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心雕龙集校 » 文心雕龙集校全文在线阅读

《文心雕龙集校》原道第一

关灯直达底部

原道第一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迭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人),实天地之心(生)。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干》、《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为】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谋)【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日新。文王患懮,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褥)【振】其徽烈,(剬)【制】诗缉颂,斧藻群言。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裁文)【以裁】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以】明道,旁通而无涯,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俲)【效】。

集 校 

以铺理地之形。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后简称《校证》):「陈本、锺本、梁本、四库辑注本『理地』误作『地理』。」 张立斋《文心雕龙考异》(以下简称《考异》):「按:『理地』与上文『丽天』对文,『理地』是。」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后简称范注、范校):「《易离卦》彖辞:『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王弼注曰:『丽,犹着也。』」又:「《易》上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正义:『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詹瑛《文心雕龙义证》(后简称《义证》):「《易系辞上》:『在地成形。』韩康伯注:『形况山川草木也。』《论衡》:『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此佚文,据《意林》卷三引。)」又引王叔珉《文心雕龙缀补》(以下简称《缀补》):「案《刘子慎言》篇:『日月者,天之文也。山川者,地之文也。』」按《类聚》卷三十一引齐王融《赠族叔卫军诗》曰:「台曜澄华,铉岳裁峻;经天为象,丽地作镇。」丽同理,理地,使地有条理如天之文也;作「地理」者,误。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江苏古籍二00一年六月版,后简称《补正》):「『性』,四库全书文溯阁本后简称文溯本剜改作『四』。按此三句,谓人于三才中为有生之最灵者。故下文紧承之曰:『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孝经圣治章》:『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篇:『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说文》人部部首:「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汉书刑法志》:『夫人宵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也。』《论衡龙虚》篇:「天地之性,人为贵。」均足为此文注脚。文溯本作『四灵』,则非其旨矣。麟、凤、龟、龙为四灵,见《礼记礼运》。《宗经》篇『洞性灵之奥区』。又『性灵镕匠』,《情采》篇『若乃综述性灵』,《序志》篇『性灵不居』,亦并以『性灵』二字连文。」《义证》:「《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郑玄曰:『太极函三为一,相并俱生。是太极生两仪,而三才已见矣。』《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后汉书张衡传》注:『三才,天地人。』白居易《与元九书》:『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按《礼记礼运》:「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大戴礼易本命》: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其说与《礼运》同。《后汉书冯衍传下》:「(《显志赋》)跃青龙于沧海兮,豢白虎于金山;凿岩石而为室兮,托高阳以养仙,神雀翔于鸿崖兮,玄武潜于婴冥;伏朱楼而四望兮,采三秀之华英。」李贤注:「天有二十八宿,成龙虎龟凤之形。在地为四灵,东方为青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龟蛇。豢,养也。金山,西方之精也。神雀谓凤也。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婴冥犹晦昧,所谓幽都也。衍既反故宇,欲凿岩石为室,托高明之处以养神仙,又假言龙虎之畴在于四面,为其威援也。」则以龙虎龟凤为「四灵」也。《论衡物势》篇:「东方,木也,其星仓龙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鸟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天有四星之精,降生四兽之体,含血之虫,以四兽为长。」黄晖《校释》: 「《礼运》曰:『麟凤龟龙,谓外四灵。』并以麟属西方金。此云『白虎』者,《五经异义》曰:『公羊说,麟木精。左氏说,麟中央轩辕大角之兽。陈钦说,麟是西方毛虫。许慎谨按,《礼运》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东方也。虎,西方也。凤,南方也。龟,北方也。麟,中央也。郑驳云:古者圣贤言事,亦有効,三者取象天地人,四者取象四时,五者取象五行,今云四灵,则当四时,明矣。虎不在灵中,空言西方虎,麟中央,得无近诬乎。』仲任则同许说。取象于天,虎为金行,故属西方,乃本《淮南天文训》。其义较郑氏取象四时为长。」可知「四灵」之说有二,其西或为虎,或为麟。此处论人与天地参之,故为三才之一,与「四灵」乎何有?若谓人为「四灵」所锺,始为三才之一,则置天地于何所。作「性」是。《后汉书张衡传赞》:「三才理通,人灵多蔽。近推形筭,远抽深滞。不有玄虑,孰能昭晣?」李贤注:「三才,天、地、人。言人虽与天地通为三才,而性灵多蔽,罕能知天道也。玄犹深也。晣音制。」「人灵」犹人之性灵也。又按「性灵」连文,古书多见。《颜氏家训文章》:「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王利器《校注》:「卢文弨曰:『性灵者,天然之美也,陶冶而成之,如董仲舒所言「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镕,唯冶者之所铸。」则有质而有文矣。』器案:《汉书董仲舒传》:『陶冶而成之。』师古曰:『陶以喻造瓦,冶以喻铸金也,言天之生人有似于此也。』《文心雕龙原道》篇:『性灵所锺,是谓三才。』《诗品》上:『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南史文学传叙》:『自汉以来,辞人代有,大则宪章典诰,小则申抒性灵。』」

