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全文在线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第二章 情人 不幸与万幸

关灯直达底部

夏姬似乎命不好。

传言说,夏姬出嫁前就已经有了情人,叫子蛮,是她同父异母的哥哥。甚至还有人说,他就是郑灵公。这显然不对。因为郑灵公的字是子貉(读如何),不是子蛮。也有人说,子蛮是她的第一任丈夫。这同样可疑。至少没人告诉我们,这位子蛮是哪一国的公子。也没人告诉我们,他俩是什么时候结婚的,婚后又生活了多少年。总之,子蛮究竟是夏姬的丈夫,还是情夫,死无对证。我们只知道,在与夏姬有了性关系后不久,子蛮就去世了。这让夏姬一开始便背上了“克夫”的罪名,叫“夭子蛮”。

坏事开了头,后面就收不住。子蛮去世后,跟他上过床的这位郑国公主,便嫁给了陈国大夫夏御叔,从此叫“夏姬”。夏姬跟夏御叔过得似乎不错。他们生下了儿子夏征舒,也没听说有过什么不雅之闻。可惜十几年后,夏御叔也撒手人寰。这在那些视红颜为祸水的人眼里,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夏姬“不祥”的证据。没有人替她想想,作为天生尤物,年纪轻轻便成为寡妇是何等的不幸。

寡妇门前是非多,何况还是在陈国。

陈人跟郑人一样风流成性,两国也都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叫“东门”。东门未必是“红灯区”,但肯定是恋人或情人寻偶求爱的“约会区”。所以,郑国的情歌便说“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而陈国情歌所谓“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也可以理解为“东门之池,可以泡妞”。[15]

郑国和陈国,都是性爱的自由王国。

实际上陈国比郑国更开放。前面说过,郑国是有情人节的,叫上巳节,时间是在三月三。陈国却似乎天天都是情人节。陈人因为自称是舜帝之后,巫风盛行,国人个个能歌善舞。他们甚至有一部分女子,专门从事巫术,以歌舞祭祀神祇。这种“神妓”其实是最早的性工作者。《诗经·陈风》中的《宛丘》,就是某个男子献给巫女的情诗。

何况陈国的祭祀活动次数频繁,地点则除了东门和宛丘,还有南方之原。于是每到这时,陈国的男男女女便成群结队地倾城而出,泡巫女,会情人,找对象,大开其性爱派对。

不难想象,在风气如此的陈国,性感漂亮的夏姬一旦变成单身,事情会怎么样。

首先是国君陈灵公“当仁不让”,然后是他与卿大夫孔宁和仪行父“资源共享”,君臣三人共同成为夏姬的情人。他们甚至穿着夏姬的内衣,公开在朝堂上谈论偷情的过程,交流做爱的经验,大讲三十七八的她如何风韵犹存。夏姬的内衣怎么会到他们的身上?是夏姬给的,还是他们偷的?不清楚。但可以肯定,他们的行为丝毫都不避人耳目,在陈国朝野已是公开的秘密。

这事终于闹得沸沸扬扬。《诗经·陈风》中的《株林》,便是当时国民议论此事的讽刺诗。这诗说:我们国君为什么要去株林?谁都知道那里住着什么人。他是去看子南(夏姬之子夏征舒)的吧!第二天早上,他在那里吃点心。

看来,即便是主张性自由的陈国人,也觉得事情有点过分。舆论监督的结果,是导致了一位大夫的死亡。因为他对灵公君臣的所作所为,公开提出了批评。于是,在陈灵公的默许下,他被孔宁和仪行父谋杀。

没有了监督的君臣三人更加肆无忌惮。一年后,也就是前面一章说到的鉏麑自杀后八年,即鲁宣公十年的五月八日,这三个家伙居然在夏姬的客厅里,嘻嘻哈哈地争论她儿子夏征舒长得更像他们当中的谁。

陈灵公嬉皮笑脸地对仪行父说:征舒像你。

仪行父厚颜无耻地回答:也像君上您。

这玩笑开得实在过分,因为夏征舒无论如何不可能是他们的私生子。士可杀不可辱。忍无可忍的夏征舒,便在陈灵公出门时一箭射死了那家伙。[16]

这应该是第三个死于非命的“灵公”。第一个是前一章讲过的晋灵公。他是因为为君无道,被赵盾的族人赵穿杀掉的,时间是在公元前607年(鲁宣公二年)。第二个就是夏姬的哥哥郑灵公。他是在晋灵公死后两年(鲁宣公四年),因为吃王八而起纠纷,被本国两位公子杀死的,当国君还不足一年。六年后(鲁宣公十年),便轮到这位因偷情而丧命的陈灵公。前面说过,谥号叫做“灵”的,其实都不灵。但八年之内一连死了三位灵公,也未免太有戏剧性。夏姬六年前死了哥哥,这会儿又死了情人,实在倒霉透顶。

更倒霉的是,就连郑灵公的死,后来也被某些人说成与夏姬有关。他们说郑灵公就是子蛮。他被本国两位公子杀死,其实不是因为吃王八,而是因为吃醋。也就是说,郑灵公和某公子,不但都是夏姬的哥哥,而且也都是夏姬的情人。他们争风吃醋积怨已久,这才刀兵相见,翻脸不认人。

当然,这种无稽之谈夏姬并不知道。同样,我们也不知道陈灵公被杀后,她是什么态度和心情。我们能知道的是,惹出大祸的孔宁和仪行父逃到了楚国,杀死陈灵公的夏征舒则自立为君。弑君和篡位,在当时可是滔天大罪。垂涎已久的楚人便有了可乘之机,也有了灭亡陈国的“正当理由”。第二年(鲁宣公十一年)十月,楚军攻进陈国,杀死夏征舒。然后搂草打兔子,顺手牵羊把夏姬带了回去。

等待夏姬的,将是她无法主宰的命运。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巫臣。

[15]见《诗经·郑风·出其东门》、《诗经·陈风·东门之池》。

[16]原因请参看《左传·宣公十年》杜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