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即鲁袁公十六年壬戌,年七十有三。鲁哀公称“尼父”以诔之,是为封谥之滥觞。汉平帝元始元年,追谥褒成“宣尼公”。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封褒尊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改谥“文圣尼父”,《钞谱》“圣”作“宣”,兹从《魏书》。周宣帝大象二年,追封邹国公,立后承袭。隋文帝开皇元年,赠“先师尼父”。唐太宗贞观二年,尊为“先圣”;十一年,再尊“宣圣尼父”,并修建宣尼庙。高宗显庆二年,复尊为“先圣”;乾封元年,嶂曲阜祠祭,追赠“太师”。中宗嗣圣七年,即武后则天天授元年,封“隆道公”。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追赠宣父为“文宣王”,南面坐,圣像南向目此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谥“玄圣文宣王”,祭以太牢。天禧五年,改“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嘉靖九年,制尊“至圣先师孔子”,易像为主,祀以木主自此始。清世祖顺治二年,易书“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十四年,论者谓至圣则无所不该,先师则名正而实称,大成转不足以尽孔子之道,乃仍明制,书“至圣先师孔子”,至今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