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德真经注疏 » 道德真经注疏全文在线阅读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五

关灯直达底部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五

吴郡征士顾欢述

大成若缺,

注:谓道德大成之君也,若缺者,灭名藏誉,如毁缺不备也。

其用不弊。

注:其用心是则无弊尽时也。○御曰:谦则受益,故无困弊时也。○疏:言行业大成就之人,能忘其成,故虽大成,如似缺少不足也。只为能忘其成,故终日货用而无弊损。是以《庄子》云:小成隐道也。夫成者不缺,缺者不成,而今成而似缺者,忘缺忘成。故不见成而缺,故如缺而实成,不见缺而异成,故大成而似缺也。

大盈若冲,

注:谓道德大盈满之君,若冲者,贵不敢骄,富不敢奢。

其用不穷。

注:其用心如是,则无穷尽时也。○疏:冲,虚也。静,尽也。言道德大满之人,能满其满,故能满如似空虚无物也。只为忘满冲虚,故能利用无竭也。夫满者不虚,虚者不满,而今满而虚者,欲明忘满忘虚,故能即虚即满,满而若虚。

大直若屈,

注:大直谓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若屈者,不与俗人争,如可屈折也。○疏:大直质素之人不显直相,故能混迹同尘,委曲随物,故若屈也。是知直躬小直也。

大巧若拙,

注:大巧谓多才衍也,若拙者,亦不敢见其能也。○疏:匠成万物,炉锤群生,有大功巧而忘功用,晦迹同凡,故若拙也。《庄子》云:雕刻众形而不为巧,是知工唾小巧也。

大辩若讷。

注:大辩者,智无疑。如讷者,无口辞。○御曰:不饰小说也。○疏:妙能剖析真空,诠量玄极者,言所不能言也。不同世间。才捷利,故言蹇讷也。《庄子》云:不言之辫,亦云大辫不言。是知杨墨小辫也。

躁胜寒,

注:胜,极也。春夏阳气躁疾於上,万物盛极则寒,寒则零落死亡也。言人不当刚躁也。

静胜热。

注:秋冬万物静於黄泉之下,极则热,热者生之原也。○疏:躁,阳也。静,阴也。胜,极也。言四时运转,阴极阳生,阳极阴起。阴起故一切凋落。阳生故庶物咸盛。喻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灭之原,以劝行人去躁归静也。又解:从本降迹,即躁胜寒。患迹归本,即静胜热。以明动静适时也。○顾曰:物极则反,动极则静,静极则动,从此而观,盛极则衰,衰极则盛,人间诸法,例皆如此。既非常保,何所贪求。是以圣人不取不求,无得无失,而五种大行,自清自静,不为寒热所侵,始为天下之正主云云。

清静以为天下正。

注:能清能静,则为天下长,持正则无终已时也。○疏:清虚宁静,可以自利利他,以正治邪,故为天下正。此则结释静胜躁,优劣之义也。○节解曰:谓得入深山,行清净,守自然,则为真人也。

天下有道,

注:谓人主有道也。

却走马以粪。

注:粪,田也。兵甲不用,却走马以治田农也。治身者,却阳精以粪其

身也。○御曰:有道之主,无为化行,既不贪求,故无交战,屏却走马

之事,人得粪於田园。○疏:言有道之君,种於天下,干戈静息,偃武

修文,宇内清夷,无为而治,故能却驰走之马,以粪农田。治身者却六

根兵马,以道粪心,故孟子云:人皆以粪粪其田而莫之以学粪其心也。

天下无道,

注:谓人主无道。

戎马生於郊。

注:战伐不止,戎马生於郊境之上,久不还也。○疏:郭外日郊,无道之君,临於海内,禽荒色荒,四方不静,多贪境土,好行征伐,遂使军戎兵马出生郊外。且轻身躁竞之夫,心不怀道,纵於六根兵马,驰骋尘境之中,故云生於郊也。

罪莫大於可欲,

注:好色欲也。○疏:罪者摧也,言为苦之所摧逼也。前境美丽,称可欲之心,故言可欲也。然境能逼心,是起罪之绿,以戒行人不可染境也。故上经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祸莫大於知不足,

