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全文在线阅读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卷下

关灯直达底部

脉要第四

【素】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灵枢脉度。五十营等篇。人身脉长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漏水下百刻。凡行八百一十丈。

即一十六丈二尺。而积之也。难经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是五动亦以应五脏也。)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患。医不病。故为病患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脉诀以为败脉。难经以为离经脉。正气衰也。)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躁动。脉诀为数脉。)尺热曰病温。

(尺为阴位。寸为阳位。阴阳俱热。故为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滑为阳盛。涩为血少。)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一息八至。脉诀以为脱脉。难经以为夺精脉。四动以上。则九至矣。为死脉。)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为肺脉。为金克木。)毛甚曰今病。(即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水克火。)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 (音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动而中止曰代。) 弱有石曰冬病。(为水反侮土。次其胜克。当作弦脉。)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为木反侮金。吴注。虽曰我克者为微邪。然木气泄。至春无以生荣。故病。次其胜克。当为钩脉。)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肺为傅相。营卫阴阳。皆赖之以分布。)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为火反侮水。次其胜克。钩当云 弱。)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美玉。)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喘喘。则有不足之意。)

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停滞。)如操带钩。曰心死。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王注。中坚旁虚。吴注。涩难。)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平肝脉来。 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长而 。)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长而不 。)死肝脉来。急益劲。如张新弓弦。曰肝死。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践地形。其轻缓。举足形。其拳实。)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为石脉。坚亦石意也。钩为心脉。坚中带钩。为水火阴阳相济。)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平人气象论)

【素】春脉如弦。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 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有余为外感。不足为内伤。)太过则令人善忘。(当作善怒。气交变大论。木太过则忽忽善怒。)忽忽眩冒而巅疾。(眩。目转也。冒。瞀闷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金匮曰。胸痛引背。阳虚而阴弦也。)下则两胁 满。(肝脉贯膈。布胁肋。)夏脉如钩。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

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阳有余。故身热。热不得越。故肤痛。浸淫。蒸热不已也。)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不足故内烦。)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心脉上肺。故咳唾。络小肠。

故气泄。)秋脉如浮。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肺系属背。)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咳血。)下闻病音。(呻吟。)冬脉如营。(有营守乎中之象。)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

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数疾。)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解 。(寒不寒。热不热。弱不弱。壮不壮。)脊脉痛。

(肾脉贯脊。)而少气不欲言。(吴注。人之声音。修长为出于肾。)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肾水不能济心火。) 中清。

(挟脊两旁空软处名 。清。冷也。肾外当 。)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络膀胱。)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不主四时。故云孤脏。脾位中央。故灌四脏。)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脾有功于四脏。善则四脏之善。脾病则四脏亦病矣。)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脾主四肢。

湿胜故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不能灌溉五脏。故九窍不通。)名曰重强。(藏气皆不和顺。)真肝脉至。(即真藏脉。)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卫气败绝。)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

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

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见真藏曰死。何也。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肺。)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脉必先会于手太阴。而后能行于诸经。)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弦钩毛石等。因时各为其状。而至于手太阴寸部。所谓肺朝百脉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玉机真藏论。)

【素】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王注。深知则备议其变易。)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阳。阳和之脉也。五脏心肝脾肺肾。形为弦钩 毛石五脉。当旺之时。各形本脉。一脉之中。又各兼五脉。无过不及者。皆为阳脉也。)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真藏。即前真肝脉至之类。藏者。藏也。藏真。见而不藏。全失阳和之气。为阴脉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有胃气。则脉和缓。为阳脉。无胃气。则为阴脉。王注。解作人迎胃脉。

在结喉旁动脉应手处。左小常以候藏。右大常以候府。于经文似觉欠贯。)别于阳者。(脉虽病而有胃气者。)知病处也。

(某脉不和。则知病在某处。)别于阴者。(真藏阴脉。)知死生之期。(阴阳生克。推而知之。)(阴阳别论)

【素】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左人迎为阳。春夏洪大为顺。沉细为逆。右气口为阴。秋冬沉细为顺。洪大为逆。男子左大为顺。女子右大为顺。凡外感症。阳病见阳脉为顺。阳病见阴脉为逆。阴病见阳脉亦为顺。内伤症阳病见阳脉为顺。阳病见阴脉为逆。阴病见阴脉为顺。阴病见阳脉亦为逆也。)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如春弦夏钩等是也。)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春得肺脉。夏得肾脉。为反四时。间藏。如肝病乘土。当传脾。乃不传脾而传心。则间其所胜之藏。而传于所生之藏矣。难经所谓间藏者生是也。)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当旺之时。本脏之脉未至。)春夏而脉瘦。(玉机真藏论作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伤风热者。脉宜浮大。)

泄而脱血。脉实。(脉宜沉细。而反实大。)病在中。脉虚。(内伤病而脉无力。)病在外。脉涩坚者。(外感病。脉宜浮滑。

而反涩坚。)皆难治。(按玉机真藏论。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与此相反。新校正云。此得而彼误。)

命曰反四时也。(与反四时者相类。)(平人气象论)

【素】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皆五行相克。)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新校正。阴出之阳。病善怒。疑错简。吴注云。谓真藏阴脉。出于阳和脉之上。再加善怒。则东方生生之本亡矣。)(宣明五气论)

【素】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吴注。言脉虽待时而至。亦不可绝类而至。若春至而全无冬脉。夏至而全无春脉。已虽专旺。而早绝其母气。是五脏不相贯通也。)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吴注。一部而参见诸部。此乘侮交至也。既见于本部。复见于他部。此淫气太过也。未去而去。为本气不足。来气有余。去而不去。为本气有余。来气不足。王注。复见谓再见。已衰。已死之气也。)(至真要大论)

【灵】经脉为里。(如手太阴肺经。自中府至少商。乃直行于经隧之里者也。)支而横者为络。(如肺经之列缺穴。横行于手阳明大肠经者。为络脉也。)络之别者为孙。(络之歧者。犹子又生孙也。)(脉度)

【灵】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十二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必诊气口寸脉。然后知其虚实。故诊脉者。必以气口为主也。)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络脉如肺列缺。大肠偏历之类。其脉常动。不必于气口知之。)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手大指下。肉高起者为鱼。)胃中有热。

鱼际络赤。(鱼际亦肺经穴。)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经脉)

【素】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口即寸脉。亦曰脉口。可以候气之盛衰。故名气口。若分言之。今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言脉虽见于气口。而实本之于脾胃。)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气口亦太阴也。(脾为足太阴。为胃行其津液。以传于肺。而肺气口。亦手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变见于气口。(气味由胃传肺。肺为转输于诸经。故诸经之脉。皆变见于此。)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入于府。

五气入鼻入于藏。惟心肺居膈上。故先受之。)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五脏别论)

【素】食气入胃。(此段专言食。)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主筋。其精淫溢入肝以养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谷肉皆粗浊之物。其气上归于心。其精微者。则淫入于脉。心主脉即血。)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脉气流行于十二经。十二经之气。皆归于肺。肺居高而受百脉之朝会。乃转输精气。布散于皮毛。如木之行津。必由于皮也。)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王注作膻中。谓宗气之所聚也。张注作六腑。)府精神明。留于四脏。(六腑之精气神明。上输于肺。以养心肝脾肾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肺主治节。分布气化。使四脏安定。

三焦均平。上下中外。各得其所也。)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此脉之所由来也。气口亦名寸口。百脉之大要会也。马注。

与鱼际相去一寸。故名成寸。张注。分尺为寸也。按脉前为寸。后为尺。中为关。此云成寸。盖兼关尺而言之也。医者由此察脉。知病以决人之死生也。)饮入于胃。(此段专言饮。与上文食入相对。故此下有通调水道。水精四布之文。东垣丹溪改作饮食入胃。后人宗之。失经旨矣。)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行下降之令。转输而入膀胱。所谓下焦如渎也。)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脉道之行。因时而呈其状。)五脏阴阳。(礼记饮以养阳。食以养阴。此合饮食而言之也。)揆度以为常也。(病能论。揆者。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医者因此揆而度之。以知病情。为常法也。)

(经脉别论)

【素】夫脉者。血之府也。(荣行脉中。刺志论曰。脉实血实。脉虚血虚。)长则气治。(长为气足。)短则气病。(短为不足。)数则烦心。(数疾为热。)大为病进。(大为邪盛。)上盛(寸口。)则气高。下盛(尺中。马注谓寸下。即关也。

盖以胀满属中部。昂按。肾亦有胀。)则气胀。(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胀。)代则气衰。(动而中止。曰代。)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涩为血少。)浑浑革至如涌泉。(甲乙脉经。皆作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脉微而复绝。)(脉要精微论)

【素】何谓虚实。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实何如。曰。气虚者。肺虚也。(肺主气。)气逆者。足寒也。

