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贾志刚说春秋之一·齐楚崛起 » 贾志刚说春秋之一·齐楚崛起全文在线阅读

《贾志刚说春秋之一·齐楚崛起》第三十章 管仲的富民政策

关灯直达底部

鲍叔牙灰溜溜地回到了齐国。

在路上,他在考虑一个问题:“在管子面前,我是不是很没有面子?”

最终他考虑明白了:“与管子相比,我根本就不该考虑面子的问题。”

所以,回到齐国,鲍叔牙直接去找齐桓公了。

“老师,别担心,咱们接着干,这次给你六百乘战车。”齐桓公怕老师不好意思,自己先开口了。

“主公啊,你知不知道,咱们错了。既然明知道管仲比咱们高明,为什么不听他的呢?再这样,只怕他就离开齐国了。听他的吧,别打了。”鲍叔牙是个实在人,知道错了他就会承认。

其实,齐桓公也在反思,他也觉得还是听管仲的比较好。

【伟大决策】

内阁会议。

“各位爱卿,我错了。”齐桓公上来直接认错,大家都吃了一惊,还没有国君这样爽快地认过错。

管仲松了一口气,他最担心齐桓公上来就说“咱们接着跟鲁国干”。

“从今天开始,仲父全权处理国内国际事务,各位有什么事情,首先要报仲父。仲父认为他可以决定的,不用请示我。认为需要跟我商量的,随时来找我。散会,我要打猎去了。”齐桓公说完,转身走了。

就这么简单。

有的时候,历史就这么简单。

管仲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了。他制定了两个原则:一、稳定压倒一切;二、先富民,后强国。

我们来看看管仲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看过之后,不要不相信,不要以为管仲是美国总统,管仲就是管仲,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理。有人说中国重孔子而轻管仲是这个国家最大的悲哀,也许事实上确实是这样。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

一个国家怎么样才能和谐呢?怎么样才能稳定呢?管仲认为,分业管理是要点。他把老百姓分成四个类别:士、农、工、商。这四类人之间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因此他们之间最容易出现矛盾,也容易使人见异思迁,导致社会混乱。

因此,管仲首先推行了四民分业、三国五鄙制度。让士、农、工、商四民互不杂处,各归所属,父子相袭,安居乐业。四民中,士、工、商三民居于国都,农民居于郊野。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家和高家各管五个乡。

国都中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这就是“三其国”。每级各设官长,各负其责,每年正月乡长向国君报告治理情况。对在郊野的农民,三十家为一邑,十邑为一卒,十卒为一乡,三乡为一县,十县为一属。这就是“五其鄙”。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正月,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这一套管理方法简称“分居”和“定业”。“分居”不是如今的夫妻分居,而是四业分居,好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定业”就是父业子承,促进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技术化。

这样的社会管理体系十分科学,成为其后各个朝代的范本。令人敬佩的是,这样的管理体系并不是户籍制,并不限制人口流动,更没有像后来的秦国那样搞成连坐,十分人性化,完全符合管仲以民为天的思想。

【其次,农业是根本】

那个年代是农业社会,农业被管仲放在绝对重要的第一位。管仲对于农业的论述十分高深,土地的成色、灌溉的构成等等绝对技术性的东西都说得清清楚楚,可见管仲是个怎样的通才。

管仲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土地的重要性,讲述农业的重要性。

管仲认为,历代统一天下的君主,其原因就是“国富而粟多”,而粮食来源于农业,因此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是非常重视粮食的。

“地博而国贫者,野不辟也;……地辟而国贫者,舟舆饰,台榭广也。”开辟土地是管仲始终强调的,而开辟了土地国家依然贫困,就是政府太奢侈了。

管仲研究农业的水准绝对是大学教授级别的,齐国有多少种土壤,什么土壤适合种什么样的作物,什么样的季节应该进行怎样的农业活动,多大的土地能够养活多少人等等,都说得清清楚楚。

【第三,减免农业税】

正因为农业的绝对重要性,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也被管仲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管仲认为,农业生产是要依靠天时的,每年的收成是固定的,但是打起仗来就会一下子需要很多粮食,这个时候农民就无法承受。因此,国家要有储备,还要少打仗。

管仲同时认为,国家的税收不能靠农业,因此,要减免农业税,政策上要向农业倾斜。天哪,这好像是温家宝总理的做法。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就是指根据土质的好坏美恶,也就是区分“陆、阜、陵、墐、井、田、畴”的不同情况,从而确定对土地征收赋税的多少。

具体的征收办法是这样的:“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十取三,中年十取二,下年十取一,岁饥不税。”这里不仅考虑到了土地的情况,而且考虑到了年景,两年征收一次,收成好的年份税率百分之三十,也就是年税率百分之十五。收成一般的百分之二十,收成不好的百分之十,灾年不征税。这样的税收可以说相当的低了。

