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全文在线阅读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岁功典第八十七卷

关灯直达底部

冬至部汇考一

上古

黄帝,以冬至,迎日推策。

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 按《封禅书》: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复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

陶唐氏

帝尧命和叔宅朔方,以正仲冬。

按《书经·虞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蔡传〉日短,昼四十刻也。星昴,西方白虎七宿之昴宿。冬至,昏之中星也。亦曰:正者。冬至阴之极,子为正阴之位也。又按,此冬至日,在虚昏中昴。今冬至,日在斗,昏中壁。中星不同者,盖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岁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天度四分之一而有馀,岁日四分之一而不足。故天度常平运而舒,日道常内转而缩。天渐差而西,岁渐差而东。此岁差之由,唐一行所谓岁差者是也。古历简易,未立差法,但随时占候修改,以与天合。至东晋虞喜,始以天为天,以岁为岁。乃立差以追其变。约以五十年退一度。何承天以为太过,乃倍其年而又反不及。至隋刘焯取二家中数七十五年为近之。然亦未为精密也。因附著于此。

周以冬日至,命大司乐奏六变之乐于圜丘,而降天神。

按《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

〈订义〉王氏曰:圜钟,正东方之律。帝与万物相见,于是出焉。天无不覆,求天神而礼之,则其乐之宫,宜以帝所出之方,故以圜钟。 郑锷曰:先王用乐,各以其义类取声而用之,天功始于子,故用黄钟为角。角言功之始,天功成于寅,故用太蔟为徵,徵言功之成。天功终于辰,故用姑洗为羽,羽言功之终也。乐用员钟,鼓取天声,管取阳声,琴瑟取云和,舞取云门,而丘之体,又象天之员,祭之日用冬至一阳始生之日,以类求类,所谓天神之属乎阳者,安得而不降,此所以可得而礼。

文帝十六年,日冬至,上祠泰一亲郊。

按《汉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郊祀志》:孝文十六年,日冬至,祠泰一,并祠五帝而共一牲,上亲郊拜。

武帝元鼎五年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立泰畤于甘泉,天子亲郊,见朝日夕月。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郊祀志》: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昒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寺则揖而见泰一,如雍郊礼。

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于明堂,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后汉

天子于冬至日,命八能之士以次行事。

按《后汉书·礼仪志》: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绝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绛。至立春,诸王时变服,执事者先后其时,皆一日。日冬至夏至,阴阳晷景长短之极,微气之所生也。故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黄钟之律间竽、或撞黄钟之钟,或度晷景,权水轻重,水一升,冬重十三两。或击黄钟之磬,或鼓黄钟之瑟,轸间九尺,二十五弦,宫处于中,左右为商、徵、角、羽,或击黄钟之鼓。先之三日,太史谒之。至日夏时四,孟冬则四,仲其气至焉。先气至五刻,太史令与八能之士,即坐于端门左塾。太子具乐器,夏赤冬黑,列前殿之前,西上,钟为端。守宫设席于器南北面,东上。正德席鼓南西面。令晷仪东北三刻,中黄门持兵,引太史令八能之士入,自端门就位。二刻,侍中、尚书、御史谒者皆陛。一刻,乘舆亲御临轩,安体静居以听之。太史令前,当轩溜北面跪,举手曰:八能之士以备,请行事。制曰:可。太史令稽首曰:诺。起立,少退。顾令正德曰:可行事。正德曰:诺。皆旋复位。正德立命八能士曰:以次行事,间音以竽。八能曰:诺。五音各三十为阕。正德曰:合五音,律先唱。五音并作二十五阕,皆音以竽。讫,正德曰:八能士各言事。八能士各书板言事。文曰:臣某言,今月若干日甲乙,日冬至,黄钟之音,调君道,得孝道,褒商臣角民徵事羽物各一板。否则召太史令各板书封。以皂囊送西陛跪授。尚书施当轩北面,稽首拜上,封事。尚书授侍中常侍迎受报闻,以小黄门幡麾节度。太史令前曰:礼毕。制曰:可。太史令前,稽首曰:诺。太史令八能士诣太官,受赐陛者,以次罢。