(上盛下虚。)非其时则生。(非相克之时。)当其时则死。(遇相克之时。)余藏皆如此。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

是谓重实。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寸急为阳经实。尺缓为阴络实。王注。阴分主络。阳分主经。)滑则从。涩则逆也。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凡物死则枯涩。)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寸口。)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春夏阳气高。故脉口宜热。尺中宜寒。当察其何经何络所主而治之。)经虚络满者。尺脉满。

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秋冬阳气下。故尺中宜热。脉口宜寒。)何谓重虚。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寸尺皆虚。)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肠 便血何如。(肠风下痢。皆名肠 。此问似专指下痢。观下文可见。便血。纯血也。为热伤血分。)身热则死。寒则生。肠 下白沫何如。(非脓非血。而下白沫。为热伤气分。)脉沉则生。脉浮则死。(浮为阴症见阳脉。大抵痢疾。忌身热脉浮。)肠 下脓血何如。(赤白相兼。气血俱伤。)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滑为阴血。大为阳气。)癫疾何如。脉搏大滑。久自已。(阳证得阳脉。)脉小坚急。死不治。(阳证得阴脉。)癫疾之脉。虚实何如。虚则可治。实则死。(实为邪盛。)消瘅(胃热消谷善饥。)虚实何如。脉实大。病久可治。(血气尚盛。)

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通评虚实论)

【素】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王注。短为阳不足。故病在头。长为阴太过。故病在足。)

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阳盛于上。)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沉为阴。喘为阳。当寒热往来。)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曰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小弱为气虚。涩为血虚。)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气足阳盛。)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急为寒。为痛。)脉滑曰风。(滑为阳脉。风亦阳邪。)脉涩曰痹。(涩为无血。故痹。)

缓而滑曰热中。(胃热。)盛而紧曰胀。(紧为寒胀。)尺脉缓涩。谓之解 。(张注。懈堕。)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安卧脉应微而反盛。血去而气无所主。)尺涩脉滑。谓之多汗。(血少而阳有余。)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肾主二便。虚寒则不能禁固。)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王注。中谓下焦。)(平人气象论)

【素】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脉击手曰搏。舌为心苗。心火盛。故然。)其 而散者。当消环自已。(王注。诸脉 散。为气实血虚。消谓消散。环谓环周。张注。消谓消渴。非。)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血随火而逆上。)

其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一作今。)不复散发也。(脉虚多汗。将惧亡阳。不能更任发散。马注。作一散之则病已。

非。)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坠堕搏击所伤。色不应脉。病在外伤。)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肝主胁。

损伤血积胁下。上薰于肺。则喘逆。)其 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血虚中湿。水液不消。)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胃脉下髀。故髀如折。)其 而散者。当病食痹。(胃虚。故痹闷难消。)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脾不和。肺无所养。故少气。)其 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也。(脾主四肢。脉下足 。脾虚不运。故肿。)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王注。色黄而赤。是心脾干肾。腰为肾府。故如折。)其 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一作今。)不复也。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上实故来疾。下虚故去迟。)为厥巅疾。(邪气上实为 仆。及巅顶之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

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风为阳邪。上虚故先受。)有脉俱沉细散者。少阴厥也。(沉细为肾脉。数为热。王注。尺脉不当见数。沉细而数。当为热厥。)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沉细为阴。数散为阳。当病寒热。)浮而散者。为仆。(浮为虚。散为无神。故眩仆。)诸浮不躁者。(虽浮而未至躁。)皆在阳。则为热。(浮为阳。浮而不躁。为阳中之阴。

其病在足阳经。)其有躁者在手。(若兼躁。则火上升。为阳中之阳。病在手经矣。躁即浮之甚也。)诸细而沉者。皆在阴。

则为骨痛。(沉细为阴脉。阴主骨。主痛。)其有静者在足。(深沉之甚也。则病在下部足阴经矣。)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代为气衰。然有积者。亦脉代。故主泄利便血。马注。数字读作入声。数为热。故便血。非。)

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气多血少。)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阳虚阴盛。)

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阳有余。故无汗。阴有余。故身寒。)(脉要精微论)

【素】心脉满大。痫螈筋挛。(痫螈音酣异。火盛生风。而眩仆抽掣也。)肝脉小急。痫螈筋挛。(血虚故小。受寒故急。血虚火盛为痫螈。急为筋挛。)肝脉骛暴。(驰骛暴乱。)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骛骇则脉阻而气壅。

故不能言。气复自已。)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小急为虚寒。不鼓为血不流。故内凝为瘕)肾肝并沉为石水。(沉为在里。小腹坚胀如石。)并浮为风水。(浮为在表。蓄水胃风。发为浮肿。)并虚为死。(肾为五脏之根。肝为生发之主。)并小弦欲惊。(弦小为虚。)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瘕疝皆寒气之所结聚。脉大为虚。

急为寒。沉为在里。故前小急者为瘕。此大急沉者。亦为疝也。)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脉要精微论。心脉急为心疝。

有形在于少腹。其气上搏于心。)肺脉沉搏为肺疝。(肺脉当浮。今沉而搏。为寒气薄于脏。)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

(三阳。太阳膀胱。三阴。太阴脾也。王注。受寒血聚为瘕。气聚为疝。马注。二病皆气血相兼。)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二阴。少阴肾。二阳。阳明胃也。皆为寒。)脾脉外鼓沉为肠 。久自已。(吴注。沉为在里。外鼓有出表之象。)

肝脉小缓为肠 。易治。(缓为脾脉。脾乘肝为微邪。小缓为脉渐和。)肾脉小搏沉。为肠 下血。(小为阴气不足。搏为阳热乘之。沉为在下。故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凡下痢下血下沫。皆名肠 。俱忌身热。)心肝 亦下血。(心生血。

肝藏血。移热于肠而 。)二脏同病者。可治。(木火相生。)其脉小沉涩为肠 。(心肝二脉。小而沉涩。亦为寒 。)其身热者死。(阴气内绝。虚阳外脱。)胃脉沉鼓涩。(沉不当鼓。鼓不当涩。是血虚而有火也。)胃外鼓大。(是阳盛而阴不足也。)心脉小坚急。(小为血虚。坚为不和。急为寒盛。)皆膈偏枯。(人身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有膈膜。所以遮隔浊气。使不上薰心肺。今膈有病。则隔拒饮食。故即以膈名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血气不能周通。胃病则不能纳谷。

心病则不能生血。故为膈症偏枯也。)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少阴之脉侠舌本。邪未入肾。犹可治。)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鼻血曰衄。亡血阴虚。脉最忌搏。身最忌热。)脉来悬钩浮。为常脉。(为邪在表。乃衄家之常脉。)(大奇论)

【灵】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冷)泄。其脉大。是二逆也。

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皆为阴症见阳脉。)咳且溲(小便。)血。脱形。其脉小劲。(小不宜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小不宜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上。)溲血。(下。)形肉脱。(外。)脉搏。(内。)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虚而火盛。)是四逆也。咳呕。(上。)腹胀。(中。)且飧泄。(下。)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玉版)

【灵】何谓五逆。热病脉静。(阳症见阴脉。)汗已出。脉盛躁。(病不为汗衰。)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 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 。(凝黑。)血 重笃。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真藏脉见。)是谓五逆也。(五禁)

【灵】诸急者(脉急。)多寒。缓者多热。(按热当属数。)大者多气少血。小者气血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按涩当为血少。)微有寒。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邪气脏腑病形。)

【灵】一日一夜五十营。(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犹言幸生。)

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动而中止为代。)四十动一代者。

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

予之短期。(知其将死。)(根结。)

【素】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此阳盛格阴之症也。内热甚而脉反不鼓。

是阳盛极。格阴于外。非真寒也。王注。此作非热也。下作非寒也。似与经文颠倒。)诸阴之反。其脉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此阴盛格阳之症也。内寒而脉反鼓甚。是阴盛极。格阳于外。非真热也。二症最为惑人。医者慎之。)(至真要大论)

【素】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左手寸口脉名人迎。主手足六阳经腑病。)四盛以上为格阳。(一盛。人迎大于气口一倍也。仲景云。格则吐逆。王注。阳盛之极。格拒食不得入。东垣云。格者。甚寒之气。

马注。格六阴在内。使不得出。)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右手寸脉名寸口。主手足六阴经脏病。一盛。寸口大于人迎一倍也。仲景云。关则不得小便。王注。阴盛之极。关闭溲不得通。东垣云。关者。甚热之气。马注。关六阳在外。使不得入。)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新校正云。赢当作盈。乃盛极也。非羸弱也。灵枢禁服篇。寸口主内。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名曰平人。又终始篇。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王冰素问注。言足经而不及手经。仲景东垣丹溪。皆以关格为病症。马玄台非之。而以关格为脉体。昂谓若以为病症。当不止于膈食便闭二症。若以为脉体。

