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罗氏会约医镜 » 罗氏会约医镜全文在线阅读

《罗氏会约医镜》卷之四 伤寒(下)

关灯直达底部

二十二、伤寒变证引言

凡伤寒变证不一,然内有是病,外方有是证。非病自病,证自证也。治者能于表里寒热虚实六者,精以辨之,而因证制方,不但证愈,而病亦愈矣。若浅近者,不能会此六者,而第拘方书,恐其人其脉,未必尽合。是治病而反以加病,乌乎可!且方书虽多,未尽周全,有言其病而不垂其方者,有录其方而未明其理者,俾人不能应用。余故将各证条析于前,各方分列于后。高明者可由此而妙心裁,迟钝者亦用是而不失其准绳也。

二十三、论伤寒目证

凡治伤寒,须观两目,或赤或黄,是为阳证。若六脉洪大有力,或兼躁渴,其热必甚。

轻则三黄石膏汤,重则大承气汤。目白者非热症,不用寒凉。眵者(即眼粪也。)火也,液干而结,当用清凉。至于目睛上视,谓之戴眼。此由肾亏血少,其筋脉燥急,牵引而上;治以培阴养血为主。若误以为风而用风药,则阴益虚而血益燥,其危也必矣。

三黄石膏汤

治目赤、目黄属热者,并治瘟疫、躁渴等症。

黄芩(三钱) 黄柏(三钱) 黄建(二钱) 生石膏(三四钱,研) 栀子(五枚) 麻黄(无表症者不用)

水煎,热服。

清凉汤

(新) 治目热多眵,羞光而涩。

赤芍(一钱) 生地(半钱) 白芷 川芎(各八分) 荆芥 薄荷(各六分) 羌活(五分) 黄芩(一钱)

栀仁(炒,六分) 甘草(七分) 蔓荆子(八分,捣碎)

水煎服。如血虚,加当归、白芍。

归芍地黄汤

(新) 治戴眼。

当归(三钱) 白芍(酒炒,二钱) 熟地(四五钱) 枣皮(钱半) 丹皮(一钱) 茯苓(钱半)

泽泻(七分) 山药(钱半) 秦艽(一钱) 肉桂(一钱)

水煎,速速多服。

二十四、论伤寒舌证

舌为心之苗,本红而泽。若邪热传里,则津液干燥,而舌苔生矣。苔白者,邪未入腑,半表半里,宜和解之,如小柴胡汤之属。(方载第八内。)黄苔者,热入渐深,则燥而涩,胃府有邪热也,宜下之,但不得遽用峻剂。至于黑苔,所属有二:黑燥有芒刺,脉数有力者,此火极似水,为热已极,宜大承气汤之类(方载十四内。)下之;若黑而滑润,脉迟无力者,此水极似火,为虚寒已盛,宜附子理中汤及八味地黄汤,重加桂附可也。(方载十六内。)

倘误认为火,稍用寒凉,无生理矣。

二十五、论伤寒衄血

杂病衄血,责热在里;伤寒衄血,责热在表。以寒入于皮毛,皮毛通于肺,肺气受伤不能卫血,故衄血也。脉浮紧无汗者,宜汗之自解。古用麻桂,似属太刚,宜易以柴葛之类。

若衄后而热退,是邪从衄解矣。至于阴虚火动者,不宜汗以亡阴也。又有伤寒至三、四日间,邪热乘肝,肝不藏血也。太阴脉布胃中,胃气攻冲,脾不能统血也。然则鼻衄岂尽由于肺乎!治者当因内外详察治之。

柴葛解肌汤

治太阳阳明合病,衄血,脉浮洪而紧者,宜外发表,内清热。

柴胡(钱半) 干葛(二钱) 甘草(一钱) 黄芩 生石膏(各二钱) 白芍 栀子(炒黑。各二钱)

羌活(八分) 白芷 桔梗(各一钱)

水煎服。

加减小柴胡汤

(新) 治邪热乘肝鼻衄。

柴胡(钱半) 半夏 人参(弱者用之) 甘草 白芍(各一钱) 当归 黄芩(各钱半)

水煎。百草霜(松柴烧者不用) 血余(即头发,烧灰存性) 蒲黄(炒黑) 各三分,上三味,再研细末,药调服。以红见黑即止。或加阿胶。

平胃敛阴汤

(新) 治胃气上冲,脾不统血,致鼻衄而血多者。

扁豆(炒研,三钱) 甘草(一钱) 麦冬(一钱) 牛膝(一钱) 白朮(八分) 山药(钱半)

葛根(一钱) 三七(七分) 白芍(一钱) 五味子(微炒捣碎,三四分) 当归(一钱)

加百草霜、发余、蒲黄(炒黑)各三分,药调服。如胃热,加石膏三五钱。

二十六、论伤寒发渴

渴者,邪热入脏。在五六日之间,舌黄便结,酌宜清之,或下之,如竹叶石膏汤,或加酒炒大黄一二钱。舌黑芒刺,面赤,便秘,用调胃承气汤,以热甚也。阴虚口渴,得水而不咽,或咽而不多,是精竭而滋水润之,宜滋阴,如六味之类。细察命门火衰,用八味冷服,以干者为渴,不得误认为热。伤寒思水为欲愈,不可不与,不可过与;过则水停,为变不一。若阴盛格阳之症,非所宜也。至若素不渴者,药后变渴,是阳复里温,阴阳均平,病将愈矣。

