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八股文 » 清代八股文全文在线阅读

《清代八股文》第十七章:历史作用试析

关灯直达底部

这篇文中,我想试图用现在较为科学的观点,对八股文作一个历史的回顾,较为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下它的历史作用。因而拟题曰《历史作用试析》。这个题目,如果用较为时髦的文字,也可叫作“世纪的回顾”。因为废除八股文到现在将近一个世纪,却还不到一个世纪。废除在本世纪初,现在回顾却在本世纪结尾,如题作《世纪的回顾》,不是更形象吗?《清史稿·选举志》:“光绪二十四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有变通科举之奏。二十七年,乡、会试首场改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即从光绪二十七年正式废弃八股文,改试策论。这年是一九0一年,这位享寿四五百年的“八股文先生”寿终正寝,到现在一九九二年,足九十年整,再过九年,就是百年祭,为此回顾一下它的历史作用,不是正好吗?这样可以用现代的眼光,作一个冷静的、客观一些的回顾。自然因为它已消失了九十多年,熟悉此道的人已无在世者,研讨起来,不免生疏,或不能找到它的窍门。但文献尚在,传闻尚有,以现代的观点,回顾旧时传闻,查阅当年文献,也会又有当年人不可能有的感会,恍然领悟,啊——原来是这样!因此,此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五百年寿命的八股文的历史作用。

第一种作用在思想体系方面,或者叫作政治思想方面。这虽然是现代社会的叫法,但其本质上却是自人类进入较为文明的社会以来,各个历史时期都一样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人,都生活在各个历史时代的政治统治中,也生活在各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思想体系影响下。我国自汉代以来祟尚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政治思想的主导体系,经历魏晋南北朝、唐宋而后一直未受到影响而改变。自南宋后,以儒家思想、孔子言论为核心的理学,更促使儒家思想完整巩固,对自此以后的各代政治统治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明代立国,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大臣刘基确定以《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首要命题范围,以朱熹注解为《四书》的解释标准,以八股形式的文体为科举考的标准文体、作为制度规定下来。其后经过明代中叶成化年间的进一步完善。使以《四书》范围命题的八股文,一直作为全国教育、历届考试的惟一文体,延续了五百年,使五百年中不知多少万人为此献出他们的青春智慧,受过其严格训练,然后又服务于国家社会,对明、清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影响,说来真不知该有多么大、多么深远。其根源都是由于儒家学说,孔子言论,孟子言论,在社会上更是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很自然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五百来年中,始终一致,这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朝廷统治、国家政治安定,又起到极为巨大的作用。这是有明、清史实足以证明的。

其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一是从制度上把《四书》作为惟一的制艺命题范围书籍。既实际、又方便,又自然能使孔孟言论深入人心。所谓“实际”,是指其分量不多不少。如把“五经”都作为科举制义的命题范围,量自然太多,读者很难在少年时期,读的全部像背《四书》那样滚瓜烂熟,提那句背那句,出什么题都可以。少数聪明的可能作到,大多数就困难。而且试官出题范围太大也困难,这样首先以一部《四书》作为命题范围,读书学生、考试试官在一定限制下都易于作到,几百年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当然“五经”也是基本教材,但在《四书》的第二位。因为孔、孟言论主要在一部《四书》中,五百年中,它不但是最主要的启蒙教材,必读教材,而且不少人都把它作为半辈子的必读书、或终生的必读书。这样孔、孟言论的普及面,可以说是无比广泛的,即使不识字的人,也会说出几句孔子的话、孟子的话。在这五百来年中,孔、孟言论的影响社会,如作世界性的比较,那可能超过外国《圣经》新旧约及其他宗教的经典。而且它一不寄托于虚无的神或叫上帝,而是强调人与人;二符合于人本身的生活实际、生理实际、社会实际;三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四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所以它能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的人所接受,所奉行。

二是读好《四书》,才能作好八股文;作好八股文,才能考试得中;考试得中,才能改变社会地位,才能参加更高级的考试,才能作官。这样就所有读书人,都读《四书》,都读“五经”,国家鼓励这样做,社会上以此为荣,而且一延续就是几百年。用现在的革命话说:即儒家思想、孔、孟言论不但武装了每个进士、举人,而且武装了每个读书人,武装了整个社会。而且更符合社会自然规律,更符合人们生活实际,感情实际。所以它的确在五百年中发挥过作用,形成了深远的政治影响。反之,如果五百年中,不把《四书》抬到这样高度,作为法定考试命题范围,人们就不会这样去读它,社会上就不会这样熟悉它,其影响自然相对要小多了。其所以如此的两个原因,就联系着这三个方面:即国家法定以《四书》命题;《四书》中孔、孟言论的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社会群众由于科举考试大利所在的强烈吸引,都去读《四书》,造成其极大普遍性。