则内经脉经及诸家经论。并无所根据。且有是脉者。必有是病。马氏何不实指其病为何等乎。)(六节藏象论)

【素】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身有病而无邪脉也。(病字。王注解作经闭。昂按。妇人怀子。多有呕恶头痛诸病。然形虽病而脉不病。若经闭其常耳。非病也。)(腹中论。)

【素】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王注解作有子。马注解作男妊。昂按。此当指欲娩身时而言也。手少阴。言手中之少阴。乃肾脉。非心脉也。)(平人气象论)

【灵】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肺之太渊。肾之太溪。胃之人迎。皆动不休。按胃之动脉。

马注作足之冲阳。然下文并未说到足上。惟云上冲头。并下人迎。别走阳明。似当以人迎为是。)曰。是明胃脉也。(先明胃脉。方知肺脉。故脉中有胃气者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受水谷而化精微之气。以上注于肺。)

肺气从太阴而行之。(此营气也。营行脉中。从手太阴始。而遍行于五脏六腑。)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

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十二经脉。皆会于寸口。故动而不休。即手太阴肺之太渊穴也。在掌后陷中。

九针篇曰。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足之阳明。何因而动。曰。胃气上注于肺。(此前段行于肺之营气。)其悍气上冲头者。(此言胃中 悍之卫气。)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循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上络于脑。)出 。

(同颔。)下客主人。(足少阳胆经穴。耳前起骨上廉。)循牙车。(即颊车。胃经。)合阳明。(阳明胃经。)并下人迎。(胃经穴。侠结喉两旁一寸五分动脉。)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胃腑之气。循三阳而别走阳明之经。此虽为卫气。实本胃内之气而行。)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或行于阴。或行于阳。或升于上。或降于下。而形为弦钩毛石等脉。虽各不同。然其合于时。应于藏。其动也则若一矣。)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阳症脉宜浮大。小为阳症见阴脉。)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阴症脉宜沉细大为阴症见阳脉。)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言阴阳动静。当如引绳平等。所谓脉有胃气者生也。若相倾则病矣。马注。作引绳以相倾。谬。)足少阴何因而动。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足少阴肾。)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即阳明胃经气冲穴。侠脐相去四寸。动脉应手。)循阴股内廉。邪入 中。(膝后曲处。)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肾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涌泉穴。)其别者邪入踝。(胫两旁。)出属跗上。

(足面。)入大指之间。(据与肾脉并行。当作小趾。)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按诸篇俱言冲脉上冲。惟此篇及顺逆肥瘦论。言冲脉并肾脉下行。马注云。由此观之。肺脉之动不休者。以营气随肺气而行诸经。诸经之脉。朝于肺也。胃脉之动不休者。以卫气由胃循三阳。而行不已也。肾脉之动不休者。以与冲脉并行。灌诸络而行不已也。)(动输)

【素】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见灵枢禁服篇。)阴之所在。寸口如何。(王注。阴之所在。

脉沉不应。引绳齐等。其候颇乖。张注。阴。手足少阴也。)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甲己二岁为南政。余八岁为北政。五运以甲己土运为尊。六气以少阴君火为尊。张注。五运之中。惟少阴不司气化。)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北政。面北以定其上下。则尺主司天。寸主在泉。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不以尺为主。而以寸为主者。从君而不从臣也。)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少阴间气在右故。)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少阴间气在左故。)南政之岁。少阴司天。

则寸口不应。(南政。面南以定其上下。则寸主司天。尺主在泉。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左右与前义同。)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王注。不应皆为脉沉。仰手而沉。覆其手。则沉为浮。

细为大也。马注。诸不应者。即南北二政。而相反以诊之。则南政主在寸者。北政主在尺。南政主在尺者。北政主在寸。

其脉自明矣。凡左右二间。其相反与尺寸同。吴注。反。变也。诊。候也。诸不应者。岁运经候之常也。今乃见者。其候变也。变则不应者。斯应矣。)尺候何如。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司天曰上。

在泉曰下。)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吴注。惟少阴所在则不应。以少阴君也。

有端拱无为之象。然善则不见。恶者可见。犹无道而失君象也。)(至真要大论)

【素】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瞥瞥不定。)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省问之客。倏去倏来。)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枣华于夏。)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秋深。)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王注。胞脉系于肾。

肾脉挟舌本。胞气不足。当不能言。今反善言。是真气内绝而外出也。)脉至如交漆。(交当作绞。)交漆者。左右旁至也。

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有出无入。)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气不足而口无味。长夏韭英。马注。以少气为句。味韭英而死为句。谬。)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

(瘾疹见于肌上。)脉至如悬雍。(人上 。名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背有十二经之俞穴。)水凝而死。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郁热。)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初夏。)脉至如华者。(虚弱之意。)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小肠脉入耳中。)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此篇脉名脉状。

不必强解。以意会之可也。)(大奇论)

卷下

诊候第五

(诊。非独脉也。有自脉言者。有自证言者。有自形言者。有自色言者。有自声言者。经中五过四失。皆言诊也。

故分诊候另为一门。此篇皆出素问。故文上不加别识。)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过。差也。

即病也。)切脉动静。(脉诊。)而视精明。(神诊。精气神明。王注。作目 睛明穴。未确。)察五色。(色诊。)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证诊。)形之盛衰。(形诊。)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阳生而之盛。)彼秋之忿。为冬之怒。(阴少而至壮。)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脉因时变。)以春应中规。(圆滑。)夏应中矩。(方大。)秋应中衡。(涩平。)冬应中权。(沉石。)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脉与时不相应。与藏不相应者。皆曰相失。分其生克之期日。则可以知死时矣。)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心欲虚。神欲静。)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以气渐降。如虫之欲蛰藏。)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知内者按而纪之。(内而在脏在腑。)知外者终而始之。(外而在表来经。)此六者。持脉之大法。(四时表里。必须明辨。

王注。知外谓知色象。似与持脉不合。)尺内两旁。则季胁也。(肋骨尽处名季胁。季胁近肾。尺主之。)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少腹。王注。外谓外侧。里谓内侧。李士材曰。外谓前半部。里谓后半部。)中附上。(中部关脉。)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左手关脉。膈谓膈中。)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手关脉。)上附上。(上部寸脉。)右外以候肺。

内以候胸中。(右手寸脉。)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左手寸脉。)前以候前。后以候后。(关前以候前。关后以候后。

吴注。前指候前。后指候后。亦此义也。)上竟上者。(由尺至寸。)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自寸至尺。)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此内经诊法也。吴注曰。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小肠膀胱。居少腹也。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不及胆者。

寄于肝也。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膻中即心包也。高阳生以大小肠列于寸。三焦配于左尺。命门列于右尺。而膻中则不与焉。特以心与小肠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耳。不知经络虽为表里。而大小肠皆在下焦。焉能越中焦而见脉于寸上乎。滑伯仁以左尺主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主大肠后阴之病。可称只眼。又灵枢云。宗气出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

卫气出于下焦。上焦在于膻中。中焦在于中脘。下焦在脐下阴交。故寸主上焦。以候胸中。关主中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今列三焦于右尺。不亦妄乎。又肾虽一脏。而有左右两枚。命门穴在督脉第七椎两肾之间。一阳居二阴之中。所以成乎坎也。内经并无命门之经。何以循经而见脉于寸口乎。)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吴注。

浮取之而脉沉。为病在里。)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沉取之而脉浮。为病在表。)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上部盛而下无阳气。升而不降。故腰足冷。)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下部盛而上无阳气。降而不升。

故头项痛。甲乙经作推而上之。下而不上。推而下之。上而不下。文尤顺而义同。昂按。此即五常政大论所谓上取下取。

内取外取。以求其过是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脉少血少。故有腰痛脊痛。不仁不用等病。)(脉要精微论)诊病之始。五决为纪。(以五脏之脉。为决生死之纲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始。病源也。母应时旺气也。)

所谓五决者。五脉也。(即五脏之脉。)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相。犹色也。)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色赤。)脉之至也。喘(脉来喘急。)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

(心肺藏高。故皆言喘。喘为心气不足。坚为病气有余。痹者。藏气不宣行也。)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金火相战。)得之醉而使内也。(酒味辛热。助火克金。加之使内。则肾气虚。虚必盗母气以自养。肺金益衰。而不能行气。故气积于胸中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长而弹手。为弦紧为寒。)有积气在心下。支 。(支主 胁。肝主胁。胁近心。故曰心下。)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肝脉络阴器。故疝亦属肝病。)腰痛足清头痛。(肝脉所过。阴脉者。下行极而上。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王注。若肾气逆上。则为厥疝。不上则但为脾积。)女子同法。(女子亦有疝。

