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化读本 » 中国文化读本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读本》三四、酒中有深味

关灯直达底部

中国人有几千年饮酒的历史,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三千多年前,黄酒就成为人们普遍的饮料。约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有了白酒。白酒和黄酒是中国两种最主要的酒类。

中国的名酒非常多,白酒有贵州的茅台,四川的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山西的汾酒,陕西的西凤酒,安徽的古井贡酒,台湾的金门高粱,北京的莲花白、二锅头,黄酒有浙江的女儿红、竹叶青、花雕,啤酒有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等。

对于中国人来说,酒并非仅仅是美妙的饮料,它还和人的心灵密切相关。人们饮酒,不仅是身体之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心灵的需要。中国人用饮酒来表现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情调;在酡然沉醉的境界中,体验世界的妙趣;用酒来安慰自己的灵魂。正如陶渊明所说:“酒中有深味。”

酒以成礼

“酒以成礼”是《左传》中的一句话。几千年前,酒便成为中国人祭祀必备之物,在人们交际宴饮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酒与中国的礼仪文化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统中国是个农业社会,酒是对在土地上辛勤耕种的人们的馈赠。人们利用收获的稻谷、高粱等酿成美酒,用醇浓的美酒装点生活。《诗经》中就描写了三千年前人们借酒来敬老安民的内容。在一篇表现庄稼人生活的著名诗篇《七月》中,描写农民经过漫长的辛苦劳作,有了好收成,“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用刚刚收获上来的稻谷,酿造成好酒,以这样的好酒给长辈们祝寿。

《诗经》中的《鹿鸣》写道:“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鹿是吉祥之兽,它在野外悠闲地吃着草,发出和美的叫声,为宴饮宾客的场面创造了一个背景。屋子里热闹非常,宾客盈门,主人以最美的音乐、最美的酒来款待他心仪的客人。在淡淡的酒香和优美的音乐旋律中,主宾心情和悦。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在酒中得到了加强,酒成了礼仪秩序的强化物。

父辛爵   西周中期

中国古人强调喝酒时要循礼自制,反对纵酒失德。《诗经》中说:“饮酒孔嘉,维其令仪。”意思是说,饮酒是件好事,但一定要保持好的形象。《诗经》又说:“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喝酒只喝到微醺,情意舒畅,又不失礼节。愚笨的人,烂醉如泥,举止失当,这便违反了礼法。孔子非常重视饮酒时的礼节。他说:“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和同乡人在一起饮酒,仪式结束后,要等拄着拐杖的老者离席,才能离席。孔子谈到君子比武的礼节时又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有德行的人最好不要争夺,如果要说有争夺的事,那就是射礼。即使这类比赛,也要先互相行礼,然后登堂,比赛结束后还要互相敬酒。

酒融进人的灵魂

酒和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节日聚饮的情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亲友送别的情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边塞生活的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羁旅生活的情景。酒成了构筑中国古人的生活情景的重要因素。

古代很多仁人志士,他们本是忧国忧民,饮酒又更加激起他们的万丈豪情。南宋志士王质有《何处难忘酒》诗四首,其中说:“何处难忘酒,生民太困穷。百无一人饱,十有九家空。”所以他高喊:“此时无一盏,拍碎石栏杆。”北宋诗人苏洵有“壮心时傍醉中来”的名句,南宋诗人辛弃疾有“醉里挑灯看剑”的名句,都是抒发他们的壮志豪情。

楚汉相争,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困于垓下。夜晚,项羽听到四面楚歌,大惊失色,起身在帐中饮酒。有美人虞姬侍候在侧。项羽于是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羽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在这里,酒、美人和项羽的悲歌,都加浓了英雄末路的悲凉、悲壮和悲哀。

唐   怀素   苦笋帖

小说中也有这类故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曹操的“乱世奸雄”的性格就是在酒所创造的精神氛围中显示出来的。小说写曹操请刘备饮酒,这时阴云漠漠,骤雨将至。曹操要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有哪些人。刘备首先提袁术,曹操不屑说:“冢中枯骨。”刘备接着提袁绍,曹操笑笑说:“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刘备接着又提了几个人,曹操鼓掌大笑:“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接着曹操说了他为英雄下的定义:“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先以手指刘备,后又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借着酒兴,把他的不可一世的王霸之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