注:富贵不能自禁止。○疏:祸即罪之深重者也,言心贪前境,不知厌足,害人损物,为罪日深,非唯灾及一身,亦乃祸延三族。

咎莫甚於欲得。

注:欲得人物,利且贵也。○御曰:殃咎之大,莫大於欲,欲得祸深,故云咎也。○疏:咎,考责也,欲得之心,略无涯际,其为咎责,莫甚於斯,格量深浅,祸重咎轻,欲备显物情,故具彰二衅。

故知足之足,

注:守真根也。

常足矣。

注:无欲也。○疏:守分不食於行便足,恒无阙少,故言常足。欲明贵竞之类,遭祸遇殃,知足之人,恒居安泰,先病后药,故继此文。

不出户,知天下。

注:圣人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也。○疏:户者谓知觉,攀绿分别,等门户也。有道之人虚怀内静,不驰心於世境,而天下之事悉知,此以真照俗也。

不窥牖,以见天道。

注: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人君清静,天气自正,人君多欲,天炁烦浊,吉凶利害,皆由於己。○御曰:垂拱无为,不出教令於户外,而天道可知也。○疏:牖,根窍也,天道自然之理,寨体坐忘,不窥根窍,而真心内朗,睹见自然之道,此以智照真也。户通来去,从真照俗,窗牖内闭,喻返照真源也。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注:谓去其家观人家,去其身观人身,所观益远,所知益少。○疏:颠倒之夫,不能照理,其心逐境,弥远而无厌,其知浅近,暗昧而少鉴。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注:圣人不上天,不入渊,能知天下者,以心知之也。○疏:不行者,心不绿历前境而知者,能体知诸法实相,譬悬镜高堂,物来斯照,而无心也,故《庄子》云:圣人不由心而照之于天矣。

不见而名,

注: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圣人原小以知大,察内以知外。○疏:不见者,了知诸法虚幻,无可见之物也。而名者能正名百物,垂迹显教,不见而损情欲,文饰日以消损也。○御曰:不窥牖,故云不见,人和天顺,故能名其太平。

不为而成。

注:上无所为则下无事,家给人足,万物自化就也。○疏:不为者,凝神寂澹,绝於有为也。而成者能施化群品,成就学人,此明寂而动也。

为学日益,

注:学者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  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疏:  为,修营也。学,俗学也。言修俗学  之人,锐情分别,故累欲日增也。

为道日损。

注:道谓自然之道,日损者,使情欲  文饰日以消损也。○御曰:为学日  益见闻,为道者日损功行。益见闻  者,为修学之渐,损功行者,为悟道  之门,是故因益以积功,功忘而体道  矣。○疏:为道谓修道也。言修道  之士,虚夷恬淡,所以智德渐明,累惑日消也。

损之又损之,

注:损之者,损情欲也。又损之者,所以渐去也。

以至於无为。

注:当恬淡如婴儿,无所造为也。○疏:为学之人,执於有欲,为道之士,又滞於无为,虽复深浅不同,而俱有患。今欲治此两执,故有损益之文,既而前损损有,后损损无,二偏双遣,以至於一中之无为也。

无为而无不为也。

注: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御曰:为学积功行,为道忘损之,虽损功行,尚有欲损之心,兼忘此心,至於淡然无为。方彼镜象而无不应,故无不为。○疏:即寂而动,即体而用,故无不为也。上经云:道常无为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注:取,治也。治天下常当以无事,不当烦劳也。○疏:取,摄化也。言摄取宇内苍生,令其归善者,常以无为无事而化之也。虽复应物施为,而心未常有事,此即动而寂也。故《庄子》云:孰弊弊焉,以物为事乎。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及其好有事,则政教烦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疏:其心未虚忘,以事为事而有事者,斯事异无事,无事异事,动异於寂,寂乖於动,如此之人,不足以摄化天下也。

圣人无心,

注:圣人不重改更,贵因循,若似无心也。

以百姓心为心。

注:百姓心之所便,因而从之。○疏:体道洞忘,虚怀绝虑,与死灰均

其寂泊,故无心也。百姓,众生也。然圣人无心,有感斯应,应随物感,

故以百姓心为心,心既无心,心应亦不应。○节解曰:谓知道行气以神

为心,则流布百节,百节百神百名共於形中,故日以百姓心为心也。

善者吾善之,

注:百姓为善,圣人因而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注:百姓虽有不善者,圣人化之使为善也。○疏:善者谓无欲修学之士也,不善者谓有为滞境之人。普以平等胜教化之,令其得善,此则以百姓心为心之善也。

