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大意和失误
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在工农群众和北伐军举杯共庆北伐胜利的时候,蒋介石依仗军事实力,破坏国共合作,挑起纷争,举起屠刀,问罪共产党。面对蒋介石忘恩负义的“四一二”大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举起反抗的战旗。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小于蒋介石6岁的毛泽东在湖南,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领导了著名的秋收农民起义。
起义部队为四个团会攻长沙。先后三个方向受挫,损失惨重。9月14日,毛泽东在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分析情况,改变各路义军会攻长沙的计划,到浏阳文家市会合。9月19日,各路义军1500人在文家市集中,为保存实力,由毛泽东带领,向井冈山进军。
此时,蒋介石的婚礼正在上海的大华饭店进行。
当蒋介石得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失败的消息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几个泥鳅狗子(农民)造反,终究翻不了天!在他看来,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最终都被官军打败,成不了气候。事实上,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各小规模的起义,大都没有多长时间。因此,他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打好“二期北伐”这一仗。只是他没有预测到河沟的泥鳅真要成真龙。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是靠江湖义气,有始无终,而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民起义是由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有着无量的前途。蒋介石更没有想到,领导秋收起义的是在广州时期负责国民党宣传工作、文质彬彬的毛泽东,而且毛泽东会成为他的强劲对手。
由于蒋介石的失误,抑或说大意,中共红军抓住发展机遇,神速发展,在赣西南开拓了一片天地,使舵手毛泽东也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为中国革命史书写了新的一页。
这便应了一位哲人的话,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便是两位强人的较量。一方是蒋介石,一方是毛泽东。最后是东风压倒西风,毛泽东战胜蒋介石。
毛泽东之所以战胜蒋介石,不是别的,是因为他找到了通往井冈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之路。后来被蒋介石发现了,于是出现了五次的“围剿”与“反围剿”的智力游戏。
毛泽东用兵真如神,蒋介石泥沟里翻了船
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
阎锡山和冯玉祥的军队基本被歼灭。
这时蒋介石才开始抽出手来对迅速壮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发起武力进攻。此时,刚刚皈依基督教的蒋介石认为共产党羽翼未丰,只要集中兵力,像对付地方实力派那样进行“围剿”,不出半年,就可以完全消灭。应该说这时的蒋介石还没有领教过毛泽东的厉害。在调谭道源到江西参加“围剿”时蒋介石轻描淡写地对谭说:“你马上开回江西,江西之匪羽翼未成,我看剿了他比拔下我的汗毛还要容易!速战速决,不宜拖泥带水。”
1930年10月23日,蒋介石亲赴汉口,召开湘鄂赣三省“剿共”会议。11月12日,国民党召开三届四中全会。12月4日,蒋介石电令陆海空军总司令武汉行营:“限三省剿共军于一个半月内夺回已失城池,消灭赤匪,否则以违令论罪。”12月13日,蒋介石亲自到汉口坐镇,召开湘鄂赣三省“剿匪”会议,任命南昌行营主任鲁涤平为总司令,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下辖朱绍良第六路军、鲁涤平第九路军、蒋光鼐第十九路军等杂牌军10万人。
一番部署完毕后,蒋介石便带着一帮随从上庐山游山玩水去了。
1930年12月19日清晨,第一次“围剿”炮火打响,此次“围剿”,蒋介石制订的作战方针是:长驱直入、外线作战、分进合击、猛进猛打、一举歼灭江西工农红军。
面对蒋介石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毛泽东则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和“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运动战与蒋介石的大部队在广泛的苏区展开了周旋。
鲁涤平进入赣南山区后,白天在山沟里乱窜,寻找红军作战;晚上为防红军突袭,提心吊胆,寝食不安。每到一处就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四处逃避。在短短的10天时间,国民党军队就已累得疲惫不堪。但是没有遭到红军抵抗的国民党部队认为,不是红军不想打,而是不敢打。于是更加肆无忌惮了。
然而,就在他们盲目乐观的时候,一直没有找到的红军却从天而降。12月29日,张辉瓒率十八师进入龙冈地区。此时,林彪率领的红四军与红三、十二军配合,奔袭龙冈,全歼国民党十八师9000余人,俘虏师长张辉瓒,取得龙冈大捷。驻在离龙冈不过30公里的谭道源见张部被消灭,赶忙率五十师向北撤退,却被赶上的红三、四、五军等部包围后“吃掉”两个团。
