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事迹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生于宣和七年(1125),卒于宁宗嘉定二年(1210)。他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中兴”,指北宋亡国以后,宋高宗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王朝),而以陆游成就居高。如果说李白、杜甫是唐诗中的综合圣手,那么苏轼和陆游则是宋诗的综合圣手。
陆游出身一个世代做官和文学氛围浓厚的官僚地主家庭。父亲陆宰是个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陆游生长在汉族与女真族斗争激化的时代。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就发生了靖康之难,少年时代的陆游便饱尝了兵荒马乱之苦,曾随父流亡寿春(今安徽寿县),避乱东阳(今浙江金华),直到九岁时才回故乡山阴读书。他父亲经常和一些爱国人士一起谈论国事,悲愤填膺。这给年幼的陆游以深刻的印象。他幼年好学,喜读兵书,学击剑。二十五岁左右,还曾跟当时有名的江西派爱国诗人曾几学诗,受到不少教益。
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二十九岁,去临安(杭州)参加进士考试,因被录取为第一,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加上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的嫉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即他三十四岁时,才出任福建宁德县主簿。后历任敕令所删定官、大理司直、枢密院编修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镇江和隆兴通判等职。
乾道二年(1166),以所谓“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除隆兴(今江西南昌市)通判职务,返回故乡山阴。
五年后,他四十六岁,入蜀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乾道八年(1172)夔州任满后,到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为川陕宣抚使王炎幕下“干办公事”襄赞军务。这段戎马生活,使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对他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豪迈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纪念和珍视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后来他把全部诗作总题为“剑南诗稿”。
不久,主战名将王炎被召东归,陆游也改任成都安抚使参议官。在范成大幕府任职期间,他借酒浇愁,排遣他报国无路的苦闷,加上他与范成大本是诗人之交,友谊很深,“不拘礼法”,引起周围同僚的不满,“讥其颓放”。陆游不以为然,索性自号“放翁”。
五十四岁离蜀东归,先后做过几任地方官,或因开义仓济灾民被以“擅权”免职,或因作诗鼓吹抗战“嘲咏风月”免职。
六十六岁后,几乎一直闲居山阴老家,但仍时时不忘恢复中原。直到临终前还写了有名的《示儿》诗,寄统一祖国的希望于身后。死时八十六岁。
二、创作成就
(一)诗歌
1.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产量最丰富的一位诗人。他的诗,《剑南诗稿》共收集了九千三百余首,加上逸稿,共有一万余篇。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清人赵翼说“古来作诗之多,莫过于放翁”(《瓯北诗话》),这是符合实际的。
陆游诗歌的题材十分广阔,风格也随着各个时期的境遇不同而有所变易发展,但他的诗“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唐宋诗醇》)却是前后一致的。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陆游诗歌贯穿始终的主题。陆游从小就饱经忧患,素有杀敌报国之志,后来积极参加南郑前线的抗金斗争。晚年因坚持抗金,黜退故乡,但至死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大业。这一切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抒发诗人抗金报国的雄心大志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陆游是个具有献身精神的爱国者,一生渴望做一个英勇的战士。《书叹》诗说:“少年志欲扫胡尘。”《观大散关图有感》说:“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为了实现他报效祖国的宏愿,他还努力学习军事谋略和知识。这一点在他三十二岁左右写的《夜读兵书》诗中得到了反映:“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他不像当时的一般知识分子那样高谈心性或玩弄词章,而是时时做着抗战的准备。因此他在《太息》诗中毫无愧怍地写道:“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
又如他的《金错刀行》,也是抒发壮怀的诗篇: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未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泰,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这首诗写于乾道九年(1173)十月,当时陆游四十九岁,在嘉州(治今四川乐山)任上。诗借物咏志,以金错刀自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提刀独立”的英雄形象。尤其是诗的结尾用参差句式写道:“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换韵脚,音节自由,富于变化,与诗篇的内容、气势相适应,显得浑灏流转,才气豪健,热情奔放,不愧为气壮山河的杰构。
直到八十二岁,他还说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的壮语。甚至在他意识到死亡将至的时候,他还宣称自己生不能杀贼,死了也要化为“鬼雄”以捍卫祖国:“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
然而,朝廷中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陆游的报国理想不可能得以实现,因此他的诗中往往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病起》),“中原未有澄清日,志士虚捐少壮时”(《暮春叹》)。这种激愤的感情在他的名作《书愤》和《夜泊水村》等诗中得到最集中的表现。在《书愤》诗中,他写道: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此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已六十二岁,因力主抗金而屡遭贬黜,退居家乡山阴多年。这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领土都沦陷在金人的手中,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除了向金人称臣进贡之外,什么作为都没有。诗人看到这些,再也忍不住了。这首七律,正是表现了他当时的悲愤失望之情。全诗以“愤”字贯穿始末,将人生不同阶段的志向、遭遇融于一体,从早年的豪迈写到晚年的悲愤,并暗讽了朝廷不能用贤和误国,是陆游爱国诗篇的代表作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当诗人现实无望、壮志难酬之时,还常常用浪漫主义手法,把爱国情思寄托于梦境。如“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等,都是他爱国精神的深沉表现。
(2)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妥协投降进行无情的揭露与抨击
