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通史(上):从史前史到21世纪 » 全球通史(上):从史前史到21世纪全文在线阅读

《全球通史(上):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四编 远东地区的古典时代

关灯直达底部

前面几章讲述了地中海各地区约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其中几乎没有谈到印度和中国,因为二者几乎完全与欧洲隔绝。古代的远东历史确实同地中海诸国历史没有多少联系,双方也不存在紧密的关系。然而我们必须知道,就像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南欧一样,当时的中国与印度(还有美洲的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伟大的文明,而且相当繁荣昌盛。在第4章里,我们曾讲述过印度和中国的历史,从早期一直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或稍后的时期。

现在我们要重新讲述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在十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波斯帝国已经由盛转衰,逐渐走向败落甚至毁灭,雅典的盛世也已是明日黄花,而当亚历山大正试图征服“世界”,罗马正在构建它的帝国时,印度和中国究竟发生了哪些事?

通常来说,中国、印度与地中海诸国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这三个地区都曾经建立过世界上伟大的帝国,在各自的领土上,文明迅速成长,并逐渐达到空前绝后的繁荣。这三个地区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上都产生过伟大的杰作,被后世称为卓越超群的“经典著作”,成为后世历代人们效仿的文化典范。

第11章 印度和印度圣人

在公元前6世纪时的印度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它从政治上分为许多王国、诸侯国及贵族共和国。在文化上,早期雅利安入侵者的后裔并没有同被征服的黑色人种的本地民族完全融合。尖锐的种姓界限把人们分裂成了不同的社会团体,使民族的融合受到阻碍,并且不同的种姓之间不得通婚。

印度各地的低等阶级讲几种不同的语言,而受过教育的上等阶级则都熟悉由古老的雅利安语转变而来的梵语。《梨俱吠陀》以及后来的梵文圣书都受到祭司和贵族宗教般的崇敬。

一、佛陀与佛教

婆罗门教的探讨?婆罗门教或者说印度教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古老宗教。我们可以称那些原属于雅利安族的土著为印度人。许多古代的印度人都信仰婆罗门教,并且接受婆罗门教中关于神的粗俗概念、使人变得越来越不满的嗜血的祭司传统和阴郁的人生观。文明的发展促使一批有思想的人对旧思想发出疑问,印度在这一点上如希腊与罗马一样。有些人试图专心致力于宗教的冥想,他们隔绝尘世的一切奢侈和生活的享受,使自己变为苦行僧来寻求救赎。而有些人尝试得更远,他们不仅仅是甘于挨饿,还以种种的痛苦不适来折磨自己的肉体。于是在此基础上,许多“改革家”和“圣人”出现了,他们创立了新的教义,并且宣传新的能够达到心灵宁静的方法。

乔达摩·佛陀?乔达摩王子是宗教大师之中最有名的,也是唯一一个需要我们记住的圣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一生全身心致力于传教。乔达摩是一个“罗阇”(贵族)的儿子,作为年轻贵族,注定了他要过一辈子安逸享乐的生活。他的领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岭的斜坡上,皮肤黝黑的在他父亲稻田里做工的农奴为他提供财富,仆役们听从他的使唤。他可以乘车驰骋、打猎、竞技,满足每一个欲望来消磨他的光阴。可是他却看到命运悲苦的人所过的艰苦生活,他看见了生活的阴暗面。当他看到那些衰老穷苦的乞丐,被恶疾折磨的病人,或是一具没有埋葬的尸体时,他悟到了一个人生的真谛,那便是一切的世人都必须受苦受难,并且迟早要死去。

关于乔达摩的故事广为流传。乔达摩正在因这些阴郁的思想辗转反侧,而他那年轻美貌的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也是他唯一的儿子。当晚,举行了一场极为欢乐的庆贺舞会,而乔达摩却依然心神不安。当全家人都进入梦乡之后,他却从床上起身,悄悄走进妻子的房间,看了他们的婴儿最后一眼,便伴着仲夏的明月,偷偷地离家出走了。

那一晚他骑马远走了,与大多数同时代的印度教徒相同,要想得到心灵的宁静,唯有变成一个苦行者,他深深认同这一观点。他穿上乞丐的破烂衣裳,虚心而忠诚地倾听着婆罗门僧人们的宣讲。但他依然没有满意。他甚至不进饮食,任凭自己的身体因绝食而衰弱,摒弃了一切生活的享受,但这一切却仍是枉然。

