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的温度2: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 历史的温度2: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全文在线阅读

《历史的温度2: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一位孤悬东北的土匪将军

关灯直达底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民国史上留下痕迹的那些人,他们的名字本身都透着一种腔调,比如张学良、蒋介石、冯玉祥、吴佩孚……

但有这样一个人,你一看他的名字就会想:这不是一个土匪的名字吗?

没错,这个人本身就是土匪出身,但他做的事情,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1

1931年11月4日,黑龙江省,江桥。

江桥这个地方,准确的称谓,是“嫩江哈尔葛木桥”,800米长,是通向黑龙江省当时的省会齐齐哈尔的必经之路。

这一天的上午,桥面上出现了日本军队。

此时此刻,距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过去才不到两个月——但也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辽宁省和吉林省近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土,已经沦入日本人之手(参看《历史的温度》中的“‘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四张面孔”)。

马占山

所谓的“东三省”,就剩一个黑龙江省了。

这天上午,率先冲上桥面的,是日军第二师团“嫩江支队”第16联队的第七中队和工兵第七中队,大概400人。

直到踏上桥面,日军仍然没马占山有遭到任何抵抗,这让日军士兵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看来东北军真的放弃了。

所以当日军接近江桥北岸,迎面忽然射来密集枪弹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崩溃的。第二师团师团长多门二郎甚至不敢相信,对面还击的会是中国军队。

江桥抗战遗址

“放鬼子进100米距离,再给我狠狠地打!”这是桥对面中国守军在开战前接到的死命令。

下这道命令的,是当时的黑龙江省代理主席,马占山。

2

马占山,字秀芳,满族,1885年生人。

现在已经无从考证,马占山的父母为什么要给他起这个名字。但从他后来的发展经历来看,这个名字还真的很贴切。

马占山出身贫苦,七八岁的时候,给地主家当了个马倌,从此和马打上了交道,练了一手好骑术。

在马占山18岁那年,他放马把一匹马给弄丢了,结果被地主送进了官府,被打又被关,还赔了钱。那匹马后来自己跑回来了,但地主就是不退钱。马占山一怒之下,跑到附近的山上,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当起了土匪。

你看,以马为生,占山为王,“马占山”这个名字,像是度身定做。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在东北境内的土匪们活动空间也日益狭小。那时已经成为土匪头子的马占山,索性带领兄弟们下了山,接受了朝廷的收编。

被招安后的马占山,从一个哨长做起,跟随吴俊升一路升迁。这个吴俊升是谁?是奉系军阀中的重要人物,一路跟随张作霖,并在皇姑屯跟着张大帅一起挨了日本人的炸弹,共赴黄泉。

哦,对了,吴俊升的外孙女,叫王薇薇,不过说“Vera Wang”可能大家更熟悉一点,著名的“婚纱女王”。

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马占山已经坐到了黑龙江黑河警备司令的位置。“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当时的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在北平(“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自张学良以下,东北的主要首脑都不在东北岗位上,且看起来也没打算回去),张学良考虑再三,在10月决定任命马占山担任黑龙江省代主席。

张学良起用马占山,确实是有考虑的。一方面,尽管马占山曾面见张学良,坚决反对“不抵抗”,但张学良始终不愿意与日本人正面冲突,甚至认为东北军是自己的“包袱”。但另一方面,老爸留传下来的东三省大好基业,就这么轻易败光,少帅又有点不甘心。

这个时候,让剽悍土匪出身,在东北军里又有根基和威望的马占山来稳一稳阵脚,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于是,马占山这样一个土匪出身的人,就当上了一省主席。

当时,哪怕是东三省以闻所未闻的速度沦落,但从蒋介石到张学良,却一直都在“隐忍”,各方军政大员看两位大佬的眼色,也都是不知所措。只有土匪出身的马占山,根本就不管那么多,在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代主席后,他就当众宣称:

“尔后凡侵入我省者,誓必死一战。”

