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日恩怨两千年 » 中日恩怨两千年全文在线阅读

《中日恩怨两千年》卷贰 第十三章 朝鲜告急,大明出兵

关灯直达底部

二世祖军团的正式出发日期是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四月十二日。

两天后,大军正式登陆釜山。

两个小时后,釜山被攻克。

之后,日军全面出击,对朝鲜进行了如同汹涌波涛一般的侵略,面对如此虎狼之势,朝鲜的处境只有四个字——举国崩溃。

五月初二,朝鲜首都汉城被攻陷,国王李昖奔逃至平壤。

接着,不依不饶的日本人又于五月二十七日攻破了平壤的门户开城,眼看着平壤也待不下去了,李昖于六月中旬再次出逃。

这一次,他眼光放得很远,逃也逃得很远,一口气到了中朝边界,鸭绿江南岸的义州,并且向自己的宗主国大明王朝发去了求救信。

而在此同时,包括平壤在内的几乎所有朝鲜国土都被日本占领,基本上算是亡国了。

平心而论,远征军在这两个月里,并没有超常发挥,之前怎么打仗,现在还是怎么打仗。比如以话痨而著称的小早川隆景,在攻打已经摇摇欲坠,城里士兵都几乎逃了个精光的汉城之前,还发扬了当年在毛利家的传统爱好——开了个把小时的会。

虽说经过百年战乱的锤炼,日军的兵员作战素质确实相当过硬,但这次的大胜主要原因还是朝鲜太弱。

而另一方面,明帝国的内阁,也收到了来自朝鲜方面的求救信,以及国王李昖的个人请求:希望来明朝躲躲,避避风头。

阁老们第一个反应是不可思议。

这好歹也是我们大中华带了好几百年的小弟,怎么说灭就灭了?

接着就是怀疑:莫非,朝鲜跟日本合伙来要蒙骗我天朝?

在阁老们看来,朝鲜向来是小而彪悍的代表国家,这次短短两个月八道被占了七道半,实在有些难以置信,仔细想想,非常有可能跟日本方面联了手,假装引诱明军驰援朝鲜,再在朝鲜境内将其歼灭。

听到这种声音后,李昖快疯了。

心急如焚的他一边哭丧着脸四处解释,一边派使者到处联系明王朝的内阁阁老以及六部机要官员,请求他们帮忙通路子,早日派出援军帮助自己复国,以便结束这难民生活。

不仅如此,李昖还拿出了早些时候丰臣秀吉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上说,自己将要假道朝鲜攻打明国,所以希望朝鲜王李昖届时能行个方便。

这封信是个人都能看出来,是劝说朝鲜投降的劝降信,然而李昖却将其作为秀吉要攻打明朝的证据递交给了大明内阁,其目的不言而喻,希望庞大的明帝国与朝鲜同舟共济,完成自己的复国大业。

当然,内阁的大臣们是断然没可能上这个当的。因为大家都看过《三国志》,当年曹操说要来东吴打猎,其最终目的不是打猎,而是东吴,现在秀吉要过朝鲜打明国,很明显,他的目的是朝鲜。

拉我上船?还早了几百年呢。

于是,在朝堂之上,以往那种吵成一团的景象不复存在,大臣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表示,如果日本人敢攻入我天朝境内,那就打得他们不敢再犯,可若只是在朝鲜闹腾,那就让他闹腾去。

不过反对的声音终究还是响了起来:“我们得出兵。”

此言一出,无人反对。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万历皇帝朱翊钧。

最终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决定了三个国家之后几十年的历史走势。

不过话又说回来,万历之所以决定出兵援朝,至少决断的那一瞬间,其实应该并没有做什么过多的深思熟虑,他的想法很简单,几个日本强盗而已,出兵赶走了不就是了?也省得李昖这家伙天天在边境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转悠。