再说十八师和五十师作为国民党方面的主力被歼灭的消息强烈地震撼了参与“围剿”的其他国民党军队,引发全线溃败。
毛泽东诗书《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记下这一军事上的奇迹: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这次失败,蒋介石扼腕叫痛,他没有想到红军的战斗力如此之强,可以大兵团作战,具有歼灭整师的能力。至此,他才感觉到红军已成为国民党真正的对手,非等闲之辈。
1931年4月1日,蒋介石发动了第二次“围剿”行动。这次“围剿”,不论在使用兵力上,还是在作战企图上,都比第一次“围剿”高出一个层次。
任命何应钦兼任南昌行营主任,负责部署第二次“围剿”行动。增调王金钰的第五路军和孙连仲的第二十六路军。使“围剿”总兵力大约20万,比第一次“围剿”多了一倍。
在“围剿”中,蒋介石首次提出“建立和加强地方团队武装,紧密配合国民党正规部队作战,以减轻正规部队的负担”,“必须厉行清乡,彻底破坏工农革命组织,孤立红军。”
且在第二次“围剿”中,蒋介石吸取第一次“围剿”的教训,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封锁红军、逐渐缩小包围圈的战略。实际又称“拉网”战术,企图在一个小范围内一举消灭红军。
3月27日,何应钦下达总攻击令。五、六、九、十九路军自4月1日发起总攻,自闽西、赣西、赣北、赣南出兵,向建宁、乐安、兴国之间地区急进。
面对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毛泽东冷静地分析了目前敌我形势和我军胜利条件,布置了红军和地方党的各项政治准备工作。在反“围剿”中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以伏击和奇袭方式打击敌人,等削弱敌军力量后,再一鼓作气而歼灭之。
4月7日,蒋军的王金钰第五路军占领富田、丁江、藤田。5月16日,其右路军(公秉藩二十八师)在东固附近白云山下被红三军优势兵力全歼;中路军郭华宗四十三师原准备协攻东固,但因情况不明而停止进攻,旋被红军歼灭。同时上官云相的四十七师也被击溃。
富田战斗后,毛泽东又指挥红军,就势向东横扫。从5月16日到31日,红军先后在东固、白沙、中村、广昌、建宁连打五个大胜仗,自西向东横扫700华里,歼敌三万余人,胜利地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
为庆祝第二次反“围剿”胜利,毛泽东又写了一首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宵入。
七百里驱五十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前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对于两次“围剿”的失败,蒋介石感到一些恐慌,更加认识到红军的厉害,必先去除而后快。
6月21日,距离第二次“围剿”结束刚刚1个月,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这一次,他亲临南昌,担任湘鄂赣浙皖豫六省“剿匪”总司令,可谓重视之。总兵力达到30万,比第二次“围剿”又增加了10万。
任何应钦为前敌总指挥兼任左翼集团军总司令。下辖赵观涛的第一路军、陈诚的第二路军、朱绍良的第三军团、蒋鼎文第四军团;任陈铭枢为右翼军总司令,下辖蒋光鼐的第一军团、孙连仲的第二军团、上官云相的第三路军;任卫立煌为预备军总司令,下辖8个师、2个旅、3个航空队。
面对国民党30万大军的进攻,接连取得两次反“围剿”胜利的红军,在战术上已是轻车熟路,采取避实就虚,向敌后运动。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的领导下,红军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先是从闽西向赣北,再向赣南运动,再由赣南向闽西运动,绕道千里,避敌锋芒,寻机消灭敌人。
但是敌人也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没敢冒进,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结果,红军被包围在以高兴圩为中心方圆几十里的狭小地带。
形势十万火急。
且说8月一天的午夜。没有风。不知名的小虫低吟着。
在浓重夜色的掩护下,一支部队在快速行进着。
马蹄被粗布包裹着,踏在地上发出轻微的“扑扑”声。
“向后传,前方开阔地,加快速度。”
“向后传,前方开阔地,加快速度。”
……
原来,红军利用从国民党手里缴获的电台获知敌“围剿”部署和各路敌军的分布情况,毛泽东、朱德果断决定,利用敌军蒋鼎文第九师和蔡廷锴六十师之间的接合部空隙,主力红军插入敌后,歼灭正在莲塘前进的战斗力较弱的第三路军,然后进击龙冈、黄陂,调动敌军于运动中加以各个歼灭。同时红三十五军、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伪装主力,向西运动,牵引敌人。
机遇就在一线间,胜利就在转瞬时。
第二天,红军便到达莲塘,胜利跳出国民党的第一道包围圈。
第三天,击败上官云相四十七师。
第四天,击败郝梦龄五十四师。
经过三天行程,赶到黄陂击败毛炳文的第八师。
南昌“剿共”行营。
蒋介石同德、日、英的顾问在看着作战地图,在做着他的黄粱梦。
“哈哈,看,我们的包围圈正在缩小。”一个日本顾问笑着说。
“这种铁桶式‘围剿’,是对付游击战最好的办法。”德国顾问非常自信。
“是啊,是啊,蒋先生,看来,我们不久就可以开一个庆祝会了。”英国的顾问附和着。
蒋介石没有作声,但已喜形于色,满脸笑容的他一扫往日的愁容。也许是压抑太久了,他吩咐卫兵拿来一瓶红酒。要和这些外国顾问们庆祝一下即将到来的胜利。
“感谢各位先生对蒋某的支持,我提议,为我们的胜利干杯!”