某日,正当乔达摩在一棵大树下乘凉时,他的心中默想着他是如何舍弃了财富、家庭、爱情以及人生的一切享乐,他忽然感觉把一切事情看得更透彻了。他满怀喜悦地站起来,告诉他的朋友们,他得到了真理的启示,人群密集地站在他跟前,听他宣讲。人们虔诚地赞颂乔达摩为“佛陀”也是“大觉者”,并且是真理的灵魂教师。

他和他的门徒们穿着黄衫并随处乞食,游走在恒河流域,传播新的教义。乔达摩三十五岁成为了佛陀,开始宣扬佛教。后来佛教以不同的形式风靡印度大部分地区,甚至越过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进入西藏和中国,并且又渡海传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和马来群岛。

佛陀的教义?佛陀如同时代的其他宗教讲师相同,以言语为主要传教形式(或许是因为当时印度地区还并没有文字普及),但是他的教徒们却极其细心地背下了教义代代相传,所以他的教义是在他死后两三代才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

佛教的精华可以归纳为“四圣谛”:生命中充满的忧愁与痛苦,此为其一;忧愁与痛苦来自于我们的欲望,此为其二;烦恼只能通过“涅槃”才能得到解脱,此为其三;只有通过“八正道”才能完成涅槃,此为其四。

涅槃被解释为宁静之意,是灵魂不受干扰的宁静。要达到涅槃,便要求一个人能从自己的心灵中消除一切野心、恶念、安逸的追求和对于来生的欲望,甚至是消除今生一切的希求、骄傲与愚昧。

涅槃之说与婆罗门教的信仰轮回是吻合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来生可能会发生种类身份的变化,因为人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导致了下一次轮回中肉体形式的改变。这也将意味着一个痛苦的来生。而唯有涅槃,能使一切欲望灭绝,救人免于重生。换句话说,如若一个人能够完全信奉佛教,并努力达到涅槃,他便可免于重生。

佛陀认为必须通过八正道才可以达到涅槃,所谓的八正道即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陀的四圣谛与八正道和斯多噶派哲学极其相似。它们的确高尚,并且其中寓有大智慧。佛陀的道义引导人们竭力避免伤害别人,根除错误,抑制激情,克服愚昧。而受过基督教思想熏陶的人们,却很难正确理解涅槃,他们认为涅槃似乎像一盏吹灭的明灯般阴郁。

二、印度接触近东地区

亚历山大的入侵?佛陀宣告他的八正道之后的两个世纪,亚历山大开始侵入印度。当亚历山大自西北方侵入印度时,印度的政治权力分散,由雅利安人(或许现在应该称他们为印度人)的小诸侯国构成;印度掌握了从近东传入的字母,这大概是通过阿拉伯商人传进来的。除此之外,印度文明进步缓慢。

时间推移到公元前327年,此时亚历山大帝国已经成功征服了马其顿,并用他们的长矛攻击波斯全地,他的士兵久经战阵,面目晒黑,骁勇善战。此时亚历山大又率领士兵们越过兴都库什山脉,凶悍地从山上杀下去,开始猛烈袭击印度,最后成功到达印度河。第二年初,亚历山大大帝想要继续渡河征战,他命他的方阵军用船只搭起一座浮桥,渡河行进,侵占了今天称为旁遮普的那一部分领土。胜利已经像往常一样向他微笑,但是那些疲惫不堪的士兵却再也不肯前进了,无奈的亚历山大还是被迫撤军。

亚历山大让马其顿总督直接统治印度河以西的地方,使原有诸侯国国王作为他的副王来管辖河东被征服的狭长领土。然后他却顺着印度河扬帆入海,心中略感惋惜,当舰队沿海驶行的时候,他又率军登陆,返回波斯。

他这次的入侵时间很短,范围也不广,仅仅碰到印度的西北边缘。但是它却是印度与希腊世界接触的开端,具有深远的影响。自此,希腊化的工业制品、美术与思想,都经过印度河输入印度。印度建筑开始流行采用石头,连佛像也开始用石头来雕刻;希腊化的宗教信仰也渗入了印度。政治上也是如此,后面将会讲述亚历山大入侵印度后所留下的痕迹。亚历山大的角色开始被印度的王侯们扮演。

旃陀罗笈多?印度有一位叫旃陀罗笈多的国王,他建立了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对亚历山大的事迹十分熟悉。他急切地想模仿这位马其顿伟人,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征服者。这位孔雀王子招募了好战的蛮族,组成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自我宣布成为中印度北部的领袖。当这个消息传到叙利亚,亚历山大的手下将军之一,被称为“征服者”的塞琉古,感到十分愤怒,他立即率军迅速东行,准备来扑灭这个狂妄的暴发户旃陀罗笈多。意料不到的是,这个印度狂人竟把塞琉古打败了。因此,旃陀罗笈多不但赢得了印度河和河西岸山岳地带,成为无可争辩的主人,还娶了一位白色皮肤的妻子,也就是塞琉古的女儿。