为五行之秀人,实天地之心生。

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本(后简称黄本、黄校、黄注)作「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黄校:「一本『实』上有『人』字,『心』下有『生』字。」《校证》:「元本、传校元本、冯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王惟俭本、梅本、凌本、锺本、梁本、汇函本、清谨轩本钞本、日本刊本、四库本、王谟本皆『实』上有『人』字,『心』下有『生』字;故宫周刊第五十六期载明本《文心雕龙》书影一桢,同。梅六次本剜去『人』字『生』字。」《补正》:「按元至正本后简称元本、明弘治冯允中本后简称弘治本)汪一元本后简称王本、畲诲本后简称畲本、四部丛刊影印本即张之象本初刻或原刻,后称张甲本、张之象本与四部丛刊影印本间有不同,后称张乙本。如两本相同时,则通称张本、《两京遗编》本后简称两京本、何允中《广汉魏丛书》本后简称何本、王世贞批本后简称王批本(此书已成海内孤本)、王惟俭训故本后简称训故本、梅庆生万历音注本后简称万历梅本、凌云本后简称凌本、胡震亨本后简称胡本、《合刻五家言本》后简称合刻本、梁杰订正本后简称梁本、《秘书十八种》本后简称秘书本、谢恒钞本后简称谢钞本(即黄叔琳所称之冯本)、《奇赏汇编》本后简称汇编本、《汉魏别解》本(后简称别解本)、清谨轩钞本后简称清谨轩本、日本冈白驹本后简称冈本、又尚古堂本后简称尚古本、《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后简称文津本、如与文溯阁相同,则统称四库本(台北影印文渊阁本,浑然一色,原书剜改字句已无迹可寻,故未援引)、王谟《汉魏丛书》本后简称王本、郑珍原藏钞本后简称郑藏钞本、崇文书局本后简称崇文本,《子苑》三十二、《文俪》十三、《诸子汇函》二四,并与黄校一本同。梅庆生天启二年校定本后简称天启梅本。如与万历梅本相同时,则统称梅本『人』『生』二字无,各空一格当系就原版剜去者。文溯本无『人』字,吴翌凤校本作『人为五行之秀,心实天地之心』。《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瑞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为舍人此文所本。疑原作『为五行之秀气,实天地之心生。』『气』正作『气』,『人』其残也;『生』字非羡文。下文『心生而言立』,即紧承『天地』句。《征圣》篇赞『秀气成采』,亦以『秀气』连文。《春秋孔演图》(按:「孔演」二字误置,应为《春秋演孔图》。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二000年版)不误。):『秀气为人。』(《后汉书郎顗传》注、《太平御览》三百六十引)《文选》王融《曲水》诗序:『冠五行之秀气。』陆德明《经典释文》序:『人禀二仪之淳和,含五行之秀气。』并其旁证。」徐复《文心雕龙正字》:「按『人』字当在上句『为』字上,为二句之主词,应增。『生』字则涉下『文心生而言立』句衍。」《考异》:「王利器《新书》以下简称王校本(按:非指上海古籍一九八零年版《文心雕龙校证》)引故宫周刊载明钞本《文心》书影一帧与梅本同。按:嘉靖本(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附录十注:赵万理、铃木虎雄两家同称之嘉靖本,盖即四部丛刊景印者。细审此本乃万历七年张之象本所刻,非嘉靖本也。)『人』字衍,『心生』由下文而诡。杨明照校注本(以下简称杨校本)按:此乃指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五九年版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云:『当作秀气、心生』四字者、非是。」按《艺文类聚》卷第十一:「《春秋演孔图》曰。正气为帝,闲气为臣,秀气为人。」《后汉书郎顗传》李贤注:「《春秋演孔图》曰:正气为帝,闲气为臣,宫商为(佐)[姓],秀气为人。」《礼记礼运》篇:「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孔颖达疏:「『五行之秀气』也者,秀谓秀异,言人感五行秀异之气,故有仁、义、礼、知、信,是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是其气也;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是其性也。」又:「『天地之心』也者,天地高远在上,临下四方,人居其中央,动静应天地,天地有人,如人腹内有心,动静应人也。故云『天地之心』也。王肃云:『人于天地之间,如五藏之有心矣。人乃生之最灵,其心,五藏之最圣者也。』『五行之端』也者,端犹首也。万物悉由五行而生,而人最得其妙气,明仁、义、礼、智,信为五行之首也。」《礼运》云「五行之秀气」,据孔疏亦可简称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其义已足,「生」字疑衍。徐谓「人」字应在句前,亦非,盖上文已言「惟人参之」也。从黄本改。