但不名疝而名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脾主四肢。风木克土。)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上字未详。马注。尺脉之上。坚而且大。)有积气在少腹与阴。(阴器。)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湿气趋下。必归于肾。)(五脏生成论)

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气血。通决死生。为之奈何。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九为奇数之极。)一者天。

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上部天。两额之动脉。(额两旁动脉。王注。足少阳脉气所在。)上部地。两颊之动脉。(鼻之两旁。近巨 之分动脉。

足阳明脉气所行。)上部人。耳前之动脉。(耳前陷中动脉。手少阳脉气所行。)中部天。手太阴也。(谓肺也。寸口中经渠穴动脉。)中部地。手阳明也。(谓大肠。手大指次指歧骨间。合谷之分动脉。)中部人。手少阴也。(谓心脉。掌后锐骨之下。神门之分动脉。)下部天。足厥阴也。(谓肝脉。毛际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阴股中动脉。女子取太冲。

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陷中。)下部地。足少阴也。(谓肾脉。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动脉。)下部人。足太阴也。

(谓脾脉。足鱼腹上。越两筋间。阴股内箕门之分动脉。)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肠胃。)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王注。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是谓神藏五。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是谓形藏四。张注。形藏四。谓胃大小肠膀胱。藏有形之物也。胆无出无入。三焦有名无形。皆不藏有形者也。于理亦通。但于本文欠贯。马注。古人诊脉。凡头面手足之动脉。无不诊之。犹伤寒论多以趺阳脉言之也。其九候法。亦以三部中有天地人。与后世之浮中沉不同也。颇得古义。)必先度其形之肥瘦。(大抵肥人脉沉。瘦人脉浮。)以调其气之虚实。(肥人血实气虚。瘦人气实血虚。)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此言刺法。统肥瘦而言。)必先去其血脉。(刺去留邪。)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喘满。)者死。(形气不相得。)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目内陷者死。(诸脉皆属于目。)察九候独小者病。(九部之中。一部独小。下同。)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吴注。沉伏。)病。(此九候中。又有七诊之法。)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寒热病者。以平旦死。(吴注。寒死夜半。热死日中。平旦为阴阳交会之中。)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火旺于午。)病风者。以日夕死。(风属卯木。日入申酉。属金。

金克木。)病水者。以夜半死。(水旺亥子。)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辰戌丑未土日。脾绝故也。)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风病之脉。有独大独疾者。经血不足。有独小独迟者。)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胃为哕。

呃逆也。心为噫。嗳气也。)(三部九候论)

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皮部论)

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子病及母。)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木邪克土。)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惊则气乱。神无所根据。故喘出肺而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水气通肾。)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经脉别论)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心志不乐。营血不生。)尝富后贫。名曰失精。(富则膏粱。贫则藜藿。藏液不生。)五气留运。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内无可求。外无可验。)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恶寒之貌。)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王注。血为忧煎。气随悲减。)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治之一过也。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

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逆气上行。满于经络。使神气离散。)

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病能论。奇恒者。

言奇病也。)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失势。)及欲侯王。(妄念。)故(旧也。)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 为挛。(不得志而气血伤。筋骨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委曲随顺。)乱至失常。病不能移。此治之四过也。凡诊者。

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吴注。始病今病。以及余事。)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王注。男阳气多。左大为顺。女阴气多。

右大为顺。)离绝菀(郁。)结。忧恐喜怒。(王注。离。间其亲爱也。绝。断其所怀也。菀。思虑郁积也。结。怫郁不解也。忧则志苦。恐则气下。喜则惮散。怒则逆乱。)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当富大伤。斩筋绝脉。

身体复行。令泽不息。(身虽复旧。而色泽尚未滋息。)故(旧也。)伤败结。留薄归阳。(王注。谓阳经及六腑。张注。

由阴伤而及于阳。)脓积寒炅。(内积脓血。外为寒热。)粗工治之。亟刺阴阳。(不别阴阳。而妄刺之。)身体解散。四肢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此治之五过也。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

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八正神明论。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九候。见前篇。)(疏五过论)

卷下

运气第六

(按运气一书。后世有信其说者。有不信其说者。愚伏读其书。析理渊深。措辞奇玮。上穷天文。下察地气。中究人事。入理之处。确不可易。非深于天人之际。性命之微者。孰能创是鸿篇乎。所以历百世而咸宗之。卒不可废也。今量取其精要说理者。至其图说错综。纤悉言数者。不能尽录。欲深造者。当统观其全书可也。)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金木水火土为五运。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气。)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

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左旋。阴右旋。)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火阳。水阴。)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春木发生。秋金成实。)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太过不及。昭然可见。)何谓气有多少。

形有盛衰。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王注。太阴为正阴。太阳为正阳。次少者为少阴少阳。又次少者为厥阴阳明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

(言盈亏无常。不足即伏于有余之中。所以有胜复之相乘也。)知迎知随。气可与期。(运有盛衰。气有虚实。更相迎随。

以司岁也。)甲己之岁。土运统之。(甲己化土。)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乙庚化金。)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丙辛化水。)

丁壬之岁。木运统之。(丁壬化木。)戊癸之岁。火运统之。(戊癸化火。)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上谓司天。少阴司天。

则阳明在泉。)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少阳司天。厥阴在泉。)卯酉之岁。

上见阳明。(阳明司天。少阴在泉。)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太阳司天。太阴在泉。)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厥阴司天。

少阳在泉。)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自子午少阴始。至巳亥厥阴终。)厥阴之上。风气主之。(风木。)少阴之上。

热气主之。(热火。)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湿土。)少阳之上。相火主之。(火热。)阳明之上。燥气主之。(燥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寒水。)所谓本也。(六气为三阴三阳之本。六微旨大论。言天者求之本。)是谓六元。(是真元一气。

化而为六也。)应天为天符。(如木运之岁。上见厥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岁运与司天相合。故曰天符。)承岁为岁直。

(如木运临寅卯。火运临巳午。运气与地支年辰相直。故曰岁直。亦曰岁会。)三合为治。(如火运之岁。上见少阴。年辰临午。即戊午岁也。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年辰临丑未。即己丑己未岁也。金运之岁。土见阳明。年辰临酉。即乙酉岁也。天气运气年辰俱会。故曰三合。)(天元纪大论)(运气书凡七篇。俱见下。马注。六节藏象论但论五运。不及六气。

但论主时。不及治岁。)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日月五星。)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气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太过不及。可观象而知之。)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有凭着否。)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此句诸解未确。昂按。寒暑二字乃省文。盖兼六气而言者也。张注。六者之气。皆入于地中。故令有形之地。受无形之虚气。而化生万物也。又按。此即乾坤专任六子。

既成万物之义。)故令虚而化生也。(化生万物。赖此六气。惟亢害然后为病。故下文言其太过。)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山崩地震。)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犹土得火。而成瓦埴。此六入而太过者也。)

天地之气。何以候之。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言司天在泉。

胜复之气。皆岁运主之。不形于脉中。王注。当以形症观察之。)五气更立。各有所先。(应运之气。)非其位则邪。(水居火位。金居木位之类。)当其位则正。(本位。)气相得则微。(子居母位。母居子位。)不相得则甚。(胜己者。与己所胜者。)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如木既克土。而反侮金之类。)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如金既克木。而土反凌木之类。)侮反受邪。(始于侮彼求胜。终则己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畏。谓克制也。五行之气。必有所畏惮。乃能守位。即下文承制之义。)(五营运大论)

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日出显明。卯地之右。属东南方。时应春分。六步退行。至东北止。)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

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地之四方。分为六步。一岁之中。更治时令。以应天外六节气位之治。)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夏相火极。水生承之。从微渐化。至冬而着。下同。)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木。)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马注。其说与阴阳家水胎于午。金胎于卯。略同。皆循环相承。以为胎也。)亢则害。承乃制。(六气各专一令。专令者常太过。故各有所承。以制其过。不使亢甚为害也。)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外列。即损益彰矣之义。按古文作制生则化。言有制之者。生于其间。则亢害者可化为和平。如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之化也。后人改作制则生化。似可不必。)害则败乱。生化大病。(此段言运气有生克。而又有制化也。盖五行之理。不独贵于相生。而尤妙于相克。有克之者。以制其太过。则亢害者可化为和平。而盛衰之故。昭然外列而可见。若一于亢害。必至于败乱。而生化之原由此大病矣。盖生克者。运气之常数。而制之化之。

又所以转五运而调六气也。圣人作经。参赞化育。义专在此。数句实为全经之要义。王氏略而不注。林氏河间引证纷然。

求明而反晦。惟马注云。六位之气过极。则必害作。承气乃生于下。制之使不过也。只照本文解。反觉明白直捷。)盛衰何如。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何谓当位。曰。木运临卯。(丁卯岁。)火运临午。(戊午岁。)

