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盛氏皇朝经世文续编 » 盛氏皇朝经世文续编全文在线阅读

《盛氏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八十八 兵政十四塞防上

关灯直达底部

外藩蒙古要略序          

李兆洛

祁鹤皋先生之在翰林也历年最久。尝被 命为蒙古回部诸王公列传。皆内检黄册。外译舌人。仅能通晓。久而后成。既成。又为当事齮龁。复迟之数年。盖先生于蒙古回部之事。尽劳勚矣。既进呈。为 钦定蒙古王公列传。编之四库。先生之为是书也。先以年月日编次。条其归附之先后。叛服之始终。封爵之次第。以为纲领。而后分标各藩之事迹而为之传。名曰外藩提要。是传仿史记。而提要仿通鉴也。春圃学使视学江左。行辕在江阴。而兆洛忝主讲席。因进见。叩鹤皋先生诸书。学使因以西陲纪略见示。而曰。外藩提要尚未刻也。兆洛因请而读之。既卒业。谨拜手稽首作而言曰。鲰生伏几案。终世占毕。蒙然不能见五帝三王之盛德大业。炳耀宇宙。其度量所存。心志所及。不知若何其大且远也。乃于此而恍然遇之。   皇天眷佑有清。懋笃世德。全付以覆焘之下所有疆土。无有内外。成大一统之规。亦惟   列圣追配皇煌帝谛之盛业。长驾远驭。用宏兹贲。承平晏安。二百年于今。翼子贻孙。君臣同庆。以享天之福。逮三代以下之极轨。夫岂拘学之士。井蛙之识。所得窥其运量哉。   太祖高皇帝抚有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   太宗文皇帝绥定奈曼巴林扎噜特喀喇沁土默特敖汉四子部洛茂明安乌喇特阿噜科尔沁翁牛特克什克腾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阿巴噶鄂尔多斯。   世祖章皇帝又纳喀尔喀右翼。   圣祖仁皇帝又纳阿巴哈纳尔。而内扎萨克四十九旗备。乃平喀尔喀厄鲁特土尔扈特西藏和硕四部。   世宗宪皇帝以西藏编设扎萨克。   高宗纯皇帝平杜尔伯特。皆编设佐领。编以旗分。其于诸藩也。容之如天地。养之如父母。照之如日月。威之如雷霆。饥则哺之。寒则衣之。来则怀之。劳则劳之。患则救之。量财而授任。疏之以爵土。分之以人民。教之以字畜。申之以制度。一民尺土。天子无所利焉。寸赏斗罚。天子无有私焉。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旷然更始而不惊。靡然向风而自化。虽背恩悖义。如腾机思和啰理罗卜藏丹津阿睦尔撒纳等。叛则讨之。遁则宥之。降则舍之。甚至噶尔丹之为患边圉。屡肆突犯。败困力竭。逃无所往。犹拳拳赐书招徕。开布诚信。许以不死。盖所以求服其心者。谆谆无已也。   仁皇帝以喀尔喀诸部逼于厄鲁特。率众归附。矜其穷阨。发仓储以赈其乏。赐白金茶布以给其用。买牲畜以资其生。使皆得其所。   纯皇帝以土尔扈特逼于俄罗斯。率众来归。赐马牛羊二十余万。屯粟四万石。革裘五六万领。布棉十余万。帐千具。至者如归。而费国帑皆百余万。上以此感。下以此应。服教畏威怀德之思。千万年曷有极哉。

盖外藩诸国之人。如童蒙之天性未漓。敦直以亮。故条教少而变化速。直省之民嗜欲深。则天机日薄。顽懦而诈。故扞罔时闻。而刑无由措。扞罔时闻。则罔日益密。刑无由措。则小不正积而至于大不正。此兆洛所以感激于外藩之日沐浴于圣人之泽。而直省之民。反自外于瞻天就日之中者也。先生此书。于  皇朝数百年以来。所以绥养藩服者。无不综具。其缘起悉载。着   列圣恩德之所由隆。明威之所以。恍然造化之亭毒。皇极之相协。如读邃皇之书。睹鸿蒙开辟之规模焉。乌可不令承学之士。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了然于天人之故哉。

蒙古游牧记自序 

张穆

我  皇清受   天眷命。统一天下。薄海内外。悉主悉臣。治道之隆。登三咸五。而北戴斗极。西届日所入。廓疆畛三万余里。靡不服属奔走。礼乐朝会。赋役法制。条教号令。比于内地。盛矣哉。古未尝有也。然内地各行省府厅州县。皆有志乘。所以辨方纪事。考古镜今。至于 本朝新辟之土。东则有吉林卜魁。西则有金川卫藏。南则有台湾澎湖。莫不各有纂述。以明封畛而彰 盛烈。独内外蒙古。隶版图且二百余载。而未有专书。 钦定一统志。会典。虽亦兼及藩部。而卷帙重大。流传匪易。学古之士。尚多懵其方隅。疲于考索。此穆蒙古游牧记所为作也。蒙古以畜牧为业。不常厥居。且译语多歧。无从考证。地理家纪载阙如。职是之故。不知史称匈奴随逐水草。然各有分地。居东方者。直上谷以东。居西方者。直上郡以西。而单于庭直代云中。此即今四十九旗所居之地。可知北方部落大小相维。略如郡县之制。自昔已然。 本朝因而区画之。一命之吏必请于朝。一石之粟必输于官。疆理之法尽美尽。由是臣喀尔喀。平准噶尔。降杜尔伯特。来土尔扈特。城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塔尔巴哈台。以治之。北守库伦。西守伊。以控制之。形势既得。中外永安。用以亿万年无疆之 盛治。周官重体国经野。孟子言行仁政必自经界始。岂不谅哉。今之所述。因其部落而分纪之。首叙封爵功勋。尊 宠命也。继陈山川城堡。志形胜也。终言会盟贡道。贵朝宗也。详于四至八到。以及前代建置。所以缀古通今。稽史籍。明边防。成一家之言也。致力十年。稿草屡易。凡 国家丰功伟烈。见于方略诸书者。罔不敬录而阐扬之。其近年兴建。则又询诸典属。访诸枢垣。以蕲精详而备讨论。阅者手此一编。亦足以仰窥   圣神功化之万一矣。昔吾乡祁鹤皋先生着有藩部要略一书。穆曾豫雠校之役。其书详于事实。而略于方域。兹编或可相辅而行。异时为舆地之学者。傥亦有取于斯也夫。