不管在哪个朝代,中国对日本的了解总不如日本对中国的了解。

当年七月,大明王朝的第一波援军出发,带队将领为副总兵祖承训,目标是平壤。

一个月后他恼羞成怒地战败归来。

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这仗没法打。

这不能怪他。

首先,祖承训只带了五千不到的兵马,而日军总人数在十五万左右。即便是直接和他面对面的小西行长,军队也在将近两万。

虽说明朝的兵马调动起来比较麻烦,大军开赴前线需要花时间,但也不至于拿着五千人往那十五万人的阵地里砸,再怎么说万把人还是拿得出手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全都要归功于朝鲜同志们出色的情报工作。

他们信誓旦旦地告诉祖副总,平壤日军总数在一千左右。

祖承训还真信了。于是他带着五千骑兵向着平壤开拔。这天正赶着下雨,道路泥泞,走着异常艰辛,然而值得欣慰的是,一直打到平壤城下,日本人都没有进行过任何有效的抵抗,连城门口都没见几个活人。

祖副总也毫不在意,毕竟对方只有一千人,一定是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来,也没多想就下令入城。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非常正确,日军确实全部都窝在了城内,但是并非一千人,而是将近二十个一千人,并且还配有了大量的铁炮。

接下来的情节大家比较熟悉了,无非就是一声令下枪炮大作,打得明军晕头转向很长时间都分不出东南西北。

此战中,副将游击史儒战死,祖承训孤身率残兵数人侥幸逃出。

被人打得都亡国了,却连敌人的大致人数都不知道,怎叫人不光火?

其次,祖承训原本压根就不想在这鬼天气进攻平壤。

前面我们说过,他的五千人马是骑兵,骑兵走泥泞道儿,那是兵家的大忌。事实上多亏是小西行长太谨慎,才在城内设伏,如果他要真的出城搞圈套,在这样的天气里估计也是一打一个准。

这些兵法常识祖副总兵当然是具备的,可问题是朝鲜却是一窍不通。一窍不通也就算了,还偏偏爱专权,他们很擅自地表示,即便是天朝来的兵马,在朝鲜的土地上,那也该听朝鲜的指挥。

面对这种胡闹,祖承训自然没去搭理他们一下。可接下来,朝鲜人就开始反复催促祖承训出兵攻打平壤,估计是给弄烦了,祖副总头脑一热,就干了傻事儿。

这还不是最让人光火的。

在攻打平壤之前,朝鲜方面为了表现出和天朝士兵同甘苦共奋斗的热情,特地凑了一支五百人的军队协同作战。祖承训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可当两国联军开进平壤城,日军出现的瞬间,这五百朝鲜人就逃走了四百多,剩下的倒也干脆不逃,直接投降。

别急,这还不是最让人恼火的。

在混战中,祖承训发现,很多身边的将士都是被射来的弓箭所杀伤。这本来没什么,但事后仔细甄别,发现了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这弓箭是朝鲜制造。

这和明军已知的情报相吻合,那就是小西行长军的远程武器里,没有弓箭,只有铁炮。

说白了,这些中国人去救朝鲜人,结果却被朝鲜人杀死了。

真的过分了。

面对大明举朝的愤怒,李昖忙不迭地解释道,朝鲜的军事过于落后,无法进行有效的侦察反侦察;士兵逃走那也是因为两百多年的太平日子过习惯了,一下子不能适应现在的战争生活;至于“鲜奸”的问题,他一口咬定,自己的国民个个淳朴善良忠勇老实,这一定是日本人的胁迫才让他们迫不得已,将罪恶之箭射向明朝军队。

朱翊钧终于明白,这仗如果还想接着再打下去,朝鲜人是肯定指望不上了,于是他找来了兵部侍郎宋应昌,表示自己这次是认真要跟日本打上一两个回合了,你怎么看?