德善矣。

注:圣人德化,百姓为善矣。○节解曰:谓行一养神,神和形柔,邪去正存,骨坚随真,故日得善矣。

信者吾信之,

注:百姓为信,圣人因而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注:百姓为不信,圣人化之使信也。

德信矣。

注:圣人德化,百姓为信矣。○御曰:欲善信者,吾因而善信之。不信者,吾亦以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而善信之也。○疏:信谓闻经戒爱乐,不信谓不乐道文,圣人以空行慈悲,平等救度,不问信与不信,皆令得益,而普发信心。故真迹紫微夫人曰:信者得失之关键。又经云:信者学道之枢机也。一问日:圣人无心,有感必应,不感不应者,则信者方教,不信者不教,而令信与不信,一种教之,亦应感与不感,一种皆应。答曰:应有通有别,如治在玄都玉京,而恒救三界,此则通应善信是也。至如胡人有感紫炁西浮,授尹真人道德之文,此则别应。若别应则待别感,通应则寻常慈照,故上经云:常善救人而无弃人也。○节解曰:谓人信一也,一亦信人,人不信一,一由人生,故道常得其信也。

圣人在天下怵怵,

注:圣人在天下,常怵怵恐惧,富贵不敢骄奢。○疏:怵怵,动惧之貌也,言无心赴感。圣人其在天下也,恒布大慈,护救苍生,恐其没溺,故怵怵而动惧也。

为天下浑其心,

注:圣人为天下百姓混浊其心,若愚暗不通也。○疏:浑沌,无分别也。言凡夫感情滞境,妄生去取,圣人欲浑沌其心,令无分别,勤惧之义,即斯谓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注: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为圣人视听。○疏:河上作注,诸本作淫。淫者染滞也,颠倒之徒,迷没世境,纵恣耳目,滞着声色,既而漂浪长流,愆非日积,圣人愍其困苦,故显其病。六根之中,遍举两者,欲明此二患最深。故《西升经》云:耳目声色为子留愆,然举一根,诸根可悉,为文备故也。

圣人皆孩之。

注:圣人爱念百姓,如育赤子,长养之而不责望其报。○疏:众生妄淫耳目,沦没爱河,圣人勤惧慈救,义同赤子,哀其无识,故如婴儿之可愍。

出生入死。

注:出生,谓情欲出於五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於胸臆,精神劳惑,故死也。○御曰:了悟则出生,迷执则入死。○疏:出生者,超凌三界,出离死生。入死者,沈沦三涂,没溺生死,若解生死义者,从无出有,以释生为生,自有还无,以释灭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注:言生死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疏:徒,类也。言九窍四关,凡圣俱有,圣人忘之,故出三界。凡夫执着,故入六道。入六道则死之徒,出三界则生之徒。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注:人欲求生动作,反之十三死地也。○疏:凡人之生动即适死地者,盖为执此十三,滞於前境故也。

夫何故?

注:问之何故,动之死地也。○疏:假设疑问,以生后答。

以其生生之厚。

注: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违道件天,妄行失纪也。○疏:言人不能体道忘生,而执生为有,多积物产,厚资此生而营生过当,故动之死地,此一句答前问意也。

盖闻善摄生者,

注:摄,养也。○疏:盖不尽问之辞,犹窃闻也。摄,卫也,养也。言善摄卫养生之人,淡泊虚夷,不染尘境,摄卫之美,自显下文。

陆行不遇兕虎,

注:自然远避,害不干也。○疏:陆,平地也。兕,毒兽,一角,形如野牛,青色。言善摄生之人,不为毒兽所触。内解者言,平居安静,不为烦恼所加也。

入军不被甲兵。

注:不好战以杀也。○疏:言摄生之人,不入行阵,亦不为干戈所害。内解者,纵入尘境,亦不为色等所伤。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注:养生之人,兕虎无由伤,兵刃无由加也。○御曰:善摄理生之人,心照清净,无贪取之意,故外物不可加害。○疏:诸本言驻。驻,立也,措,安也,兕遇物即触,喻痴人也。虎性躁暴,喻啧也。兵刃锐利,能伤於人,喻食也。言善摄生者,妙体真空,故虽处世问,而不为三毒所害也。

夫何故?