以上诸方,俱载在上。

二十七、论伤寒口疮喉肿

口疮者,心脾郁热,治宜清凉。更有脾气不足,不能按纳下焦阴火,治宜附子理中汤(方载十六内。)之属,冷服。至于喉肿,有阴毒、阳毒:阳毒者,是火上冲,面赤脉洪,或有浓血,治宜清肺化毒;阴毒者,四肢冷而脉沉细,以寒积于肺,极而生热,宜引火归源。

清心理脾汤

(新) 治实火上炎,口舌糜烂,便燥尿赤,脉洪有力。

黄连(一钱) 黄芩(钱半) 黄柏 甘草 干葛(各一钱) 栀子(八分) 连翘(一钱) 生地(钱半)

大黄(酒炒二钱)

水煎服。或加升麻八分。

清肺化毒汤

(新) 治阳毒喉肿,或疮痈脓血,便结脉实。

甘草(钱半) 桔梗 苦参 大黄(各二钱) 黄连(钱半) 黄柏(一钱) 连翘(去心) 知母(各钱半)

麦冬(钱二分) 牛蒡子(一钱) 荆芥(八分) 白芷(一钱) 山豆根(一钱)

水煎服。如大便实者,加芒硝一、二钱,或加升麻八分。

附子理中汤

治阴毒喉肿,四肢冷,六脉细,寒极生热。但便溏尿清,知非热也,速宜救阳,用此方冷服。(方载十六内。)即八味亦可。

二十八、论伤寒咳嗽

咳嗽有三:初受寒而即咳嗽者,治宜发散。至表症除而咳嗽者,是寒变热,治宜清凉。

若口干古燥,火气上升,六脉洪大而咳嗽者,是火乘肺也,始以清凉;不效,继以苦寒降火,则肺宁而咳嗽止矣。

散寒清金汤

(新) 治伤寒发热畏寒,脉浮紧而咳嗽者。

麻黄(去节,七分) 桂枝(一钱) 甘草(八分) 白芍(一钱) 杏仁(去皮,八分) 陈皮(一钱)

茯苓(一钱) 半夏(一钱二分) 生姜(五分) 葱白(三茎)

水煎,热服,覆取微汗。即夏月亦可用,以内有白芍敛阴,但麻黄留节止用四五分。

若此际用一味清热凉药,则肺邪愈蔽,咳久莫止。

清热宁肺汤

(新) 治寒郁变热,肺燥喉痒,咳嗽不宁。

桔梗(钱半) 麦冬 黄芩 甘草 半夏 陈皮(去白。各一钱) 麻黄(留节,四分)

连翘(去心,八分) 栝蒌仁(去油八分) 桑白皮(蜜炙,一钱) 枳壳(一钱)

水煎服。

○肺为清静之腑,不容外邪,用清凉者须加麻黄,庶不致阴药寒肺也。即夏月可用,可加马兜铃三分。

降火安金汤

(新) 治实火上炎,肺受火烁,咳嗽烦甚,脉洪大者。

知母(二钱) 麦冬 生地(各钱半) 桔梗 牛膝 甘草(各一钱) 桑皮 陈皮(各一钱)

水煎服。有痰易来,加半夏二钱。如咳甚而痰难来者,加只母钱半。如大便秘结,加酒炒大黄钱半。

逍遥散

治干咳,连声而痰不来,或全无痰者,此火郁于中也。

茯苓 柴胡 当归(酒拌) 白芍(酒炒) 白朮(各一钱) 甘草(五分) 薄荷叶(三分)

煨姜(六分)

水煎服。愈后,宜用六味,加归、芍以养肝,则不发。

二十九、论伤寒呃逆

(即哕症也。)

呕为火气上冲,呃为寒气阻塞。而然亦有伏阴在内。或误用寒凉,遂至冷极于下,迫火上冲,自脐下直冲于胸嗌间者,此阴症也。故外虽烦躁,自觉发热,他人以手按之则冷,属阴症似阳;无根之火,散乱于外,若误用凉药,下咽则死,不得仅用柿蒂汤也。

丁香柿蒂汤

治呃逆因于寒者。

丁香 柿蒂(各钱半) 生姜(一钱)

水煎服。加甘草、良姜更妙。

羌活附子汤

治阴症呃逆,回真阳以降阴火,而呃自止。

羌活(八分) 附子(钱半) 陈皮 半夏(各一分) 砂仁(炒研,一钱) 木香(三钱) 肉桂(二钱)

加参更妙。水煎服。

加味理中汤

(新) 治胃寒呃逆。

人参(少者,用山药三钱炒黄代之) 白朮(钱半) 干姜(炒,一钱) 甘草(炙,一钱)

附子(五分) 丁香(三分) 木香(三分) 半夏(一钱) 草豆蔻(煨,八分) 生姜(一钱)

水煎服。

(呃在中焦,谷气不运,其声短小,得食乃发;呃在下焦,真气不足,其声长大,不食亦然。临症者不可不辨也。)