宋应昌很明确地表示,皇上你再认真也没用,得等。

具体等的是两样东西:第一是火炮,第二就是得计算一下到底需要多少人马。

好在祖承训的埋伏没被白打,他上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情报,那就是日军的火器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发达的程度了,不客气地说,已经在大明之上了。

这应该算是托了王直的福吧。

所以,宋应昌决定从南方调来大明帝国专门的火枪部队,以此来和日本人抗衡。

至于人数,明朝方面到底还是没敢相信朝鲜人的情报,在一番调查计算后,最终决定派遣总数为四万余的军队作为援军,并且对外号称十万,带队大将叫做李如松。

一切工作搞定后,大军就准备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了。

与此同时,明朝派出了一个特使来义州面见李昖,他的名字叫做薛潘。

薛特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朝鲜方面准备军粮。

这倒也是情理之中,我帮着你打仗,你不给钱,饭总得管吧?

然而,大明帝国就是大明帝国,虽说管饭是分内事,但薛特使非常高姿态地表示,我们明国军队是自愿来朝鲜帮助你们的,不求任何回报,这次要你们出粮实在是因为运输方面太耗时间和成本,也不白拿,你们给我们多少粮食,我们就按照现价折算金银还给你们。

面对如此够义气的盟友,李昖却脸色异常难看地支支吾吾了一阵,接着告诉薛潘,自己国家的老百姓都是未开化的土民,所以大家都不认识什么黄金白银,也不知道这些玩意儿比粮食宝贵,所以应该都不会换粮给明军。史书上的原话是:“小邦土地偏小,人民贫瘠,且国俗不认货银之利,虽有银两,不得换米为军粮矣。”

薛潘当场就傻了,一再追问下,李昖不得不道出一个残酷的事实:朝鲜境内,能够由自己人掌握的军粮全部加起来,只够得上一万军队消耗一个月,至于一个月过后怎么办,还没想过。

得了,那就自带军粮吧。

估计万历帝也挺无奈的,摊上这么个倒霉藩国。不过好在大明朝地大物博,几万人的军粮那是绰绰有余,最多也就是南粮北调、西米东输费些日子。况且,李如松虽然在接到命令之后就立刻从西北开拔出发,但毕竟路途遥远,还是需要花费相当时日才能到达。

在此之前,怎么办呢?

朝鲜还差一口气就要被全灭了,日军自然不会安静地等待明朝援军的到来,所以就需要拖延时间,而在战争中最好的拖时间的办法,就是和谈。

这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兵部尚书石星。

不过石部长到底是当惯了领导,人脉极广,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他认为非常适合这次谈判的人——沈惟敬。

沈惟敬,祖籍浙江,家中经商,用今天的话来讲,是搞国际贸易的。

他的出生地,是在堺(现大阪府),自幼跟随其父往来于中日两国,所以说着一口不错的日语。而且此人生性油滑,兴趣爱好是钱,擅长且习惯忽悠。

派他去,算是派对了人。

石星以明帝国国防部的名义,给沈惟敬一个游击的军衔,便让他带着随从赶赴朝鲜了。

现在,石部长唯一担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朝鲜还没等沈惟敬赶到就已经被全灭。

他多虑了。

事实上朝鲜虽然被打得国不成国,但离彻底灭亡还有一段距离,那是因为一个人和一个组织的存在。

首先我们来说人,他的名字叫李舜臣。

李舜臣,可说是整个朝鲜半岛有史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军事人才。他的籍贯是著名的高丽参产地——京畿开丰,不过出生地点却是在汉城的乾川洞。

他的父亲叫做李贞,生有四个儿子,从大到小分别叫做羲臣、尭臣、舜臣、禹臣,在中国传说中的帝王名字中各取一字。

李舜臣从小开始,就是朝鲜的非主流,因为他压根就不爱读书,爱练武。

于是,他开始了一边伺候兄弟一边练武的生活,终于在二十岁那年,走上了武科举的考场,然后……他没通过。

落榜的阿舜并没有灰心,他意气风发地第二次迈向了考场,依然失败了。

就这样,一直考了十二年,终于在公元1576年的时候考上了。

尽管考上了,但并不代表他的幸福生活已经来临,迎接他的,是去中朝边境当一名下级军官,主要任务是严防当时还基本属于蛮族部落的女真人。

这倒也没什么奇怪,因为虽然合格,但李舜臣的成绩很差。

朝鲜的武科举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而合格之中,还分三等,从上到下分别是甲乙丙,李舜臣考出的成绩是丙。