那么,为什么两年征收一次呢?管仲曾经对齐桓公说过,如果年成不好而征税,农民交不起,就只能借高利贷。那么,改成两年一交,农民就有机会把上一年的余粮来交税,不用借高利贷。

多好的总理啊,处处都为人民着想。

【第四,包产到户】

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包产到户是当年刘少奇的发明。错了,这是管仲发明的。

我们来看看《管子·乘马第五》的原文:“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与之分货,则民知得正矣,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翻译一下,就是:包产到户,老百姓就会自己抓紧农事,就会知道季节的早晚、光阴的紧迫和饥寒的威胁。他们就能够晚睡早起,不知疲倦地辛勤耕作。不包产到户的坏处是,地利不能充分利用,人力不能充分发挥,得过且过,磨磨蹭蹭。如今,包产到户了,大家分成了,税率也是公开固定的,收成多就得到的多,百姓必然全力去耕作,兄弟父子都会互相督促了。

真理啊,让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第五,兴修水利】

“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管子认为国家有五害是必须作为重中之重来解决的,而五害之首就是水患。

管子首先任命了一名大夫作为水官,专门负责国家的水利建设和防洪抗灾。水官的手下配备工作人员,常年在河流、堤坝、水渠巡视,随时报告水情。每年的秋天,对人口进行统计,看看可以征集到多少人兴修水利;到了冬天,就开始准备工具,水官统一协调。到了三月,春耕来到之前,开始动工兴修水利,这时候,天气开始变暖,雨水不多,白天也开始变长,农活也还没有开始,正是兴修水利的最好时机。

有人说冬天不是也没什么事吗?为什么不冬天动工?

除了天气冷,白天短之外,管仲认为,如果冬天动工,会散发地藏,那么夏天就会暴雨,秋天也会霖雨不止。这样的说法不知道是不是有根据,我们可以注意观察一下,看看那些夏天闹暴雨的地方是不是冬天大兴土木过。

堤坝的要求是底部一定要够宽,那样才坚固,在不毛之地修建水库,以缓和洪水和储水。堤坝上要种上荆棘灌木,穿插着种些柏、杨这样高大的树木,才保证堤坝的坚固。堤坝年年都要进行整固,平时也要专人看守。

水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五害中的其余四害“旱、风雾雹霜、瘟疫、虫灾”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齐国的水利建设是春秋各国中最完善的。

【第六,发展副业】

农业讲完了,再说说副业。

管仲积极扶持副业生产,强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广开财路,以求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种植桑麻。桑麻是纺织业的原料来源,没有充足的蚕丝和上好的麻,就不可能纺织出锦、绣、绢帛。因此,管仲继承齐国种桑养蚕的历史传统,制定出具体政策,扶持桑麻种植及养蚕业的发展。规定在房宅左右要种植桑麻,支持妇女养蚕、纺织。传授土壤知识,指导种麻。每年阳春,对养蚕能手给予奖励。采取这些措施,使齐国的养蚕业迅速发展。

二是饲养六畜。管仲把养六畜纳入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给予充分重视。对六畜饲养实行保护鼓励政策,反对对饲养六畜征收赋税。规定:杂草丛生的洼地,不适合粮食生长,应作为饲养麋、鹿、牛、马的牧场。在春秋两季,把幼畜供应给百姓,把老畜杀掉卖出。同时,建立固定饲养场,设立负责记载牛羊繁育并查管牧养事务的官吏,若此官照料牛马没有折损死亡的,提升一级。这样有力地调动了人们养六畜的积极性,促进六畜兴旺。

三是多种瓜蔬。蔬菜瓜果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副食品。因此,管仲非常重视瓜菜生产。“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育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四是植树造林。管仲对国家土壤性质、地势作出细致分析,提出了植树的基本要求,利用房前屋后种桑麻,城墙周围种荆棘,以固城防。大堤上错落种植灌木与杨、柏树,保护堤坝。限制入山林砍伐时间,重视森林防火问题,奖励植树有功者。“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五是发展渔业。管仲积极要求发展渔业生产,提倡国家对沿海渔业进行统一管理,制定合适的征税政策,使生产与销售连为一体,大大提高渔业生产的效益和渔民的积极性。

【第七,靠海吃海,靠山吃山】

既然管仲不把农业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那么,国家财政靠什么维持呢?盐,还有铁,也就是山海资源。俗话说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就是从管仲这里来的。

齐国是沿海国家,盛产海盐,内地国家的盐主要是靠齐国供应。管仲曾经做过盐生意,他发现,天下所有的盐贩子都是齐国人,盐都从齐国贩到各地。可是,盐的价格始终上不去,因为齐国盐贩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属于典型的内部恶性竞争。