〈注〉《乐叶图徵》曰:夫圣人之作乐,不可以自娱也。所以观得失之效者也。故圣人不取备于一人,必从八能之士。故撞钟者,当知钟。击鼓者,当知鼓。吹管者,当知管。吹竽者,当知竽。击磬者,当知磬。鼓琴者,当知琴。故八士曰,或调阴阳,或调律历,或调五音。故撞钟者以知法度,鼓琴者以知四海,击磬者以知民事。钟音调,则君道得。君道得,则黄钟蕤宾之律应。君道不得,则钟音不调。钟音不调,则黄钟蕤宾之律不应。鼓音调,则臣道得,臣道得,则太蔟之律应。管音调,则律历正;律历正,则夷则之律应。磬音调,则民道得;民道得,则林钟之律应。竽音调,则法度得;法度得,则无射之律应。琴音调,则四海合,岁气百川一合德,鬼神之道行,祭祀之道得。如此,则姑洗之律应,五乐皆得,则应钟之律应。天地以和气至,则和气应。和气不至,则天地和气不应。钟音调,下臣以法贺主。鼓音调,主以法贺臣。磬音调,主以德施于百姓。琴音调,主以德及四海。八能之士常以日冬至成天文,日夏至成地理。作阴乐以成天文,作阳乐以成地理。 《蔡邕独断》曰:冬至,阳气始动;夏至,阴气始起。麋鹿角解,故寝兵鼓。身欲宁,志欲静,故不听事,迎送五日。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非迎气。故但送不迎。正月岁首亦如腊。仪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鼓以动众,钟以止众。故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

章帝元和二年冬十一月壬辰日,南至,初闭关梁。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云云。

明帝景初元年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于圜丘,以始祖有虞帝舜配。

按《魏志·明帝本纪》不载。 按《晋书·礼志》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始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圜丘。诏曰:昔汉氏之初,承秦灭学之后,采摭残缺,以备郊祀。自甘泉后土,雍宫五畤,神祇兆位,多不经见,并以兴废无常,一彼一此,四百馀年,废无禘礼,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缺焉。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号圜丘,曰皇皇帝天。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祇,以武宣皇后配。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于圜丘,以始祖有虞帝舜配。

武帝泰始二年十一月,定二至合祀之议,冬至,亲祠圜丘于南郊。

按《晋书·武帝本纪》:泰始二年十一月己卯,并圜丘方丘于南北郊。二至之祀合于二郊。 按《礼志》:泰始二年十一月,有司议奏,古者丘郊不异,宜并圜丘方丘于南北郊,更修立坛,兆其二至之祀合于二郊。帝从之。是月,庚寅冬至,帝亲祠圜丘于南郊。自是后,圜丘方泽不别立。

武帝永初元年八月,诏,停庆冬之仪。

按《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寮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旦。晋有其注。宋永初元年八月,诏曰:庆冬使,或遣不役,宜省。今可悉停。唯元正大庆不得废耳。郡县遣冬使诣州及都督府者,亦宜同停。

武帝天监三年,定冬至祀天之仪。

按《梁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礼仪志》天监三年,左丞吴操之启称,《传》云:启蛰而郊。郊应立春之后。尚书左丞何佟之议,今之郊祭,是报昔岁之功,而祈今年之福。故取岁首上辛,不拘立春之先后。周冬至于圆丘大报天也。夏正,又郊以祈农事。故有启蛰之说。自晋泰始二年,并圆丘方泽同于二郊。是知今之郊禋。礼兼祈报,不得限以一途也。帝曰:圆丘自是祭天。先农即是祈谷。但就阳之位,故在郊也。冬至之夜,阳气起于甲子。既祭昊天,宜在冬至祈谷。时可依古,必须启蛰在一郊坛。分为二祭。自是,冬至谓之祀天启蛰,名为祈谷。

北魏

太祖登国 年,冬至,祭天,用乐奏舞。

按《魏书·太祖本纪》不载。 按《乐志》:太祖初,冬至,祭天于南郊圆丘。乐用皇矣,奏云和之舞。事讫,奏维皇将燎。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十有一月,行幸委粟山,议定圆丘。甲申,有事于圆丘。

按《魏书·孝文帝本纪》云云。 按《礼志》:太和十九年十一月,诏曰:我国家常声鼓以集众,《易》称二至之日。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以助微阳微阴。今若依旧鸣鼓,得无阙寝鼓之义。员外郎崔逸曰:臣案周礼,当祭之日,雷鼓雷鼗,八面而作,犹不妨阳。臣窃谓以鼓集众,无妨古义。