在一统志馆上当事诸公书 

龚巩祚

内阁中书本馆校对官龚巩祚。上书各中堂各大人各先生合下。本馆现在续修大清一统志。自乾隆三十九年书成后。伏遇今日重修。欣贺无量。续者纂其所未载。修者订其所已成。巩祚与校对之役。职校耳。书之详略得失。非所闻。亦非所职。虽然。窃观古今之列言者矣。有士言于大夫后进言于先进之言。有僚属言于长官之言。僚属言于长官。则巩祚职校而陈续修事宜。言之为僭。为召毁。士言于大夫也。后进言于先进也。则虽其言之舛。先进固犹辱诲之。巩祚于西北两塞外。部落世系。风俗形势。原流合分。曾少役心力。不敢自秘。愿以供纂修协修之釆纳。而仍不敢臆决其是否。恃中堂以下之必辱诲之也。不得以官牍请。为书一通。如干条。如后方。

一   钦定西域图志。及  皇朝文献通考。四裔考。皆于西边新疆外。胪属国一卷。西边有布鲁特哈萨克爱乌罕纳木干安集延痕都斯坦诸类。旧志约略开载。窃谓西有西属国。北有北属国。北属国之情形。与西属尤不同。北属往往错处喀尔喀伊之闲。东北则错蒙古黑龙江之闲。 天朝亦往往用其兵力。如乌梁海。则   圣祖平漠北用之。   高宗平准噶尔用之。巴尔虎。则   圣祖平罗剎用之。科布多七旗。则以贸市。至无虚月。皆见忠悃。非安集延等孤悬葱岭者可比。是故   钦定蒙古王公表传。则尝取科布多之札哈沁一旗。考其世系。书其功绩。以壮盟府之藏。而乌梁海一国。三支分处。自讨噶尔丹招降后。和罗尔迈遣使贡貂。至今年班不绝。在唐努山者。则有和罗尔迈见档册。在阿勒坦淖尔者。则有特勒伯克札尔纳克皆见档册。于功不为尟矣。于恩不为閷矣。旧一统志于新旧藩服外。一字不及之。疑于无此属部者然。今开馆续修志。似宜行文理藩院征档册。将三处乌梁海头目宰桑各部落界送馆。以便增补。

一本馆现存贮   圣祖圣训。及平定罗剎方略一书。方略为 文渊阁未著录之书。内各有巴彦虎事迹数条。各官书于巴彦虎皆不及之。但称巴彦虎现有借牧呼伦具尔一事。按巴尔虎旧牧。当在尼布楚雅克萨城之闲。与内藩之乌珠穆秦地势正相直。宜檄理藩院行文黑龙江将军。将其头目迁徙年月部落界移送到馆。本馆以   圣训方略核对之。即可纂补。一札哈沁族类虽细。已蒙   钦定表传胪入。宜将禡木特一旗。现在牧科布多之何所。补入北属国。如补乌梁海巴尔虎之例。

一北之有科布多。犹西之有青海也。青海为部五。而科布多为部七。考现在档案。其不与商民通市者二部。曰土尔扈特。曰和硕特。其与商民交易者五部。曰杜尔伯特。曰额鲁特。曰明阿特。曰札哈沁。曰乌梁海。此七者。惟札哈沁得上见于表传。六部无闻。表传原为纪功绩而作。无功者不书。一统志地书也。焉得而削之。考科布多地。界在喀尔喀之西北。伊东路之东南。宜行文参赞大臣。将札哈沁及六旗土界旗分。一一移覆本馆开载。又此处乌梁海之与唐努山三乌梁海。同异合分之故。迁徙之年月。可一移覆。藉略见焉。按此在科布多与哈萨克接壤之处。距唐努山三支太远。疑非同类。一北厄鲁特者。本准噶尔绰罗斯同族。阿逆未叛时。首先来归。   诏隶三音诺颜部。据理藩院档册称。现在盟于齐齐尔里克地方。现旗二。爵二。贝子二人。一称厄鲁特旗一称厄鲁特前旗者。是与  皇朝文献通考合。旧会典称一旗先驻达拉尔河。一旗先驻喀尔喀河。文献通考袭是语。   钦定王公传。称阿利尔布坦一族。先牧喀尔喀河。后牧推河。后乃徙牧乌兰乌苏。丹济兰一族。先牧喀尔喀河。后牧西舍穆棱。后又牧推河。后乃徙牧乌兰乌苏。年月皆在。始皆当称推河厄鲁特也。继皆当称乌兰乌苏厄鲁特也。何有曾牧达拉尔河之文。旧典。

一歧矣。于乌兰乌苏外。别出推河厄鲁特之号。似乎以阿刺布坦族为乌兰乌苏。以丹济兰为推河者然。二歧矣。细绎王公传。推河始立六旗。一旗是辉特。一旗是贺兰山之分支。与此无涉。此共四旗。茂海一旗叛亡。亦弗数。阿刺布坦之两旗。后两札萨克为一。兄终弟及。兄无嗣。故其一旗。则丹济兰子也。旧会典系乾隆二十六年所修。此旗年月。亦难臆断。大约与典不甚相先后。典乃称乌兰乌苏为两旗。而不连所谓推河者数。若曰从其朔。则朔当是五旗。何但二乎。三歧矣。旧典外。巩祚所藏戊戍内板缙绅。书与典同。又王公传。王公表。皆称丹济兰先封贝子。其子先封公。后封贝子。并无先封台吉语。旧典及戊戍内板缙绅。皆于乌兰乌苏。则注曰两旗。贝子二人。于推河。则注曰一旗。台吉一人。四歧矣。官书处处不合。再四考订。惟有敬遵   钦定王公表传为的。余书盘戾纠紾。而旧一统志遂一字弗及之。无可考。

