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顺昌大捷:刘琦大破兀术
敢战者方可言和
完颜兀术之所以要找借口撕毁宋金盟约,对宋开战,实际上是为了金国的生存。
完颜兀术在评价宋朝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宋若败盟,推贤用众,大举北来,乘势感中原人心,复故土如反掌,不为难矣。”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金国不打宋朝的话,他们有朝一日壮大了,国力增强了,国君如果任贤用众,大举北伐,必定撼动中原人心。
完颜兀术这话说得有道理,因为在宋朝人留下的诗词里,像“南望王师又一年”“中原父老望旌旗”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原百姓的一种愿望。完颜兀术认为,如果真到那个时候,宋朝收复北方的国土是很容易的事,那大金就完了。
所以,完颜兀术说,我们不能给宋朝喘息的机会,必须狠狠地打,打得他们跪地求饶,这样才能一仗定千古功业,所谓“敢战者方可言和”,我们只有把宋朝彻底打败,才能使两国相安无事。从这里不难看出,完颜兀术确实有他的高明之处。
金国大军一路南下,仅仅一两个月的时间,就把还给宋朝的河南、陕西又重新占领了。因为宋朝这时还没来得及在这些地方设防,金军一来,那些守城的宋将基本上都大开城门,根本不敢抵抗。
金军很快开始南下,一旦渡过淮河,饮马长江,就要准备决战了。完颜兀术得意扬扬,心想,这一仗要给赵构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这样两国就可以真正议和了。
打退金军,才有活路
完颜兀术这次本来志在必得,没想到却在顺昌这个地方栽了一个大跟头。顺昌城就在今天的安徽阜阳,而让完颜兀术栽跟头的人,是一个叫刘锜的禁军统领。当时,金军势如破竹,逼近东京,而宋朝的韩家军、岳家军等各路军马,都在各自的驻地防守,宋朝无兵可调。于是,高宗皇帝赶紧任命刘锜为东京副留守,又招来当年太行山的八字军余部三万多人,再加上殿前司三千人,命刘锜带着这些人从杭州出发,长途跋涉上千里,赶赴东京布防。
我们知道,宋军以步兵为主,行军速度很慢,还没等赶到,东京就已经失守了。刘锜只能在顺昌驻守屯军。
刘锜此番带着八字军北上东京,是打算长期驻守的。因此宋军士兵的老毛病又犯了,行军时爹妈、老婆、孩子全带着,军队原本只有三四万人,可是算上家属就有十多万人了,这也是行军速度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了顺昌,马上就要跟金军打仗了,大家却还没做好思想准备。虽然当年八字军在太行山抗金赫赫有名,但时过境迁,此时的八字军已经不比当年。有的将领就对刘锜说,皇上让咱们驻守东京,既然东京已经被金军占领,这个任务也就无法完成了,咱应该回去跟皇上交令。
刘锜一听这话,非常生气,没等他发作,一员大将就站起来反对,说这可不行,不经一战就撤,咱们八字军的脸往哪儿搁?听说金贼来了就跑,这像话吗?再说,咱们是跑得了,这些老弱妇孺怎么跑?金国人都是骑兵,要是追上咱们的话,即使拼死一战,也都得玩儿完。咱们绝对不能跑,应该坚守顺昌,打退金军,这样大家才能有活路。
刘锜一听,非常高兴,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我们本来是应该去东京的,现在东京既然丢了,咱们就要镇守顺昌这个地方,与敌人誓死一战,城亡与亡。他又说,我意已决,再言退者,定斩不饶。
一听这话,八字军将士的血性又被激发出来了,心想咱们当年跟着王大帅的时候,跟金军大小数百战,什么时候怕过他们?那个时候的金军咱都不怕,这个时候的金军算什么?跟他们拼了!
于是,刘锜带领八字军将士开始做战守之准备,在城墙上搁置了各种守城的器具;把老百姓家的门板拆下来,挡在城墙上,以防敌人射箭;把城外的民房全部烧毁,把老百姓迁进城里来,以免敌人用民房做掩护进攻城池。
门板借箭,车轮大战
金国大军很快就来了,葛王完颜雍 带领三万多人的先头部队包围了顺昌城。完颜雍向刘锜劝降,刘锜大义凛然地拒绝了,宁死不降。
完颜雍看劝降不成,就下令攻城。游牧民族弓马娴熟,金军的第一轮进攻就是放箭,一排排的金军武士冲到城底下开始射箭。刘锜早有防备,城墙上都竖着门板,箭一射全射到门板上了,把门板抬下去,箭拔下来还能接着用。当年,诸葛亮是草船借箭,如今刘锜则是门板借箭。
几轮箭雨过后,问题就出来了,金国的箭用完了。金国的士兵,每个人身上最多带两斛箭,一斛大概是三十支。也就是说,每个金兵身上最多也就背六十支箭,三射两射就射完了。而且完颜雍的部队是先头部队,跟主力还有一段距离,军需供应、后期给养都跟不上,只好就地扎营。
刘锜一看敌人扎营了,到了八字军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这时正值盛夏,天气酷热,他挑选出五千精锐,编成五队,一千人一队,轮流出城跟敌人厮杀。一队出城厮杀的时候,其余四队在城墙上支起大锅,一边煮肉一边熬避暑药。
宋军都吃得饱饱的,解暑汤灌得足足的,天儿再热也没关系。铠甲晒得发烫的时候就鸣金收兵,这一队撤回来吃肉,喝解暑汤,再派一队出去。宋军就用这种车轮战术,一拨出去,一拨回来,与金军从容作战。
宋军的铠甲发烫,金军的铠甲当然也发烫,可金军却没人给他们炖肉吃,熬解暑汤喝。所以,金军杀得是人困马乏,晕头转向。
盛夏季节身披重铠,那种滋味可想而知。一天下来,金军疲惫不堪,好不容易到晚上天凉快了,准备扎营休息,宋军却派武士来劫营。武士劫营是很有技巧的,不会去很多人,因为在漆黑的夜里,什么也看不见,那会儿也没有什么夜视器材,行动全凭经验,杀敌是其次,扰敌是最主要的。
金军打了一天仗,人也没吃饭,马也没喂草,即使一个人也不杀,光敲一晚上鼓,甚至放一晚上炮仗,搅得金军一宿不睡,那么第二天他们上下眼皮都粘在一块儿了,还有劲儿打仗吗?几次劫营下来,金军苦不堪言,只好退兵了。
金军往回一退,正好遇到了完颜兀术率领的主力军。完颜兀术非常生气,说你们怎么搞的,连小小的一座顺昌城都打不下来?然后,就给了领队大将两鞭子。
大将不服,说现在的宋军可跟当年不一样了,元帅您要是不信,可以亲自率兵去看看。完颜兀术不信宋军能有多厉害,亲率十万大军前来攻打顺昌城。
刘琦的圈套特别多
刘锜深知完颜兀术身经百战,是金国赫赫有名的大将,而且完颜兀术手下的主力部队更是勇猛善战,如果宋军和完颜兀术正面开战,肯定会吃大亏的。于是,刘锜设下一个绝妙的圈套。
刘锜派出两个胆大心细的小校,嘱咐他们说,你俩见金军来了,就拨马往回跑,然后假装从马上掉下来,被金军生擒。金军审你们的时候,你们就按我教你们的说,咱们就大功告成了。这俩人回答说,没问题,大帅您就放心吧!然后骑着马就出去了。
半路上,俩人果然被完颜兀术生擒。完颜兀术就审问他们说,你们的统帅刘锜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啊?这俩人就说,刘锜是将门之子,“喜声伎”,就喜欢声色犬马,浪荡公子一个。完颜兀术心想,真是太好了,这次来对了,我就爱打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好打。
完颜兀术走到半路时,又遇到了刘锜派来的使臣。完颜兀术对使臣说,你小小的顺昌城,我一脚就能给踹倒了,你们还不赶紧投降?使臣说,我们刘太尉说了,绝对不会投降,而且他知道您胆小,不敢过淮河,特意在淮河上给您搭了五座浮桥,您过河之后,咱们再决战。
顺昌之战
完颜兀术给气乐了,心想,我还不知道你们那统帅是什么货色?高干子弟一个,只好声色犬马,全无作战经验,我正好拿他开刀。他还给我建五座浮桥,他以为自己是诸葛亮啊,还跟我摆空城计,顺昌压根儿就是一座空城嘛。要是岳飞或者韩世忠这么说,我得掂量掂量,一个小小的刘锜都敢这么说,那我一定要过去。
完颜兀术说,那好,你跟刘锜说好了,我马上就到,让他等着我。
于是,金军就开始过浮桥。当时正值盛夏季节,金军人渴马也渴,难免会去喝河里的水。没想到喝完水后,人口吐白沫,马伏地不起。原来,刘锜在河里洒了毒药。
完颜兀术有点儿太轻敌了,不知就里,还以为是暑热天气使得士兵大面积中暑,下令就地扎营。
金军大营一驻扎下来,刘锜又使出了趁夜劫营的拿手好戏。这一次,刘锜只派出五百人的敢死队,这些人个个都武艺高强,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古人劫营是有讲究的,通常要“人衔枚,马摘铃”。也就是说,人嘴里要含一根木棍,免得说话。这是军令,要是吐出来就是违反了军令;马脖子上挂着的銮铃也要摘下来,甚至马蹄也要用布包裹起来,因为马蹄上有马蹄铁。这样一来,行军的声响降到了最低,劫营才能成功。