注:问虎兕兵甲何故不害之也。○疏:假设疑问有何事,故得政如此。

以其无死地。

注: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言神明营护之,此物自然不敢害也。○御曰:以其顺化无私,不以死为死,则物不得害其生,故云无死地也。○疏:夫见有身者,故以身为死地也。今善摄生之人,忘於身相,即身无身,故无地之可死也。既无死地,三毒何所加乎。○节解曰:谓圣人怀精神守一,行气握固胎息,故使此物不害之。道处其心,真气俱存,故无刑杀之地也。

道生之,

注:道生万物。

德畜之。

注:德,一也,一生布炁而畜养之也。○御曰:物得以生,养万类也。○疏:至道虚玄,通生万物,上德慈救,畜养群生也,故云道生德畜也。

物形之,

注:一为万物设形象。

势成之。

注:亦云势成之,一为万物作寒暑炁势以成之。○疏:陶莹心灵,令行业淳熟而成就也。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注:道德所为,无不尽惊动而尊敬之也。○御曰:万物皆由道德以生畜,故尊贵之。○疏:道德生育,具如前旨,苍生荷赖,日用不知,是以劝示令崇尚也。

道尊德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注:道一不命召万物而常自然,应之如影响也。○御曰:言道德之尊贵,非假爵命,但生成之功,被物而常,自然贵也。○疏:世上尊荣,必须品秩,所以非久。而道德尊贵,无关爵命,故常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注:言道之於万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复长养成熟覆育,全其性命。人君治国治身,亦当如此。○疏:重迭前文,以生后句。而举道不言德者,明德不异道,而文略故也。《西升经》云:道德浑沌,玄妙同也。长之者,谓增其善芽。育之者,谓进其功行也。成熟者,谓以无上妙法,莹饰物心,令其道果成就,德业淳熟,此犹迭前语,来生后文也。养覆者,养谓酬其果报,覆谓鹰以大慈也。已上四双,明利物之德,以下三德,明能遣其功也。

生而不有,

注:道生万物,不有所取,以为利用。○疏:虽复能生万物,实无物之可生,刍狗其情,故即生而不有,有即有而不有,生亦生而不生,此遣道生之也。

为而不侍,

注: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疏:既生成万物,不有其生,施为法教,於何可恃,此遣德畜之也。

长而不宰,

注: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利用也。○疏:长养苍生,功伴造化,而能所俱幻,谁其宰乎,此遣长之等四双也。

是谓玄德。

注:道之所行,恩德玄暗,不可得见也。○疏:是则指於上句,谓则言及下文。玄者深远之名,德以证护为义,指前体道之士,利物忘功,以法目人,可谓玄德。○车曰:道为阳极,阳即天也。天以运动,所以生万物。德为阴极,阴即地也,地以包含,所以畜万物。受炁日生,养形曰畜,所云一切万物之形势。成之者,因其业势而成就之。业势应合为人,即为作人形而成就之。○蔡曰:为诸众生作四时之势,成就万物,此说在前。

天下有始,

注:始有道也。

以为天下母。

注:道为天下万物母也。○御曰:始者冲和之妙黑也,言此妙炁生成万物,有茂养之德,故可以为天下母也。○疏:始道本母,道述也,夫玄道妙本,大智慧源,超绝名言,离诸色象,天下万物,皆从此生。今抗言者,欲令行人识根知本,故经云:万物始也。以为母者,言从本降迹,导引苍生,长之育之,如母爱子,故上经云:有名万物母。○蔡曰:始,本也。言一切众生,沈沦五欲,不知根本,随流逐末漂浪生死。故老君举本示之,明天下有清虚炁为道德,为汝根本,且始则无先,母则有功,取其生物,故称始也。育之功,遂称母也。

既知其母,又知其子;

注:子,一也。既知得道,以当复知一也。○御曰:万物既得冲炁茂养,以知其身,即是冲炁之子也。○疏:夫本能生迹,母能生物,既知道是我母,即知我是道子,从道而生故也。经曰:虚无自然,是真父母。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注:以知其一,当复守道,反无为也。○蔡曰:既知己是道子,从而得生,则须守清静无为,复归其母,便与道同也。