孔雀帝国?这次侵略战争,旃陀罗笈多依靠一支由步兵、骑兵、战车和象群组成的庞大军队征服了恒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据记载,这些经过训练的象群共有九千多头。因此,他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帝国,这个帝国实行君主专制统治,旃陀罗笈多自立为皇帝,统治着几乎全北印度。

旃陀罗笈多的新帝国实施了一套精心制定的管理制度,官员们向农人征收租金,清查户口,维护运河,灌溉农田,监管市场,调控酒类贸易,执行皇帝所发布的其他各种命令。而皇帝则过着无比奢华的生活,就像蛮族首领一样,在恒河边上建立了都城,用木栅和壕沟围绕着城墙。皇帝的宫殿都是用上好的木头建造的,梁柱上包裹着金箔和金片,生活异常奢华。

阿育王?旃陀罗笈多一生贡献很多,但他一生最为重要的事业是为他的孙子阿育王的帝国功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印度历史上,阿育王是一个典型的古代专制帝王,他长期进攻邻国,进行军事征服战争,这是一种专制帝国公认的执政方式。从公元前273年至公元前232年,阿育王以强权的手段维系着帝国统治。据现存的一块石碑铭文的记载,阿育王在一次战争之后描述了他的内心感受,据说这场战争让十万人死于非命,并且俘虏了十五万平民。当发现一次征服战争竟然造成如此巨大的屠杀和死亡时,阿育王感到深深的惊恐。

幡然醒悟的阿育王从此以后极力避免战争。此时,他统治着印度的大部分领土,只有印度半岛南端脱离他的统治,但他不再企图使用刀剑扩张领土。他认为真正的征服是精神上的征服,也正因为如此,阿育王的功绩始终被后人所纪念。

阿育王还是佛教的第一个护教皇帝。他虽对佛教的仪式作了一些修改,但他大大地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他命人把皇帝诏示刻在全国各地的石头上,告诫臣民不要说谎,要服从孝顺父母,不屠杀骚扰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不以打猎杀生为职业,主人要善待苦难的奴隶,富人要周济穷人。他在印度境内建造了许多壮丽的佛教寺庙,雕刻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佛陀塑像。他号召臣民学习佛陀的教诲,安分守己,遵循佛教的戒律。不仅如此,他还派遣他的弟弟妹妹,带领一批佛教的传教僧到锡兰岛上传播佛教,并成功劝化了锡兰岛上的居民。佛教徒们还将灌溉技术和刻石技艺传入锡兰,直到如今,锡兰全国仍然以信奉佛教为主。与此同时,阿育王也派遣传道者到缅甸去,使缅甸成为另一个迄今为止仍信仰佛教的地方。

其他的接触?阿育王还派遣了佛教使节到波斯、埃及、希腊等地宣传佛教,可是没有取得像锡兰、缅甸那样巨大的成功。但这些对于我们研究者来说,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至少能够证明,印度与希腊化世界之间已经建立了密切接触,并且我们可以确定,这样的接触显然影响着印度佛教的发展。从此佛教徒把佛陀的理论体系变成真正的宗教,进一步把佛像作为神明来崇拜,佛教因此成为一个拥有僧侣(或和尚)、寺庙和仪式的宗教。埃及人和希腊人也逐渐熟悉佛教,并认为佛教与他们崇拜的宗教有很多相似之处。佛陀的雕像甚至隐藏着希腊美术的痕迹,而希腊和埃及关于神灵的各种概念也常常在佛教中出现。这样,印度就自然而然被引入主流文明之中。

孔雀帝国的衰落?阿育王在位时十分虔诚,最后寿终正寝,结束了他的帝王人生。我们只知道阿育王让他的两个孙子来分治帝国,但对于他们和帝国后来的继承人,我们却知之甚少。其实,帝国在阿育王子孙的统治下渐渐衰落,最后竟完全崩溃了。后来,希腊化的冒险家们在西北边境建立了一个小诸侯国,曾经一段时期,他们扩大疆域,把希腊化渗透到北印度的所有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是后来蛮族的入侵导致了亡国的悲惨下场。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印度西北部曾被帕提亚王国所统治,但后来更多的蛮族成为北印度的主宰。