但是,刘锜这次却反其道而行之,人不用衔枚,还每人发一个竹哨。他告诉士兵,进入金营之后,伏地不动,只要一见打闪电,照见金军士兵,上去就砍。那么,怎样区分是不是金兵呢?就是专砍留辫子的。因为女真人是编发留辫的,而宋军不留辫子,所以只拣有辫子的砍,肯定错不了。砍完后,马上伏地不动,等到打下一个闪时,再瞄准一个砍。
这些劫营的战士各自为战,那么,部队要怎么集合呢?这就用到了士兵嘴里的竹哨。一吹哨,士兵就知道组织在哪儿了,就奔着哨声去了。而且,大家都吹哨,哨声响成一片,金军士兵就晕了,根本不知道宋军主力在哪儿。只要一打闪,就出来一帮亡命徒拿刀砍他们,闪一过去,漆黑一片,就再也找不着人了。
这一晚上给金军折腾得是七荤八素,死了多少人是没法儿统计了。反正天一亮,满营的尸体都是留辫子的,最起码宋军没有人阵亡,或者有个别阵亡的也被抬走了。
金军还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亏,而且完颜兀术的大话都已经吹出去了,顺昌小城一脚就能踹倒,可是还没等他踹呢,几百个大辫子金兵的脑袋就先没了。
兀术使出了看家本领
完颜兀术非常生气,急于报复,不等攻城战具运到,天一亮就亲率主力军出动了。十万大军包围了顺昌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金军靠着人的肉体往上垫,去跟宋军拼命。
这次攻打顺昌城,完颜兀术派出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就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三千铁浮图。“浮图”就是塔,“铁浮图”就是铁塔,有的评书演义或小说里,把铁浮图说成是铁炮,实际上,铁浮图指的是重甲骑兵。
史籍记载,这种重甲骑兵“戴铁兜鍪,周匝缀长檐,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一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这帮人戴着铁头盔,脖子上都有铁片用来护颈。而且,这些重甲骑兵是三匹马为一队,用绳索连在一起,铁浮图每进一步,后面的拒马也跟着前进。拒马就是木头做的尖木桩,对敌的那头削尖了,如果对方的骑兵冲过来,正好刺破马的肚子,所以叫拒马。因为后面有拒马,铁浮图只能往前进,不能后退。铁浮图就是敢死队,有进无退,死里求生。
除铁浮图外,金军还有一万五千拐子马。所谓拐子马,就是轻骑兵,人马不披甲,精于骑射。打仗的时候,铁浮图居中往前推进,拐子马两翼包抄进行射杀。光这一样,就能把宋军的阵型打乱。古代打仗特别强调阵型,阵型一乱,基本上就败局已定。我们现在看很多历史剧,一打仗就是双方的兵冲到一块儿,乱成一锅,那是打架,不是打仗。
拐子马一射箭,就能把宋军的阵型打乱了,铁浮图再一踩踏,那就不是战争了,那就是屠杀了,砍瓜切菜一般就能把宋军报销了。
这一次,完颜兀术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全使了出来,准备跟刘锜决一死战。
擒贼先擒王
看到金军的布阵后,有部将就跟刘锜说,常言道,雷公专打软豆腐,柿子要拣软的捏,咱们先打韩常一军。在金兀术的部将里,只有韩常不是女真人,而且他在跟宋军作战时瞎了一只眼,咱们把他打败了,兀术丧胆,事情就好办了。
刘锜听后,摇了摇头,说绝不能这么干。因为即使击败了韩常一军,兀术精兵仍旧势不可挡。我们应该擒贼先擒王,要打就先打最硬的,应该集中力量猛攻完颜兀术的中军,只要中军一动,其余各路军马不在话下。手下军士一听,都说太尉说得对,应先拣完颜兀术打。
刘锜招募了一千多名敢死队员,对他们做战前动员,说大家不要跟敌人说话,因为一张嘴士气就泄了,我们心里要想着,是金国人逼得我们无家可归,我们的祖居、祖坟全在金国的占领区,这是何等的血海深仇。将士们想着想着,眼泪都掉下来了,对金国人的仇恨也燃起来了。
于是,刘锜赶紧交代作战计划:三队人马分工合作,第一队用盾牌遮住身体,手持长刀大斧,只管砍马蹄子。铁浮图不是身披重甲吗?但是马蹄子没披甲啊,那就对着马蹄子砍。铁浮图不是三匹马连成一体吗?只要砍断一个马蹄,那不就全倒下了?重甲骑兵一身重甲,人一倒下去就别想站起来。他们不是罩着铁盔,没法儿直接砍他们脑袋吗?现在人掉下来了,第二队人就手持钩镰枪,挑去金军的铁盔,铁盔一挑掉,第三队刀斧手上去就剁脑袋。
宋军将士热血沸腾,满腔愤怒,城门一开,就杀奔出来,二话不说,见马就砍。金国人没见过这样打仗的,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古时候两军开战之前,一般先要互通姓名,进行言语上的攻击,然后才开始打。这可倒好,这一帮亡命徒,上来抡刀就砍,后边还跟着钩镰枪,接着刀斧手就上来砍脑袋。
金军一下大败,退下阵来。据说,这一仗金军被杀掉了将近三万人,“弃尸毙马,血肉枕藉,车旗、器甲积若山阜……兀术平日恃以为强者,什损七八”。说金军死人死马遍地可见,丢弃的武器、军旗堆得像小山似的。完颜兀术的主力部队十损七八。用老百姓的话讲,他这次可是丢脸丢大了,本来牛皮已经吹出去了,要一脚踹倒顺昌城,结果顺昌没倒,自己的人马倒了一地。
无奈之下,完颜兀术只好下令撤军,退到宋朝的故都汴京去了。
以战迫和
到顺昌大战之时,金军的战斗力其实已经谈不上有多厉害了。
我们不说别的,就只说完颜兀术这次尽起全国之兵南下灭宋的阵容,竟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地步。这个时候,金国当年灭辽、灭北宋的那些百战名将,包括完颜昌、完颜宗望、完颜宗幹等,都已经不在了。
这次,完颜兀术挥师南下,连先锋官都没法儿提。我们看,金军这时的几员大将,一个是南宋降将孔彦舟,原来曾在南宋治水军;一个是岳飞的手下败将李成;还有一个,就是淮西军变的时候,投降金国的郦琼。合着完颜兀术的几员大将,全是从宋朝投降过去的汉将。好不容易找来一个葛王完颜雍做先锋,可是完颜雍并没有多少作战经验,以前金军平辽灭宋的时候,他还年幼,估计都没怎么上过战场,与刘锜一交战,就被打败了。
从完颜兀术用的这些将领,我们就能看出,金国这时的战斗力已经极大地下降了。
金国唯一能打仗的就剩下完颜兀术一人,连他也打了个大败仗。金国人开始认识到,跟宋朝是没法儿交手了,他们不但准备放弃中原,甚至准备放弃燕云十六州。
这个时候,刘锜如果趁势北上的话,是很有可能收复东京汴梁的,但是朝廷下旨让他退守太平州,让他的副手杨沂中守镇江府。顺昌在淮河边上,镇江在长江边上,宋军不但没有趁势进攻,反而由淮河退到了长江,失去了收复东京汴梁的大好机会。
事实上,宋金这个时候都已经明白了,双方谁也吃不掉谁,打仗的目的其实都一样,都是以战迫和,通过战争的手段,迫使对方坐到谈判桌上来。谈判也是实力的比拼,就像我们常说的“弱国无外交”一样,没有实力连谈判的资格都没有。当年,金军打到汴梁城下时,宋朝是人家要什么就得给什么,人家说什么就得同意什么,因为城下之盟是没得谈的。
宋高宗之所以不让刘锜继续进军,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这就是我们后面会提到的,完颜兀术手上掌握的一个撒手锏。如果宋朝把完颜兀术逼急了,完颜兀术使出这个撒手锏,那对于南宋、对于赵构本人的打击都是致命的。
23.功亏一篑:十二道金牌召岳飞
兀术与岳飞对决
完颜兀术对付宋朝的秘密武器,究竟是什么呢?这还要从完颜兀术与岳飞的对决说起。
事实上,刘锜在顺昌与金军激战的时候,并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他上表告急,请求朝廷派援军。于是朝廷派岳飞率岳家军前去增援。出发之前,高宗皇帝加岳飞少保衔,后来又加河南北诸路招讨使,节制诸军,凡是北上的兵马,都归岳飞统一指挥。岳飞意气风发,分遣诸军,勇猛作战,连战连捷。
此时,完颜兀术已经在顺昌打了一场败仗,自觉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几乎都没法儿跟国人交代,现在岳飞又这样不给面子,怎么办呢?他看到岳飞孤军深入,不待其他部队配合,一路冒进,认为这是个消灭岳家军的好机会,于是立刻集结重兵,准备合围岳家军,把岳飞一口吃掉。
岳飞自然也看明白了完颜兀术的用意。按常理猜度,岳飞身陷包围圈,应该采取守势,想办法突围,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先求得自保,然后再跟金军决战。