役身不殆。

注:不危殆也。○御曰:既知身是冲炁之子,当守此冲和妙炁,不令离散,则终没其身无危殆也。○疏:既知我是道子,应须归复守其母也。但能归根守母,守道会真,迹虽有没有存,而本无危无殆。何者,夫道能生物,道即是本。物从道生,物即是末。而末能摄本,所以须归其母。母能生子,所以须守其母。守母则久视长生,归本则投身不殆,故劝之也。《西升经》云:常能养母,乃能长久。

塞其兑,

注:兑,目也。使目不妄视。

闭其门,

注:门,口也,使口不妄言。○疏:上虽劝其守母,犹未示其修守之方,故次下文具显守复方卫,即闭塞等是也。兑,口也。而六根之中,偏举兑者,明江既是三业,又沾六根为罪多也。门,五门。闭五门,不染尘境也。前举兑是根之别,此言门是根之总也。但闭塞之义有两,一者断情忍色,柄托山林,或却扫闭门,不见可欲。二者体知六尘虚幻,根亦不真,内无能染之心,外无可欲之境,既而恣目之所见,极耳之所闻,而恒处道场,不乖真境,岂日杜耳闭目而称闭塞哉。盖不然乎,斯乃闭塞之妙也。

终身不勤。

注:人当塞目不妄视,闭口不妄言,则终身不勤苦矣。○疏:勤,劳苦也。夫学道多端,行门匪一,或静心而避尘境,或即境而体真源,深浅纠纷,寔唯多种。故《西升经》云:动则有劫载自,唯甚苦勤也。但能依前闭塞,即境而真,心性闲宽而无劳倦,可以尽年,终而不苦勤也。

开其兑,济其事,

注;开其五欲之门,济其六尘之事,心神内疲,耳目外困,终身劳倦也。

终身不救。

注:祸乱成也。○疏:及愚者为之,即开眼耳等根,济於声色等事,终身耽染,没命贪淫,纵使大圣大慈,良亦目击不能救也。

见小曰明,

注:萌芽未动,祸乱未见,为小昭然,独见为明也。○御曰:人能於事微小,则,见而改行,可谓明也。○疏:见,观照也,小,微细之名也。至妙之理也,言行人但能照於妙境,智慧日日增明,故上经云:观其妙也。

守柔日强。

注:守柔弱者,日以强大。○疏:既能见小,则智慧增明,复能用道,兼知柔弱,故其德业日日强盛也。夫学之初,有定有惠,有行有解,见小即是惠定之门,用柔即是行解之衍。故六度之中,有行有解,前五是行,后一是解,解则是惠是空,行则兼空兼有,而以空导有,以有资空,欲明资导之能,故言用柔见小也。

用其光,

注:用其目光於外,视时世之利害。

复归其明,

注:复当反其光明於内,无使精神泄於外也。○疏:光,照外也。既即照而忘,韬光晦迹,归明於昧,故云复归其明也。下文云光而不耀也。《庄子》云: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

无遗身殃,

注:内视存神,不为漏失。

是谓习常。

注:人能行此,是谓习修常道也。○御曰:遗,与也。言还守内明,则无与身为殃答者,如此是谓密用真常之道也。○疏:既即照而忘,行圆德满,诸累以尽,无复遗余之殃答也。亦云:遗,与也,无复与身之殃衅也。行业圆备,诸累复尽,传经主教允属其人,故指此人可谓承袭常道,绍隆真教也。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

注:介,大也。老子疾时王不行大道,故设言使我介然有知於政事,我则行於大道,躬行无为之化。○节解日:吾夙夜介介,心念守一於身也。○王及罗什二家云#1:介,小也,我小有所知,则便行於大道也。

唯施是畏。

注:唯,独也。独畏有所施为,恐失道意,欲赏善恐伪善生,欲信忠恐诈忠起。○御曰:老君言:若使我耿介,矜其有知,欲行大道,既与道不合,故唯所施为,是皆可畏之也。○疏:使我者,假设之辞也。知,分别也。介然,微小也。言正真之道,甚自平夷,假使我微介起心,以知行道者,深不可也。何者,夫至道虚通,妙绝分别,在假不假,居真不真,真假性齐,死生一贡,入九幽而不昧,出三界而不明,履危险而常安,临大难而无畏也。今乃起心分别,乖於至道,诸所施为,动之死地,故可畏也。