同罗马帝国的贸易?看到蛮族统治北印度这幅图景,我们难免会感觉有点单调、荒凉,这样的写生手法也太过简略。其实,这张图景本来有着更多的色彩。在这个时期,印度不仅与叙利亚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还和埃及有着频繁的贸易活动。公元前1世纪,每年往返印度和埃及两国之间的船只,总数超过了百只。到了下一世纪,往返于两国之间的船只,数目又有所增加,这都要归功于希腊的一位航海家希帕路斯。他发现了印度洋每年都有稳定的季风从海面上刮过。船只可以利用稳定的季风直接渡过阿拉伯海到达印度。这样,人们再也不用驾驶船只沿着漫长的海岸线航行了。照这样来算,人们在七月份从埃及出发,到九月份就可以到达印度。然后十一月份返航,到来年二月份就可以到达亚历山大。人们在印度还发现了罗马钱币,这完全可以证明罗马帝国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和中东、远东地区有着贸易往来。罗马从印度进口棉织品、珍珠、翡翠、钻石、象牙、大米、胡椒和中国的丝绸,向印度输入金、银、钱币,以及铜、锡、铅、珊瑚、玻璃、酒、麻布等物品,甚至还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歌僮和女仆。

笈多王朝?就这样几个世纪过去了,大约到了公元4—5世纪,印度的一位帝王建立了新王朝,这就是著名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重新统一了阿育王时期的领土。印度进入了历史上被世人称颂的著名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期间,出现了许多十分精美的印度雕刻。5世纪的美术家们的壁画杰作被称为“历史上最美的艺术”。当时,印度致力于促进科学发展,像数学、天文学之类学科,渐渐被人们所熟悉。此时期印度的成就远不止如此,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留下了诸多不朽诗篇。从以上这些方面来说,这个时期的印度不愧是一个古典的时代。

梵文的复兴?说此时期是印度的古典时代,因为这个时期印度文化的昌盛、古梵文的复兴,和印度教派中的古婆罗门教的恢复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印度本土发源的佛教却渐渐失去了人们的信仰与崇拜,慢慢地已无立足之地,最后,逐渐消亡。但是,在公元67年(大概在此时),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在日本、中亚、西亚、缅甸、锡兰等国家和地区也占据重要的位置。佛教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此。

三、印度的黑暗时代

对印度造成最大威胁的入侵者和破坏者便是匈奴,也就是突厥即鞑靼诸部落。匈奴曾经给亚洲的许多地区和欧洲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匈奴已经雄霸中亚。不仅如此,在公元5世纪中叶的时候,匈奴最著名的领袖阿提拉率领军队侵占欧洲,整个欧洲遭到蹂躏。匈奴也有“白匈奴”与“黑匈奴”的区别,但是对于这两个名词的解释,仍然存在着疑惑。匈奴的入侵使得印度历史上伟大的笈多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印度的“黄金时代”在这个阴影的笼罩之下逐渐走向没落。最终,公元6世纪初期,笈多王朝的统治破灭了。

从6世纪到14世纪,在地理上来讲印度是一片广阔的土地。在政治上,它分裂为无数的小王国。长期的战争使广阔的土地变得支离破碎。这段悲惨的历史时代持续了八个世纪,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陷入了无边的黑暗,被称为印度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印度看上去很富裕,但对于外来的入侵却毫无抵抗能力,处在痛苦和衰弱交织的深渊中。它似乎在寻找机会,一直在历史的道路上奔跑,但是却被命运之手屡屡阻挠。穆斯林在14世纪进入了支离破碎的印度,成为了印度的主宰,征服了整个印度。关于穆斯林,我们在后面的几章会有详细了解。

第12章 中国的智者

中国和印度相同,实行类似于“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与地中海地区的往来,有时没有丝毫往来的迹象,但还没有达到完全隔绝的地步。虽然中国与地中海之间有小亚细亚作为屏障的阻隔,但思想与发明仍在缓慢地传播与交流。比如关于铁的利用。经过几个世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才把从地中海地区传过来的冶炼铁器的技术传到中国。但是,没过多久,中国人已经能够冶炼出大量的生铁,并传入罗马。埃及人早在石雕艺术传入印度的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雕刻石像了,石雕艺术后来又随佛教(可能是第一次)传入了中国。由于字母很晚才传入印度,所以它并未传入中国。等到后来字母传入中国,这时已为时过晚。中国人不可能放弃自己优美的语言,何况汉语由无数有形状和具体含义的符号构成,是一套极其复杂,而且学起来又十分困难的文字体系。