对那些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仍然过着奢侈腐朽生活的南宋朝廷和前线将领,诗人在《陇头水》、《感事》、《醉歌》、《感愤》、《关山月》等诗中,作了有力的揭露。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作于孝宗淳熙四年(1177)初春,这时离南宋符离之败,与金国构和已有十五年。当时朝廷文恬武嬉,不图收复国土。诗人抚事伤时,备感沉痛。诗中借守边战士的口吻,痛斥南宋王朝对金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表达了广大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和沦陷区人民“忍死望恢复”的美好愿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尤其可贵的是,诗人一生始终没有动摇过抗金的主张,写过许多抨击投降派的诗。如《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诗云:“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追感往事》五首之一:“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这些指责都是非常大胆而尖锐的。
(3)热爱人民,热爱生活
陆游作为一个爱国诗人,他“忧国复忧民”,对人民的痛苦寄予深切的同情。《农家叹》、《秋获歌》、《秋赛》等诗,从各方面揭露了官府、豪强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他尤其念念不忘沦陷区的人民,不断为他们喊出心里的悲愤与希望,“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病起书怀》),“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更为难得的是对反抗的人民表现了理解和同情。尽管由于阶级的局限,陆游也称农民起义军为“盗”,但是他认为:“彼盗皆吾民。”这在当时已超越了一般士大夫的观点。
陆游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他的一些写景和抒情小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如《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家乡山阴闲居时作此诗。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当地乡村的习俗风光,表现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挚情。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形象生动鲜明,富有哲理意味,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此外,像《剑门道中遇微雨》、《临安春雨初霁》等,也是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的名篇。这些诗比起作者那些激扬奋发的爱国篇章,其思想价值不免要低一些,但其中也无不浸透着他对祖国的赤诚之爱,是他爱国诗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陆游诗歌的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的,但也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有时是现实主义,有时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在艺术创作上,陆游善于学习前人的长处,特别是受杜甫和李白的影响较深。杜甫的忧患离乱的经历、爱国爱民的思想,直接给他以营养。他也以诗歌从各个方面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因此人们把他与杜甫相提并论,称其诗为“诗史”。杜甫的七律是他的楷模。但同时,他的诗歌又深受李白诗风的影响,感情奔放,想象力强,浪漫主义特征比较突出,所以又有“小李白”之称。李白的七古是他的楷模。他很喜欢借助于梦境来表达他的理想。清人赵翼计算过他的诗集里记梦之诗共有九十九首之多,其实这正是他的浪漫主义手法之一,未必真是实记梦中的情事。比如有一首题为“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甚喜,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的诗,诗人梦到山河收复,人民安乐:“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这实际是诗人的想象,是他理想的寄托。
陆游在运用诗歌体裁方面,可以说是无体不备。古体、律诗、绝句都有佳作,其中写得最好的是七律。他的七律在精严、深刻、凝重等方面虽不及杜甫,但表现手法有自己的特色。他善于把重大的现实内容压缩在一首诗或一两句诗里;或将叙事的题材,写成一首抒情意味浓厚的绝句,具有严密的概括性和隽永的抒情性。
他的诗在语言方面,受白居易的影响较深。其特色是:平易晓畅,简洁自然。清人赵翼说他的诗“清空一气,明白如话”(《瓯北诗话》卷六)。刘熙载也说他:“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白香山、陆放翁擅长在此。”(《艺概》)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过,它还不能概括陆诗的全貌。陆游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是:热情奔放、沉郁雄浑。
(二)词和散文
除了诗歌之外,陆游也善写词。他的词,后人辑有《放翁词》(一称“渭南词”),存词约一百三十首。比之诗,他的词不过是一种“余事”和“副业”,风格也不像他的爱国诗篇那样雄健豪迈,大多写得柔婉清逸,但其中也有不少慷慨激昂之作,充满着悲壮的爱国激情。如《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闲居山阴时所作。词中抒写了他有志报国而抱负未得施展的悲愤,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感情。尤其是结末以“心”与“身”的矛盾,写尽了内心的失望、不平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全词上下片对比强烈,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抑郁之情溢于言表,千载之下,依然打动人心。还有《汉宫春》、《夜游宫》、《谢池春》等,都是这方面的词作,写得也很出色。
陆游的散文成就也很高,他的《南唐书》是一部历史著作,历来为人称颂。其他如政论、史传、游记、杂录、题跋等,也有特色。其中《入蜀记》虽以日记体进行写作,但其中不乏优美的游记小品。
总的来看,陆游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文学成就的作家,而以诗歌的成就最高。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的诗不免含有一些不健康的成分,艺术上也有某些缺点,如有时过于粗滑松脱,含蕴不足,晚年作品词意多重叠互见等,但这掩盖不了它爱国思想的光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在中国文学史上,陆游诗歌的成就是十分突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尤其是他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抵抗民族压迫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近代梁启超曾以兵魂、国魂推许,在《读陆放翁集》中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一)传记
1.脱脱:《宋史》卷三九五《陆游传》,中华书局,1977年。
2.于北山:《陆游年谱》,中华书局,1961年。
3.欧小牧:《陆游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4.朱东润:《陆游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
5.齐治平:《陆游传论》,岳麓书社,1984年。
6.曹济平:《陆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2年。
(二)作品
1.《陆放翁全集》,《四部备要》本。
2.《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
3.朱东润:《陆游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
4.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游国恩、李易:《陆游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6.疾风:《陆放翁诗词选》,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年。
(三)其他
1.朱东润:《陆游研究》,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
2.夏承焘:《陆游的词》,《文学评论》196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