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 » 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全文在线阅读

《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九 胡服骑射

关灯直达底部

战国中期,各中小诸侯国联手对付强秦的合纵计策失败之后,列国纷争不断,各国国力渐衰。但此时,处于合纵中心的赵国却异军突起,成为一方豪强。赵国的强盛,主要归功于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正是他采取的一项改革措施壮大了赵国的国力。那么,这项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在它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战略呢?

老子英雄儿好汉

楚国、齐国、秦国,这三国是当时的大国,剩下的小国就在三国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跟着秦国混,一会儿又改认楚国为老大,所以才有了一个成语——朝秦暮楚。

就在这三国钩心斗角,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中国的北方,在三晋大地的北部,一个国家由实力一般的诸侯国成为了战国中的一方豪强,这个国家就是赵国。为赵国的崛起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就是赵武灵王。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他活着的时候,连续发动针对魏国的攻势。这时候,魏国的百年霸业已经受到了严重削弱,但赵肃侯这位英雄人物,在与魏、楚、秦、燕、齐等国的连年恶战当中,也没吃什么亏,堪称北方豪杰。

但是,赵肃侯这么做也得罪了不少国家。所以,他一死,魏惠王立即联合秦、楚、齐、燕四国,以会葬为名,想趁着赵国新君年幼,伺机对赵国下手。

赵肃侯的继任者就是赵武灵王,当然武灵王是谥号。当时他只有十五岁,刚一上台,就不得消停。想给自己的父亲办个隆重的葬礼吧,五个国家要来捣乱。看这形势,搞不好赵国会被五国联军吃掉。

但是,赵武灵王不是怕事儿的主儿,他在自己父亲留下的托孤重臣的帮助下,决定针锋相对,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者。

赵武灵王命全国处于戒严状态,和魏国交界处更是一级戒备。将士们武器不离手,做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

与此同时,他还派人给韩国、宋国、越国这些国家送了一堆礼物。这意思很明显——我这次保不齐要出事儿,要真的动起手来,各位可别光看着。

战国时期战争纷纭,说到底大多数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既然赵国来送礼了,这几个国君也是乐得答应的。这么一来,五国联军的周边,就有了赵国的盟友,让他们有些投鼠忌器。

之后赵武灵王下令,来参加会葬的五国军队,通通不得进入赵国境内,只许吊唁使者入境,并由赵国负责接待的大臣们,把他们送往邯郸。

五国使者来到赵国,一看赵国精锐云集邯郸,战争一触即发,不敢有任何差池。他们与赵武灵王见了面,一起厚葬了赵肃侯之后,就赶紧回国了。

就这样,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的阴谋,被赵武灵王以四两拨千斤之功挫败了。他想阴赵国一把没阴成,就得修复与赵国的关系。

赵武灵王元年,魏惠王带着太子到赵国,祝贺赵武灵王正式即位。而赵国的重要盟国韩国国王也领着太子,来赵国祝贺赵武灵王登基。这就意味着,赵国的新国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就在张仪和公孙衍搞合纵连横的岁月里,赵国一直扮演着合纵阵营中的一个小角色,没多少人注意到它。由于秦、赵两国有部分领土接壤,所以合纵一失败,赵国就要跟着韩、魏吃点儿亏。

因此,赵武灵王上台后,对合纵抗秦不是很热心。当年公孙衍策动五国相王运动时,其他诸侯国的国君都陶醉在称王的虚荣中,只有赵武灵王以赵国弱小、自己年轻为理由,放弃了王的称号。

吃败仗的根源在衣服上

赵国当时的地理位置,比起处于中原腹地的韩国和魏国要强点儿,但也好不到哪儿去。它的东面和西面分别是强大的齐国和秦国;南面有韩国和魏国;北面的情况更复杂,与它接壤的是东胡,也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心腹地带还夹杂着一个也是少数民族政权的中山国。中山国几乎把赵国一分为二,仅剩一条路相连。