一所贵乎重修者。谓将纠旧误。补旧阙。亮非抄袭沿承而已。旧一统志于两牧地。既不道及矣。而于西套贺兰山厄鲁特之下。忽注云。一旗系阿刺布坦裔。一旗系丹济拉裔。贺兰山在青海之东。乌兰乌苏在沙碛之北。相去将六千里。一系绰罗斯族。一系和硕特族。今置和罗理名氏于不问。以北人之祖先。移赠于西。亦岂舛之细者矣。纠而正之。诸公岂有意乎。

一旧志。于青海下。奋书云。青海为四卫拉特之一。于西套下。又注云。四卫拉特中。北厄鲁特居其一。考四卫拉特。皆在天山北路准噶尔地。一绰罗斯。二杜尔伯特。三和硕特。四土尔扈特。后土尔扈特逃往俄罗斯。乃补入辉特。见于   高宗纯皇帝御制文。及种种官书。种种档册。无弗合。青海是地名。非部落名。非种族名。其地则和硕特族居之。后辉特有居者。后土尔扈特种有居者。后绰罗斯种有居者。后北方之喀尔喀种有居者。又番僧察罕诺门汉之属僧。亦编旗而处之。将合此六者而指为四之一乎。北厄鲁特。乃绰罗斯之一支。以北为四之一。将置其全部于何称。今之修官书者。阅至此。其谓之何。

一西套厄鲁特两支。一和硕特。一土尔扈特。皆与青海近。戊戍内板缙绅。胪序青海之后。不误。旧会典乃于两支中夹叙一乌兰乌苏。失之矣。旧一统志仅开载贺兰山之厄鲁特。而不载额济内河之土尔扈特。应补。

一地名。半以种族而得名。人皆知之。至地有以人徙者。无城郭之民类然。如明时兀良哈三卫。福余卫是嫡酋所居。出口即是。泰宁卫出关即是。始则地因人得名。继且挟地名而徙。今之乌梁海。遂为  皇朝极北境矣。和硕特有借牧科布多者。尝见科布多大臣章奏。遂称其一区为和硕特矣。札哈沁本西域汛卒之称。自安放科布多后北方遂增一部落称呼矣。旧地名新地名类此者极多。考沿革者。宜略知此。

一修书宜略知钩稽法。如四卫拉特。三有姓。独土尔扈特无姓。由后言之。虽谓土尔扈特即是姓可也。谓和硕特即姓和硕特。无不可也。由前言之。固皆以地名为姓。敢据彻辰萨囊书。称其出恭博地方。定土尔扈特为恭博姓。

一卫拉特。是五族公共之称。各种官书。独于绰罗斯一族。则单称厄鲁特。不知始于何例。然如西套贺兰山。及青海之厄鲁特廿有一旗者。细考实非绰罗斯。乃和硕特也。与它处又不画一。今宜定一例。连姓称绰罗斯厄鲁特。而西套青海。皆改书和硕特。

一青海四部。为旗二十有九。此外实尚有绰罗斯遗民一类。于乾隆二十九年前移徙。而无编旗明文。历来祗数四大部而遗其一。旧志因仍。宜一面行文贵德循化办事大臣查覆一面恭检   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开载。

一各处里差经纬度数。旧典颇多舛。如阿霸垓阿霸哈纳尔。皆左翼有之。右翼无之。左右翼里差。断乎弗同。又如科尔沁六旗。祗详一旗。鄂尔多斯七旗。祗详一旗。宜行咨钦天监考补。

一引书用旧说。宜加排比。各具体裁。官书中。如三通大抵沿旧文。少所发撝。如撰七音略。取之   钦定同文韵统。撰六书略。取之   钦定西域同文志。夫西域同文志。专为译西而作。故于国书下。先注明西域书。乃次各种书。而所胪仅西域地名人名山川名。若以  皇朝全代全舆论。西域亦一隅之一隅。自宜分类博征。备详训诂。以清文鉴为主。以满汉官名地名举例。不得以西域山川举例。是撰  皇朝六书略。而独以西域为主矣。三通为本馆朝夕编摩取材之书。故特发其凡以劝慎重。

一旧志驿站下云。自独石口至蒿齐忒九百余里为一路。置驿九。考理藩院档册。称实六百里。置邮六。又志于古北口喜口外。载乾隆三十六年之新邮。而张家口外亦有新邮。自穆哈哩喀逊为新站起处。哈拉尼敦为住处。凡十六站。何以失载。又喀尔喀汗自备之邮站。亦宜略志一二。俾往来天使。知厥隘略。

一回部风俗。亦佛教之支流。其人祖曰阿旦。其教祖曰默赫尔默特。其师曰阿浑。其同种曰穆哩斯玛柰。其学问曰二令。戒邪淫。戒食犬豕。戒妄语。戒酒戒盗。其字头。始爱里普。其历元。亦不拘至朔同日分杪无余之法。而自成章蔀。不置闰。大约为西洋新法历书之所祖。或云。颇近授时术也。其教实与西洋耶稣教大异。唐时流行中国之景教。水经注之祆祠。自是耶稣教。非默赫尔默特教。皆佛典所称九十六种旁门之一。巩祚另有内典旁师考一篇呈览。窃按在西洋。则为耶稣教。在蒙古准部。则为宗喀巴教。在回部。则为默赫尔默特二令教。风俗一门。宜区以详焉。以彰兼收并畜之赜且盛。皈依回教。曰以玛纳底。斋期则旨玛督。阿勒黑勒。正月也。勒比欧。十月也。撮记之。