傍及万品。

《校证》:「何焯校『傍』作『旁』。」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后简称《校注》):「按何焯校是。张松孙本、《诗法萃编》并已改作『旁』。《说文》上部:『旁,溥也。』又《人部》:『傍,近也。』,近义于此不惬,当原是『旁』字。《史记五帝本纪》:『旁罗日月星辰。』《汉书郊祀志上》:『旁及四夷。』《文选》张衡《东京赋》:『旁震八鄙。』其词性并与此同,足为推证。『旁及万品』者,犹言溥及万品耳。」《考异》:按:「『傍』亦音『旁』,《庄子斋物论》『傍冒』、『旁』『傍』字通,杨校非是。」周绍恒《文心雕龙散论及其它》(学苑二零零零年五月版):「傍及万品」之「傍」不应校作「旁」。举例证之:《史记李将军列传》:「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汉书李广传》「旁」作「傍」。《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左思《咏史》诗云:「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又《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李善注云:「言足下傍通众艺,多有许可,少有疑怪。言宽容也。《周易》曰:『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法言》曰:『或问行,曰:「旁通厥德。」』李轨曰:『应万变而不失其正者,唯旁通乎。』」可见,「傍」与「旁」可互相假借,用「傍」可示「近也」之义,亦可示「溥也」之义。又释僧佑《法苑杂缘原始集序》云:「神教傍通,慧化冥被。」《异出经录》:「傍及众典,往往如兹。」据《梁书》本传,此皆勰所手定,与「傍及万品,动植皆文」用法正同,故毋须改「傍」为「旁」也。(文长不具录)按周说亦有理。《仪礼丧服下》:「绝族无施。」郑玄注:「在旁而及曰施。」贾公彦疏:「无施服者,傍及为施,以母为族,绝即无傍及之服也。」亦旁、傍相通之证。此勿需改。

调如竽瑟。

「竽瑟」,范校:「孙云:《御览》五八一引作『竹琴』;明抄本《御览》作『竽琴』。」《校证》:「宋本《御览》五八一引『竽瑟』作『竽琴』,明抄本《御览》同。明铜活字本《御览》误作『竹琴』。李详曰:『宋玉《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籁。』」《补正》:「《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本《御览》后简称宋本《御览》卷五八一引作『讽如竽琴』,明抄本《御览》后简称为钞本《御览》、日本喜部多村直宽仿宋本《御览》后简称喜多本《御览》作『调如竽琴』,明倪焕刻本《御览》后简称倪刻《御览》、明周堂铜活字本《御览》后简称活字本《御览》、清鲍崇城刻本《御览》后简称鲍本《御览》作『调如竹琴』。尚古本作『调如竿瑟』。冈本同。按诸本《御览》及冈本、尚古本皆误,当以作『调如竽瑟』为是。另一明活字本《御览》与今本同,未误。古籍中无『竽琴』连文者:《礼记乐记》:『然后锺磬竽瑟以和之』,《管子霸形》篇『陈歌舞竽瑟之乐』,《墨子三辩》篇『息于竽瑟之乐』,《庄子胠箧》篇『铄绝竽瑟』,《楚辞招魂》:『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并其证也。『竹琴』连文非,亦不词。按此处《校注》多「竹盖竽之残误」一句。『调』与下句之『和』对举,宋本《御览》作『讽』乃形近之误。冈本作『竿』,亦『竽』之形误。」《考异》:「按:《礼记乐记》、《庄子》、《管子》皆『竽瑟』并称,从『竽瑟』是。」按《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郑玄注:「竹,管箫也。」又《大司乐》:「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墨子三辩》篇:「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孙诒让《 闲诂》:「《周礼小胥》云:『卿大夫判县,士特县。』《曲礼》云:『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孔颖达疏以为不命之士,若命士,则特县。若然,士大夫之乐亦有钟鼓。考贾子《新书审微》篇云:『大夫直县,士有琴瑟』,《公羊(传)》隐五年何注引《鲁诗传》云:『大夫士曰琴瑟。』《白虎通义礼乐》篇云:『《诗传》曰:大夫士琴瑟也。大夫士北面之臣,非专事子民,故但琴瑟而已。』《曲礼》疏引《春秋》说题辞,亦谓『乐无大夫士制』。此书义盖与《鲁诗》、《春秋纬》略同。」作「竹瑟」者,非是。

