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事迹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关于他的生卒年,以前说法不一。现根据王勃《春思赋序》中“咸亨二年(671),余春秋二十有二”的话推定其生年为唐高宗永徽元年庚戌(650),卒年据杨炯《王子安集序》的记载,推定为高宗上元三年(676)秋。
王勃出身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祖父王通,是隋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叔父王绩是隋末唐初的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曾经担任过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王勃从小就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家庭教育,《旧唐书》本传说他“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王勔、王勮“才藻相类”。因此,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曾称赞他们为“此王氏三珠树也”。
杨炯《王子安集序》说他九岁时,读大学问家颜师古所注《汉书》,写了十卷《汉书注指瑕》,指出注中的错误。
高宗麟德元年(664),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王勃写有《上刘右相书》。刘祥道“见而异之曰:‘此神童也’!”便上表加以推荐。王勃就借此机会到长安,“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新唐书》)
乾封元年(666),王勃被沛王李贤招为“侍读”兼修撰(秘书),替王府做些文字工作。当时,诸王喜好斗鸡。有一次,英王的鸡给沛王的鸡打败了。沛王让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风传一时。谁知高宗得知后竟大怒,说“是且交构”,挑拨诸王的关系,便将他驱逐出王府。
罢出王府之后,王勃曾一度漫游蜀中。后来好不容易才补上了一个虢州(今河南灵宝)参军。任职期间,他“博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当时,有个官奴曹达犯了罪,躲在王勃家里。王勃和他相识,不好赶他出去,但又怕泄露出去,就把曹达杀了。结果这件事被人发觉了,朝廷要判王勃死刑,幸逢大赦(上元元年八月改元大赦),得免一死。他的父亲因此受牵连,由雍州司户参军贬为交趾(五岭以南一带)令。
上元二年(675),王勃去交趾看望他的父亲,在渡南海时,不幸遇险溺水,被人救起后,心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通过以上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位富有才华而未被重用的青年作家和诗人。他“才高而位下”,在短短的二十七年时间,写下了很多作品,遗憾的是散失了不少。今存《王子安集》仅十六卷,是明清时人从一些类书和总集中收辑出来的,已非杨炯原来编的二十卷本。
王勃才华横溢,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四杰”“以文章齐名天下”,而王勃又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被后人推为“四杰之冠”。杨炯曾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旧唐书·杨炯传》)
由此可见,王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当时起就已获肯定了。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云: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则进一步肯定了四杰的历史地位。
二、创作成就
王勃能诗善文,有着多方面的才能。他不仅擅长文学,对经学、历算也有著作,尚精于医学,其中以诗赋、文章成就最高。
(一)文赋
王勃集中存有诗、赋九十余首,序、论、启、表、书、赞等百余篇,尤以序文最多,约七十多篇。
王勃的序文多为骈体文,如《山亭思有人序》、《秋日游莲池序》、《滕王阁序》等,而以《滕王阁序》最为有名,流传最广。这是他的代表作,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序文。其中写阁外景色的一段,文字尤为精美: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据说,王勃去交趾探父,路过南昌时,正值九月初九重阳节,洪州都督阎氏在滕王阁大宴宾僚,让他女婿事先写好序文,准备在宴会上当众显耀。在开宴之时,阎某假意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们撰文,众人知其意,一个个都推辞了。唯独年岁最轻的王勃毫不客气,接过笔来就写。阎公很不高兴,一气离开了席位,可他又不放心,叫手下人不断来报告王勃写些什么。开初,探听的报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笑曰:“亦是老生常谈。”接着报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沉吟不语。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这位都督惊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满座宾客,亦无不叹服。这两句,生动别致,写出了前人所未道之景,大有推陈出新之意。在《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中,诗人还借此抒发了物存人亡、岁月无情的深沉感慨。
他的赋共二十篇,多为言情述志之作。如《春思赋》、《采莲赋》等,其辞甚美。
(二)诗歌
他的诗,仅存九十首左右。在诗歌方面,王勃擅长五律,写得最好的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在长安时为去四川赴任的友人杜少府送行时写的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杜少府,名不详。唐人称县尉为少府。诗的主旨在于劝慰友人不为远别而悲伤,其中充分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谊和旷达的胸怀,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哀伤和悱恻。特别是五、六两句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一诗中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但王勃的两句不仅比曹植的诗句更概括,情意表达得也更执著,而且更切合主客的身份,音韵更加和谐响亮。
他的《滕王阁诗》和《采莲曲》均属古诗,在七言、杂言诗体形式上也有所创新。
《滕王阁诗》中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描写滕王去后高阁冷落之情景,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采莲曲》采用乐府民歌形式,描写采莲女的生活情态和离别之苦,语言新美、活泼,节奏和谐。《旧唐书》本传云:“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意,其辞甚美。”
另外,王勃还写出了几十首五绝和九首七绝。五绝的代表作有《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写得情景交融,情调悲切。
值得一提的是,王勃力求摆脱绮靡浮艳的齐梁诗风,初步实践了他诗歌革新的主张,在内容上有所开拓,从而显露出初唐诗歌的独特风貌。
杨炯在《王子安集序》中说:“(高宗)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诗坛上竞相模仿“绮错婉媚”的上官体,或歌功颂德,或写艳情咏物。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就是典型的宫体诗。如“瑶笙燕始归,金堂露初晞。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充满着浮艳腐化的气息。唯有王勃、卢照邻等人“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序》),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从而“积年绮碎,一朝清廓”(同上),写下了一些内容较为丰富充实,语言清新自然,立意有所创新,比较成熟的近体诗,初步完成了改革形式主义诗风的历史任务,为盛唐诗歌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近人李长之在《中国文学史略稿》中说:“唐诗到了王勃、杨炯,才有完整的五律出现。当我们读到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我们不能不立刻感到诗的范围是扩大了,不仅走出了宫廷,也走出了京城,虽然还令人有种浅易浮薄的感觉,但已经渐具唐诗的规模了。”这评论大致是正确的。
王勃只活了二十七年,由于生活及活动范围的限制,他不可能像杜甫、李白等诗人那样更深刻地去观察、体验、反映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流传下来的诗作大部分是应酬之作;有些作品尚未彻底摆脱齐梁诗风和宫体诗的影响,这是时代和历史给他带来的局限性。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一)传记
1.刘煦等:《旧唐书》卷一九〇《王勃传》,中华书局,1995年。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〇一《王勃传》,中华书局,1975年。
3.辛文房:《唐才子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4.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杨炯:《王子安集原序》,《四部丛刊》本。
(二)作品
1.王勃:《王子安集》,《四部丛刊》本。
2.蒋清翎:《王子安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何林天:《重订新校王子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4.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三)其他
1.刘开扬:《唐诗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