腹冷痛。呕逆反胃。霍乱泄痢。下及膀胱小肠凝寒为病。又主脬渗小便秘。并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安生姜相佐使。其效尤速。(宗 )除肺中滞气。若治中下二焦气结滞。及不转运。须用槟榔为使。(洁古)苦辛纯阳。治腹中气不转运。助脾又能升降滞气。(东垣)行肝经气。火煨用可实大肠。(丹溪)辛能上升。气郁不达者宜此调之。若阴火冲上。则反助火邪。当用黄柏知母。而少以木香佐之。(又)木香乃三焦气分药。诸气 郁。皆属于肺。故上焦用之。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宜之。大肠气滞则后重。膀胱气不化则癃淋。肝气郁则为痛。故下焦复宜之。(气。破也。安胎也。(海藏)佐清明开发。行药之神。同延胡。治女人血气刺心。痛不可忍。同牵牛雷丸槟榔。杀一切虫。

  佐黄连芍药。治一滞下。惟身热作呕口渴者。勿用。同橘皮砂仁白蔻苏叶。调一切气。及冷气攻痛作泄。大治气滞腰痛。

  〔论〕木香产于南土。气温而味苦辛。纯阳之药也。阳者其精奉于上。何以诸家俱判为降。

  用。升者亦旋为降用。所以能升降滞气也。夫升降不能离乎中土。是物根枝节叶各具中五土数。非秉升降之枢者乎。然则助脾乃其首功。行肝即其次及。以升降神而肝之生化不穷也。

  生化不穷。则何冷气之不行。又何诸气为病之不疗乎。凡物之气。其温热者本升。升乃气之达。寒凉者本降。降乃气之郁。惟兹味禀于温热。乃能纵降而升。即自升而降。正合于阳从地升。复从天降。俾一切寒凉之着。皆无留行。此升降自然之机。不可以破泄真气目之者也。

  就升降又或因寒凉而其气益虚。和以兹味。俾寒凉无伐气之患。如治痢之香连丸。又如治气虚而病肝火者。投此味于苦寒中。其效乃捷。陶氏所由目为引药之精。而缪氏又云清明开发。行药之神也。缪氏云。详其治疗。与今白木香当是两种。今市肆所有。正白木香也。其味辛。其气温。专主诸气不顺而已。肺虚有热者。慎无犯之。元气虚脱。及阴虚内热。诸病有热。心痛属火者。禁用。

  〔修治〕形如枯骨。味苦粘牙者良。凡入理气药。忌见火。入煎药。磨汁内熟汤中服。

  若实大肠。宜面煨熟用。

  

  高良姜

  高良当作高凉。即今高州。汉为高凉县。生内郡者不堪入药。(濒湖)

  根味辛兼苦。气温热纯阳。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温中下气。疗心脾久冷作痛。治内冷腹痛苓佐之。为其解散胃中风邪也。(士瀛)秽迹佛方。凡男女心口一点痛者。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俗言心气痛者非也。用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寒怒兼有。各一钱半。以米饮加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捻。服之立止。霍乱吐利。高良姜炙令香。

  每用钱。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论〕凡辛温辛热之味。温多就土。以土喜暖也。热多就火。同气相求也。辛味胜于温热者。则就金。辛温独胜。即能开滞散结。辛温兼苦。则又散而下行。如良姜之辛温。治冷气吐泻翻食等证。以其辛而兼苦。有下气之功也。人身中土。实司升降之枢。而升降者只是一气。若阳并于阴。则升降之道穷。故即病于中土。或为霍乱。甚则为反胃。其谓良姜能去风冷者。以阳气大虚。则亦病于风。故不止曰风。而曰风冷。惟此能奏功于阳也。

  此味用根。其仁即红豆蔻。红蔻辛热。最能动火伤目致衄。

  缪氏云。良姜辛温大热。惟客寒犯胃而呕逆。及伤生冷致成霍乱者。宜之。如胃火作呕。

  伤〔修治〕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萸东壁土炒用者。

  

  缩砂密

  三四月花开根下。五六月成实。实在根下。仁藏壳内。取密藏之意。故名。八月采者。

  气味完固。

  味辛微苦而涩。气温芳窜。可升可降。降多于升。阳也。入手足太阴阳明太阳足少阴七经。得白檀香豆蔻为使入肺。得人参益智为使入脾。得黄柏茯苓为使入肾。得赤白石脂为使入大小肠。主脾胃气结滞不散。醒脾开胃。益肾和中。行气。散寒饮。消宿食。治胀痞。噎膈呕吐。止冷气痛。疗虚劳冷泻及休息痢。调女子崩中。安胎止痛。(行气故也)除咽喉口齿浮热。(所治皆通行结滞之功)缩砂属土。芳香入脾。和合五脏冲和之气。能引诸药归宿丹田。故补肾药用同地黄丸蒸。取其达下也。(韩 )香达脾。辛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

  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用为向导。殆胜桂附热毒之药多矣。日华用主一动气。

  转筋霍乱。缘是病必由脾胃为邪所干。其气壅滞闭塞而成也。花实在根下。固甲函孚。界列八膈。砂粒攒簇。敛缩密藏。犹夫其息以踵。而孕毓元阳。保任冲举。是故升出降入。靡不合宜。观其补虚安胎。填崩镇惊。滑可涩。脱可收。渗可弥。奔豚可下。及秋不能从外而内。

  冬不能土。及春不能自下而上。夏不能从内而外者。亦可使之从升从出矣。乃若解毒散滞。伸筋舒郁。化痞却痛。彻饮调中。开噎膈。摄吐逆。此正开发上焦。宣五谷味。苏胃醒脾之力也。

  毋仅瞻其升出。失却其降入之原。(之颐)得人参橘皮。宜藿香茯苓白芍炙草。治泄泻呕吐。

  及不思食。得藿香陈皮木瓜。治霍乱转筋。腹痛吐泻。独用两许。炒为末。入食盐三钱。滚汤一碗泡浸冷服。治干霍乱累效。

  〔论〕缩砂密初尝之酸辣而有咸。后转微苦。仍兼酸辣咸之味。苦味尽处带澹甜酸意。

  而唾渣有余香。(大抵辛苦居多。而辛尤胜。咸酸为少。而酸尤劣。)夫咸水气。土之元。酸木气。土之用。辛金气。土之化。辛具于咸酸中。是咸酸之味。得辛气以畅也。因而转苦者。

  达咸味。)苦尽而微有澹甜者。五味皆归中土以达其化也。唾渣有余香者。金气同于火气。以终始之也。夫中土为四气所生。而四气即由中土所成。是以脾为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有辛甘酸苦。脾之属土而本味亦咸者。缘水土合德以立地。(所谓咸者水气为土之原)此物带有咸味。故能理肾气归元。而引诸药入丹田也。岂徒花实结于根下。可想见归元之义乎。顾或以所治皆虚冷结滞之病。其用当偏于辛温。而所谓兼四味备四气者。谅犹不切。不知缩砂乃气分药也。人身水中有火而气生。(气之体也)水上合于火而气化。(气之用也)此品华于春夏。实于盛夏。洵为合于火以全气之用者。其假之祛冷行滞。虽与辛温之他味无殊。而究其有异于他味者。全在乎具体耳。观夫华实俱藏根下。而实中即具四味。则其由水木以至火者。全以归土。而终始又皆金气以宣之。非令中土为水火之极。体全而后用畅。是以能理气归肾而还元乎。然则但以辛温毕治疗之能。固非其用之全矣。至濒湖所谓理元气。通滞气。

  其功将合五脏冲和之气。如韩氏说乎。抑辛苦温实居其胜。如诸本草乎。曰。此物明具四味。

  谓非蟠之用。缩砂惟具体而微。致用而宏。故其醒脾开胃。理元气。通滞气。功超他味。洵乎不虚。第水至于火。火固达水之用。若火伤乎水。则是体之不存。用归何地。所以凤髓丹用寒化以救水。而存气之体。然后入兹味为中土宣行气化之权舆。非可倒行逆施而漫谓其能补虚也。(水胜于火。则伤气之用。血之体。火胜于水。则伤气之体。血之用。前哲于治气病。

  切戒热。脾为己土。其味本咸。其兼味辛甘酸苦。人身以水火为气元。而水火之枢属中土。为气生化入之经。皆本于调脾中之肾。肾中之脾。盖脾肾原相因。而诸脏又因于脾胃者也。

  缪氏云。此味固辛温阳药。凡腹痛属火。泻滞得之暑热。胎动由于血热。咽痛由于火炎。

  肿满由于湿热。咳逆由于火冲迫肺。及小儿脱肛由于气虚。皆难概用。本非肺经药亦有用之于咳嗽者。乃寒邪郁肺。气不得舒之证。非此弗用。性燥火炎者。忌之。胎妇气虚。多服反致难产。不可不知。(士材)

  〔修治〕略炒。吹去衣。研用。入汤丸。法与后白蔻同。

  

  益智子

  脾主智。是物益脾。故与龙眼同名益智。本出昆仑国及交 。今岭南州郡亦有之。二月花连着实。五六月方熟。核黑皮白。含之能摄涎秽。或四破去核。取外皮蜜煮为粽。味极辛美。即名益智粽。

  仁味苦而辛。气温而香。入足太阴少阴经。主治安神。疗心气不足。益元气。利三焦。

  治梦泄赤浊。肾虚滑沥。及夜多小便。益脾胃和中。调诸气。疗客寒犯胃。冷气腹痛。多唾。

  (此由阳摄阴以化。不以退阴为功。)方书治健忘悸。遗精泄泻。下血盗汗。喘噎。胀满积聚。脾痹心痛。及胃脘胁痛疝。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四君子汤则入脾。在大凤髓丹则入肾。

  当于补药中兼用之。勿多服。(海藏)其气辛热。能开发郁结。使气宣通。(河间)益智大辛。

  三焦命门气弱者宜之。(濒湖)主君相二火不足。温脾肾虚寒。又辛入肺而调气。有母子相关之义。其主益气安神利三焦。是补元气虚寒。心火相火之不足也。(嵩)心者脾之母。火能生土。故进食不止于和脾。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士瀛)其禀火土与金。