3

马占山说到做到。

1931年11月4日在江桥打响的这一枪,不仅仅是有指挥、有系统的武装抗日第一枪,如果追溯的范围大一点,可以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马占山当时一共集结了大约2万人的部队,在江桥北岸设立了三道防线,准备和日本人殊死一搏。两个月来目睹国土家乡不断沦陷却被勒令不放一枪的东北军汉子们,也早就憋足了一口气,人人不怕死,个个往前冲。

在这场战斗中,马占山确实显露出了军事指挥的天赋,机枪和步枪的配合(他的部队只有几门落后的山炮),骑兵的包抄和反冲锋等等,各种战术都运用得相当不错。更关键的是,马占山自己亲临一线,枪林弹雨,坚持不退。

但日本军队毕竟还是太凶悍了。

马占山当时的部队

在首攻受挫后,日本军队不断增兵,最后聚集在江桥的日本军队达到了3万人,并且配以飞机、大炮以及装甲车。

武器和人数都明显落在下风的马占山部队,从11月4日打到19日,足足坚守了半个月,最终因为伤亡过大,被迫撤出战斗。

但就是这场16天的战斗,让全国都知道了“马占山”这个名字。

当时的中国人,天天从报纸上看到国土不断沦丧的消息,忽然冒出一个敢打敢拼的马占山,顿时全国轰动。当时,国内各地报纸都以大字标题报道“江桥抗战”。全国各地群众自动组织慰问团、后援会,捐钱捐物,支援黑龙江省抗战。曾有一位苦工专门跑来捐献1块洋元给马将军,他表示自己一个月工资总共2元,愿意捐献一半。还有人跑到中国银行,拿出一条金链子,请银行代售捐给马将军。

当时,上海、哈尔滨等地的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组织“援马抗日团”,参加抗日队伍。上海的音乐家协会专门谱写了一首《马家军之歌》。

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陶行知先生特意创作《敬赠马占山主席》一诗:“神武将军天上来,浩然正气系兴衰。手抛日球归常轨,十二金牌召不回。”

4

在全国上下一片称赞马占山的声音中,事情却发生了180度大逆转:

一家卷烟厂当时还出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

1932年2月,马占山向日本投降了。

关于马占山为什么要投降日本人,至今还有一些争议,但有些客观事实,是很明晰的:

第一,江桥抗战失败后,马占山一路退守,一路抵抗,打得相当艰苦。而从江桥抗战开始,从蒋介石到张学良,虽然口头嘉勉不断,但从来没支援过马占山一兵一卒、一枪一弹。蒋介石始终称马占山是“民族英雄”而不是“抗日英雄”,为的就是避免刺激日本。

第二,到了1932年1月的时候,孤立无援的马占山和他的部队其实已经撑不下去了,马占山当时面临两种结局:要么被日军全歼,要么部队哗变,作鸟兽散。

第三,从江桥抗战开始,以土肥原贤二(他的故事参见本书《“土肥圆”和“土肥原”》一文)为首的日本人就对马占山不断诱降,马占山不断拒绝。直到最后,马占山以“黑龙江省自治”为条件,答应出任伪黑龙江省主席,但拒绝在协议上落下一笔一字,原因是“我不识字”。

当时“江桥抗战”马占山的宣传画

原来大家心目中的抗日英雄,居然投降了?举国哗然!但还没等大家酝酿好情绪开始责骂马占山,这位土匪出身的将军,又做了一件让日本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1932年4月1日,马占山以检阅军队为名,带人秘密逃出齐齐哈尔,宣布重新抗日!

从马占山答应降日,到秘密出逃重新抗日,前后也就一个多月时间。

如果那时候有网络用语,估计很多人会大呼一声:这个弯转得太快!爸爸们的腰都闪断了!

马占山是不是“诈降”?