但岳飞看到金军合围向他扑来,却哈哈大笑,说金国人黔驴技穷,找我玩命来了,正好我也想跟他玩命,那就决一死战吧。岳飞不但不退,反而迎着敌人的主力挥师猛进,向包围圈冲了过去。
岳飞派出的第一员大将,就是自己的儿子岳云。岳飞告诉岳云:“不胜,先斩汝。”岳云极其骁勇,一场仗下来,“体被百余创,甲裳皆赤”,杀得金军尸横遍野,完颜兀术的女婿也被他杀了。
哭着离开了战场
完颜兀术一看,岳云的部队太厉害了,怎么办呢?只有再一次使出他的看家本领来了。
完颜兀术的看家本领,就是前面说过的铁图屠和拐子马,其实对此时的宋军来讲,已经没有任何神秘感和恐惧感可言了。一开始可能让人感到害怕,轰隆轰隆地冲过来,就像现在的坦克一样,但是只要克服了恐惧心理,就一点儿都不可怕了。
完颜兀术此时已经打红眼了,都来不及思考了,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记吃不记打了。他的铁浮图和拐子马在顺昌之战中就已经被刘锜破了,他也不想想,连刘锜都能给破了,现在不加改进又原样搬出,这对百战百胜的岳家军来说,肯定更不在话下,实际上就是来送死,等着变成岳家军的刀下鬼、盘中餐。
岳飞看到铁浮图、拐子马一冲出来,就挥动令旗,命令岳云的骑兵撤回,让步兵出阵。步兵用盾牌护住自己的身体,上阵之后,二话不说,抡起大刀就砍马蹄。这一次铁浮图、拐子马一败涂地,几乎被杀得干干净净。
完颜兀术简直就是哭着离开了战场的,女真汉子其实也很容易哭,而且完颜兀术已经不是第一次哭了。他说我们从东北起兵以来,一路上全靠他们冲锋陷阵,这下全完了。悲怒交集之中,完颜兀术豁出去了,既然骑兵完了,我率步兵上。
岳飞一看,完颜兀术亲自率领步兵打过来了,于是决定用骑兵迎击。宋军阵营一开,岳飞亲率四十余骑兵率先冲入金军阵营,金兵看到岳家军的大旗上写着“精忠岳飞”四个大字,知道是岳飞本人亲自上阵了,无不胆寒,一万多金军不战而退,溃败撤离。
完颜兀术惊魂未定,稍作喘息之后,会合残兵,凑了十二三万人,整军准备与岳飞再战。
杨再兴大战小商河
这个时候,岳飞也想一鼓作气,痛打落水狗,把完颜兀术彻底击败,就派了一个叫杨再兴的部下,率领三百余名骑兵,去追剿金兵的残兵败将。
杨再兴一路围追堵截,杀得正起劲的时候,与金军主力十余万人在小商河相遇。杨再兴面无惧色,渡过小商河,挺枪冲入敌阵。最后,三百多名宋军,包括杨再兴将军本人,全部壮烈殉国。但是,在他们尸体的边上,是两千多具金兵的尸体,宋金等于是一比六的伤亡比例。
后来金军退去,宋军来收殓杨再兴将军的遗体,火化之后,收集的箭头足有两升之多,可见他中了多少箭才殉国而死的,这更加彰显了他的赫赫英名。
杨再兴将军原本是伪齐曹成的部下,英勇异常,最早是跟岳飞打对手仗的,他把岳飞手下的一员大将和岳飞的弟弟岳翻都给杀了,岳飞跟他有杀弟之仇。曹成兵败之后,杨再兴逃跑,掉入悬崖沟涧当中,被张宪捕获。张宪准备杀了杨再兴为岳翻报仇,杨再兴却提出要见岳飞。于是张宪就带着杨再兴去见岳飞。
岳飞一看杨再兴仪表堂堂,有过人的英武之气,马上就给他松绑,说我今天不杀你,希望你以后能够忠义报国。杨再兴从此死心塌地地跟随岳飞,无役不与,每战必冲在最前边。这证明了岳飞确实是胸怀大志,气量恢宏,不记私仇。
其实岳飞这个弟弟,跟岳飞还真不像是一母同胞,他曾强抢民女,违反军纪,而且是在军营当中歌舞娱乐的时候,让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才丢掉性命的。岳飞可能也知道自己的弟弟很不争气,觉得杨再兴杀了他,等于是为岳家军除了一害。
有一次,岳飞的亲舅舅抢劫民间财物,遭岳飞杖责,怀恨在心,竟然准备杀害岳飞。岳飞毫不犹豫就把亲舅舅给杀了。
表面看来,岳飞这样做很冷血,很无情,但是岳飞一心为国,从来没有私念。在他看来,维护岳家军的声誉、保境安民,是他最重要的任务,别的他根本就不考虑。
岳飞的正直无私,在中国古代的名将当中是非常突出的,正是因为如此,岳家军才会把金军打得丧魂落魄,连战连败。
中原父老望旌旗
我们知道,清朝曾经因为剃头的问题,引起过汉人的激烈反抗。其实,在金国刚刚占领中原的时候,这样的问题就开始出现了。
女真人剃头编发梳辫,而汉族人不剃头不结辫;宋金的衣服都是Y字领,女真的衣服是左衽,而汉族的衣服是右衽。在我们今天看来,到底留什么发型,衣服哪个襟压哪个襟,都是无所谓的。现在是头发怎么酷怎么理,衣服怎么方便怎么穿,但是在中国古代,衣冠发型是政权和民族的象征。
当时,金朝强迫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剃发左衽,声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了不剃头,汉人就起来反抗,还组成了很多义军,一时间,中原义军风起。
岳飞大获全胜之后,把黄河两岸的抗金义军全部组织起来,据说有七十万众。各路义军,不管岳飞派没派人联络过,都大张岳字旗,说自己是岳家军的一部分。黄河两岸,太行山下,满眼望去,岳字大旗迎风飘扬。岳飞也不在乎,对他来说,打岳字旗的人越多越好。
史籍记载:“父老百姓争挽车牵牛,载糗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自燕以南,金号令不行。”意思是说,老百姓牵着牛,拉着车,载着粮食送给岳家军,顶着盆,焚着香,用这种最高的礼遇来迎接岳家军,以示对岳家军的爱戴。岳家军行军的路上,到处都是欢迎的人群。从燕京往南,金国号令就不管用了,老百姓根本不理会。
完颜兀术手下有一员文武双全的大将,叫乌陵思谋,这个人是纯正的女真人,是跟着太祖、太宗龙兴东北的元老,曾几次出使宋朝。乌陵思谋的部队要哗变,他控制不了部队,居然跟手下的士兵说,我的心跟你们是往一块儿想的,咱们不打仗了,先忍几天,只要岳家军一来,咱们就投降。咱们要是没看见岳家军就跑,那是叛国。岳家军一来,咱们打不过才投降,就可以说是天意如此。你想,连乌陵思谋这样的女真贵族都已经做好了投降的准备,当时的形势也就可见一斑了。
还有曾经几次跟随完颜兀术下江南搜山检海捉赵构的大将韩常,也生出变故。他当年跟完颜兀术说,过江不叛变的就我一个人了。据说韩常也给岳家军送密信,准备投降。
这个时候的岳飞真是春风得意,因此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意思是说,等咱们打到金国老巢后再痛饮一番。他把捷报报给朝廷,并给高宗皇帝上疏,请求让刘锜、韩世忠、张俊来支援配合,以期最后这一击可以彻底打败金军。
这个时候,岳飞已经打到了离开封不到四十里的朱仙镇,再往前一步,就可以克复故都了。
秦桧的三枚炸弹
这天夜里,皇宫的垂拱殿灯火通明,高宗皇帝便衣幞头,斜靠在龙床上,宰相秦桧则穿得一本正经,坐在一旁陪皇上聊天。
高宗看到岳飞捷报频传,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就跟秦桧谈起这事儿,说你看看,岳飞多厉害,打了这么多胜仗。咱们受了这么多年的窝囊气,这下终于可以出口气了。当年朕让金军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从河南跑到杭州,又从杭州跑到福建,还好几次下海,现在终于可以复仇了。如果岳飞彻底打败了金军,收回了幽云十六州,太祖、太宗没能完成的遗愿,朕就可以完成了,那朕就是响当当的大宋中兴之主了。皇帝说得兴致勃勃,神采飞扬。
而此时,秦桧却一言不发,只是低头看岳飞的奏报。过了一会儿,秦桧抬起头来,轻轻地问了皇上一句话,陛下,您真的相信岳家军能够消灭金军吗?皇上听了秦桧的话,一下就愣了。
秦桧又敲着皇上的龙书案,说这才不过仅仅十几年啊。秦桧这话是什么意思?高宗皇帝就开始琢磨了,十几年前的宋军是什么样子,他可是亲眼看见了。靖康之变的时候,高宗奉命出使金营,看见那些宋朝骑兵,费了半天劲都爬不上马,上了马之后抱着马脖子不敢松开,一松开手,马一跑人就掉下来了。再看宋军守黄河时,金军用羊腿敲了一宿鼓,十几万宋军立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仅仅过了十几年,难道宋军真的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吗?皇上并没有亲临战场,他看到的只是岳飞的奏报。
进军中原
要不说秦桧这个人手段厉害,他并没说岳飞谎报军情、虚报战功,只是表示出自己的怀疑,而且还不把话说透。可就是这样一句看似平淡的话,却引起了高宗的疑虑。皇上暗自琢磨,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很难短短十几年就把部队给训练到这种程度,莫非岳飞在说谎吗?