边境上邻国多,战争就少不了。除了与同是华夏民族的国家战斗,赵国大军还经常跟游牧民族开火,而且往往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因为华夏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战争方式很不相同。

华夏诸侯国打仗时,是战车带着步兵打。战车的数量单位叫乘,乘的多少成为当时衡量国家军事力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乘战车上有甲士三人,其中一个是驾车的,一个是使矛的,还有一个是放箭的。放箭的管放箭,驾车的管驾车,俩车一交锋,双方拿矛的士兵用长矛碰一下这就是一个回合。每一乘战车后边都带着七十五个步兵(也有说二十五个的),所以万乘之国,那就是有七十五万大军。

其实,这种战车是很不好驾驭的。赵国跟胡人交战,也是按照这个套路来,战车一溜排成行,甲士在上边横戈以待。交锋时,战车往前冲,就是上面的甲士砍不死你,马车也能撞死你。

但是,胡人不这么跟你打。胡人全是骑兵,他们一边骑马,一边射箭,根本不和战车发生碰撞。而且,胡人精于骑射,双方还没开始肉搏呢,赵国的士兵就已经被胡人射得七荤八素了。当胡人的骑兵冲到了赵军眼前——马可比战车灵活得多——亮晃晃的战刀一通砍杀,赵国士兵哪有招架之力?

所以,跟这样的对手打仗,赵国经常完败。虽然他们对战车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仍然对付不了胡人的骑射。

赵武灵王觉得不能容忍,他思索了很长时间,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我用我的方法打不过你,那我就学你的方法吧。

于是,赵国也要组建大规模的骑兵。此时,出现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就是赵国人穿的衣服不适合骑马。

当时的赵国人,包括绝大多数的中原人,穿的都是深衣。简单地说,深衣就是一块三角形的大布,把它披在身后,这三角的顶点与脖子等高,左右两个下角与人的脚踝等低,然后右下角绕过双腿前侧包到左边,左下角绕过双腿前侧包到右边。最后用腰带一系,人就被裹在里边了,跟蛋卷冰激凌似的。

这么穿衣服倒是显得人体线条很美,挥舞两只大袖子,跟花蝴蝶似的,很好看,但是行动起来很吃力,迈不开步子。

穿成这样是不可能跨在马背上驰骋的,除非像新媳妇儿那样,侧骑着。因为深衣没有口袋,所以人们还得在外边束腰带,腰带上挂口袋和各种小零碎,走起路来哐哐作响,根本没办法打仗。胡人就不同了。他们穿短上衣、长裤、马靴,非常适合骑马射箭。

赵武灵王心想:“如果要学胡人组建骑兵,就应该先学会穿胡人的衣服。”

在战国时代,穿衣服是有很多讲究的,特别是中国人,非常看重衣冠发型。孔圣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没有管仲,咱们就像少数民族那样披着头发,衣服领子朝左边开了。今天看来这事儿无所谓,领子往哪边开不是开?但是在中国古代就不行。这不仅仅是个性的问题,更是文化的问题,千万不能胡穿。

所以,当赵武灵王开会讨论衣着问题时,赵国的大臣们要么激烈反对,要么沉默不语,没一个赞成的。但是,赵武灵王至少看出了众大臣中,谁是中坚分子,谁是跟风分子。之后,他就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争取中坚分子上。

随后,赵武灵王率军队离开国都,北上攻击中山国。当大军抵达预定地点后,再向北直至数千里大漠,向西攻到了黄河。

赵武灵王率领众人登上了一座山的山顶,开始跟国相商量让百姓改穿短衣胡服、学骑马射箭的事儿。赵武灵王对国相讲:“我这么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的都城都夺过来,这才是大计。”于是,赵武灵王下令,让全国人民改穿胡服。

改穿胡服,中原军队显神威

赵国全民改穿胡服、学骑射后的第三年,为了检测效果,赵军兵分两路,大举进攻中山国。赵武灵王亲自率领南路军,从邯郸一路北上。北路军以新训练的骑兵战车为主,从北部代郡南下,两军形成南北夹攻中山之势。

