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金庸小说》《金庸研究》总序
“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清,张英《聪训斋语》)
金庸的新派武侠小说无疑是“养心第一妙物”。失意时,一卷在手,浑然忘忧;得意时阅读,名利得失也可置之度外。
较早期的金庸作品的读者群主要是小市民。他的几部畅销武侠小说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均在以小市民为对象的报纸刊载,《射雕》在当年香港《商报》登载(该报读者均以工厂工人、小白领为主),《神雕》在金庸创办的《明报》刊载,甫创刊的《明报》也是以小报形式出现,对象也是小市民。
金庸作品的读者群发展到后来,读者层次不断提升,逐渐为文化教育高的中产阶级所接受,包括专业人士、文化人,后者更包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最早公开表示对金庸作品的重视和赞赏,在台湾有夏济安教授,香港有林以亮先生及旅美华人文学评论家陈世骝等等。此后,海内外的学者自称是“金庸迷”的,大不乏人。
金庸作品之为学人所接受,主要是金庸作品为知识分子的苦闷生活打开一条新路,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的世俗小说有继承的关系;此外,金庸典雅的古典白话文及中国浓厚的文化因素,也是为知识界所喜爱的。照北大教授陈平原先生的话是“他把儒释道、琴棋书等中国传统文化通俗化了,所以金庸小说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入门书来读。”陈世骝曾写道:金庸武侠小说“可与元剧之异军突起相比。既表天才,亦关世运。所不同者今世独见此一人。”
另一个金学专家、中国新派武侠小说研究学会会长冯其庸说:“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以上两位学者评价是极高的。特别是近十年来,金庸作品已由原来的市井文学,堂堂正正进入了学术殿堂了。
北大教授陈平原,早于一九九 年便开设了以金庸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题课。北大钱理群教授甚至进一步指出:从雅俗文学发展脉络的角度,金庸有可能与鲁迅呈双峰并立之势。北大的重视金庸作品,可见一斑。在北大闹“金庸热”的同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一川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将金庸列于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老舍、郁达夫、王蒙之前,排名第四,大反中国大陆文坛排资论辈常态,把过去被目为流行文学的武侠小说与严肃文学大师并列,这真是破天荒第一遭。
近年海峡的两岸三边学术机构纷纷成立金庸研究室,某些高等学府还设立金庸作品的教学课程,不少海外的学术机构对金庸的作品也纷纷表示关注,并出现一批研究金庸作品的专家学者,而且关于“金学”的研究方兴未艾。
正如台湾出版人王荣文所说:“这些研究金庸作品的作品,非但是百家争鸣、各有论调,能够和读者共鸣辩难,也同时反映了这壮阔雄浑、瑰丽细腻的金庸世界是多么丰富,多么的‘别有系人心处’。”
基于此,本出版社与台湾远流出版公司携手合作策划出版《金庸研究系列》丛书,以满足广大爱好金庸作品的读者的需要。
潘耀明 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