一西域属国。如布鲁特之在南部。哈萨克之在北部。向于 天朝恭谨。各官书祗记大概。今中书徐松在西域时。曾钩稽两部世系。地界沿革。成两表。当代奇作。此可以沿用者。

一西藏亦有属国。犹喀尔喀之见巴尔虎乌梁海科布多。回部之见布鲁特安集延痕都斯坦。准部见哈萨克之例。曰廓尔喀。实最大。其次曰作木朗。曰布鲁克巴。曰哲孟雄。曰落敏汤。皆宜见。廓尔喀本名巴勒布。国初巴勒布三罕。曰叶楞罕。曰布颜罕。曰库库木罕。于雍正九年。各奏金叶文递哈达。译出词旨甚恭顺   命以玻磁器赏之。后三罕合为一。故巴勒布益强大。戊申辛亥两用兵。亦  皇朝巨事实也。风俗形势宜备载。

以上都十八条。皆举其炳炳显显者。余小事头绪尚多。未易鬯宣。惧循袭而不改。阙略而不补。颠舛而不问。苟而不具。弃置而不道。回护而不变。有重修之费。有重修之名。将使后之专门者靡所镜也。中华文献。伙有通人。无甲第名位。弗敢妄议。惟此类语言文字。求之亲到其地者。尚或瞢昧答不中问。可知从事铅椠之难。巩祚虽非绝诣。自是孤学倘蒙垂择。致为荣幸。于己非有利焉。不胜悚惶待教之至。

说张家口 

龚巩祚

张家口。在宣化府万全县正北境。察哈尔都统驻焉。凡力军台赎罪者驻焉。力者。效力军台也。何以驻张家口。近今五十年驻张家口也。昔之日称军台者何。   仁皇帝亲北征。有事蒙古。   纯皇帝命将西征。出入蒙古。军台始于平噶尔丹时。密于追达瓦齐时。周密布于设定边左副将军时。今无军事。何以称军台。曰犹内廷有军机处。无军事亦得称也。军台起讫如何。以口外察哈尔为起。而北而西北而又西。以乌里雅苏台为止。凡四十八台。无军有台何也。通檄报也。察哈尔都统与定边左副将军遥声援。中闲哲卜尊剌麻喀尔喀四汗与理藩院往返之檄报。台员率驿丁奉之走。驿丁受雇受此也。台员力此也。驻张家口何名。曰戍张家口也。张家口乌用戍。曰旅焉而已。卧焉而已。有财三年估。无财三年旅。问何所始也。始于台员有老病者。畏塞外之寒且劳。入赀充公。白都统。都统许之。以其赀雇蒙古代之。势也。情也。非法也。亦无台费之名。亦不 上闻。今台费 上闻。台费行而台员除矣。如有人不能出台费。愿充台员。今许之乎。反不许。又如有人愿亦出台费。亦充台员。则许之乎。亦不许。何以不许。曰都统但闻五十年事。不闻康熙事。不闻乾隆初年事。王元凤。天下士也。为桂阳州知州。下车禽豪蠹大创之。又平猺有奇功。  天子嘉之。锡之孔雀翎。擢为陈州府知府。元凤入觐  天子。方留京师。而州大猾夜出境。为飞语达京师。竟闻  天子。  天子使使鞫之。使者受单词。当元凤以革职发往军台 力赎罪。是狱也。冤元凤者半天下。元凤独飞扬而大喜。就逮时。谓送吏曰。元凤足迹中华。独未得至西北塞外。一见  圣朝中外为一之盛。吾此行甘骑橐驼佩短刀往来风沙中。龚巩祚属之曰。吾为蒙古图志。某部落某山。尚未有图。子皆为我补之。龚巩祚乞假五日。送之出居庸关。逾八达岭而反。既闻兵部尚书青阳王公言。近日事例如此。既又闻常熟蒋君言。吾尝以谴行。卧三年。纳赀乃还。如青阳言。既又得王元凤书。又如青阳言。吁。天下事名实不相应。什九如是哉。元凤书中又云。吾到戍三日。独骑橐驼。怀笔墨。至大禁门欲出。门者叱之而止。大禁门。则张家口北门也。

说居庸关 

龚巩祚

居庸关者。古之谭守者之言也。龚子曰。疑若可守然。何以疑若可守然。曰出昌平州。山东西远相望。俄焉而相辏相赴以至相蹙。居庸置其闲。如因两山以为之门。故曰疑若可守然。关凡四重。南口者。下关也。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十五里。曰中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上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八达岭。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盖自南口之南门。至于八达岭之北门。凡四十八里。而关之首尾。具制如是。故曰疑若可守然。下关最下。中关高倍之。上关高倍之。八达岭之俯南口也。如窥井。形如是。故曰疑若可守然。自入南口。城甃有天竺字。蒙古字。上关之北门。大书曰居庸关。景泰二年修。八达岭之北门。大书曰北门锁钥。景泰三年建。自入南口。流水啮吾马蹄。涉之瑽然鸣。弄之则忽涌忽伏而尽态。之则至于八达岭而穷。八达岭者。古湿余水之原也。自入南口。木多文杏柿苹婆棠梨。皆怒华。自入南口。或容十骑。或容两骑。或容一骑。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予摩臂行。时时橐驼冲予骑堕。予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予乃私叹曰。若蒙古。古者建置居庸关之所以然。非以若耶。予江左士也。使予生赵宋之世。目尚不燕赵。何由与反毳者。相挝戏于万山闲。生我  圣清中外一家之世。岂不傲古人哉。蒙古来者。是岁克西克腾苏尼特。皆入京诣理藩院交马云。自入南口。多雾。若小雨。过中关。见税亭焉。问其吏。曰今法网大。税有漏乎。吏曰。大匡小匡。大偷橐驼小偷羊。予叹曰。信若是。是有闲道矣。自入南口。四山之坡陀之。有护边墙数十处。问之民。皆言是明时修。微税吏言。吾固知有闲道出没于此。护边墙之闲。承平之世。漏税而已。设生昔之世与凡恃关以为险之世。有不大骇北兵自天而降者哉。降自八达岭。地遂平。又五里。曰岔道。