东方和西方?古代的近东与远东地区在科学、信仰、思想等方面一直进行着交流,虽然不是太频繁。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本性和兴趣十分相似。关于这一点,基普林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他认为:东方世界是东方世界,西方地区是西方地区,两者之间既不会相交也不会重合。不论是生活在东方的人们还是生活在西方的人们,在面对永恒时,他们的本质仍然还是人类。我前面提到的佛陀思想类似于斯多噶派的哲学思想,这种相似的思想在人类的历史中并不少见。毫无疑问,这种相似同样也会在中国见到。

其实,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中,东方与西方早已相交相会、相互作用,不知不觉间已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一、老子和孔子

老子?现在,我们通常只从伟大事物的相似性考虑,而往往忽略其中的细节差异。因此,我们总是认为,诞生于公元前604年的老子就是中国的乔达摩·佛陀。老子就是中国的“老哲学家”。老子原名李耳。他和乔达摩·佛陀一样,以标准的生活之“道”或“规律”训导世人。他的训示思想与佛教思想、斯多噶派的思想几乎相同。他们都认为,人只有抑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得到快乐。但是老子的思想比佛陀早了五十年,更比斯多噶派的芝诺早了二百五十年。

老子曾经说过“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心灵的宁静绝不能被欲望和激情破坏。“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我们不难发现,下一世纪的佛陀和芝诺,甚至是7世纪后的皇帝兼哲学家马可·奥勒留,他们和老子的这一类格言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当老子在世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有洞察力的哲学家。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地位日益提高,甚至成为一个哲学流派,进而成为传说,到最后变成了一位神明。当老子死后七百年,人们为了祭祀他,还特意为他建了一座庙宇。甚至到了后来,巫术和旧中国的鬼神都和他的训言搅和在了一起。老子和弟子们的宗教,就是后来的道教,“道”意味着道或路,在他们的努力下,道教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宗教之一。

孔子?老子虽然名声卓著,但另一位年轻的哲学家——孔夫子,他的名声比老子更高。

孔子诞生在公元前550年左右,与乔达摩·佛陀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他是一位勇敢武官的儿子。虽然,孔子年轻时家境十分贫寒,但本质上仍然是一位士大夫,因为从他的家世起源,可以追溯到贵族的家世和门第,他的祖上地位十分尊贵。他和中国同时代的其他士大夫一样,学习了音乐、阅读、射箭、骑马、养狗、行猎和钓鱼等技艺。他还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著作了一本关于士大夫(君子)生活规则的礼仪书。

孔子的训言对中国人喜欢礼仪的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他还在世的时候,宗教祭祀礼仪和习俗代表着主流道德观念的一部分。孔子十分严格地遵守各种道德礼仪和风俗习惯,慎重地进行一切礼仪活动,比如各种家宅神仙和祖宗的祭祀等。他对天地的祭祀也十分敬重。他认为,对父母的真正尊敬,应当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还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的箴言?孔子和佛陀一样,对人生的关注超过对鬼神的关注。他流传下许多格言,如“孔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见义不为,无勇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其中流传最悠久的格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这些格言大多与宗教没有关系。

孔子论政府?孔子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算是对政府也有自己的看法。当我们关注一下孔子所处的时代,我们就会发现诸侯和其他显贵们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压榨平民,互相争吵,进行破坏性的战争。孔子深信(并教导)像这样的罪恶,只要统治者像父亲对待儿女一样来对待他的人民,就能改正。

孔子真正能够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是他51岁的时候,那时他被鲁定公选为中都宰。鲁国就是现在山东省的一部分,在孔子的治理下,当地事务变得井井有条,因此,不久他就升任为司寇,全国司法都由他掌管。据说,当地的犯罪行为差不多都被他遏制住了。由于鲁定公没有给孔子应有的支持,孔子就辞去官职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尊敬。但是,他改革王朝政治的梦想却破灭了,他希望封建诸侯彼此之间停止战争,也没有得到实现。

孔子的思想?孔子拥有教育家和改革家的双重身份,想要总结概括他的事业,并不容易。不过,应该注意到下列几点:(1)如果从政治改革家的角度看他,他的确是失败者。他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对于确立君王崇高地位的理论,以及管理朝廷的规划,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他对古代宗教礼仪十分重视,在他谨慎而又认真的努力下,这些礼仪终于变成他思想观点的一部分。因为孔子声名鹊起,人们只要提到孔子,就会联想到祖先崇拜,以及对传统宗教的崇敬。(3)在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上,他的礼仪规则,以及道德上的精简格言,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4)他留下了一套重要书籍,被世人证明是对后世影响最深刻的文献之一。