肇自太极,幽赞神明。

「赞」,黄本作「赞」。范校:「孙云:《御览》五八五引『太』作『泰』,『赞』作『赞』。」又范注:「孙诒让《札迻》十二:『彦和用经语多从别本,如幽赞神明,本《易释文》或本。』」《校证》:「宋本《御览》五八五引『泰』作『太』,『赞』黄本作『赞』,旧本俱作『赞』,《御览》亦作『赞』。顾千里曰:『「幽赞神明」,旧本作「赞」,是也,《易释文》云:「幽赞本或作讃。」《孔龢碑》「幽赞神明」《白石神君碑》「幽赞神天地」,汉人正作「赞」字。』(按此引亦见范注)」《考异》:按:「『太』『泰』古通;『赞』后起字,《说文》无『赞』字。两汉碑刻为或体俗体之源,文字之乱,自两汉始;王校引碑文皆东汉以后之物。作『赞』是,王校非。」《义证》:「按作『赞』是。《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韩注:『幽,深也。赞,明也』。正义:『幽者隐而难见,故训为深也。赞者佐而助成,……故训为明也。』」按《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赞》:「幽赞神明,通合天人之道者,莫着乎《易》、《春秋》。」颜师古注:「幽,深;赞,明也。」《叙传下》述《眭两夏侯京翼李传》:「占往知来,幽赞神明。」颜师古注:「《易》上系辞曰:『神以知来,知以藏往』,言蓍卦之德兼神知也。《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言欲深致神明之道,助以成教,故为蓍卜也。」此作「赞」是,从黄本改。

《洛书》韫乎九畴。

范校:「黄云:案冯本『洛』校『雒』。」《校证》:「冯本、谭校本『洛』作『雒』。」《校注》:「『畴』,龙溪精舍丛书本后简称龙溪本作『章』。按《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汉书五行志上》:『所谓天乃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论衡正说篇》:『禹之时得《洛书》,书从洛水中出,《洪范》九章是也。』是『畴』、『章』二字于此并通。然元明以来各本无作『章』者,黄氏辑注亦然。龙溪本自黄本出而又作『章』,当为郑氏妄改。」《考异》:「按:依经文作『畴』是。」按《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孔安国注:「洪,大;范,法也;言天地之大法。……畴,类也。……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所以次叙。」孔颖达疏:「畴是辈类之名,故为类也。言其每事自相类者有九,九者各有一章,故《汉书》谓之为九章。」《汉书五行志上》:「禹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弗畀《洪范》九畴,彝伦逌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逌叙。』此武王问《雒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也。」颜师古注:「畴,类也。九类即九章也。」此作「畴」是。

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

「实」,范校:「铃木云:《御览》作『宝』。」《校证》:「《御览》『实』作『宝』。徐校作『宝』。」《校注》:「『实』,《御览》凡诸本《御览》同者,通言不别。五八五引作『宝』。朱谋?校作『宝』。按『实』、『宝』二字形近,易讹。《诸子篇》『怀宝挺秀』,元本、弘治本等误作『实』。此当作『实』,始能与『华』相俪。『实』就质言,『华』就文言。『华』、『实』对举,本书恒见,不仅此处尔也。」按作「宝」亦通。唐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云云,则「宝」「华」亦可相对成文,盖宝物自有其华也。《易系辞下》:「圣人之大宝曰位。」「玉版金镂」者,亦圣人之宝也。《封禅》篇:「固知玉牒金镂,专在帝皇也。」《宗经》篇:「皇世三坟,帝代五典,……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启耀。」又「采掇片言,莫非宝也。」亦可为证。又按《史记太史公自序》:「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集解》:「如淳曰:刻玉版以为文字。」

而年世渺邈。

《校注》:「『渺』,宋本、钞本、活字本、喜多本、鲍本《御览》引作『眇』。按以《诸子》篇『鬼谷眇眇』,《序志》篇『眇眇来世』例之,『眇』字是。『渺』为『眇』之后起字。」 按:《广雅释诂二》:「眇,小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百引《文字典》云:「渺,漫也。」《管子内业》:「渺渺乎如穷无极。」「渺渺」,远貌。然「渺邈」联文,古书罕见。《诗品上》:「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其义与此同,亦作「眇」,疑杨说近是。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始」,黄校:「冯本作『为』。」范校:「铃木云:《御览》亦作『为』。」《校证》:「冯本『始』作『为』。《御览》作『为』。」《校注》:「按《御览》引作『为』。《征圣》篇:『远称唐世,则焕乎为盛。』辞义与此同,可证作『为』是也。上文『鸟迹代绳,文字始炳』,已言文之起原;下言『元首载歌,……益稷陈谟』云云,正明唐虞文章焕乎为盛之绩。若作『始盛』,匪特上下文意不属,且与『文字始炳』之『始』字重出矣。」《考异》:「按:宜从『始』,因下有『既发』『亦垂』句,既亦皆承始义,且以二典为古文之始,故从『始』。」按上「庖牺画其始」已由「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承之,再言「始」字,则复。从《御览》改。