吉林防务 

胡传

东三省为 国家根本重地。而吉林中处其闲。南障长白。北带混同。东襟大海。延数千里。而长白以西。兼以奉天为重蔽。混同以北。又以黑龙江为外藩。虽地处极边。其实形同腹里。自咸丰十年。俄罗斯占据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各地。于是吉林东边。在在与俄接界。今我设防于三姓宁古塔珲春。俄驻兵于伯力岩杵河海参崴。彼处处通海。便于转输。我陆运道远。易致罢敝。似彼常处其逸。而我常处其劳。然以天时地势揆之。冬春二时。江海冰坚。船不能驶。彼若入寇。接济维艰。夏秋二时。彼运虽利。而我惟珲春一处。地与彼逼。外无障蔽。最宜留意。宁古塔则东有无人之地五六百里。山川纠纷纷。溪泥淖。为之阨塞。三姓至黑河口八百里。江路多。陆路多淖。天然险阻。足以限彼长驱。彼此相较。劳逸正复相等。所患者。黑龙江之江防未设也。奉天之海防未固也。黑省防。则吉有肩背之患。奉省防。则吉有咽喉之忧。以兵言之。吉省有驻防之兵。无游击之兵。能御其东。不能兼顾西南北也。以饷言之。吉林练防各饷。皆仰给于京师。一旦辽水东西。稍有梗塞。转运道绝。三姓宁古塔珲春之兵。不能枵腹以御敌也。且强邻毒智。专事蹈瑕。前窃据我吉黑东北各地。后强占我伊各城。皆乘我中原多故。不能兼顾边陲。而狡然以逞。近日和议得成。虽幸彼内有变。亦恃我海宇升平。无有衅隙耳。自是以往。如我内地有事。彼之故智必将复萌。当此之时。中边交警。军需浩繁。户部之帑。或颁发不时。吉林之防。正万分危急。纵奉黑二省。江防海防。均极严密。而吉军亦岌岌可虞。吉军如或防。奉黑二省。势形中断。亦难自立。从此东北之事。不可为矣。故为吉林计。既须与奉黑二省通力合作。又须于无事之日。早求自给之方。能就地筹饷。以足军食。上策也。不能就地筹饷。而能多预备。广积边储。中策也。今但设一面之兵。而又无半年之蓄。夫岂万全之道哉。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书曰。有备无患。深维边防久远之计。以使 国家根本重地。固如金汤。亦惟统筹全局。熟察外情。先事而谨其备耳。

吉林根本说 

曹廷杰

钦惟我  大清龙兴东土。吉林实为根本之区。自   太祖高皇帝受命于天。削平诸国后。满洲五部。长白山二部。扈伦四部。皆在吉林沈阳之交。征东海渥集部。虎尔喀瓦尔喀三部。皆在吉林东。以定根本。征索伦在黑龙江北。以固籓篱。经营数十年。迄   太宗文皇帝而大功底定。嗣罗剎窃据尼布楚城。恃为巢穴。逐渐侵扰。顺治时屡烦偏师。至   圣祖仁皇帝独断致讨。罗剎乃平。恭读康熙二十四年六月   上谕有曰。治国之道期于久安长治不可图便一时当承平无事朕每殚心筹划即今征罗剎之役似非甚要而所关甚巨罗剎扰我黑龙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定息。康熙二十七年五月   上谕有曰。罗剎侵我边境与我兵筑城爱珲两次进剿雅克萨攻围其城一切情事玛拉可与诸臣详言之俾洞晓其故始知朕从事罗剎原委。敬译   圣意。盖以吉林为根本重地。恃黑龙江为屏障。虽一时满汉诸臣。咸谓罗剎距中国道远。难以成功。而   圣虑深远。独酌定天时地利运饷进兵机宜。不徇众见。决意命将出师。深入挞伐。使数十年盘踞之罗剎畏威怀德。返我侵地。以培根本。则吉林者。岂但为盛京屏障哉。何愿船形胜论曰。吉林为东三省之一。在京师东北二千三百余里。廷杰按吉林北极高四十三度四十七分。偏东十度二十七分。古肃慎氏地。汉挹娄。北朝勿吉。隋靺鞨。唐燕州。寻为渤海廷杰按唐书。渤海王。都临忽汗河。即虎尔喀河。今牡丹江。所谓金源也。所据。辽宁江州。金肇州信州及率宾等路地。元海兰府。明分设各卫所。后属 本朝。初设将军于宁古塔。廷杰按顺治十年。始于宁古塔设昂邦章京副都统以镇守之。康熙元年。改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其地北极高四十五度。偏东十三度二十分。后移吉林。廷杰按康熙十五年。移宁古塔将军驻吉林乌拉。留副都统镇守宁古塔。乾隆二十一年。改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自是始称吉林省。而别设吉林宁古塔伯都讷阿勒楚喀三姓各副都统。以佐其治。廷杰按康熙三十年。设伯都讷副都统。乾隆二十年。设阿勒楚喀副都统。论者第以吉林北接龙江。南辅辽渖。为东方四达之衢。不知其地域广远。东至库叶岛。跨海外数千里。东北至赫哲费雅喀部落。延袤三千余里。重关巨。捍卫天府。廷杰案何氏东海诸部内属述略叙曰。为盛京屏障者。吉林也。为吉林根本者。东海诸部也。实为东北第一雄镇。不仅远迎长白。近绕松花。廷杰按松花江。满洲语呼松阿里必拉。亦呼宋瓦江。称形胜之美也。廷杰按咸丰十一年。与北国分界。由乌苏里江口。逆流入兴凯湖。踰岭抵图们江口。江以东皆为彼属。于是宁珲姓三城边防始重。