“cheers!”
……
“报告,我部第三路军遭到共军袭击,损失惨重。”一名卫士慌忙跑过来,手拿一份电报。
“什么?”还没有干杯的蒋介石急忙接过电报,一种不祥的预感使他感到恐惧。
“哎呀,这是怎么回事?”看完电报的蒋介石瘫坐在椅子上,手里的杯子“砰”地掉在地上。
外国的顾问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娘希匹!”只见蒋介石突然从椅子上跳起来,完全不顾自己的失态,粗口大骂起来,“是谁放跑的,我要枪毙他!枪毙他!”
得知红军主力在永丰、宁都、兴国三县交界处,蒋介石连忙调动部队,欲再成包围之势。
此时的红军已整整休息三天了。毛泽东和将领们不断地研究敌情,发现周围国民党军离红军最近的只有15里,兴国方向有一个20里的缺口还没有合拢。
“对,就在这里。”毛泽东用手指重重地戳在地图上。“这一处为密林区,我们可以派红十二军从这里突围出去,佯装主力红军,从而吸引国民党主力,而我军主力可以留在这里休整,待十二军将敌主力吸引过来,我军再一举歼灭之。”毛泽东做了一个钳形手势。
红十二军接受了任务,趁夜色穿过敌人的空隙后就掉头北上,一路上浩浩荡荡,故意让敌人发现。当敌机侦察时,战士们就拉开距离,一个连成一个营的架子,去迷惑敌人。
为了使敌人进一步上当,红十二军的战士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沿途设下许多“圈套”:在经过的路上,每逢岔路,都用白灰画上箭头,写上“部队由此前进”、“军团由此北上”等等;一到宿营地,会写字的战士便拿起粉笔在墙上、门上写“某团连驻此地”。还在显眼的地方留言:“同志,速到前边接我,有急事”等等,敌人误以为十二军就是主力部队,便尾随而来。
为了给主力部队创造更加有利的歼敌条件,红十二军见山翻山,遇水过河。江西赣南到处是绵亘起伏的山岭,荆棘遍地的山路,这对于行装辎重、补给困难、又缺乏山地行动经验的大队敌军来说,简直就是难耐的苦刑。
体力上占优的红十二军还不停地对国民党军队进行骚扰,使得敌军精疲力竭,士气低落。而此时的主力红军已休整半个月,兵强马壮,士气旺盛。
毛泽东玩起“猫鼠游戏”,紧抓战机,全歼四十七师、五十四师,还把蒋光鼐、蔡廷锴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纷纷败逃。
陈铭枢没有任何表情,他弹了一下烟灰,满脸惆怅。
蒋介石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成为毛泽东的手下败将。在他自己看来,曾经打败过的名将不少,如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唐生智、张发奎、石友三。他们有的是军官学校的高材生,有的是从小拉杆子起家的土匪,有的是少年投军的行伍,他们经过几十年努力培养的数十万大军也免不了成为他的败将,然而共产党才出现几年,毛泽东领兵不过三年,竟可以打败自己的三次“围剿”,而且是想找红军找不到,找到红军打不过,真是万般的无奈。
蒋介石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也不敢接受这个结果。
可是在南方非常会议事件开始进入宁粤合流阶段,北方又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他只得暂时停止了“围剿”行动。
蒋介石亲自督师第四次“围剿”,再吞苦果
广州非常会议事件以蒋、汪合流而结束。
蒋介石于1932年3月再度出任军委会委员长,不顾日本在上海发动的“一·二八事变”,公开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蒋介石置民族危急于不顾,再次自兼“剿匪总司令”,发动了第四次对工农红军的“围剿”。
蒋介石为“剿共”可谓费尽心思。
此时领导红军作战的毛泽东由于反对王明的极“左”路线而被剥夺了党权,不久召开的“宁都会议”对毛泽东做了错误的批判,撤销了其红军总政委的职务,离开了军事指挥第一线。此时受“左”倾盲动主义和肃反扩大化的影响,红军的战略战术严重失误,战斗力有所削弱。10月,鄂豫皖的红四方面军进行战略转移,另辟川陕根据地;湘鄂西区的红二军团也于同时缩编为红三军,向湘鄂川黔区转移;湘鄂赣的红十六军也转移到湘赣根据地,于1933年6月成立红六军团。