五经?孔子留下的书籍被称作“五经”,由他和弟子们编辑整理。这些书包罗万象,很像中国文献的百科全书。书中包含了过去各时代的传说和历史事件、优美的诗篇,还有当时人们的智慧成果。他近乎保守的思想深入地贯穿全文,同时,这些思想对教导中国人遵守传统道德,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著作从问世起就受到人们的尊重,人们常常喜欢引用其中的句子。孔子的著作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文献和学问,最重要的是,他给中国留下了最伟大的经典巨作。

二、中国与印度、近东的交流

“丝绸之路”?大戈壁沙漠和荒凉的西藏高原是古代中国西陆的界线。然而大约在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开辟出一条漫长的“丝绸之路”,使得中国商人同印度、波斯、叙利亚以及远东其他各地进行交流。

戈壁本身的自然环境就已经够糟糕的,但是还生活着异常剽悍的四处骑马游荡的牧民,他们被欧洲人称作鞑靼人或突厥人,中国人则称其为匈奴。为了把他们拒于国门之外,中国修筑了万里长城。而当时的匈奴为了进入中国,便向更远的西边和南边移动,一直来到长城脚下。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为了共同抵御匈奴,汉武帝特派张骞率领一百人出发向西,寻找抵抗匈奴的盟友。很不幸的是,他们被俘虏并被关押了十年。后来这一行人找到机会逃脱,于是便继续西行至奥克苏斯河(今阿姆河),无奈仍没有找到盟友。尽管如此,此次出行仍然具有重大意义。比如,他们带回了突厥斯坦的快马,还有像葡萄一样的新植物,同时也带回了一个好消息,西方有大量的珍贵玉石。除此以外,他们还带回了一些令人着迷的故事,都是关于印度和波斯的神秘传说。

几年以后,为了驱逐匈奴,汉武帝派出一支大军,穿过山道,向西追踪直至塔里木河流域,进而到达奥克苏斯河流域。公元前114年,中国商队沿这条路到达突厥斯坦和波斯。于是,这条路就成了通往西方的著名的“丝绸之路”。此后,中国与印度和近东地区便有了商业和文化上的沟通。从一定程度上说,汉武帝最重要的功绩就是开辟出这条“丝绸之路”。

沿着“丝绸之路”,每一年总会有十多个中国商队穿过这条贸易商道去西域,用携带的丝绸和铁条交换珍贵的宝石、玉石、琥珀、珊瑚和玻璃。显而易见,中国商人一般不是和希腊人和罗马人直接交易,而是通过中间人——突厥斯坦或波斯人,将货物运至近东地区,抑或是沿陆路穿过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再或者沿印度河下达阿拉伯海,再用船将货物从阿拉伯海运到埃及和地中海一带。

中国的丝绸?运往叙利亚的中国丝绸会在那里染成紫色,用金线绣上花。之后再由叙利亚商人转卖给希腊和罗马的富人。在奥古斯都大帝时期,这种交易形式在罗马十分流行。然而,下一任大帝提比略曾设法禁止罗马富人使用这种昂贵的新织品,但未取得成效。一些罗马人也认为罗马的金钱为了购买中国丝绸已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尽管如此,这种贸易从未间断并持续升温。为了不让中间人波斯获利,许多罗马人竭力想和中国人直接交易,这大概是罗马与波斯帕提亚朝诸王之间交战的原因之一。为此,他们做了种种尝试。例如,寻找出一条直通中国的海上路线。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66年,曾有只叙利亚船抵达中国陆地,但由于航程过长,未被人们接受。为了到中国去,罗马帝国派出的特使和一些旅行家,有时竟冒险选择从陆地穿越中亚细亚,无奈路程实在太远了。所以,罗马和中国仍须通过中间人波斯和印度来进行大部分贸易。

一个有价值的秘密?由于距离过远,中国和罗马很少直接贸易,更别谈这两个伟大帝国之间相互影响了。虽然罗马人迫切地想要知道制造丝绸的方法,但直到查士丁尼大帝时期才得到。查士丁尼派遣了两个修士前往中国。大约在公元551年,他们带回了一根装着蚕卵的空心手杖——比起和它们等重的黄金,这些蚕卵无疑更有价值,因为它们象征着丝绸业在小亚细亚和欧洲的兴起。

三、佛教在中国及其以外各地

皇帝的一个梦?如果说中国同罗马大多是间接而且效果不显著的交流,那么,它同印度的联系则是直接且效果显著的。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据说可能是来中国经商的印度人传入,也可能正如中国史书所叙述的那样以更带有戏剧性的方式。