第二种作用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先说文化方面。中国文肇自远古先民,成熟灿烂于周朝春秋时代,思想活跃,文化发达,一批伟大的典籍,从无到有,勃然出现,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栽下了足以生长千秋万代的文化大树,枝繁叶茂,一直生长到现在,仍有强健活泼的生命力。而掌握这份文化遗产,使之不断延续下去,发扬光大,在中国传统作法上,有一根本性的原则,即从根本基础上掌握起,有所谓“书不读秦汉以下”的说法,即在各个历史时期,不管那代,都读中国文化史上从无到有的那批原始典籍,即“五经”《论语》、《孟子》等书。汉代的人不读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的赋,也必先读《诗经》、《礼记》、《论语》、《孟子》等等,唐代的人同样如此,也不读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李白、杜甫的诗,也是先读先秦经典,孔孟的书籍。所谓“孔子圣之时者也”,这样就使得先秦典籍、孔、孟言论,同各个历史时期中活跃着的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其言论思想、观点、见解,都活跃在各个历史时期活人的思想活动中,这样缩短了古今的距离,使相隔一两千年的文化,形成一个整体,是一株枝繁叶茂,越长越葱郁的乔木。尤其明、清五百年中,制义取士,又以朱熹所编《四书集注》为惟一制义八股出题范围,这样使孔子、孟子真是家喻户晓,似乎永远生活在这些人中间。这对文化普及、延续起到重要作用。

再有中国历史悠久,各代典籍众多,四库所收,各种书籍,成千上万,汗牛充栋,如不从根本经典著作入手,又如何能学会读书,选择书种,继承文化。以“五经”、《四书》作为根本,读熟之后,读《文选》、读《史》、《汉》、读李杜、读苏辛,以及老、庄、骚、赋,文字、训诂,无往而不利。如果相反,则就无法完整系统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试看清代大学者,不管史学家、汉学家、金石家、训诂家、音韵家、诗人、词人等等,都是《四书》五经先秦经典、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发展而成的。因而可见长期的“传经”教育,以《四书》、“五经”为根本基础的文化传授,对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起过绝对保证作用的。说到这里,就联系到教育作用了。

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代,其统治集团,不管是皇帝也好,总统也好,主席也好,都得要用受过教育、有能力、有学识的人,越是文明发达的时代、国家,需要的越多。虽然“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话,曾经被批判的狗血喷头,但遗憾的是改变不了客观的事实。惟其如此,所以中国从孔子开始,以及后来各代,都极为重视教育,都重视人材培养。清代继承明代制度,仍以八股文进行科举考试。也可以说是延续了明代的八股文教育。简单地说,三点内容:识字教育、读音、辨意、书写。读书教育、熟读《四书》、“五经”。作文教育、读八股文,学写八股文。一般完成这一教育全过程的时间,大约是十年,所谓“用上十年好功夫,进个秀才不费难”(旧时启蒙识字读本《七言杂字》中的话)。当然这个期限,是相对的,聪明的,或者还可以缩短,愚笨的自然要相应地延长。

这三点识字教育易于理解,可以不说。读书教育,前已说过,亦可从略。只有八股文的作文教育的作用,不妨在此再探讨一下。值得一说的,就是它的严格训练思维的作用。从古至今以及未来,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天才教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孔子不讳言这点,用这句话明确地表了态。因而教育的内涵,虽然说有教无类,但就现在常说的德、智、体三育,或再加美育的几个方面来说,也不是平均的,接受者也不是一样的。各个时代都不乏心地淳朴,智慧超群之士,因而在任何时代、任何教育形式下,都会涌现出一些尖子人物。就是在思维智慧上,体育智技能上,甚至记忆上、发音上、听觉上、视觉上都超越常人的地方。即先天上的特别聪明人物。如照孔子说的“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论点存在的话,那么教育所能发挥作用的,即“中智、下智、上愚、中愚”这四种人。八股文教育大约就包括了这四种不同智慧的人了。