安胃饮

治胃火上冲,呃逆,脉实,胸滞,便结,口渴等症。

陈皮 山楂 麦芽 木通 泽泻(各一钱) 黄芩(钱半) 石斛(二钱)

水煎服。如胃火热甚,脉滑实者,加生石膏三五钱。

三十、论伤寒呕吐

呕者有声有物,吐者无声有物。若有声无物,谓之干呕。邪在表不呕,邪将传入则欲呕,属半表半里,宜和以小柴胡汤,(方载第八内。)加陈皮,倍生姜。过此入里而呕者,有热有寒。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吐则因胃寒也。至于饮水即呕者,水停心下也。吐蛔者,胃中虚冷也。

总之,诊脉察症,自得适中。

加味黄芩汤

(新) 治胃热作呕,烦躁不宁,脉洪实者。

黄芩(二钱半) 白芍(钱半) 甘草(一钱) 半夏(钱半) 生姜(二钱)

水煎服。如热甚,加石膏或加黄连。大便燥结,加酒炒大黄。

羊夏生姜汤

治一切呕逆。

半夏(四钱) 生姜(一两)

水煎服。

理中加半夏汤

治脾胃虚寒,吞酸,冷咽涎沫,呕吐。

人参(少者,以山药三钱炒黄代之) 白朮(二钱) 干姜(炒,一钱) 甘草(炙,一钱)

生姜 半夏(各钱半)

水煎服。如虚热拒格,冷服。如寒气内格,食入即吐,加黄芩七分以引之。

○凡呕吐,惟生姜为圣药。若寒甚者,加附子。如呕而胸满,及食谷欲呕者,加吴茱萸一钱,汤泡一次用。

茯苓甘草汤

治水停心下,眩悸呕吐。

半夏(二钱) 生姜(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白朮(钱半)

水煎服。如渴而小水不利,加泽泻八分,肉桂五分。

椒梅理中汤

治吐蛔。

人参 白朮(二钱) 干姜(一钱) 乌梅(二个) 川椒(一钱,微炒)

水煎服。一二剂后,蛔安即服补脾药,加使君子肉七个,或每早单服使君子肉五六个;但须每月初旬,虫头向上,服之即蛔下。

通脉四逆汤

治里寒外热,脉虚呕吐,一切阴症。

甘草(炙,二钱) 干姜(炮,三钱) 附子(二钱)

呕吐者,加生姜二钱,水煎服。若假热拒阻者,冰冷与服。

三十一、论伤寒发黄

热邪传里,胃气熏蒸,则成湿热;透于肌腠,遂成黄病。由小便不利,邪无输泄也。

茵陈汤

治邪热郁滞,变为黄病,身目如金,口渴尿赤。

茵陈(钱半) 山栀(二钱) 大黄(三四钱)

姜水煎服。

(胃热移于下焦,故用大黄为君。热无以泄,臣以山栀,利小便而瘀热自除。至于茵陈,为治疽退黄之专药也。若用茵陈五苓散,不惟不能退黄,小便间亦难利。)

三十二、论伤寒腹痛

腹痛,有阴阳虚实之异。阳邪痛者,其痛不常;阴邪痛者,痛无休歇。(阳即热,阴即寒。)

按而痛甚为实,按而痛减为虚。如烦渴、气粗、便结,其痛暴甚,右关脉实,是属热而实也;若肠鸣、泄利,时痛不已,口唾冷涎,重按则减,脉紧而弱,是属寒而虚也。又有里寒表热而腹痛者,内喜热汤,肚喜热熨,不得误以为热,宜细辨治之。

清热止痛汤

(新) 治阳邪肚痛,烦渴喜冷,便结拒按症候。

黄连(一钱) 黄芩(二钱) 栀仁(一钱) 扁豆(二三钱,炒) 白芍(钱半) 甘草(一钱)

大黄(酒炒,钱半) 陈皮(一钱) 牛膝(一钱)

水煎,热服。如绕脐硬痛,便结烦渴者,有燥屎也,加芒硝三钱,化服下之。因食积者治亦同。其症虽昏迷肢冷,脉若沉实,按腹痛甚者是也。

温中汤

(新) 治里寒便溏,腹痛喜按,口唾冷涎,脉虚弱者。

白朮(一钱) 山药(炒,钱半) 扁豆(炒研,二钱) 陈皮(八分) 浓朴(姜炒,一钱)

砂仁(八分) 藿香(一钱) 干姜(炒,八分) 甘草(炙,一钱) 白芍(一钱)

水煎服。如宿食,加神曲(炒)、麦芽(炒)各一钱。如呕逆,加生姜钱半。如气滞者,加木香四五分。

暖胃和中汤

(新) 治腹痛胀胀,喜热恶食、脉沉紧者。

山药(炒,钱半) 茯苓(钱三分) 扁豆(炒研,二钱) 乌药(一钱二分) 吴茱萸(开水炮一次用,七分)

陈皮(八分) 草豆蔻(煨研,八分) 木香(三分) 甘草(炙,八分)