大道甚夷,

注:夷,平易也。

而民好径。

注:径邪不平也,夫道甚平易,而民好从径邪也。○疏:夷,平正也。径,邪道也。言至理平等,甚无分别,颠倒之类,背正向邪,遂使大道陵迟,小成孔炽。○节解曰:谓人好邪伪,行妄径也。

朝甚除,

注:高台榭,修官室。○疏:无道之君,好行邪径,不崇朴素,唯尚华侈,既而除其故宇,更起新宫,雕楹刻楠,穷乎绮丽。

田甚芜,

注:农事废,不耕治,失时也。○节解曰:谓人不修其一,朝夕自饰而生病,故心荒秽也。○疏:徭役既繁,农夫丧业,东皋不作,南亩荒芜。

仓甚虚,

注:五谷伤害,国无储也。○节解曰:谓不守固其一,则五藏空乏,故日虚也。○疏:稼穑有退,国用无赀,杼轴既空,仓廪斯罄。

服文彩,

注:好饰伪,贵外华也。

带利剑,

注:上刚强,武且奢。○御曰:文德不修,尚武备也。○节解曰:谓好华服於身,一去邪来,带利剑,仗刃备,为鬼邪所病。

厌饮食。

注:多嗜欲,无足时。○疏:黼黻文绣,以丽其身,干将莫耶,以卫其命,嘐醴膻腥,以爽其口,不崇上德,不恤下民,嗟乎饕餮,一至於此。

资货有余,是谓盗夸。

注:百姓不足,而君有余者,是由劫盗以为服饰,持行夸人,不知身死家破,亲戚并随之也。○节解曰:谓好其甘肥以养其容,一去其中,百病并生,乃以资货备於死丧也。

非道也哉。

注:人君所行如是,死非道也。复言也哉者,痛伤之辞。○御曰:矜其有知,动以成弊,行同盗窃,仍自矜夸,夸盗非道,适令兴叹也。○节解日:谓人不行一,但念好服美食,可以为盗贼,不能止病却死,故非道也。○疏:多赀多敛,如盗如贼,既畜既积,且矜且夸,乖理悖德,谓之非道。行人道心解之者,朝甚除,无善功。田甚芜,心荒废。仓甚虚,无道德。服文彩,好饰词。带利剑,贪心锐。厌饮食,耽滋味。资货有余,积不散也。

善建不拔,

注:建,立也,善以道立身立国者,不可得引而拔之也。○疏:建,立也。拔,倾也。能建立道心之人,志愿坚固,直至道场,不可倾拔也。王、卢曰:夫言车者以众材合成,乃名车也。君以众人共载,乃成君也。然无材,车何以为有。无人,君何以为高。故爱车者当须重材,宝元者当须守人也。○节解曰:谓道真无名抱一,内守不外求,故曰无誉也。

善抱者不脱,

注: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脱也。○疏:抱,持也。脱,失也。前句发心,此句起行也。言善持真行之人,一之永得,终无差失。

子孙祭祀不辗。

注:御曰:言善以道德建抱之君,功施於后,爱其甘棠,况其子孙乎?而王者有功,宗有德,故周之兴也,始於后稷,成於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后稷,宗祀文王,故虽卜代#1三十,卜年七百,毁庙之主流溢於外,而后稷文王郊宗之祀不辍止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注:修道於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是,乃为真人。○疏:以前之学行,修营其身,既而能所相应,道德真实也。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注: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贞,其德如是,乃有余庆,及於来世子孙。

修之於乡,其德乃长;

注:修道於乡,尊敬长老,爱养幼少,教诲愚鄙,其德如是,乃无不覆及也。

修之於国,其德乃丰;

注:修道於国,则君信臣忠,仁义自生,礼乐自兴,政平无私,其德如是,乃为丰厚也。○疏:五等诸侯,清虚修道,遂致域中宁谧,内外无虞,岂非贤圣之君,德行丰赡者也。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注:人主修道於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应上,信如影响,其德如是,乃为普博也。○疏:九五之君,用道而治,端拱玄默,天下太平,是以万国来朝,四方归附,化无不被,其德能普。

