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酒学士王绩
一、生平事迹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一作太原祁人,据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九十二“王绩绛州龙门人”条,前者为其实际籍贯,后者则言其族望。
关于他的生年,向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生于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如闻一多《唐诗大系》、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等),有的认为当生于开皇九年(589)(如韩理洲《王绩生平求是》,载《文史》第十八辑),有的认为,生于开皇十年(590),也有的主张存疑(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傅璇琮《唐代诗人考略》,载《文史》第八辑)。这里,我们还是按通常的说法,即生于开皇五年(585),卒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通号文中子,著有《中说》。因此,他早年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熏陶,曾有过“觅封侯”的愿望。他晚年所说的“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弃繻频北上,怀剌几西游”(《晚年叙志示翟处士》),就是对早年壮志的回顾。
他从小好学,性格放任,喜酒如命,与李播、陈永、吕才为莫逆之交。开皇二十年(600),王绩十五岁时游长安,拜见大臣杨素,他长得英俊,又聪明,被在座的人称为“神仙童子”。
据《旧唐书》本传载,王绩在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应孝悌廉洁举,得高第,授秘书省正字,后来不乐于秘书正字之职,以疾罢,求署外职,于是改任扬州六合(今江苏六合)县丞;又因嗜酒而耽误政事,屡被弹劾,加上当时天下已动荡不安,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他便索性称病解官,离开六合,客游河北,回归故里龙门。
唐高宗武德八年(625),他又以前朝官(六合县丞)待诏门下省;待诏期间,日给良酒三升。他的弟弟王静问他:“待诏可乐否?”他说:“待诏俸(俸禄)薄(少),况(又)萧瑟(寂寞);但良醖(美酒)三升,差可恋耳(还是可以留恋的)。”(《唐才子传》)寺中江国公陈叔达听说后,说:“三升良酝(美酒),未足以绊(留住)王先生,可日给一斗。”时人因之而号为“斗酒学士”。
唐太宗贞观初(约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又以足疾罢归,后复以家贫赴选。当时,太乐署史焦革家酿酒,王绩自请为太乐丞,选司以非士职,不许。他再三请求,始授之。不久,焦革死了,焦革的妻子袁氏还时常送好酒给他,后来,袁氏也死了。王绩叹息说:“天不使(不许)我酣美酒邪?”便弃官而去,隐居龙门河汾间,与隐士仲长子光为友,相近结庐,相对饮酒。归隐后,他又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常以嵇康、阮籍、陶渊明自比,鄙弃儒家礼法,像陶渊明那样隐居不仕,不愿与唐王朝合作。“去去相随去,披裘骄盛唐”(《赠李征君大寿》),就是这种思想的表露。他在《赠程处士》诗中写道:“礼乐囚姬旦,读书缚孔丘,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他还追述焦革酿酒的方法,撰写《酒经》一卷,又搜集杜康、仪狄以来善于酿酒的人名及其所酿美酒的名称编成《酒谱》一卷。太史令李淳风见而悦之,说:“君,酒家南董也。”不仅如此,他还在自己房子东南的盘石上立了杜康祀,祭祀酒师,把焦革也列名其间,另著《醉乡记》一篇,为其理想世界的描绘。据说,他饮酒至五斗不乱(醉),人有以酒邀者,无贵贱辄(就)往。他还著有《五斗先生传》以自况。
他晚年对人生的态度极为冷漠。他写道,“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醉后》),“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由此,可见其消极颓废之一斑。
贞观十八年(644),王绩死在家中,“临终自剋死日,遗命薄葬,兼预自为墓志”。(吕才《东皋子集序》)
二、创作成就
(一)诗歌
王绩是初唐时期一位较为重要的诗人,现存诗五十余首,收在他的诗文合集《东皋子集》(一作《王无功集》)中。他的诗歌,颇受阮籍、陶渊明的影响,语言质朴,风格清新,在宫体诗弥漫唐初诗坛之时,能自拔于轻靡华艳的诗风而独具一格,给诗歌的内容带来了新意,实在是难能可贵。
王绩诗歌的内容较为复杂,这与他一生曾几次出仕与归隐的坎坷经历有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抨时讥世