高宗皇帝一边琢磨,一边反复看岳飞的奏报,他转念又想,如果岳飞是谎报战功的话,那么金国大军早应该打过来了,可我们这儿现在一片歌舞升平,说明前线离我们还远着呢。这个时候,皇上还没有顺着秦桧的意思往下想。
此时,秦桧又抛出一枚炸弹——陛下,您还记得前两年的淮西军变吗?您还记得杜充这个人吗?
皇上一听这个,心就提起来了,怎么可能不记得?整整四万正规军,占当时宋军将近五分之一的武装力量,一夜之间,过了江就变成伪军了。高宗又想,我待杜充多好,赐他宰相高位、东京留守,可金军一来,他第一个开城投降。接着,皇帝想起了当年的苗刘兵变,苗刘二贼把他关到破庙里,当时可以说是惨到家了。
所有这些,让高宗更加坚信之前的结论:武将太不可信了。这一枚炸弹,果然击中了。虽然话语不多,但秦桧的这两句话,开始让高宗的立场有所动摇了。
高宗皇帝还是犹豫不决,说不管岳飞是不是能打胜仗,能不能灭得了女真金国,我都相信岳飞不会造反,他的的确确是个忠臣。
皇上说完这话,秦桧的第三枚炸弹就扔了出来,这枚炸弹是致命的,一下就把宋高宗给炸晕了。
秦桧说,太祖皇帝龙兴之前,也是个忠臣吧?这句话简直振聋发聩,宋高宗当场就被震蒙了。
太祖皇帝就是赵匡胤,赵匡胤在后周是掌握军权的大将,任殿前都点检,相当于正规军总司令。我们想,赵匡胤如果不是忠臣,后周世宗柴荣能那么相信他,把权力都交给他吗?
十二道金牌
宋高宗沉思片刻,抬手把岳飞的奏折放在银盘子里烧了。
秦桧见此,赶紧跪下,说陛下圣明,咱们千万不能再跟金国打下去了,如果打到双方两败俱伤、脸皮彻底撕破,再想谈和都没法儿谈了。陛下从登基到现在,操了多少心,吃了多少苦,才三十多岁,就头发花白了。现在咱们终于站稳脚跟了,最起码不至于是城下之盟了,干脆见好就收,赶紧和谈吧,这样陛下往后也可以颐养天年,享受人伦之乐了。
于是高宗皇帝降下诏书,说中兴之机正是议和之机,我们不能再打了。岳飞一看皇帝的诏书,心想,我一路顺风,正打得过瘾呢,本想跟您要援军,您却给我来这么一道诏书,不让我打了,这是什么意思?所以,岳飞赶紧给皇帝上奏:
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意思是说,金国人锐气尽失,把行李都扔了,一路狂奔渡过黄河往回跑。两河豪杰都归向我们大宋,将士们也正打得起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一定要趁势收复故土才行。
高宗让岳飞撤兵,但岳飞不愿撤兵,于是就发生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的事件。这里说的金牌不是金质的,而是一尺见方的朱漆涂抹的木牌,上面写着八个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铺”指的是驿铺,相当于驿站。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这道金牌不能进入驿站,每到一个地方,换马不换人,每天快马奔驰五百里往前送,这是宋朝传达旨意的最高规格。
高宗为了制止岳飞继续进兵,不是发了一道金牌,而是一连发了十二道一模一样的金牌催岳飞撤军,可见朝廷有多么心急。撤军的理由是:岳飞孤军深入,不可久留。
宋高宗连用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岳飞没有办法,只好撤军。可是老百姓“攀衣拦马哭声惨”,都拽着岳家军的衣服,拉着马鞍不让走,“刺腹催肝血泪言”,老百姓哭着喊着,说我们给您提供粮草,杀牛羊、备酒浆支持您,您这一撤,我们就惨了,金贼会把我们杀得鸡犬不留的。此地也是少保的家乡啊,您就忍心轻弃中原父老吗?
岳飞当然不忍心走,他拿出圣上的十二道金牌,说上谕煌煌,不能不撤,只能对不起家乡父老了,但是我可以在这儿等几天,中原父老有愿意随我南下的,可以收拾家什物件,随军一道南下。
于是,大量的中原百姓扶老携幼,举族南迁了。
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有意思的是,就在岳家军准备撤军的时候,完颜兀术也正在捆行李准备撤呢。完颜兀术想,中原这地方是待不下去了,我们还是回故土去吧。岳家军不是想要开封吗?那就给他们吧。于是,金军也从开封撤了出来。
完颜兀术走到半路上,被一个宋朝的书生拦住了。这个书生拉住完颜兀术的马头说,大王,您要去哪儿?完颜兀术说,我要撤军回国。我的十万大兵,打不过岳飞的几百名骑兵,这仗没法儿打了,我要回去。
书生听后哈哈大笑,说大王不必撤。完颜兀术问,为什么?不撤在这儿等死吗?
书生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自身性命尚且不能保,何况其成功乎!这个书生说,岳飞能保住自己的命就不错了,您还真相信他能北伐中原吗?您可千万别离开开封。
完颜兀术觉得这人说得有理,当即勒住马头,马上下令卸下行李,赶紧重新布防,回驻开封。我们看,一介书生都能把南宋朝廷的形势看得一清二楚。
果然,岳家军一撤,金军就趁势掩杀。据说,这次岳家军损失很大。因为岳家军已经无心恋战,还要掩护老百姓后撤,肯定招架不住金军的进攻。原来被岳家军收复的州县又重新被金军夺了回去。
岳少保壮怀激烈,仰天长叹:
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我秣马厉兵了十多年,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北伐中原,收复故土。皇上这十二道金牌一下,好不容易收回的地方全都丢弃了,十年之功毁于一旦,重振江山社稷的机会再也没有了!
岳飞心里该是何等悲愤,所以才作下了那首《满江红》。一首词写得字字皆血泪,句句愤而慨,字里行间,将作者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24.死里逃生:迫不及待收兵权
抓住时机扳回面子
史书记载,岳飞班师之后,一气之下辞职不干,回庐山给母亲守孝去了。
岳家军一撤,金军又开始大举南下,宋军所得州郡又全部被金军占领。而且,完颜兀术这次心里憋着一股火,心想,我无论如何得打一场胜仗,不能让我一世英名付诸流水。于是,完颜兀术率十万大军南下,打到了濠州。
这一战,完颜兀术是志在必得,一定要打一场胜仗,扳回面子。但问题是,完颜兀术手下的十万大军,此时已是百战之余,可以说都是残兵败将、惊弓之鸟,尤其是那些汉族将士。因此开始时,宋军方面还是连连得分,取得了大捷,这让完颜兀术非常郁闷。
放到我们今天来说,完颜兀术本想靠终场一脚扳回比分,结果又被人家踢进一个球。他心有不甘,想抓住时机,再干一场。
就在这时,时机真的出现了。高宗皇帝看宋军在前线取得了胜利,就给前线将士下了一道旨意,先是表扬将士们为国为民不怕流血牺牲,扬我大宋国威,朕心甚慰,然后话锋一转,说“尚思困兽之斗,务保全功”。意思是说,我们要留神,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咬人,我们能保住目前的局面,就已经不错了,不要贪功。
前线的将士们看到这个圣旨,本来高涨的士气,一下就降下来了,作战的劲头大减。而此时,岳家军还在千里驰援之中,还没有赶到淮西战场。据说,岳家军增援的速度很慢。速度慢的原因也许不在岳飞,但是,作为部队的最高统帅,这个责任是要由岳飞来负的。驰援淮西不利,后来成了岳飞的一大罪状。
这么一来,完颜兀术就获得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
终场哨前,进了一个球
完颜兀术有了可乘之机,心想,当年顺昌之败,我不就是上了刘锜那小子的当吗?他说他是花花公子,我就信了,被他打了个一塌糊涂,这次我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完颜兀术事先就把话放出去,说岳飞要来了,我非常害怕,濠州这个地方,我不打算要了,准备撤军。
完颜兀术一面把大军埋伏好,一面让人打开濠州城门,地上扔些破烂的铠甲、生锈的刀枪、折断的弓箭和几面金国军旗,然后把当地的老百姓往南面赶,让他们去给宋军报信。老百姓见到宋军就说,完颜兀术要撤军了。
张俊一听完颜兀术要撤军,觉得立功的机会来了。他心想,进攻的完颜兀术我打不过,撤退的完颜兀术我还打不过?人们说我的军队是花腿军,这次让你们看看我们花腿军的厉害。于是,张俊赶紧布置人马,要赶在岳飞到来之前,抢到这个功劳。张俊特别安排自己的副手杨沂中去打濠州,以为这下给了杨沂中一个好差事、一个立功的好机会。
杨沂中就领了一队步兵,兴冲冲地往濠州去了。这队兵一路疯跑到了濠州城,一看,果然城门洞开,城墙上金国的军旗歪七扭八,刀枪棍棒扔了一地。杨沂中大喜,就命令宋军去捡便宜。就在这时,金国伏兵突然从四处杀了出来,这下杨沂中的部队傻眼了。你想,这几十里的路程,宋军都是两条腿跑过来的,来到濠州城,士兵们气还没喘匀,刀拔不出,弓拉不开,怎么跟金军打仗啊?
