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 »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全文在线阅读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第三编 中古史 第二章 秦汉之际

关灯直达底部

秦二世的元年,便是公元前二〇九年,戍卒陈胜、吴广,因为遣戍渔阳,自度失期当死,起兵于蕲(qí)。注194北取陈。胜自立为楚王。于是六国之后,闻风俱起。

魏人张耳、陈余,立赵后歇为赵王。

周市立魏公子咎为魏王。

燕人韩广,自立为楚王。

齐王族田儋(dān),自立为齐王。

时二世葬始皇于骊山,注195工程极其浩大。工作的有七十万人。二世听了赵高的话,把李斯杀掉。以为山东盗是无能为的。后来陈胜的先锋兵打到戏。注196才大惊,赦骊山徒,命少府章邯,带着出去征讨。这时候,秦朝政事虽乱,兵力还强。山东乌合之众,自然不能抵敌。于是陈胜、吴广,先后败死。章邯北击魏。魏王咎自杀。齐王儋救魏,亦败死。

先是楚将项燕之子梁,和其兄子籍,起兵于吴。沛人刘邦,亦起兵于沛。注197项梁渡江后,因居鄛(cháo)人范增的游说,立楚怀王之后心于盱眙(xū yí),仍称为楚怀王。注198项梁引兵而北,其初连胜两仗。后来亦为章邯所袭杀。于是章邯以为楚地兵不足忧,北围赵王于巨鹿。注199

楚怀王派宋义、项籍、范增北救赵,刘邦西入关。宋义至安阳,注200逗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籍矫怀王命杀之。引兵北渡河,大破秦兵于巨鹿下。章邯因赵高的猜疑,就投降了项籍。先是韩人张良,因其先五世相韩,尝散家财,募死士,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注201想为韩报仇。及项梁起兵,张良游说他,劝他立韩国的公子成为韩王。刘邦因张良以略韩地,遂入武关。注202赵高弑二世,立公子婴,想和诸侯讲和,保守关中,仍回复其列国时代之旧。子婴又刺杀赵高。而刘邦的兵,已到霸上了。注203子婴只得投降。秦朝就此灭亡。时为公元前二〇六年。

项籍既降章邯,引兵入关。刘邦业已先入,遣兵将关把守了。项籍大怒,把他打破。这时候,项籍兵四十万,在鸿门。注204刘邦兵十万,在霸上。项籍要打刘邦。其族人项伯,和张良要好,到刘邦军中,劝良同走。刘邦因此,请项伯向项籍解释;自己又亲去谢罪。一场风波,才算消弭。

这时候,封建思想,还未破除。亡秦之后,自然没有推一个人做皇帝之理。于是便要分封。当封的,自然是(一)前此六国之后;(二)亡秦有功之人。而分封之权,自然是出于众诸侯的会议,能操纵这会议的,自然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人。于是项籍便和诸侯王,议定分封的人,如下:

当楚怀王遣将时,曾说:先入关中者王之。照这句话,此时当王关中者为刘邦。然而项籍受章邯之降时,已将秦地分王邯等三人了。这大约是所以抚慰降将之心,减少其抵抗力的。其时刘邦的能先入关,原是意想不到的事。这时候不便反悔。于是说:(一)怀王不能主约;(二)巴、蜀、汉中,亦是关中之地,就把刘邦封为汉王。这也不能说不是一种解释。然而龙争虎斗之际,只要有辞可借,便要借口的,哪管得合理不合理?

项籍尊楚怀王为义帝,而自称霸王。照春秋战国的习惯,天子原是不管事的;管理诸侯之权,在于霸主。这时候,天下有变,自然责在项籍。于是因田荣的反叛,出兵征讨。汉王乘机便说:项籍分封不平。以韩信为大将,北定三秦,又破韩、河南、西魏、殷四国。并塞、翟、韩、殷、魏之兵五十六万人东伐楚。居然攻入楚国的都城,项籍闻之,以精兵三万人,从胡陵还击。注205大破汉兵。汉王脱身逃走。然而汉王有萧何,守关中以给军食。坚守荥阳、成皋以距楚。注206而使韩信北定赵、代,转而东南破齐。而项籍的后方,为彭越所扰乱,兵少食尽。相持数年,楚兵势渐绌。乃与汉约,以鸿沟为界,注207中分天下。汉王背约追楚。围项籍于垓(gāi)下。项籍突围而走。至乌江,自刎死。于是天下又统一了。时为公元前二〇二年。

【注释】

注194 今安徽宿县。

注195 见第二编第六章。

注196 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

注197 今江苏沛县。

注198 居鄛,今安徽巢县。盱眙,今安徽盱眙县。战国时,楚国的怀王,和齐国交好。秦国人妒忌他,叫张仪去骗他,如肯绝齐,便送他商於(yú)之地六百里(在今河南淅川县西)。楚怀王信了他,与齐绝交。秦国人却不给地。怀王大怒,发兵伐秦大败。后来秦国人又诱他去会盟,把他拘执起来,要求割地,怀王不肯,便死在秦国。楚国人很哀伤他。所以此时以死者之谥,为生者之号,以鼓动民心。古人本有生时立号的。如《史记·殷本纪》说:“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是。又如周朝的成王,汉朝人亦有以为成字是生号的。

注199 今河北平乡县。

注200 今山东曹县。

注201 在今河南阳武县东南。

注202 在今陕西商县。

注203 今陕西长安县东。

注204 在今陕西临潼县。

注205 今山东鱼台县。

注206 荥阳,今河南荥泽县。成皋,今河南汜水县。

注207 自荥阳下引河东南,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见《史记·河渠书》。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乌江,江津名。在今安徽和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