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话史记 » 白话史记全文在线阅读

《白话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关灯直达底部

太史公说:伟大崇高是礼的美德啊!主宰制约天地万物,奴役驱使广大民众,难道仅仅是人的力量吗?我到过主管礼仪的大行官署,考察夏、商、周三代礼制减少或增加的情况,才知道根据人情来制定礼节,依照人性来规定仪式,这种情形由来已久了。

做人的道理驾驭着人们千头万绪的行为,礼仪规矩没有一处是不贯通存在的。用仁义来诱导人们进取,用刑罚来约束人们越轨,因此,道德修养高的人地位尊贵,俸禄优厚的人备受荣耀恩宠,这是统一海内,使万众步调一致的方法呀。人的身体以安然地坐乘车马为舒适,就为此在车子上装饰黄金,在横木上绘画彩纹,用来增加繁多饰物;人的眼睛喜欢五彩缤纷的颜色,为此在服装上刺绣花纹和图案,用来满足视觉功能;人的耳朵爱听钟磬的音响,为此调和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音响,用来激荡追求的心愿;人的嘴爱好五味,为此调制甜辣酸咸各种滋味,用来达到美食的目的;人的常情喜好珍贵美好的东西,为此雕琢打磨圭璧等玉器,用来舒通自己的旨意。所以,古代帝王祭天用大路车蒲草席,戴鹿皮帽穿布衣裳,演奏用底部有孔的红弦瑟,祭祀用清肉汤、淡水酒,这是因为要防止淫滥奢侈,挽救过于讲求雕饰排场的弊病。因此上至朝廷君臣的礼仪、尊卑贵贱的秩序,下至黎民百姓的车马、衣服、住房、饮食、嫁娶、丧祭的等级区分,万事都有适当的分寸,万物都有节制条文。孔子说:“鲁国的禘祭礼,从第一项献酒往下,我就不想看它啦。”

周朝衰败以后,礼仪被荒废,乐制遭破坏,大小等级互相超越,管仲家是大夫,就富贵兼备,娶了三姓妇女为妻。循规蹈矩守法正派的人在社会上备受欺侮,奢侈过分越级悬殊的人被说成是显贵荣耀。从子夏起,这位孔子门下的高才生,还说“出门看到许多繁华美丽的事物就十分快乐,回来听先生传授道理也十分快乐,这两种快乐在内心斗争,不能自己决定取舍”,何况那些中等以下的普通人,逐渐失去教化,天长日久被世俗所浸染呢?孔子说“一定要正名”,是由于他在卫国居住看到了许多不合礼仪的事。孔子死后,那些接受礼乐教育的学生们没有作为,大多湮没不能振作。有的人逃到齐国、楚国,有的人入居黄河、东海之滨,难道不痛心吗!

到秦代占有天下以后,全部接受六国礼仪,采纳选择其中好的施用,虽然不合乎圣人的制度,但是它尊贵君主,抑制臣僚,朝廷上下很有秩序,还是依照古代沿袭下来的礼仪。

到了汉高祖,光复而拥有天下以后,叔孙通对礼仪颇有些增加或删改,大体上都是沿袭秦代原来的礼制。从皇帝称号下到辅佐的官僚以及宫室官府名称,很少有改变的地方。孝文帝登上皇位,主管部门建议要重新制定礼仪,孝文帝爱好道家清静无为的学说,认为用烦琐的礼仪装饰外表,对治国安民没有益处,身体力行进行节俭教化又怎么理解呀,因此停止讨论这事。孝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明白社会政务、精通刑名的学问,多次求谏孝景帝说:“诸侯是国君的屏障和辅佐,与臣僚属于同列,这是从古到今的制度。现在大的诸侯国专权治理,施行和朝廷不统一的政治,有事也不禀告京城,恐怕不可以让它传给后代吧。”孝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计策,六国借口反叛朝廷,名义上是要诛杀晁错,皇上就杀死晁错来解除危难。这件事详细记在《袁盎晁错列传》的文字里。从这以后,当官的人都只培养交情,安享俸禄罢了。没有谁敢再议论礼制的事了。