  性燥而敛摄。所治遗精虚漏便数。多肾气不固之证。又肾主五液。涎乃脾之所统。脾肾气虚。

  二藏失职。故气逆上浮。涎秽上溢。此味于开结滞之中。即能敛摄脾肾之气。故着功若此。

  (濒湖)佐人参茯苓半夏陈皮车前子。摄涎秽立效。同藿香苏子陈皮枇杷叶木瓜。止逆气上壅。同五味山萸人参炒盐。治小便频数淋沥。同人参干姜陈皮藿香。治因寒犯胃呕吐。心虚尿滑。及赤白二浊。益智仁白茯苓白术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白汤送下。小便频数。脬气不足也。盐炒益智天台乌药等分。为末。酒煮山药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名缩泉丸。小便赤浊。益智仁茯神各二两。远志甘草水煮半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

  空心姜汤下五十丸。腹胀忽泄。日夜不止。诸药不效。此气脱也。用益智仁二两。浓煎饮之立愈。

  〔论〕益智之味。苦胜于辛。不似草豆蔻辈辛多苦。就心火而并肾治者。肾为君火对化也。(胞之脉属心而络于胞中。又手厥阴包络为小心相火之原。故主君火而即兼相火。)其为脾盖气者水所生。液者气所化。血又为液所化。精复为血所化。然皆不离乎气。所谓本于阴而化于阳也。人之一身唯水火二气为主。而水火之所以体物不遗者土也。(难经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是中土原于水火也。内经曰。真气者与谷气并而充身。是水火藉于中土也。知此则阴阳之不合。及阴阳之偏胜者。当精究而无容贸贸以施治矣。)大凡水不能致其用于火。为病固多。而火不能胜水用于水。病亦不少。益智乃治夫火不能致其用于水者。能致其火于水。是即土德行矣。(水能制火之亢。火更能摄水之滥。水滥则土德不行。)观其自二月连花着实。五六月方熟。(是气固禀于火也)而核黑皮白。特显其水之用于仁。气固摄真阴。兹物有合焉者。秉真阳以摄真阴。即能留其阴之清。化其阴之浊。此就是能厘清浊。

  故其治浊。原非以收敛为功。(缪氏收敛之说但揣其似)且以阳摄阴。阴归阳和。所以胀满积聚诸治。亦非以开发郁结取效。(河间宣通郁结之说。但得其气之调而畅。犹未悉其所以调畅也。)惟明于火为体。水为用。能合以归土。而水火之体物还藉于土。然后知火之无或亢。水之无或滥者。乃得中土气化不匮。土化不匮。乃得水火二气合化不息焉。此生数为成之始。成数为生之终。造化元机。钟于一物而不遗者。是以方书用治悸证健忘。火之体也。

  用治浊遗盗汗下血泄泻。水之用也。用治胀满积聚膈噎脾痹胁痛。是土中大畅水火之用。即东垣所云和中益气。藏器所云利三焦调诸气者也。总之。病属阳虚而不能摄阴。选用益智。

  乃为的对。若阴虚不能归阳。投此适以滋害矣。

  凡心经与三焦火动者。用之反耗元气。或脾家有湿热痰火并肺热者。均禁。(嵩)性本温热。凡呕吐由于热。气逆由于怒。小便余沥由于水亏精涸。内热泄泻由于湿火暴注者。切忌。(仲淳)

  〔修治〕去壳。或炒或煨。临用研。

  

  甘松香

  产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

  根味甘。气温平。主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开宝)理元气。去气郁。(海藏)芳香能开脾郁。少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濒湖)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为末。泡汤漱之。

  神效。

  〔论〕海藏以甘松理元气而去气郁。似不徒芳香擅醒脾之功。阅准绳治溲血方。以桑寄生为君。熟地茯苓为臣。而兹味逐队为佐。且云此方处剂。乃补夫血之乘虚而妄行者。是兹味之为元气地。初不外于阳生阴中。藉之斡旋。以俾流行也。岂仅香能醒脾而已哉。

  

  白豆蔻

  其草冬夏不凋。其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浓。其仁如缩砂仁。

  气味香辣辛凉。性大温。味薄气浓。轻清而升。阳也。浮也。入手太阴。亦入足阳明经。

  主治胸中冷气。荡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治胃冷食即欲吐。除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诸证自平。)去白睛翳膜。(白睛翳膜。乃肺气虚寒故耳。若红膜不宜用。)方书治痞。反胃胀满。积聚呕吐呃逆。心痛胃脘痛。肩背痛痹。消瘅大便不通。中气中恶。白蔻仁别有清高之气。可理上焦元气而收脱气。能益上焦清气中之火。开郁结。消食积。除寒退风。佐血药能通润大小肠。使气得周流。血自浸润。

  如阳过盛者。用寒凉降之。佐此以掣行周身。则寒凉不滞于中。而邪气自退。正气不损。(陆养愚)得人参生姜橘皮藿香。治胃虚反胃。及因寒呕吐。得陈夏苓。加生姜白术。治寒痰停胃。作呕吐似反胃。得陈皮白术蒺藜决明甘菊密蒙花木贼藿香陈皮木香。理上焦滞气。加乌药香附紫苏。治妇人一切气逆不和。佐参术姜橘。治秋深疟发。寒多热少。呕吐胃弱。饮食不进。太仓丸。治脾虚反胃。白蔻砂仁各二两。丁香一两。

  陈廪米一升。黄土同炒焦。去土。研细。姜汁和丸。梧〔总论〕白豆蔻 草豆蔻 肉豆蔻 草果。按草实中。凡名豆蔻者三。皆南方所产。其形色功能。各有同异。而时宜状类。未能历稽。聊各就其气味而区别之。夫天地间惟是水火二气。为物生之主。寒热者水火之气。若温凉则水火之由渐而盛者。不可不细察也。气之所附者味。而味之所由生者气。即味以细为酌量。则亦可知其气矣。白豆蔻味辛而绝无苦意。

  是专乎金气也。细味之先香辣而散。后微辣而凉。辛而凉者金之气也。(故宜入手太阴)即香辣转为辛凉。则所谓大温者是。而犹非辛热也。故其的治。入肺而效温冷散滞之用。亦兼温胃者。胃气上至于肺。肺气即下入于胃也。草豆蔻味先微苦而即辣。后辣中又微有淡甜。

  夫苦属火味。是不专乎金也。由火中之金气而有归于土之意。(故宜入阳明胃及太阴脾)则所谓热者或者。似不止于温也。故其的治。入中土而效祛积寒除胃痛之用。肉豆蔻先苦多于辣。后辣盛于苦。苦尽带微辣微凉。是始而从火中之金气。终而专金中之肃气。(故宜入手足阳明)其用更切于大肠。夫以火始。而以金终。则止为辛温。不可谓其辛热也。故其的治。

  由中土而大效收令之用。草果之味。极其辛辣而不散。其气猛而臭。近于斑蝥。谓之大辛大热。又〔论〕白蔻仁散冷化滞。何以能收脱气。盖此味先香辣而散。而微辣。而凉。夫辛而凉者金。正合于阳中少阴。由天而渐至于地之气也。使能升散而不能降收。可谓得秋金之气而入肺乎。故因寒滞气。入此味于温补中。固为正治。即剂合寒热。而亦入此味者。以其能和寒热之气而无不宜。(其草冬夏不凋故寒热胥宜)且正合于阳中少阴。能升散而即能降收。

  或逐队于升散之阳。而阴未尝不存乎其中。或逐队于降收之阴。而阳已先为主于内。推之寒热并投。而措无不宜。所以谓其补肺气。理脾胃元气。且收脱气也。

  凡作呕因于火升。腹痛因于火热者。忌用。(仲淳)

  〔修治〕药煎成。方炒研。入一二沸即起。为丸。待诸药细末后。方研入。勿隔宿。

  

  草豆蔻

  与草果实有不同。产闽之建宁者。形似龙眼而微长微锐。其皮黄白而薄。有峭棱如栀子。无鳞甲。中子连缀。大如缩砂。其气辛香芳烈而和者是。若产于滇广气猛而浊者。即呼草果。

  气味微苦而辛。微香性热。阳也。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除寒燥湿。开郁行滞。主温中。治一切冷气心腹痛。去客寒心与胃痛。健脾消食。止霍乱呕吐。治瘴疠寒疟泄痢。噎膈痞满。痰饮积聚。方书治喘泄不能食胀满。螈 。黄胆。腰痛着痹。香港脚滞下。疝。草豆蔻极辛而温。调散冷气甚速。(宗 )主散中土之寒。并寒之化湿以为郁滞者。凡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当心作疼者。宜煨熟用之。(东垣)能散滞气。消膈上痰。惟明知身受寒邪。口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用之温散。或湿痰郁结而成病者亦效。若热郁不可用。必需栀子之剂。(丹溪)虚弱不能饮食者。宜与木瓜乌梅缩砂益智曲柏甘草生姜同用。(宗 )用草豆蔻治中脘冷疼。鲜有得其真者。市家多以草仁假代。安获奇功。(嘉谟)总论详前

  草果

  草蔻之产滇黔南粤者。气猛而浊。俗呼草果。其形长大如诃子。其皮黑浓(紧浓而黑皱。

  异于草蔻之黄白而薄。)而棱密。其子大粒成团。其性甚烈。其气辛臭。正如斑蝥之气。合诸药同煎。气独薰鼻。

  主治善破瘴疠。消谷食。及一切宿食停滞作胀闷及痛。(仲淳)性最辛烈。虽专消导。

  而大耗脾胃之元阳。老弱虚羸切戒之。(嘉谟)草果亦有适宜于所患之证者。方书用治疟气水肿胀满。霍乱中暑。虚劳积聚。痰饮呕吐。反胃。咳嗽血。蓄血胁痛。消瘅泄泻滞下。或臣或佐。大者俱兼补益而行。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气虚瘴疟。热少寒多。或单寒不热。或虚热不寒。

  (参此则果仁熟附子等分。生姜七片。枣一枚。水一盏。煎半盏服。果附汤。治脾寒疟。大便泄而小便多不能食者。即上方。脾肾不足。虚寒泄泻。草果仁一两。同舶茴香一两炒香。去茴不用。

  吴茱萸去萸二方一则气虚。一则脾肾不足。玩其各用辅翼之味。则知所以用草果矣。

  