查珲春南四十里黑顶子。又东南岩杵河摩阔崴。又东北阿济密蒙古街虾蟆塘海参崴等处地方。宁古塔东南六百余里双城子。又东北二百里红土岩在兴凯湖西沿。地方。三姓东北八百余里徐尔固。在混同江北岸黑河口下六十里。一千六百余里伯力地方。俱北国与吉林交界要隘。徐尔固伯力双城子虾蟆塘海参崴蒙古街阿济密岩杵河诸处。均有重兵戍守。则吉林边防。可因敌而筹制胜之方矣。夫吉林要害。诚在宁珲。三姓要害。则黑河口蜂蜜山二处。盖黑河口在三姓东北七百余里。当水路之冲。凡顺黑龙江而下。逆混同江而上者。此处实扼其咽喉。廷杰案此处。亦江省边防所重。蜂蜜山在三姓东南六百里。与宁珲成掎角之势。于三姓为陆路之门。南可断岩杵河海参崴诸处之后路。北可据伯力之上游也。若夫鸭绿图们二江发源之处。虽关于沈阳者甚巨。而系于吉林者亦匪轻。至乌苏里江口以上。诺罗奇讷林二河之闲。部落仍属赫真。疆域实非瓯脱矣。再考北译开疆。每多取人之所不取。或图人之所不及防。即如咸丰时窥我东南多事。乘机窃发。两次进踞。正亦顺治初乘我入关之师。初定中原。因而窃据故智耳。弛守备则蓦入。张声威则潜退。穿窬之盗。何以异此。此则夷情之今犹古若者也。昔人有言。虏性犹犬羊。震之以威则惧而逸。示之以怯则骄而聚。其此之谓乎。

库叶岛沿革形胜考 

曹廷杰

库叶岛。在古为女国。亦名毛人国。后汉书北沃沮海中有女国。唐书日本东北限大山外即毛人。今库叶岛在海中。恰与混同江口东西相值。正与所谓北沃沮海中合。北沃沮今宁古塔东北之地。沃沮犹今窝集。又作渥集。一作乌稽。皆同音异字。实一地也。库叶岛南。隔一海峡廷杰按地理全志。有北路西峡。在日本库叶岛之闲。即此。即日本国。明开原志云。苦兀在奴儿干海东。人身多毛。其邻吉里迷。男少女多。知女国毛人。皆在此岛矣。三才图会。有奚部。小如者部。其国无男。小如者。本室韦部名。当与库叶岛相近。梁四公记有扶桑国。此记多荒诞之言。然所记外藩风土物产。尚有不尽诬者。所谓扶桑国。即今宁古塔极东北之地。其官名与高丽同。其俗使鹿。尤为切证。特扶桑之名。出于附会耳。记云。扶桑国东千余里。有女国。身有毛。则知女国毛人。盖本一地。传闻失实。以为无男耳。唐书记流鬼。谨按。唐书流鬼国。去京师万五千里。其地直黑水靺鞨东北少海之北。三面皆阻海。今库叶岛东北隔海。为俄罗斯国之甘查甲部。亦曰冈札德加。亦曰堪察加。其地东西南三面皆阻海。惟北部与哥德部相连。其为古流鬼国无疑。甘查甲西面之海。即黑龙江省东北之海。亦系渤海。非大海也。故唐书谓之少海。又云在黑水靺鞨东北也。黑水靺鞨。即今黑龙江。南邻莫曳部。明称苦兀。今称库叶。皆莫曳音转。吉里迷。元史作帖烈灭。故此岛今又名额里野。又作野所也。合而论之。则库叶岛之沿革思过半矣。一统志曰。吉林宁古塔所属大洲。在城东北三千余里。混同江口之东大海中。南北二千余里。东西数百里。距西岸近处仅百里许。廷杰按地理全志。有库叶海峡。在库叶岛吉林之闲。即此。有山曰图可苏库。其长竟洲。林木深翳。有小水数十。东西分流入海。会典图说曰。三姓所属海以外。当混同江口之东。有大洲亘千里洲之上。西有博和毕河汪艾河低巴努河温忒呼河楚克津河楚拉河特河伊对河。俱西流。东有额里野河皮伦图河扎伊尔河达喜河郭多和河塔塔马河努烈河启社什河阿当吉河。俱东流。皆入于海。水道提纲曰。大长岛。为黑龙江口海中大护沙。南北袤长一千六百余里。南至极高四十九度八分。北至极高五十四度四分。东西最阔三四百里。或一二百里。西近黑龙江南小圆岛。为东二十六度半。至东北斜处为东三十度四分。地形夭矫如游鱼。中脊有山。连峰自北至南。松林相望。蜿蜒不绝。水分流东西入海。海平处有居人数处。廷杰谨按。岛西北有图克苏图山。额里雅河出其东麓其南麓为费雅喀人所居。图克苏图山西南为音格绳山。博和毕水出其南麓。音格绳山东为塔塔马山。塔塔马河出其东麓。其西麓即库叶人等所居。又有阿当吉山。在岛之中稍南。阿当吉河出其东麓。依社什河出其北麓。特河出其西麓。伊对河出其西南麓。山南即鄂伦春人等所居。何愿船形胜论曰。东三省中。吉林所辖地最广。吉林所属中。三姓副都统所辖地最广。会典分三姓所辖为二图。曰海以外图。则库叶岛地也。库叶虽一洲岛。幅员千里。为混同江口外大护沙。其闲捕牲部落。曰库叶。曰费雅喀。曰俄伦春。岁时贡貂皮于吉林。廷杰谨按。贡貂诸部。先皆亲赴宁古塔。后设三姓副都统。即赴三姓城。惟库叶岛远在海中。不能时至。每年遣官至距宁古塔三千里之普禄乡收贡颁赐。普禄乡即普隆霭噶珊。亦作普垄噶山。今混同江南岸。俄人村镇伯力下八百余里。地名木城。有木城遗迹。土人犹能述其胜事。曰此当年东海毛子穿官处也。对岸为莫勒奇地方。