当今皇上登临帝位,招引通晓儒学的人士,下令共同制定礼仪,十多年没有办成。有的人说,古代太平盛世,万众和睦安乐,吉祥兆头纷纷出现,于是采集各地风情民俗,确定礼仪制作。皇上听了这些话,颁发制书诏告御史说:“凡是接受天命做帝王的人,各自都有兴盛的条件,不同的道路共同归到一个原则。那就是根据民众实际制定礼仪,追随民情风俗建立制度。讨论礼制的人都称道遥远的古代,今天的百姓还能看到什么呢?汉朝也是一家帝王事业,自己的典章法度不能流传下去,对我们的子孙又说什么呢?教化深远崇高的典仪,气魄恢宏广博;治民目光浅薄的典仪,表现偏颇狭隘,可以不自勉吗?”于是从太初元年起,改用正月为一年的开始,改换服饰崇尚的颜色,封禅泰山,确定宗庙祭祀和百官的仪制,作为汉朝常用的典章制度,流传给后人。

礼是由人产生的。人生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那么不能没有怨愤,怨愤到没有分寸限度时就争斗,有争斗就混乱了。古代圣王厌恶这种混乱局面,因此制订礼仪用来调养人的欲望,满足人的要求,使人的欲望不在企图占有物质方面没有穷尽,物质也不因为满足欲望显得缺少,物质和欲望两者互相协调才能长久,这就是礼产生的原因。因此礼就是调养。稻米高粱等五味食品,是用来调养口腹需要的东西;椒树兰花等芬芳香草,是用来调养鼻子需要的东西;钟鼓管弦弹奏的音乐,是用来调养耳朵需要的东西;雕刻镂制的花纹图案,是用来调养眼睛需要的东西;大房子座椅几案卧席,是用来调养身体需要的东西。所以礼就是一种调养。

有道德修养的人已获得了调养,又认为调养要有区别才好。所谓区别,是指高贵的和低贱的人应有等级,年长的和年幼的人要有差别,贫穷的富贵的,轻微的重要的要与身份相称。所以天子乘大路车用蒲草席,这是用来调养身体的需要;车子两侧装载香草,这是用来调养鼻子嗅觉的需要;车子前面的横木画着交错的彩图,这是用来调养眼睛视觉的需要;和铃与鸾铃的叮当声,慢走时合乎《武》《象》音乐的节奏,快走时合乎《韶》《K》音乐的节奏,这是用来调养耳朵听觉的需要;龙旂上绣着九条籠,这是用来培养天子诚信的需要;车轮和伏轼上装饰着伏卧的犀牛和猛虎,马肚带装饰着鲛鱼,车辕装饰成龙的样子,这是用来培养威严的需要。所以大路车的马匹,一定老实,达到驯良听话,然后才可以用它乘驾,这是用来提供天子安全的需要。谁能知道有志的人牺牲生命要求树立名声节操,就是为了养护生命的需要;谁能知道减少费用支出,就是为了养护财货的需要;谁能知道对人恭敬辞让,就是为了养护自身安宁的需要;谁能知道礼节仁义文章道理,就是为了教养性情的需要啊。

人如果只重视生命,像这样的人一定死亡;人如果只重视利益,像这样的人一定受害;人如果把怠惰看成安逸,像这样的人一定危险;人如果把任情好胜视为安分,像这样的人一定毁灭。所以圣人用礼仪来统一一切,那么情和理两者都得到了。用性情来统一一切,那么情和理两者都失掉了。因此,儒家是要使人两者都得到,墨家是要使人两者都失掉。这便是儒、墨两家的区分。