《水浒传》中的“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打虎的神威,也是在酒所创造的精神氛围中显示出来的。小说写武松走进一家挂着“三碗不过冈”的酒招的酒店。这家酒店的酒气力大,三碗就醉,名叫“透瓶香”,又叫“出门倒”。所以武松吃了三碗再要吃时,店家不给筛了。武松哪里肯依。结果吃了三碗又要三碗,前后一共吃了十五碗。这十五碗“透瓶香”创造了一个浓郁的酒香的氛围,武松就在这浓浓的酒香中,乘着酒兴,走上景阳冈,在暮色苍茫中空着手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老虎。

葫芦摆件   清

《聊斋志异》是写花仙、狐仙的故事,但很多花仙、狐仙的性格和命运也同样离不开酒。如《黄英》篇中的黄英,是菊花幻化成的“二十许绝世美人”,和世代喜好种菊的马子才结为夫妇。黄英哥哥陶某,喜欢喝酒。马子才的友人曾生带来酒与陶共饮,陶喝过了量,大醉卧地,化为菊。黄英闻讯赶来,已经晚了,她哥哥化成的菊花的根和叶都枯萎了,不能复活了。黄英十分悲痛。她把这株菊花的梗埋在盆中,每日灌溉,九月开花,闻之有酒香,名之“醉陶”,成了一个新品种。最有趣的是种这种菊花,不是浇水,而要浇酒,给它浇酒就能长得很茂盛。饮酒赏菊,本是中国人的习俗。《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妙处在于他让菊花和人一样,也爱饮酒,菊花化成的陶某爱饮酒,陶某醉倒还原为菊花,仍然爱饮酒,而且散发酒香,名为“醉陶”。酒融进了菊花的灵魂,菊花和酒合为一体,菊仙成了酒仙,真是神妙之极。蒲松龄可以说把酒和中国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关联写到了极致。

抚慰人生

古人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在酒酣耳热之际,心灵的门随着醉意而渐渐打开 ,种种难以解除的结一一松去,平时为利害得失观念和习惯势力束缚的心灵得到超脱和解放,平时喜欢板着脸孔的人,这时绽开了笑脸,平时沉默寡言的人,这时变得谈笑风生,这就是所谓“醉来赢得自由身”。

魏晋文人喜欢饮酒。他们说:“酒正使人人自远。”所谓“自远”,就是远离世俗,超然物外,精神放旷高举。他们又说:“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所谓“形神不复相亲”,就是精神为世俗观念所束缚,得不到解放和自由。

中国古人在酒意中追求独特的生命情调。或于盎然春色中,长亭烟柳,酒旗飘飘,酒馆中独自把盏,看窗外风色,一种闲适之意油然而生。或于萧瑟秋风下,小舟泊岸,沽酒自酌,极目苍天,群雁高飞,心胸为之开阔。

中国古人在酒香中创造一种美的氛围,人在这种氛围中,诗意地栖居。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小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一个将要下雪的黄昏,诗人邀请他的朋友在雪花飞舞中一起饮酒,度过生命中这诗意弥漫的美妙时刻。

宋代诗人陈与义有一首《临江仙》词,其中说:“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诗人和他的朋友在酒意中得到无边春色的美的享受。

对于中国人来说,酒可以抚慰人生。

醉来把笔猛如虎

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艺术史上,很多大文学家、大艺术家都喜欢在酣醉中创作。酒推动他们的艺术生命走向高潮。

“李白斗酒诗百篇”,这在中国差不多是人人都知道的一句话,是杜甫的名句。酒后的李白,情思飘逸,意绪飞扬,酒给了他巨大的创造力。其实杜甫自己也好酒,曾发出过“酒渴思吞海,诗狂欲上天”这样的豪语。

唐代大书法家张旭被称为“草圣”,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描绘他的创作:“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新唐书》说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最有趣的是《新唐书》接下去的话:“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醒过来自己一看,啊呀神了,再也写不到这么好了。)酒使张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炽热的高潮。这时候,世俗的利害得失的观念所给予他的束缚全部解脱了。