宋军一看金国的骑兵冲出来了,干脆集体向后转,后队变前队,哪儿来的还回哪儿去,又回头疯跑。但是,这次疯跑和来的时候可就大不一样了。宋军来的时候,疯跑是为了抢功,队伍起码还有个组织纪律性;而此时是为了逃命,是溃退,所以宋兵是四散而逃。
问题是,宋兵的两条腿哪儿能跑得过金国战马的四个蹄子啊?最后的结果是杨沂中的部队大部分被歼,两万多宋军士兵几乎全军覆没。
濠州一战,金军大胜。对于完颜兀术来说,这场胜仗意义不小,相当于金军终于在终场哨声响起之前,踢进了一个球。完颜兀术非常高兴,心想,我老人家终于可以对金国朝廷有个交代了。濠州大捷,完颜兀术扳回面子的愿望达到了,就不想再打了。
于是,完颜兀术就派人给宋高宗写信,首先倒打一耙,责问宋朝为什么要收复中原,挑起战乱,然后就说,双方还是应该以和为贵。
宋高宗一看,仗打到这个份儿上,金灭不了宋,宋也灭不了金,还是见好就收吧。
宋金的仗不打了,这个时候,高宗皇帝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武将没有用了,应该处理他们了。
帝王最担心的事儿
于是,高宗召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员大将入朝。
韩世忠和张俊离都城比较近,先到了,七天之后,岳飞也到了。三员大将入朝,皇帝马上降圣旨,韩世忠、张俊授枢密使,岳飞授枢密副使,同时,撤销了三大帅的宣抚司。岳飞、韩世忠和张俊原来都是宣抚使,是宰执一级的人物,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军区司令员。这道圣旨一出,宣抚司这个机构就撤销了,他们三员大将都晋升为总参谋长、副总参谋长,但实际上是明升暗降,三员大将的兵权就被夺了。
关于这一过程,当时一本叫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书有记录。这本书的作者叫李心传,父亲任宗正寺主簿,因此他有机会阅读官藏的当代史书,引起研究当代史的兴趣。三十岁考进士不第,从此他绝意于科举,专心从事史学研究。经多年努力,编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书,记述了建炎元年(1127年)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共三十六年的史事。后赐进士出身。高宗一代曾有大量的时事记载,由于这些记载的见闻、详略、政见不同,对人物的评论也有所不同,故事多有出入,甚至矛盾,众说纷纭。李心传以《高宗日历》《中兴会要》等官书为基础,参考其他官书,以及一百多种私家记载如文集、传记、行状、碑铭等,进行了细致的考订,采用了他认为可信的材料,辨别了他认为不可信的材料,并一一注明。对重要事件,原文不能全载的,也另加注明。
我们知道,作为史官,最应该做的事,就是秉笔直书,不隐恶,不扬善。不能说某人干了一件很大的坏事,就给他抹掉;也不能说某人干了很小的一件好事,就给他夸张得特别大。
但因作者撰写该书适在秦桧、秦熺父子恣意篡改官史之后,《要录》便不免因袭旧章,承其谬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本书中,凡是对秦桧不利的东西,统统都抹掉了。今天的学者研究宋史,最头疼的事就是看这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你说,他写的你到底信不信吧,你肯定不敢全信,但你如果全不信,那信什么呢?这好歹也是宋朝的官方正史,很多事情别的史籍里都没有记录。
但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对于解除三员大将兵权这件事的记录,应该是可信的。书上写:
主上圣明,察见兵柄之分,无所统一……乃密与桧谋削尾大之势,以革积岁倒持之患……有识之士方惧金人之平,四方底定,而此辈跋扈自肆,意外事有叵测者。
这个记录,就解释了高宗皇帝夺三员大将兵权的原因。因为金人已经被打败了,而且这些统兵将帅跋扈恣肆,皇帝怕这些将帅怀叵测不臣之心,所以要夺了他们的兵权。中国古代,常用“太阿倒持”这个词,来指代臣子的权力凌驾于皇帝之上,皇帝的权力被臣子篡夺。“太阿”是上古名剑,是专门用来对付臣子的。有句话叫“犯吾法者,惟有剑耳”。皇帝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要保证这把剑永远攥在自己手里,而不能交到臣子手中,以防臣子拿剑来对付自己。太阿倒持,是所有帝王最担心的事儿。所以宋高宗才要召三大将入朝,夺了他们的兵权。至此,宋朝的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完成了。
高宗皇帝夺了三员大将的兵权,仍然觉得不放心,怕三员大将不服。按我们今天的话讲,岳飞手下有十个师,韩世忠有五个师,张俊有五个师,皇帝把师长全部调到中央来了,然后让御营的部将去担任师长。
但问题是,师长下面还有团长,团长下面还有营长,他们都是跟随这三员大将一起出生入死,由三员大将一手提拔起来的,皇帝可以换掉师长、团长,但总不能营长、连长一路换下去,一直换到班长吧?这些部将不换,中央派去的新师长就有可能调动不了三路大军,因为底下的部将不买账啊。他们会认为,你是哪儿来的,天上掉下来一个就是师长啊?你们凭什么把我们的大帅弄到京城?万一这三员大将怀有反意,他们登高一呼,率领部下作乱怎么办?
于是,高宗皇帝思来想去,觉得肉体清除是最好的办法,干脆把三员大将干掉,让他们的部下断了念想,这事儿就彻底解决了。
张俊顺利过关
宋高宗决定对三员大将下手,但他一开始想杀的,并不是岳飞。
此时,岳飞已经辞官了,在庐山给母亲守坟,每天跟文人雅士往来,诗酒流连,不问政事。高宗皇帝最早想杀的是张俊,他虽然宠信张俊,但是知道这个人最没有气节,爱财如命。
对张俊这一点,高宗皇帝其实是既放心又担心。以前,高宗皇帝靠重赏的办法安抚张俊。如今,他夺了张俊的兵权,他怕张俊会想,皇上以前重赏我,是因为我手里有兵,现在我手里没了兵权,皇上就不待见我了,皇上不给我钱不要紧,金国人会给我钱,如果金军再南下,我只要领着我的人投靠金国,照样财源不断。
当然,张俊不见得有这样的想法,这是高宗皇帝自己想象出来的。宋高宗认为,如果金军再次南下,最靠不住的就是张俊,应该先把他干掉。
于是,宋高宗派原来的枢密副使王庶去对付张俊。王庶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坚决反对跟金国议和,后来被秦桧排挤的那个大臣。王庶来到张俊的军中,就着手越级提拔张俊手下的军官,把这些部将都提升为各方面大员。王庶的想法是,把张俊的部下都提升为跟他一样品级的官员,好让张俊控制不了这些人。王庶觉得自己手段高明,把张俊部队的人心搞散了,非常得意。
但是,张俊一点儿都不傻,他一看,情况不对啊,皇上这第一刀怎么冲我砍来了?皇上杀谁也轮不着杀我啊!于是他马上做出了反应。
张俊手下有一个钱粮官,跟王庶是同乡,张俊就让这个钱粮官去给王庶传话,说你替我转告姓王的,他提拔我手下的部将,别以为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你问问他,他要是这样对付我,还能活几天。
这个钱粮官就赶紧去告诉王庶,说张大帅急了,他问你还想不想活了。王庶听了也很生气,一拍桌子就站起来了,说张俊还敢威胁我,他也不看看我背后站着谁?我背后站的可是皇上,你回去告诉姓张的,别管我在朝廷上能待几天,我即使待一天,也要把他整倒。
王庶奉皇上的命令去整张俊,但最终结果却出人意料——王庶罢官,张俊加太傅。太傅虽然是虚职,但在宋朝的文臣官职里,已经顶了尖了。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张俊这个人八面玲珑,他一想,皇上不是不放心我吗?好,那我马上把手里的权力全部交出去,只要我抽身跳出来,不就没事儿了?