更糟糕的是,李舜臣不但不会应试,还不会做人。

他一上任,就得罪了上司,没几天便被撤销职务,成为了一名普通边防士兵。

然而,令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是,在扛了几个月的长矛后,李舜臣如同坐了火箭一般蹿了上去,荣升为全罗道水军节度使,也就是全罗道地区的水军司令。

虽然意外,但也算事出有因。

因为一个人,他叫柳成龙,时任朝鲜领议政,相当于今天的总理。

柳成龙跟李舜臣的关系用一句话来讲,叫做发小。

这种破格的火箭式提升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其中最为不满的是一个叫做元均的节度使。当然,这一切不满,都被柳成龙给压了下去。

终于,在这个职位上,李舜臣找到了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同时,他也在这个职位上,迎来了日本的侵略军。

面对来势汹涌,装备相对良好的日本海军,李舜臣挖遍了整个全罗道,也就弄到军用船三十九艘。不得已,他又开始征用起了民船,最终在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的五月,凑出了一支包括渔船在内总船数九十一艘的队伍。

他的敌人,是藤堂高虎率领的七十余艘大型舰船。

这种仗如果光明正大地在大海上开打,那么李舜臣就得改名李瞬沉了。

为了保证自己不沉,他决定玩阴的。

五月初七早上,李舜臣率领船队偷偷地摸到了巨济岛玉浦港的藤堂高虎军泊船处,对停泊在那里的五十余艘军舰发起了突击,毫无准备的日军纷纷开船逃走,混乱中,被击沉了十一艘。

当天晚上,朝鲜船队在游走之中再次发现了五艘落单的日军舰船,一阵围殴后,击沉对方四艘。

次日早上,李舜臣得到可靠情报,称在不远处赤珍浦发现了加藤嘉明部的十三艘日本军船。于是他下令全军再次出动,很快就找到了情报里说的那十三艘倒霉的日舰,一阵围攻后,日本只剩下两艘侥幸突围逃出。

连续两天的打闷棍,使得日本方面损失军舰二十五艘,伤亡人数更是过千,与此相对的是,朝鲜方面连一艘渔船都没沉。

看着胜果,李司令决定再接再厉。

当月二十九日,他于泗川湾攻击了日本的泊船,烧沉打沉日舰十二艘。

六月初二,在唐浦,朝鲜海军围攻了正在停泊的二十余艘日本军舰,击沉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并且还打死了日本海军方面重要指挥官——来岛通之。

面对这种无耻的行为,九鬼嘉隆恼羞成怒。

九鬼嘉隆决定知耻而后勇,他下令手下各部,加强日夜巡逻,提高警惕,并且在六月十四日,召集了另外两名海军指挥官——加藤嘉明和脇坂安治和他们的部队,打算集合兵力一举拿下李舜臣。

加藤嘉明跟脇坂安治都是当年贱岳七本枪成员,好歹也能算是战国名将了,所以得到消息后,两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一举搞定朝鲜残存的水军力量。

遗憾的是,李舜臣之所以选择了偷袭,完全是因为手头上能用的船实在太少,不得已而为之,他真正擅长的,正是正儿八经的海战。

同月,李舜臣和庆尚道海军顺利会师。就此,他拥有了一支六十艘军舰规模的船队,其中,有三艘比较特殊的船,它们被叫做龟船。

龟船在当时的朝鲜,是一种失传数百年,近乎传说的武器。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410年,当时也被称之为“戈船”,用来抵御猖獗一时的倭寇和女真人。可在此之后,朝鲜进入了将近两百年的和平期,这种造起来又麻烦又费钱的玩意儿,也就渐渐被废弃了。一直到公元1591年,李舜臣担任了全罗道水军节度使后,他决定为海军事业做点贡献,比如将传说中的龟船重新造出来。经过一年多的苦心钻研,李舜臣和他的手下终于制造出了当时第一艘龟船,并且顺利通过试航。