益稷陈谋。

「谋」,黄本作「谟」,黄校:「元作『谋』,杨改。」《校证》:「案《御览》正作『谟』。」《补正》:「『谋』,黄校云:『元作谋,杨(慎)改。』此沿梅庆生校语。按《御览》引作『谟』《经史子集合纂类语》九引同。杨改徐亦校作『谟』是也。《丽辞》篇:『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亦以『陈谟』为言。《后汉书崔寔传》:『(《政论》)故皋陶陈谟,而唐虞以盛。』是『陈谟』二字,故有所本也。」《考异》:「按:《说文》锴注:『泛议将定其谋曰谟。』从『谟』是。」 按从《御览》、黄本改。

业峻鸿绩。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后简称《札记》):「案『业』、『绩』同训功,『峻』、『鸿』皆训大。此句位字,殊违常轨。」《校注》:「冈本作『峻业鸿绩』。按古人行文,位字确有违常轨者,然亦不能一一以后世语法相绳。如《论语乡党》之『迅雷风烈』,《大戴礼记夏小正》之『剥枣栗零』,其比于此正同。冈本『峻业』二字,盖意乙,非是。」颜虚心《文心雕龙集注》:「案《正纬》篇:『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征圣》篇:『抑引遂时,变通会适。』《祝盟》篇:『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实务。』《铭箴》篇:『铭实表器,箴维德轨。』位字均与此同例,非违常轨也。」

九序惟歌。

范校:「铃木云:《御览》『惟』作『咏』。」《校证》:「《御览》『惟』作『咏』。案《书》伪《大禹谟》:『九叙惟歌。』」《校注》:「按舍人是语本《书》伪《大禹谟》,当以作『惟』为是。其作『咏』者,盖涉上『吟咏』句而误。《明诗》篇:『大禹成功,九序惟歌。』亦其证。」《考异》:「按:《书大禹谟》:『九功惟序,九序惟歌。』作『咏』非。」

文王患懮。

章锡琛据涵芬楼影印日本帝室图书寮京都东福寺东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藏宋本《太平御览》所出校记(因附范注卷末,后简称为《附校》):「『患懮』作『懮患』。」《校注》:「按此文当作『患懮』,于声调始谐。宋本《御览》盖涉《易》下系文而误。」

繇辞炳曜。

《校注》:「『曜』,《御览》引作『耀』。按《说文火部》:『耀,照也。』无『曜』字。《御览》作『耀』,是也。赞文:『炳耀仁孝』,《诏策》篇『符命炳耀』,并作『耀』,尤为切证。」《考异》:「曜耀字通,见《玉篇》。」按《诗桧风羔裘》:「羔裘如膏,日出有曜。」毛传:「日出照曜,然后见其如膏。」孔疏:「日出有光照曜之时,观其裘色如脂膏也。」《文选》张衡《西京赋》:「饰华榱与璧珰,流景曜之韡晔。」薛综注:「曜,光也。」《魏书崔光传》上灵太后表有「月灵炳曜」语。两通,毋需改。

重以公旦多材。

《校注》:「『材』。《御览》引作『才』。按《书金縢》:『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论衡死伪》篇『材』作『才』;《隋书王贞传》『(《谢齐王索文集启》)昔公旦之才艺,能事鬼神』,亦作『才』。今本《文心》作『材』,盖写者据《金縢》改也。」按《史记鲁周公世家》:「旦巧能,多材多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蓺,不能事鬼神。」与《书》同。「才」、「材」古通用。

褥其徽烈。

「褥」,黄本作「振」。黄校:「元作『缛』,朱改。」《校证》:「『振』,原作『缛』,朱、徐改。何焯云:『别本作振。』按《御览》正作『振』。」《考异》:「按:从『振』是。《易蛊象》:『君子以振民育德。』《曲礼》:『振书论于君前。』皆有振作之义。王校本误『褥』为『缛』,『缛』、六经所无。」《补正》:「按『缛』字盖涉上『勋德弥缛』句而误。唐逢行珪《进鬻子注表》:『振起徽烈』一语,即袭于此,正作『振』。是唐宋人所见《文心》均未误。」按从《御览》、黄本改。