孝武帝太昌元年十有一月丁酉日,南至车驾,有事于圆丘。

按《魏书·孝武帝本纪》云云。

北齐

北齐以冬至日,祀昊天上帝于圆丘。

按《隋书·礼仪志》:后齐制,圆丘,在国南郊,丘下广轮二百七十尺,上广轮四十六尺,高四十五尺,三成成高十五尺。上中二级四面各一。陛下级方维八,陛周以三壝去丘五十步,中壝去内壝,外壝去中壝,各二十五步。皆通八门,又为大营,于外壝之外,轮广三百七十步。其营堑土,广一十二尺,深一丈四,而各通一门。又为燎坛于中壝之外,当丘之景,地广轮三十六尺,高三尺,四面各有陛,以苍璧束帛。正月上辛,祀昊天上帝于其上。以高祖神武皇帝配,五精之帝从祀于其中。丘面皆内向。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司中、司命、司人、司禄、风师、雨师、灵星于下丘。为众星之位。迁于内壝之中。合用苍牲九夕牲之旦,太尉告庙陈币于神武庙讫,埋于两楹间焉。皇帝初献太尉亚献光禄,终献司徒,献五帝司空、献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太常丞已下。荐众星。其后,诸儒定礼圆丘,改以冬至云。

高祖开皇 年定冬至,圆丘祀典及朝贺之仪。

按《隋书·礼仪志》:高祖受命欲新制度,乃命国子祭酒。辛彦之议,定祀典为圆丘,于国之南太阳门外,道东二里。其丘四成,各高八尺一寸,下成广二十丈,再成广十五丈,又三成广十丈,四成广五丈。冬至之日,祀昊天上帝于其上,以太祖武元皇帝配五方上帝。日月五星,内官四十二座,次官一百三十六座,外官一百一十一座,众星三百六十座,皆从祀上帝。日月在丘之第二等,北斗五星十二辰河汉。内官在丘第三等二十八宿。中官在丘第四等。外官在内。壝之内众星在内壝之外。其牲,上帝配帝用苍犊,二五帝日月用方色犊各一,五星巳下用羊豕各九。 又按志:冬至,文物充庭,皇帝出西房,即御座。皇太子卤簿至显阳门外,入贺。复诣皇后,御殿拜贺讫,还宫。皇太子朝讫,群官客使入,就位,再拜。上公一人,诣西阶,解剑升贺,降阶带剑,复位而拜。有司奏诸州表,群官在位者,又拜而出。皇帝入东房,有司奏行事讫,乃出西房,坐定。群官入,就位。上寿讫,上下俱拜。皇帝举酒,上下舞蹈,三称万岁。皇太子预会,则设座于御东南西向。群臣上寿毕,入,解剑以升,会讫先兴。

仁寿元年十一月己丑,有事于南郊。

按《隋书·高祖本纪》云云。 按《礼仪志》:仁寿元年冬至,祠南郊,置昊天上帝及五方天帝位,并于坛上,如封禅礼。

高祖武德 年冬至,祭皇地祇于方丘,神州地祇于北郊,以景帝配。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云云。