八股文教育的重点,大约是放在德育与智育二点上。德育是读圣人的书,受孔孟学说的影响,这在前面政治思想影响方面已说过,不再多赘。只说智育这方面,也可分为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文化知识传授继承,识字、读书,读《四书》“五经”,读唐诗、读史汉唐宋古文等等,以继承中国全部传统文化,一年一年,一代一代。这是知识教育,益于理解。二是思维的训练,这就是八股文教育更重要的方面。今天对之必须有此理解。不然,就解释不通,这样机械繁难的形式,一部《四书》的狭窄限制,演绎朱熹注解、模拟圣人语气的空泛内容,既非充实学问的知识,又非直接用于国家公事的文体律例,也非抒发感情,开扩胸襟的诗赋,只是科举考试的工具,这该如何理解呢?而且经过几层考试出来的人,大多数都有工作能力,有不少甚至能力很强,管理地方的事,管理国家的事,一批一批的人,一代一代的人,明、清两代的政治、经济都是几十年、几百年的稳定。这八股文教育,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呢?这不成为一个奇怪的历史之谜吗?回答很简单,就是起到严格的训练思维能力的作用。

命题作文,是限制思维的训练,即把作文人的思维限制在题目的范围内。而题目又出自《四书》的范围内,这就是更小范围的限制。而题目又多种多样,有的有内容、有话可说,有的却无内容,或过空、或过小、或不可理解,这样就把作者的思维限制在一个极小的圈子中。天常日久,这样习惯于这种思维的人,思维习惯,便易于集中。遇事不会漫无边际去乱想。人的思维能力成熟健全与否?主要靠四方面:即天赋智慧、知识掌握、社会生活经验、后天训练。幼年、青年时期,知识和生活经验都缺乏,其思维能力,极为幼稚,正是限制思维训练的好时机。命题作文,看似束缚思维,实际正是引导其思维方法,思维范围。如任其自由思想,则头脑空空,漫无边际,不知想什么好。智慧出众者,便展开不切实际的幻想;智慧一般或较差者,则头脑空空,不知想什么,把人文思维,视为畏途,遇事不用大脑,只会服从命令听指挥,这是自由思维教育方法的最大坏处。因而限制思维是训练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其效果在于训练其集中性,几百年的八股文教育在培养其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才中,是起到这个作用的。

八股文教育在命题作文、限制思维的训练中又分作几个步骤。规定先作破题、承题,在前面各篇中,不少都已说到,这样的要求,在限制思维训练中起到什么作用呢?说的简单明确些,是训练其思维方法的步骤,及其敏锐性。即在题目所限制的客观范围内,首先要抓住其极为主要的两个方面,然后以此为中心逐层分析之,但这又不像现代教育中的数学、有数字可据,规律可依,轨迹可循,而这种题目则大多是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社会心理、人际关系、历史事件、学问修养等人文现象,只有孔孟言论作为标准,这样一下子抓住所论述的中心,而且还要一下子破开对立面,这种要求,其难度,老实说超过现代教育初等数学演题。这既要大运动量的严格训练,又要求有一定的天赋智慧。如说以《四书》命题作八股文的训练是训练其限制思维的集中性,那么破题便是限制中的限制,就是有力地训练了其限制思维在相对集中条件下的准确性、敏锐性。

八股文在写法上每股对仗特征,前面各篇均已作充分论述,这样的写法,当然首先要求习惯于这样的思维,即想到一面,同时想到另一面,想到前、即想到后,想到左,即想到右……相反、相成、并列、对照、次第……等等,总之天下万事万物、自然人事,没有一样是孤立的,因而这八股文的思维训练,就是使人从训练中,自然养成思维的全面性、辩证性。而克服片面性、极端性。自然这也是从小训练有素,并非一蹴而就的。