何应钦看到“剿匪”形势一片大好,几次失败的他又亲自向蒋介石请缨。
1932年底,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湘鄂赣“剿匪”总司令,贺国光为参谋长;陈诚出任中路军总指挥,下辖罗卓英、吴奇伟、赵观涛三个纵队共12个师;蔡廷锴为左路军总指挥,下辖6个师1个旅;余汉谋为右路军总指挥,下辖5个师1个旅。此外还有5个师2个旅与2个航空队作为预备队。
1933年1月,5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进中央苏区。
面对国民党的强大进攻,毛泽东不在位,而正值王明路线统治的红军在军事上采取了冒险主义,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作战重点是要进攻敌人重兵防守的南丰城,企图以此来打破敌人的“围剿”,作战前方的周恩来、朱德等人对这个作战方案感到疑惑。因为南丰城为国民党重兵防守之地,红军围攻南丰城,耗费时日,不能筹款不说,还可能遭到其他敌军的夹击,届时可不是损失大不大的问题了,而是关乎红军的生死存亡问题。但此时国民党的“围剿”步伐越来越快,蒋介石又在南昌设立行营,亲自督师。
局势的发展已不容许红军内部对作战方针进行充分的讨论,强攻南丰已成为必须执行的硬性命令。
2月9日,周恩来、朱德率红一方面军由黎川附近集结地区向南丰开进。12日完成对南丰的包围,傍晚发动全线进攻……
2月13日,在蒋介石南昌行营。
“报告,中路军陈司令来电,共军已向南丰城发起总攻,已探明这是共军主力。”传令兵快速地将最新的消息报告给蒋介石。
“以卵击石,这是怎么回事?”蒋介石听完,忙查看旁边的军事地图,若有所思地说,“水已经抽干,鱼儿要出来了。”
“南丰城有我重兵把持,‘共匪’围攻南丰城,看来是要做最后一搏了!”旁边的参谋很有信心地说。
“电令陈诚火速增援南丰城,一举歼灭围攻南丰城的‘共匪’。”蒋介石做了一个有力的手势。
南丰作为陈诚“进剿”赣南的踏板,有第八师的六个团据守。陈诚认为红军在短时间内拿下南丰不可能,遂令守军据城坚守。同时急令所属的三个纵队分三路进行增援,企图将红军主力合围于南丰城下以消灭。
2月14日,面对敌情变化的严峻时刻,周恩来、朱德毅然改变原有军事部署:留下少量部队佯攻南丰,牵制吸引增援来的国民党第二、第三纵队;将红军主力四五万人秘密撤至南丰西南的东韶、洛口、吴村等地隐蔽集结。
2月27日,红军主力于南丰西数十公里外的黄陂地区设下了埋伏,消灭了正在行进的国民党第一纵队的五十二师和五十九师,活捉两师师长,大大地挫伤了国民党部队刚刚恢复起来的士气。致使第一纵队总指挥罗卓英与担任先头部队的第十一师师长肖乾在指挥上产生矛盾。导致了国军第十一精锐师被红军主力歼灭。师长肖乾负伤,罗卓英只身逃脱。面对惨重的损失和不断低落的士气,蒋介石不得已停止了第四次“围剿”。
“娘希匹,煮熟的鸭子竟然飞了。”蒋介石又开始跳脚骂娘了。
第四次“围剿”的失败让蒋介石非常遗憾,但他也看到红军内部的分裂,“围剿”的真正希望。为了抓住这个希望,1933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大军、200架飞机,发动了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
这次“围剿”蒋介石一方面充分利用“七分政治”分化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意图使红军成为无水之鱼。另一方面在总结前几次失败教训后提出“战术上取守势,要以静制动,以守为攻;战略上取攻势,要以实击虚,以攻为守”推行堡垒战术。意图步步为营,慢慢拉网。
此次“围剿”以南昌行营为总部,蒋介石亲自坐镇,下设三军:
北路军,以顾祝同为总司令,蒋鼎文为前敌总指挥,驻临川。又下辖三路:第一路军总指挥由顾祝同兼任;第二路军总指挥为蒋鼎文;第三路军总指挥为薛岳、陈诚。共辖18个师,为各路军最雄厚的力量。
西路军,以何键为总司令,驻宜春,下辖10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