土运临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岁。)金运临酉。(乙酉岁。)水运临子。(丙子岁。)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天干之化运。

与地支之主岁。相合。为岁会。)非位何如。曰岁不与会也。(则有过不及之气矣。)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己丑己未岁。

上谓司天。)火运之岁。上见少阳(戊寅戊申岁。)少阴。(戊子戊午岁。)金运之岁。上见阳明。(乙卯乙酉岁。)木运之岁。上见厥阴。(丁巳丁亥岁。)水运之岁。上见太阳。(丙辰丙戌岁。)天之与会也。故曰天符。(司天与运气相会。)天符岁会何如。曰。太一天符之会也。(天符岁会中之己丑己未戊午乙酉。乃天符岁会相同。又名太乙天符。太一者。至尊无二之称。即天元纪大论所谓三合为治。一者天会。二者岁会。三者运会。)其贵贱何如。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

太一天符为贵人。邪之中也。奈何。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谓以天符岁会太一之日得病。)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曰。位有终始。气有国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张注。位有终始者。

谓厥阴风木主初气。君相二火主二气三气。太阴湿土主四气。阳明燥金主五气。太阳寒水主六气。此主时之五行。守定位而不移者也。气有国中者。谓加临之六气。始于地之初气。而终于天之中气也。上下不同者。谓客气加于上。主气主于下。应各不同也。)求之奈何。曰。天气始于甲。(天干。)地气始于子。(地支。)子甲相合。命曰岁立。(从甲子岁始。

推之有六十甲子。)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先立其岁。以候其时。则加临之气。可期而定矣。)言天者。求之本。(风寒暑湿燥火。六元本气。)言地者。求之位。(三阴三阳。五行之步位。言人者。求之气交。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天枢。脐旁穴名。胃经。)国中何也。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王注。初之气。天用事。则地气上腾于太虚之内。气之中。地主之。则天气下降于有质之中。)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因是而有胜复之变。)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化则正风生。变则邪风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

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有情无情。皆有四者。)故器者。生化之宇。(凡有形者。皆谓之器。)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人之生也有涯。故器散而分。则阳归于天。阴反于地而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小物大物。)

期有远近。(小年大年。)四者之有。(升降出入。)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道签申之粹语。)此之谓也。曰。有不生不化乎。与道协议。惟真人也。(经以合道。真人为至。非神圣其孰能与于此。)(六微旨大论)

平气何如而名。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其不及奈何。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太过何谓。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不恒其德。(恃己而凌犯他位。)则所胜来复。(所胜者必来复仇。)政恒其理。则所胜同化。(若不肆威刑。政理和恒。则胜己与己所胜者。皆同治化。由是言之。则医道与治道。亦有相会通者矣。)故气主有所制。(五运主气。各有克制。)岁立有所生。(每岁年辰。各有生化。)地气制己胜。(在泉之气。制己所胜者。)天气制胜己。(吴注。司天在上。义不可胜。故制胜己。)天制色。(天虚。故制色之盛衰。)地制形。(地实。故制形之盛衰。)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五类。毛羽鳞介 也。

虫属土。毛虫属木。羽虫属火。鳞虫属水。介虫属金。各随气运之生克。以为成耗也。)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虽治之亦不能全。此气化之常。非治之过。)所谓中根也。(凡血气之属。中必有根。成耗之理。皆根于中。

在人则两肾中间。命门之元阳也。)根于外者亦五。(如五味五色之类。凡有生而无知者。)故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禀乎天者。以神为主。神为机发之本。)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禀于地者。以气为主。气为生化之原。)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五运六气之加临。)气之同异。(主客胜负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也。(五常政大论)

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王注。肝木位东方。心火位南方。脾土位中央及四维。肺金位西方。肾水位北方。是五脏定位。然五运御六气所至。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故先以六气所临。后言五脏之病也。)地化奈何。(在泉地化。)曰。司天同满。手热(心包脉行手心。)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水上凌火。)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心为嗳。)嗌干。甚则色 。(音台。黑色象水。)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皆水胜而火病。)神门绝。死不治。(手掌后锐骨之端动脉。心之气也。)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马注。少阴君火应心小肠。阳明燥金应肺大肠。少阳相火应心包三焦。

为天之分。太阴湿土应脾胃。厥阴风木应肝胆。太阳寒水应肾膀胱。为地之分。昂按。天气三。谓司天及左右二间气也。

地气三。谓在泉及左右二间气也。本篇后文云。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亦上下各三气也。若大肠小肠皆在下部。何以能应身半以上之天气乎。)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天枢穴。在脐两旁。为身上下之分。以厥阴阳明等名。而命其气。以气属某经某腑某脏。而命其处。合气与处。而言其属某病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王注。彼气既胜。此未能复。行无所进。退而怫郁。上胜下病。

地气郁也。以地名之。下胜上病。天气塞也。以天名之。六元正纪大论。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是也。)

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胜气已至。而报复之气。尚伏而未发。)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病有天地异名。而治胜复之法则无异。)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时位有常。气之发动难定。)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司天主上半岁。)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在泉主下半岁。

如上半岁之木火胜。则下半岁之金水来复。)有胜则复。无胜则否。(所以气不可必。)复已而胜何如。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王注。胜微则复微。胜甚则复甚。无有定数。至其衰谢。则胜复皆自止也。)复已而胜。不复则害。

此伤生也。(有胜而不能复。是真气伤败。而生意尽矣。言胜之不可无复也。)复而反病何也。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王注。舍己宫观。适于他邦。己力已衰。主不相得。怨随其后。故力极而复。主反袭之。

反自病也。)所谓火燥热也。(王注。少阳火也。阳明燥也。少阴热也。少阴少阳在泉。为火居水位。阳明司天。为金居火位。金复其胜。则火主胜之。火复其胜。则水主胜之。马注。此正居非其位。气不相得。大复其胜。则主反胜之。惟火燥热三气乃尔也。)(至真要大论)

天地之数。起于上而终于下。(起于司天。终于在泉。)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大寒至小暑。司天主之。)岁半之后。

地气主之。(大暑至小寒。在泉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上下之中。又有互体。)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由中而长。)冬气始于标。(由标而敛于本。)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西北高燥故多寒。

东南卑湿故常温。五常政大论曰。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厥阴所至。(俱主岁气言。)为里急。为支痛。(支格而痛。)为 (软。)戾。(厥阴主筋。寒则急。热则弛。)为胁痛呕泄。(木邪克土。)病之常也。少阴所至。为疡胗(心火。)身热。为惊惑。恶寒战栗谵妄。(妄言妄见。)为悲妄(皆心气不足。)衄蔑。为语笑。(皆心火。)病之常也。太阴所至。为积饮痞隔。(湿土为病。)为 满。为中满。(脾土不运。)霍乱吐下。(中宫不和。)为重 肿。(湿胜。)病之常也。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为惊躁(胆主惊。)瞀昧暴病。(皆火邪。)为喉痹(相火。)耳鸣呕涌。为暴泄。(火泄。)

(肉动。)螈(抽掣。)暴死。(皆火病也。)病之常也。阳明所至。为浮虚。为鼽。(鼻流清涕大肠病。)尻(苦高切。

臀也。)阴股膝髀 (音善。足肚。) 足病。(胃病。)为胁痛皴揭。(金燥。)为鼽嚏。病之常也。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为腰痛。(脉行腰脊头项。故不利而痛。)为寝汗(梦中盗汗。表虚。)痉。(头项强直。乃屈伸不利而甚者。)为流泄禁止。(流泄象水。禁止象寒。)病之常也。(此段病形。分经并合。未根据原文。因于文理无碍。用以便人观览也。)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王注。手阴阳位高。足阴阳位下。太阳行身后。阳明行身前。太阴少阴厥阴在中。少阳行身侧。各随其位。以言病象。)故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 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察六气胜复所在。以言病变也。)(六元正纪大论)

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皆木盛克土。)上应岁星。(木盛则木星光明。)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顶。)疾。反胁痛而吐甚。(肝实自病。金来为母复仇。木又制乎金也。)上应太白星。

(金星光明。)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金火相战。)少气(壮火食气。)咳喘。(火气乘肺。)血溢(血出上窍。)血泄(血出二便。)注下。(火入大肠而泄。)嗌燥(火炎肺系。)耳聋。(耳为肾窍。火盛则水衰。)中热(胸中。)

肩背热。(背者胸中之府。)上应荧惑星。(火星光明。)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髀间痛。两臂内痛。(皆心主经脉所过。藏气法时论。言心病与此同。)身热骨痛。而为浸淫。(玉机真藏论作身热肤痛。肺主皮肤。)上应辰星。(水星为母复仇。)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湿胜。)清厥(足逆冷。)意不乐。(脾不营运。)体重(湿胜。)