  肉豆蔻

  一名肉果。花实皆似草豆蔻而无核。故名。然虽似草蔻。而皮肉之颗。实不同类。

  外有皱纹。内有斑缬纹如槟榔。最易生蛀。惟烘干密封。则稍可留。

  气味苦辛温。入手足阳明太阴经。主治温中下气。暖脾胃。止泻。固大肠。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冷疰呕沫。消宿食痰饮。疗冷热虚泄赤白痢。止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方书治水肿积聚。胀满不能食。疟痹反胃。霍乱。诸逆冲上。小便数疝。肉豆蔻温中补脾有功。脾得补而善运。其气自下。非若香附陈皮之决泄也。(丹溪)泄痢久则用之。本草兼治冷热虚泄。

  盖泄久则虽热者其气亦虚。非概用以温中也。(濒湖)君人参补骨脂吴萸五味砂仁。为治肾泄及冷泄之圣药。得缩砂陈皮人参红曲山楂藿香麦芽。为开胃进食。消食止泻之上剂。独用修事为末。枣肉和丸。或为末。缩砂汤下。名公子登筵散。开胃进食消导有殊功。老人虚泻。

  肉豆蔻三钱。面裹煨熟研。乳香一两为末。陈米粉糊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米饮下。脾泄气痢。肉豆蔻一颗。米醋调面。裹煨令熟。和面研末。更以 子一两。炒研末。相和。又以陈廪米炒焦为末。和匀。每以二钱煎作饮。调前二味三钱。旦暮各一服。便瘥。

  〔论〕肉豆蔻先苦而辛。得火中之金气。火为土母。是由肺以至乎胃。而效其温中下气之用也。后辛居胜。而终以微凉得金中之肃气。金主降收。是又由胃以至于大肠。而效其且降且收之用者。夫气之温者常升。然不全乎金之气。则不能由肺以降。气之降者属金。然不禀乎温之气。则更不能由大肠以收。此味能使温气降而入中土者。全乎金也。(故温中治积冷而善运化)能使收气更归大肠者。本乎温也。(故止泄痢)以火始而以金终。故金能效收之用。苦温则气升。其理固不易也。凡痢病于湿热而气虚者。于苦寒黄连主药中。用此味及木香佐之。乃能奏效。此岂徒以温味济寒哉。盖为能竟其肺之用耳。夫肺气能降亦能收。乃竟阳中少阴之用。金火合德。义固如是。而粗工用以止痢。漫曰涩剂。彼恶乎知之。(此味但不可施之实热下痢其气不大虚之人)抑更有宜进究者。黑锡丹疗诸逆冲上。上盛下虚。及下元阳虚元也。此义粗悉于白芷条下。当合参之。

  缪氏云。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者。忌。又湿热积滞方盛。滞下初起。皆不宜服。

  〔修治〕去壳。但用肉。油色肥实者佳。用汤调糯米粉。或醋调面包。灰火中煨黄熟。

  取出。以纸捶去油净。勿犯铜铁。

  

  补骨脂

  出波斯国。一名胡韭子。即婆固脂。俗讹为破故纸。今岭南诸州及岭外山 间亦有之。实似麻粒。圆扁而黑。宜九月采。

  味苦辛。气大温。阴中归阳。降多升少。入手厥阴心包络命门。及足太阴经。恶甘草芸苔羊血。(但制方有与甘草同用者)主治通命门。归元阳。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衰败。

  肾冷精流腰痛。膝冷囊湿。逐诸冷顽痹。并治肾泄小便频。及归人血气堕胎。禀火土之气而兼得乎天令之阳。能暖水脏。为壮火益土之要药。(仲淳)骨者形之一。肾之合也。盖五形之所由生。必先骨髓。次及筋肉血脉皮毛。即五脏之所由生。亦必先肾。肾之肝。肝之脾。

  脾之心。心之肺。脏藏神。形载气也。肝者筋之合。脾者肉之合。血脉者心之合。皮毛者肺之合。合则神与脏俱。气与形俱矣。第肾独有两。左曰水。右曰命门火。水即髓之源。火即生之本。此寿命之基也。骨脂色黑从肾。宜归于左。辛温从火。又当偏向于右。两脏咸交。

  驱水火之精气。俾补骨髓。(髓者骨之脂也)复从骨髓。氵㸒气于骨。散精于肾。次第森荣。

  互为变化。则凡五脏化薄。致五形离决而为劳伤。五形化薄。致五气消亡而为痹极。仍可使之森荣变化。所谓骨气以精。长有天命也。(之颐)

  按先哲言。凡病因于肾经受寒者。非附子破故纸不能通达关节。是则故纸可与附子同功乎。此义当参。破故纸佐以胡桃。有木火相生之妙。故纸属火。收敛神明。能使心胞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然则老人上焦有虚热者可引之归下矣)故元阳坚固而骨髓充实也。故桃属霞方)按骨脂惟能收敛神明。乃能使心胞络之火与命门通。心包主血。命门主气。相通则血归于气。故纸补命门。其功归于补髓者。由于血合气气化精也。况有胡桃肉木火相资。为血府生化之原。岂有不补肾而益精髓者乎。郑相国方。久服延年益气。悦心明目。补添筋骨。

  破故纸十两。洗曝捣筛令细。胡桃二十两。去皮细研。更以好蜜和令如饴。瓷器盛之。旦日以暖酒二合。(不饮酒人以热水调)调药一匙服之。便以饭压。忌芸苔羊血。此方大得归气化精之妙。叔微本事方云。孙真人言补肾不若补脾。予曰。补脾不若补肾。肾阳气衰。不能熏譬如釜底无薪。终日不熟。何能消化。济生二神丸治脾肾虚寒泄泻。用故纸补肾。肉蔻补脾。

  甚为切当。但当加木香以顺其气。使之斡旋。俾空虚能受。屡用见效。按二神治晨泻味俱苦辛。而辛为胜。(即骨脂之宜九月采便知金合于水以下行矣)缘肺脾肾皆一气所终始。

  始于肾。生于脾。统于肺。其补脾肾而皆以辛胜者。本于统气者而治之。故奏功最切也。定心补肾。养血返精丸。破故纸炒二两。白茯苓一两为末。没药五钱。以无灰酒浸。高一指。

  煮化。和末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昔有人服此。至老不衰。盖故纸补肾。茯苓补心。没药养血故也。青娥丸。治肾虚腰痛如折。俯仰不利。凡风寒劳役。湿痹气滞。堕跌。

  皆令腰痛。或如物重坠。用破故纸酒浸炒一斤。杜仲去皮切片姜汁浸炒一斤。胡桃肉去皮二十个。为末。以蒜捣膏一两和丸。梧子大。每空心温酒服二十丸。妇人淡醋汤下。常服有大益。通气散。治妊娠腰痛。破故纸二两炒香为末。先嚼胡桃肉半个。空心温酒调下二钱。神妙。茎强精滑。时如针刺。捏之则脆。此名肾漏。破故纸韭子各一两。为末。每用三钱。水二盏。煎六分服。日三次。愈则止。种子方。真合州补骨脂一斤。以食盐四两入滚汤。乘热浸一宿晒干。次用杜仲去皮酒炒去丝四两。煎浓汤浸一宿晒干。次用浓黄柏去皮蜜炙四两。

  煎浓汤浸一宿晒干。别用鱼胶四两煎碎。以蛤粉炒成珠。同补骨脂炒香磨细。将胡桃肉捣如泥。盛以锡盆。蒸之取油和末。量加蜜捣丸。如梧子大。空心用淡盐汤吞三钱。晚间或饥时更一服。老人及阳虚无火者宜此。有火者忌之。

  〔论〕补骨脂色黑。宜归左肾。而辛温偏向命门。两脏咸交。驱水火之精气。补脾骨髓。

  故诸本草皆主骨髓伤败。其能使心包之火与命门火通。乃令元阳坚固。骨髓充实。而却必先言收敛神明者。缘人身一切皆听命于君主。此阳为阴先之义。能使天气之火精静敛。乃致地气之水精充盈。然则髓所以充骨。而精所以生髓。惟志先为骨之主以名水精。(水之精为志)

  而神更为志之先以裕水化。故原其功之始。当在收敛神明也。夫骨髓原属至阴之液所化。乃至阴之所以化液为髓者。全属阴中之阳志。固阴中之阳欲出地者尔。(本草以风虚冷。冠于骨髓伤败之前。是明指阴中之阳虚。盖风者。出地之阳也。)骨脂归气化精。煞能即水摄火。

  即即火运水之妙理也。即水摄火。火降于水中。则阴得阳化以益气矣。即火运水。水升于火中。

  则阳得阴和以益形治肾气虚冷。不可概施之肾阴虚冷。即肾气虚冷而原于肾阴不足者。亦当酌主辅以投之。此味摄气归元。是内经所谓气归精也。气归精是气生精也。即此便得如经所云精归化矣。精归化者。精化为气也。即此又便得如经所云。气生形。形归气矣。又何有骨髓衰败。五劳匕伤腰疼膝冷。及囊湿顽痹之不瘳耶。粗工但以能补下焦阳虚为言。卤莽甚矣。又命门元阳。乃水中之火也。主静而不动。三焦乃阴化阳静而动之初气。故难经谓为元气之别使。观海藏补肾与三焦之虚者。同用苁蓉故纸。而补命门止用桂附。此亦足征三焦与命门之所以异矣。

  缪氏云。凡阴虚火动。阳道妄举。梦遗尿血。小便短涩。大便燥结。及目赤口苦。舌干作渴。嘈杂易饥。湿热成痿。以致骨乏无力者。皆不宜服。

  〔修治〕酒浸一宿。漉出。再以水浸三宿。蒸三时久。晒干。紧急微炒用。止泻面炒。

  补肾麻子仁炒。性大燥。一法。用盐水浸一日。取出晒干。再同盐炒过用。

  

  姜黄

  江广蜀川皆有之。根叶都似郁金。其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花先叶生。入夏花烂。

  秋中渐凋。不结实。其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有节。八月采根。片切曝干用。(苏 颂)