剬诗缉颂。

范校:「孙云:《御览》『剬』作『制』。」纪评:「『剬』即『剸』字。《说文》训为齐,言切割而使之齐,与诗义无涉。古帖制字多书为制,此剬字疑为制字之讹。《史记五帝本纪》『依鬼神以剬义。』注曰:『剬有制义。』是三字相乱已久,不必定用本训也。」李详《文心雕龙黄注补注》:「案张守节《史记正义论字例》云:『制字作剬,缘古少字,通共享之,史汉本有此古字者,乃为好本。『据此,剬即制字。既不可依《说文》训剬为齐;亦不必辨制剬相似之讹也。」范注:「李说亦未甚谛。钱大昕《三史拾遗》谓『制篆作?,隶变作剬,字又讹作制;唐人不明小学,误以剬为制之古字。』案钱说是也。」《校证》:「『制』原作『剬』,今据《御览》改。『制』『剬』隶书形近而讹。《宗经》篇:『据事剬范。』唐写本『剬』作『制』。《史记五帝本纪》:『依鬼神以剬义。』《正义》:『剬,古制字。』又《正义论字例》:『制字作剬,此之般流,缘古少字,通共享之。』此『制』讹为『剬』之证。(《正义》以制剬为古今字,非。)」《考异》:「『剬』,古『制』字,见《史记》正义五帝纪注。『剬』同『制』,亦见《说文》。梅音『端』,亦本《说文》。」《校注》:「『剬』,徐校云:当作『制』。《御览》引作『制』。《文俪》作『颛』。按以《宗经》篇:『据事剬范』唐写本作『制范』譣之,此必原是『制』字。『制』之篆文作?、隶作?与『剬』相似,因而致误,非古通用也。梅、黄两家音注并非,纪昀、李详曲为之说亦谬。王念孙《读书杂志》三、钱大昕《三史拾遗》一、梁玉绳《史记志疑》一并谓《史记五帝本纪》『依鬼神以剬义』之『剬』为『制』之讹。又按《国语周语上》:『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允王保之。』韦注:『文公,周公旦之谥也。颂,《时迈》之诗。』又《周语中》:『周文公之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汉书刘尚传》:『文王既没,周公思慕文王之德,其诗曰:于穆清庙,……秉文之德。』《吕氏春秋古乐》篇:『周公旦乃作诗曰:文王在上,……其命维新。以绳文王之意。』《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昔周公咏文王之德,而作《清庙》。』是《小雅棠棣》、《大雅文王》、《周颂清庙》、《时迈》,并周公所制,故舍人云然。」 按《法言渊骞》篇:「鲁仲连汤而不制,蔺相如制而不。」刘师培杨子《法言校补》:「案:《学林》九引作『偒而不剀』,『剬而不偒』,释云:『皆读音旨兖切,乃鱄、剸二字正音。』则所据之本不作制。陈骙《文则》上引两『制』字亦作『剬』。」。汪荣宝《义疏》:「音义:『?与荡同。司马云:宋、吴本?作偒,制作剬。介甫曰:?古荡字,剬古制字。』按:《说文》:『愓,放也。』古书多假『荡』为之。?、偒皆『愓』之俗。《玉篇》:『偒,他莽切,直也。』非此文之义。《五帝本纪》:『依鬼神以剬义。』正义云:『剬古制字。』梁氏《志疑》云:『古制字作制,若剬,音端,与剸同。则剬乃制之讹矣。』按:篆文制作『?』,隶变作『?』,传写遂误为『剬』耳。」从《御览》改。

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

范校:「黄云:案冯本『至』下有『若』字。」《校证》:「案《御览》正有『若』字。」《校注》:「『前』,倪刻《御览》引作『才』。按《孟子公孙丑上》:『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此舍人『独秀前哲』所本。倪刻《御览》『前』作『才』,非是。」按《左传》成公八年:「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国语鲁语上》:「展禽曰:……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质也。」《后汉书张衡传》:「(《应闲》)盖闻前哲首务,务于下学上达,佐国理民,有云为也。」可证杨说为是。

雕琢性情。

「性情」,黄本作「情性」,范校:「孙云:《御览》『情性』作『性情』。谭献校亦作『性情』。」《校证》:「元本、传校元本、两京本、谭校本『情性』作『性情』。《御览》亦作『性情』。」《校注》:「按作『性情』与下句之『辞令』声韵始调。元本、明弘治活字本后简称活字本、两京本、谢钞本并作『性情』,未倒。逢行珪《进鬻子注表》有此语,亦作『性情』,当据乙。」《义证》:「《淮南子精神训》:『衰世凑学,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矫拂其情,以与世交。』高诱注:『雕琢其天性,拂戾其本情,以合流俗,与世人交接也。』《淮南子精神训》先『性』后『情』,陆机《演连珠》:『情生于性。』元刻本、两京本,俱作『性情』,《御览》亦作『性情』,为是。」按《荀子性恶》篇:「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史记乐书》:「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正义:「言圣人制乐,必本人之性情也。」均「性情」、「情性」混言之。

木铎启而千里应。

「启」黄本作「起」。《校证》:「『起』,各本作『启』,梅改;黄本、张松元俱从之。」《校注》:「『起』,《御览》引作『启』。《喻林》八七、《经史子集合纂类语》九引同。何焯校作「启」。按『启』字义长。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训故本、合刻本、梁本、别解本、尚古本、冈本、四库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文俪、诸子汇函,亦并作『启』,不误。『启』、『起』、音近,易讹。《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于是始启南阳』,注疏本亦误『启』为『起』,与此同。」