于是,张俊马上向朝廷交权,斩断旧日袍泽之情,把这支部队彻底还给国家,皇上您爱怎么扒拉这支部队都行,您把团长、营长、连长全换了也跟我没关系,我不管了。而且,他还主动向高宗和秦桧表示,您只要不整我,您想整谁,我帮着您一块儿去整。
高宗皇帝一看,张俊这个人很识趣,他只要交出了兵权,就对我构不成威胁了,我对他可以放心了。
张俊的表现很好,顺利过了这一关。下一个,就该轮到韩世忠了。
向韩世忠开刀
接下来,高宗皇帝准备向韩世忠开刀了,要遣散韩世忠的部队。
皇帝想,这次不能随便派个文官去了,像王庶这样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得找一个跟韩世忠辈分一样大的人,去压住韩世忠的部将。于是,高宗决定让张俊和岳飞,去把韩世忠的部队收编遣散。
张俊接到命令,兴冲冲地就来找岳飞。张俊是岳飞的老上级,曾经提拔重用岳飞,而韩世忠跟岳飞没有过隶属关系,一直是并肩作战而已。张俊跟岳飞说,好事儿落到咱俩头上了,皇上现在怀疑韩世忠,让咱俩把韩世忠的部队给瓜分了。这样一来,全国的兵权就在你我手中了。天上掉下这么大一个馅饼,咱俩得赶紧接着。
但是,张俊没想到,岳飞并不领情。岳飞为人忠厚耿直,听张俊这么说,他非常伤心,心想,人性怎么这么丑恶呢?张俊跟韩世忠可是儿女亲家啊,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儿女亲家,张俊的儿子娶了韩世忠的闺女,张俊的闺女嫁给了韩世忠的儿子,是双重儿女亲家关系啊。对自己的亲家,居然都能下这种毒手,于心何忍啊?这种缺德事,岳飞坚决不干。
于是,岳飞当面就跟张俊讲,瓜分韩世忠的部队,切切不可行,国家能打仗的,就咱们这么三四个人,如果现在把他的部队瓜分了,万一有一日金军南下,皇上再起用韩太尉,咱俩有什么脸面去见韩太尉啊?咱们同僚的关系就彻底完了,这事绝不能干。
张俊一听,非常恼火,心想,你这一高尚,不就衬出我的渺小了吗?这事儿是我乐意干的吗?不是皇上让干的吗?你这么一弄,不等于把我搁进去了吗?
另外,张俊这个时候准备修楚州城,就问岳飞的意见。岳飞冷冷地看了张俊一眼,说:“当戮力以图恢复,岂可为退保计?”岳飞的潜台词是,你张俊作为国家的方面大员,不思北伐收复故土,只想保命,是什么道理?一句话就把张俊顶回去了。
张俊一听,心说,好你个岳飞,当年我在淮西打败仗,你不增援我;我要跟你吞并韩世忠的部队,你充高尚;现在我说修城,你又来这一套,当着这么多人让我下不了台。你等着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你的好下场!张俊这时恨岳飞恨得简直牙根痒痒,决绝而去。
岳飞宅心仁厚,赶紧派人给韩世忠送密信,说皇上要对他下手了,将前因后果跟他诉说了一番。韩世忠一看密信就急了,赶紧想应对之策。
要点儿房子要点儿地
最初,韩世忠也跟岳飞一样,在战场上一刀一枪博得自己的功名;只要皇帝有赏赐,马上千金散尽;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建立衙署,都自己动手搭茅屋,与士卒同甘共苦。
但是,韩世忠后来却变了,一再向高宗皇帝要地、要宅子,说最好国家能给分配,即便买的话,也给价格低些。高宗皇帝非常高兴,就把当年负责运输花石纲的大奸贼朱勔的宅子赐给韩世忠,还给他的宅子御笔题名“旌忠庄”。
韩世忠后来又说,我想把家安在西湖边上,离皇上您近点儿,能随时听到您的教导。高宗皇帝听了更高兴了,说好,朕命人给你盖。
这个时候,韩世忠手下的人感到很奇怪,就问韩世忠,说大帅怎么突然变成这样了啊?您不是这种人啊!
韩世忠一笑,说一看你们就没学过历史,我给你们讲讲秦始皇灭楚的故事吧。
当年,秦王嬴政要灭楚,一开始准备让老将王翦去。秦王问王翦,你看灭楚需要多少人?王翦说,我要带六十万人去。秦王想,秦国军队不过才一百万人,你要带走六十万人,全国的兵就被你带走大半了,这不行。
秦王又问年轻将领李信,你认为多少人合适?李信说,二十万就够了。于是,秦王就让李信去攻楚,结果李信打了败仗。
秦王没辙了,又来找王翦,说寡人悔不听王卿之言,还是得老将军出马,你要六十万人就六十万人吧。
王翦出发之时,秦王就问王翦,老将军你有什么要求没有啊?王翦说,当然有啊,于是又要房子又要地,还要给儿孙封官,条件提了一大堆。秦王乍一听,还挺不高兴的,心想你仗还没打怎么就想着报酬啊?他就对王翦说,老将军,你不是这种人啊!
王翦说,趁着大王您现在还重用我,我要点儿是点儿,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秦王一听,哈哈大笑,说你出发吧。
于是,六十万大军向楚地进发。一路上,王翦还不停地给秦王嬴政写信,要么说我要的地大王您想着点儿啊,要么就是我儿子的官位您该安排了。一拨拨的使者往咸阳宫廷送信,却没有一封是奏报军情的。
周围的将领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王翦说,老将军您至于吗?这样也太掉价了。王翦解释说,秦王生性多疑,刻薄寡恩,现在全国的兵基本都给了我,我不这么干,秦王能放心吗?他一看我不停地要房、要地、要官位,知道我就这么点儿追求,不会造反,他才能放心,咱们才能平楚。
韩世忠保命
韩世忠讲完秦始皇灭楚的故事,就对部下说,你们现在明白了吧,我跟王翦的想法是一样的,我要房子、要地,皇帝才能够安心。部将恍然大悟,说大帅真是高明啊。与岳飞相比,这就是韩世忠的聪明和世故之处。
自古英雄都如梦
眼下,韩世忠一看岳飞送来的密信,心想,看来这样皇上对我还不放心,那我想别的招儿吧。于是,韩世忠举着自己四个手指头的手,就进宫了。
见到宋高宗,韩世忠把衣裳一脱,跪在皇帝面前就哇哇大哭,说皇上您看,我身上多少道伤口,我的手曾中了金军的毒箭,只能断指以保全胳膊,现在就剩四个指头了。我立下这么多汗马功劳,听说您还想要我的命,皇上您可怜可怜我吧。说着,就在地上狠命地磕头。
高宗皇帝一看这情形,就动了恻隐之心。高宗想,当初苗刘兵变的时候,要不是韩世忠及时救驾,我就被那俩叛将挤对死了。韩世忠这么多年出生入死,忠心耿耿,从来没有变节过。再说,他也没有什么高尚的追求,不就想要点儿房子要点儿地吗?他都把家搬到西湖边上挨着我住了,这人对我还有什么威胁啊?
于是高宗皇帝连忙说,那都是风言风语,谁说朕要害你啊?朕对爱卿是非常信任的,这样吧,朕再给你点儿田宅,作为对你的抚慰吧。韩世忠这才叩头出宫,心想,我这条命算是保下来了。
韩世忠在朝堂上大哭一场,虽然躲过了被杀的厄运,但也尝够了仕途的险恶。韩世忠的夫人梁氏,当年曾经擂鼓战金山,那样的女中豪杰,这时也只能一声长叹,说咱们还是明哲保身吧,只要不死,夹着尾巴做人也是人,保命最重要啊。
于是,韩世忠夫妇二人回到家中,闭门谢客,绝不和老部下往来,任何老部下登门求见,一概闭门不纳,而且绝口不谈政事。就这样,韩世忠居家数十年,淡泊自如,就好像从来没有过权位一样。
韩世忠原本是个粗人,以前经常嘲笑读书人是呆瓜、傻帽儿。现在,他也不说读书人是傻帽儿了,还自号“清凉居士”,整天跟读书人往来,修习儒道之学,喜好佛老,居然能够填诗作词,而且还填得像模像样的。
每到雪寂天晴的时候,在西湖边上,人们经常能看见,韩世忠骑着一头小毛驴,带着几个随从,踏雪寻梅,悠然自得。
韩世忠填过一首《南乡子》,词里说:
人有几何般,富贵荣华总是闲。自古英雄都如梦,为官。宝玉妻男宿业缠。年迈衰残。鬓发苍浪骨髓干。不道山林有好处,贪欢。只恐痴迷误了贤。
这首词,不管格律还是韵味,都很耐人寻味,从这首意境悠长的词中,我们不难体会出韩世忠当时的心境。
25.岳飞之死:千古奇冤风波亭
将相之间矛盾深
宋金两国停战之后,高宗皇帝为稳固自己的皇位,密谋要除掉三员大将,屠刀所指,三军胆寒。但是,张俊和韩世忠都猜透了皇帝的心思,巧妙地逃过了一劫。而岳飞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最终没能逃过被杀的厄运。
岳飞被害,一方面是因为高宗皇帝要杀武将、除心病,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岳飞与宰相秦桧之间的矛盾。
岳飞是武将,他的本事是在战场上体现出来的,而秦桧是文臣,他的价值只有在谈判桌上才能体现。秦桧作为宰相,要如何树立威信,使满朝信服呢?就是在社稷垂危的时候,挺身而出,去跟金国人议和,这样才能把半壁江山得保的功劳纳入囊中。这就造成了两个人之间的根本对立。只要岳飞在,主战派的旗帜就在,可宋金打起仗来,秦桧这个宰相的作用,就看不出来了。
在小说演义中,秦桧一直被说成是卖国贼。我们不谈论他是不是卖国贼,但对于秦桧卖国求荣这个说法,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秦桧卖国求荣,他求的是什么荣呢?他求的不是要爬到更高的位置上去。你想,他在宋朝已经是宰相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难道他想到金国去做宰相吗?两边都给宰相,没有区别。难道他能够在宋朝或者金国做皇帝吗?这更是不可能的。实际上,秦桧所求的荣,是要牢牢保住自己的权位。他认为,跟金国人谈和,是保全宋室江山最好的方法,也只有这样,他自己的权位才能保全。
在秦桧看来,岳飞等人总是吵着跟金国人打仗,但是这仗打到哪儿算一站?我们的底线在哪儿?根本看不到嘛。秦桧认为,只有谈和才能使社稷江山得以保全,岳飞不顾国力,非要打仗,只会把国家拖垮,这才是误国。
而岳飞的脾气也很冲,皇帝还没说两句太难听的,他就敢撂挑子,他自然也不会把秦桧放在眼里。岳飞认为必须要收复失地,谁不这么干,谁就是汉奸;而秦桧则认为必须议和,谁要不这么干,谁就是他的绊脚石,他就必须搬开谁。
我们看,这对将相之间是没法儿沟通的,两个人是针尖对麦芒,和解不了的。秦桧心想,你岳飞既然非要主战,那我就要把你除掉。正好宋高宗又担心武将篡权,现在又找到了盟友张俊,这君、相、将三人,都要置岳飞于死地,除了死,岳飞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王贵出头诬告
我们前面提到过,张俊对岳飞是恨之入骨的,他得知秦桧要除掉岳飞,就主动出来请命了。
秦桧问张俊,你打算怎么整岳飞呢?张俊说,我去说动岳飞的部将王贵,让王贵去告岳飞谋反,这顶帽子一扣,就不怕岳飞不死了。
王贵曾经是岳飞的副将,官至御前司都统制,相当于岳家军的二把手,岳飞交出兵权后,岳家军就是由王贵来带的。那么,张俊为什么要找王贵来诬告岳飞呢?