礼是人际等级关系的最高准则,国家强盛稳固的根本,威严施行的途径,功业声名的总集。帝王三公遵循礼治才可以统一天下,使诸侯臣服;不遵循礼治,就要毁弃国家。所以说,坚硬的铠甲、锋利的兵器不能完全保证胜利,高耸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不能保证坚固不破,严苛的法令、繁复的刑罚不能完全保证威权。遵循礼治的道理就通行,不遵循礼治的道理就失败。楚国人用鲛鱼皮、犀牛皮制作铠甲,坚硬得像铁和石头一样,用宛城的铁打制长矛,刺人像蜂蝎一样锋利迅速,士兵像疾风一样突然涌来。然而在垂涉楚怀王全军溃败,大将唐昧阵亡了。从庄L起兵作乱,楚国分裂成四国来看,楚国难道没有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吗?大概是它统治的手段没有按照礼治的缘故吧。楚国凭汝水颍水做天险,岷江汉水做护城河,靠邓地山林阻挡敌人,凭着方城山做外围。然而秦国的军队到了鄢城郢都,攻打楚国就像摇动一片枯叶那样容易。这难道是没有坚固的要塞和险要的阻隘吗?还是它统治的手段没有按照礼治的缘故呢?商纣王曾剖开比干的腹腔挖心,囚禁箕子,想出了炮烙肉刑的主意,严刑杀害没有罪过的人,当时大臣以下的人战战兢兢,没有谁一定能保全性命。但是,西周的大军一到,桀纣的命令在臣民下面就行不通了,百姓再也不听他使用了。这难道是纣的政令不严,刑罚不重吗?也是他统治的手段没有按照礼治的缘故吧。

古代的兵器,只有铁戈、长矛、弯弓、羽箭罢了,但是,敌国不等使用任何武器时就投降归服了。城郭不勤修,护城河也不挖掘加深,不建设坚固的要塞,机关巧变也不张设,然而国家却平安无事,不怕外敌入侵且很稳固,没有其他原因啊,那就是因为能明白礼义的道理并且均衡地处理人际关系,按时间规定使用民力且真心地爱护百姓,那么臣下百姓响应起来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有个别不服从政令的人,然后用刑罚对待他,那么百姓便知道罪过服刑了。所以处罚一个人,天下的人都顺服了。罪犯不责怪上级,知道受刑错在自己。因此,严刑处罚少,政令有权威,执行起来像流水一样畅通,没有其他原因,乃是遵循礼治道理的缘故。所以遵循礼治道理就通行,不遵循礼治的道理就失败。古代尧帝治理天下,只是杀了一个鲧,处罚了共工和驩兜两个人,天下就治理得很好。古书传文讲“威严虽然厉害但是不轻易采用,刑罚尽管设置但是尽量不使用”。

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祖先是家族的根本,国君师长是治国的基础。没有天地宇宙怎么会有万物生命?没有先人祖宗怎么会有子孙后代?没有国君师长怎么会有国家的治理?这三条偏失或者废弃,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了。所以礼是上面敬奉天,下面敬奉地,尊敬先人祖宗并突出国君师长的地位,这是礼的三条基本原则。

所以做帝王的人把天和先人祖宗相配,加以祭祀,诸侯不敢有这个想法,士大夫有一定的宗法,目的是分出高贵和低贱的差别。高贵的人低贱的人不乱,这样便得到礼治的根本了。郊外祭天的仪式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举行,诸侯只许进行社祭,社祭包括诸侯和士大夫,这种规定是为了区分尊贵的人应该敬奉尊贵的人,卑贱的人应该事奉卑贱的人,适合做大事的做大事,适合做小事的做小事。所以占有天下的帝王可以敬奉七代祖先,有一国的诸侯可以敬奉五代祖先,有五乘土地的大夫可以敬奉三代祖先,有三乘土地的士可以敬奉二代祖先,有一牛而耕像农工食力的庶人不允许设立宗庙祭祀祖先,这种规定是用来区分功业深厚的人恩泽流布广阔,功业浅薄的人恩泽流布狭窄。