  近味辛苦。气辛香。性温燥。阳中阴也。入足太阴。亦入足厥阴经。主治祛邪辟恶。疗心腹结积冷气。心腹胀痛。风痹臂痛。消痈肿。及女子产后血气冲心。方书治气证痞证。胀满喘噎。胃脘痛。腹胁肩背及臂痛痹。疝。姜黄郁金 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 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而姜黄兼入脾。兼治气。为不同。(濒湖)能入手臂。

  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又)力行升出之机。夺土大之郁。土用行而黄中理矣。(之颐)

  得当归生地牛膝延胡肉桂。治一切积血在腹中作痛。中寒心痛难忍。姜黄一两。桂三两。为末。醋汤服一钱。

  附案 一妇冬月怯寒头痛。其背部重坠而痛。下引腰腿及腿肚更甚。又臂痛不能举。医以五积散加羌活乌药。散寒行滞。其怯寒腰痛果除。而头及腿腿肚右臂之痛少轻。至背部重坠而痛则毫未应。此由只知行胃肾之气。而不知达胸中之阳故也。夫阳受气于胸中。背固胸中之府也。以姜黄为君。入羌活白术甘草四之一。更加附子三分。一剂知。再剂已。详此以见姜黄能达上焦之阳。勿混于治血可也。

  〔论〕姜黄春末方生。花并苗出。是力行生出之机以宣木火之用也。花先叶生。秋仲渐凋。是独畅火大之用以对寒凉之治也。不结实即于八月采根。是畅火大之气而归于金。即并火金之力以归乎土。有合于入脾之说也。夫火之气以风木昌。更以燥金化。始于木。终于金。

  归于土。而绝不受寒水之气以成其火金之用。是则兹物所理者气。而所兼者血。以气昌则血生。气化则血畅耳。夫气化于金。何以更归于土。盖金为火妻。以育离中之坎。此阳必得阴乃化也。气化则归于土矣。人身木火之相生。必经于胃。而胃乃以浊中之清上注于肺。火金之相化。亦必归于胃。而肺乃以清中之浊内注于经。下溜于海。是中土固成始而成终者也。

  一有不归于胃者。必其火金不能相化。非气不能生血。即血不足以化气矣。得归于土。则胃合脾。以达气于三阴三阳。乃畅于脏腑。而彻于形体矣。此卫先而营随之义。姜黄适有合焉。

  不缪氏云。凡臂痛腹痛因于血虚。而非瘀凝气壅作胀者。切勿误用。误则血愈伤。病转剧。

  〔修治〕不宜见火。盖辛胜是其功用。见火则辛去矣。

  

  郁金

  生蜀地及西戎。今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生苗似姜黄。亦不结实。

  根如指顶。长者寸许。体圆有横纹如蝉腹状。外黄内赤。不如姜黄纯黄也。

  味辛而苦。气寒性轻扬。气味俱浓。入手少阴足厥阴。兼通足阳明经。主凉心经。治血气心腹痛。及阳毒入胃。下血频痛。疗失心癫狂。血积蛊毒。尿血血淋。女子产后败血冲心。

  方书治发热郁。狂痫头痛。眩晕咳嗽。齿衄咳血。滞下淋。并目鼻舌喉等证。郁金无香。而性轻扬。能达酒气于高远。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丹溪)周人尚臭。灌用鬯。(以郁合 。

  酿之成鬯。)阴达于九渊。阳彻于九天。故能条畅于上下。致气于高远以降神也。(之颐)与香薷合其德。略有异同。香薷偏于卫与阳。郁金偏于营与阴。至于将形脏。弥元府。敷幽门。则一耳。(又)郁金属火与土而有水。治吐衄唾血血腥。及经脉逆行。并宜磨末。加韭汁姜汁童便和服。其血自清。痰中带血者。加竹沥。(丹溪)入心及包络。治病经验方。有惊忧痰血。络聚心窍。致成颠狂久病。用真郁金七两。明矾三两。为末。薄米糊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有妇人初服此。心胸间如有物脱去。神气洒然。再服而苏。此由郁金入心去恶血。明矾化顽痰故也。(濒湖)郁金治诸血证之上行。皆属于内热火炎。盖此药能降气。

  气降即是火降。又本为血分气药。故血不妄行也。(仲淳)伤寒斑痘。始有白泡。忽搐入腹。

  渐作紫黑色。无脓。日夜叫乱者。郁金一枚。甘草二钱半。水半碗。煮干。去甘草。切片烘研为末。入真脑子五分。每用一钱。以生猪血五七滴。新汲水调下。不过二服。甚者毒瓦斯从手足心出如痈状。乃瘥。此五死一生之候也。(庞安常)同番降香韭菜生地当归童便。治怒气伤肝吐血。胃口作痛。牵引两胁并背。不可忍。郁金一钱半。酒炒香附三钱。条甘草一钱。

  水酒各半。煎服立效。按此味由气畅血。性本轻扬。其散血积。与他散血之味不同。厥心气痛不可忍。郁金附子干姜等分。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男酒女醋下。

  按郁金类同寒凉药用。此与姜附治寒水上逆。则其不专以阴胜可知。阳毒下血。热气入胃。

  痛不可忍。郁金五大个。牛黄一厘。皂荚子为散。每服用醋浆水一盏。同煎三沸。温服。风痰壅滞。郁金一分。藜芦十分。为末。每服一字。温浆水调下。仍以浆水一盏漱口。以食压〔论〕姜黄之味。辛胜于苦。其气温。郁金苦胜于辛。其气寒。方书俱以为入血。不知姜黄本于卫之阳以入血。宣血中结滞之邪而利之。郁金本于营之阴以入血。畅血中精微之化而行之也。郁金四月生苗。秋末乃于茎中吐华。由火土而趋金水。以宣其所孕。且其精英不赤。犹存火土之质。而大蕴金水之精。所以气寒而味苦。即火土之质。而气味全蕴金水。故能化火土之浊。即金水之化而形质不离火土。乃能就其阴之精微化。其气疏越而条达。丹溪所谓轻扬上行。用治遏郁不升。斯言夫血之周流。由于气治。血积未有不畅气者。)大凡阴阳之气能化。

  未有不本于升降者。能升未有不降者。观其去心经痰血之络。聚并包络与胃中血热之毒。上而头面一切。下及二便。是岂升而不降者哉。至于洁古纯阴之说。当不尽然。何者。兹味之使阳脱化。乃其阴之精微也。固非以气之辛散为功。又岂纯阴而不能化者。所得奏效于上下。

  缪氏云。凡阴虚火炎。薄血上溢。而非气分拂逆伤肝致吐者。不宜用。即用亦无效。

  〔辨治〕郁金姜黄。实不同种。郁金味苦寒。色赤类蝉肚圆尖。姜黄味辛温。色黄似姜瓜圆大。第郁金最少。而姜黄常多。今市家欺人。谓原本一物。指其大者为姜黄。小者为郁金。不可不察。倘难得真郁金。可采山茶花烧灰存性。研细调服代之。(嘉谟)置生鸡血中

  

  蓬莪术

  一名广术。(音述)生西戎广南诸州。江浙或有之。根如生姜。而术在根下。状如鸡鸭卵。大小不等。九月采术。

  气味苦辛温。阳中之阴。降也。入足厥阴肝经气分。能破气中之血。主治一切气。破癖冷气。并霍乱冷气。吐酸水。(皆行气之功。多用酒磨。)疗心腹痛。通肝经聚血。丈夫奔磨)通月经。止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诸本草)治积聚诸良。(颂)蓬术色黑属血。破气中之血。入气药发诸香。虽为泻专治血分之病。姜黄入脾。

  兼治血中之气。蓬术入肝。治气中之血。稍为不同。(濒湖)心腹痛非血气不调。即邪客中焦。

  中恶毒瓦斯之为病。先因脏腑壅滞。阴阳乖隔。以致外邪乘之。术气香烈。能调气通窍。窍利则邪无所容而散矣。(仲淳)得三棱人参陈皮砂仁肉蔻青皮木香麦芽谷芽。消一切停食积聚。

  及小儿症癖。久患心脾疼蓬术面裹炮熟。研末。以水与酒醋煎服。立效。冷气抢心切痛。发即欲死。及久患心腹痛时发者。蓬术醋煮二两。木香煨一两。为末。淡醋汤下半钱。妇人血〔论〕蓬术之味。苦泄辛散。其气温而通行。故主积聚诸气。乃有谓其益气者。因破气中之血而然也。夫血泣于气中。则气为之不利。此味既入气药而发诸香。则能疏阳气以达于阴血。阴血达而气乃益畅。非真有补益之功也。即所治气短不能接续。义亦由之。(下三棱缪氏云。是物行气破血散结。即有凝滞。亦当与健脾胃补元气药同用。若气血两虚。脾胃素〔修治〕陈醋煮熟。锉焙干。或火炮醋炒。得酒醋良。

  

  荆三棱

  荆襄江淮济南河陕皆有之。茎花叶实。俱有三棱。故名。苗下有魁。初生成块如附子。

  亦有扁者。从旁横贯一根。复连数魁。魁上亦出苗叶。其魁皆扁。长须。皮色黄褐。削去须皮。宛如鲫状。体重者荆三棱。圆小如梅者黑三棱。钩曲如爪者。鸡爪三棱。方书又有石三味苦甘平。气温。阴中之阳。入足厥阴。亦入足太阴。从血药则治血。从气药则治气。

  主治老癖症瘕。积聚结块。破积气。通肝经积血。治疮肿坚硬。疗心膈痛饮食不消。妇人产后恶血血结。(诸本草)三棱色白属金。破血中之气。其治积块疮硬。乃坚者削之也。(好古)

  昔有患症癖死者。遗言开腹取视。得病块干硬如石。文理五色。后作刀柄。因刈三棱而柄忽有病症癖腹胀。用三棱蓬术酒煎服之。下黑物如鱼而愈。老症宿瘕。皆由血瘀气结食停所致。此味苦辛泄散。甘和入脾。血属阴而有形。所以治一切停结香附延胡肉桂牡蛎人参鳖甲。消一切坚症老癖之积聚。同四物桂治产后恶血停结。及经阻腹痛不可按。同青皮陈皮砂仁肉蔻山治心积起于脐。上至心。

  大如臂。

  久则心烦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其脉沉而芤者。人参白术茯苓半夏浓朴枳壳三棱各等分。