环库叶之岛。大小数十。其崇山则有图克苏图音格绳之属。其名川则有博和毕郭多和之属。其地四围皆海。北控俄罗斯。南控日本。拱护海口。屹然为东三省保障。是库叶岛之形胜也。又曰。此地隶于三姓副都统。因地瘠民。从前未专设大臣镇守。若生齿日繁。似亦宜加屯戍以重边防也。廷杰谨考库叶附近诸岛。有混同江口海中者。若东海岛。沃新楚鲁岛。图勒库岛。普格哩岛。及海内天然八岛。均在吉林城东北各四千余里。自混同江口迤而西南。抵图们江口之东北。约五千余里。均归吉林省辖。诸岛属中国者。若珊延岛。小多壁岛。满洲语。多壁。狐也。西斯赫岛。满洲语。西斯赫。褥也。阿萨尔乌岛。大多壁岛。妞妞斐颜岛。满洲语。妞妞。呼爱小儿之词。斐颜。色也。扎克塘吉岛。法萨尔吉岛。岳杭噶岛。满洲语。岳杭噶。犹言有丝棉者。鄂尔博绰岛。特依楚岛。翁郭勒绰岛。和尔多岛。搜楞吉岛。勒富岛。均在吉林城东南一千一百里外。至二千一百里内。又有在吉林城东北一千九百里之雅哈岛。满洲语。雅哈。无焰火也。二千一百里之摩琳乌珠岛。又有在宁古塔城东南五百九十三里之舒图岛。八百八十四里之勒富岛。恭查天命二年丙申。遣兵收海边部众。时东海沿边诸部。尚多未附。   太祖遣兵四百往征。凡散处部众悉收之。其岛居负险不服者。乘小舟尽取之而还。当即此库叶岛。及以上诸小岛也。

遵议东三省边务大略情形疏王大臣

光绪十一年六月十八日。钦奉   慈禧端佑康颐庄诚皇太后懿旨。东三省边防事宜着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会同神机营王大臣妥议具奏钦此。仰见   圣心念边陲。防微虑远。钦佩莫名。臣等窃惟防边之要。首在审地势。察敌情。形势既得。选将为先。将得其人。军储宜亟。而练兵制器。招垦兴屯。则其节目也。东三省统辖至广。盛京十四城。为边门者二十余。吉林八城。为边门者四。黑龙江六城。旧设卡伦之区七十一。承平时。东际大海。北限混同。榛狉之民。多我属部。历朝奉   敕编入八旗。凡居近吉林之巴尔呼人。锡伯人。居近伯都讷之卦勒察人。居近珲春之库尔喀人。居近额尔古讷河之索伦部。达呼尔部。其最远者为鄂伦春部。皆审户比丁。隶入军伍。擢彼材勇。效我扞掫。而八旗猛将。吉林兵丹。常率诸部。四出征剿。以精锐闻天下。其时中俄立界于尼布楚。开市于恰克图。斥堠之设。多在中路北徼。而东方则晏然无事也。自咸丰以来。中原多事。东三省精兵。征调四方。腹内虚耗。饷减差繁。势成积弱。参佐领以下。又不恤兵丁。层层克扣。以致生计日蹙。土地日荒。风气日敝。彼时 国家方治内盗。无暇东略。溃一隙之堤。成数世之患。牧圉之吏。任非其人。遂使邻国擿隙蹈瑕。蚕食东徼。侵踞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兴凯湖以东数千里之地。于是吉江二省。遂无师船出海之口。腹背受敌。如处瓮中。而边事因之日亟矣。今虽明订条约。暂事羁縻。然边情反复。理难久恃。疆场之权。以公法论。亦彼此各自主之。查江省与彼之阿穆尔省一江之隔。其省城在海兰泡。与我黑龙江副都统所治之城相望。沿江上下。皆夷屯也。昔日跨江为守。今则江流之险。与我共之。额设水师船只。又皆糟朽狭小。不足以资战守。吉省与彼之东海滨省毗连。其新设酋长。驻海参崴。双城子。又别屯兵于岩杵河摩阔崴诸处。而以驻伯力之重酋联络其闲。其两省额兵。通计不过万人。常招徕屯垦客户。编为民兵。以辅其不足。又收买麦粮。煮罕奇之盐。贩入内地。以为储蓄之资。近且逼珲春为垒。开通图们江东岸。以窥朝鲜北境。行船松花江。以窥三姓上游。势亟亟矣。彼处处通海。便于转输。我陆运回远。易致疲敝。似彼常处其逸。而我常处其劳。然以天时地势揆之。冬春二时。江海冰坚。船不能驶。彼若深入。接济维艰。夏秋二时。彼挽餫虽利。然宁古塔以东。有无人之地六百里。山纠纷。溪深淖。为之阨塞。三姓迤东至黑河口八百里内。江路多。陆路多潦。天然险阻。可以限长驱之足。然则我固不可漫然布置。致备多力分也。吉省所最要者。珲春一城。与彼偪壤。其西壤接连朝鲜之庆源庆兴两府。一苇可航。前无障隔。后可包抄。三姓一城。水路上距伯都讷之三岔口一千余里。中闲历阿勒楚喀拉林诸城。其三岔口西南陆路。则由蒙古郭尔罗斯界。径从草地。直抵奉天之法库边门。纔八百九十里。最为便捷。彼国地图。惟于此数处画一曲。他处则否。其久蓄窥伺之心。已有明验。然则该两处最宜注意。庶一以保护朝鲜北境。一以屏蔽我松花江上游伯都讷腹地。此吉省大略情形也。