史学家的一种观点认为,张俊找王贵陷害岳飞,是因为王贵挨过岳飞的打,还差一点儿被岳飞斩首,所以他对岳飞怀恨在心。这一点其实并不成立,王贵追随岳飞多年,两人一起出生入死,情同兄弟。王贵被打,是因为他的部下犯了抢劫罪,受牵连挨了一百军棍。而岳飞说要杀王贵,是因为有一次大战在即,王贵兵少,面露怯意,岳飞生气,斥责王贵身为统帅,竟然丧宋军志气,才说要杀王贵。但是,岳飞只不过是说说而已,王贵是他的左膀右臂,他不可能真的杀王贵。而且,岳飞领军向来严明公正,连他的儿子岳云犯了一点儿小错,都被打了一百军棍,三天不能起床。王贵作为部将,挨打是很正常的,不可能因为这事儿就记恨岳飞。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张俊是因为找到了一条足以置王贵于死地的罪证,抓住了王贵的一个把柄,足够要挟王贵陷害岳飞。但是,这个把柄究竟是什么,史学家们到今天也没有研究出来。不过,最后的结果是,王贵真的背叛了自己的老上级,出头诬告了岳飞。
另外,张俊还找了一个对岳飞怀恨在心的部将王俊,让王贵、王俊联名诬告岳飞谋反。这样一来,岳飞就真的在劫难逃了。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光有人告岳飞谋反还不行,还要有人出面弹劾岳飞。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出头了,这人就是万俟卨,是今天岳王坟前跪着的那四尊铁像里的一个。那么,万俟卨为什么要出面弹劾岳飞呢?我们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万俟卨是个典型的小人,他与岳飞结怨,是因为一件非常不足为道的事儿。
当年,岳飞宣抚荆湖,在鄂州祝捷的时候,万俟卨正在当地做提刑官。据说,他每次去见岳飞的时候,都没有得到岳飞的好脸色。我们不知道岳飞是正赶上忙,还是心情不好。但是,万俟卨就觉得是岳飞看不起他、轻蔑他,就对岳飞怀恨在心。这一次,他终于找到报复岳飞的机会了,主动站出来诬陷岳飞。不但如此,他还找了一个爪牙,一块儿上表弹劾岳飞。
有人得知这个消息,就来告诉岳飞,说现在有人上表弹劾你。岳飞一听,知道大势已去,只好以退为进,学韩世忠去官保命,马上上奏朝廷,愿辞去一切职务。朝廷下旨,岳飞充万寿观使,提举万寿观。在宋朝,官员退休致仕以后,皇上一般会让他们提举一座道观,去做道观的名誉住持,就算是给官员退休金了,因此宋朝经常有官员成为道观的名誉住持。
其实岳飞此时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处境不妙了,他当年削职闲住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首词的气韵,跟“怒发冲冠”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完全是一种英雄末路的感觉。
罗织三条罪状
岳飞虽然已经辞官退隐,但秦桧一帮人要置岳飞于死地的主意已定,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于是,秦桧等人给岳飞罗织了三条罪状,这三条罪状,每一条都可以置岳飞于死地。
第一条是说岳飞在朱仙镇班师之后,心中愤懑,在军营当中公开放话,说皇上不修德,国家没救了。言下之意是说,我本来能够收复失地,直捣黄龙,但皇帝十二道金牌催我班师,致使功亏一篑。这种话是指斥乘舆(乘舆是对皇上的尊称),直接诽谤当今天子,公开说国家没救了,这肯定是死罪。当然,这是秦桧列举出来的证据,至于到底是不是岳飞说的,在什么时候说的,都无从考证。
第二条是说从朱仙镇班师之后,岳飞跟几个心腹借酒浇愁,倾诉胸中的苦闷。喝酒的时候,岳飞就问张宪,这天下的事儿应该怎么办啊?张宪回答,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且不说岳飞接下来说了什么,这两句话就够“意味深长”了。你想,岳飞是手握重兵的统帅,他问自己的下属天下事儿怎么办,下属回答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是什么意思?
第三条就更要命了,是说岳飞对部下张宪说,我跟太祖爷一样,都是32岁当节度使。其实就算岳飞说过这话,那也是可以理解的。自己32岁当了节度使,与太祖皇帝当年年纪相当,理解为他是崇拜太祖、敬仰前贤也说得过去,最多是有些得意而已。可这三句话连起来听,就让高宗毛骨悚然了。
秦桧给岳飞罗织的这三条罪状,是一环套一环的。首先,岳飞指责皇上不修德,国家没救了;然后,岳飞又问天下事儿应该怎么办,部将说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最后,岳飞再来一句,我跟太祖爷一样,32岁当了节度使。这三句话连起来一听,岳飞可不就在劫难逃了?
依照岳飞的脾气个性,这三句话他真有可能都说过。但问题是,岳飞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这三句话是不是以这个顺序说的?到了秦桧这儿,这些都无关紧要,经他一拼一粘,这三条大罪就出来了。我们想,高宗皇帝念兹在兹,他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武将谋反,这样的罪状一呈上去,岳飞就非死不可了。
于是,高宗皇帝下旨,先拘捕张宪和岳云。在岳家军里,张宪和王贵是岳飞的左膀右臂,王贵已经站到秦桧一边了,只拘捕了张宪。当时,张宪和岳云都还在军中,而岳飞已经辞去军职了,他们被捕,岳飞并不知道。
张宪和岳云被捕之后,朝廷就以相府、中书省的名义下发省牒,派殿前司都统制杨沂中去抓捕岳飞。
岳飞只身入临安
宋朝的武将有结拜的传统,杨沂中跟岳飞也有八拜之交,杨沂中排行第十,岳飞叫他十哥。杨沂中是殿前司都统制,就是禁卫军统帅,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卫戍区司令,是守卫在皇帝身边的人。
杨沂中一来,岳飞感觉非常惊愕,心想,杨沂中来干什么?这个时候,岳飞也预感到大事不好,就问杨沂中,十哥你来有什么事儿?杨沂中就把省牒拿出来给岳飞看。
这份省牒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句话:把活的岳飞带回京城。杨沂中为了稳住岳飞,就说,你别担心,这里边可能有点儿误会,见了皇上把事儿说清楚就完了,张宪、岳云也就都能放出来了。
岳飞看了省牒之后,心情十分沉重,让家人置酒款待杨沂中,说十哥你等等,我回去收拾一下,这么远的路,一去不知道多长时间,我在临安又没有家,我去拿几件换洗的衣服。
看着岳飞转身离去,杨沂中非常担心,他想,岳飞不会去上吊吧?宰相的意思是把活的岳飞带回去,岳飞要是自尽了,我可没法儿交差。再一看,岳飞的家人端出酒来,请他饮酒,杨沂中不敢喝,怕酒里下了药,万一自己喝下去岳飞趁机跑了怎么办?
