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化常识 » 中国文化常识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常识》清末谴责小说

关灯直达底部

谴责小说是晚清小说流派,这个流派是在1900年以后繁盛起来的。清政府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内政反动腐朽,外交软弱无能,使国势衰微到了极点。具有不同程度改良思想的作家们纷纷通过创作小说来抨击政府,揭露时弊,提出挽救社会的主张,从而形成谴责小说流派。鲁迅概括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中国小说史略》)。

清末谴责小说在内容上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题材广泛,包括官场、商界、华工、女界、战争等各方面,以描写官场最为普遍。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讽刺小说的传统,以极度夸张和漫画化的手法,大力抨击黑暗现实。在结构上,一般采用断续连载的长篇形式。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有李嘉宝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四人被誉为清末四大小说家,他们的作品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和《官场现形记》。李宝嘉(1867-1906年),字伯元,号南亭亭长,江苏常州人。李宝嘉曾在上海编撰《指南报》,创办《游戏报》《世界繁华报》,后受聘于商务印书馆,主编《绣像小说》。李宝嘉创作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时弊,洗刷污浊,改进政治,推动社会进步,他还主张学习西方文明。《官场现形记》以官场为对象,着重揭露各种官僚的“龌龊卑鄙”、“昏聩糊涂”,集中暴露晚清官场的污浊、吏治的败坏和统治集团的腐朽,反映了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它的问世促进了人们对清王朝腐朽本质的认识,并掀起了谴责小说的创作高潮。作者大量运用夸张手法,文笔生动,但人物缺少典型性,描写过于渲染夸张,措辞也较浮浅。

吴沃尧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1866-1910年),字小允,号茧人,广东佛山人。曾主笔《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主编《月月小说》,创办过学校。吴沃尧痛恨清政府的腐朽、帝国主义的侵略,尤其憎恨惧洋媚外思想,主张开化、进步和维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以“九死一生”为线索,通过主人公20年间的遭遇和见闻,广泛揭露了从1884年中法战争到1905年左右清末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作品写了200来件“怪现状”,除官场外,还包括商场、洋场等,展示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社会风尚、道德面貌和世态人情,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但由于题材庞杂,结构显得松散。

刘鹗和《老残游记》。刘鹗(1857-1909年),字铁云,江苏镇江人。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等实际学问,是中国第一个研究甲骨文的人。曾协助官员治理黄河,在总理衙门任职,参与外商对华贸易和近代实业,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曾赈济灾民。反对苛政扰民,主张创办实业,使民众摆脱贫困,国家走向富强,属于洋务运动的务实派。《老残游记》描写一个被人称为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小说的突出之处在于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所谓“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作品反映的主要是山东境内的事件,但使人从中看到了封建官吏肆意虐杀百姓,在中华大地上造起一座人间地狱。和同时代的小说相比,《老残游记》在语言运用方面有独特成就,尤其是写景和人物刻画,色彩鲜明,自然逼真。

曾朴和《孽海花》。曾朴(1872-1935年),字孟朴,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曾参与维新运动,致力于实业,精通法语和法国文学,创办杂志《小说林》《真善美》,对革命运动持同情支持态度。《孽海花》最初由曾朴的好友金天翮写了6回,其余内容由曾朴续写。小说以洪钧和赵彩云为线索人物,展现了清末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情况,对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予了一定的揭露和批判。全书写了200多个人物,从最高统治者慈禧、光绪,到官场文苑的达官名士,到下层社会的妓女、小厮,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书中角色大都影射现实人物,使人读来耳目一新,在当时影响很大,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也独具特色,鲁迅称赞说“结构工巧,文采斐然”(《中国小说史略》)。

谴责小说作家虽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由于对最高统治者抱有幻想,他们对现实所进行的抨击和议论往往不触及封建制度本身,而只是对救世道路的探寻,因此谴责小说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由于其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抨击清末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腐败、黑暗,从形式到内容,都突破了传统的樊篱,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