太宗贞观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朔日,南至,有事于圆丘。

按《旧唐书·太宗本纪》云云。

元宗开元 年定冬至,朝贺之礼。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皇帝冬至,受群臣朝贺而会。前一日,尚舍设御幄于太极殿。有司设群官客使等次于东西朝堂。展县置案陈车舆。又设解剑席于县西北横街之南。文官三品以上,位于横街之南。道东襄宁侯位于三品之下,介公酅公位于道西。武官三品以上,位于介公之西少南。文官四品五品位于县东,六品以下,位于横街之南。又设诸州朝集使位。都督刺史三品以上,位于文武官三品之东西。四品以下,分方位于文武官当品之下。诸州使人,又于朝集使之下。诸亲于四品五品之南,设诸蕃方客位。三等以上东方。南方在东方朝集使之东西方。北方在西方朝集使之西。每国异位,重行北面。四等以下,分方位于朝集使。六品之下,又设门外位。文官于东朝堂。介公、酅公在西朝堂之前。武官在介公之南。少退,每等异位重行。诸亲位于文武官四品五品之南。诸州朝集使,东方,南方,位宗亲之南。使人分方于朝集使之下,诸方客东方,南方,在东方朝集使之南。西方,北方在西方朝集使之南。每国异位重行。其日,将士填诸街,勒所部,列黄麾大仗,屯门及陈于殿庭。群官就次,侍中版奏,请中严诸侍卫之官,诣閤奉迎。吏部兵部主客。户部赞群官。客使俱出次。通事舍人各引就朝堂前位。引四品以下及诸亲客等应先置者入就位。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通大冠、绛纱袍,御舆出自西房。即御座,南向坐。符宝郎奉宝置于前。公王以下及诸客使等以次入就位。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上公一人诣西阶席,脱舄,跪,解剑,置于席,升当御座前,北面跪贺,称:某官臣某言天正长至,景福维新,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如日之升。乃降阶,诣席,跪,佩剑,俛伏兴纳舄,复位。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前承诏降诣,群官东北西面称有制。在位者皆再拜。宣制曰:履长之庆,与公等同之。在位者皆再拜,舞蹈,三称万岁。又再拜。初,群官将朝,中书侍郎以诸州镇表,别为一案。俟于右延明门外。给事中以祥瑞案,俟于左延明门外。侍郎给事中俱就侍臣班。初入,户部以诸州贡物陈于太极门东东西廊。礼部以诸蕃贡物可执者,蕃客执入就位,其馀陈于朝堂前。上公将入门,中书侍郎、给事中皆降,各引其案入,诣东西阶下立。上公将升贺,中书令黄门侍郎俱降,各立取所奏之文,以次升上。公已贺,中书令前跪,奏诸方表。黄门侍郎又进跪,奏祥瑞。俱降,置所奏之文于案。侍郎与给事中引案退至东西阶前。案出初,侍中已宣制,朝集使及蕃客皆再拜。户部尚书进诣阶间跪奏,称户部尚书臣某言诸州贡物,请付所司。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礼部尚书以次进诣阶间跪奏,称礼部尚书臣某言诸蕃贡物,请付所司。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太府帅其属,受诸州及诸蕃贡物出,归仁纳义门,执物者随之。典仪曰,再拜。通事舍人以次引北面位者出。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皇帝降座,御舆入自东房。侍臣从至閤,引东西面位者,以次出。蕃客先出,冬至不奏祥瑞,无诸方表其会。则太乐令设登歌于殿上。二舞入,立于县南。尚舍设群官升殿者坐,文官三品以上于御座东南,西向。介公酅公在御座西南,东向。武官三品以上又于其后。朝集使都督、刺史、蕃客三等以上座如立位。设不升殿者座,各于其位。又设群官解剑席于县之西北,横街之南。尚食设寿尊于殿上东序之端,西向。设坫于尊南,加爵一太官,令设升殿者,酒尊于东西厢近北,设在庭群官酒尊,各于其座之南,皆有坫幕,俱障以帷。吏部、兵部、户部主客赞群官客使,俱出。次通事舍人引就朝堂前位,又引非升殿者次入就位。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出,自西房即御座。典仪一人升就东阶上,通事舍人引公王以下及诸客使以次入就位。侍中进当御座前,北面跪奏,称侍中臣某言请延诸公王等升。又侍中称制曰:可。侍中诣东阶上西面称制。延公王等升殿上。典仪承传阶下赞者,又承传在位者,皆再拜。应升殿者诣东西阶,至解剑席,脱舄解剑,升。上公一人升阶少东西面,立于座后。光禄卿进诣阶间跪奏,称臣某言请赐群臣上寿。侍中称制曰:可。光禄卿退,升诣酒尊所,西向立。上公诣酒尊所,北面,尚食酌酒一爵授上公。上公受爵,进前北面授殿中监。殿中监受爵,进置御前。上公退北面。跪称某官臣某等稽首言,天正长至,臣某等不胜大庆。谨上千秋万岁寿。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立于席后。侍中前承制退,称敬举公等之觞。在位者又再拜。殿中监取爵奉进,皇帝举酒,在位者皆舞蹈,三称万岁。皇帝举酒讫,殿中监进受虚爵以授尚食。尚食受爵于坫。初,殿中监受虚爵,殿中典仪唱,再拜。阶下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上公就座后,立殿中,典仪唱就坐。阶下赞者承传,俱就坐。歌者琴瑟升座,笙管立阶间。尚食进酒至阶殿上,典仪唱酒至。兴阶下赞者承传,坐者皆俛伏起立于席后。殿中监到阶省酒,尚食奉酒进,皇帝举酒。太官令又行群官酒,酒至殿上。典仪唱再拜。阶下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搢笏受觯殿上。典仪唱就坐。阶下赞者承传,皆就坐。皇帝举酒,尚食进受虚爵,复于坫觞行三周。尚食进御食,食至阶殿上。典仪唱食至,兴阶下赞者承传,坐者皆起立座后。殿中监到阶省案,尚食品尝食讫。以次进置御前。太官令又行群官案,设食讫。殿上典仪唱就坐,阶下赞者承传,皆就坐。皇帝乃饭,上下俱饭。御食毕,仍行酒,遂设庶羞,二舞作。若赐酒,侍中承诏,诣东阶上,西面,称赐酒。殿上典仪承传,阶下赞者又承传,坐者皆起,再拜。立受觯,就席坐饮。立授虚爵,又再拜就坐。酒行十二遍,会毕。殿上典仪唱:可起。阶下赞者承传,上下皆起,降阶佩剑纳舄复位。位于殿庭者,仍立于席后。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若有赐物,侍中前承制,降诣群官。东北西面称有制,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宣制又再拜,以次出。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皇帝兴御舆入自东房,东西面位者以次出。