该船全长在三十米以上,船首树立着龙头,该头能散发出硫黄气体,用来扰乱敌人的视线,方便自己穿梭于敌阵。另外,龙头的开口处还搭载了一门射程在三百到五百米的大炮,并且在它的下面,还附带了用于撞击的武器。不仅如此,在船的四周分布着七十多个火枪口,用来对外发射火枪,从远处打击敌人。

全船有两支桅和一对帆,并同时也利用了桨来加快速度。这就意味着和日军的舰船相比,龟船的速度更快,更灵活。

在防御方面,龟船从船身到船顶,都有铁甲覆盖,并且,为了防止被人登船实行攻击,李舜臣还非常周到地在铁甲上安装了大量的铁钩铁刺,目的只有一个:谁碰扎死谁。

总而言之,这种东西能轰大炮,能放火枪,能撞,浑身上下带刺,见势不妙还能吐烟逃跑,的确对得起“传说中的武器”这个称号。

当然,也不是说就完美无缺了。

事实上,一旦碰到大风大浪,龟船依然是铁棺材一副,最多外形独特了点,是乌龟状的棺材。所以李舜臣自己都很少坐这玩意儿,一般情况下他的专用舰是朝鲜传统的板船。

好在上天还是站在了他那边,在这次行动中,并没有出现什么恶劣的天气。

反倒是日军方面,当得知李舜臣和友军会师之后,急于立功的脇坂安治不顾九鬼嘉隆的劝阻,执意带着所辖的七十余艘舰船开赴战场,准备过一把孤胆英雄的瘾。却不料他的船队到达巨济岛和加德岛之间的见乃梁时,碰到了强逆风,从而无法有效前进,不得不在唐浦暂时停靠。

由于李舜臣一直非常注意有效利用情报,所以,他很快就知道了敌人的踪迹以及船数。

该是下决断的时候了。随行的元均表示,自己愿意作先锋,突击这股停泊的日本海军。

但是李舜臣表示反对。

他告诉元均,自己早已定下了计划,决定先派出小股部队引诱日军继续前行,然后再包围歼灭。

元均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李舜臣则更加坚定的表示:反对无效。

元均只得附议,但是梁子就此结下。

再说脇坂安治,他正在抬头望天,等待强风过去自己好继续赶路,眼前却突然就出现了好几艘朝鲜船只,以为是李舜臣前来偷袭。他立刻跳了起来,指挥船队全力攻击对方,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朝鲜船并没有做任何进攻或者反击,只是在他眼前晃了一圈便走了。

于是脇坂安治断定,李舜臣是个除了偷袭捞便宜之外一概不会的家伙,一看偷袭失败,便立刻灰溜溜地逃走了。

他自然不能放弃这次绝好的机会,再次下令全军,顶着强风开始追击。当日军追到了一个叫做闲山岛的地方时,被包围了。

接下来是朝鲜海军痛打侵略者的时间。

面对激烈的进攻,被打得连头都抬不起来的日本人决定逃走,他们的七十艘船被击沉了五十九艘,而朝鲜方面的损失仅仅为四艘。

这就是差距。

这场惨败,惊动了在日本的丰臣秀吉。

他在仔细听取了各方面传来的详细经过后,对九鬼嘉隆下达了以下命令:放弃和朝鲜海军的作战。

从此,九鬼嘉隆的海军作战总司令变成了补给线运输负责人,除了给朝鲜的其他远征军送点粮食兵器之外,尽一切可能避免和对手,也就是李舜臣发生军事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