写天地之辉光。

范校:「孙云:《御览》『辉光』作『光辉』。」《易大畜》彖辞:「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汉书李寻传》:「寻对曰:……《易》曰:『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夫日者,众阳之长,辉光所烛,万里同晷,人君之表也。」

爰自风姓。

《校证》:「《御览》『爰』上有『故』字。」

玄圣创典,素王述训。

「玄」,黄校云:「一本作『元』。」范校:「孙云:明抄本《御览》作『玄』。」《校证》:「『玄圣』,梅云:『一作元圣。』案作『玄圣』是。《庄子天道》篇:『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此彦和所本。《文选》班固《典引》:『故先命玄圣,使缀学立制。』李善注:『玄圣,孔子也。』《后汉书班固传》载其文,李贤注云:『玄圣,谓孔子也。《春秋演孔图》曰:孔子母征在,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史传》篇:『法孔题经,则文非元圣。』亦当作玄圣。」《补正》:「『玄』,黄校云:『一作元。』此沿梅校。曹学佺云:『「玄」作「元」者,宋讳也。』按曹说是。『玄圣』与『素王』对。《庄子天道》篇:『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正以玄圣素王连文。《淮南子主术篇》:『(孔子)专行教道,以成素王。』《汉书董仲舒传》:『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说苑贵德》篇:『(孔子)于是退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示后人。』《论衡超奇》篇:『然则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又《定贤》篇:『孔自不王,素王之业,在于《春秋》。』《隶释》鲁相《史臣祠孔庙奏铭》:『(孔子)故作《春秋》以明文命,……臣以为素王稽古,德亚皇代。』徐干《中论贵验》篇:『仲尼匹夫,而称素王。』……(《广弘明集》释法琳《九箴》篇:『玄圣创典,以因果为宗;素王陈训,以明教为本。』遣辞似出于此,所异者,仅以玄圣为佛祖耳。」按《文选》卷四十八班彪《典引》:「故先命玄圣,使缀学立制,宏亮洪业,表相祖宗,赞扬迪喆,备哉粲烂,真神明之式也。」蔡邕注:「言仲尼之作,亦显助祖宗,扬明其蹈喆之德。」李善注:「玄圣,孔子也。《庄子》曰:夫虚静恬淡,玄圣素王之道也。《春秋(孔)演[孔]图》曰:玄丘制命,帝卯行也。」此作「玄圣」是。又按《文子道德》篇:「三皇五帝轻天下,细万物,齐死生,同变化,抱道推诚,以镜万物之情,上与道为友,下与化为人。今欲学其道,不得清明玄圣,守其法籍,行其宪令,必不能以为治矣。」(《淮南子齐俗训》与此略同)。唐人默希子(徐灵府)注:「夫存其典籍,行其法制,实赖玄圣发扬导达,使后之学者,知贵其道,内以治身,外以治国也。」此「玄圣」非指孔子。《老子指归》卷三《为学日益篇》「凡此数者,神明所因,天地所归,玄圣所道,处士所传也。」则以老子为「玄圣」,且句法与此同。

莫不原道心裁文章。

「裁文」,黄本作「以敷」。黄校:「『以敷』一作『裁文』,从《御览》改。」范校:「铃木云:案诸本作『裁文』。」《校证》:「『以敷章』,各本作『裁文章』,黄本从《御览》改。徐云:『《御览》作「原道心以敷章」,对下句,是。案《熔裁》篇云:『两句敷为一章。』则『敷章』亦本书恒语。』《校注》:「按逢行珪《进鬻子注表》:有『莫不原道心以裁章』语,亦袭于此,是《文心》原不作『以敷』。《杂文》篇『而裁章置句』,《章句》篇『裁章贵于顺序』,并以『裁章』为言。则此文当作『莫不原道心以裁章』明矣。」按杨说是,从其改。

研神理而设教。

《校证》:「『而』,《御览》作『以』。」

取象乎河洛。

《校注》:「『取』,《御览》引作『着』。张绍仁校作『着』。按『着』字非是。《鹖冠子泰录》篇:『故天地阴阳之受命,取象于神明之效,既已见矣。』可资旁证。《书记》篇有『取象于夬』语。」

发辉事业。

「辉」,黄校:「疑作『挥』。」范校:「孙云:《御览》作『挥』。」范注:「孙君蜀丞曰:『辉』当作『挥』。《御览》引正作『挥』,当据正。」《校证》:「『挥』,原作『辉』,何焯、黄叔琳并云:『疑作挥。』案王惟俭本及《御览》正作『挥』。《程器》篇亦云:『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又《事类》篇亦有『表里发挥』之语,今据改。」《校注》:「按『挥』字是。《御览》引正作『挥』,训故本亦作『挥』。当据改。舍人《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发挥胜相。』尤为明证。『发挥』连文出《易干》文言。其作『辉』者,乃音之误。《事类》篇『表里发挥』,元本、弘智治本、活字本、汪本等作『发辉』。是『挥』与『辉』易淆之证。」按《易干卦》:「六爻发挥,旁通情也。」《说卦传》:「发挥于刚柔。」作「挥」是,从《御览》改。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