综上所述,可见八股文教育所起的最大作用,就是以《四书》命题作文的严格限制思维的强化训练。训练其限制思维能力的集中性、准确性、敏锐性、全面性、辩证性。达到这一目的:即在限制思维的范围上,是一部《四书》,旁及五经、史、汉古文等等,总之不外孔孟言论,儒家传统朝代历史,这样在思想体系上,保证了它的纯洁度。而在处理事物的能力上,思维能力又集中、准确、敏锐、全面、辩证。作到这点自然是与天赋和努力苦功分不开的。清代人常说:“聪明人学会八股更聪明,笨人学会八股更笨。”这话说的很有趣,却也很实在,一点不差。学与不学大不一样,训练与不训练也大不一样。天赋聪明的人,如受了八股教育,不但掌握了传统文化知识,其思维能力也受到长期的正规严格训练,其思维能力在原有智慧和训练效果的结合下,正所谓如虎添翼,必然有了更大程度的提高。其办事能力就更无往而不利了。道理其实很简单,人的大脑思维能力,也同四肢运动能力是一样的,自然状态的先天天赋,如再以后天的严格训练加强之,自然完全不一样。训练乒乓球运动员,大运动量抽一个角,一抽就是几千次、几万次,抽左就是左,抽右就是右,不允许其自由打,经过多少天、多少个月强化训练,落点极为准确,然后临战自由发挥,那就得心应手,极为自由,想到那里,打到那里。体育技能,如此训练,人能理解。为什么脑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人们不能理解这一科学规律呢?要理解限制思维的严格训练,正是要使之在自由思维时能够无往而不利。想来八股文教育所起的思维能力训练作用的奥秘就在于此。自然这也要有一定的天赋智慧作基础,并不是人人能作到此点。智慧差的人下加倍苦功,在形式上掌握这一思维方法,不能活用,就不免要变为迂夫子,思维更加机械,那就是笨人学会八股更笨的原因了。

八股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科举考试,而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按期为国家遴选行政官吏人材。它的教育手段、遴选方式、最终目的,都是十分明确的。直接目的不是培养文、史、哲学者,更不是现在所说的什么文学家之类的人物,因此只用现在的情况去理解历史上的八股文教育,那必然是不得要领的。

第三方面是遴选人材,安定社会方面的作用。这自然与科举考试制度是分不开的。唐代科举取士,遴选人材,参试举子,云集长安,留下“槐花黄、举子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等谚语、诗句、政治名言,这一十分合理的抡材大典,在中国延续了近一千三百年。明代以八股取士,更为制度化。清代完全沿续使用明代的办法。考试情况,前面已有两篇文字说明,兹不再赘。这里只说明其作用。一是三级考试,即府、乡、会试,用八股文考出来的正途出身人选,相对说是比较有能力的行政官吏。是清官吏的主流,由京城各部到外州县都是如此。小到教谕、县丞、知县、各部主事之类的基层官吏,大到各部尚书、军机大臣,基本上都是八股文考试会试、殿试得中的人,在这些参试者中,都是比较杰出、冒尖的人。二是八股考试相对公平合理,纵使农村、边远地区,不少寒家子弟,也能按固定比例,及时涌现出来,担任官吏,得到社会公认和重视,都以科甲出身为荣,比现在的所谓民意选举,更真实、更实际。因为所谓“民意选举”,纵使没有弊端,也总免不了有力者指定、拉关系、自我宣传等虚伪成份,并不真正能使洁身自爱的贤俊之士涌现出来。三是八股文考试的范围和困难机械的文章格式,既便于参试者用功准备,又便于考试后比较成绩。因其既有机械比较,又有感观比较。前者比形式、比表面文字。后者比内容、比思想、比气质。清代规定八股文考试文章的评价标准是:“清真雅正,理法兼备。”这八个字既有其机械处,又有其灵活处。而且还有一定的深度。不比于现代数学考试,不管题目多难,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即使有不同解法,差异并不太大。而八股文考试,就在这八个字的标准中,也相差很大,又可分出不同的名次,每次一二三名的卷子刻印出来,都能得到社会上广泛的承认,这才叫真正的透明度。四是才俊之士,不论家境如何,年龄大小,一经考中,便可平步青云。这样使广大年青有志之士,有努力方向,有发奋目标,不致徬徨,不致失望,不致不安分、铤而走险,将所有精力,都投身于所谓的“举业”,这样就既保证了国家的用人,不断有新人接替上来,又保证了社会安定。总上四点,就是第三方面国家遴选人材,安定社会的作用。

以上三方面的作用,是指八股文及八股文考试在历史上、或者具体说在清代长期封建统治时期所发挥的作用。这是用现代的观点回顾历史分析所得,并不是当时人就有这样清晰的认识,也并不是故意作翻案文章,说八股文好的不得了,为这一死亡了近一世纪的文章唱赞歌。但它是历史的实际存在,而且寿命长达五百年,今天研讨历史,如对这一五百年中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及绝大多数历史人物关系极为密切的八股文,没有一个较为符合历史客观实际的较为科学的分析认识,那又如何能解释明、清两代的历史呢?为此试着对它作一些较为科学历史评价,认识一下它的客观作用,写了这篇简略历史作用试析。这样前面各篇的介绍也就有了目的和意义,不是无聊地讲说陈年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