中山人一听老冤家来了,不敢怠慢,驾着战车,带着步兵就出来迎敌。深受华夏文明感染的中山人,在打仗时,驾着华丽考究的战车。再一看,老对手赵国的士兵穿着古怪的裤子,脑袋上插着野鸡毛,这不像赵人,反而像胡人。

在这次战斗中,赵国骑兵就像一团乌黑的云飘移过来,云团中抛出阵阵箭雨,大地在马蹄的敲击下颤抖、旋转。这阵势,把中山士兵吓呆了。

赵国骑兵只付出了很小的伤亡代价,就扑到了中山国战车的跟前,冲进了敌军的阵营。赵国骑兵一进入敌阵,就纵马挥刀,胡砍滥杀。有的骑兵还坐在马上居高临下,瞄准中山将官射击。

骑兵可以游动,能快速改换射角,绕着圈子连续射击。中山国将领抱头躲避,要么被射成刺猬,要么自顾不暇,根本没空指挥。全军士兵更是你踩我挤,没了阵形。

赵国后续的战车和大队步兵,看准机会如潮水一般涌过来,把中山兵打得七零八落。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受中原文化感染的中山国大败,学习蛮夷胡人的赵国大胜。

到了赵武灵王二十七年,赵武灵王把王位传给了王子何,也就是赵惠文王,自己号称主父,专心于赵国的军事建设和对外战争,把国内政治、经济建设交给了赵何负责。

这个模式特别奇怪,赵武灵王不是太上皇,也不是当朝君主。这爷俩等于分了工,老爹是军委主席,儿子是国务院总理。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的一番开拓,实力大大增强,甚至强大到赵武灵王开始干涉秦国继承人的问题了。

这时候的赵国,已经攻占了秦国北边的一些地区。北部边境正是秦国国防上的软肋,赵武灵王打算以此进攻秦国。

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打算做一次冒险行动,亲自到秦国洽谈联盟事宜,顺便也勘察一下地形,为未来攻击秦国收集第一手的材料。

老大乔装打扮搞侦察

于是,赵武灵王化名乔装,以使臣身份进入秦国,身边就带了几名保镖。这伙人沿途观察、了解秦国的风土人情,尤其对山川形势、屯兵要塞非常留心。

中原大地西部沿玉溪走廊两侧,是黄土高原和低缓丘陵,可以急行军。但是临近关中地区就不一样了,陡然耸起了连绵高山。秦人在这里依靠险要建设要塞,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函谷关。

赵武灵王经过函谷关进入关中平原,看到了渭水两岸八百里秦川沃野。进入秦都咸阳,道路宽阔笔直,两侧高墙大瓦,飞檐斗拱。

赵武灵王转了一圈,对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变化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他看到秦国百姓神色纯朴,走在路上熙熙攘攘,非常规矩。军人普遍得到尊重,而做买卖的却抬不起头来。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贵族子弟就被断了活路,该扫大街的扫大街,该掏厕所的掏厕所,愿意当官的先去立军功。

法家先贤通过法令约束,建立起了一个高效率的职业官僚政府。而这时的山东六国,分封制还很难撼动,贵族子弟仗着有好爹都进了政府,把持着权力。

赵武灵王住进国家宾馆,在等候会见秦昭王的短暂时间内,乔装打扮一番,在咸阳城中走街串巷。

他发现咸阳市政府职能高效,从咸阳城优异的卫生条件中就可以看出来。他在小酒馆、小茶楼这些地方四处观察,想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些秦国的情况。一连观察了好几天,他不得不承认,秦国确实比赵国强大。

过了几天,秦昭王接见并宴请赵国来使。秦昭王正处青壮之年,对赵国也很感兴趣。他问来使为什么老赵王尚健在,却把王位传给了太子。赵武灵王假扮的赵国使者随便敷衍了一下,说这是为赵国的发展考虑云云。