  食远用米饮下五十丸。三棱汤。治症瘕 癖。坚满痞膈。妨食腹胀。

  三棱二两。白术一两。蓬术当归各半两。槟榔木香各七钱半。为末。每服三钱。沸汤调下。

  加减四物汤。治妇人血积。芎归芍地棱术桂心干漆炒烟尽各等分。为粗末。每煎服二钱。三方皆以补味同三棱用者。举以类推。

  〔三棱蓬术合论〕蓬术色黑属血能破气中之血。三棱色白属气。能破血中之气。夫气中之血。谓气所凝结之血也。阳困其阴。非泛用破血诸药可效。惟蓬术阳中之阴。能从气入而破血。先开其气。而后效其破血之用。(故又入气药。发诸香。且以治气不能接续。)为疏气如霍乱冷气及心腹痛。亦犹可用也。若血中之气。则血所壅遏之破气诸药可除。三棱乃阴中之阳。从血入而破气。先决其血。而坚。所须何遽至此。盖阴为阳之依。

  凡用三棱。不惟伤血。而更损真气。虚者切戒。能破有形之积。如因外氵㸒泣滞其气血而饮食痰沫裹之者。须以此除之。若夫七情久结。致成有形。则必善用补运以壮其脾胃。脾胃〔修治〕消积须用醋浸一日炒。或煮熟焙干入药。

  

  香附子

  上古谓之雀头香。可以合香。生于莎草根下。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周匝有毛。采得燎去。曝干货之。(李濒湖)虽生于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无。不可便以味甘兼辛而微苦。气平而香。性燥。气浓于味。阳中之阴。血中气药。降也。入足厥阴气分。并入手太阴少阳。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芎 为之使。生用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用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能止血。(濒湖)主治一切气。利三焦。解六郁。散时气寒愁不乐。心忪少气。霍乱吐逆。痞满腹胀。消饮食积聚痰饮。

  生血。理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诸病。(诸本草)

  生血。此阳生阴长之义也。(丹溪)

  醋则化痰饮。(濒湖)得人参白术则补气。得当归地黄则补血。得木香醒脾。得沉香升降诸气。得芎苍术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能降火热。

  半夏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解散邪气。得能推陈致益气。俗有耗气之说。宜于女人不宜于男子者非。盖妇人以血用事。气行则血闭。惟气是资。小儿气日充。形乃日固。大凡病则气滞而馁。故香附于气速。(韩 )香附为气郁血滞必用之药。然用之交感丹。凡人中由心血少火不下降。肾气惫水不上升。心肾隔绝。营卫不和。上则多惊。中则下则虚冷遗精。愚医徒知补下。非惟不能生水滋阴。而反见衰悴。但服此方固流之术。效难殚述。香附一斤。新水浸一宿。

  汤。香附五钱。伏神二炙甘草一两半。为末。点沸汤服前药。血崩秘方。香附一斤。童便浸透。砂器中炒。炒住手洒童便。火弗过猛。炒三昼夜为度。川木耳四两。纸包裹。以新瓦两片夹定。绳缚泥固。火 存性。觉烟起良久。急去火。取置冷地。候冷取出。同香附研极细如面。每空心生。

  小乌沉汤。香附去毛焙二十两。乌药十两。炙甘草一两。为末。每膈不利。香附皂荚水浸。半夏各一两。白香附南星。

  汁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二三十丸。 疝胀痛及小肠气。香附末二钱。以海空心调下。并食海藻。气郁头痛。香附炒四两。川芎二两。为末。每服二钱。

  散。香附一两。夏枯草五钱。

  为末。每服一钱。茶浸。春三夏一秋五冬淘净晒捣。微焙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酒下七十丸。治女人经候不调。兼诸病。瘦兰赤苓末二两。气虚加四君子料。血虚加四物料。按用香附。必审其所因。并病于何辅佐。即数方可例其余。

  〔论〕香附之味甘。甘为生气生血之元。兼有辛。辛金归肺而主气。后兼有苦。苦火归多兼辛。是阳居其有余也。苦为阴。甘多苦少。是阴居其不足也。

  次兼乎苦。本有余之阳。并入于阴而效其用。犹肺气下降入心而生阴手少阳药。夫手少阳非专主气者乎。

  中之气以效气而效于何气乎。气血各有阴阳之分。是即所谓阴气也。(上焦包络所生病。

  如七情抑郁者能开之。以包络主血也。中焦脾胃所生病。如霍乱食积痰痞能鬯之。以胃生血脾统血也。下焦肝肾所生病。如膀胱连胁下气妨及下血尿血月候崩带能调之。以肝固血之藏。肾乃血之海也。之颐谓其开发上焦。即中焦亦藉之以宣化。下焦亦藉之以宣渎。斯言近之。)血中气行。则血以和而生。血以和生。则气有所依而健运不穷。是之谓生血。是之谓益气。即气虚而事补益者。亦藉此导去虚中之着。韩氏所谓去虚怯甚速也。第其香燥。类云燥凉血之味。大抵寒湿之伤气者。乃伤乎血。此味固是的对。即和之。(之颐谓为诸药之聘使)

  如按同补剂用。更有火伤元气以致郁者。治须降火。而以此佐之。若火。则气愈弱而愈郁矣。

  〔修治〕细者佳。去毛。以水洗净。于石臼内捣去皮。(忌铁)用童便浸透。晒捣用。

  炒。或以酒醋酥盐水姜汁浸。俱瓦上焙干。炒至黑色。禁崩漏用理气痛。醋炒尤妙。

  

  藿香

  岭南颇饶。所在亦有。二月宿根再发。亦可子种。七月擢穗作花。子似茺蔚。五六月擢穗时。采茎叶曝干。可着衣中。用充香草。超时则性缓无力。(之颐)洁古东垣惟用叶。取其敷布宣发。

  叶

  阳明经。主正气。去恶气。助胃气。开胃口。止霍乱。定呕逆。及心腹痛。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蕴积邪热。并风热燥甚。并治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或饮食伤冷湿滞。消风水毒瓦斯浮肿。及山岚瘴气。不伏水土。寒热作疟等证。饮酒口臭。煎汤漱之。方书治胀满消瘅。中风反胃。伤暑头痛。发热眩晕。酒毒黄胆。中寒中湿。中气中恶。积聚痰饮咳嗽。关格。心痛胃脘痛。痿盗汗。不能食。泻泄滞下蛊毒。温中快气。疗肺虚有寒。上焦壅热。(一语是一气合说 好古)行气入肺。功专脾胃。(门)本芳香开胃助脾之剂。但入发散药则快气。入补脾药则益气乱于肠。遂作霍乱。致乱正气者恶气耳。藿虚燥芳馥。(方入群不乱义。立定其乱。因名曰藿。方之奇方急方。剂之宣剂木瓜砂仁。治吐泻转筋霍乱。

  得吐补肺。入黄 四君子汤则补脾。入桂苓甘露饮治中暑吐泻。升降诸两。为末。每以白汤点服一钱。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

  〔论〕藿香二月苗。七月穗。夏时未穗先采其茎叶。迟则性缓而无力。其味先辛次甘。

  是火土之气归于燥金。金仍归土。由火亲土。而火气即已宿于乎土。所以能助胃气。开胃口正气而去恶气也。盖胃之气上致为之不开。此味由燥金之气。

  以敷即中亦堪定以正气而还返之。要当就由火归土之义。以求其功用。非恃有也。夫天地有大橐龠焉。为宣布。为蓄藏。当宣布之极于外。而其中中而不知也。是物赋有大火之精气。则其处。是天地之而取此味之定乱者。又岂以偏胜为功哉。要知阴阳橐龠。总藉土为转关。故不能离土。且六气必以火为主。而火游行于六气之中。必以土为归。因阳火三阳。而脾土亦为之行气于三阴三阳。此可识火虽治呕吐。若中焦火盛热盛。及邪实作呕作胀者。并禁。(仲淳)

  〔辨治〕自种者良。揉之如 香气者真。薄荷香者非也。水洗去土梗。用叶。

  

  香薷

  荆湖南北中州二川皆有之。四月生苗。叶似茵陈。穗似荆芥。花似水苏。气味则迥别。

  一种叶大茎方。一种叶最细。仅高数寸。芬芳转胜。乃石香薷也。九月开花着穗时。采之弥佳。

  味辛。气微温。可升可降。阳也。入足阳明太阴手少阴经。主治散肺邪气。助肺清化。

  回清。定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利小水。止吐衄。疗中暑内热而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降。(丹胀病效。(又)香薷饮。为治暑首药。

  宜用此以脾。若饮食不节。劳役斫丧而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暑益气。及人参白虎之类。

  以泻火益元可也。(濒湖)香薷功在治水。一大便溏泄。小便短少。诊其脉沉而大。沉主少定。再以胃苓术丸。二日小便长。肿大消。调理数日全安。于此见古人方皆有至理。而此味治有奇效也。(又)香薷治暑。

  世未究其所以然。盖暑气流行曰暑氵㸒。肺金受邪曰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设精气不游不溢。致上输。以通调归下。

  力在精气也。经云。金郁则泄之。解表利小水是也。使元府闭而幽门阖则令金受其郁。

  开提其元府。即以启辟其幽门。是其功力又在元府也。经曰。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其郁。香薷整营于脉中。肃卫于脉外。第舍高源之藏真。实吐下。及散水肿。夫五水暴聚成审霍暑气为本。本风亦可。本寒本湿亦可。本虚本实亦可。本营卫不调亦是则香薷功力不仅着于逆暑气而成病者矣。观易简主四时伤寒不正之惠治鼻衄不止。外台治吐血如涌泉。永类矣。(之颐)郁德。略有异同。香薷偏于卫与阳。郁金偏于营与阴。将形藏。弥元府。敷幽门。