在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过汉故城》和《赠梁公》等。前一首诗是通过对汉长安城盛衰的描写,揭示了人世的变迁和封建王朝的兴废;后一首,以历史上因位高禄重而遭帝王猜忌的事例规劝梁公(房玄龄)功成身退,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互相倾轧和爵禄富贵的幻灭无常,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类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在王绩诗中是不可忽视的。
2.写田园景色和诗人隐居时的闲适生活
王绩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隐逸中度过的。据《旧唐书》本传载,他一生隐居三次:一次是在隋炀帝大业末,一次是在唐太宗贞观初,一次是在贞观中。因此,他的诗歌以抒写隐逸志趣为主要内容。就情调而言,这类作品比较消沉,但有的也不是单纯写闲适之情。如他在《野望》一诗中写的“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的感慨,不正是他怀才不遇的内心苦闷的表露吗?《过酒家》之二中所说的:“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这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见《楚辞·渔父》)的感受,正表现了他既像屈原那样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态度,又有消极混世的一面,思想内容是比较复杂的。还有像《田家三首》,写隐居时的日常生活,内容与风格都明显受陶渊明的影响;《秋夜喜遇王处士》“北场芸雚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写田园夜色,生动自然,情调与《野望》有点类似。这些都是比较好的作品,向来为人们所称道。
3.反映其他内容的诗
如《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写怀念故乡之情,十分真切感人。诗以一连串的问句组成,从亲人的情况问到故居,问到园柳竹梅,问到院果林花,问到小径水渠,甚至问到石上是否已经长了霉苔。写法颇为别致,给人以不绝的回味。《晚年叙志示翟处士》则是作者晚年回顾生平之作;《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写旧友重逢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反映了当时社会衰乱的局势。这些诗,都是值得一读的。
总的来看,王绩诗歌的思想性不强,它缺乏陶诗那种积极的理想和热情,反映社会现实不够深广,特别是他晚年沾染上了佛教思想和老庄的虚无思想,人生态度冷漠,因而使他的一些作品也蒙上了一层消极颓废的色彩。这是我们阅读时必须注意的。
从艺术形式上看,律诗这种形式,在南朝齐梁时就有出现,但是体制还不完备,到王绩手里渐趋成熟。如他诗集中最为人所称道的《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全诗语言质朴,风格古雅,而且对仗工稳,格律严谨,对律诗的最后形成和唐诗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他的《古意六首》等古体诗,内容充实,善用比兴,开拓了陈子昂、张九龄《感遇诗》的先路。尽管他在当时影响不大,成就也不及“初唐四杰”,但是他诗中所表现的那种质朴清新的气息,无疑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因而在唐诗的发展史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二)散文
《东皋子集》中除诗歌外,还有一些散文。这些散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如《答冯子华处士书》、《答刺史杜之松书》、《五斗先生传》、《醉乡记》、《祭杜康新庙文》、《自撰墓志》等。尤其是他临死前所作的《自撰墓志》,是他一生坎坷遭际的真实独白,从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郁结与苦闷:“……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一)传记
1.刘煦等:《旧唐书》卷一四二《王绩传》,中华书局,1995年。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九六《王绩传》,中华书局,1975年。
3.辛文房:《唐才子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4.吕才:《东皋子集序》,《四部丛刊续编》本。
(二)作品
1.王绩:《东皋子集》,今通行有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钞本。
2.王国安:《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康金声、夏连保:《王绩集编年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三)其他
1.马茂元:《关于王绩——唐诗札记之一》,《人文杂志》1958年第5期。
2.韩理洲:《王绩诗文系年考》,《山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3.韩理洲:《王绩生平求是》,《文史》第十八辑。
4.傅璇琮:《唐代诗人考略》,《文史》第八辑。