在一番交谈中,机智的赵武灵王还巧妙地从秦昭王口中了解到,秦国近期主攻方向是魏、韩两国。因为魏、韩两国一直受齐国笼络,对秦国构成了威胁。秦昭王想要把他俩打回原形,瓦解齐、魏、韩联盟。

一听这话,赵武灵王提着的心就放下了。他心想:“只要秦国不打我们的主意,回去以后我就可以继续驱三胡、灭中山。”

这时候,赵武灵王正式请求秦、赵两国结盟。秦昭王非常高兴,接受了结盟的请求。

秦昭王回到寝宫后,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脑子里就跟过电影似的,回想起白天赵使的形象和他的音容笑貌,觉得这个人不一般,比自己还像个大王。

过了几天,他越想越不放心,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圈套,于是想请赵国使团回来,但却追不上了。

赵武灵王圆满执行了侦察计划,早已脱身离开秦境,出函谷关回国了。

一代雄主竟被亲儿子活活饿死

到了赵惠文王二年,赵武灵王巡视刚刚夺取的云中、雁门二郡,结果遇到了楼烦王的部队。

楼烦王一开始约林胡王共同攻击赵国,收复失地,但林胡王觉得赵军十分厉害,不敢冒这个险。楼烦王的部下也劝他不要轻举妄动,但楼烦王不听,强迫部队进攻赵国。

等见到赵武灵王的大部队之后,楼烦人都劝楼烦王不要跟赵军硬拼。楼烦王一看赵军人多,又是赵武灵王亲自领军,虽然恨得咬牙切齿,但却也无可奈何。

赵武灵王看楼烦的军队犹犹豫豫,知道是在畏惧自己,就派使者请楼烦王上前搭话。

楼烦王硬着头皮来见赵武灵王,没想到占优势的赵武灵王却很客气。他知道楼烦王被赶到阴山以北后,由于那里气候不好,生活很不如意,所以允许楼烦王率部回归河套故地。交换的条件,是他们要服从赵国的命令,不许再劫掠赵国边境。

赵武灵王还告诉楼烦王,楼烦人可以加入赵国国籍,甚至加入赵国的军队和政府,赵国不会歧视。

楼烦王一听可以回到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而且没什么损失,就高高兴兴地同意了。如此一来,楼烦等于做了赵国的附庸,以后再也不敢骚扰赵国。

楼烦部众知道在赵国当兵待遇优厚,远胜于逐水草而居的漂泊生活,况且骑马打仗也是他们非常乐意干的事儿,于是大量的楼烦骑士脱离楼烦王,投入赵国军队。

转过来年,赵武灵王又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国抵抗不住只好投降。占领中山国后,赵武灵王整理了代郡和邯郸之间的道路。从此,这条道路通畅无阻,民族间的往来也越来越频繁。

赵国国土增加,国力增强,赵武灵王就搞了一次大会诸侯的活动,威望达到顶峰。可惜很快,他就从人生的制高点上跌落了下来,起因是一次宫廷政变。

赵武灵王年富力强时,把王位传给了王子何。但是,这位王子何不是大儿子。所以,当王子何当上了赵王后,他的兄长很不满。

对此,赵武灵王的态度又很暧昧,他让王子何成了新的国王,却又对大儿子很关心。所以朝中有些图谋自己前程的大臣,就勾结这个大儿子,对惠文王的君位虎视眈眈。

赵惠文王也不是笨蛋,王室之间是没有骨肉亲情的,他很清楚自己哥哥想干什么。所以,惠文王很快就抓住了一个机会,击败了兄长。这位爷失败后,逃到了自己老爹居住的沙丘宫中。

没承想,父亲也没能护得住自己。赵惠文王派人包围沙丘宫,切断水源和食物,到最后把自己的父亲和兄长都给活活饿死了。一代雄主如此收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赵国在武灵王后,当然还有故事,但已经不再是战国的主角了。故事的重点又回到了齐、楚、秦这几个大国之间。那么,这些大国又有怎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