水煎服。

加味理中汤

(新) 治阴寒腹痛,脉紧而微者。

白朮(二钱) 干姜(炒,钱半) 甘草(炙,一钱) 丁香(五分) 白豆蔻(去壳炒研,一钱)

水煎服。如寒甚,而手足厥逆,上吐冷涎,下泄清水,加附子二三钱。如假热在上不纳者,冰冷与服。如表热里寒者,亦治。经谓「甘温能退大热」是也。

三十三、论伤寒蓄血

蓄血者,热蓄血分,留结下焦,小腹硬满而痛,大便或泻或黑,其人如狂,喜忘,小便自利。盖水由气化,病在血而不在气,故小水利也。血瘀于下,去血自愈。下后宜补脾和肝,调和气血为主。海藏曰:凡气症则饮水,若蓄血发燥而内不渴,虽漱水而不咽也。

加味玉烛散

(新) 治血分有滞,小腹胀痛,热蓄下焦。

当归(钱三分) 川芎(一钱) 白芍(一钱) 生地黄(钱半) 大黄(一二钱) 桃仁(去皮,一钱)

红花(一钱) 甘草(一钱) 牛膝(一钱)

水煎服。血不下,加芒硝三钱,化溶服,并重加大黄。老弱妇人血虚者皆可服,以代仲景抵当汤。

三十四、论伤寒热入血室

血室者,即冲任血海也,亦血分也,兼男女而言之。凡血分之病,有蓄血者,以血因热结,而留蓄不行,故小腹硬痛,去之即愈。若热入血室者,以邪入血分,而血乱不调,故下血谵语,调之则安。调之之法,析下治法。

调阴汤

治热入血室,下血谵语,烦躁不宁。

当归(钱半) 川芎(一钱) 白芍(酒炒,一钱) 生地(二三钱) 阿胶(炒,一钱) 丹参(三钱)

陈皮(八分) 续断(钱半) 青蒿(钱半)

水煎服。如血热而下,加赤芍钱半,青蒿加重。如血虚躁热,加熟地三、五钱。如瘀血作梗,血带紫色,加酒炒元胡二钱,红花六、七分。如邪未散,而寒热时有者,加柴胡钱半。当知病在下焦,无犯胃气及上中二焦,斯为善治。

三十五、论伤寒下利

《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下不禁。治之稍误,其害不小。夫下利有寒有热,寒者多而热者少。因症诊脉,庶无遗憾。

温胃汤

(新) 治腹冷痛下泄,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及下利清谷。

山药(炒,三钱) 扁豆(炒研,三钱) 甘草(炙,钱半) 茯苓(钱半) 白朮(二钱) 干姜(炒,一、二钱) 吴茱萸(八分,开水泡用) 补骨脂(炒,钱半) 肉豆蔻(去油,一钱三分)

水煎服。如阳虚寒甚者,加附子一、二钱。如腹痛者,加木香三、四分。如滑脱不禁者,加乌梅二个,木香(煨用)三分。如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二钱。如外有表症,温中可以散寒。下利中虚者,亦宜用此。

加味四逆汤

(新) 治阴寒自利,外热而不恶热,口渴而不喜冷,四肢厥冷,脉虽数而无力。此阳脱凶候,不得误认为热。

附子(二、三钱) 甘草(炙,钱半) 干姜(炒,钱半) 木香(三、四分,煨用)

白朮(二、三钱) 乌梅(二个) 肉豆蔻(面煨,钱半)

水煎服。如上焦热格者,冰冷服之。

柴芩煎

治伤寒表邪未解,内外俱热,烦渴喜冷,下利脉实者。

柴胡 栀子 黄芩 泽泻 木通(各二钱) 甘草(一钱) 白芍(钱半) 枳壳(钱半)

水煎服。如小便短,而大便多水,加萆 四钱。

凡治有通因通用,如伤寒下利谵语者,内有燥屎也;如少阴下利,心下有痛有硬者,必有所积也,当下之。如小承气汤,及六一顺气汤去芒硝、柴胡,可以酌用。(二方载十四内。)

三十六、论伤寒协热下利

凡伤寒表症未除而误下之,因热未退,内复作利,故云协热下利。此热字言表热,非内热也,属表里俱病。故仲景止有桂枝人参汤,其义显然。若不明此义,认为内热,复误下之,枉人命矣!且有不必误下,而妄用芩、连治表热者,表症得寒愈热,乃致下利。或脾胃素弱,逢寒即泄。既见下利,益云协热、谬误甚焉!

