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在明清两代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还有一大批优秀的短篇小说集。
明清长篇小说从题材、内容和创作方法来区分,可以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四种主要类型。在这四种类型中,最有名的代表性著作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小说的许多情节,被搬上京剧舞台,被改编成连环画、动画片、电视剧和电影。这四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关羽、曹操,《水浒传》中的林冲、鲁智深、武松,《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等,还有这四部小说中的许多精彩的故事,如赤壁之战、武松打虎、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等,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小说,在小说艺术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于中国民众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三国历史的全景画
罗贯中把自己的小说称作“通俗演义”,表明他是根据历史家的记载加以发挥,“添设敷演”,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塑造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历史图景,使广大民众得到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三国演义》出版以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历史小说非常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
《三国演义》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从东汉末年至西晋平定东吴为止这一百多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全景画。这一百多年间,出场人物众多(书中写了一千多个人物,突出的人物有一百多个),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波澜壮阔,但是《三国演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同时又纵横交错,有条不紊,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皮影 斩颜良(三国故事)
罗贯中描绘这幅全景画,他的方法是创造一系列具有奇特性格的人物,同时又创造一系列十分精彩的故事情节,并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他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又通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来展现这一幅五彩缤纷的历史图景。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最突出的是三个人:诸葛亮、关羽、曹操。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称之为“三奇”、“三绝”: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三国演义》这些奇异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都是通过这些人物的十分独特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行为,通过一系列十分奇特的情节和细节表现出来的。如诸葛亮,就是通过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秋风五丈原等奇特的情节,塑造了他谋略过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如关羽,就是通过温酒斩华雄、单刀会、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等情节,塑造了他武勇神威和坚贞不屈的义士品格。又如曹操,也是通过一系列奇特的情节和细节塑造了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的性格。如第十七回,写曹操引兵十七万攻打袁术,粮食接济不及。曹操命仓管王垕以小斛散粮,以救一时之急。兵士都发怨言。于是曹操把王垕秘密找来,说:“我想问你借一件东西,以安抚士兵们的情绪,你一定不要吝惜。”王垕问:“丞相想借什么东西?”曹操说:“我想借你的脑袋用来示众。”王垕大惊失色,说:“我没有罪!”曹操说:“我也知道你没有罪,但不杀你,军心必变。你死后,你的妻子由我抚养,你不必挂虑。”王垕还想说话,曹操早喊刀斧手把王垕推出门外,一刀砍下脑袋,高高挂在竹竿上示众,于是士兵们的怨恨才得到消解。这一回接着写曹操引兵攻打张绣,途中曹操的马踩坏了一大块麦田,曹操当即用长剑割下自己的头发,代替自己的脑袋,用来号令三军。毛宗岗评论说:“曹操一生,无所不用其借:借天子以命诸侯;又借诸侯以攻诸侯;至于欲安军心,则他人之头亦可借;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
《水浒传》:英雄人物性格的塑造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它描写宋代下层社会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社会黑暗势力的迫害下,起来造反,“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故事。梁山泊义军的大小头领共有一百零八人,其中最有名的英雄人物有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人。他们见义勇为、慷慨任侠,在各自不同的“逼上梁山”的经历中,展示出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生命力和英雄气概。其中如景阳冈武松打虎、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吴用智取生辰纲等故事,都写得笔墨酣畅,兴会淋漓,充满了令人向往的神奇色彩。