烦冤。(藏气法时论。肾病者。身重。肾虚者。大小腹痛。清厥。意不乐。)上应镇星。(土星。)甚则肌肉痿。(土主肌肉。)

足痿不收。行善螈。脚下痛。(胃脉在足。)饮(水饮。)发中满。(土不制水。)食减。四肢不举。(脾主四肢。)腹满溏泄。

肠鸣反下甚。(皆本经自病。)上应岁星。(木复仇而刑土。)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肝脉行胁。抵小腹。)目赤痛 疡。(目为肝窍。)耳无所闻。(肝藏血。耳得血而能听。藏气法时论。肝虚则目 无所见。

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肝主筋。筋衰则身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玉机真藏论。肝脉不及。则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上应太白星。(金星克木。)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 足皆病。(火来复仇。而金反病。下部皆痛。母病及子也。藏气法时论。言肺病同。)上应荧惑星。(火星复仇。)收气峻。生气下。病反暴痛。 胁不可反侧。(金盛刑木。)咳逆甚而血溢。(肺金自病。)上应太白星。(金星。)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躁。烦甚也。悸。心动也。火属于水则躁。火畏水则悸。)阴厥。(阴盛厥逆。)上中下寒。

(外热内寒。)谵妄(妄言妄见。)心痛。上应辰星。(水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肾脉起足下。贯膈。入肺。)寝汗出憎风。(阴盛阳虚。藏气法时论。言肾病同。)上应镇星。(土复仇而乘水。)湿气(土。)变物。病反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土气来复。反见脾病。)渴而妄冒。(脾不能行津液而渴。火被湿郁而妄冒。)上应荧惑辰星。(火星减耀。水星明莹。

按五运六气。太过不及。胜复淫郁。经文言之至为详悉。本集不能多录。然大旨略同。故量取数段。可以概其余矣。)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借母气以自助。)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为所凌侮。而兼其色。)(气交变大论)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昂按。木树根于土。是土为生木之母。何以木反克土乎。盖土竭其膏液。

以荣养乎木。若或克之耳。使土而无木。则无花叶之茜葱。无果谷之成熟。民众无所资养。天地黯淡无章。不过顽然垒块而已。土何利之有焉。木者。所以疏土之气。又以成土之德也。故经文独言达。而不同于伐灭缺绝四条也。赵养葵曰。

世人皆言木克土。而余独升木以培土。其有会于斯旨也欤。)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宝命全形论)

卷下

审治第七

(本篇尽出素问。末附灵枢一则。)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木动摇。)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性缩急。)诸气 郁。皆属于肺。(肺主气。)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不营运。)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疮疡皆属心火。火微则痒。火甚则痛。)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吴注。下谓肾也。兼水火之司。阴精水衰。则有热厥。命门火衰。则有寒厥。肾开窍于二阴。水衰火实。则二便不通而为固。火衰水实。则二便不禁而为泄。)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上。谓肺也。肺主气。肺热叶焦。则诸脏无所禀气。故有肺痿。及筋脉骨肉诸痿。喘呕亦属上焦。)诸热瞀(音茂。)螈。(昏乱抽掣。)皆属于火。诸禁(HT 。)鼓栗。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内热而外反寒。盖火性就燥。内热既甚。卫外之阳。皆凑入内。故外反鼓栗也。)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 肿。(热盛于内。水随水溢。)酸痛惊骇。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热郁于内为热胀。

亦有寒郁而生寒胀者。东垣曰。大抵热胀少。寒胀多。故立中满分消丸治热胀。中满分消汤治寒胀。)诸病有声。(肠鸣。)

鼓之如鼓。(鼓胀。)皆属于热。(李士材曰。二病多有属寒者。)诸转反戾。(转筋之类。)水液混浊。(小便。)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火泻里急。)皆属于热。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甚而兼风木之化。)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性劲急。二证相类。而一属湿。一属风。)诸病水液。澄彻清冷。(吐溺。)皆属于寒。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有者求之。(或有热有湿。或有风有寒。)无者求之。(或无水。或无火。或非热。或非寒。)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河间着原病式。用病机十九条。而未及十六字。似属缺典。)必先五胜。(五行胜气。)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此段次序稍易。以火从火。以热从热。用便观览。因于文义无害。故敢尔也。昂按。病机十九条。而火居其五。

热居其四。可见诸病火热为多。盖风寒暑湿。皆能为火为热也。宇宙间天地万物。皆赖此阳火。以为生发之本。若无此火。则天地或几乎息矣。庄子所谓火传不知其尽。而释氏相宗。亦以暖与议并举也。但平则为恩。亢则为害。生杀之机。

互相倚伏。凡物皆然。故火能生人。而亦能杀人也。)诸气在泉。(司天略同。稍有异者。详本注中。经文在泉。每居司天之前。)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旧本无甘字。司天有甘字。)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金能胜木。故治以辛凉。辛过甚。恐伤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甘以缓之。木喜条达。故辛以散之。司天多酸以泻之。无辛散句。)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水胜火。故治以咸寒。甘胜咸。佐之所以防其过也。心苦缓。故以酸收之。热郁于内。故以苦发之。司天无苦发句。)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司天作酸辛。又云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苦热能燥湿。酸木能制土。淡能利水。吴注。使酸而非淡。则味浓滋湿矣。泄。渗与汗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司天作苦甘。相火畏火也。故治以咸冷。苦能泄热。辛能散能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与治热淫同。)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司天作酸辛。)以苦下之。(火能胜金。故治以苦温。甘辛能润燥。燥热内结。以苦泻之可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司天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

亦热品也。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肾苦燥。以辛润之。肾欲坚。以苦坚之。)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凉。)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郁。)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 (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

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

和者平之。暴者温之。皆随胜气。(胜复之气。)安其屈伏。(屈伏之气。)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王注。微者犹人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折。甚者犹龙火也。激则愈焰。当顺其性而散之。按此与上文微者随之甚者制之相反。而各有其妙。)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温养。)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吐。)下之。(泻。)摩之浴之。薄之(渐磨。)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何谓逆从。(申明上文逆之从之二义。)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以寒治热。以热治寒。逆病气者。谓之正治。以寒治热而佐以热药。以热治寒而佐以寒药。顺病气者。谓之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视病之轻重。为药之多少。)反治何谓。(反治为治法玄微。故再三辨诘。)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所主之病。)而先其所因。(所因之法。)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

可使必已。(王林注曰。热因寒用者。如大寒内结。以热攻除。寒甚格热。热不得前。则以热药冷服。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是热因寒用之例也。寒因热用者。如大热在中。以寒攻治则不入。以热攻治则病增。乃以寒药热服。入腹之后。热气既消。寒性遂行。情且协和。而病以减。是寒因热用之例也。五常政大论。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即此义也。塞因塞用者。如下焦虚乏。中焦气壅。 胁满盛。欲散满则益虚其下。

欲补下则满甚于中。病患告急。不救其虚。且攻其满。药入则减。药过依然。故中满下虚。其病益甚。不知疏启其中。

峻补其下。少服则资壅。多服则宣通。下虚既实。中满自除。此塞因塞用也。通因通用者。如大热内结。注泻不止。以热涩之。结复未除。以寒下之。结散利止。此通因通用也。其积寒久泻。以热下之。同此法。)平气何如。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王注。阴病阳不病。阳病阴不病。是为正病。则以寒治热。以热治寒。

正治也。如阴位见阳脉。阳位见阴脉。是谓反病。则以寒治寒。以热治热。此反治也。)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寒热二症皆在。因服寒热之药。反增新病。)奈何治。(欲根据标格。则病势不除。若废绳墨。则更无新法。)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注。言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曰求其属也。又曰。脏腑之源。有寒热温凉之主。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观斯之故。或治热以热。治寒以寒。万举万全。孰知其意。)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曰。治其旺气。是以反也。(气当旺之时。而复补助之。马注。或热太过而水不生。故虽用寒药而热不去。或寒太过而火不生。故虽用热药而寒不去。)不治旺而然者。何也。曰。不治五味属也。(五味各有所属。)夫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助其藏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久而增气。王注云。如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之类。气增不已。则脏有偏胜。偏胜则脏有偏绝。故致暴夭。生气通天论所谓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即其义也。)方制君臣。何谓也。主病之谓君。(主治是病者。为君药。)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佐应者。为臣使药。)

非上下三品之谓也。(神农制本草。以上药一百二十品为君。中药一百二十品为臣。下药一百二十五品为佐使。)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奈何。曰。气有高下。(马注。司天在泉。观下文补上治上二句。当属上部下部。)

病有远近。(久病新病。位远位近。)证有中外。(内伤。外感。)治有轻重。(轻剂。重剂。)适其至所为故也。(治以适至其所为节。如病高而治下。病远而治近。病中而治外。病重而治轻。皆为药病不相当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