桂枝人参汤

治伤寒表里不解,协热下利者。

桂枝(二钱) 甘草(炙,二钱) 白朮(钱半) 干姜(炒,钱半) 人参(无者,又山药炒三钱代之)

水煎服。

三十七、论伤寒二便不通

二便属二肠,系肾之窍也。其不通者,有因过汗亡阴,有因热结二肠,由此而谵妄发狂、发黄等症随焉。然二症最急,先开小便,用盐炒红,淬水服之,以指探喉取吐。上窍开,下窍自通。大便秘,用猪胆一枚取汁,入醋少许,用竹管灌入肛中,顷当大便。待二便通,方可用药。血燥者润之,热结者清之。

润燥汤

(新) 治血虚而燥,二便艰涩。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生地(二钱) 威参(八钱) 肉苁蓉(三钱) 枸杞(钱半)

牛膝(钱半) 小茴(盐炒,三分) 麦冬(一钱)

水煎,空心服。

清热汤

(新) 治二便热结。

扁豆(炒研,三钱) 麦冬(钱半) 石膏(生用,三钱) 生地(二钱) 车前子(钱半) 知母(一钱)

黄柏(一钱) 威参(八钱) 牛膝(二钱)

水煎,空心服。或加酒蒸大黄。

○阅卷内有治小便不通者,当参阅用之。

三十八、论伤寒发狂

狂有实狂、如狂二症,当分析之,不得概视。实狂者,因伤寒热邪传于胃府,当下失下,以致热结而发狂,不卧、不饥、妄言、弃衣、潮热、咽痛、便结、腹满,或遍体发黄,其脉洪实,此阳证之顺者也,下之乃安。轻则黄连解毒汤,重则六一顺气汤。若汗吐下后虚者,人参白虎汤可也。至于下利太过,致亡津液,精夺志失,变而发狂,小便自遗,瞳人不转,脉息虚脱者,此难治也。如狂者,由本体虚弱,及七情内伤,而寒邪复感于外,病随邪起,此虚狂也。

其症外无黄赤之色,内无胸腹之结,脉不滑实,虽或躁扰妄言,而禁之则止,口不焦渴,便不硬结,是皆精气受伤,神魂失守之症。不能察此,便谓阳狂,妄行攻泻,必至杀人。治者须分阴阳乃得。如阳虚者,宜补中益气汤之类;阴虚者,宜四物六味之类。又有阴虚挟火,阳虚挟寒者,须分治之。此外又有蓄血发狂者,详上伤寒蓄血条。以上治法,是其大略,而变症不一,宜自酌量。

黄莲解毒汤

治大热,妄言,乱走,脉实发狂。

黄连(二钱) 黄芩 黄柏 栀子(各一钱)

水煎,热服。

六一顺气汤

(方载上十四内。)治症同前,但较甚者,实热作狂也。

白虎加参汤

治汗吐下后,微虚发狂者。

人参(无者以山药三钱代之,或以今时北条参三钱代之) 知母(三钱) 生石膏(五钱,捣碎)

甘草(一钱) 粳米(一撮) 加神砂(五分,细研同煎)

水煎,温服。

补中益气汤

治右手脉弱,举动无力,声息短微,气虚躁扰如狂者。

人参(或以山药三钱代之) 白朮 归身(各一钱) 黄 (蜜炙,钱半) 陈皮(七分)

甘草(炙,五分) 升麻(盐炒) 柴胡(酒炒。各三分)

水煎服。

四物汤

治左手脉弱,面白唇淡,口干舌燥,血虚躁扰如狂者。

归身(二钱) 白芍(酒炒,钱半) 川芎(一钱) 熟地(三钱)

水煎服。

六味地黄汤

治左尺脉弱,肾水枯竭,津液干涸,水亏躁扰如狂者。

熟地(三五钱) 茯苓(钱半) 枣皮 丹皮(各一钱) 淮山药(二钱) 泽泻(八分)

水煎服。

滋阴退火汤

(新) 治水亏挟火,脉浮大无力,躁扰如狂者。

熟地(三五钱) 生地 白芍 麦冬(各二钱) 女贞子(钱半) 甘草(七分) 知母地骨皮(各一钱) 黄芩 生石膏(各二钱)

水煎服。

八味地黄汤

治阳虚挟寒,右尺脉弱,假热躁扰如狂者。

即前六味地黄东加肉桂、附子各钱半。此即阴症似阳,即用附子理中汤冰冷与服,亦妙。

凡发狂难制,以炭烧红,淬入醋中,使气入鼻即定,方可察症诊脉。

凡发狂者,或下利,或反目直视,或汗后复热,不食者即死。

三十九、论伤寒发斑发疹

(斑隐于皮肤之间,视之则得;疹累于肌肉之上,手摹亦知。二者实无大别,总由寒毒不解而然。)

凡伤寒之邪,自外而入,深入不解,又自内而出,所以发斑。原有虚实之异。实者,以寒邪传于胃府,变而为热,阳毒外见,由误治使然。或阳症误用温药,或当汗当下而未致者,或下早下迟,以及汗下未透者,治宜清热解毒。虚者,或汗吐下后,中气虚乏,或过服凉药,遂成阴症。寒伏于下,逼其无根失守之火,熏蒸脾胃而发斑点,其色淡红,隐隐见于肌表,与阳症发斑色紫赤者不同。此胃极虚,治宜温补。又有内伤发斑者,因气血两虚,脉虽浮大,按之无力,或手足逆冷者,先用理中汤以复其阳,次随症治,不应,加附子。

○以上三症,总以脉之有力无力及大便之燥润为辨。

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阳毒发斑。

犀角(用镑磨水入药,无者以升麻钱半代之。) 生地(四钱) 白芍 丹皮(各钱半)

水煎,入犀角汁服。

加味升葛汤

(新) 治症同前。

升麻(钱半) 葛根 白芍 甘草 黄芩 栀子(各一钱)