据汉文记载,中国的汉明帝曾经梦见了一位金人,金人告诉他,他的梦是一个要他派遣使节的神圣命令。于是汉明帝特派了使者到印度,并成功带回一匹装载着一些佛像和多部佛经的白马。大约公元67年,汉明帝在都城建立了一座佛寺并将佛经译成中文,使佛教成为中国国教的一部分。

缓慢的成长?中国历史上的几个世纪,佛教几度被当作外来宗教。佛教僧侣都是从印度来的传教者,而热衷于佛教的中国人则到被他们视为“圣地”的印度去朝拜。自公元4世纪始至公元10世纪,佛教朝拜者的人流不断地从中国涌入印度。有几个朝拜者还写了游记,这些游记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印度佛教史的了解,也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印度的有趣事实,而这些事实在印度文献上从未被记录。

在中国,佛教逐渐和中国的风俗相结合,与此同时,还和中国其他的信仰相互融合,传播甚是广泛,直到最终成为中国人的主要信仰之一。

中国以外的佛教?中国文明伴随着佛教使徒所到之处,如朝鲜、日本、西藏、蒙古和安南(今越南),广泛传播开来,这也是佛教对中国产生的一个重大影响。公元6世纪,佛教由中国又经过朝鲜传入日本,那些传播佛教的僧人又重新回到中国去寻找一些技术熟练的中国工匠并把他们带到日本,让他们建造庙宇,雕刻佛像。从此之后,日本便开始模仿中国的建筑、雕刻风格和绘画艺术,以及中国的文字系统。一时曾掀起一股学习中国的热潮,对中国的哲学和文学乃至舞蹈和战争武器都大加赞赏模仿。但是他们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善于修改和完美利用中国艺术,使之适合他们当地人的需求的优秀技巧。比如,为了使中国的汉字更好地适合他们本国的音节,他们最初借用了中国的会意字,同时把那些比较复杂的会意字简化了,这样中国的汉字便更适用于日本文字。

建筑和美术?佛教在中国以及周边各地的传播,为美术和建筑带来重大的影响。壮丽宏伟的寺院和庄严美丽的宝塔庙宇布满各地,这直接刺激了庭园设计,对雕刻和绘画的飞速发展也十分有成效。例如在佛像的雕塑方面,中国人吸取了印度人从西方带来的希腊化的艺术传统,但并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们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吸取精华,并加以修改,意外地产生了一种与印度美术有别又有鲜明特点的中国美术。现如今,在我们的博物馆里大家所看到的大部分青铜铸造的、陶制的或石雕的神圣美丽的中国佛像,都是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初年和之后制造出来的。

四、中国

周朝末年?在这个礼乐崩溃、孔子生活的年代,齐、秦、晋、楚等几个相当大的诸侯强国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而这些诸侯国又统领着公国、伯国、男国等数不清的小国。小国被封建主义制度控制,保持周朝的传统。所谓的封建制度便是层层分封,男、伯、公及其他诸小国的统治者应效忠于他们各自的王侯或首领,而王侯或首领最后要效忠于他们的帝王。但实际上,王侯们并不团结,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断交战。这正暴露出了封建主义在当时中国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封建主义在中国维持了几百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弊端百出,逐渐衰落下来。在公元前249年,边境公国之一的秦国统治者彻底推翻了这个没落的王朝——周朝。

“始皇帝”?历经漫长的交战,有一个王侯在争雄的诸王之中卓越超群,连续击败了其他诸侯国,于公元前221年取得了皇帝的称号,他自封为“秦始皇”。“第一个”正是始皇帝的内涵所在,而且他是第一个真正的皇帝。他正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旃陀罗笈多,是他用武力征服不同的地区和集团并统一控制;是他结束了当时的封建制度,重新划分了三十六郡,继而新设立了郡守和郡尉来取代曾经的公侯,并由他亲自任命和监督各郡;是他率领精兵,向南扩充帝国的势力范围,成功在长江以南新获四个郡;也正是因为他,驰道和运河也修筑起来了,水陆交通便利了,中国各部分也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这一切行动,让我们想起波斯的大流士,还有罗马的恺撒。