范校:「铃木云:《御览》无『知』字,『沿』作『』。」《校证》:「《御览》无『知』字。」

圣因文而明道。

范校:「孙云:《御览》『而』作『明』。」《附校》:「『而』作『以』,不作『明』。」《校证》「『以』原作『而』,今从《御览》改。此文『道沿圣以垂文』二句,以『以』字札句为偶,下文『旁通而无滞』二句,以『而』字札句为偶,『弥缝文体』,至为明白。」按作「以」字义长,从《御览》改。

旁通而无涯。

「涯」黄本作「滞」,黄校:「一作『涯』,从《御览》改。」范校:「铃木云:予所见《御览》作『涯』不作『滞』。」《附校》:「『滞』作『涯』。」范注:「孙蜀丞曰:无涯与不匮义近,不当改作『滞』也。《御览》引此文亦作『涯』,不作『滞』,未知所据。』」《校证》:「案今所见宋本、明钞本、铜活字本、万历薛逢本、汪本、张本、鲍本、学海堂本、日本安政聚珍本《御览》皆作『涯』,不知所据何本。」《考异》:「按:无滞则通达;不匮则足用,从『滞』为长。」《校注》:「按钱谦益藏赵氏抄本《御览》作『滞』,见冯舒校语。本为误字。所见宋本、抄本、倪本、活字本、喜多本、鲍本《御览》均作『涯』。黄氏据冯舒校语径改为『滞』,非是。文溯本亦剜改为『滞』。」《义证》:「作『涯』为是。」

鼓天下之动存乎辞。

黄本「动」下有「者」字,黄校:「『者』字从《御览》增。」《校证》:「『者』字原无,冯校、黄本从《御览》增。」《考异》:「按:经文有『者』字,《御览》是。」林其锬、陈凤金《元至正本文心雕龙汇校》(后简称《汇校》):「《御览》在『之动』下有『者』字。按《易系辞上》:『极天下之颐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者』字当有,从《御览》补。」按从《御览》、黄本补。

乃道之文也。

范校:「孙云:《御览》无『乃』字。」《校证》:「《御览》无『乃』字。」

道心惟微。

《校证》:「何焯云:『道心』句乃引《荀子》。」

光采玄圣。

「玄」,黄本作「元」。《校证》:「各本俱作『玄』,与上文合,兹据改。」《校注》:「『元』,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训故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别解本、尚古本、冈本、文溯本、崇文本、《文俪》、《诸子汇函》作『玄』。按『元』字是。《书》伪《汤诰》:『聿求元圣。』枚传训『元』为大,此亦应尔。《史传》篇:『法孔题经,则文非元圣。』其称孔子为『元圣』,正与此同。诸本作『玄』盖涉篇中『玄圣创典』句而误。篇中之『玄圣』系指『伏羲诸圣』,此句之『元圣』则指孔子,不能混而为一。《易林讼》之《同人》:『元圣将终,尼父悲心。』(又《小畜》之《坤》、《同人》之《颐》、《豫》之《大有》、《兑》之《坤》、《革》之《震》均有此二语。)是称孔子为『元圣』,始于汉也。」按此作「玄圣」通,毋须改。

民胥以俲。

《校证》:「『俲』,张之象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锺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崇文本作『效』。」潘重规《唐写文心雕龙残本合校》(后简称《合校》):「原卷『俲』作『效』。」《考异》:「按:『俲』为『效』之俗体。从『效』是。」《补正》:「『俲』,王批本汇函本作『效』。按《诗小雅角弓》:『尔之教矣,民胥效矣。』『俲』为『效』之俗。当改正。」按《说文》无「效」字。《诗小雅鹿鸣》:「君子是则是效。」《左传》昭公七年:「仲尼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已矣。」又《小雅角弓》:「尔之教矣,民胥效矣。」昭公六年:「叔向曰:楚辟我衷,若何效辟?《诗》曰:『尔之教矣,民胥效矣。』従我而已,焉用效人之辟?」均引作「效」;是效同俲。《说文》:「效,象也。」段注:「象当作像,人部曰:像,似也。《毛诗》『君子是则是效』,又『民胥效矣』,皆效法字之或体。《左传》引《诗》『民胥效矣』是也。彼行之而此效之,故俗云报效、云效力、云效验。《广韵》云:俗字作効。今俗分别効力作効,效法、效验作效,尤为鄙俚。」作「效」是。从唐写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