玉杯   明

天青叶式水洗   南宋

唐代书法家怀素和张旭齐名,被后人誉为“颠张醉素”。怀素是僧人,他喜欢在芭蕉叶上写字,同时也喜欢饮酒。他的得意书法多在醉后得来。李白《赠怀素草书歌》描绘说:“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描绘说:“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以后始颠狂。一颠一狂多意气,大叫一声起攘臂。”酒使他神融笔畅、自由洒脱,酒催动了他的创造力。正如当时人评论他说:“醉来把笔猛如虎”,“醒来却书书不得”。

画家也是如此。唐代画家吴道子,作画前要喝得大醉,才动笔。唐代水墨画家王墨,“性多疏野,好酒,凡欲画图障,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笑或吟”,到了醒时,反而不能画。元代画家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

一个人清醒的时候,往往很难超越世俗的利害得失的考虑,因此创造力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束缚。在古代更是如此。正是酒帮助这些艺术家实现了一种超越,使他们的创造力喷涌而出。正如当代学者熊秉明所说,“酒不是消极的‘浇愁’、‘麻醉’,而是积极地使人的精神获得大解放、大活跃,在清醒的时候不愿说,不敢说的,都唱着、笑着、喊着说出来。清醒时候所畏惧的,诚惶诚恐崇敬的、听命的都踏倒、推翻,正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赞美张旭的‘脱帽露顶王公前’。”

酒与民俗

中国人在漫长的岁月中,产生了大量与酒有关的民俗形式。

中国人举行婚礼要喝“喜酒”,说去喝“喜酒”,也就等于说去参加婚礼。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向父母和来宾敬酒,双方还要喝“交杯酒”。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饮酒的习俗。如除夕夜要喝“年酒”,祝福新的一年合家安康。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喝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药材,颜色橘红,磨成粉末,加在白酒或黄酒内,就成了雄黄酒。作为一种中药,雄黄有去湿解毒的功效。在端午节喝这样的酒,就有祛病消灾的用意。在这一天,家中大人常常将雄黄酒涂在孩子的面部和手足等处,希望孩子能避免毒虫的侵扰。旧时人们还习惯以雄黄酒在孩子的额上画出一个“王”字,据说这可以消百灾。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有饮酒赏月的习俗,这时要喝桂花酒。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自古有登高饮酒的习俗,这时喝的是菊花酒。

酒令是一种至今还在流行的民俗形式。喝酒行酒令,用以增浓喝酒的气氛。酒令有俗令和雅令两种。猜拳就是俗令,唐诗中有“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抟拳握松子”,说的就是酒席猜拳之事,说明当时就流行猜拳了。雅令有多种形式,有作诗的,有对对联的,有猜字谜的,通过这些文雅的游戏来佐酒取乐,酒令于是成了中国人智慧游戏的一种形式。

雅令中比较简单的是筹令,即用抽筹签的方式决定谁来饮酒。唐人传奇小说中有“春来无计遣春愁,醉折花枝当令筹”的诗句,就是说筹令。用花枝当酒筹是最简单的,一般在令筹上要写令辞。这可以分好多种。如果令筹上写的令辞都来自《论语》,称为《论语》酒令筹,如果令筹上写的令辞都来自唐诗,称为《唐诗》酒令筹。以唐诗酒令筹为例,如果抽到“人面不知何处去”,就由胡须多的人饮酒,如果抽到“停车坐爱枫林晚”,就由脸色红的人饮酒,如果抽到“千呼万唤始出来”,就由迟到的人饮酒,等等。行这种酒令比较简便,行令的人不必有多大学问,但多少能使酒席上增添一点文化气氛。

但行有些雅令就要有相当的文学修养。宋代有一个故事很有趣。故事说,苏东坡、晁补之、秦少游去访问佛印法师,这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他们在一起饮酒行令。这个酒令的开头要落地无声之物,中间要有古人名,最后要用诗句。苏东坡第一个说:“雪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白起,白起问廉颇:‘如何爱养鹅?’廉颇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接着晁补之说:“笔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管仲,管仲问鲍叔:‘如何爱种竹?’鲍叔曰:‘只须两三竿,清风自然足。’”接着秦少游说:“蛙屑落地无声,抬头见孔子,孔子问颜回:‘如何爱种梅?’颜回曰:‘前村风雪里,昨夜一枝开。’”最后佛印说:“天花落地无声,抬头见宝光,宝光问维摩:‘僧行近如何?’维摩曰:‘对客头如鳖,逢斋颈似鹅。’”这四位文士行的酒令显出他们的才气和风趣。行这种酒令就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