《水浒》插图 顺治年间刊
《水浒传》在描绘这些英雄人物形象的时候,着重刻画他们每个人不同的性格。明末清初小说评论家金圣叹对于这一点曾作过精彩的分析。他认为,《水浒传》之所以吸引人,感动人,使人百读不厌,主要就在于它把这些英雄人物的独特的性格都写了出来。他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人性格都写出来。”又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还认为,《水浒传》所写的这些英雄人物的性格可以对读者的精神起一种振奋、鼓舞、净化、升华的作用。例如,阮小七是一个透明人物,“心快口快”,“使人对之,龌龊销尽”。又如,鲁达见义勇为,“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水浒传》描写这些英雄人物的性格,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自始至终,没有多大变化。如鲁智深,从一出场,就是“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还有一种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则是随着他本人的遭遇和命运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林冲就是后面这种情况的一个典型。林冲是一个高级军事教官,“八十万禁军教头”。一开始高俅儿子高衙内调戏他娘子,他采取委曲求全的态度。但是高俅并没有放过他,先是设计陷害他,把他发配沧州,接着又收买押送公人董超和薛霸,要在野猪林中结果他的性命。林冲还是一忍再忍。但是高俅一步步把他推上绝境。林冲到沧州牢城营后,管营分配他看守草料场。谁知这又是高俅的爪牙陆谦的阴谋。林冲到草料场后,在一个大雪天,陆谦一伙放火烧了草料场,要把林冲烧死。林冲长久郁结的一腔怨火终于暴发,他冲出庙门,手拿尖刀,杀死陆谦等人,在大雪纷飞中走上了“逼上梁山”的道路。林冲的故事,把“乱自上作”和“逼上梁山”这两句话表现得最为淋漓透彻。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性格不同的英雄人物,特别像林冲这样随着遭遇和命运的变化而性格不断发展的英雄人物,这是《水浒传》在小说史上的重要贡献。
《西游记》:孙悟空的英雄主义精神
《西游记》是讲唐僧取经的故事,但《西游记》的第一主人公是孙悟空。
孙悟空的故事分为前后两大板块。前一板块是讲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后一板块是讲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一路上和各种妖魔鬼怪斗争的故事。这两大板块的故事包含有不同的意蕴。
孙悟空的出身是花果山的一个石猴,本是天地日月的精华生成,是大自然的产物。但是他要超脱一切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制约,打破生死阴阳的界限,追求无拘无束、不生不灭的绝对自由,所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到了筋斗云和七十二变的本事,就开始他的追求。他闯进龙宫,把一根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天河镇底神针铁变成“如意金箍棒”,作为自己的武器。他跑到地府,把掌管人间寿命的生死簿上“孙悟空”和所有猴类的名字一笔勾销。他又大闹天宫,打出“齐天大圣”的旗号,天兵天将被他打得落花流水。但最后他还是失败了,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
孙悟空的失败不是偶然的。因为任何人,纵使有天大的本事,想要超脱一切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取得绝对自由,都是不可能的。书中有两个最有趣的例子。一是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他把自己变成一座土地庙,嘴巴变庙门,牙齿变门扇,舌头变菩萨,眼睛变窗棂。但尾巴不好处理,他就把尾巴变成一根旗竿,变得很巧妙。但旗竿应该竖在庙前,他的旗竿却只能竖在庙后,这就露出破绽,被二郎神看破。这说明任何人都不能绝对超出自然的界限。二是孙悟空与如来佛斗法,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一直翻到天尽头,那里有五根擎天大柱。孙悟空非常得意,拔下一根毫毛,变成一支毛笔,在中间柱子上写了一行大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谁知他根本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掌心,那五根擎天大柱不过是如来佛的五根手指。这也说明任何人不能跳出天地的界限,人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
孙悟空被唐僧从五行山下放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真经,成了正果。这一板块故事和前一板块故事的性质改变了。这是讲孙悟空为了达到一个伟大的目标,艰苦奋斗的故事。孙悟空的性格也变了。“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的性格是天不怕地不怕,藐视一切权威,不守任何规矩,敢打敢冲,而取经路上的孙悟空则机智、勇敢、风趣、乐观,为实现一个理想目标而奋斗,征服一切困难(取经路上共有“九九八十一难”,这“九九八十一”的数字意味着无限),是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孙悟空为实现理想目标,不仅要与外界的妖魔斗争,而且要和自己内心的妖魔斗争。九九八十一难中的第四十六难,就是写这样一个故事。小说先是写孙悟空打杀了几个拦路抢劫的草寇,触怒了唐僧,唐僧执意赶走了孙悟空。这时,有一个六耳猕猴乘唐僧身边无人,变做孙悟空,把唐僧打倒,抢了行李,宣称:“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他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这一来就出现了两个孙悟空,一个真孙悟空,一个假孙悟空,这两个孙悟空“同像同音”,连观音菩萨都分不清。这个假的孙悟空,其实是孙悟空内心产生的“魔头”,是孙悟空潜意识的外化。所以小说作者一再说:“人有二心生祸灾”,“二心搅乱大乾坤”。人要实现崇高理想,不仅要和外界妖魔作斗争,还要与自己的“心魔”作斗争,要“剪断二心”。“剪断二心”,是战胜自我、提升自我的艰苦过程。这显示出《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在描写人性方面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皮影 西游记(甘肃平凉)