道路和城墙?从那时起,中国的迁居者把中国文明带入长江以南的“蛮族”地区,使之逐渐成为完整中国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为了抵御北方“蛮族”即匈奴的入侵,始皇帝与匈奴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战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了避免他们再犯中国国土,他命人修筑了一道万里长城。这道长城起于东北的黄海,越过黄河的弯曲地区,止于西北丛山之外。这道长城最初虽然是土筑的,但对于从北方来犯的那些野蛮骑手来说,无可置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正屏障。这正是中亚细亚的游牧民宁肯向西方寻求出路,也不南下进入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大概就因为这个缘故,蛮族侵略者忍痛割爱,从亚洲迁移出来,放弃中国,直闯欧洲。

后来,历代王朝又延长加固了长城。到了近代,明朝用石头重建了长城,世界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就此诞生了。

剑和书?虽然始皇帝在许多方面理应受到百姓们爱戴,但很不幸的是,他在位之日,百姓畏而不敢言;逝世之时,百姓恨而无从言。在中国的传统印象中,始皇帝一直被视为一个嗜杀、残酷的暴君。他不得人心的一部分原因是,他曾焚书坑儒,试图毁灭儒教。他曾下令烧掉除农业医药等实用学科书籍以外的所有儒家经典和一切过去被学者视为生命的文献,几百位试图抢救藏书的儒士都遭到斩首或流放。

始皇帝在位时,他残酷地施政压迫着怒而不敢言的百姓们。但公元前212年他的死讯传来之际,积聚了多年的愤怒终于爆发,各地纷纷揭竿而起,相继发生了叛乱,他的儿子们都命丧起义者之手。

汉朝?秦始皇死后爆发的战争接连不断,一个农人出身却又不乏才干的冒险家很快击败了他的众多敌手,结束战乱,统一中国,于公元前206年自立为皇帝,建立了汉朝。他和他的子孙后代曾稳坐超过四个世纪之久的江山。他们引领中国进入一个领土扩张、文化发扬及商业繁荣的“黄金时代”。

新书和旧书?汉朝的文学发展更加灿若星辰。原因之一是纸和一种新式毛笔的发明,小毛笔能将中国文字极为灵巧地呈现在纸上,自然为汉朝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秦始皇禁止古书的敕令被彻底废除了,藏匿的手稿得以重见天日,还抄写了许多副本,文人们还积极撰写了许多新书。为研究中国文学,汉朝有个皇帝还创立了太学,设立了一种竞争式的文官考试制度——察举制。自此以后,门第再也不是提升官职和社会地位的绊脚石,官吏都是从在经书考试中名列前茅的人中间选拔。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被奉为圣书经典拜读。

汉武帝和“丝绸之路”?汉初的几个皇帝,不仅致力于复兴儒教文化,与此同时,也丝毫不减扩张国土、促进商业经济发展的帝王野心。其中政绩最为突出的便非中国人众所周知的汉武帝莫属了。虽然美国人对此名字会有所生疏,但要说他的历史地位可与亚历山大大帝、尤利乌斯·恺撒以及查理大帝相提并论,就自然可知了。汉武帝在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6年的漫长统治期间,曾大力征服了长江以南的地方,并将朝鲜的一部分纳入版图之中。而他最大的功劳便是开辟了一条连接东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

汉朝衰亡?公元220年,曾经辉煌的大汉国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之后三国称雄,平分中国。这不禁让我们回忆起之前提到的亚历山大和他的帝国。中国又开始了漫长的战乱时代。在北方诸郡,蛮族侵略者早已自立为王,侵占了该国北方约大半的国土,由于北部国土丧失,国都被迫南迁到长江畔的南京。这是一个黑暗的年代,而中国的文化传播并没有因此受到打击,反而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公元5世纪,指南针作为罗盘为远洋的中国水手们指引前行之路。

唐朝复兴?公元618年到907年,中华历史上的第二次“黄金时代”来临了,唐朝统治之下的伟大复兴再一次证明了中华帝国的生命力。不仅收复了失去的领土,还新增了许多境外领土。中国此时的强大使别国为之仰慕,波斯、君士坦丁堡以及穆罕默德纷纷派遣特使来觐见天朝大国。商业繁荣发展,阿拉伯商人乘船来中国购买丝绸,其他外国商人也在中亚细亚与中国商人碰头,互换物品。文学也随之重焕生机,雕刻、绘画和诗歌蓬勃发展。

中国印刷术?虽然从公元前1世纪以后,中国人已尝试用木版印刷一些图画和经文,但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书籍印刷的技术是在公元10世纪之后。当时由于皇帝的重视,孔子经书的一种新版本以及两大部百科全书全都编纂完毕并复印了。

若是中国和欧洲早有密切接触的话,那么公元10世纪或11世纪的时候,印刷术就可以传到西方了。但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欧洲就不得不等到公元15世纪才开始采用这个划时代的伟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