水煎,加犀角汁更妙。如咽痛,加元参钱半。

大建中汤

治中气不足,脉息虚大,一切虚斑,并治积劳虚损。

人参 白朮 茯苓 甘草 川芎 当归 肉苁蓉(酒浸) 白芍 熟地 麦冬 半夏肉桂 附子(炮) 黄 (蜜炒。各等分)

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无参者,以淮山药代之。或用补中益气汤(方载上条。)

加葛根、白芍亦妙。

理中汤

(方载十六内。) 治阴寒厥冷、脉紧发斑。

王瓜(即土瓜。) 根捣汁,和伏龙肝(即灶心土。)未服,甚效。

四十、论伤寒阳厥阴厥

(此证即前所论阳证似阴,阴证似阳也。)

凡伤寒逆者,四肢不温,邪传少阴也;厥者,手足冰冷,邪传厥阴也。然亦有阴厥、阳厥之异。阳厥者,热厥也。寒邪自三阳传入阴分,郁而为热,便结、烦躁、谵语、发渴,脉沉有力,或失汗失下所致;轻则四逆散,重则六一顺气汤之类。阴厥者,寒厥也。初无三阳传经实热等症,而真寒直入三阴,则畏寒厥冷,腹痛吐泻,脉沉无力,此独阴无阳也。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回阳等汤主之。

四逆散

治阳气亢极,四肢厥逆,在臂、胫之下。若是阴证,则上过于肘,下过于膝,以此为辨,乃不当用此也。

柴胡 白芍 甘草 枳壳(各等分)

共研细末,米饮调下,每服二钱。

六一顺气汤

即用调胃承气汤亦可。(二方见十二内。)治阳厥便结,烦躁谵语,恶热口渴,四肢虽冷而脉沉实有力。

理中汤

治阴厥腹痛,吐泻不渴,畏寒肢冷,脉弱等症。(方见十六内。)

回阳返本汤

治症同前。此阴盛格阳,故阴极发躁而厥。

人参(一钱) 附子(二三钱) 炮姜(一二钱) 甘草(炙,一钱) 麦冬(钱半) 五味子(二十一粒)

陈皮(一钱) 陈茶(一钱)

水煎,冷服。如面赤者下虚也,加葱五茎,黄连四、五分,用澄清泥浆水煎,临服入蜜五匙。如脉全欲绝,服后脉微出者生,顿出者死。即四逆汤亦可。

救脱阳方

用葱白一大握,微捣碎,炒热,用布包熨脐下,以二包更替熨之。内服上阴厥方。如假热拒格,冰冷服之。

四十一、论伤寒囊缩

此症有阳有阴:阳症囊缩者,因热极筋枯而燥缩也,用大承气汤下之;阴症囊缩者,因寒极筋劲而收缩也,用四逆汤温之。若妇人,观其ru头缩者是也。至于阴缩者,肝筋寒也;阴挺者,阴筋热也。

大承气汤

(方载十二内。)治阳症脉实,躁狂囊缩。

四逆茱萸汤

(新) 治阴症厥逆,脉弱囊缩。

甘草(炙,二钱) 干姜(炮,二钱) 附子(三钱,或生用) 吴茱萸(二钱,开水泡一次用)

生姜(钱半) 大枣(四枚)

水煎,冷服。加人参更妙。如腹痛,加白芍二钱。

温肝汤

治肝肾阴寒阴缩。

当归 枸杞(各二钱) 茯苓 肉桂 乌药(各钱半) 木香(五分) 小茴(五七分,炒)

吴茱萸(钱半,开水泡一次用) 生姜(七分)

水煎,温服。或加附子。

龙胆泻肝汤

治肝经湿热阴挺。

龙胆草(酒炒) 天冬 麦冬 甘草 黄连(各一钱) 黄芩(钱半) 柴胡(钱半) 山栀知母(各一钱) 五味(三分)

水煎,热服。或加人参。

四十二、论伤寒撮空证

(即循衣摸床也。)

此症直视谵语,脉弦者生,涩者死。小便利者可治,以其膀胱化气,肾水犹未涸也。原由肝热乘肺,元气衰微,极虚之症。不论何病,但以参、 大剂或八珍之属补之,间有活者。

若大便秘结,谵语脉实者,此为实热,宜承气等汤下之。(方见十四内。)

四十三、论伤寒发喘

喘之为症,因肺气上逆而然。如未汗而喘,是邪在表,宜疗以解肌。痰壅腹满而喘,疗以荡涤。停饮而喘,疗以散水。至若直视、烦满、气粗、身汗如油,此坏症也。

麻桂各半汤

治寒邪在表,发热恶寒气喘,以及一切感冒。

麻黄(七八分) 桂枝(一钱) 白芍 甘草(各一钱) 杏仁(十一粒,去皮尖)

姜引。或加苏子、陈皮各八分。

枳桔二陈汤

治痰壅气喘。

枳壳(钱半) 桔梗(二钱) 半夏(二钱) 茯苓(钱半) 甘草(一钱) 陈皮(去白,钱半)

杏仁(十五粒) 苏子(炒研,八分) 生姜(六分)