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王注。奇。古之单方。偶。古之复方。)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恐其下迫。)补下治下制以急。(恐其力微。)急则气味浓。(用气浓味浓之药。)缓则气味薄。(用气薄味薄之药。)适其至所。此之谓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心肺位近。或补或汗。宜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肝肾位远。或补或下。宜大其服。)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味多而分两轻。)少则二之。(味少而分两重。)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即复方。不能少而奇,宁多而偶。所谓逆者正治也。)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马注。取药味之寒热温凉。反同于病之寒热温凉者以佐之。乃因其性而利导之。所谓从者反治也。)病之中外何如。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

各守其乡。内者内治。(阴经里证。)外者外治。(阳经表证。)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者(者当作之。)下之。

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王注。假如小寒之气。温以和之。大寒之气。热以取之。甚寒之气。则下夺之。夺之不已。则逆折之。折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则汗发之。发之不尽。则逆制之。制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病之中外何如。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皆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中不出外。外不入中。则治其本病。)五味阴阳之用何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涌吐。泄下。)

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利小便。)六者或收(酸。)或散。(辛。)或缓(甘。)或急。(咸苦。)或燥。(苦。)

或润。(辛。)或 。(咸。)或坚。(苦。)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至真要大论)

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王注。上下谓司天在泉也。气不及。则顺其味以和之。气太过。则逆其味以折之。)

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地有寒热异宜。人有盛衰异质。)故曰。上取(涌吐。一曰头面胸喉。)下取。(泄利。一曰少腹胫足。一曰二便通塞。)内取(药饵。一曰切脉虚实。一曰沉以候里。)外取。(形色。一曰按摩针灸。一曰渍形为汗。

一曰浮以候表。)以求其过。能(耐。)毒者以浓药。不胜毒者以薄药。(视其人之强弱。)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通其下而上病愈。)病在下。取之上。(升其上而下病愈。)病在中。旁取之。(病在中。而经脉行于左右。针灸熨药而旁取之。灵枢终始篇。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 。此言刺法。然药饵亦有此理。

李东垣曰。灵枢曰。头有疾。取之足。谓阳病取阴也。足有疾。取之上。是阴病取阳也。中有疾。旁取之。中者。脾胃也。旁者。少阳甲胆也。甲胆风木也。东方春也。胃中谷气者。便是风化也。胃中湿胜而成泄泻。宜助甲胆。风胜以克之。又是升阳。助清气上行之法也。)治热以寒。温而行之。(寒药热服。)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热药凉服。二者为反治。)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清药冷服。)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温药热服。二者为正治。)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药之有毒无毒者。)固宜常制(度。)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过之则伤正气。)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张子和曰。凡药皆毒也。虽苦参甘草。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偏胜为害。)谷肉果菜。食养尽之。(饮食调养。以尽病邪。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余邪未尽。复行前法。)必先岁气。

无伐天和。(必察岁运时令之气。逆之则伤天和。)无盛盛。无虚虚。(当泻而补为盛盛。当补而泻为虚虚。)而遗人夭殃。

无致邪。无失正。(助邪气。伐正气。)绝人长命。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曰。

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一作大小。)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阳生于东。而盛于南。故东温而南热。)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阴生于西。而盛于北。故西凉而北寒。)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感阴寒而成胀。)之温热者疮。(感湿热而生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王注。西北人腠理密而食热。故宜散宜寒。东南人腠理疏而食冷。故宜收宜温。吴注。

西北气寒。寒固于外。则热郁于内。故宜散其外寒。清其内热。东南气热。热则气泄于外。寒生于内。故宜收其外泄。

温其内寒。是以有病同而治异者。盖天气与地宜不同也。)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药治其内。汤渍其外。)气温气热。治以温热。(二义解者俱欠明确。岂即上文所谓西北散而寒之。东南收而温之之意乎。)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即气寒气凉。治以寒凉之义。)可使平也。假者反之。(或有反此为治者。乃假借之。以为反治也。)(五常政大论)

木郁达之。(宣吐。)火郁发之。(升散。)土郁夺之。(泻下。)金郁泄之。(解表。利小便。)水郁折之。(制其冲逆。)

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过。太过也。折之以其所畏。即泻之是也。王注。咸泻肾。酸泻肝。辛泻肺。甘泻脾。苦泻心。)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吴注。如寒水司天。则火受郁。火失其养。则资其木也。)抑其运气。

(主运胜气。)扶其不胜。无使过暴。而生其疾。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时热病热。无犯热药。时寒病寒。无犯寒药。)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曰。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吴注。发表利用热。夏月发表。不远热也。攻里利用寒。冬月攻里。不远寒也。)热无犯热。寒无犯寒。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谓邪气反胜者。(邪气胜主气。如夏应热。而反寒甚。则可以热犯热。余准此。)故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

(吴注。天信。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也。气宜。治温以清。治热以寒也。翼胜赞复。禁助邪也。)妇人重身。(怀妊。)毒之何如。(可用毒药否。)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有故。如下文大积大聚是也。内既有故。则毒药自病当之。故母与胎。

皆无患也。)其故何谓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积聚。必须攻以毒药。太过则真气被伤。)(六元正纪大论)

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小大不利。(谓二便。灵枢有便字。)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标本病传论)(灵枢病本篇略同。)

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形盛气盛。形虚气虚。)谓之可治。

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春弦。夏钩。秋浮。冬营。)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谓之易治。取之以时。

(合于时令。又勿后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形盛气虚。形虚气盛。)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邪盛。)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皆五行相克。)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玉机真藏论)

善治者治皮毛。(邪在表而浅。)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邪入脏。则深且重矣。)故天之邪气感。(六气八风。)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饮食不节。寒热失时。)则害于六腑。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湿自下受。先入皮肉。湿流关节。则伤筋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脉症声色。

各有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脏腑有病。皆形于身面之部分。可以观气色而得之。)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言脉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

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汗而散之。不使传变。)因其重而减之。(病之重者。药难猝去。当以渐而减之。即衰其半之意。)因其衰而彰之。(正气偏衰。济而彰之。)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气以养阳。味以养阴。二句即彰之之义。)其高者因而越之。(升之。吐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利其二便。)中满者泻之于内。(实满者。以下药泻之。虚满者。补之即所以泻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如布桃枝煎汤液。以蒸浴之。汗难出者。每用此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 悍者。按而收之。(按摩收引。)其实者。散而泻之。(表实散之。里实泻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王注。即本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之义。吴注。济所不胜。)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行之。)气虚宜掣引之。(导实济虚。)(阴阳应象大论)

毒药攻邪。(攻邪则用毒药。苏子瞻曰。药能治病。不能养人。食能养人。不能治病。)五谷为养。(稻麻豆麦黍。)

五果为助。(枣杏桃李栗。)五畜为益。(牛羊犬豕鸡。)五菜为充。(葵藿葱薤韭。)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此五者。

有辛酸甘苦咸。(前五物。应五行。各具一味。)各有所利。或散(辛。)或收。(酸。)或缓(甘。)或急。(苦。)或坚(苦。)

或。(咸。)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肝苦急。(肝者。怒生之气。又血燥则肝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缓为心虚。则神气散逸。)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湿则不运。)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火盛克金。)急食苦以泄之。

肾苦燥。(肾脂枯则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三语有专主辛润解者。昂谓当通结上文。)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木喜条达。故以散为补。收为泻。)心欲 。(火藏炎燥。)急食咸以 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属火。咸属水。水能克火而云补者。取既济之义也。心苦缓。故以甘为泻。)脾欲缓。(土德和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辛散酸收。)肾欲坚。(坚固。则无狂荡之患。)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苦能坚肾。)咸泻之。(咸能软坚。能渗津。故云泻。然咸为肾本味。故补肾药用咸为引。五脏生成论曰。肾欲咸。未可专言泻也。甘能伤肾。土克水也。)(藏气法时论)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灵枢五味论。辛入胃。其气入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咸走血。(渗津。)血病无多食咸。(灵枢曰。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渴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骨得苦则阴益甚。重而难举。

肉得甘则壅气。胪肿益甚。灵枢二义无当。故不录。)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灵枢曰。酸气涩以收。膀胱得酸则缩 。

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宣明五气论)

多食咸。则脉凝泣(涩。)而变色。(脉。即血也。心合脉。水克火。)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肺合皮毛。火克金。)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肝合筋。爪者。筋之余。为金克木。按肝喜散。故辛能补肝。惟多则为害。)多食酸。则肉胝胸而唇揭。(脾合肉。其华在唇。木克土。胝。音支。皮浓也。)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肾合骨。其华在发。土克水。)