管仲进行了一个世界史上最大胆并且意义深远的改革,将盐场收为国有,盐的交易由齐国国家专营,大幅度提高价格。于是,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盐业的专营对于齐国人来说尽管增加了负担,但是与农业税和商业税的减免对比,显然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他们就不得不支付更多的盐钱。也就是说,从前齐国的财政收入靠齐国老百姓,现在成了外国人来贡献齐国的财政收入了。

对于铁来说,也是一样收由国家专营。所谓的铁,并不是单单指铁,它包括所有矿山资源,譬如金、银、铜等等。这一项,也为齐国的财政带来很大贡献。

正是从管仲开始,其后的几千年直到现在,盐业都是国家专营,因此,管仲被奉为盐政和盐商的祖师爷。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伟大举措。

吃盐的时候,应该想到管仲。

【第八,控制通货膨胀】

市场经济受到鼓励,农业受到保护,国家的基础很牢固了。可是,管仲比任何人都想得远,他竟然想到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问题,而且还懂得运用货币政策。天哪,活在今天,管仲一定是绝不亚于巴菲特的股神。

“人君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于上也。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换成今天的说法,那就是CPI指数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货币政策决定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好的宏观调控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这样才能够实现调控的真正目的。

对于黄金,管仲认为,国家如果太俭省,黄金的价值就会降低,那么对于国家的事业就会不利;如果太奢侈,那么黄金就会涨价,商品就会贬值,对资源不利。等到商品消耗光了,才发现不足;或者等到产出了,才发现多余,这都是不懂得计量和调节的结果。

要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限制商品价格,让商家薄利多销。

平衡法是管仲另一项具体的控制通货膨胀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在丰年的时候低价收购农民家中多余的粮食,灾年的时候加价卖给大家,当然,加价的幅度不能太大。这样,既控制了价格的过度波动,国家还有得赚。

不知道周小川通读过《管子》没有。

【第九,加强军工生产】

管仲对军工生产非常重视,他认为打仗需要八个方面的无敌,其中的第二条和第三条就是战车的工艺无敌和战士的兵器无敌,因此,军工生产非常重要。

管仲派人收购了天下各地的战车和武器样本进行研究,从各地请来最好的工匠和武器制造专家。鲁国一向是战车的最大生产国,因此,大量的鲁国工匠被高薪挖来。与此同时,大量收购最好的战车生产材料和武器用金属,研制新式武器。

所有生产的兵器参加春秋两季的军事演习,质量上乘的战车和武器才允许入库,不合格的一律遭到淘汰。

齐国的战车质量在很短时间内追上了鲁国,成为当时最好的战车,齐国的武器也是最坚硬最锋利的,齐国的弓箭也是射程最远的。

齐军战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提升,与他们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军工产业密不可分。

【第十,神奇理财术】

老百姓富了,国家也有钱了。有钱了怎么办?要理财了。

管仲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管仲是一个理财天才,如果股市给他做庄家,大家都要倾家荡产,因为钱都被他赚了。

管仲的理财方法多得惊人,《管子》一书的后一百页基本上都在说理财。所以大家可以知道,管仲当初做生意不挣钱实在是运气不佳。

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买一本《管子》去研究,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了,只给大家讲一个管仲理财的故事,看看是不是匪夷所思。

有一天,管仲给齐桓公上完理财课,齐桓公听得是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别的理财办法吗?”齐桓公问。

“还有啊,多着呢,譬如有一种方法叫做御神用宝,想不想听?”

“想听想听。”齐桓公兴趣十足,听这名字就很带劲。

“北郭有个人,挖地的时候挖出来一条龟,这条龟就值一百亩地。”

“真的?”一条破龟就值一百亩地,齐桓公不信。

“那等着瞧吧。”管仲笑了。

第二天,管仲派出十乘车的使团前往那个人家,赐给他黄金一百两,用金制大盘把那个龟给“请”回来,一路敲锣打鼓,说那个龟是东海海神的儿子。回来之后,供奉在大台上,每天杀四头牛祭祀它,号称无价之宝。当然,牛肉最终都拿去卖掉,一点也不浪费。

四年之后,齐国出兵攻打孤竹,打听到丁家粮食够大军吃五个月。于是,管仲去找丁家,说是把无价之宝抵押给他,借他的粮食。丁家受宠若惊,收了那条龟回家供着,而齐军出征孤竹的粮食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这就叫御神用宝,说白了,利用国家的威信忽悠老百姓。如今股市上炒权证,炒期指,其实都是御神用宝的变种。还有中国股市上从来不分红的那些公司,跟那个号称东海海神儿子的乌龟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