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令》125
这一式“虬缦缦兮”使出,威力果然较第一式又增,那人何等深虑,何等经验,一瞥之下已知下面的招式威力更将增强,决不能让对手使下去。
一念方兴,双掌一收,左右双肘齐飞,一撞而出,手掌同时一沉,摔将而出,力道自是大增。
君青只觉剑上一沉,有若千斤之力附着其上,大喝一声,连连三步,才化开力道。那人毫不放松,节节进攻,双掌才走空,立刻一翻而出,君青来不及使出卿云剑式的绝招,忙举剑一封而退。
这样一来,君青形势大危,再也腾不出手来施展卿云四式,仅用一些普通的招式封阻着,登时连连后退,几乎达十余丈之遥。
君青的武学是最近才偶尔得到的,剑式上除了卿云四式,几乎没有什么学习过的,只凭平日操练时触悟的一招半式,和芷青指点的数种招式使出抵挡,自然威力大大减弱,若不是对方手下留情,怕不早已一败涂地。
君青也自知如此,是以越战越感沮丧,精神也渐恍忽,手中招式自然散漫不成,眼看便得弃剑而降。
那人深知君青此时心理,突地右臂一斩而下,君青一惊,勉一封架,却料不到对方这乃虚招,左臂一搭,“叮”一声,双指巳搭上君青剑身。
君青一挑,却纹丝不动,心中一叹,却听那人和声道:“高深的剑道,首在于心神,心与剑合,神剑合一,才能使施深奥的剑术!”
这几句话声音极是微小,但一字一语清晰不遗的传入君青耳中,君青当中有若当头棒喝,猛一清醒。
双目一翻,只见对方双目神光湛然,心中一凛、杂念全消,连跃三步,一摆剑子,攻了上来。
剑光一闪,正是那“卿云四式”的首招。
“卿云烂兮”。
那人暗中颔首,忖道:“可教!可教!”
君青心中此时却充满泰然的感觉,根本不曾想到对方的用意,只是觉得对方方才那几句话正是自己最易触犯的毛病,而这毛病,是自己所觉察不着的,经他一提,茅塞顿开,心神一荡,全心沉醉于剑道中,是以法度谨然的攻出一剑。
那人见旧式重演,君青这一式分明已较前次沉稳的多,不敢怠慢,一闪而过。
君青攻势斗盛,长剑一转又使出那独步武林的剑式来,这一次,乃是第二招:“虬缦缦兮”。
寒先绕体而生,连转三匝,一收而止。
那人左右一攻一守,化去君青这一式,却故意留了机会让君青发挥下去。
君青但觉身前压力一空,左手一荡,右剑举起,微微指天,一划而出。
这一剑划的好不艰辛,生象是剑上吸力甚大,一剑划完,果然气流一穿,大气竟产生真滋之力,长剑一闪,光华大盛,整个森林有如白昼,威势好不惊人,正是松陵老人毕生的绝学:“日月光华”一招。
那人虽明知君青这一式必然猛烈异常,却不料竟是如此威力,慌忙一个跟斗倒翻而出,闪出寻丈,才脱开威力圈,但觉衣袂飘飘,敢情是那磁力所吸。
那人毕生浸淫剑道,一瞥即知君青若能再发出一剑,使首尾相冲,则这剑式立刻可达完美之境,功力再高,招式再奇着,等他这一剑发出,要想取胜,至少须在千招之后――那就是说,这剑术反复回转数百遍之久。
是以要破解这套剑式,必须在对方剑式未贯通之际下手,但昔年松陵老人何等没有想到这里特别费尽心机研创这式“日月光华”,在使用时可产生真磁引力,使再强的对手也得退出丈外,而自己好从容不迫使出第四式:“旦复旦兮”,以串连剑式。
那人也深明此理,但无奈身在丈外,抢攻巳不可能,心中一怔,不由暗暗忖道:“是谁――是谁能思想出这等玄妙的剑招。”
这个念头一瞬而逝,但见光华一敛,君青长剑巳竭力划出,一道剑光在黑暗中有如蛟腾飞舞,却突地停在半空,上下不住跳动着,这正是君青百思不得其解的难关,到这时,仍然不能领悟。
那人斗然一见,先还奇念怎么君青不立刻抢守一式,以冲连前后招式,但他是何等法眼,立刻醒悟敢情是君青还没有领悟这一式的妙处。
一个念头闪过他的头际,只见他身形一掠而至,乘君青剑式停顿之际已欺身而入。
身法之快,君青几乎尚未看清,只见对手一臂手伸,已对着自己额际“百会”穴道,心中一寒,垂着手中紧握的长剑。
那人面色猛可一沉,虽是隐在布幕后,但君青只觉他双目中神光透出一股严肃的味道,自然包涵有一种威猛气势,不由心中一凛。
耳边却听那人柔声道:“我虽不知你的剑法,但想来必是你未曾领悟完全……”
君青这才有机会回想方才的情景,敌情这人是毫无恶意的,一念才兴,猛然醒悟忖道:“他――他是来传授我的!”
那人见他脸色数变,似巳猜中他心中所思,不由莞尔一笑说道:“方才我旁观你单独练剑,便发觉你总是停顿在这个地方,难道有什么难以领悟么?”
君青听他语气柔和,敌意早去,心中不由生出一种亲切之感,呐呐道:“是的……这个……这个……唉,其中难处,弟子也难道其然……”
他心中存虚心求教之意,是以口中也不由自称弟子,完全视对方为师长,那人微微一笑道:“是啦,我料到你必然说不出这招式中难解之处,假若你能说得出来,老实说,你早就已经领悟了!”
君青惊咦一声,听得似懂非懂。
那人又是一笑,说道:“你曾否思念过,你――是否在气势上的转变――不适应――我是说不能配合这一式?”
君青心中一震,喃喃道:“气势上?气势不能适应,不能配合……啊,是了,是了……我明白了,这,这,这正是我所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