  治水肿以之为君。同参术木瓜茯苓橘皮白芍车前子良。治暑香薷饮。有十味嗽者。去参 白术用。)有六味者。有加黄连者。深一斤。水一斗。熬极烂。

  渣。再熬〔论〕香薷生苗于四月。至九月乃开花着穗。禀于火土之气以生。而化于金水之气以成。

  暑者相火行令。每先犯于心包之经。从其类也。心包与胃口紧相应。

  暑侵心包。未有不伤胃者。至包络与胃合病。又未有不上乘肺者。是先伤肺阴。以病乎肺之阳也。此品属金与水。能于阳中之阴。消其郁邪。助其清化。而有彻上彻下之功。肺得之则清化行。清化行则包络与胃胥治。而肺亦得司其主气之职矣。夫心肺胃上焦合而营诸阳。第香薷功力在和金郁。俾阳气得以宣布。而中气因之转化。其义肺即合于离中之坎。以行其清化。而包络主血。亦因肺阴之运。斯清升浊降。霍乱水气之所由降入心。

  乱。(热伤气者谓其阳中之阴伤也)清浊相干。气不升降。为胸痞腹 。

  乱。起于卒然矣。此疾多在夏秋之交。纵寒月有之。亦多由伏暑而然。濒肿有奇效。况所采血证诸方。

  岂非和营之的〔修治〕八九月采之。去根留叶。阴干。勿令犯火。局方煎之以酒以水。水中顿冷冻饮料。

  膏。简易捣筛成末。酒调。热服取汗。此各因其势而利导之。不法也。

  

  薄荷

  经冬根不死。二月抽苗。清明分株排种。夏秋采取。曝令干。先期灌以粪壤。雨后刈收。不尔气味亦不辛凉也。产苏吴者茎小叶细。臭如龙脑。称龙脑薄荷。(种子苏州府学人真)江右者茎肥。蜀汉更肥。俱不及吴产。根茎真似紫苏。但叶不同。薄荷茎燥。紫苏茎和。

  茎叶

  高巅及皮肤风热)能引诸药入营卫。(辛合肺。肺主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手太阴少阴。兼手会首。驱诸热生风。疗中风。(此下焦元阴虚而元阳失守以为清利头目咽喉口齿。一切在上及皮肤风热。又治小儿风涎。

  或暖酒和饮。或煎茶生食并宜。)

  方书治风头痛。(此上焦阳中阴虚而化风或阳郁化风者)眩晕发热。咳嗽痰饮。癫痫伤燥热高爽清明之象。(复)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风热上壅。斯为要药。噙化丸以之为君。主阴虚肺热咳嗽。

  治头痛旋晕。心忪烦热。

  颈项紧川芎龙十五两。桔梗一百两。甘草三十五两 。防风去苗二十五两。细辛五两搜和。每一两半。分作五十丸。食后临卧。用腊茶清细嚼。下一丸。

  水浸去皮。捣取汁。合和于银石器内熬捣和丸。梧子丸。连翘汤下。

  〔论〕薄荷感杪春初夏之气。而得乎火金之味。金胜火劣。故辛多于苦。夫由杪春而初味得金气之胜。是为火中金气。诚如卢复转夏为秋之说也。本火而同降折之功。非从治而有从治之用。第其随所病而疗者。类属心脉而行呼吸。又云。二阴(肾也)

  然则兹味乎。(海藏故谓手太阴兼手厥阴药)其值大火之候而金气乃昌者。金固以脉而行呼吸之义。其金昌于火候而大禀辛凉者。以金能达火之用。即肾从太阴厥阴二经药。故止能散上焦天气之阳。

  鼓焰而上行极。

  之金。其辛散可以纾阳之拥而上。(漫事降折。则未能治。)其辛凉可以诱阳之依事疏散。亦未能效。)所谓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二语。意完而语尽矣。

  夫祛除诸热之风邪。非有他道。乃为其能清气耳。(凡下虚而热壅于上以为病者。皆归于气之不清。)是以癫痫昏冒。由于心脏真阴不得坎水既济而无以育神者。(神为气之主)皆恃此味本阴以纾阳而清之化之。若但执为治风。执为治热。均未尽其精微也。总之。此味所司者。

  气分之清化。如炎 之候。商 动而酷热顿转。此造化元机。在于退热之先。而薄荷适有合焉者。或谓是物与荆芥同一辛凉治风。不知薄荷并入手太阴厥阴。荆芥则独奏功于足厥阴。

  缘荆芥辛温而有凉。薄荷止有辛凉。即其根经冬不死。固知其原禀水气。特因木气以达耳。

  然则海藏亦谓其搜肝气者。以所治之功。自及于肝。不同荆芥之有专致焉耳。又薄荷在唐本草。首主贼风伤寒。而后学多云除风热。大抵值大火之候而生。以辛温言者。从火为主之义也。言辛凉者。从金为火用之义也。故用此味。须识火为主。而金为火用。如风寒固致其火之用矣。如风热亦即以善于达火之用。而真气毕畅也。洁古云。可以和寒降之味而不损脾。

  卢不远云。可以助寒降之味而散其暑毒。二者兼之。

  缪氏。病新瘥者。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咳嗽因肺虚寒客者。勿服。以其当补也。

  阴虚发热。血虚头痛。非同补血药弗用。小儿身热。由于伤食。及疳积者。弗用。痘疮属气虚者。初起亦不可用。

  〔辨治〕苏州者胜。其茎燥。止用叶。

  

  荆芥

  茎穗味辛微苦。气温。性微凉。气味俱薄。浮而升也。肝经气分药。能搜肝气。主恶风贼风。口面 斜。手足筋急。或遍身 痹。通血脉。除湿痹。散结聚气。转送五脏不足气。又主血劳。风气壅满。(是血虚而热盛)背脊瘠痛虚汗。筋骨烦痛。(是肝肾阴虚而血不荣于筋骨)搜肝气。散风热。清头目。治头旋目眩目疾。利咽喉。凡吐衄下血。血痢崩漏。妇人血风。及产后中风为要药。消疮肿。并寒热鼠 瘰 。方书治鼻证。螈 狂痫。痰饮咳嗽。呕吐。二便秘淋。香港脚脱肛。肝热生风。故名血风。劳者病久血虚。月候不行。发热不止也。(闻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风木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濒湖)一切偏风口眼 斜。用荆芥一斤。薄荷一斤。同入砂盆内研烂。生绢绞汁。瓷器中煎成膏。漉去渣三分之一。将二分日干为末。以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早暮各一服。忌动风物。中风口噤。荆芥穗为末。酒服二钱。立愈。名荆芥散。

  产后中风口噤。手足螈 如角弓。或血晕肢强。不省人事。荆芥穗微焙为细末。先以大豆黄卷炒。用酒沃之。去黄卷。取清汁调前末三五钱。和渣服。轻者一服。重二三服愈。童便调亦得。大抵产后大眩。则汗出腠理疏。易于中风。且多因怒气伤肝。或忧气内郁。或坐草受风而成。急宜服此。上方并治一切失血。及汗后搐搦。指迷加当归等分。水煎服。口噤则挑齿灌之 噤则灌入鼻中。神效。产后迷闷。(因怒后发热而得)荆芥穗半生。以其半置新瓦上炒为末。童便服一二钱。若角弓反张。豆淋酒下。或锉散。童便煎服极妙。盖角弓反张。

  乃产后危证。惟荆芥为要药。按荆芥用酒服。则纾阴以达阳。用童便服。则裕阴以和阳。同一化风。而用实有别。产后风虚。血眩昏冒。荆芥穗一两三钱。桃仁去皮尖炒五钱。为末。

  水服三钱。若喘。加杏仁去皮尖炒。炙甘草各三钱。产后下痢。荆芥四五穗。于盏内烧存性。

  (弗犯油火)入麝少许。以沸汤些须调下。此药虽微。能愈大病。不可忽。口鼻出血如涌泉。

  因酒色太过者。荆芥烧研。陈皮汤服二钱。两服愈。崩中不止。荆芥穗于麻油灯上烧焦为末。每用童便调服二钱。一切头目诸疾。及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每酒服三钱。神妙。

  〔论〕荆芥以二月布子生苗。历夏而至八月方开小花结穗。(功重于穗)本经言味辛气温者。盖全乎辛味以成其温升之气也。嵩言其性微凉者。以性为气味之主。此品先辛后苦。

  辛胜而苦微。辛苦中俱带凉。是兼乎苦味。以成其凉降之气也。本乎气之温。成于味之辛。

  合春和木气之升举。是为能达阴气。俾阳得乘阴以出。(故能通血脉。破结聚气。传送五脏不足气。除湿痹。下瘀血。此层阳升而阴亦随之以畅气。)阳乘阴以出。则风治矣。而血已和。抑以味之辛。更禀乎性之凉。合秋爽金气之凉降。是为能和阳气。俾阴得先阳以畅。(故能搜肝气。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筋骨烦疼。更理丈夫香港脚。此层阴降而阳亦随之以和血。)阴先阳以畅。则血裕矣。而风亦平。揣其性味。似全属金。宛以天气接引地气。

  能升而达在地之郁阴。即能降而化在天之亢阳。故虽不专主于温升。然佐升散得宜。则无论外因风寒而阳郁。即内因七情致血分有滞以郁阳者。(肝气折而为风)此能纾阴以达之。虽不专主于凉降。然佐清降得宜。则无论内因肝热而阳僭。(肝之气有余则阳胜而血热。热久则血虚而为血劳风。需此凉降之治也。)即外感六氵㸒致血分有热以僭阳者。(肝气氵㸒而为风)

  此更能裕阴以和之。惟风脏血脏。俱属肝。而荆芥之致精于肝也专。故为血中要药。盖血以升举为要。药更以升而兼降者为全功。(兹味全得金气。其能温升者有温升而后有凉降。归其所始耳。)且气有余即是火。经曰。阳病发于血。濒湖故谓其治吐衄诸血证及痔漏也。(荆芥治血之逆而尤优于下行者)又荆芥之用。上行为多。而头目为最。不可谓非风剂也。第与世医所谓风剂。则有不可例视者。盖人身风木之气。自下而上。乃阴中之少阳。属地气者也。

  如天气之下济以交于地者。阳中无阴。而只有孤阳。其何以交于阴而为既济乎。惟荆芥所禀。

  正合于阳中少阴。在上主天气。一迎于地气之欲达于天者。而即能畅之。不使欲达之阳。还郁于阴也。且阳中之阴。更合于元阳所生之地气以交之。不使阳之上际于天者。无所归而离决于阴之中也。(经曰。阳出之阴则怒。非肝之失其职乎。)若谓兹药只能疏风。而未明所以静风之微。岂非梦梦乎。明于斯旨。然后知中风之治阳氵㸒。(犀角防风汤)头痛之清上火。(清上泻火汤)痛晕之去风热。狂证之清心热。非助诸味以清消风热。乃本诸归阳于阴之义也。