对此,后世也有一些争议,但同样有两个客观事实不容辩驳:

第一,就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神通广大的马占山秘密动用12辆卡车、6辆轿车,将2400万元的伪满洲币(相当于200万银元)、300匹战马及其他军需物资运出城外,成为日后重新抗日的重要物资和军饷来源。这和一些当时反复无常的军人有明显区别(比如石友三)。

第二,马占山重新举起抗日大旗后,确实是真刀真枪再次和日本人陷入苦战。因为遭到欺骗,日本关东军在1932年6月到7月间,对马占山部队先后进行了8次围剿,都被马占山一一化解。更让人惊叹的是,1932年11月,马占山组织四路大军,反攻齐齐哈尔。

在“九一八事变”过去一年多后,一支孤悬东北的义勇军,居然还有胆量、有血性反攻一个省会城市,居然一开始还打了不少胜仗(后来还是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这种事情,恐怕只有马占山做得出来。

1932年12月初,弹尽粮绝的马占山,率残部退入苏联境内。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无论如何,马占山和他的部队,实打实地在东北扛了一年多。

5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枪就是草头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诸多实力派军人中,马占山没有因为要保存实力而选择退避,在和日本人拼光了自己的所有家底之后,属于他的时代,其实也已经过去了。

1933年6月,马占山由苏联绕道欧洲回国,抵达上海。48岁的他,依旧壮心不已,回国后就上了庐山,向蒋介石请缨抗日。

没有了自己的部队,他以为自己还能被委以重任。

没有悬念,马占山被蒋介石婉拒了。于是他索性回到天津,做起了寓公。做寓公的日子倒也清闲自在,唯有一件事要费点脑筋——要一直化解日本人对他的暗杀。

1936年,蒋介石忽然电召马占山去西安(其实是准备派他去打内战)。巧的是,马占山到西安的时候,正好发生了“西安事变”。土匪出身的马占山,在这件事的认知上,倒真的超越了他的年轻老上司、受过高等教育的张学良。马占山当时力劝张学良:“国难当头,勿杀害蒋介石!”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52岁的马占山再一次奔赴南京请命。在被拖了一个多月后,蒋介石终于任命他为“东北挺进军”司令。但以当时的战局,华北、华东都在迅速沦丧,马占山这个“东北挺进军”司令有多大权力和多少军队,可想而知。

两年后,马占山被国民政府委任为“黑龙江省政府主席”。彼时,中部重镇武汉都已陷落,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给马占山的这个“主席”头衔,可能连“空头支票”都算不上。

1945年抗战胜利,蒋介石重新起用60岁的马占山,用于和共产党作战。马占山第一次带兵和共产党军队作战,就在平绥路柴沟堡一带被打得大败。不久,就称病避居北平。

1948年底,马占山、邓宝珊和傅作义三人经过多次商议,宣布起义,北平和平解放。

1950年11月29日,前半生金戈铁马、后半生壮志未酬的马占山,因肺癌病逝于北京寓所,终年65岁,葬于北京西郊万安公墓。

馒头说

我相信,当时的国民党体系里,肯定有很多人看不起马占山。

原因很简单:土匪出身,目不识丁。

但就是这样一个匪气十足的军人,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却敢站出来,不考虑个人得失,不考虑将来发展,只是毅然履行一个中国军人的职责。

民国时期其实有一些土匪出身的军人或军阀,浑身都是缺点,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是从来不含糊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东北王”张作霖。别看他五大三粗,但一直巧妙周旋在俄国与日本之间,不该做的事不做,应该保的国土都保。

是这些土匪更深明大义?更忧国忧民?更热血沸腾?

其实都不是。

他们信奉的道理很简单,往往就一句话:“不能愧对列祖列宗!”

有时候,光这一句话,就够了。

读者评论

明明:目不识丁也只是因为无法选择的出身,但在大是大非上的胸襟、眼界和气节,才是整个人自我的成长和修炼。

乔乔□□□:我爸最爱看《亮剑》,经常是这个台插播广告了,就换那个台看。我也陪爸爸看过一集,印象很深刻,就是双臂尽失的骑兵连连长,还在大喊着骑兵连冲锋,死于马下……泪水就流下来,这种惨烈,这种精神,我辈汗颜。(作者回复:中国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剧之一。)

刘莹:江桥就在我家门口,小时候经常在嫩江旁玩耍。可能家乡的很多人都说不清这座桥的历史,只是看它突兀地矗立在那里。虽然只是个引子,但还是感谢您提到了它。说到马占山的土匪出身和他的民族大义,不禁想起了《论语》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能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的人太少了,如果让我选择,我还是愿意选择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