如咳,加麻黄五、六分。

半夏茯苓汤

治伤寒饮水过多,停滞胸隔,心下痞满气喘。

半夏(三钱) 茯苓(四钱) 生姜(二钱)

水煎服。即用下方亦可。

五苓散

治症同前,或小水不利。

白朮(一钱) 猪苓(钱半)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 肉桂(五分) 车前子(一钱)

水煎服。或加苏子八分;不效,加甘遂五分;勿加甘草,以相反也。

四十四、论伤寒腹满

客邪入胃,即生胀满。但有虚、实、寒、热之辨。若是阳证,必咽干烦热,脉实有力,宜清宜攻。若是阴邪,必吐食畏寒,自利肢冷,脉虚无力,宜温宜补。

清泉汤

(新) 治阳证实热,脉洪腹满。

生石膏(三五钱,研) 知母(钱半) 陈皮(去白) 浓朴(姜炒) 枳壳(各钱半)

大腹皮(二钱,洗净) 黄芩(钱半)

水煎服。如便结,加大黄二钱以攻之。

暖胃汤

(新) 治阴寒虚满,脉弱便泻。

白芍(钱二分) 干姜(炮,二三钱) 丹参(三钱) 浓朴(姜炒,一钱) 木香(三分)

香附(醋炒,六分) 吴茱萸(制,钱半) 生姜(一钱)

水煎服。如寒甚者,加附子一、二钱。如食因寒滞,加神曲一钱,麦芽一钱,俱炒用。

如大便不流动,加当归二、三钱。

四十五、论伤寒变温病暑病

冬时寒毒内藏,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仲景曰:发热不恶寒而渴者,温病也。

暑病则尤甚矣,即热病也。此与夏月中暑者不同,义详暑症门。二病宜从清凉,固其然也,然必表里俱有热症,方可治用清凉。若值四时寒邪感冒未解,虽外热如火,而内无热病可据者,不得执以为热,而概用凉药。须察症察脉,则见理精矣。

四十六、论伤寒劳复食复

劳力感寒一症,外则辛苦劳力,内则七情劳神。外劳则轻,若内外俱劳,则形神悉困,斯为甚矣。今人伤寒,率多类此。轻者和解,重者培本,治法详前。倘但知攻邪,未有不误人者矣。

食复者,由新瘥胃虚,食稍多则复。腹满脉实,烦热便结。轻则二陈东加山楂、麦芽、砂仁、神曲,重则大柴胡汤。(方见十四内。)

四十七、论伤寒虚证

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是寒热之有虚也。其人本虚,故发汗而战。耳聋者,阳气虚也。面赤戴阳者,阴不足也。无阳不能作汗,必身冷而脉迟也。脉数为热,当消食。如食而吐者,胃中虚冷也。虚则郑声,言语乱而气息微也。身倦恶寒而利,冷极而为厥逆也。

头痛呕吐宜温,以头痛之有属阴也。自利发热汗出者,有阴无阳也。便溏者,以里虚而寒在下也。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以胃中虚冷也。自利不渴者,以脏之无火也。邪中于阴者,必生内栗也。汗多而心下悸者,亡其阳也。发汗病不解,而反恶寒者,虚也。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其阳也。

四十八、伤寒论治摘要

凡伤寒汗、吐、下之后,宜用小柴胡东加减和之,不得便用补药。以余邪得补,而热复盛。惟挟虚伤寒、脉弱无力及劳伤者,不在禁补之例。

凡汗药宜早,下药宜迟,此紧要法也。宜早者,谓风寒自表而入,即当速为解表。邪从表解,免使人里而变生别症。宜迟者,谓邪传入阳明之府,俟邪热壅盛于里,下之去其邪热而愈。若未盛而早下之,则正气受伤,阴寒之气乘虚而入,恐成痞气、结胸等症。

凡寒症脉伏,或吐泻、脱阳、无脉,以姜汁、好酒各半盏与病者服。脉出者生,不出者死。

凡吐血不止,韭汁磨墨呷之;如无韭汁,鸡子清亦可。

凡阴毒昏不知人,肢冷唇青,药不得入,将葱切去根叶,留白捣饼,先将麝香半分填于脐内,后加葱饼于上,以火熨之,烂即易,约三饼稍醒,先灌姜汁,后服姜附汤(用炮干姜五钱,附子一两,或用生附子煎服。

凡服药即吐者,将生姜汁半盏热饮,吐即止。

凡头痛,病属太阳,其脉当浮而反沉者,固正气衰弱,里虚而然,宜用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炮,甘草炙。)此里虚,不得不救也。

○头不痛,病在少阴,症当无热而反热者,因寒邪在表,犹未传里,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见十八内。)此表邪,不得不散也。

凡脉数为热: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数而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况细数乎!雀啄连来四五啄,屋漏半日一点落。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如解索。鱼翔似有亦似无,虾游静中跳一跃。寄语医家仔细看,六脉一见休下药。

