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故事 » 教育故事全文在线阅读

《教育故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关灯直达底部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学名继坤,出生于江东四大望族之一的顾家。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学者、思想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饱含爱国思想的名言,就出自他的名著《日知录》。

顾炎武从小受历史上爱国英雄人物文天祥、方孝孺、于谦等名臣将相人格的熏陶和影响,立志要做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虽然他考中秀才,但他始终淡看功名。青少年时期遍览史志兵书,十分留心社会政治,著《天下郡国利病书》。16岁参加“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辩是非”的江南士大夫政治团体——“复社”,经常与名士畅谈治国济民之术,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抱负十分远大。

1645年清兵攻陷江浙,民愤沸腾,他投笔从戎,参加抗清义军。清兵血洗了他的家乡,两个弟弟被杀,生母胳膊被砍断。城破之日起,嗣母不食清栗,绝食殉国,临终遗嘱他:“深念国恩和祖宗遗训,不做异国臣子。”嗣母爱国言行的影响,国破家亡的民族痛楚,更加坚定了他的抗清意志。他牢记母亲遗言,决心忠于明朝,于是把“忠清”的名号改为炎武。后改名为蒋山佣,因为明皇朱洪武陵墓在蒋山,以此表明爱国心迹。“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爱国抗清之情,溢于言表。

顾炎武与清军有不共戴天的民族仇恨。官僚地主方恒企图侵吞顾炎武家产,诬告顾炎武有通海大罪(死罪),顾炎武被关押。好友归庄四处奔波营救,情况十分危急,只好求助于钱谦益。钱谦益说救他不难,只要让顾炎武送一张门生帖子就行。归庄深知顾炎武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就是饿死,也决不会向变节投降的人求援。于是,伪造了一张帖子代顾炎武送上。后来顾炎武知道了,怒气冲天地要求立即撤回,并写通告在街口,申明并无此事。

他血气方刚时如此,晚年更是爱国志坚。清廷开设“博学鸿儒”科,了解和崇拜他的朝野人士争相荐举,请他为清纂修明史,他却以“非死即逃”答复,拒不为异族服务。外甥在朝做官,特意为他买田置地修书院,以度晚年,他执意不从。他坚定地写信告诉外甥:“故国不复,故里不归。”

顾炎武在44岁后开始了长达25年之久的“足迹半天下”的北游。他以“勾践栖山中”勉励自己“戳力事神洲”,反映了他图谋恢复、力主抗清的精神。作为一名望族子弟,在他北游的后半生中,历尽艰辛险阻,但他爱国反清的意志坚定不移。侨居异乡,漫游北国,广泛地结交了无数抗清名人志士,考察了灭清复国的军事关隘,并且在章丘大桑庄买进田地千亩,作为北方抗清活动据点。在太原与傅山共同筹办钱庄(票号),供抗清志士所需。在代洲与李因笃建屋舍,屯田垦荒,为抗清阵营开创根据地。和王宏在陕西华陰,“静观时势”。他虽年迈力薄,图谋不成,但他独居异乡,自饮艰辛,为抗清奔走呼号,忘我的斗志不减当年。

尽避他年近七旬,坠马身亡,爱国事业未尽,壮志未酬,但他对天下兴亡、民族兴衰的忧虑与爱国之情,永盛不衰。

【大视角】

气节如此,世间一切沉浮、荣辱与算计,均已黯然失色;而其历程中的所有细节,则必打上鲜明的烙印,绽放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