  然后知中风之导阳郁。(追风如圣散)头痛眉骨眼痛之散血滞。(上清散)头风屑之清气散壅。

  (人参消风散)风痫之化阴滞。达阳壅。亦非助诸味以祛散风阳。乃本诸由阳彻阴之义也。

  然后知中风之补精血。达元阳。化阳滞。(补骨脂丸)头痛之益肝气。化阴畅阳以消风毒。(大追风散)螈 之养阴和阳以消风滞。类用荆芥于中者。非取以散风。乃原本于由阳彻阴。由阴化阳之全用也。若徒袭一散风之浮说。则试思产后血虚风证。何以投此一味。便奏神功。

  (风药多燥以竭阴。此独于产后。及失血。并大汗后风证。用奏殊功者。缘其湿升之中。便有凉降。所谓由阴达阳。即由阳归阴。有阴阳合化之妙。而治风乃神也。)又何以于大肠血病。最为亲切乎。况乎风与燥热同气。阳也。今惟此味由阳彻阴。即由阴化阳。是以宜于热。

  并宜于寒。(如金沸草散。佐麻黄以治寒咳。旋复花汤。佐麻黄五味以治产后寒嗽。)第阴阳既如是其咸宜。何以上行而极者主治最多。而下行如香港脚等证。究属仅见。不知荆芥乃天气精专之剂。经曰。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降。云雾精者。乃天气之阳。合于地气之阴。酝酿变化。极其精微而后血之生化有地。犹之白露降也。(膻中之气犹云雾。是谓膻中之气欲化耳。夫血生化于阳中之阴。精于云雾之天气。乃由膻中血会。得凉降而归于血海。)然则气化 于上以为云雾之精。可不疑于治上治下之有多少矣。总之。兹味专精于肝。而妙阴阳之化以化结。正惟有阴阳合化之妙。而治风乃神。(所以清龙散治风气传化。腹内瘀结而目黄。风气不得泄。为热中烦渴引饮。用荆芥为君。)不可止谓其散风而与风剂例视也。

  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修治〕陈者良。去梗取穗。有微炒用以杀辛气者。若用以止血。须炒黑。

  

  紫苏

  紫苏白苏。处处有之。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自生。茎方。叶团带尖。有锯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皆紫者佳)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白苏。乃荏也。五六月连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阴干则茎久叶不落。八月开花成穗。如荆芥。九月半枯时收子。子细如芥而色黄赤。

  茎叶

  味辛兼甘。气温而香。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经。主治温中达表。行气和血。通心经。益脾胃。利肺下气。消痰定喘。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通大小肠。疗香港脚安胎。方书治咳嗽水肿。中风疟。胁痛消瘅。大便不通。痔。伤暑伤饮食发热。郁积聚。痰饮鼻衄。痛痹。

  眩晕狂惊虚烦。小便不通。疝。耳蛊毒。若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尤良。(颂)叶则偏于宣散。茎则偏于宣通。子则兼而有之。但性稍缓。(之颐)能除一切冷气。若下气则须用梗。其子尤良。若叶未免有升发之义。(类明)详其色香气味。体性生成。推陈致新之宣剂轻剂也。故气下者可使之宣发。气上者可使之宣摄。(之颐)辛味入气分。紫色入血分。同橘皮砂仁。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发汗解肌。同川芎当归。和血散血。同木瓜浓朴。散湿解暑。治霍乱香港脚。同桔梗枳壳。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消痰定喘。(濒湖)感寒上气。苏叶三两。橘皮四两。酒四升。煮一升半。分再服。霍乱胀满。

  未得吐下。

  〔论〕紫苏茎叶。始尝味辛。后有甘。辛胜而甘劣。以春种后。采叶于夏。而吐华乃在孟秋。采子更于秋季。故茎叶之用。与子有异。夫当大火之时。而其叶味辛。是火中之金也。

  即于火令采之。是全乎火之用金。而不致金用火也。金为火用则气化。以火原出水中。而金固为水母。阳不得阴不化也。火为金用则血化。以血原于水而成于火。阴不得阳不化也。紫苏之辛。乃火能用乎金者。是以所主在气耳。观于色赤入心。心火固气之灵。味辛入肺。肺金固气之主。金火合德。其气故和以温。(所谓心肺合而营诸阳也)辛后有甘。自归于胃。

  以脾胃固气升降之枢也。然则通心经。利肺气。益脾胃。义皆不妄。而之颐所云下者宣发。

  上者宣摄。其说亦微中矣。第用紫苏多取其宣发。而兹更云其宣摄。于义若何。盖手太阴为阳中之少阴。阳不得阴。则气不化。惟金为火用则气化。气化则极其宣发。此易知也。至于阴为阳守。阳无阴则火僭而上。而气亦不得宣。惟金为火用。则宣中有摄。摄者亦所以成宣。

  之颐故统谓之宣剂也。抑其阳中有阴。于何见之。曰。是物宣气。而即能和血。所谓肺气下降入心而生血者。固即金为火用之明证矣。夫气之为用。上际下蟠。无处不宣。而后天之气。

  总不越心肺胃以为生化。兹味通心利肺益胃。故上中下胥赖之。如中焦之病于霍乱。上焦之病于胸膈不宽。下焦大小肠之不通。香港脚之壅阏。苟用之而主辅得宜。又何宣发宣摄之不奏功乎哉。凡病于气之胀壅者。虽所因不一。然皆气不归元也。紫苏首治香港脚。正气得归元之义。盖人身阴本于下。其升而至上也。实由阴中之阳引之。阳畅于上。其降而至下也。实由阳中之阴引之。紫苏虽主于气之阳。而其金为火用者。正阳中之阴能使气化。气得化则自归元矣。

  苏子 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上下宜用子。(濒湖)主治润心肺。调中下气。

  消痰开结。治肺气喘急。止霍乱呕吐反胃。消五膈。利大小便。下一切逆冷气。及腰脚中湿气风结气。苏子下气。与橘皮相宜。(贞白)治风顺气利肠。苏子一升。微炒杵。以生绢袋盛。内于三斗清酒中。浸三宿。少少饮之。一切冷气。腰脚中湿气风结气。苏子良姜橘皮等分。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十丸。休息利大小溲频。每干研苏子末。米饮调服效。

  〔论〕苏子下气之功胜于叶者。为其八月始华。得金气之浓而善降也。然其花色紫。子亦黄赤。犹不离于火之体。以致其火之用。(如经所谓毛脉合精行气于府之义)故虽金胜。

  而还以气化为主也。盖茎叶子俱能和气。叶则和而散。茎则和而通。子乃和而降。用者审之。

  气虚表虚者禁用叶。肠润肺虚者禁用子。(士材)火升作呕者。不宜用叶。惟可用子。(仲淳)

  〔辨治〕叶用两面俱紫者。子自收方真。市者多伪。略炒研极细。煎成叶。投入二三沸。

  即

  

  水苏

  即鸡苏。俗呼为龙脑薄荷。以生东平龙脑冈者为良。三月生苗。方茎中虚。叶似苏叶而微长。面皱色青。密齿紫背。气甚辛烈。六七月开水红花。成穗结子如荆芥。沃地者。苗高四五尺。其子不如紫苏。因紫苏以八月开花结子。而水苏子早。非禀金气之浓也。

  茎叶味辛。气微温。主治下气。辟恶气。疗吐血衄血。肺痿崩中。带下血痢。酒煮汁服。

  治头风目眩。及产后中风。恶血不止。作生菜食。除胃间酸水。其功专于理血下气。(大都逆上之血用之的有殊效)清肺辟恶消谷。故局方治吐衄咳唾。下血血淋。口臭苦甜喉腥诸病。

  有龙脑薄荷丸。衄血不止。鸡苏叶生地等分。为末。冷水服。脑热鼻渊。肺壅多涕。鸡苏叶麦冬川芎桑白皮炒黄 炙草生地等分。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人参汤下。风热头痛。(热结上焦。致生风气。)痰厥头痛。水苏叶五两。皂荚炙去皮子三两。芫花醋炒焦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荆芥汤下。

  〔论〕紫苏水苏。味皆辛。气皆温。皆为火中之金。第水苏辛味胜于紫苏。而气之温则逊之。且采以七月。取乘金之进气也。夫金以火为主。火以金为用。二者固相合而相须。然五行有递为君之时。因于成功退而将来进也。如紫苏叶面背俱紫。已全禀乎火之气矣。又采于五月。因其时以全其气也。水苏叶面青背紫。已不全禀乎火之气矣。采以七月。则因于火之退气。乘乎金之进气也。全乎火之气者。金为火用。裨火得化水而为血。故心主脉。脉舍血。虽则化血。总以全其大火之气也。若乘乎金之气者。火又藉金以为用。俾火之化水为血者。仍行其清化。使胃生之。脾统之。肝藏之。而火更因此以宿于水焉。(金以火为主。故阴得阳而血化。血化而气益畅。似归功于气者紫苏也。火以金为用。故阳得阴而气清。气清而血得静。似归功于血者水苏也。)夫水火之升降。全藉于木与金。金以火为主。而木又以金为主。如火中之金不得司其凉降。则肝之从阴而达于上者。不得阳中之阴接引。将木火交煽而邪热益炽矣。水苏由火而独专其金气。有不奏功于吐衄咳唾喉腥口臭及苦甜者欤。虽然。

  血固心主之。胃生之。能使归其所藏而纳之血海者。则肝也。肝之所以能纳血者。由肺之气能归于胃。以至肝也。肺气所以能归于胃者。全由凉降之气。使火就金妻而宅水于中。木依水母而随金以下。升已而降。不致木火之相煽也。(经曰。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藏坏决。经脉傍绝。五藏漏泄。不衄则呕。绎此则由火中之金。而金得司其职者。犹不能令血归其藏而致逆漏欤。)此味于血证有殊效者。缘不以苦寒退血中之火。而以火中之金气和之。握生化之机权以为升降。所谓火得归宿于水者。是本经首言下气。理固可参。而又能疗风。可愈知其专于理血以化气矣。