杨沂中端着酒杯犹疑不决,就问岳飞的仆人,岳少保现在干吗呢?仆人说,我家主人正在后面收拾呢。杨沂中又问,岳少保神色如何?仆人回答说面色如常。杨沂中这才放下心,一仰脖就把酒喝了。
这时,岳飞从后面出来了,说十哥我信你,你敢喝我这杯酒,不担心酒里有毒,就证明你心地磊落,我跟你走。
杨沂中听了这话,惊得一脑门子汗,心想,好险,我要是不喝这杯酒,岳飞说不定就跟我翻脸了。这样一来,杨沂中就带着岳飞上路了。
杨沂中带着岳飞往京城走,一路上都让人暗中看管岳飞。因为岳飞不论功劳、地位,还是声誉,都远在杨沂中之上,杨沂中不敢公开跟岳飞翻脸,只好命人暗中监视。
去京城途中,要经过岳家军的驻地。张宪和岳云都已经被捕,岳家军都明白岳飞为何进京,也想到岳大帅这一去,绝没有好结果。这一天晚上,得知岳飞投宿在附近的古寺里,岳家军的将领就一拨一拨地去探望岳飞。这些将领见了岳飞,都声泪俱下,劝说岳飞不要去京城。
最后,岳飞一拍桌子,把他们都轰出去了。岳飞说,我对大宋忠心耿耿,皇天后土,可表此心,我绝不负朝廷,你们不要跟我说了。
岳家军没能劝住岳飞,最终,岳飞还是来到了杭州城。
读史读到伤心处
岳飞一进杭州城,就被打入了大理寺监狱。
一开始,秦桧让御史中丞何铸主审岳飞谋反的案子。岳飞被带到堂上,见了四座的官员,就问,我堂堂岳少保,枢密副使,你们为什么把我抓进监狱?何铸说,有人告你谋反。
岳飞二话不说,把衣服一脱,露出了背上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有的评书演义里说,岳飞背上的字是“精忠报国”,这可能是从皇帝钦题的“精忠岳飞”上演绎出来的。
何铸一看,心想,说这样的人谋反,打死我也不相信啊。但是上命难违,案子还得接着审。
于是,何铸就说,王贵和王俊两个人告你谋反。岳飞说,那好,你让王贵出来跟我对质。王贵做了这种昧良心的事儿,他愧对岳飞,根本不敢来。
岳飞又说,你说王俊告我谋反,那你让王俊来见我。这个时候,王俊已经死了。
岳飞说,王贵不来,王俊死了,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我谋反呢?何铸说,有人说王俊和张宪之间写过信,那信上有谋反之意。岳飞说,好啊,你把信拿来给我看看。何铸说,信让张宪烧了。
岳飞大笑说,你说我谋反,问你有没有人证,你说人证死了,问你有没有物证,你说物证烧了,那你凭什么告我谋反?这个时候,何铸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何铸心想,这案子没法儿审,原本就是冤枉人家,岳飞顶天立地大丈夫一个,我不能干这缺德事儿。
于是,何铸就去找秦桧,说丞相您换人吧,这案子我审不了。
秦桧见何铸不想干,就把实情说出来了,他说审岳飞是“上意也”。这案子不是我要你审的,是皇上要你审的,你不审,你这御史中丞还干不干了?
何铸说:“我岂为区区一岳飞请命?”从这句话,我们又能看出,宋朝的文臣武将在地位上的差距。何铸并不是很看得起岳飞,说区区一岳飞,我并不是为他请命,只不过“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意思是说,我们还有强敌在,现在无缘无故杀一员大将,将来社稷有难,谁去定国安邦?
秦桧一听,心想,这个何铸是榆木疙瘩脑袋,怎么劝都没用。于是说,你不审就下去吧,这官也别干了。
接着,秦桧把大奸贼万俟卨推到了前台,让他来审岳飞。万俟卨这下总算找到出气的机会了,心想你岳飞当初轻慢我,看我今天怎么收拾你。
万俟卨对岳飞毒刑拷打,一代名将在公堂上被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遍施酷刑之后,岳飞有些站不住了,刚想松口气,身后的狱卒马上大喊:“岳飞叉手立!”岳飞只有悚然听命。
古人云,读史读到伤心处。岳飞这样统率千军万马、身经百战的一代名将,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如今竟然被一个小小的狱卒当面呵斥,而且还要委屈听命,读史读到这样的地方,怎能不让人伤心不已?
万俟卨虽然对岳飞用尽酷刑,但是这个案子还是审不出结果来。宋高宗最后也没办法了,就下旨,说不管案子审得有没有结果,都将岳飞赐死。
关于这道圣旨,史学家们认为肯定是有的,如果没有宋高宗的首肯,秦桧等人是不敢杀害岳飞的。但这道圣旨永远找不到了,可就是因为它,才有了后面的风波亭上送忠良。
风波亭上送忠良
岳飞当时被关在临安的大理寺狱中,这里是南宋的最高法治机关之一,而风波亭,正是狱中一座亭子的名字。相传,一代名将岳飞,就惨死在那里。
据说,岳飞在监狱的时候,大年三十那天,他的老部下置酒来探望他,为岳飞敬上屠苏酒。
岳飞看到屠苏酒,不觉想起了往事,潸然泪下。就像京剧《满江红》戏词里唱的那样:“见屠苏想起了黄龙痛饮,满江红班师诏历历前尘。”岳飞当年的酒量很大,有一次因为酒后打了人,高宗皇帝让他以后别喝酒了,于是岳飞立誓,等到收复中原、迎回二圣的时候再破酒戒。
而今,岳飞身陷牢狱,本来应该是庆功时喝的酒,现在却是在“除夕夜冷狱森森”的境况下喝,而且,这可能就是他人生的最后一顿酒了。我们想想,岳飞此时此刻的心境,会是何等凄凉。
关于岳飞是如何被害死的,人们有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秦桧派人谎称让岳飞沐浴,趁机害死了岳飞。古人的衣服非常宽大,力士趁岳飞脱衣服的时候涌入,猛击岳飞两肋,把岳飞害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高宗赐岳飞毒酒,岳飞饮了毒酒以后,含恨而终。
岳飞遇害
岳飞死时,年仅39岁。大英雄被害死了,秦桧本来心存愧疚,给岳云、张宪定的刑是流放,但高宗皇帝下旨,将两人判了死刑。张宪、岳云两员虎将,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最后竟换来这样的结局。岳云死时,还不满23岁。
中国古代杀官之前,一般先要抄家。官兵来抄岳飞的家,发现了什么呢?《宋稗类抄》里记载:
岳少保既死狱中,籍其家,仅金玉犀带数条,及锁铠兜鍪南蛮铜弩镔刀弓剑鞍辔等物,布绢三千余匹,粟麦五千余斛,钱十余万,书数千卷而已。
岳飞为国尽忠一辈子,死后家里抄出来的,多是兵器铠甲,再有就是三千多匹布帛、五千多斛粮食、十余万钱和一些薄田,这与同时期的几位大将是没法儿比的。张俊就不用说了,韩世忠一年的地租收成就是五万石,岳飞只有几千石而已。
这样的忠义之士,最后含恨而死,千古以来令仁人志士扼腕叹息。
“莫须有”的正确解读
根据史籍上的记载,岳飞在大理寺蒙冤的时候,韩世忠曾经站出来为岳飞鸣不平。
韩世忠本来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但是看到岳飞蒙此大冤,就豁出去了。韩世忠闯进相府,质问秦桧,岳飞到底有什么罪,你要害他?秦桧回答:“其事体莫须有。”
后来,“莫须有”就成了一个典故。不少人一直把“莫须有”理解为可能有,实际上这是不对的。“莫须有”的意思应该是,难道没有吗?也就是说,秦桧对韩世忠用的是反问的语气:岳飞难道没有罪吗?
秦桧这么一句话,就把韩世忠打发了。秦桧有恃无恐,他背后有皇帝撑腰,根本都懒得跟韩世忠废话。秦桧这个时候,势力比韩世忠大得多,并不是说韩世忠拍着桌子质问秦桧,秦桧就吓得哆哆嗦嗦,嗫嚅地说了一句,可能有吧。
从秦桧这句难道没有的反问中,我们可以看出岳飞悲剧的症结所在,是高宗皇帝要岳飞死,所以秦桧才有恃无恐。
岳飞在宋高宗一朝都没有翻案,直到宋孝宗即位,朝廷又要北伐的时候,才给岳飞平反,追封为鄂王。
我们知道,《宋史》是元朝人写的,元朝人写到岳飞之死的时候,也不禁大发感慨:
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西汉以来,像韩信、彭越、周勃、灌婴这样的名将,每朝每代都有。然而像岳飞这样文武双全的名将,并不多见。史书说关云长通《春秋左氏》之学,后人却没有见过关老爷的文章。但是岳飞在朱仙镇班师时,亲自答诏上奏,他的奏折写得有诸葛孔明《出师表》之风。这样的一个忠义之人却不幸遇害,就像当年南北朝时刘宋因怀疑谋反杀大将檀道济一样。檀道济怒说,你们这是在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宋高宗杀岳飞也是自毁长城。所以,元人感慨,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不但后人对岳飞的评价很高,就连当时的人也是一样。当时,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臣洪皓,听说岳飞被害死之后痛哭流涕。他给南宋朝廷写密信,把密信藏在蜡丸里,驰疏奏报宋高宗,说“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意思是,金军害怕的就只有岳飞,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以致把岳飞叫作岳大爷,现在听说岳飞死了,金国的将领都在摆酒相贺。
岳飞没有死在与金作战的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幕。
岳飞无论在人品、战功上,还是学识、修养上,在中国古代的名将中,都堪称数一数二。岳飞曾经写过一首名为《题骤马冈》的诗,诗中最后两句说:
誓将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泪不收。
岳飞本来要将七尺之躯捐报明君圣主,没想到“明君圣主”回报他的却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冤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