故以身观身,

注: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谁亡谁存。

以家观家,

注:以修道之家,观不修道之家也。

以乡观乡,

注:以修道之乡,观不修道之乡也。

以国观国,

注:以修道之国,观不修道之国也。

以天下观天下。

注:以修道之主,观不修道之主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注:老君言吾何以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观之而知也。○疏:夫尧舜所以升平者,有道故也。桀纣所以淫乱者,无道故也。是知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以有道天下观无道天下,乃至家国利害,断可知矣。故老君假设云:我何以知天下成败之事乎,只以此格量,足为龟镜矣。

含德之厚,

注:谓含怀道德之厚者。

比於赤子。

注:神明保佑含德之人,比若父母之於赤子也。○疏:含怀道德,甚自淳厚,欲表其状,故取譬婴儿,婴儿之行,具列於下文。

毒虫不螫,

注:蜂蔓蛇虺不螫之也。

猛兽不据,攫乌不搏。

注:赤子不害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无贵贱,皆有仁心,有刺之物,还反其本,有毒之虫,不伤於人。○ 御日:至人神矣,物不能伤,既无害物之心,故无毒螫之地,此至人之含德也。○ 疏:毒虫,蛇虺类也。攫乌,鹰鹤类也。猛兽,兕虎类也。螫,行毒也。搏,击触也。言赤子不犯前境,故不遭三物所加,喻含德妙达,故不为三毒所害。

骨弱筋柔而握固。

注: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坚固,以其意专心不移也。○ 疏:言赤子筋骨柔弱,手握坚固,喻含德心性柔弱,顺物谦和,虽复混逵同尘,而灵府洁白,在染不染,故言握固,此一句明意业冷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歧作,精之至。

注:赤子未知男女之合会,而阴作怒者,由精气多之所致也。○ 疏:《 字林》 云:峡,小儿阴也,言赤子初生,未解雌雄交合之道,而阴怛怒作,乃精满室之至也。况含德体道淳和,无为虚泊,虽复扬波处俗,闻见色声,而妙悟真空,不见合和之相,盖以精粹之至,此一句明身业冷也。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注:赤子从朝至暮,啼号声不变易者,和熙多之所致也。○ 御日:赤子骨弱筋柔,而能握拳牢固,未知阴阳配合,而和气之源动作者,由精粹之至。终日啼号而声不嘶嘎,由纯和之至,此赤子含黑也。○ 疏:为无心作声,和气不散也,况含德妙达真宗,故能说无所说,虽复辫雕万物,而不乖於无言,此一句明口业冷也。前言终日啼号而声不嘶嘎者,为无心作声,和气不散也。

知和曰常,

注:人能知和气之柔弱有益於人者,则为知道之常也。○ 御日:能如婴兄,固守和柔,是谓知常之行者也。○ 疏:知此不言之言,是淳和之理者,乃曰体於真常之道也。

知常曰明。

注:人能知道之常行,则日以明达於玄妙。'○ 疏:知於真常之道,是日智慧明照也。益生日祥。注:祥,长也。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长大。○ 疏:祥,多也。几惑之人,不体生无生相,多食世利,厚益其生,所以烦恼障累,日日增广。

心使气日强。

注:心常专一为和柔,故神气实内而形柔。若反使妄有所为,则和气去於中,故形体日以刚强。○ 御日:心有是非,气无分别,若役心使气,是日强梁之人。○ 疏:心,神也。气,身也。物情颠倒,触类生迷。岂知万物皆空,身亦虚幻,既而以神使形,驱驰劳役,是以生死之业日日强盛。

物壮则老,谓之非道,

注:万物壮极则枯老,枯老则不得道矣。○ 疏:夫盛者铃衰,物壮则老,是知益生使气,足验无常,既曰无常,故非真道。

非道早已。

注:不得道者早已,早已者,死也。○御曰:凡物壮.极则衰老,故戒云矜壮恃强,是谓不合於道,当须早已。已,止也。○疏:已,止也。既非真道,应须止而勿为也。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五竟

#1云:原作『亡』,当作云。

#2代:原作『伐』,当作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