江省为吉林唇辅。上游有内兴安岭一带为之阻隔。设防宜在下游。旧设卡伦。今存四十七处。多在呼伦贝尔以西。夫昔日之界在尼布楚。故卡伦在西。今日画江为界。江北旗屯。沦入异域。则卡伦宜改设东北。又将军远驻齐齐哈尔。北距黑龙江城尚八百里。今昔异宜。控制非便。似宜借行围为名。时至沿江巡阅以壮声威。邻柝相闻。而我犹晏然寝于室中。可乎。此江省大略情形也。奉吉二省。皆界朝鲜。吉以图们江为界。奉以鸭绿江为界。辽阳迤东。旧设凤皇叆阳城厂旺清四边门。为扼要之地。今水路则趋重旅顺口大连湾一带。陆路则自同治六年奏明勘荒开垦以后。边门而外。耕廛栉比。设官置戍。直抵鸭绿西岸。非厚集兵力。水陆掎角。不足以顾根本而护藩邦。而腹地防营。似可酌量并省以节饷力。此奉省大略情形也。臣等查光绪六年。经户部总理衙门奏定。请 饬下各省。每年协拨东北边防经费二百万两。虽往往解不足额。然部垫部拨之款。数实相当。今试以东三省兵数计之。历据该将军等先后奏报。奉天经制额兵。二万二千八百余名。练军马步队及缉捕勇丁。又一万三千一百余名。而雷正绾宋庆等军之食江浙河南饷者。犹不与焉。吉林额兵。现据册报一万一千余名。乌拉牲丁四千余名。铭安吴大澄等新练巩卫绥安四军。又靖边防军二十营零三哨。除绥字等营。由吴大澄挑选奉调移防滦乐外。尚有万六千人。黑龙江额兵。现据册报一万零九百余名。外马步练军四千五百余名。以三省通计之。共有土客兵籍。几及九万人。兵力不可谓尚单。以饷数计之。奉省地丁地租货厘洋税船规。岁入银一百三十一万四千余两。吉省岁入之款。约银四十五万六千余两。江省岁入之款。约银三十六万六千一百余两。三省通计。共有入款银二百一十三万六千余两。尽充俸饷之用。外由部库每年拨银一百四十八万两。又外省协拨六十八万九千余两。实解到银二十七八万两不等。是东三省岁需饷银三百七十三万。客军之费。犹不在内。较之承平时新疆岁饷之数。已有过之。饷力不可谓不厚。当此艰难支拄之秋。任兵事者。自宜加意撙节。兵归实用。饷戒虚糜。若犹防务废弛。营伍空虚。无事则虚报冒销。有事则情见势绌。岂●将军等所宜出此乎。又查总理衙门。上年正月闲。行文通查外省练军火器。先后据盛京将军咨报。捷胜长胜等营练军。及调驻客军。计练习前后膛洋枪者四千余名。兵一千一百余名。吉林将军咨报。册开边防马步各营。练洋枪洋者共五千三百余员名。练军马步各营。则练洋枪者约三千人。黑龙江将军咨报。所有练军西丹。前经奏调洋枪洋教习。常川操演五千名。是三省大吏。于近日操演要义。风气日开。不至拘守成法。惟是三方布置。固建率然之势。首击尾应。使之互相掎角。然不思所以联络其气脉。整齐其规制。恐将来局势散漫。彼此不相策应。

臣等酌度情形。思所以通变持久之方。相应请 旨特知兵大员。会同三省将军筹议训练章程。大要首筹大枝劲旅。合兵万人。驻要害。为东西策应游击雕剿之师。现在议设电线。如有警报。相机因应。呼吸可通。次则每省练精兵五千为分防之用。以佐汛地额兵之不足。凡锡伯索伦鄂伦春诸部。择其材勇者。一体编入。又次则练闲散旗丁。作养育兵以备随时拔补。汰弱留强。三者相辅而行。饷有差等。一律操演新法。冀收实效。其每年练饷加拨若干。需用火器子药。应由天津机器等局拨解若干。应归督兵大臣酌核定章。奏明办理。再请 饬下户部北洋大臣筹拨。此外若招客民屯垦。则可就近买粮以充军实。兴畜牧之利。则可收其饶课以助边储。招商开矿。则驱淘金之徒。编集而为矿丁。伐木通道。则开商贩之路。量榷以益厘税。且奉省沿海产盐。市价最贱。诚能远采金元时征收肇州辽阳盐课之法。近用各省盐斤加价之例。官为收买。量加课厘就场征银。以鬻于商。使转贩于关东诸路蒙古各盟。亦筹饷之一端也。又从前伊犁养兵之费。半资屯田。其法以旗汉兵每年分拨四成屯田。六成差操。更番为之。故可持久。吉林及呼兰一带。荒地极多。借使于经制兵内。仿伊犁成法。抽调若干成。授地垦荒。凿渠灌溉。以资生计。双城堡非其明验耶。凡此皆边务之要图也。同一土地。敌人所至。则为兴利之腴区。自我处之。即为耗财之瘠土。有是理乎。夫为将之道。日讨其部曲而申儆之。非家到而户说之也。贵精神折冲耳。果能发愤有为。则羸者可变而为强。若仍委靡因循。则强者亦日趋于弱。宋臣李纲有言。精气变痰。痰变精气。非二物也。视乎元气之强弱耳。 国朝二百年来。良将劲卒多出东三省。边臣果得其人。岂有终于骫骳不振者哉。所有一切事宜。臣等第能略引其端。至详细章程。应俟 派大臣会同该将军等。因地制宜。与时通变。破除积习。力求整顿。察酌情势。然后奏请次第开办。务使三方隐然树长城之势。以伐敌国之谋。及今为之。犹可表里经营。完缮自立。谨将臣等遵议缘由。合词恭折覆陈。是否有当。伏候 宸断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