隆重的先王祖祭,供上清水酒樽,俎上摆着生鱼,先上不加佐料的骨肉汤,表示重视食物饮用的本源。隆重的祭祀供上清水尊同时也用淡酒祭祀近祖,食物用带皮的黍稷谷物,同时祭食也用稻米和高粱米饭,祭祀中虽然供上不加佐料的骨肉汤,但也供上各种美味的菜肴,表示既重视饮食的本源又兼顾到亲人的享用。重视饮食的本源叫做有思想,兼顾亲人享用叫做懂情理,这二者结合成礼仪条文,归结到天地自然,这才叫至高无上完美的盛典。因此尊敬地供上清水尊,俎上放着生鱼,瓦豆里盛着不加佐料的骨肉汤,道理是一样的。祷告完了,酒没有喝进口,祭礼完毕俎上的祭品不尝,祭享的过程中,先后有三个陪侍对接受祭享的代尸劝食,三劝之后,劝食人自己就不享用了。盛大的婚礼没举行仪式之前,或在太庙里代表受祭的尸没进去之前,亲人刚死没举行入棺仪式之前,人们的心情是一样沉重严肃的。帝王乘坐的大路车用白丝帷帐,郊外祭天戴麻帽子,吊丧服装不修饰,腰间散扎着麻带子,这质朴的道理是一样的。三年守孝哭吊亲人,哭声直号,演唱《清庙》歌时,一个人领唱,三个人跟着咏叹,不击悬挂的一口大钟,还是敲打钟格,发出深沉的声音,乐器用有红色丝弦的底下穿孔的瑟,演奏声音舒缓低沉,这道理也是一样的,要古朴本色才好。

一般地说,礼从简略开始,加上修饰完成,最后使人乐意接受。所以最完备的礼,应该是人情和形式都尽善尽美;其次是或重视人情或重视形式,再次是人情形式全没有,达到远古混沌的状态。天与地依礼调和,太阳和月亮依礼明亮,四季依礼有顺序,星辰依礼运行,江河依礼奔流,万物依礼昌盛,喜好厌恶依礼得到节制,高兴恼怒依礼处置恰当。下面百姓依礼相待就和顺,上面帝王依礼行政就英明。

太史公说:最高境界啊!建立盛大的礼仪,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天下没有谁能增加或减少它了。礼的根本原则和形式相顺合,最后和开始相呼应,达到既有文饰又有等级区别,达到既明察事物又和悦人心。天下人服从礼治就太平,不服从礼治就混乱;服从礼治就安定,不服从礼治就危险。小人依据实情,想不到效法礼仪呀。

礼的内涵实在深邃啊,邹子“坚白同异”的明辨,进入礼的范围来讨论问题就显得软弱无力了。那礼的内涵实在广大呀,擅自制作典章制度坚持偏狭浅陋理论的人,进入礼的范围来讨论问题就望而却步了。礼的内涵实在高远啊,粗暴、傲慢、任性、放纵、轻视礼俗而自认为高明的人,进入礼的范围来比较就显得渺小卑下了。所以墨绳弹画以后,就不能进行欺骗说曲道直了;秤锤挂平以后,就不能进行欺骗说轻道重了;圆规曲尺摆在那里,就不能进行欺骗说方道圆了;有道德修养的人小心地按礼办事,就不可能受欺诈虚伪的蒙骗。因此,墨绳是正直的最高标准,秤是公平的最高标准,圆规曲尺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礼是做人处事的最高标准。然而那些不遵循礼法的人不懂得满足礼仪的要求,叫做无道的流氓;遵循礼法懂得礼的要求,叫做有道的人士。切合礼义,能够思索探求,可以说能考虑问题了;能考虑问题又不轻易改变观点,可以说能固守信义了。能考虑问题又能固守信义,加上由衷的爱好,那就是圣人了。天是高的顶点,地是低的顶点,太阳月亮是光明的顶点,没边的宇宙是广大的顶点,圣人是遵行礼道的顶峰了。

礼用钱财物质表现馈赠,用服饰文彩表现贵贱,用多少区别等级不同,用厚薄表现亲疏远近。仪文形式繁富,人情欲望收敛,这是礼隆重的表现;仪文内容简约,人情欲望繁多,这是礼薄的表现;仪文和人情互相作为里外的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便合乎礼仪的要求,就可流行不息了。有道德修养的人用大礼达到隆重,用小礼尽力简约微薄,用中礼又能合乎情理要求。轻重缓急都不超出礼义的范围,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内心才能常守礼义呀。在普通人住的地方能知道礼义的界限,这种人士就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行为超出礼义的范围,就是普通的人了。在这样的普通人中间,徘徊周旋,对错都能按礼的程序去做,这就是圣人了。所以道德修养深厚的人,是平时积累礼义的结果;伟大的人,是平时广施礼义的结果;崇高的人,是平时推重礼义的结果;聪明精细的人,是平时对礼义尽心研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