  采取适时 紫苏以五月。水苏则七月。紫苏子九月。半枯时收。如市肆茎叶子多于霜后采取。采时则气味俱失。何可用。

  

  蛇床子

  因蛇虺喜卧其下。食其子。故又名蛇粟。下湿地所在皆有。其子轻虚。褐色。两片合成。

  亦有细棱。凡花实似蛇床者。当归川芎水芹 胡萝卜。

  气味苦而大辛微甘。乃右肾命门少阳三焦气分之药。主治强阴。益阳事。缩小便。暖女子子脏。温中下气。利关节。疗虚湿痹毒风 (手足麻痹也)痛。腰胯酸疼。四肢顽痹。更治男子阴痿湿痒。女子阴中肿痛。去阴汗湿癣。煎汤沿大风身痒。多服令人有子。方书治痿健忘消瘅赤白浊诸剂中亦有之。苦就火至地。辛归金达天。甘属土合气交。故能除湿益阳。

  不惟已疾而又有补益也。(仲淳)蛇性窜疾。居处隐僻。禀善行数变之体用。蛇床功用。靡不吻合。设非气性相感。宁为蛇虺所嗜耶。故凡厥阴隐僻之地。气闭不通。得蛇床宣大风力。

  鼓舞生阳。则前阴疏泄。窜疾自如。并可伸癫痫之气逆于脏。与关节之壅闭不开。而作把握阴阳之良剂也。(之颐)同远志巴戟牛膝首乌阳起石。治阴痿湿痒。按此证多由肝经湿热。

  不得概以辛温之味治之。同巴戟牛膝杜仲续断地黄白胶黄柏。治妇人阴中肿痛。同黄柏山萸五味茯苓车前子香附续断补骨脂。治一切带下。赤者加白胶阿胶。阳事不起。蛇床菟丝五味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日三服。赤白带下。月水不来。蛇床子枯矾等分。为末。醋面糊丸弹子大。胭脂为衣。绵裹纳入阴hu。如热极再换。日一次。

  〔论〕蛇床以四月放花白色。结子攒簇。两片轻虚。五月采实。夫实结于夏。而尝之先苦后转大辛。是火气归于金也。然花白色而质轻虚。金质复归于火矣。火不归金。则气之体不全。金不归火。则气之用不昌。气之体全。乃能归命门以孕其元气之用。昌乃能达三焦以致其用。本经治阴痿湿痒。及阴中肿痛。除痹气。利关节。指其用而言也。别录令男子阴强。

  女子子脏热。指其体而言也。夫元气之体用。全俱于坎离。然坎中孕离。离中宅坎。皆由其得金气也。金为水母。火为金夫。惟水中有金。故坎中孕离。水为火用。而元气以生。惟火中有金。故离中蓄坎。火为水用。而元气以化。兹物乘夏火以结实。而火气尽归金味。赋轻虚以攒成。而金味仍是火质。火归金。故令火为水用而畅阴。此天气至地。夫从妻也。金化火。乃得水为火用而达阳。此地气至天。子随母也。由化归生。复由生归化。元气之体用似有独全者。又蛇床所治。类由阳气之不得鼓舞以畅其用。风虚为病也。如金火合德而气化。

  则虽微物。而有天气至地。地气至天之化机。试观其质轻虚。岂非阴湿化为阳明。有鼓之舞之以畅天气者乎。盖天气畅则至地。地气达则至天。火为水用而畅阴。阴畅则降。而阳随之。

  水为火用而达阳。阳达则升。而阴随之。是物以达阳而升为终事。却以畅阴而降为始事。乃金火合而归于命门之实际也。归命门则三焦气盛。其原与足厥阴相通者。自能合而行上矣。

  (所以治喉痹耳湿牙风及肾虚耳聋诸方亦用之)别录于此味更云辛甘。辛合于甘以归肾。是由母趋子。故得致津液而化阴中之阳。如菟丝覆盆蛇床。皆补阴气之的剂。非苦辛热偏者胜也。蛇床之用。所谓天气至地。地气至天者。于何征之。如本草强阴。是天气至地。而健忘丸用之。则地气至天也。此犹同宫水火之气耳。若上以治面疮。下以疗痔疾。夫非上下极至之征欤。更如内补鹿茸丸治赤白浊。其益阳若桂附亦用之矣。岂犹藉蛇床以达阳者。盖缘思想伤阴。乃是阳中之阴不化。阴伤而及于阳也。或借此以化阳中之阴。而后真阳乃得复欤。

  又如消瘅之白茯苓丸。(因消中后胃热入肾。消烁肾脂。令肾枯燥。遂致此疾。)既滋肾阴而除胃肾之枯燥矣。乃反用此味以达阳者。毋亦阳陷阴中而不化。须借此由阴之化以散阳欤。

  即此推之。不得但以去湿达阳。尽蛇床之能事矣。大抵火中之金。应归命门元气。以金水子母相恋。且返其所自始也。然则紫苏亦火中之金。何以不归命门。曰。紫苏紫色。合于辛味。自应入心与肺矣。命门为元气之根。心肺即为元气之用。为气之用。所以紫苏为宣剂。其性温燥。凡肾家有火。下部有热者。勿服。(仲淳)

  〔修治〕作汤洗浴。则生用之。入丸散。用布包 去皮壳取仁。微炒杀毒即不辣。酒浸一宿。以生地汁拌。久蒸焙干用。(雷公)按蛇床子之用。全在辣甚。炒殊不宜。不若雷公用生地拌蒸之为当。

  

  荜茇

  生波斯国。今岭南特有之。七月结子。如小指大。形长二寸以来。青黑色。

  气味正如胡椒。九月收采。

  子味辛气热。阳也。浮也。入手足阳明经。主治温中下气。除胃冷及霍乱冷气。水泻虚利。呕逆醋心。产后泻痢。与阿魏和合良。(诸本草)能入阳明经散浮热。治偏头痛。鼻渊牙痛。(濒湖)冷痰恶心。荜茇一两为末。食前米汤服半钱。暴泄身冷。自汗。甚则欲呕。

  小便清。脉微弱。宜已寒丸。荜茇肉桂各二钱半。良姜干姜各三钱半。为末。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姜汤下。妇人血气作痛。及下血无时。月水不调。用二神丸。荜茇盐炒蒲黄炒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温酒下三十丸。两服即止。

  〔论〕荜茇产于南方。受火土之气。稽本草概治虚冷气之为病。而濒湖又谓能散浮热。

  若不徒以散冷为功。或其气味辛温。而犹有和。未可以大热概之。抑所谓浮热者。得无因寒之郁。而郁气为浮热欤。

  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下重。(宗 )能动脾肺之火。令人目昏。(濒湖)

  〔修治〕去梃用头。醋浸一宿。焙干。以刀刮去皮粟子令净。乃用。不则伤肺。令人上气。

  

  兰

  兰草泽兰合考 兰草。香草也。(非今世兰蕙花)别名都梁香。(都梁有山。即今武冈州。

  又盱眙县亦有都梁山。皆产此。)又名千金草。即孩儿菊醒头草也。出溪涧水旁下湿地。二月宿根再发。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光泽有歧。八九月枝头成穗。作花红白似鸡苏。久之转白。绒裂如球。球中有子。绒着子上。色黑味苦。臭香气烈。即千金花也。兰草与泽兰同类异种。但以茎圆节长。而叶光有歧者为兰草。茎微方节短。而叶有毛者为泽兰。

  气味俱疏淡。而功用则迥别。(核)

  

  兰

  叶气味辛平。东垣曰甘寒。其气清香。入手太阴足阳明经。主治利水道。除胸中痰癖。

  生津止渴。治消渴胆痹。调气养营。久服益气轻身。煮水浴风病。浸油涂发。去风垢令香润。

  方书治齿疾。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气。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东垣治消渴生津饮。用兰叶本于此。(濒湖)臭香味辛。气化中药也。故主益气利水道。(之颐)肺气郁结。则上窍闭而下窍不通。

  胃气郁滞。则水谷不以时化而为痰癖。此草辛平芬芳。能散结滞。大都开胃除恶。清肺消痰。

  为散郁结之圣药。(仲淳)以花煮酒。臭类木香。苦甚黄连。用治滞痢。获效颇捷。(之颐)

  同藿香枇杷叶石斛竹茹橘红。为开胃气之神品。加入沉香郁金白蔻苏子芦根汁下气开郁。治噎膈之将成者。同栝蒌根麦冬黄连竹叶芦根汁。治消渴。

  

  兰

  叶味苦辛甘酸。气微温。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苦辛泄热。甘能和血。酸能入肝。温通营血。行而带补。妇人方中最为急用。防己为之使。主治养血气。破宿血。利关节。通九窍。消身面水肿。并痈肿及头风目痛。女子频产血气衰冷。成痨羸瘦。及血沥腰痛产后诸病。气香而温。味辛而散。脾喜芳香。肝宜辛散。脾气舒则三焦通利而正气和。肝郁散则营卫流行而病邪解。故为女子方中所急用。(濒湖)补而不滞。行而不峻。为产科要药。

  得炒黑豆炮姜芎归地芍牛膝蒲黄五灵脂益母草。治产后恶露不尽。少腹作痛。寒月加桂。多火及内热虚劳人。去桂加童便。去五灵脂加人参鳖甲香附麦冬。治产后诸虚百病。肺热者去人参。月候不通。结块发热者。泽兰一束。捣烂酒浸。温饮之。日二三次。当通。产后水肿。血虚浮肿。泽兰防己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醋酒下。水肿肾沉膀胱浮者。同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木通灯草通草牡蛎滑石附子葶苈瞿麦车前防己用。

  〔总论〕濒湖言兰草泽兰功用。有气血之分。兰草走气道。故能利水。除痰癖。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泽兰走血分。故治水肿。涂痈毒。破瘀血。消症瘕。而为妇人要药。虽是一类。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药补泻不同也。按二药分气血之治是矣。第本经久服兰草何以益气。而甄权于泽兰何以治频产血气衰冷成痨羸瘦。此义未经发明。犹未免与他味之利气血者例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