《西游记》的故事充满了神奇瑰丽的幻想,又充满了幽默和诙谐,无论对大人和小孩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西游记》的故事又包含有哲学的意蕴,给人以人生的启示。
《红楼梦》:“有情之天下”毁灭的悲剧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顶峰。
《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深刻揭示了封建贵族制度的腐败。小说描写了贵族之家贾府的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极为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空前的。如第五十三回写黑山村的乌庄头到贾府交租,那是一个荒年,乌庄头送来米一千担,柴炭三万三千斤,干虾二百斤,熊掌二十对,鹿舌牛舌各五十条,海参五十斤,鸡鸭鹅六百只,各种猪一百只,各种羊八十只••••••又卖去粱谷牲口各项,折银二千五百两。乌庄头一面叩头,一面哀诉年成不好。而贾府主人贾珍却大为不满,皱眉道:“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做什么的?”“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不和你们要,找谁去?”这段描写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封建贵族和佃户之间的经济关系。又如,贾府的亲戚、身为“皇商”的薛蟠,打死了人,如“没事人一般”,自谓“花上几个钱没有不了的”。又如贪酷成性的贾雨村,为了结交豪门,想夺取石呆子手中的扇子,就害得他家破人亡。再如凤姐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便拆毁张金哥的姻缘,神不知鬼不觉地害死两条人命。小说中这许许多多描写,都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揭示出在充满“诗书翰墨之香”的贵族家庭里,隐藏着无数的罪恶。
《红楼梦》插图(海棠诗社)清 孙温绘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说,这本书“大旨谈情”。曹雪芹的人生理想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寻求春天。但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所以他就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就是大观园。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是一个春天的世界,那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对“情”的赞美,对少女的人生价值的肯定和赞美。大观园这个“有情之天下”,好像是当时社会的一股清泉,一缕阳光。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这个“有情之天下”,被周围的恶浊世界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林黛玉的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有情人和整个有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贾宝玉被贾政一顿毒打,差一点打死,大观园的少女也一个一个走向毁灭:金钏投井,晴雯屈死,司棋撞墙,芳官出家,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直到黛玉泪尽而逝,这个“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伟大交响曲的音调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冷月葬花魂”(林黛玉诗句),是这个悲剧的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正是如此。这是一个带有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倾向的人生理想在封建“末世”遭到毁灭的悲剧。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极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如宝玉、黛玉、宝钗、妙玉、晴雯、鸳鸯、王熙凤、贾母、贾雨村、尤二姐、尤三姐等。曹雪芹除了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他们外,还特别重视对人物心理的直接刻画,在人物描写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曹雪芹以他极其丰厚的学识修养,把中国历史上长期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几乎包罗无遗地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经学、史学、诸子哲学、散文、骈文、诗赋、词曲、平话、戏文、绘画、书法、八股、对联、诗谜、酒令、佛教、道教、星相、医卜、礼节、仪式、饮食、服装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对所有这一切他都懂得非常透彻,因而描写得细致、生动、准确。所以人们常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一个人如果把《红楼梦》细读一遍,必定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