凡伤寒神昏,而小便仍通者,阴气未绝,尚可治之。

凡伤寒不思欲食,不可用温脾健胃之药,以致反增热毒,为害不浅。但因邪去,病症一和,自能思食。

凡伤寒虚热内炽,胃中津液干枯,必仗甘寒之药,方可和之。但须频频浸灌,则邪热得以渐解,元气得以渐复。若小其剂,复时其日,亦无及矣。

凡伤寒自利,当分阴阳二症,切不可概投补药、暖药、止泻药,以致杀人。惟自利而身不热,手足温者,属太阴;身冷四肢厥者,属少阴厥阴,可用热药。其余身热下利者,皆阳症也。

凡冒露冒雨,湿气内攻,而胸前凝滞者,此但可燥湿和中;若误下之,则湿气下行,损伤脾胃,变利变泻,肢冷昏沉。男子谓之亡阳,小儿谓之慢脾。

四十九、论伤寒误药伤人

阴盛阳虚,则邪客于腠理而未入,汗之即愈;下之则内虚,邪气乘虚而入,引贼破家而死。阳盛阴虚,邪已入里,下之则愈;汗之则竭其津液而死。邪在半表半里,不知用小柴胡汤和解,误用承气汤,致身热发黄而死。春温夏暑,不寒而热,是伏气温热之症,宜用辛凉,而误用麻桂辛温,则内热愈甚,而斑黄、狂乱之症生矣。阳证似阴,而误用热药;阴证似阳,而误用凉药,皆死。其治载上阴厥阳厥条内。伤寒汗多,复利小便,内外悉竭者死。

阳明病,汗多,日晡潮热,小便短少,若利之,加喘、渴者死。

五十、论伤寒用药须得佐使

表汗用麻黄,无葱白不发。吐痰用瓜蒂,无豆豉不涌。去实热用大黄,无枳壳不通。

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竹沥得姜汁则行经络。蜜导得皂角能通秘结。半夏、姜汁,可止呕吐。人参、竹叶,能止虚烦。非柴胡不能和解表里。非五苓散不能利小便花粉、干葛,消渴解肌。人参、麦冬、五味,生脉补元。犀角、地黄,止上焦吐衄。桃仁、承气,破下焦瘀血。黄 、桂枝,实表虚出汗。茯苓、白朮,去湿助脾。茵陈去疸。承气制狂。枳实能除痞满。羌活可治感冒。人参败毒,能治春温。四逆疗阴厥。人参、白虎,能化赤斑。理中、乌梅,能治蛔厥。桂枝、麻黄,治冬月之恶寒。姜附汤止阴寒之泄泻。大柴胡去实热之妄言。太阴脾土恶寒湿,惟干姜、白朮以燥湿。少阴肾水恶寒燥,得附子以温润。厥阴肝木,藏血荣筋,须白芍、甘草以滋养。此经常用药之大法,惟机变者乃用之无穷也。

五十一、论伤寒用药须配合得宜

麻黄得桂枝则能发汗。白芍得桂枝则能止汗。黄 得白朮则止虚汗。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朮得羌活则止身痛。柴胡得黄芩治热。附子得干姜治寒。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干葛得天花粉则止消渴。石膏得知母则止渴。香茹得扁豆则消暑。黄芩得连翘则解毒。桑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则止嗽。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栝蒌则开结痰。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枳实得黄连则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能使胸中宽。知母、黄柏得山栀则降火。

豆豉得山栀治懊 。辰砂得枣仁则安神。白朮得黄芩则安胎。陈皮得白朮则补脾。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苍朮得香附开郁结。浓朴得腹皮开膨胀。草蔻得山楂消肉积。乌梅得干葛则消酒。砂仁得枳壳则宽中。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药得香附则顺气。白芍得甘草治腹痛因虚。吴茱萸得良姜止腹痛因寒。乳香得没药大止诸痛。芥子得青皮治胁痛。

黄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当归得生地则生血。藕汁磨京墨则止血。

红花得当归则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大黄得芒硝下实结。皂角得麝香通诸窍。诃子得肉果则止泻。木香得槟榔治后重。泽泻得猪苓能利水。泽泻得白朮能收湿。以上所言配合,不过荃蹄耳,亦贵在人之神其用也。

五十二、论伤寒有宜从证不从脉

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是也。脉沉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微汗之是也。脉促为阳,常用葛根、芩连清之矣;若脉促厥冷为虚脱,非炙非温不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脉迟为寒,常用干姜附子温之矣;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溅溅汗出,则用大承气,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矣。四者从症不从脉也。世有切脉而不问症,其误可胜言哉!

五十三、论伤寒有宜从脉不从证

表症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当救其里,用四逆汤。」此从脉之沉也。里症下之,此其常也;目胀发热者属阳明,脉浮大者用桂枝汤,此从脉之浮也。结胸症具,常以大小陷胸汤下之矣;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是宜从脉而治其表也。身疼痛者,常以麻黄桂枝汤解之矣;然尺中迟者不可汗,以荣血不足故也,是宜从脉而调其荣矣。此皆从脉不从证也。若问证而忽脉者,仲景之罪人也。

五十四、伤寒脉证凶候

病热有火者生,心脉洪是也;无火者死,沉细是也。沉细或数者死。浮而涩,涩而身热者死。热而脉静者难治。脉盛汗出,热不退者凶。脉虚,热不止者凶。三消、失血、蓐劳、久痢、诸虚复发热者皆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