德宗贞元六年十一月庚午,日南至,亲祀郊丘。

按《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六年九月己卯,诏:十一月八日,有事南郊太庙,行从官吏将士,一切并令自备食物。其诸司先无公厨者,以本司阙职物充。其王府官,度支量给廪物。其仪仗礼物,并仰御史樽节处分。十一月庚午,日南至,上亲祀昊天上帝于郊丘。礼毕还宫,御丹凤楼,宣赦见禁囚徒减罪一等,立仗将士及诸军兵,赐十八万段匹。

贞元九年十一月乙酉,日南至,上亲郊圆丘。

按《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九年十一月乙酉,日南至,上亲郊圆丘。是日还宫,御丹凤楼。制曰:朕以寡德,祇膺大宝,励精理道,十有五年。夙夜惟寅,罔敢自逸,小大之务,莫不祗勤。皇灵怀顾,宗社垂祐。年谷丰阜,荒服会同,远至迩安,中外咸若。永惟多祜,实荷元休。是用虔奉礼章,躬荐郊庙,克展因心之敬,获申报本之诚。庆感滋深,悚惕惟励,大福所赐,岂独在予,思与万方,均其惠泽,可大赦天下。

后梁

太祖开平三年冬十一月甲午,日南至,告谢于南郊。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云云。〈注〉南至,不必书,因其以日至告谢而书。告谢,主用至日,故书之。不曰有事于南郊,亦从其本语。盖比南郊礼差简。

辽,以冬至受群臣朝贺,仍率群臣诣皇太后行礼。按《辽史·礼志》:冬至朝贺仪,臣僚齐班,如正旦仪。皇帝、皇后拜日,臣僚陪位,再拜。皇帝、皇后升殿坐,契丹舍人通臣僚入,合班。亲王祝寿,宣答皆如正旦之仪。谢讫,舞蹈,五拜,鞠躬。出班奏圣躬万福,复位再拜,鞠躬。班首出班俛伏,跪祝寿讫。伏兴,舞蹈,五拜,鞠躬。赞各祇候分班不出,合班御床,入,再拜,鞠躬。赞进酒,臣僚平身,引亲王左阶上殿,就栏内褥位,搢笏执台盏,进酒。皇帝皇后受盏讫。退就褥位,置台,出笏俛伏跪。少前,自通全衔臣某等,谨进千万岁寿酒。俛伏兴,退,复褥位,再拜,鞠躬。殿下臣僚皆再拜,鞠躬。宣答如正旦仪。亲王,搢笏,执台分班。皇帝皇后饮酒,奏乐殿上下。臣僚皆拜,称万岁寿。乐止,教坊再拜。臣僚合班,亲王进受盏,至褥位,置台盏,出笏引左阶下殿,出御床。亲王复丹墀位,再拜,鞠躬。赞祗候分班引出。班首右阶上殿奏表目,进奉诸道进奉,教坊进奉。过讫。赞进奉收,班首舞蹈,五拜鞠躬。赞各祗候,班首出,臣僚复入合班,谢,舞蹈,五拜,鞠躬。赞各祗候分班引出,声警,皇帝皇后起,赴北殿。皇太后于御容殿,与皇帝皇后率臣僚,再拜皇太后。上香,皆再拜。赞各祗候,可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