此五味之所伤也。(五脏生成论)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味能养阴。)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味过于酸。肝气以津。(酸能生津。)脾气乃绝。(木克土。)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咸入骨。能软缩肌肤。)心气抑。(水克火。然藏气法时论又云。咸补心。)味过于甘。心气喘满。(甘性留滞。)色黑。肾气不衡。(平也。土克水。)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苦能燥脾而浓胃。火生土也。王注同。马注。浓字解作胀字。己觉欠理。而治之复用芩连苦剂。不自相矛盾乎。)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新校正。央。殃也。古文通用。辛润故弛。辛散故殃也。马注。解作中央。尤觉欠理。昂按。酸咸甘辛。言其害而不及其利也。味苦。言其利而未及其害也。古文不拘一例。不必穿凿强解。)(生气通天论)

热中消中。(多饮数溲为热中。多食数溲为消中。)不可服高(膏同。)粱(肥甘之味。)芳草(辛香之品。)石药。(英乳之类。)石药发 。(癫同。)芳草发狂。(多喜曰癫。多怒曰狂。)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失热气 悍。药气亦然。(内热既盛。药复助之。)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腹中论)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八节正气。以候八风。)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月之四围为郭。)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血淖而气易行。)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此言刺法。然人身血气如是。不可不知。)(八正神明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一作锥。)

不亦晚乎。(四气调神大论)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病不许治。即病证也。)(五脏别论)

【灵】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五禁)

卷下

生死第八

【素】五脏受气(病气。)于其所生。(我所生者。)传之于其所胜。(我所克者。)气舍于其所生。(生我者。经曰至其所生而持。)死于其所不胜。(克我者。)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五脏顺行则生。)肝受气于心。(我生者。子盛反乘其母。故为逆行。)传之于脾。(我克者。木克土。)气舍于肾。(生我者。

水生木。然脾传肾。为土克水。)至肺而死。(克我者。金克木。下同。)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

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

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逆行。)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朝甲乙寅卯。昼丙丁巳午。四季戊己辰戌丑未。晡庚辛申酉。夜壬癸亥子。甲乙经生字作者。王氏改者作生。)五实死。五虚死。脉盛。(心实。)皮热。

(肺实。)腹胀。(脾实。)前后不通。(肾实。)闷瞀。(肝实。)此谓五实。脉细。(心虚。)皮寒。(肺虚。)气少。(肝虚。)

泄利前后。(肾虚。)饮食不入。(脾虚。)此谓五虚。其时有生者何也。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大骨枯槁。(肾衰。)大肉陷下。(脾衰。)胸中气满。喘息不便。(肺衰。)其气动形。(气不相续。远求报气。故耸肩而动形。)期六月死。真藏脉见。乃与之期日。(死日。)急虚身中卒至。(卒急虚邪。中于身内。)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暴死之候。与堕溺同。)(玉机真藏论)

【素】五脏者。中之守也。(王注。五神安守之所。)中藏盛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腹中气盛。肺脏充满。气胜息高。伤于忧恐。故声不发扬。湿土刑肾。则恐。)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气不相续。)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仓廪。脾胃也。胃之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之交为阑门。肛门为魄门。)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

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脏腑之俞。皆属于背。)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

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脉要精微论)

【素】色见青如草兹(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 (音苔。烟煤。)者死。赤如 血(败血凝聚)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五脏生成论)

【素】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上视。)反折(身反向后。)螈 。(音炽纵。手足抽掣也。足太阳起目内 。上额交巅。下循肩膊。挟脊抵腰。手太阳交肩循项。至目锐 。故戴眼反折。足太阳起于足。手太阳起于手。故螈 。)其色白。

绝汗乃出。(如珠不流。)出则死矣。(小肠主液。膀胱者。津液藏焉。津液外脱。则血内亡。灵枢曰。阴阳相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少阳终者耳聋。(手足少阳脉皆入耳。)百节皆纵。(甲本主筋。筋痿故纵。)目环绝系。绝系一日半死。

(手足少阳脉。皆至目锐 。故环视。目系属心。未绝则正视。已绝则环视矣。)色先青。白乃死矣。(金克木。)阳明终者。口目动作。(手阳明挟口交人中。足阳明挟口环唇。系目系。)善惊妄言。(足阳明胃病。闻木音而惊。骂詈不避亲疏。)

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阳明主肌肉。不仁为肉绝。)少阴终者。面黑(心之华在面。黑为肾色。)齿长而垢。

(肾主骨。齿者骨之余。牙龈宣露。故长。)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肾开窍于二阴。下闭故上胀。如是则心肾不交。

上下痞膈而死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吴注。足太阴脾。主行气于三阴。手太阴肺。主治节而降下。二经病则升降之令不行。故胀闭。升降难。故不得息。而噫呕以通之。若不呕逆。则上下不通。土实克木。故面黑。肺主皮毛。故焦。)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

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手厥阴心包脉起胸中。属心包。足厥阴肝脉。循喉咙。入颃颡。故中热嗌干而心烦。肝脉环阴器。故善溺。甚则囊缩而舌卷也。舌为心苗。灵枢经脉篇。肝者。筋之合。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诊要经终篇)(灵枢终始篇与此同。)

【素】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血液枯亡。)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也。(三部九候论)

【灵】手太阴气绝(肺。)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手少阴气绝(心。)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足太阴气绝者(脾。)则脉(血。)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足少阴气绝(肾。)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当作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五阴属五脏。目受五脏之传精。)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六阳气绝(六腑。)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如珠不流。)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经脉篇)

【素】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五行相克。死于其所不胜。)是谓真藏见。皆死。(平人气象论)

【灵】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年盛。月满。时和。)乘年之衰。(岁气不足。则外邪凑之。

如火不足。则外有寒邪。土不足。则外有风邪也。)逢月之空。(本篇曰。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

毛发坚。虽遇贼风。入浅不深。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患也卒暴。)失时之和。(如夏应热而反寒。冬应寒而反温。)因为贼风所伤。(本经九宫八风篇。有大弱风。谋风。刚风。折风。大刚风。凶风。婴儿风。弱风。谓之八风之邪。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是谓三虚。(素问至真要大论。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岁露篇)

卷下

杂论第九

【素】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养生之法。)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神去其形则死。)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持满。恐倾之意。)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纵嗜欲之心。逆生养之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即老氏恍忽有象。杳冥有精之义。)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女子七岁。(王注。老阳之数穷于九。女子少阴。故以少阳之数合之。)肾气盛。齿更发长。

(肾主骨。为精血之府。齿者骨之余。发者血之余。)二七而天癸至。(经水属北方壬癸。)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经相资。故能有子。经水一月一至。其行有常。故曰经水。亦曰月水。愆期则有病。男子冲任脉盛。则上荣而生髭须。女子冲任脉盛。则下行而为月水。故无须也。)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牙之最后生者。人身之长。至此而止。)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

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之脉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二脉皆营于面。衰则面焦。发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三阳之脉。俱上头面。)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至此而经水断。)故形坏而无子也。(女子气有余而血不足。以其数脱泄之也。)丈夫八岁。(王注。老阴之数尽于十。男子为少阳。故以少阴之数合之。

易曰。天九地十。即其数也。)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阳精。)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

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卦气已尽。)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王注。生子之寿。不过此数。马云非也。)(上古天真论)

【素】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地交。万物通。)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火为木子。寒变则木不能生火。无以奉夏长之令。)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厌。足也。无过行日中而伤暑。与冬必待日光相反。)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顺阳而主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奉收者少。(无气以奉秋收之令。)冬至重病。(水又克火。)秋三月。此谓容平。(万物容状平定。)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无气以奉冬藏之令。)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阳气潜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气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与夏正反。)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戒勿妄汗。致泄阳气。)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无气以奉春生之令。)(四气调神大论)

【素】天食人以五气。(吴注。五气非独臊焦香腐腥也。风寒暑湿燥。分主五脏。受之而不亢不害。则皆养人矣。)

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鼻受无形之天气。)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心荣颜色。肺发音声。)五味入口。(口受有形之地气。)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积精生神。)(六节藏象论)

【灵】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前溺后气。)天热衣浓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则为水胀。愿闻其道。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

(分注五脏。)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宗气出上焦。营气出中焦。卫气出下焦。)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浓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不行于肌表。

故下流为溺。)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

肾为之主外。(肾为作强之官。师传篇。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宽意。)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五癃津液别论)

【素】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曰。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五脏各有其精。而心专之。)目者。其窍也。

(目为肝窍。然能辨别事物。故又为心窍。)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之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

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

其行类也。(脑为髓海。与肾流通。)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且子独不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五脏之火。)

故目 盲。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内有火气。外冲于风。)

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解精微论)

【灵】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此又言冲任行背。按素问骨空论。言任脉循腹里。上关元。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督脉贯脊。然三脉同源。经文多有参错言者。)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

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然其须不去。宦者独去。何也。曰。宦者去其宗筋。(阴器。)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其有天宦者。(天生阳气不举。不能御妇。)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

唇口不荣。故须不生。(五音五味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